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在海上作戰的軍隊,通常由水面艦艇、潛艇、海軍 航空兵、海軍 陸戰隊等兵種及各專業部隊組成。 一個國傢海上作戰的全部軍事組織,包括造船廠、修船廠、基地、人員、船衹、辦公機構及軍官 在海上作戰的軍隊。現代海軍 通常由水面艦艇、潛水艇、海軍 航空兵。海軍 陸戰隊等各兵種及各種專業部隊組成。別於陸軍和空軍而言。《資治通鑒·後梁均王竜德二年》:“ 大封王 躬乂 ,性殘忍,海軍 統帥 王建 殺之。自立,復稱 高麗王 。”《清史稿·兵志七》:“ 中國 初無海軍 ,自 道光 年籌海防,始有購艦外洋以輔水軍之議。”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章:“顧吾子現隸海軍 ,且已娶婦,亦無庸為彼慮。” 海軍 marine(hǎijūn):一個國傢對海上軍事和防禦的全部軍事組織,包括船衹,人員和海軍 機構。
海軍 是以艦艇部隊為主體,在海洋上作戰的軍種。
在海上作戰的軍隊,通常由水面艦艇、潛艇、海軍 航空兵、海軍 陸戰隊等兵種及各專業部隊組成。
現代海軍 通常由海軍 航空兵、海軍 水面艦艇部隊、海軍 潛艇部隊、海軍 陸戰隊、海軍 基地警備部隊以及其它特種部隊。主要裝備作戰艦艇、輔助艦船和飛機,配備有戰略導彈、戰術導彈、火炮、水中武器、戰鬥車輛等。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及對岸上實施攻防作戰的能力;有的還具有實施戰略襲擊的能力。可獨立地或與其他軍種協同遂行海洋機動作戰。海軍 通常着特定的製式服裝,使用特殊的旗幟、徽章等標志。
Often Navy A nation's entire military organization for sea warfare and defense, including vessels, personnel, and shore establishments. 海軍 的産生和發展源遠流長。它以戰船或艦艇為主綫,從原始簡單的古代戰船,發展到多係統的現代艦艇,從個別分散的技術推演出密集綜合的技術,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過程。
木質槳帆戰船時代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國、希臘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古代埃及的造船和航海歷史最為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最早的戰船於公元前1200多年出現於埃及、 腓尼基和希臘,主要用槳劃行,有時輔以風帆。中國造船技術在歷史上一度處於領先地位,在7000年前已能製造獨木舟和船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已建造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國傢已建立海上艦隊,有雙層和三層槳戰船,首柱下端有船首衝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中,羅馬艦隊用這種戰船擊潰海上強國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中國在三國時期(220~280),有高三、四層的"樓船"以及"蒙衝"、"走舸"、"赤馬"等多種船型,並且已有風帆戰船。南北朝時期發明車船(亦稱車輪船、輪槳船),以腳踏木輪推進。公元11世紀,中國已將指南針用於舟師航海。唐、宋時期(618~1279)使用了水密隔艙、減搖舭骨,艦船建造工藝方面采用畫"船樣"設計施工、鐵釘聯接、桐油加麻絲捻縫技術、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木質艦船建造技術已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 明代(1368~1644)已有關於造船的專著《南船記》、《竜江船廠志》;關於航海技術的專著《指南正法》、《渡海方程》,以及涉及大量戰船武備的《武備志》等。15世紀,中國艦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適航性最好的船舶。鄭和(1371 或1375~1433或1435) 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已能綜合使用陸標導航、羅經指嚮、天文定位、計程、計時等技術,留下了著名的《鄭和航海圖》。西方帆船艦隊的發展,帆裝和駛帆等技術的日趨完善,對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及殖民地的掠奪和開發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古代海軍 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還有專門用於水戰的長鈎矛、長斧、鈎拒、拍竿等。在世界歷史上,中國最早出現火藥武器。明(單級和二級火箭雛形)等火藥武器;最遲在明洪武十年(1377)中國戰船開始裝備金屬管形火器──火銃;明代唐順之(荊川)所輯 《武編》(1549)記載有人工操縱的"水底雷"等。古代生産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海軍 技術發展緩慢,使用木質槳帆戰船,一直延續幾千年。船上戰鬥人員,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擲器和早期的火器等進行交戰。
機器動力鋼鐵戰艦時代
