顯示地圖 |
|
|
鄉鎮簡介
王村鎮位於乾縣南端,距縣城26公裏處,是乾縣的南大門。從明朝至今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素有“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之美譽。面積56平方公裏,轄21個行政村,有人口32327人,乾武路備戰路穿鎮而過,北接312國道,南接隴海鐵路和西寶高速,距楊凌農科城20公裏,交通發達,運輸便利,寶雞峽幹渠在鎮內橫穿而過,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優越,鎮內建有移動、聯通基站,擁有500多門電話,通訊發達。
農村經濟
王村鎮是乾縣農業大鎮,有名的“屯糧田”和“萬畝豐産田”生産鎮。鎮黨委、鎮政府在穩糧基礎上,積極實施“強畜、優果、興菜”工程,截止2008年04月,糧食産量達3.2萬噸,優質奶牛5000多頭,果樹面積6000多畝,大棚菜300多畝,農業産業結構進一步合理,農民人均純收入2010元。鎮村企業異軍突起,總産值2823萬元。
城鎮建設
商品貿易繁榮,群衆文化生活活躍,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二、五、八集市貿易繁榮,蛟竜轉鼓蜚名中外,多次參加中央、省、市電視臺拍攝,一年一度群衆文化藝術節豐富多彩,群衆文化生活活躍。
教育事業
該鎮有21所中小學幼兒園,教育基礎設施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穩定提高,2004年評為省級教育強鄉鎮。
行政轄村
上官東村上官西村北索村淡頭村牛池溝村張留東村張留西村任傢村馬傢村王村楊傢村西暢村北上座村王呂東村王呂西村大王村南索村王召上堡村王召李傢村王召前堡村王召後堡村南上座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0313男15570女14743家庭戶戶數6869家庭戶總人口(總)29612家庭戶男15352家庭戶女142600-14歲(總)93090-14歲男51820-14歲女412715-64歲(總)1961315-64歲男977515-64歲女983865歲及以上(總)139165歲及以上男61365歲及以上女77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0216 |
|
滎陽市王村鎮鎮情概述
滎陽市王村鎮位於滎陽市西北部,北瀕黃河、邙山,南與鄭州市上街工鋁城接壤,全鎮轄23個行政村,181個村民組,54000人,91平方公裏土地,65000畝平原耕地,50000畝黃河灘地和20000畝坡地。王村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開洛高速公路橫貫全境,隴海鐵路、310國道依鎮而過,市道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全鎮擁有11萬伏、3、5萬伏變電站兩座,程控電話網絡遍及千傢萬戶,有兩座黃河提灌站和上千眼機井,現代化工貿區和小城鎮已初具規模。
行政轄區
王村鎮代碼:410182104。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王村後白楊村前白楊村後莊村司村薜村韓村留村新店村許莊村小村大村前新莊村後殿村蔣頭村梁莊村窪子村柏朵村段坊村丁村木樓村房羅村仁裏村
農村經濟
王村鎮是農業大鎮,截止2007年06月,常年糧食産量保持在28000噸以上,農業産業化蓬勃發展,該鎮共發展日光溫室大棚7000座,大田菜13000畝,精品果林3000畝,萬衹雞場80傢,存欄蛋雞150萬衹,蘆筍1500畝,規模養豬場45傢,生豬存欄5萬頭,水産養殖基地5000畝,養殖水面3000畝,無公害水稻5000畝;優質棉花28000畝。全鎮農業産業化進程逐步升級,種養殖協會遍布全鎮,2003年7月全鎮大米、蔬菜、水果種植基地、水産、畜牧養殖基地被河南省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認定委員會認定為河南省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 |
|
歙縣王村鎮鎮情簡介
王村鎮地處歙縣南部、新安江畔,距黃山市中心城區2.5公裏,與國傢4A級名勝風景區 “花山謎窟”隔江相望,徽杭高速公路貫穿境內。東北與屯溪區、徽州區、休寧縣接壤,西南與歙縣雄村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相鄰。全鎮總面積87.3平方公裏,轄11個行政村,163個村民小組,到2007年底總人口23525人。王村鎮以農業為主,是歙縣四大産糧區之一,也是歙縣南部重要的交通門戶和物資集散地,1999年列入黃山市重點改革試點鎮、中心鎮。為做大做強中心城鎮,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2007年12月份完成了村級行政區域規模調整,由原來的16個行政村合併為9個行政村,村級區域規模更趨合理。 鎮黨委、政府以振興王村、發展經濟為己任,認真分析現狀和發展前景,擬思路、定目標,抓住有利時機,製定了超常規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2007年,共完成財稅任務450.7萬元,其中地稅155.8萬元,國稅270.8萬元,財政23.6萬元。同比去年財政收入增收為12%;農民人均純收入4120元,達到全縣平均增幅值,同比去年人均增收35%。
基礎建設
2000年以來,隨着小城鎮建設不斷推進,王村鎮搶抓機遇,剋難攻堅,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全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高起點編製了《王村鎮總體規劃》。王村大道、王村農貿市場、王村農民新村、王村濱江大道拉開了王村鎮發展建設的總體框架。11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電話;自來水管道通達整個鎮區,藉助 “村村通”工程,到今年底16個行政村道路全部實現油面化;新建了王村客運服務站,規劃建設了王村公墓區、王村垃圾焚燒場等服務性設施,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今年以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大建設推進年”和“落實推進年”活動,調整工作思路,拓寬招商渠道,積極外出招商,成績顯著,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5個,總投資纍计達12100萬元,已到位項目建設資金纍计2800萬元元。 同時加強王村工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善孚化工有限公司為竜頭,加強工業企業建設,鼓勵良種豬、蛋雞、魚等規模養殖,建立養殖基地、蔬菜基地、優良水稻種植基地等,支持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共同致力王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旅遊資源
霸王山生態農業休閑度假區位於歙縣王村鎮,是大黃山旅遊區遊綫組合上的重要節點,也是黃山市環城遊憩休閑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距離黃山市中心城區以東12公裏處,距離黃山火車站9公裏,距離黃山國際機場14公裏,與上海、南京、杭州的距離分別為446公裏、373公裏、240公裏,嚮北距離合肥409公裏,嚮西距離景德鎮195公裏,水陸及航空交通都十分便利。
歙縣王村鎮霸王山生態農業休閑度假區霸王山生態農業休閑度假區毗鄰國傢4A級風景名勝區花山——漸江風景區名勝區。
霸王山生態農業休閑度假區位於屯溪盆地的邊緣,其地形在大區域內屬於江南丘陵的崗地,小範圍屬於低山丘陵,山上植被為松樹、雜草和雜林等,山體局部為懸崖,山腳為道路或水田,地質上屬於中生代斷險盆地的構造符合部位,石質岩性大多為侏羅係巨厚層緻密砂岩,表層覆蓋為薄層殘布坡積土。區域內有土質優良的山場400餘畝,湖區兩側山場面積達2500畝以上,另加拋荒田60畝。可種植的面積達2000餘畝。
霸王山毗鄰浙江,主要水體為搖鈴湖。搖鈴湖係50年代修建的(二)型水庫,庫區蓄水面積2.1平方公裏。現有庫容量61萬立方米,水面面積180畝,經規劃改造後流動水面面積可達到200畝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774mm,降水日數平均為125.5天。
霸王山景區位於北亞熱帶南部,屬於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顯著特徵為梅雨顯著,因四面環山,風力小且風嚮規律不明顯。 |
|
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基本概況
王村鎮地處山東省中部,位於周村西南19公裏,東和南與淄川區接壤,西與章丘市毗鄰,西和北與鄒平縣連接,東北與彭陽鄉相連,西距濟南遙墻國際機場50公裏, 距濟青高速公路20公裏,距建設中的濱萊高速公路8公裏。膠濟鐵路王村貨運站坐落境內。309國道從境內穿過,是省道膠王路的起點。
王村鎮地處泰魯山係,是丘陵嚮平原的過渡地帶,南部為丘陵,北部是平原。東西最大距離5.7公裏,南北最大距離9.5公裏,總面積317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546公頃,主要山脈有西寶山、東寶山、衝山、福祿山,其中西寶山最高,海拔3 51.8米。 主要河流有玉帶河、青楊河,境內流長15.6公裏,流域面積31.77平方公裏。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𠔌子、高粱、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花生等。
特色農産品
農藥
民族人口
該鎮轄20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6‰。 少數民族有回族、 滿族、 蒙古族、藏族等,總人數為15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04%。 全鎮有畢、王、尚、張、瀋、孟、邱、郭、楊、等300個姓氏,其中畢姓最多。
