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形亞目 > 犀科
目錄
No. 1
  犀科 rhinocerotidae
  犀科是一個繁盛的古老類群的孑遺,現存僅5種,其中非洲2種,亞洲3種,均數量稀少,為現代瀕危動物的代表。犀牛皮膚很厚,毛稀少近於裸露。頭頂額部具1~2個表皮形成的角。附肢三趾。犀牛體型粗壯,有一個或兩個角,是強有力的武器,在自然界沒有天敵,但是犀牛卻因為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使犀牛處於滅絶的邊緣。白犀ceratotheriu simum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也是體型僅次於象、體重僅次於象和河馬的最大陸生動物。白犀最顯著的特徵是吻部比較方,頭嚮下,吻部貼近地面,主要食草。白犀分佈於非洲南部和東北部,其中南部的白犀曾經一度瀕於滅絶,後經保護而有所回升,現存數千頭,是數量最多的犀牛,北方的白犀則仍處於瀕危狀態,僅存數十頭。黑犀diceros bicornis體型小於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縮捲麯,頭擡起,以樹葉為食。黑犀分佈較廣泛,原本是數量最多的犀牛,但目前也是偷獵的重點,數量處於銳減之中。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又稱大獨角犀,有一個鼻角,身上的皮膚似甲胄,體型較大,是僅次於白犀的大型犀牛。印度犀現分佈於印度北部和尼泊爾等地,雖然數量不多,僅千餘頭,但仍是目前亞洲數量最多的犀牛。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又稱小獨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體型略小,僅雄性有角。爪哇犀原分佈於東南亞廣大地區,現在僅存於爪哇島極西部和越南一處森林中,總數不過幾十頭,且無人工飼養,是現存最珍貴的動物之一。蘇門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現存體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和爪哇犀一樣原分佈於東南亞的廣大地區,現在分佈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佈廣泛,數量也略多,現存數百頭。
特徵及習性
  現存犀牛的特徵是蹄有3短趾﹐趾尖有寬而鈍的趾甲。除耳尖及耳緣外﹐犀幾乎其他部份無毛。犀牛多呈灰色或褐色﹐其中白犀牛的顔色較淡。犀牛視覺差﹐但嗅覺與聽覺靈敏。犀牛多數生存於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牛衹能在森林深處找到。犀牛用尿與糞推區分領域範圍。犀牛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衹有白犀牛以約10衹的數目群居。多數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在交配季節時期的雄犀牛稍受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黑犀牛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或聲音﹐黑犀牛奔跑速度很快﹐即使在荊棘中時速也可達到45公裏/小時。
分佈
  犀科動物在第三紀時化石分佈很廣泛,在我國也有很多地區發現,現代僅存留在熱帶、亞熱帶的亞洲南部及非洲。如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僅有一角,産在印度,在我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森林中也曾發現過。非洲犀(rhinoceros bicornis),有二角,前後排列。犀角為極名貴的藥材。
起源與演化
  犀牛在地質時代中的第三紀時已在全球廣泛地分佈。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始新世(距今5500~3600萬年前)早期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此種犀牛的祖先與現代貘類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種森林犀牛在歐洲曾廣泛存在過,個體很小且善於奔跑。
  體型大的犀牛在漸新世(約距今3600萬~2500萬年前)出現,其中包括當時最大陸生動物——巨犀,它體格健壯、高大,腿長,頸也比現代犀牛長一些,體長約8米,身高5米。巨犀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漸新世早期,至中新世初期就已經全部滅絶了,生存了約3300多萬年。現代在亞洲的蘇門達臘犀牛的祖先也是在漸新世出現的。
  中新世(距今2500萬~1200萬年前)的後期,出現了獨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獨角犀牛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佈在亞洲。在中新世以後出現的犀牛體型與現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頜有兩顆大牙嚮前伸出,生活在沼澤地帶,以水中的植物為食。
  上新世後期(約300萬年前),雙角犀牛出現。而現今的雙角犀牛有蘇門達臘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
  第四紀(180萬年前~今天)時期人類已經出現,早期的犀牛以板齒犀、披毛犀為代表。板齒犀個體巨大,5米長,身披厚甲,在額部生有大角,約2米長,牙齒的齒冠高,呈方柱狀,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時期在中國華北的及歐洲等地曾有板齒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獁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體及長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禦寒冷,長鼻上有一對巨角,前面一支最長可達1米,生活在寒冷地帶。這兩種犀類先後在不同的時期都已經滅絶了。
現存數量
  在現存的犀類中,僅存4屬5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其中分佈在亞洲的犀牛,已經瀕臨絶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衹有1萬到3萬頭左右。
分類
  披毛犀屬 (已滅絶) coelodonta
  板齒犀屬 (已滅絶) elasmotherium
  白犀屬 ceratotherium
  白犀牛 c. simum
  雙角犀屬 dicerorhinus
  蘇門答臘犀牛 d. sumatrensis
  黑犀屬 diceros
  黑犀牛 d. bicornis
  獨角犀屬 rhinoceros
  爪哇犀牛 r. sondaicus
  印度犀牛 r. unicornis
種類
  亞洲的犀牛有單角的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兩衹角、全身長毛,最原始的蘇門答臘犀牛。而印度犀牛是犀牛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爪哇犀牛要比印度犀牛小。因犀牛的角為珍貴的中藥材,因此被大量濫殺,數目正在日漸減少,其中蘇門答臘犀牛幾乎完全見不到蹤跡了。
  非洲衹有白犀牛和黑犀牛兩種,它們都是雙角,白犀牛體型比黑犀牛大,白犀牛是現有犀牛中最進化的一種,在草原上由3-4頭組成家庭族群,以草為主食,據說幼犀在食草之前的一段時期內,以吃父母的糞便來維持生計。黑犀牛棲息在灌木叢中,單獨生活,以小樹枝及樹葉為生。由於白犀牛和黑犀牛都喜歡吃草,所以它們的嘴的形態和馬一樣已變得扁平。
分類
  披毛犀屬 (已滅絶) Coelodonta
  板齒犀屬 (已滅絶) Elasmotherium
  白犀屬 Ceratotherium
  白犀牛 C. simum
  雙角犀屬 Dicerorhinus
  蘇門答臘犀牛 D. sumatrensis
  黑犀屬 Diceros
  黑犀牛 D. bicornis
  獨角犀屬 Rhinoceros
  爪哇犀牛 R. sondaicus
  印度犀牛 R. unicornis
英文解釋
  1. lat.:  Rhinocerotidae
相關詞
動物哺乳動物奇蹄目荒誕派戲劇古生物新生代第四紀獨角犀屬
包含詞
木犀科
分類詳情
張開白犀屬張開非洲雙角犀屬張開獨角犀屬張開雙角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