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冶金、機械和燃料工業的發展,使得造船的材料、動力裝置、武器裝備和建造工藝發生了根本變革,為近代海軍 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軍艦開始采用蒸汽機主動力裝置。初期的蒸汽艦,以明輪推進,同時甲板上設置有可旋轉的平臺和滑軌,使艦炮可以轉動和移動。與同級的風帆戰艦相比,其機動性能和艦炮威力都大為提高。19世紀30年代,發明了蠃旋槳推進器。1849年,法國建成第一艘蠃旋槳推進的蒸汽戰列艦"拿破侖"號。此後,法、英、俄等國海軍 都裝備蒸汽艦。60年代出現魚雷後,隨即出現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70年代,許多國傢的海軍 從帆船艦隊嚮蒸汽艦隊的過渡已基本完成,海軍 的組織體製、指揮體製進一步完善,軍艦日益嚮增大排水量、提高機動性能、增強艦炮攻擊力和加強裝甲防護的方向發展,裝甲艦尤其是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組成的主力艦,成為艦隊的骨幹力量。20世紀初,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係統潛艇研製成功,使潛艇具備一定的實戰能力,海軍 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兵種--潛艇部隊。英國海軍 裝備"無畏"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以後,海軍 發展進入"巨艦大炮主義"時代。英、美、法、日、意、德等海軍 強國之間,展開以發展主力艦為中心的海軍 軍備競賽。美國人A.T.馬漢提出的海權論理論,適應了這種海洋戰略的需要,為海軍 大國所推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主要參戰國海軍 共擁有主力艦150餘艘,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成為具有可以擊毀大型戰艦的輕型海軍 兵力。20~30年代,海軍 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發展,海軍 航空兵成為爭奪海洋製空權的主要兵種。至此,海軍 已發展成為由多兵種組成的,能在廣阔海洋戰場上進行立體作戰和合同作戰的軍種。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由於造船焊接工藝的廣泛應用、分段建造技術和機械、設備的標準化,保證了戰時能快速、批量地建造艦艇。 艦載機的研製和使用技術日趨成熟,在提高飛機投彈命中概率的基礎上,又解决了魚雷攻擊的技術,其攻擊效果超過重型艦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艦載航空兵、航空母艦和潛艇,有了迅速發展。交戰雙方主要海軍 國傢擁有航空母艦總數,由戰前的近30艘,發展到140餘艘;潛艇由350艘發展到1500餘艘,它們成為海軍 的主要突擊兵力。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逐漸失去主力艦的地位。在襲擊塔蘭托、襲擊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菲律賓海戰、大西洋之戰中艦載航空兵和潛艇顯示出強大的突擊威力;航空母艦編隊或航空母艦編隊群的機動作戰、潛艇戰和反潛艇戰成為海戰的重要形式,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方式。磁控管等電子元器件、微波技術、模擬計算機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出現了艦艇雷達、機電式指揮儀等新裝備,形成艦炮係統,使水面艦艇攻防能力大為提高。潛艇對水面艦艇和海上交通綫的嚴重威脅,推動了聲納和魚雷、深水炸彈等反潛武器的發展。對海洋環境中目標所具有的磁性、水壓、光電、音響、溫度等特定物理場的研究,促進了潛艇、反潛艦艇、反水雷艦艇、水中武器和水中探測設備的發??的需要,發展了各型勤務艦船和登陸作戰艦艇,加強了海軍 基地作戰指揮、海岸防禦、艦艇和飛機駐泊、勤務保障、裝備修理等體係的建設,所需的各種技術也逐步形成許多新的分支學科。海軍 技術從吸收應用、派生、移植基礎技術,逐漸地自主發展成為專門技術。
現狀與發展趨勢
自人類進入了核時代,核導彈、核魚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彈便相繼出現,潛艇、航空母艦和巡洋艦嚮核動力化發展;20世紀50~60年代,噴氣式超音速海軍 飛機搭載航空母艦之後,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直升機等又相繼裝艦,使大、中型艦艇普遍具有海空立體作戰能力;潛射彈道導彈、中遠程巡航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艦空導彈、自導魚雷、製導炮彈等一係列精確製導武器裝備海軍 ,進一步增強了現代海軍 的攻防作戰、有限威懾和反威懾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以後,軍用衛星、數據鏈通信、相控陣雷達、水聲監視係統、超低頻對潛通信、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現代海軍 武器裝備正逐步實現電子化、自動化、係統化,並嚮智能化方向發展,使海軍 技術發展成為高度綜合的技術體係。
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擁有海軍 的國傢和地區有100多個,組織編製各不相同。
隨着國際貿易和航運的日益擴大,海洋開發的擴展,國際海洋鬥爭日趨激烈。瀕海國傢都非常重視海軍 的建設和發展,不斷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發展海軍 的新武器 、新裝備 ,提高統一指揮水平和快速反應 、超視距作戰能力。海軍 大國仍將註重核動力艦艇、艦載航空兵和具有核進攻能力的兵種及遠程海空預警部隊的發展,並重視協調各兵種、艦種及支援保障勤務部隊的均衡發展,以增強戰略襲擊能力和在海洋上機動作戰、奪取製海權的能力,提高瀕海地區攻防作戰能力和應急快速部署能力。其他瀕海國傢,多數將註重加強海軍 近海攻防作戰能力,少數國傢將進一步發展海軍 遠洋作戰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是人民解放軍中以艦艇部隊和海軍 航空兵為主體,擔負海上作戰任務的軍種,是海上作戰的主力,是在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兵力由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海軍 陸戰隊、岸防兵部隊、後勤部隊等組成。