經濟發展
該鎮農村經濟收入主要以糧食收入為主, 1978年為569萬元, 2000年為119163萬元。第一、二、三産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77∶17.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21.4萬元。
該鎮財政收入列全區第一名,是全市經濟強鎮,在全省小城鎮試點鎮中綜合實力名列第20位。
鄉鎮榮譽
該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500傢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57傢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鎮、全省先進基層黨校、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全省農村文化先進集體、全省黨員電教科技工程示范镇、全省黨員電化教育先進單位、淄博市“六好”鄉鎮黨委、全市教育強鄉鎮、全市村鎮建設先進單位、全市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鄉鎮、全市推行股份合作製先進單位、全市文明鄉鎮示範點、全市十佳基層黨校、全市先進基層黨校示範點、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全市先進紀檢監察單位、全市先進鄉鎮廣播電視站、全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全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全市老齡工作先進鄉鎮、全市電話建設先進鄉鎮、全市村級建檔工作先進集體。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16年,建王村小學,校址在王村西首大興教寺,校名為“淄川縣正西路忠信鄉第三國民小學校” 。 教師2人, 學生30餘名,編成一個復式班。以後,“直奉戰爭”、“直皖戰爭”相繼爆發,學校時辦時停,教學倍受影響。1929年,王村的開明士紳聯絡附近的20個村莊,恢復並擴大了王村學校。校名改稱“淄川縣立第十四小學校” 。實行“四、二學製”,設初級4個班,高級3個班,250學生餘名,教職員10人左右,多係師範、中學畢業生。是年起,王村的初等教育發展較快,設學校17所, 學生734人。1948年王村最後一次解放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 多數村莊先後辦起了鼕學識字班、掃盲班、農民業餘學校。1958年8月建淄博第十七中學,時有12個初中班,學製3年,學生600餘名,教師35人。1965年貫徹中央“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大辦半工(農)半讀學校”的指示精神,建立王村公社農業中學, 有初中班2個,學生95人。到1980年農村少青壯年文化程度,40%達到小學、35%達到初中、16%達到高中,青壯年脫盲的占9%。1970年1月建立王村中學,招收高中新生;1983年改稱周村區第五中學,是年王村中心學校初中部並入該校,形成完全中學; 1985年有高中6個班,學生350人,初中15個班,學生889名。楊古、大尚兩處聯中有初中班6個, 在校生574人。境內有22處小學,116個班,在校生339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8%,在校學生畢業率達95%。全鎮有幼兒園20處,幼兒入托率達96%。1987年投資40萬元,興建小學教學實驗室11處,被區政府命名為“教學試驗室建設標兵鄉鎮” 。是年,投資86萬元,建起了占地2.1公頃、建築面積3577平方米的王村鎮中學。 1988年1月將楊古、大尚兩處聯中合併到鎮中學,學校共有初中班12個,在校生630名。 同時建楊古、大尚兩處聯小。1989年在全區率先實現九年義務教育。1990年底,全鎮有小學19處、教學班86個、在校生2478名;有中學兩處(含周村五中)、高中班6個、初中班18個,在校學生1239人;有中、小學教師222名。去92名中學教師中有民辦18名、130名小學教師中有民辦84名;有20所幼兒園(其中17所達市級一類園所),幼兒園教師48名,幼兒園入托率達98.6%。1990年9月,周村五中高中部停止招生。是年九年義務教育通過市、區驗收。1986~1990年期間,全鎮用於教育的投資達3 00多萬元。1991年後,為改善教學條件,集中使用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先後將19處小學合併為12處。1992年底,全鎮有中學2所(含周村五中) ,初中班24個,在校生1175名;有小學12處,在校生1883名;有中小學教師216人、中學教師91人(其中民辦12人)、小學教師125人(其中民辦82人),師資達標率91%。中小學生畢業率97.5%。 全鎮有幼兒園20處,幼兒入托率98%。1998年投資5萬元為王村鎮中學、王村中心學校配備了微機和語音室, 王村中心學校成為全區第一傢配備微機的農村小學。199 9年9月在王村鎮中學基礎上,投資188萬元,新建3600平方米教學實驗樓1座,擴建操場1.5公頃。 是年將周村五中與王村鎮中學合併成立王村中學。1999年底被評為淄博市首批教育強鄉鎮。 2000年,全鎮有幼兒園16所,入托率90%;小學7所,在校生10 50人;中學1所,在校生981人。
1986年起,利用各種方式對鎮辦企業的職工和基層幹部進行培訓。1987年鎮辦企業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08名, 輸送14名青年幹部到大專院校學習。1986~1990年培訓幹部職工3000餘人次。通過學習和培訓,有2人晉升為助理工程師、2人為助理會計師,22名管理幹部中取得大專文憑3人、中專文憑7人。1991年起,先後與山東輕工學院、周村區人才技術開發中心聯合在王村造紙機械廠建立一處人才技術開發試驗廠;與市鄉鎮企業局、市鄉鎮企業職工培訓中心、區職工教育辦公室聯合舉辦了20餘期專業技術幹部培訓班,職工全員培訓達10餘萬人次。1992年成立職工業餘中專班,首批招生100人, 學製2年。是年王村鎮被淄博市政府命名為“職工教育先進單位”。到200 0年,企業職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達到80%以上。全鎮科技人員達1000餘人。
王村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早在殷商時期此地就建立了姜姓諸侯國逄國,為山東地區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遺址與西漢時期的土鼓縣城遺址即座落於境內的五古城。鎮內西鋪村是明崇禎元年(1628年)戶部尚書畢自嚴的故居。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在此任塾師38年,完成了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現建有“鬆齡書館”,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統文化有燈會、踩高蹺、芯子、舞竜、戲麯名唱、雕刻、琴棋書畫等。建國後,群衆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1973年建廣播站,1975年11月建電影放映隊,1980年建露天放映院。20世紀80年代,機關、企業、學校和各村建立閱覽室、檔案室。1984年建成王村影劇院。1987年成立了鎮電影管理站和書畫攝影協會,該協會有會員30餘人,其中部分書畫作品被海內外人士收藏。1996年建有綫電視臺。1999年後又投資120餘萬元, 進行有綫電視光纜傳輸改造,實現了與區電教中心的光纜並網,全鎮20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入戶率達到90%以上。通過有綫臺開闢了《王村新聞》《黨員教育》《法製教育》《科技教育》《報紙新聞摘要》等節目;以鎮內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為題材,錄製了《俺們村的老年人》《走入股份合作製》《敬老院的當傢人》《晚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和為黨旗添光彩、精神文明嶄新篇等專題節目,並在中央、省、市、區電視臺、電臺播放。其中《晚情》被收錄在全省黨員電視教育片。2000年,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100餘處,其中影劇院4處、 中小型舞廳18個、文化活動室24個、老年人活動室2處、書店5處、電影放映隊3個、體育活動場所26處。村村消夏文化活動、老年人健身活動蔚然成風,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群衆的時代精神風貌。
衛生體育 建國前, 境內衹有6傢私人中藥鋪。建國後,50年代末山東王村鋁土礦、 山東王村耐火材料廠、山東省生建八三廠3傢國營企業建立職工醫院,60年代初相繼建立公社衛生院、肺結核防治醫院。之後,各村相繼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市麻風病醫院在王村寶山建立。70年代末,建周村區醫院王村分院。1987年將王村分院建成中心衛生院,改造了舊病房,購置了200MAX光機、B超儀、腦電圖機、心電監護儀、全自動洗胃機、生化自動分析儀等設備,與省腫瘤醫院聯合建立了腫瘤專科門診。1990年建病房11間,經省、市驗收合格,正式更名為王村衛生院。1991年,鎮政府籌資90萬元,建成2200平方米門診樓,病床50張。1992年建成周村區紅十字醫院。是年,達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規劃目標。2000年,境內有醫院5處,村級衛生室19處。
境內體育活動活躍,有乒乓球協會、籃球協會、老年門球協會等體育組織,有乒乓球隊、 籃球隊、田徑隊等體育代表隊,有大田徑場一個、小田徑場10個、籃球場17個。 多次參加各級比賽並獲得榮譽。李傢疃村的王強,1990年在省“萌芽杯”舉重比賽中獲2枚銅牌,1991年在市體育比賽中獲2金1銀。同年王強、宋俊平考入市體校,畢瑩考入省體校,西鋪村的趙玉勝在山東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上獲52公斤級摔跤比賽金牌。