1949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熱烈慶祝“重慶”號巡洋艦官兵起義,指出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 。1949年4月4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奉中央軍委命令,到達江蘇省泰縣白馬廟鄉,建立渡江戰役指揮部,接受國民黨起義投誠艦艇,組建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 部隊。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 領導機構在白馬廟鄉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人民海軍 從此誕生。1989年3月,中央軍委批準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人民海軍 成立日。
1950年4月14日,海軍 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和指揮的海軍 部隊最高領導機關,肖勁光任司令員,劉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為副司令員,羅舜初為參謀長,後相繼組建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1953年2月,毛澤東主席視察海軍 艦艇部隊,為5艘艦艇寫下了5張同樣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
50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海軍 不斷發展壯大。陸續組建了海軍 水面艦艇部隊、海軍 潛艇部隊、海軍 航空兵、海軍 岸防部隊和海軍 陸戰隊五大兵種體係。
海軍 水面艦艇兵力包括驅逐艦、護衛艦、導彈艇、魚雷艇和各種勤務艦船等。海軍 潛艇兵力包括常規動力潛艇、核潛艇等。海軍 航空兵作為重點發展的兵力之一,至1955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為主的海空作戰防禦體係。海軍 岸防部隊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參加沿岸防禦作戰的兵種。海軍 陸戰隊是擔負登陸作戰任務的兵種,成為海軍 第五個兵種。此外,海軍 還陸續組建了各種專業勤務部隊,包括觀察、偵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氣象、防險救生、防化、後勤供應和裝備修理等部隊,其任務是保障海軍 各兵力順利進行戰鬥活動。
從1978年開始,人民海軍 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科學地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及其發展趨勢,領導我軍建設完成了戰略性的轉變。鄧小平同志指出“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 ”,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海軍 建設的根本要求。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新形勢下的海軍 建設與發展更予以高度重視,號召要“建設祖國的海上長城”。1995年10月,軍委主席江澤民等軍委領導集體視察海軍 部隊、觀看海上演習並作重要指示,進一步為新時期的海軍 建設指明了方向,使海軍 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首先,在武器裝備建設方面有了長足發展。以新型驅逐艦、新型潛艇、新型戰鬥機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裝備,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新型導彈、魚雷、艦炮,電子戰裝備等武器係統陸續交付使用。現在,人民海軍 已擁有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導彈護衛艇、導彈快艇、獵潛艇、常規潛艇和核潛艇等主戰艦艇,質量不斷提高。
海軍 航空兵現已裝備了轟炸機、巡邏機、電子幹擾機、水上飛機、運輸機等勤務飛機。海防導彈形成係列,不僅有岸對艦導彈、艦對艦導彈,還有艦對空導彈、空對艦導彈、空對空導彈等。
其次,在後勤保障方面已初步形成現代化保障體係。目前,已建成一批“軍港城”、“機場網”、“倉庫群”。完成了潛艇基地、水面艦艇基地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駐香港艦艇大隊後方基地等一批重點建設工程。海軍 後勤部隊擁有的大型油水船、測量船、打撈救生船、運輸船、拖船、醫院船等多種勤務艦船的噸位比70年代增加了2倍。
再次,科研成果大量應用於裝備建設中。改革開放後,海軍 積極利用國內的先進科技成果和有選擇地引進國外新技術,對現役裝備加以改進,提高研製裝備的起點,取得科研成果8000多項。這些科研成果被應用到裝備建設當中,實現了直升機上艦、電子戰上艦、新型艦炮上艦、戰術軟件上艦、深水炸彈反潛武器係統化、艦艦導彈超視距、魚雷加裝智能頭、護衛艦全封閉等幾十項關鍵技術的突破,海軍 裝備的戰鬥力水平成倍增長。
同時,人民海軍 在支援國傢經濟建設和支持國傢海洋事業發展中亦起到重要作用。為了國傢經濟建設的需要,海軍 先後出動艦船20多萬艘次,完成了大量海上搶險救災、護漁護航、保障海洋科研、支援海上運輸和海洋工程建設、進行海洋測量和海洋大氣觀測、建設無綫電導航係統和其他各種助航標志等任務,為國傢海上交通、海洋開發建設事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近20年來,人民海軍 還參加搶險救災12000多次,援救人員6萬多人次,救助國內外遇險船衹7600多艘。
現有兵種和艦隊組成 海軍 現役兵力共23.62萬人,占解放軍總人數的10%。其中包括海軍 航空兵2.5萬人,海軍 岸防部隊2.5萬人,海軍 陸戰隊4萬人。共分為五大兵種: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岸防兵和陸戰隊。水面艦艇部隊編有戰鬥艦艇部隊和勤務艦船部隊。擁有29艘驅逐艦,45艘護衛艦,26艘坦剋登陸艦,28艘中型登陸艦,1艘船務登陸艦,54艘柴電潛艇,5艘核潛艇(外媒稱有2艘新型攻擊核潛艇即將服役)1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外媒稱有1艘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即將服役),45艘近岸導彈艇。海軍 下轄三個艦隊,分別是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每支艦隊下轄水警區、艦艇支隊、艦艇大隊等。
北海艦隊是中國海軍 唯一擁有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的隊伍。司令部設於山東省青島市。下轄青島(轄威海、膠南水警區)、旅順基地(轄大連、營口水警區)、葫蘆島基地(轄秦皇島、天津水警區)。其中葫蘆島基地為核潛艇母港。
東海艦隊負責防衛中國東海水域的安全。司令部設在浙江寧波。下轄上海基地(轄連雲港、吳淞水警區)、舟山基地(轄定海、溫州水警區)、福建基地(轄寧德、廈門水警區)。
南海艦隊負責防衛南中國海水域,特別是南海諸島的安全。司令部設在廣東湛江。下轄湛江基地(轄湛江、北海水警區)、廣州基地(轄黃埔、汕頭水警區)、榆林基地(轄海口、西沙水警區)。
中國海軍 發展戰略已從近海型海軍 走嚮區域型海軍 ,海軍 運用範圍要涵蓋近海以外一釺海裏或更遠距離,要求因應中國海戰戰場點多綫長的特點,收縮點綫,突出重點,在東部和南部海戰戰場形成相互呼應的戰場體係,在戰時要具備控製中國海域通往大洋水域重要海峽水道的能力。 到2008年,中國海軍 將擁有7900噸「現代」級驅逐艦4艘,3670噸「旅大」級(051GⅢ)驅逐艦6艘,6600噸「旅海」級(051B)驅逐艦1艘,6600噸「旅海II」級(051c)驅逐艦2艘,4200噸「旅滬」級(052)驅逐艦2艘,6500噸「旅洋」級(052B)驅逐艦2艘,7000噸「旅洋II」級(052C)驅逐艦2艘,3100噸「江衛2」級(053H3)護衛艦12艘,4000噸江凱級(054)護衛艦2艘,4000噸江凱II級(054A)護衛艦4艘,共37艘較為先進的水面艦艇。 分為驅護艦編隊和護衛艦支隊。
驅護艦編隊是水面作戰的主要力量,配備1艘補給艦,能獨立進行近海作戰。其中北海艦隊驅逐艦編隊由2艘051GⅢ、2艘052型和4艘054型護衛艦共8艘艦艇組成;東海艦隊驅逐艦編隊由4艘「現代」級、2艘051GⅢ和2艘053H3型護衛艦共8艘艦艇組成;南海艦隊驅逐艦編隊由2艘052B型、2艘052C型、1艘051B型和2艘051GⅢ共7艘艦艇組成。
護衛艦支隊是全部由護衛艦組成的、主要執行護航、護漁、近海巡邏和戰時支援等任務的水面力量。北海艦隊護衛艦支隊由4艘053H3型組成;東海艦隊護衛艦支隊由6艘053H3型組成;南海艦隊護衛艦支隊由4艘053H3型組成。
051型為我國第一代驅逐艦,總體性能已非常落後,但隨著第二代指揮係統和新型武器的上艦,性能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051GⅢ型,已基本達到第二代驅逐艦的水平。052型作為第二代驅逐艦,總體性能較好,雖服役不長,但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052C型驅逐艦將成為批量建造的主力驅逐艦,江南廠將在未來的幾年內建造7艘左右的052C。護衛艦的改進主要是對053H2(江衛Ⅰ)的改進。053H2作為第二代護衛艦的代表,性能本不太先進,而且已漸落後,因此應將4艘053H2按照053H3(江衛Ⅱ)的標準進行改進,提高總體作戰能力。改進後部署在東海艦隊。4000噸級054型護衛艦將成為海軍 護衛艦中的中流砥柱,滬東廠將在2010年之前完成8艘(保守估計)。
隨着新一代主戰艦艇走嚮遠洋的需要,原有的幾艘遠洋補給艦越來越力不從心,以886艦為代表的新型補給艦將建造6艘以上,確保三大艦隊各有兩艘,一艘海上,一艘備航。加上福清級兩艘,南運級1艘,我國屆時將擁有20000噸以上的大型補給艦9-10艘,基本滿足海軍 遠洋活動的需要。
水雷戰艦艇,我國海軍 在這方面非常薄弱,老式的蘇製T54型掃雷艇還在使用,新的082型基地掃雷艇數量少,續航力有限。
潛艇部隊是中國海軍 的支柱之一,中國海軍 擁有西太平洋規模最大的一支潛艇部隊,但老式潛艇占主要部分,性能落後,已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改進後的035 ES5F改型潛艇共6艘,分別部署於北海和南海艦隊。
039型潛艇作為新一代常規潛艇,到2005年將達到8艘,分別部署在三大艦隊。其中東海艦隊4艘,北海和南海艦隊各2艘。
由於我國自行建造的039型潛艇仍存在不足,因此從1994年開始從俄羅斯先後訂購12艘「基洛」級潛艇來滿足未來海軍 作戰需要,其中877EKM型2艘,636型10艘,各艦隊4艘。
目前,我國擁有091型攻擊核潛艇6艘,092型戰略核潛艇3艘(編號406甲、406乙、406丙),中國為瞭解决核潛艇的性能問題,一邊先後對091和092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進,一邊開始研製中國的第二代核潛艇,即093和094。
海軍 過去十年將艦隊現代化,並汰舊換新。
海軍 航空兵裝備有800架戰鬥機。編有9個師。還有海上巡邏和反潛作戰用的飛機17架,各型直升機103架。主要有:直-9C輕型艦載反潛直升機,卡-28艦載反潛直升機(俄羅斯卡-27的出口型號)。海軍 航空兵將裝備3個飛豹師(共120架殲轟7),每個師40架殲轟7。另外,至2005年底,海軍 總共購回48架蘇30MKK2戰鬥機。
海軍 戰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自組建後,在國共內戰與對外海戰中有所參與。
國共內戰戰役
1955年一江山島戰役:海軍 取得勝利,攻下一江山島。
1958年料羅灣海戰
1965年東引海戰
1965年烏丘海戰
解放軍海軍 歷次臺海戰役
主要對外戰役
1974年西沙之戰:海軍 擊退侵犯的越南海軍 ,成功守護西沙群島領土完整。
1988年赤瓜礁海戰:海軍 擊敗越南海軍 ,收復南沙群島永暑礁、華陽礁、東門礁、南薫礁、渚碧礁、赤瓜礁共6個島礁。
2008年12月26日,遠征索馬裏,為中國商船護航。 海軍英雄數陳林 Number of naval hero Chen Lin 薩蘇
有一個傳聞,因為“陳”與“沉”同音,清朝海軍 有“姓陳的不許上軍艦”的潛規則。而姓林則是個好兆頭,因為木浮於水。果真如此嗎?實際上,從清朝至今,有不少姓陳、姓林的海軍 將領,精忠報國,戰功赫赫。
談起中國海軍 的發展,有位朋友提了個有趣的問題———大清水師有無“姓陳的不許上軍艦”的潛規則?