人民生活 建國前,農民生活睏難。建國後,隨着農村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80年代,以小麥面粉為主食,穿衣布料、顔色增多。90年代,吃穿住行發生了質的變化,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全鎮家庭擁有機動車輛的占30%以上,其中擁有小轎車占1/10,安裝程控電話的占80%以上。農民吃水實現了社會化供水,農業主要生産環節實現了機械化。農民由過去以種地為主,轉嚮從事工業、手工業、飲食業、服務業、種養業和商品流通領域,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生産力的發展。2000年,鎮敬老院被省民政廳授予省一級敬老院,有30多位五保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4年,跨入全市首批小康鎮行列。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972元。
鎮村建設 建國前,除富戶人傢建房為磚木結構外,其餘多為土木結構,坯墻,麥稭頂、 木欞門窗,人均居住面積6平方米左右。飲水靠土井,照明為油燈,交通為土路小道,遇風塵揚,逢雨泥濘。建國後,農村經濟條件逐步改善,各項建設相繼發展。村村戶戶通上了電,部分村用上了自來水。鎮村主要街道鋪設沙石路面。公共建築面積761萬平方米,其中混合結構4.56萬平方米。生産建築混合結構5.33萬平方米。到1986年全鎮磚瓦房占30%,人均住房面積11.5平方米。1987~1990年,本着“繁榮經濟、服務生産、美化鎮貌、方便群衆”的原則,全面進行鎮村建設,80%以上的農戶住上磚瓦房, 5%的村民住上樓房,村內道路明顯改善。1990年後,實施城鎮拉動戰略, 全面拉開小城鎮建設框架。1991年10月,投資460萬元,占地面積8537.6平方米, 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程控電話工程建設竣工。1991年12月,投資250萬元,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 局部7層,高25.1米,集辦公、食宿、接待於一體的王村鬆齡大夏竣工。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1993年以來,投資城鎮開發建設資金3億多元, 先後拓寬3.6公裏長的鎮中心路,3公裏長的鬆齡路,拓寬改造鎮村路26條,總長40多公裏,村內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實現硬化道路村村通。2000年,投資960萬元,建成309國道王村連接綫改建工程(東外環路)。該工程設計標準為一級路, 全長2.6公裏,主車道雙嚮6車道,寬22.5米,占地10.67公頃,拆遷房屋3000餘平方米。當年4月中旬破土動工,歷時近4個月建成通車,是當年淄博市十大路網改造重點工程項目中首傢開工和竣工的工程。至2000年,小城鎮建設框架已形成以三縱三橫道路為骨架,覆蓋面積8平方公裏的小城鎮格局。規劃面積2平方公裏的工業小區、1平方公裏的住宅小區建設和2公裏長的鎮商業中心街建設形成規模,科苑小區、商貿小區建設形成雛型。 先後被列為全國500傢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57傢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和山東省中心鎮。1995年編製了第二輪城鎮規劃。1998年,按照科學、合理、超前的小城鎮建設規劃要求,委托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進一步調整了總體規劃,並嚴格按程序編製、論證、評審和審批。先後完成了寶山住宅小區、 科苑小區、銀杏小區、工業小區、鎮中心商業街的詳細規劃,完成了編製面積3平方公裏的王村東部新區規劃。完成了東外環兩側的行政文化區、個體私營經濟(園)區、 文化旅遊區、居住區的詳細規劃,完成了2.1平方公裏的寶山風景區規劃,同時編製了若幹道路、 廣場緑地、小景點、市場等專業建設規劃及4個村莊的詳細規劃,全鎮詳細規劃覆蓋率達60%以上。近年來,先後建設了污水排放係統、地下電力、通訊電纜, 安裝了高標準路燈;鎮駐地兩個住宅小區全部實現了集中供暖;新建1 1萬伏無人值守變電站1座; 建公共緑地30多萬平方米,整修了王村集貿市場,鎮駐地主要街道實現了“緑、美、亮、潔”。
集體福利 實行村幹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鎮出政策,村集體與個人按比例投保。對已退職的滿60歲的建國前後的老黨員和村幹部實行生活補助制度,每月50元,按月領取。 對百歲老人,鎮政府每月發100元生活補貼。鎮政府建立了“黨恩暖心”基金,為生活有特殊睏難的家庭提供幫助。學校建立了奬學金制度。部分村對60歲以上老人實行生活補貼制度。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最早的全鎮黨組織王村黨總支部成立於1956年10月。1958年建立中共王村人民公社委員會。1976年10月重新組建中共王村人民公社黨委。1982年5月7日, 王村人民公社黨委改為王村鎮黨委。1985年9月建業餘黨校,1996年王村鎮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1997年被評為“淄博市十佳先進基層學校”。1 998年被評為“山東省黨員電教科技工程示范镇” ,1999年被評為淄博市“六好鄉鎮黨委”。2000年底,調整充實了46個農村黨(總)支部,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958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30年設建製鎮,屬淄川縣第六區,1948年屬衝山區,1949年10月建六區 (衝山) 區公所、六區(衝山) 區委。1955年4月建王村工委、王村辦事處。1956年10月撤區並鄉, 改為淄川區王村鄉。1958年成立王村人民公社。1968年3月建革命委員會。1982年3月成立王村鎮人民政府。
1929~1937年,淄川縣立第十四小學校(王村學校)。進步教師曾發動群衆成立農民協會, 發展會員100多名,與土豪劣紳開展鬥爭,曾一度掌握了村政權,並發動學生和群衆摧毀了5座廟宇的大小神像。 1937年12月,由姚仲明、廖容標、趙明新、馬耀南建立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與先後建立的老三營、特務二隊、邊聯中隊、縣獨立營、村自衛團等各級抗日組織和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群衆抗日組織相配合,並肩戰鬥,開闢了張坊、周南、王村一帶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民擁軍擁屬、支援前綫。軍民反“掃蕩”、反“蠶食”,不屈不撓、浴血奮戰,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解放戰爭時期,一面組織支前大軍參加泰安、萊蕪戰鬥,一面與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隊四次解放周村。1949年10月建六區 (衝山)婦聯,1958年8月建王村公社婦聯,是年建王村公社團委,1965年建王村公社貧協。近年來,建立了工會、科協、計劃生育協會。 |
|
鎮情簡介
王村鎮,畢節地區周村區轄鎮。新成立的王村鎮總面積57.97平方公裏,轄41個村、l個居委會,總人口 545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588人,農業人口34942人。工業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機械、電子、食品釀造、建材及建築安裝、環保、日用陶瓷、化工、農藥、地下資源開採加工等十大支柱行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拉開框架,初具小城鎮規模。
行政轄區
王村鎮下轄村:
王村蘇李村萬傢村尹傢村欒古村王洞村西鋪村辛莊村黃埠村和傢村大尚村瀋古村慄傢村楊古村張古村李傢疃村中央村東鋪村大史村小尚村彭傢村下沙村西道村前坡村南河東村雙溝村後坡村毛傢村陳傢村郭傢村姚傢村寧傢村平樓村解傢泉村朱傢村東陽夕村西陽夕村北河東村東道村上沙村朱首灣村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7133男20597女16536家庭戶戶數11053家庭戶總人口(總)31957家庭戶男15734家庭戶女162230-14歲(總)59450-14歲男30270-14歲女291815-64歲(總)2824615-64歲男1627515-64歲女1197165歲及以上(總)294265歲及以上男129565歲及以上女164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4324
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日趨活躍,第三産業快速發展,成為方圓數十裏的經濟商貿和文化中心。2000年社會總産值達到17.4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521.1萬元;完成工業總産值15.06億元,銷售收入15.33億元,利潤l.18億元;完成出口交貨值5036萬元,自營出口創匯320萬美元;完成農業總産值7916萬元,第三産業産值7486萬元。 |
|
涇川縣王村鎮自然環境
王村鎮地處涇川西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總面積108平方公裏。地勢自西嚮東南傾斜,東南低西北高,海拔1340米左右,典型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0℃,積溫3947.1℃,平均降雨量553.4毫米,蒸發量1181.6毫米,平均降水天數98天,日照227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3.4%。
基本情況