舊海軍 中有“大姓”之說,也就是說某個姓的人在海軍 中特別多,而且地位較高,比如林、陳、黃、方就頗為顯赫。以北洋水師而論,林有林泰曾(鎮遠管帶)、林永升(經遠管帶)、林履中(揚威管帶)、林國祥(廣乙管帶)、林穎啓(威遠管帶),黃有黃建勳(超勇管帶),方有方伯謙(濟遠 管帶),一直到民國海軍 ,這些世傢依然綿延不絶,林建章、林頌莊、黃鐘瑛、黃鳴球、方瑩、方念祖等,都是將級軍官。
而在民國海軍 中,陳姓是最為輝煌的,從海軍 部長陳紹寬到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第四艦隊司令陳策,以及最新式的寧海巡洋艦艦長陳宏泰,都是陳傢之後。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北洋水師中,偏偏沒有姓陳的艦長。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因為“陳”與“沉”同音,為了講究吉利,大清海軍 有“姓陳的不許上軍艦”的潛規則。同時,還有說法是之所以北洋水師有如此多姓林的艦長,和林字為雙木組成,木浮於水,於海軍 兆頭好有關。
湄雲級炮艦,是福州船政局建造的80馬力木殼炮艦,其第二艘“福星”號,在中法戰爭時期,艦長正是一個姓陳的,就是福州船政學堂後堂三期畢業生陳英。陳英在此戰中的表現很有海軍 風骨,在旗艦揚武被法艦魚雷擊中起火的時候,毅然指揮福星艦砍斷錨鏈掉頭衝嚮法軍。是時,這位年僅28歲的艦長在望臺上大聲疾呼:“大丈夫食君之祿,宜以死報,今日之事,有進無退。”這段豪言讓人想起十一年後鄧世昌最後一戰中正裝出現在致遠艦橋上的一刻。陳英還激勵部下曰,此時形勢危急,若福星能率先衝嚮敵艦,必有他艦跟隨,我軍尚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陳英的判斷頗為準確,同泊的福勝、建勝兩艘蚊炮船受到激勵,果然緊緊跟隨福星衝嚮法艦。三艦的反擊是馬江海戰中中國軍艦少有的主動進攻,給法艦造成相當威脅,法軍第45號魚雷艇艇長拉都等被福星艦擊斃。
由於裝備、噸位相差懸殊,福星艦最終被法艦窩爾它號釋放的桿雷艇擊中,爆炸沉沒,陳英在望臺中彈殉國。
馬江海戰發生在1884年,可見,清軍水師中並非沒有姓陳的艦長。而北洋水師中雖然沒有姓陳的艦長,但並不乏其他陳姓高級軍官。
致遠艦幫帶、大副陳金揆,與鄧世昌共同率艦衝撞日軍吉野艦,不幸功敗垂成,兩人都在此役陣亡。陳金揆本是容閎組織的中國第一批幼童留美學生之一,在美國讀大學期間因清政府改變政策而回國,轉入天津水師學堂。從管帶揚威艦時代就與鄧世昌搭檔。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在艦體重傷傾側的情況下,决心采用衝撞戰術,曰“倭船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這段話,就是對陳講的。陳金揆完全同意鄧的作戰方案。由於致遠艦沉沒時鍋爐曾發生爆炸,當時正在機艙指揮的陳金揆估計就是在那時戰死的。
經遠艦幫帶、大副陳榮,與管帶林永升共同率艦與日艦激戰,重創日艦比睿,這是此戰北洋水師的閃光點之一。當時經遠艦的洋槍隊(陸戰隊)已經在甲板列隊準備跳幫抓俘虜了。此後,經遠艦遭敵環攻,中彈重傷,林、陳率經遠艦靠近海岸滅火修補,基本成功之時,廣甲艦管帶吳敬榮帶艦逃跑,正從此處經過,經遠艦當即嚮追擊的日艦開火阻擊。在此關鍵時刻,廣甲艦卻不顧友艦狂奔而去,經遠艦被陸續趕來的日軍第一遊擊隊四艘新式巡洋艦包圍,陷入苦戰。在艦長林永升陣亡後,陳榮接替指揮,繼續苦鬥,重傷而死,此後經遠艦依然在二副陳京瑩(也是一個姓陳的)指揮下拼死力戰,直到終於沉沒。
可見,清軍中應該不存在所謂“姓陳的不許上軍艦”這樣的潛規則。
不過,在舊時代海軍 中,無論姓林的,還是姓陳的海軍 軍官,其經歷都很令人唏噓。北洋水師的幾位林姓艦長,除因帶船觸礁自殺的林泰曾外,所帶戰艦都在戰鬥中沉沒。而陳紹寬、陳季良領銜的民國海軍 ,在抗戰中打到衹剩六條內河炮艦,真正是全軍覆沒。
要說為這海軍 兩大姓雪恥的,恐怕林姓要算國民黨海軍 林遵少將,這位在抗戰中曾率領布雷隊活躍在日軍防綫後方的猛將,1946年率領太平、永興、中建、中業四艦直出南海,為我國收復了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遺惠至今。而陳姓中,要算人民海軍 的陳偉文 少將,這位出身武漢大學生物係的海軍 將領,1988年在南沙赤瓜礁指揮鷹潭艦編隊打響三一四海戰,當場擊沉越軍604艦,擊毀605艦,俘虜505艦,把自己姓裏面的“沉”字音送給了對手。 中華民國海軍
在清末海軍 的基礎上,先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繼由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建立和統率的海軍 。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清政府海軍 巡洋、長江艦隊所屬艦船紛紛起義,加入革命行列,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中華民國海軍 。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1912~1928年的海軍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設海軍 部,黃鐘瑛任海軍 部總長,湯薌銘任海軍 部次長兼北伐海軍 總司令。4月,臨時政府遷北京,增設海軍 總司令處。改任劉冠雄為海軍 總長,黃鐘瑛為海軍 總司令。至次年7月編成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共有艦艇40餘艘,總排水量約4萬噸。對清末主要海軍 學堂進行部分調整:將江南水師學堂改為南京海軍 軍官學校;福州船政學堂分為製造學校和馬尾海軍 學校;煙臺海軍 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分別改為煙臺海軍 學校、廣東海軍 學校;改水師練營為海軍 練營。1912~1913年,先後將江南船塢、大沽船塢、福州船政局收歸海軍 部管轄。1914年12月,海軍 部改海軍 警衛隊為陸戰隊(營)。1915年,海軍 部將接收之吳淞商船學校與南京海軍 軍官學校合併,改名為吳淞海軍 軍官學校。1917年7月,海軍 總長程璧光、第1艦隊司令林葆懌率“海圻”等7艘艦船,由吳淞南下廣州,與先期到達廣州的“海琛”巡洋艦連同原駐粵2艘艦艇和後來抵粵的練習艦隊之“肇和”巡洋艦共11艘艦艇參加護法。從此,海軍 分裂為北洋政府海軍 和廣州革命政府海軍 ,以後又出現東北海軍 。
北洋政府海軍 1917年7月,北洋政府內閣改組,任劉冠雄為海軍 總長,饒懷文為海軍 總司令。將留北洋的艦艇重新編組為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主要活動於長江中、下遊和福建海面。12月改海軍 總司令處為海軍 總司令公署。1918年1月,在福州船政局內組建海軍 飛機工程處,後改名海軍 飛機製造處;4月,改藝術學校為海軍 飛潛學校。1919年製成第一架水上飛機(至1937年共製成各種飛機20餘架)。1919年7月,海軍 部在哈爾濱設吉黑江防籌備處。次年5月,該處改為吉黑江防公署,並以“江亨”等8艘艦艇組成吉黑江防艦隊。1922年4月,吉黑江防艦隊改歸奉天省節制。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海軍 助直反奉。1923年6月,海軍 陸戰隊在福建擴編為暫編海軍 陸戰隊第1混成旅。1924年3月,由粵北上之“海圻”等艦艇編為渤海艦隊。同年,廈門船塢移歸海軍 部管轄。1927年3月,海軍 總司令楊樹莊率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宣佈脫離北洋政府,加入國民革命軍。不久,渤海艦隊為奉軍吞併。至此,北洋政府海軍 瓦解。
廣州革命政府海軍 1917年9月,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程璧光任海軍 總長,林葆懌任海軍 總司令。將南下各艦編為護法艦隊,原廣東艦艇編為江防艦隊,由江防司令部管轄。1918年7月,總裁製軍政府成立,林葆懌任政務總裁、海軍 部長兼海軍 總司令。1920年11月,孫中山重組軍政府,任湯廷光為海軍 部長。任林永漠為艦隊司令兼署理海軍 總司令。1921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仍任湯為海軍 部長。1922年4月,海軍 閩、魯兩派矛盾激化,部分艦艇策劃北歸,非常大總統孫中山遂下令收回在粵海軍 軍艦,任溫樹德為海軍 總司令、陳策為江防司令。6月,陳炯明叛變,海軍 被陳控製。1923年3月,陸海軍 大元帥大本營在廣州成立,任陳策為海防司令、楊廷培為江防司令、溫樹德為艦隊司令。12月,溫被北洋政府收買,率“海圻”等6艦由汕頭駛往青島。1924年5月,大本營將留粵的“飛鷹”等艦編為練習艦隊,潘文治任司令,歸粵軍總司令節制。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軍事委員會設海軍 局。1927年3月,北洋政府海軍 總司令楊樹莊率部參加國民革命,被任為國民革命軍海軍 總司令。隨即指揮所部配合北伐軍攻占淞滬、南京,後又在吳淞至山東沿海與渤海艦隊多次作戰。9月,成立魚雷遊擊隊。至此,國民政府海軍 轄4個艦隊,共有艦艇44艘,總排水量3萬餘噸。1928年2月,海軍 陸戰隊成立第2混成旅,並正式組建陸戰隊司令部。旋又將2個混成旅縮編為2個獨立旅。12月,軍政部設海軍 署。