截止2006年9月,該鎮有18個村,101個村民小組;有耕地7.1萬畝,其中:山地3.6萬畝,川地1.8萬畝,塬地1.7萬畝;6023戶26651口人,勞動力8198人,其中:男4473人,女372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947人,初中2698人,小學4226人,文盲、半文盲327人。60歲以上1260人,18至60歲5856人,18歲以下1082人。
四通情況
截止2006年9月,王村鎮通電村18個,通自來水村11個,汽車村18個,通電話村18個,通郵政村18個,建成130、139、小靈通3個通訊基站。
醫療衛生
截止2006年9月,王村鎮共有衛生院(所)40個,從業人員73個,病床65張,其中鎮衛生院1所,有醫生12人,護理人員6人,其他人員8人,病床23張。
教育情況
截止2006年9月,王村鎮共有學校22所,教師316人,學生5671人,農村適齡兒童4727人,適齡兒童入學4716人,占99.7%。鎮獨立中學1所,有教師70人,學生954人;幼兒園1所,教師3名,學生36人;小學20所,教師243人,學生4717人。
城鎮建設
王村鎮素有涇川“西大門”之稱,312綫橫貫全境,製定了《王村鎮小城鎮建設十年規劃》,截止2006年9月,硬化街道及市場17480平方米,埋設供水管道2670米,街道和市場裝有路燈22盞,燈箱13個,公路兩側形成慢車道1100米,並裝有路燈50盞,中央隔離帶安裝路燈20盞,街道兩側裝有調頻廣播20個,栽植緑化苗木8300株,有草坪3處2100平方米,花壇2處。國道兩側建成“前店後院、上宅下店”式小康屋542間10297.6平方米。99年,被省體改委列為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經濟發展
2000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114畝,總産11453噸,人均429公斤。小麥34680畝,總産4222.4噸;玉米15008畝,總産4592.4噸;高粱3204畝,總産964.4噸;糜子6250畝,總産805噸;𠔌子831畝,總産103.3噸;洋芋1589畝,總産401.1噸;經濟作物總面積4952畝,其中油料4775畝,總産341.1噸;其他經濟作物177畝。蔬菜播種5061畝,瓜類526畝。
2000年造林6018.2畝,果園面積19396畝,産量7952噸,産值318萬元,當年育苗1125.8畝。
2000年年末大傢畜存欄5995頭,其中:牛5523頭,驢423頭,騾49頭。豬存欄5116口,羊1120衹,雞51300衹。豬出欄2475口,牛1700頭,羊460衹,雞31800衹。
2000年鄉鎮企業390戶,總産值12936萬元,利潤861萬元,創稅2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9元。 |
|
合陽縣王村鎮鎮情概述
王村鎮位於合陽縣城以西,是合陽的西大門。境內西韓鐵路、108國道、合澄公路、合獨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武青石殿坐落在該鎮南王村。
該鎮轄18個行政村,125個村民小組,23876口人,5.7萬畝耕地,2004年實現農村社會總産值19958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2908萬元,鄉鎮企業總産值17056萬元,完成財政收入20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37元。
農村經濟
王村屬典型的農業鎮,年糧食種植面積2.8萬畝,主要農産品和經濟作物有糧食、蘋果、蔬菜、紅提、緑化苗木、藥材等。優勢品種有百畝鼕棗、百棚西瓜、百畝紅玫瑰、千畝優質核桃。畜牧業初具規模。有大規模養殖戶185戶,存欄豬5000多頭,牛2000多頭,羊6000多衹,雞20000多衹。
鄉鎮企業起步早。主要産品有建材、予製品、煤球、衛生紙、微肥、挂毯、工藝品等,華瑞植物營養微肥和挂毯、木工藝品暢銷全國各地。
集市貿易繁榮,工商業相對發達。已形成王村礦集市、王村街集市和南蔡集市,擁有個體工商戶6000多傢,2003年投資380多萬元,建成了庫容500多萬個的全自動氟製冷庫。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18個村鎮道路全部硬化,15個村建成了高標準的教學樓,12個村通上了自來水,程控電話全部入村,8個村安裝了有綫電視,7個村實現了巷道硬化。 |
|
區域簡介
王村鎮位於永順縣南端,距縣城51公裏,酉水河貫穿境湖南永順縣王村鎮內,水陸交通便利,素有“楚蜀通津”之美譽,距猛洞河火車站9公裏,張傢界荷花機場84公裏,張羅二級公路穿鎮而過。海拔139-927米,屬中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345毫米,無霜期283天,年日照1300小時左右。國土總面積168平方公裏,轄13個村3個居委會14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萬人,土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
鄉鎮經濟
該鎮是全省5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示范镇之一,因著名導演謝晉曾在此拍攝電影《芙蓉鎮》,又名“芙蓉鎮”,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溪州銅柱、五裏青石板街、天下第一漂、平湖遊等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50萬人以上。2005年,全鎮實現生産總值7100萬元,其中農業生産總值4200萬元;財政收入1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糧食總産量6500噸;種植烤煙1100畝;柑桔總産量達3000多噸。 |
|
區位概況
井研縣王村鎮王村鎮位於井研縣西南邊陲,距離縣城30公裏、樂山市28公裏,五通橋22公裏。國道213綫和省道305綫地理位置穿越境內,交通方便。截止2003年底該鎮面積49.78平方公裏,轄12個行政村,160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5個社區居民小組。2003年該鎮有耕地27915畝(人均耕地面積1.1畝),其中:田15625畝,土12290畝。 該鎮具有豐富的頁岩和????鹵資源。
行政區劃
王村鎮下轄村:楊傢河村木魚村夏傢灣村皂角村集體村永興村小堰村小橋子村高竜村石壩村芭蕉灣村油房村五農村青杠村長樂村碑岩村大衝村官鬥石村佛耳村麻柳村紅專村紅衛村明星村梅旺村華光村石子坳村石塔村
基礎設施
截止2003年底,該鎮有小(一)型水庫1座——佛兒岩水庫;小(二)型水庫2座——石壩、紅專水庫。黃鉢河、茫溪河、磨池河3條河流流經全鎮。有山坪塘99口,常年蓄水量450萬立方米。
路:截止2003年底,做到村村通公路。全鎮有村組機耕道60公裏,鄉級公路6公裏,縣道28公裏。
電:截止2003年底,全鎮有12個村(居)通電。已經改造電網的有楊傢河、集體、梅旺、永興等4個村。
水:截止2003年底,大河1條,境內流程約13公裏;有水庫2座,堰5口、塘97個。年均蓄水可達768萬方。
通訊:截止2003年底,通有綫電話的村(居)有9個(未通的村------佛、碑岩、石壩),裝機戶數1208戶。有綫電視通楊傢、集體、永興、五農、小橋、長樂等6個村1015戶,街道409戶。
2007年該鎮被列為市級小康型住宅示范镇,改造建設新街35000平方米,該鎮有中學、中心小學各一所,村小6所,教職工131人,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良好。
交通狀況
交通便捷,環境優美,鎮距樂山大佛,小西湖五通20公裏,國道213綫、省道305綫縱橫穿越,90%以上村道水泥路,王村鎮山清水秀,山環水繞、山美水美,海拔均在400米以下,茫溪河、磨池河、黃鉢河三河由東嚮西環繞全鎮匯入泯江。
産業經濟
2005年各項經濟指標:國內生産總值(gdp)實現10911萬元,其中,一産業4713萬元、二産業4660萬元、三産業1520萬元。
農村經濟:2005年糧食1182萬公斤,人均511公斤。水果3000噸,水産品800噸。出欄生豬3.8萬頭、小傢禽和兔40萬衹以上。産繭1200擔。總産值1087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519元,增收312元。存款餘額3895萬元,貸款餘額2574萬元。外出務工6501人,整戶外出296戶491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519元,計劃生育率94.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1.42‰。 國稅完成178萬元,地稅完成168萬元,財政收入373萬元,償還鎮級債務59萬元。
工業經濟:2005年實現工業産值2.6億元,全年發放工資1420萬元。該鎮有規模企業6傢(其中:大陸希望集團、歐鵬瓷業、欣建陶瓷公司、東恆機焦廠、興源煤業、石竜水泥廠),小型企業18傢:織布廠3個,食品加工廠1個,鑄造廠2個,編織袋廠1個,竹編廠11個。年産瓷磚800萬平方米,水泥10萬噸,精煤3萬噸,機焦15萬噸。
該鎮總負債623萬元。歷年尾欠1143戶總計220萬元。
2006年適度規模以上養豬重專戶58戶,建設楊傢河養兔示範村1個。楊傢河是養兔基地村,養蠶基地村2個、基地組13個。休稻養魚232.4畝,稻田養魚600畝。該鎮有各類重專戶286戶。
截止2006年底,該鎮工業企業17個,以????化工、建陶、水泥、輕紡和原煤加工為主,截止2006年底,有企業職工1524人。2007年,工業銷售産值實現3.68億元,實現增加值4658萬元,比2006年增長15.3%,實現稅收 621萬元,利潤實現750萬元,企業職工工資發放190.4萬元。農村經濟以糧、果、桑、林、竹、花卉、生豬、畜禽、漁業為主,2007年,該鎮各村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365元。2007年農業總産值 9000萬元。
社會事業
2005年,該鎮有五保戶145人,殘疾人656人,特睏戶250人,貧睏279戶70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45戶300人,其中農村低保200戶250人。
人口數據
該鎮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2134男11421女10713家庭戶戶數6583家庭戶總人口(總)20058家庭戶男10354家庭戶女97040-14歲(總)39610-14歲男20270-14歲女193415-64歲(總)1599615-64歲男834615-64歲女765065歲及以上(總)217765歲及以上男104865歲及以上女1129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1238 |
|
基本概況
王村鎮位於黃海之濱,青島後院即墨市東部,是島裏四鄉鎮的中心,是進出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的必經之路,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該鎮轄35個行政村,總面積76.8平方千米,總人口40472人,人口密度為527人/ 平方千米。
經濟發展
該鎮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形成了工業、農業、加工業、養殖業、手工製作業等五大産業,共有針織、食品、海産品、冷藏加工、機械製造、建築、建材、皮鞋、飲料等20多個門類近百種産品,産品銷往十幾個國傢和地區。擁有恆生源集團公司、京源食品有限公司、聖達針織有限公司、信義工藝品廠等一批骨幹竜頭企業。
該鎮農業發達、物産豐富。2003年該鎮有果園4000畝,年産幹鮮果2000噸。已開發灘塗1.1萬畝,養殖對蝦、魁蚶、紋蛤、蟹等品種。年存欄大牲畜5000餘頭,豬1.6萬頭,傢禽40萬衹。投資2000萬元建立了一處規模較大的生態農業示範園,采取“基地+農戶”的生産模式,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從而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支柱産業。
該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自1996年被即墨市列為重點小城鎮建設試點鄉鎮後,硬件設施日臻完善。鎮內建有自來水供水係統,可提供充足的工業和生活用水;建有3.5萬千伏安變電站1座,電力充裕;建有電信、郵政、農電辦公樓,裝有2000門自動程控設備及139GSM移動通信基站。有兩條市鄉路縱貫全鎮東西並與即墨相通,距青島港碼頭85公裏,距青島流亭機場60公裏,距蘭村火車站60公裏,距國傢級商用港口嶴山衛港17公裏,交通極為便利。同時,該鎮的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小城鎮建設為三産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行政轄區
王村鎮下轄村:西王村北王村中王村東王村南王村農林村南坦村北坦村西坦村閆傢莊村山口村馬山後村小橋村鄧傢埠村楊戈莊村小丈村上古莊屯村下古莊屯村周傢高戈莊村朱傢高戈莊村馬傢高戈莊村王傢高戈莊村遲傢高戈莊村謝傢埠後村魯傢埠後村林傢埠後村黃官屯村蒲灣頭村臥竜村大橋村擡頭村新安村沙戈莊村黑石莊村黃庵村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9981男20283女19698家庭戶戶數13112家庭戶總人口(總)39515家庭戶男20014家庭戶女195010-14歲(總)72580-14歲男37210-14歲女353715-64歲(總)2875315-64歲男1473815-64歲女1401565歲及以上(總)397065歲及以上男182465歲及以上女214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9006 |
|
鄉鎮概述
王村鎮位於新鄉市城鄉結合部。轄20個自然村,城鄉人口5萬餘人,總面積24.04萬平方公裏,投資環境十分優越。這裏京廣鐵路、新輝路、西環路縱橫交錯,交通便利;供電係統服務設施穿越境內,轄區內西部變電站,電網慣通全鎮,電力供應充沛;居民裝機在95%以上,與國內外通訊聯絡暢通無阻。
經濟産業
20多年的艱苦努力,牧野區王村鎮加快了工業化進程。該鎮形成了以電池、化工、新型建材、皮塑、三輪車製造為主導,多産業互補的新型地方工業體係,共有工商戶600多傢,其中工業企業300余家,2003年實現工業産值11.5億元,完成稅收5000餘萬元。主導行業環宇集團公司是全國生産電池最大的電池生産企業之一,産品銷往亞、非、歐、美洲等40多個國傢和地區,是豫北地區最大的電池生産基地;以新鴿、新鷹為竜頭的三輪車製造工業群體,年産人力、機動、電動係列三輪車30萬輛,位居全國第二,擁有三輪車“製造之鄉”美稱,聞名全國;天豐公司以生産各種型號的彩板、結構型鋼及建築施工、機械製造為一體的新型建材企業,生産規模和技術水平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王村鎮地傑人靈,通過多年的發展,民營企業獲得9000國際質量體係認證企業達到8傢,擁有中高級科技人員達到800餘人,國傢、省高新技術企業2傢,國傢專利技術達到20餘項,列入國傢火炬計劃一項,省級以上科技攻關項目10項,星火計劃項目15項,落實2項國債、省結構調整重大投資項目,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科技示範鄉,2003年10月通過了國傢科技園區的驗收。進入2004年,王村鎮實施科技創新,項目帶動,千萬元以上立項投資項目達到17個。
城鎮建設
該鎮按照“科學規劃,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要求,正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民用車輛集中發展地列入了新鄉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有利於民營經濟集中聯片規模發展。民用車輛工業基地、三裏橋電子工業基地建設投資的優惠政策及措施,將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步伐。 |
|
王村鎮地處歙縣南部、新安江畔,距黃山市中心城區10公裏,與“花山謎窟”隔江相望,徽杭高速公路橫貫境內。東北與屯溪區、徽州區、休寧縣接壤,西南與我縣的雄村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相鄰。全鎮土地總面積87.3平方公裏,轄16個村委會,16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100餘人,其中鎮區人口5000餘人。王村鎮農業以糧為主,是歙縣四大重點産糧區之一,也是歙縣南部重要的交通門戶和物資集散地。全鎮耕地總面積13316畝,其中水田12421畝、旱地895畝。近年來,鎮內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16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電話,村中道路基本實現硬化,自來水管道通達整個鎮區,建有3.5KV的變電站和移動通訊基站;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全鎮共建有30個黨支部,黨員人數831餘人;小城鎮建設快速推進,1999年,王村鎮被列為黃山市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心鎮,高標準、高起點編製了《王村鎮總體規劃》和《王村商貿開發區詳細規劃》,王村大道、王村農貿市場、王村農民新村相繼開工建設。200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5712萬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0659萬元,二三産業收入達到15192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269.7萬元,其中:財政62.5萬元、國稅101.8萬元、地稅10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60元。
近幾年來,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和群衆“一事一議”的辦法投工投勞,新建和修建了一大批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生産條件大大改善。全鎮有瑤琳水庫、直坑水庫等小(二)型水庫6座,當傢塘庫38座,電灌站5座,王村、煙西、八村、杏村、上店、紅莊等村成片田畈灌溉水渠均按農業綜合開發的要求用水泥板澆築而成。
鄉鎮企業形成化工、建築、建材、農副産品深加工、交通運輸和商貿近20個門類。有集體企業4個,個體私營企業255個,黃山善孚化工廠通過改製後發展成為市私營企業50強和省民營企業百強之一。歙縣聖達廚房設備公司發展較快,産品遠銷省內外。
王村鎮有王村中心學校和橫關學校兩所學校,並開辦有職業高中班,每年為城市及農村輸送微機、電子等專業技術人才近百名。鎮所在地的王村中心衛生院1所,為一級甲等醫院,村村建有衛生室,醫務人員50人,中心衛生院有病床45張,並創辦了“母嬰醫院”。 |
|
王村口鎮位於遂昌縣城西南,九竜山自然保護區的山腳,東接安口鄉、石練鎮,南界竜洋鄉,西與蔡源鄉相連,北與焦灘鄉相鄰,鎮人民政府駐地橋東村,距縣城50公裏。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關川、對正鄉並入王村口鎮,總面積165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481公頃,山林面積15425公頃。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9440萬元。經濟以林業為主。全鎮轄行政村24個,自然村126個,生産隊171個,居委會1個。至2004年底,全鎮總人口9598人,戶數2968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59人。