東北海軍 第次直奉戰爭中奉軍敗北後,張作霖於1922年8月在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設航警處,管轄吉黑江防艦隊,籌建海防艦隊。1923年1月,在葫蘆島創辦航警學校。1924年東北海防艦隊成立,轄“鎮海”等4艘艦艇,以營口為基地;設江海防總指揮部於奉天(今瀋陽),瀋鴻烈兼總指揮。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組為東北海軍 司令部,瀋鴻烈任司令。1926年11月起東北海軍 司令部陸續接管渤海艦隊。1927年6月,改稱東北海軍 總司令部,張作霖兼海軍 總司令,瀋鴻烈任副司令兼代總司令,將江防、海防、渤海三艦隊合併為東北聯合艦隊。張作霖旋組織安國軍政府,任張宗昌為海軍 總司令,將東北聯合艦隊改編為第1、第2艦隊和吉黑江防艦隊。1928年7月,張學良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兼海軍 總司令,將安國軍各艦隊改稱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轄“海圻”等26艘艦艇,總排水量近2萬噸。
1929~1949年的海軍 1929年4月,國民政府將軍政部海軍 署擴充為海軍 部,楊樹莊任部長,陳紹寬任政務次長代理部務。直轄第1、第2艦隊、練習艦隊、魚雷遊擊隊和測量隊、巡防隊、航空隊,共有艦艇50艘左右,總排水量近3.5萬噸。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編為第3艦隊(未實行,至1933年7月5日方正式納入海軍 編製序列,改稱第3艦隊),仍隸屬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部。北伐時留粵的艦艇編為第4艦隊,歸廣東省政府管轄。7月,發生中東路事件,東北江防艦隊被蘇聯黑竜江艦隊擊毀艦艇5艘,自沉艦艇2艘,江防艦隊基本覆沒。海軍 部繼1927年在上海設立海軍 航空處後,1923年6月又籌設廈門海軍 航空處。1933年兩處合併於廈門稱海軍 航空處,負責海軍 航空飛行訓練,監督、指揮所屬航空隊、航空工廠及航空教育機構。同期,海軍 部着力於整頓:調整組織,統一編製;頒布各種條令、條例,完善法規;裁汰、建造、改裝艦艇(1912~1937年,共建造排水量2600噸級平海巡洋艦以下各型艦艇51艘,改裝12艘);加強海軍 學校,除馬尾、青島、黃埔3個主要海軍 學校外,又於1932年在江蘇鎮江開辦電雷學校。至1937年海軍 共有各型艦艇120餘艘,總排水量約6.8萬噸。
“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海軍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無力在海上拒敵。為阻敵溯江西進,先後在上海、江陰、馬當等地港口和水道構成多道阻塞綫(見江陰阻塞作戰),並在珠江、閩江和青島、劉公島等港口、水道沉船堵塞,以遲滯日艦進攻。1938年1月,裁撤海軍 部,成立海軍 總司令部,隸屬軍事委員會,陳紹寬任總司令,保留第1、第2艦隊番號;建立海軍 炮隊、海軍 特務隊和海軍 雷隊。武漢、廣州、宜昌淪陷後,沿海港口及長江中、下遊均被日軍侵占,海軍 所剩10餘艘小型艦艇後撤川江。至此,海軍 已無力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5年9月成立軍政部海軍 處,12月改組為海軍 署,籌備重建海軍 。1946年5月,海軍 署擴編為海軍 總司令部,參謀總長陳誠兼總司令,桂永清任副總司令代總司令。在此期間,先後收繳侵華日軍各型艦艇船舶1400艘,從日本本土分得降艦34艘;接受美國援助艦艇131艘,英國贈送艦艇11艘,經過甄選,保留大小艦艇420餘艘,總排水量約19萬噸,編入戰鬥序列275艘,官兵4萬人,組建成海防第1艦隊和第2艦隊、江防艦隊、運輸艦隊及10個炮艇隊。並將全國沿海地區劃分為4個海區,於榆林、左營、上海、青島分別建立基地司令部,後改為海軍 軍區。恢復海軍 陸戰隊建製,重建陸戰隊司令部,將3個陸戰團擴編為2個陸戰師。同期,在美國海軍 顧問團的協助下,於青島設立中央海軍 訓練團,着重加強接艦訓練,後與上海海軍 軍官學校合併為青島海軍 軍官學校,將軍官訓練集中於該校;士兵訓練集中於海軍 軍士學校;艦艇、軍械製造及電工訓練集中於海軍 機械學校。1946年,海軍 派艦艇收復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等南海諸島。解放戰爭期間,海防艦隊劃區封鎖竜口、煙臺、威海、營口、渤海灣等沿海地帶,控製廟島列島、長山群島、榮成灣、萊州灣;破壞膠東解放區與遼東解放區間的海上交通,支援陸軍進攻沿海各解放區的人民解放軍。江防艦隊則控製長江,妄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在此期間,“重慶”號巡洋艦等90餘艘艦艇、3000餘官兵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其餘艦艇於沿海港口、島嶼解放之際,先後逃往臺灣。