自清代康熙(1662-1722)年之後,人煙稠密,貿易興盛,是烏溪江上遊的常年口岸,竹木柴炭的集運埠頭,閩浦通往衢州要道。當時居民中王姓居多,即以烏溪江此一流段為王溪,襲稱王村口。明崇禎年間(1628-1644),曾立防禦廳於王村口,清代亦設駐防署。民國24年(1935年)8月26日,在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和中共浙西南特委的領導下,建立王村口蘇维埃政府。由挺進師政委會委員、中共浙西南特委委員、王村口區委書記洪傢雲任主席。蘇维埃政府內設組織、宣傳、分田、軍事、財政、調查等委員。在此前後,山棗坪、後塘、山前等8地建立蘇维埃政府。解放後設區公所、區政府,駐地王村口橋東,至1992年撤區擴鎮,一直是區鄉兩級政府駐地。1949年沿稱王村口鄉。1950年分設對山鄉。1956年對山鄉仍並入王村口鄉,1958年稱躍進公社王村口生産大隊,1959年稱王村口公社王村口管理區。1961年稱王村口公社,駐地王村口橋西村。1983年稱王村口鄉。1984年11月分設對正鄉。1990年稱王村口鎮。1992年對正、關川兩鄉並入,鎮政府駐地遷原區公所橋東村。
王村口鎮是全縣重點林區鄉鎮之一,過去憑着豐富的木材資源,老區人民較早地過上了較為富裕的生活,曾有遂昌的“小上海”之稱。近年來,隨着木材資源的減少和國傢對木材砍伐的限製,失去林業經濟優勢的人們把目光投嚮了發展小水電、效益農業和旅遊業等産業,並已初步取得成效。200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278萬元,比上年增長10.03%,工業總産值5560萬元,農業總産值38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457元,比上年增加了9.3%。 近幾年因“紅色古鎮”旅遊業的興起,帶動了餐飲等第三産業較快發展。
王村口鎮為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開創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的中心地區之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月光山、白鶴尖、蔡相廟、天後宮、宏濟橋等革命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麒麟烈士紀念碑,南尖岩風景旅遊區等。
1、宏濟橋:介於王村口橋東、橋西兩村之間,古時候是通衢(州)入閩要津。明代始建,初名濟川石橋,後幾經修建,光緒初改名宏濟橋。現為X腳架木梁廊屋橋。橋長31米,寬5.4米,高9米,四根橋梁,騰空過江,下由合抱粗的兩根苦櫧木交叉承托橋梁,橋上覆以瓦屋9間。民國24年8月26日,紅軍挺進師二縱隊政委、浙西南特委委員洪傢雲在橋上宣佈成立王村口蘇维埃政府。民國25年6月,中共浙西南特委書記許信焜在橋上主持召開群衆大會,挺進師師長粟裕作抗日演講。
2、蔡相廟:址王村口鎮橋西村。建於清乾隆年間。二進三開間,古樸威嚴。民國24年,中共浙西南特委直屬的王村口區委、王村口蘇维埃政府設在此,邊殿五顯殿為政府辦公室。1982年,鎮政府在此設立鎮文化中心。
3、天後宮:址王村口鎮橋東村。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鹹豐、光緒年間曾兩度修葺。宮宇基礎以卵石壘砌,石級上登,宮門朝西,二進五開間,擡梁鬥拱,雕梁畫棟。民國24年(1935)7月,紅軍挺進師在天後宮舉行莊嚴的“八一”示威誓師大會。劉英、粟裕在會上作重要講話,宣佈“查田分青苗”,動員“擴充紅軍”,號召勞苦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反動政權。現陳列“遂昌縣革命鬥爭史展覽”。
4、粟裕同志紀念碑:在王村口鎮月光山上,1984年5月建。碑高2.95米,寬0.96米,厚0.22米。碑正面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葉飛題“粟裕同志紀念碑”鎦金大字,碑陰刻粟裕同志生平簡介。建六角攢尖亭,修矮垣拱衛,亭園內建花壇,園外四周培植雲鬆、廣玉蘭等花草樹木。亭園建築面積1332平方米。1984年5月15日,粟裕大將部分骨灰由他的親屬和中央軍委辦公廳同志護送安葬此處。
5、張麒麟烈士紀念碑:在關川鄉山井自然村,1988年3月修建。碑用青石、混磚砌成,碑高2.12米(其中碑座高1.02米),寬0.7米,厚0.1米。碑刻“張麒麟烈士紀念碑”鎦金字。占地面積15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0平方米。
6、南尖岩風景旅遊區:南尖岩風景區地處遂昌縣西南部王村口鎮石筍頭村境內,距縣城50公裏,公路直達景區接待中心-避暑山莊,面積6平方公裏,主峰南尖岩海拔1610.8米,景區內林木茂盛,奇峰崢嶸,山溪嘩嘩,瀑布飛瀉,鳥語花香,清風送爽,有一湖八瀑九大景區30餘處景點。主要景點有天柱峰、唐僧越壑、千丈岩、鬼洞口、霞歸瑤池、神鷹啄食、竜門瀑布、紫雲瀑布、石林奇觀等。去南尖岩,可登險峰、探古洞、望飛瀑、看梯田、觀雲海,既能盡情觀賞大自然的奇異風光,又能品名茶、避盛暑、食山珍、嘗野味,享盡人間樂趣。進入景區,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位於景區中心的避暑山莊有客房30餘套,餐飲、娛樂配套設施齊全,可接待中小型會議及活動。 |
|
王村鎮位於縣城西北部,西與沁縣毗鄰,北與武鄉接壤,太長高速公路、太長二級公路、王王旅遊專用綫貫穿其中,2001年由史北、竜王堂、王村三鄉合併新建,全鎮總面積170平方公裏,所轄27個行政村,15620人,4454戶,143個自然村,55571畝耕地,16個駐鎮單位,共有財政供養人員60人,是一個以種植玉米、小麥、𠔌子為主的純農業大鎮。
王村鎮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優美,無工礦污染,主要種植小麥、玉米、𠔌子等農作物,目前,建成了萬畝玉米製種,小米、大豆雜糧,中藥材種植,幹果瓜菜四大緑色種植基地,現有兩個大型面粉加工廠和一個小米加工廠,年産面粉、小米上萬噸。地下儲藏有豐富的煤碳資源,由於條件有限,正在積極尋找合作開發利用。 |
|
位於即墨市東北部的王村半島中心。截至2004年底,面積76.88平方千米,轄35個行政村、3.94萬人。 |
|
總面積57.49平方公裏,人口50619人,轄4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鎮政府駐地設在原王村鎮王村村。轄王村居委會;王村、蘇李、萬傢、尹傢、欒古、王洞、西鋪、辛莊、黃埠、和傢、大尚、瀋古、慄傢、楊古、張古、李傢疃、中央、東鋪、大史、小尚、彭傢、下沙、西道、前坡、南河東、雙溝、後坡、毛傢、陳傢、郭傢、姚傢、寧傢、平樓、解傢泉、朱傢、東陽夕、西陽夕、北河東、東道、上沙、朱首灣41個村委會。 |
|
王村鎮位於黃海之濱,青島後院即墨市東部,是島裏四鄉鎮的中心,是進出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的必經之路,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該鎮轄35個行政村,總面積76.8km2,總人口40472人,人口密度為527人/ km2。
該鎮農業發達、物産豐富。全鎮現有果園4000畝,年産幹鮮果2000噸。已開發灘塗1.1萬畝,養殖對蝦、魁蚶、紋蛤、蟹等品種。 |
|
新成立的王村鎮總面積57.97平方公裏,轄41個村、l個居委會,總人口545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588人,農業人口34942人.工業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機械、電子、食品釀造、建材及建築安裝、環保、日用陶瓷、化工、農藥、地下資源開採加工等十大支柱行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拉開框架,初具小城鎮規模。農村經濟日趨活躍,第三産業快速發展,成為方圓數十裏的經濟商貿和文化中心。2000年社會總産值達到17.4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521.1萬元;完成工業總産值15.06億元,銷售收入15.33億元,利潤l.18億元;完成出口交貨值5036萬元,自營出口創匯320萬美元;完成農業總産值7916萬元,第三産業産值7486萬元。2001年主要發展目標是:社會總産值達到19.51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472萬元,工業總産值達到16.86億元,農業總産值達到8311.8萬元,第三産業增加值8608.9萬元。2001年重點工作:(一)工業。一是抓好重點項目建設。昌亞公司計劃投資6000萬元,新上集紡、染、織於一體的牛仔布項目。可新增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18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正在施工。大陸炭素公司特種石墨項目,計劃投資1000萬元,年産特種石墨製品1500噸,新增銷售收入2500萬元,利稅300萬元。金牛耐材擴建項目,計劃投資500萬元,年擴産1500噸,新增銷售收入100萬元,利稅150萬元。西鋪輕工機械公司新上汽車修配項目,計劃投資200萬元,年增營業收入300萬元,利稅60萬元。萬傢輕質板廠輕質板、磊寶特殊耐材廠剛玉耐材、科魯公司磷酸磚3個投資過50萬元的項目建設。華陽公司色釉咖啡杯擴産項目、雙鳳公司高檔陶瓷專用色劑項目、寶地陶瓷公司電烤花窯4擴8項目、緑晶農藥公司多菌靈懸浮劑項目。二是抓好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規劃建設高標準的以王村東外環路為中心的王村個體私營經濟園,力爭年內進區企業超200萬元的3至5傢。彭北個體私營經濟加工區建設,一期工程6月底前完成建設,同時搞好二期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力爭年內引進企業4至6傢。依托現有骨幹陶瓷企業,積極論證開發建設陶瓷工業園。加快鎮駐地“兩區四帶”規劃發展步伐。 |
|
王村鎮 王村鎮位於滎陽市西北部。轄王村、後白楊、前白楊、後莊、司村、薜村、韓村、留村、新店、許莊、小村、大村、前新莊、後殿、蔣頭、梁莊、窪子、柏朵、段坊、丁村、木樓、房羅、仁裏23個行政村。鄭汴洛高速公路。 [代碼]410182104:~201王村 ~202後白楊村 ~203前白楊村 ~204後莊村 ~205司村 ~206薜村 ~207韓村 ~208留村 ~209新店村 ~210許莊村 ~211小村 ~212大村 ~213前新莊村 ~214後殿村 ~215蔣頭村 ~216梁莊村 ~217窪子村 ~218柏朵村 ~219段坊村 ~220丁村 ~221木樓村 ~222房羅村 ~223仁裏村
[沿革]1963年建王村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建鎮。1997年,面積91平方千米,人口5萬,轄小村、大村、前新莊、後新莊、仁裏、柏朵、段坊、木樓、丁村、 窪子、蔣頭、梁莊、許莊、留村、新店、西韓村、前白楊、後白楊、薛村、後店、司村、房羅、王村23個行政村。 |
|
王村鎮 王村鎮位於新鄉市區西北部。轄牛村1個社區,李莊、大裏、尚灣、窯場、小裏、高灣、西王、慄屯、馬莊、西冀場、東冀場、黃崗、東王、善河、寺莊頂、周村、東馬坊、中馬坊、西馬坊19個行政村。新(鄉)輝(縣市)、新(鄉)合(河)、新(鄉)大(塊)公路過境。衛河、共産主義渠自西嚮東分別流經鄉境。 [代碼]410711100:~001牛村社區 ~200李莊村 ~201大裏村 ~202尚灣村 ~203窯場村 ~204小裏村 ~205高灣村 ~206西王村 ~207慄屯村 ~209馬莊村 ~210西冀場村 ~211東冀場村 ~213黃崗村 ~214東王村 ~215善河村 ~216寺莊頂村 ~217周村 ~218東馬坊村 ~219中馬坊村 ~220西馬坊村
[沿革]1961年建衛北公社,1996年改西王村公社,1983年改王村鄉,1995年建鎮。1997年,面積26.7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東王村、黃崗、牛村、高灣、尚灣、小裏、東冀廠、西冀廠、西王村、慄屯、馬莊、李莊、周村、東馬坊、中馬坊、西馬坊、善河、寺莊項、窯場、大裏20個行政村。 |
|
王村鎮位於滎陽市西北部17公裏處,南望巍巍伏山,北靠滾滾黃河,全鎮91平方公裏,轄23個行政村,181個村民組,56000口人。市道、鎮道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
|
王村鎮位於新鄉市城鄉結合部。轄20個自然村,城鄉人口5萬餘人,總面積24.04萬平方公裏,投資環境十分優越。這裏京廣鐵路、新輝路、西環路縱橫交錯,交通便利;供電係統服務設施穿越境內,轄區內西部變電站,電網慣通全鎮,電力供應充沛;居民裝機在95%以上,與國內外通訊聯絡暢通無阻。
20多年的艱苦努力,牧野區王村鎮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全鎮形成了以電池、化工、新型建材、皮塑、三輪車製造為主導,多産業互補的新型地方工業體係,共有工商戶600多傢,其中工業企業300余家,2003年實現工業産值11.5億元,完成稅收5000餘萬元。主導行業環宇集團公司是全國生産電池最大的電池生産企業之一,産品銷往亞、非、歐、美洲等40多個國傢和地區,是豫北地區最大的電池生産基地;以新鴿、新鷹為竜頭的三輪車製造工業群體,年産人力、機動、電動係列三輪車30萬輛,位居全國第二,擁有三輪車“製造之鄉”美稱,聞名全國;天豐公司以生産各種型號的彩板、結構型鋼及建築施工、機械製造為一體的新型建材企業,生産規模和技術水平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該鎮按照“科學規劃,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要求,正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民用車輛集中發展地列入了新鄉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有利於民營經濟集中聯片規模發展。民用車輛工業基地、三裏橋電子工業基地建設投資的優惠政策及措施,將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步伐。
王村鎮地傑人靈,通過多年的發展,民營企業獲得9000國際質量體係認證企業達到8傢,擁有中高級科技人員達到800餘人,國傢、省高新技術企業2傢,國傢專利技術達到20餘項,列入國傢火炬計劃一項,省級以上科技攻關項目10項,星火計劃項目15項,落實2項國債、省結構調整重大投資項目,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科技示範鄉,2003年10月通過了國傢科技園區的驗收。進入2004年,王村鎮實施科技創新,項目帶動,千萬元以上立項投資項目達到17個。這裏物華天寶,民風淳厚,發展政策優越,竭誠歡迎國內,外各界朋友投資這片熱土——經商或興辦企業。 |
|
轄:商合街、河畔街2個居委會;裏明、盤溪、發樹、孔坪、太坪橋、百勝、新村、走馬、蔬菜、公館坪、雙橋、茶園、砂壩、科皮、剋皮15個村委會。 |
|
位於永順縣南端,水陸交通便利,素有“楚蜀通津”之美譽,酉水河貫穿境內,距猛洞河火車站12公裏,距張傢界荷花機場84公裏,省道1828綫、張羅二級公路穿鎮而過。王村鎮名稱“酉陽雄鎮”,係千年古鎮。鎮區土傢民居錯落有緻,古色古香,五裏青石板街蜿蜒而上,溪州銅柱是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1986年著名導演謝晉拍攝電影《芙蓉鎮》而聲名鵲起,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旅遊中心集鎮。鎮內山高坡陡,超旱低澇,溶洞多,地勢由東北嚮西南傾斜。最高海拔927米,最低海拔139米。鎮內常年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全鎮轄15個村2個居委會,10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3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11426人,土傢族占總人口80%,鎮區人口5800人。全鎮國土總面積113.8平方公裏,耕地12742畝,其中稻田9747畝,旱土3541畝,林地7.05萬畝,桐茶林6.51萬畝,森林覆蓋率61%,木材蓄積量14萬立方米。 |
|
王村鎮地處井研縣南大門,幅員面積49.78平方公裏,總人口23482人,轄27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160個村民小組,5個社區居民小組,是小城鎮建設試點和小康示范镇。
工、農業基礎較好,全鎮2003年國民生産總值81.44萬元,工農業總産出2.1774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出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12元,鎮主要農産品有年出欄生豬3.5萬頭,以椪柑為主等優質水果600萬斤以上,柑桔雜柑之王——天草也初具規模,現已建成2000畝基地,全鎮個體私營業主145傢。知名工礦企業8傢,分別為:石竜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欣建陶瓷有限公司、歐鵬集團陶瓷有限公司、竜鳳絲綢公司、宏遠絲綢公司、楊傢河化工廠、油房化工廠、樂山東河機械廠。
投資的好去處。縣政府在王村鎮楊傢河村設立了工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工業區內基礎設施齊備,有20萬立方天然氣氣站一座,3.5KVA變電站一座,交通發達,現有業主開發修建一條祥賀商貿小區,鎮域內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齊全,有優惠的其它地方的政策,服務價格配套 。 |
|
610424105000 王村鎮 610424105202 北索村 610424105203 淡頭村 610424105214 大王村 610424105215 南索村 610424105221 王召村 610424105222 上官村 610424105223 上座村 610424105224 王呂村 610424105225 北昌村 610424105226 張留村 |
|
610524108000 王村鎮 610524108001 王村礦社區 610524108200 中王村 610524108201 南蔡村 610524108202 北蔡村 610524108203 坊社村 610524108204 樊莊村 610524108205 堯頭村 610524108206 柳池窪村 610524108207 山陽村 610524108208 運莊村 610524108209 聯閤村 610524108210 張傢河村 610524108211 北王村 610524108212 南王村 610524108213 管傢河村 610524108214 鵝泳村 610524108215 井溢村 610524108216 儉泗村 610524108217 西坡村 |
|
位於乾縣南端,距縣城26公裏處,是乾縣的南大門。從明朝至今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素有“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之美譽。面積56平方公裏,轄21個行政村,有人口32327人,乾武路備戰路穿鎮而過,北接312國道,南接隴海鐵路和西寶高速,距楊凌農科城20公裏,交通發達,運輸便利,寶雞峽幹渠在鎮內橫穿而過,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優越,鎮內建有移動、聯通基站,擁有500多門電話,通訊發達。
王村鎮是乾縣農業大鎮,有名的“屯糧田”和“萬畝豐産田”生産鎮,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在穩糧基礎上,積極實施“強畜、優果、興菜”工程,糧食産量達3.2萬噸,優質奶牛5000多頭,果樹面積6000多畝,大棚菜300多畝,農業産業結構進一步合理,農民人均純收入2010元。鎮村企業異軍突起,總産值2823萬元。
商品貿易繁榮,群衆文化生活活躍,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二、五、八集市貿易繁榮,蛟竜轉鼓蜚名中外,多次參加中央、省、市電視臺拍攝,一年一度群衆文化藝術節豐富多彩,群衆文化生活活躍。
全鎮有21所中小學幼兒園,教育基礎設施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穩定提高,2004年評為省級教育強鄉鎮。
近年來,王村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主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依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幹部群衆開拓進取,呈現出了政治文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明祥和的新氣象。 |
|
620821104000 王村鎮 620821104200 涇源村 620821104201 上塬村 620821104202 中塬村 620821104203 四坡村 620821104204 掌麯村 620821104205 光明村 620821104206 二十裏鋪村 620821104207 嚮明村 620821104208 王村村 620821104209 百泉村 620821104210 墩臺村 620821104211 徐王村 620821104212 燕雷村 620821104213 朱傢澗村 620821104214 章村村 620821104215 劉傢溝村 620821104216 雷李村 620821104217 完顔村 |
|
一、地理位置和土地面積
王村鎮位於井研縣城的東北方向,距縣城30公裏。幅員面積49.78平方公裏。耕地27467畝,其中:田15894畝,土11573畝。人均耕地1.1畝,其中:田0.68畝,土0.50畝。
二、人員和組織機構
1、鎮機關:有職工36人,其中行政編製20人,事業編製16人。
2、村組:全鎮有12個村、160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23094人(其中:農業人口6730戶,21098人,非農業人口704戶,1186人。勞動力有16129人。死亡114人,出生128人,遷入235人,遷出534人)。
3、鎮屬部門單位:全鎮有中學、王村小學、派出所(9人)、中心衛生院、郵電所(3人)、糧站(4人)、電管站(32人)、水站(3人)、信用社(10人)、獸醫站(12人)、廣播站(5人)等11個單位部門。
全鎮有初中1所,有初中教師45人,初中生14個班746人;小學6所,有小學教師81人,有小學生25個班1361人;幼兒園3所,有幼師12人,幼兒11個班250人。
衛生院1所,職工28人(退休人員16人);診所22個,從業人員32人;計劃生育指導站1個,工作人員2人(其中臨時工1人)。
三、基礎設施
1、路:做到村村通公路。全鎮有村組機耕道60公裏,鄉級公路6公裏,縣道28公裏。
2、電:全鎮有12個村(居)通電。已經改造電網的有楊傢河、集體、梅旺、永興等4個村。
3、水:大河1條,境內流程約13公裏;有水庫2座,堰5口、塘97個。年均蓄水可達768萬方。
4、通訊:通有綫電話的村(居)有9個(未通的村------佛、碑岩、石壩),裝機戶數1208戶。有綫電視通楊傢、集體、永興、五農、小橋、長樂等6個村1015戶,街道409戶。
四、經濟狀況
2005年各項經濟指標:國內生産總值(gdp)實現10911萬元,其中,一産業4713萬元、二産業4660萬元、三産業1520萬元。
農村經濟:糧食1182萬公斤,人均511公斤。水果3000噸,水産品800噸。出欄生豬3.8萬頭、小傢禽和兔40萬衹以上。産繭1200擔。總産值1087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519元,增收312元。存款餘額3895萬元,貸款餘額2574萬元。外出務工6501人,整戶外出296戶491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519元,計劃生育率94.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1.42‰。
國稅完成178萬元,地稅完成168萬元,財政收入373萬元,償還鎮級債務59萬元。
現有適度規模以上養豬重專戶58戶,建設楊傢河養兔示範村1個。楊傢河是養兔基地村,養蠶基地村2個、基地組13個。休稻養魚232.4畝,稻田養魚600畝。全鎮有各類重專戶286戶。
種植天草1528畝、柑桔3055畝。
工業經濟:實現工業産值2.6億元,全年發放工資1420萬元。全鎮有規模企業6傢(其中:大陸希望集團、歐鵬瓷業、欣建陶瓷公司、東恆機焦廠、興源煤業、石竜水泥廠),小型企業18傢:織布廠3個,食品加工廠1個,鑄造廠2個,編織袋廠1個,竹編廠11個。年産瓷磚800萬平方米,水泥10萬噸,精煤3萬噸,機焦15萬噸。
全鎮總負債623萬元。歷年尾欠1143戶總計220萬元。
五、黨建
20個支部743名黨員,有13個支部活動室。
六、社會福利事業
2005年,有五保戶145人,殘疾人656人,特睏戶250人,貧睏279戶70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45戶300人,其中農村低保200戶250人。 |
|
滎陽市王村鎮位於滎陽市西北部,南望巍巍伏山,北靠滾滾黃河,全鎮91平方公裏,轄23個行政村,181個村民組,56000口人。這裏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能源充沛,交通運輸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是有志之士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 |
|
王村鎮地處歙縣南部、新安江畔,距黃山市中心城區2.5公裏,與國傢4A級名勝風景區“花山謎窟”隔江相望,徽杭高速公路貫穿境內。東北與屯溪區、徽州區、休寧縣接壤,西南與歙縣雄村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相鄰。全鎮總面積87.3平方公裏,轄11個行政村,163個村民小組,到2007年底總人口23525人。王村鎮以農業為主,是歙縣四大産糧區之一,也是歙縣南部重要的交通門戶和物資集散地,1999年列入黃山市重點改革試點鎮、中心鎮。為做大做強中心城鎮,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2007年12月份完成了村級行政區域規模調整,由原來的16個行政村合併為11個行政村,村級區域規模更趨合理。
鎮黨委、政府以振興王村、發展經濟為己任,認真分析現狀和發展前景,擬思路、定目標,抓住有利時機,製定了超常規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2007年,共完成財稅任務450.7萬元,其中地稅155.8萬元,國稅270.8萬元,財政23.6萬元。同比去年財政收入增收為12%;農民人均純收入4120元,達到全縣平均增幅值,同比去年人均增收35%;
近幾年來,隨着小城鎮建設不斷推進,王村鎮搶抓機遇,剋難攻堅,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全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高起點編製了《王村鎮總體規劃》。王村大道、王村農貿市場、王村農民新村、王村濱江大道拉開了王村鎮發展建設的總體框架。11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電話;自來水管道通達整個鎮區,藉助“村村通”工程,到今年底16個行政村道路全部實現油面化;新建了王村客運服務站,規劃建設了王村公墓區、王村垃圾焚燒場等服務性設施,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今年以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大建設推進年”和“落實推進年”活動,調整工作思路,拓寬招商渠道,積極外出招商,成績顯著,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5個,總投資纍计達12100萬元,已到位項目建設資金纍计2800萬元元。同時加強王村工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善孚化工有限公司為竜頭,加強工業企業建設,鼓勵良種豬、蛋雞、魚等規模養殖,建立養殖基地、蔬菜基地、優良水稻種植基地等,支持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共同致力王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王村鎮黨委、政府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十分註重抓好基層黨的建設,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黨建方面,加強電視上網工程建設,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建立流動黨員臺帳,繼續實施雙培雙帶工程,為民服務全程式代理,以遠程教育、黨員鼕訓等形式,通過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致富思源、富而思進”,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全鎮現有黨支部30個,黨員869名。
王村鎮發展建設的成就,受到上級和社會各界的肯定,也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
- : Wangcun Town
|
|
王村 |
|
即墨市王村鎮大橋小學 | 即墨市王村鎮榮坦小學 | 即墨市王村鎮海爾希望小學 | 即墨市王村鎮臥竜小學 | 涇川縣王村鎮財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 涇川縣王村鎮銀河戰艦網絡會所 | |
|
|
聯閤村 | 光明村 | 雙橋村 | 尹傢村 | 朱傢村 | 李傢疃村 | 山口村 | 馬傢村 | 姚傢村 | 梁莊村 | 新村村 | 萬傢村 | 黃庵村 | 新店村 | 小橋子村 | 紅衛村 | 大王村 | 章村村 | 辛莊 | 下沙村 | 雙溝村 | 陳傢村 | 北王村 | 東王村 | 南王村 | 小橋村 | 臥竜村 | 大橋村 | 東王村 | 永興村 | 大衝村 | 明星村 | 北王村 | 南王村 | 徐王村 | 王村村 | 許莊村 | 大裏村 | 小裏村 | 百勝村 | 走馬村 | 茶園村 | 皂角村 | 華光村 | 南蔡村 | 後坡村 | 店上村 | 上店村 | 紅莊村 | 雨山頭村 | 突頭村 | 鐘根村 | 橋東村 | 橋西村 | 垵上村 | 亞垟村 | 黃沙嶺腳村 | 黃山頭村 | 山棗坪村 | 石筍頭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