1912~1949年,民國海軍 從分裂到統一,從消亡到重建,歷經興衰麯折復雜的過程。廣大海軍 官兵雖然滿懷振興海防之志,但各種政治勢力竭力控製海軍 作為互相爭戰的工具,其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在保衛海防和反侵略戰爭中,始終未能發揮重要作用。(李敦劬) BB=Battleship=戰列艦
CV=Carrier=航空母艦
BC=Battlecruiser=戰列巡洋艦
CA=Heavy Cruiser=重型巡洋艦
CL=Light Cruiser=輕型巡洋艦
DD=Destroyer=驅逐艦
FF=Frigate=護衛艦
CVN=Nuclear Carrier=核動力航空母艦
CGN=Nuclear Missile Cruiser=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CG=Missile Cruiser=導彈巡洋艦
DDG=Missile Destroyer=導彈驅逐艦
SS=Submarine=潛艇
SSN=Nuclear Submarine=核動力潛艇
SSBN=Nuclear Ballistic-missile Submarine=彈道導彈核潛艇 haijun
海軍
navy
以艦艇部隊為主體,在海洋上作戰的軍種。一般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岸防兵和陸戰隊等兵種以及各種保障部隊組成。其組織體製和編製各國不盡相同,通常下轄艦隊。 現代海軍 具有在水面、 水下、空中和岸上實施攻防作戰的能力,有的還具有戰略襲擊能力。可獨立或協同其他軍種,遂行海洋上機動消滅敵方艦艇部隊,襲擊敵方基地、港口和陸上重要目標,保護己方海上交通綫和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綫,封鎖、反封鎖,登陸、抗登陸,保護己方海上資源等作戰任務。
海軍 是隨着社會生産力和戰爭的發展而産生的。瀕海國傢為了在海洋上實施防禦、進攻、控製或爭霸,各自建立有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海軍 ,有的具有遠洋作戰能力,有的具有近海作戰能力。
從古代到19世紀初,海軍 經歷了槳船時代和帆船時代兩個歷史過程。東地中海沿岸國傢和中國是古代海軍 的誕生地。早期的海軍 衹編有少量專業人員,主要作戰兵力則臨戰編配,以槳船作為戰船,船首裝有衝角,采用撞擊戰和接舷戰進行决戰。有的曾多次輸送軍隊渡海(海峽、邊緣海或地中海)登陸,實行遠征。公元 5世紀,北歐出現單桅和雙桅帆戰船。隨着火炮的出現和發展,風帆戰艦相繼裝備了臼炮、榴彈炮、加農炮等,三桅戰艦裝備有 60~100門以上的火炮。舷炮戰取代撞擊戰和接舷戰,成為海戰的主要形式。隨着海外貿易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産生,對海洋霸權和海外植民地的爭奪日益激烈,各海洋強國紛紛建立健全包括領導機構、艦船部隊、陸戰部隊、基地等的海軍 體係。
近代海軍 是大工業的産物。19世紀上半葉,軍艦開始采用蒸汽機動力裝置,先是以明輪推進,隨後又發明了蠃旋槳推進器。19世紀70年代,許多國傢的海軍 基本上完成了從帆船艦隊嚮蒸汽船艦隊的過渡,軍艦嚮着增大噸位、提高機動性能、增強艦炮攻擊力和加強裝甲防護等方向發展,裝甲艦、戰列艦等主力艦成為艦隊的骨幹。19世紀下半葉,帝國主義國傢競相發展海軍 ,憑藉巨艦大炮,爭奪海洋霸權,掠奪殖民地和保護殖民貿易。美國海軍 理論傢A.T.馬漢提出的海權論適應了這種海洋戰略的需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參戰各國共擁有主力艦 150多艘。19世紀60年代,出現魚雷武器和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20世紀初,隨着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係統潛艇研製成功,海軍 出現潛艇部隊,並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兵種。20年代,海軍 已有第一批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發展,海軍 航空兵隨之成為爭奪海上製空權的主要兵種。至此,海軍 已發展成由多兵種組成、能在廣阔海洋戰場上進行立體作戰和合同作戰的軍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 ,尤其是航空母艦和潛艇,有了較大的發展。交戰雙方主要國傢海軍 的航空母艦由戰前的近30艘,發展到140多艘,潛艇由戰前的350多艘,發展到1500多艘。航空母艦編隊或航空母艦編隊群的機動作戰和襲擊戰、潛艇戰、反潛艇戰成為海戰的重要形式。
20世紀50年代,核動力裝置首先用於潛艇,隨後又用於巡洋艦和航空母艦,導彈武器和新型電子設備裝上了艦艇,海軍 逐步進入了現代發展階段。80年代初,蘇、美、英、法等國的海軍 已擁有戰略導彈潛艇 140多艘。這些國傢,特別是蘇聯和美國,還在繼續發展大型核潛艇。他們把戰略導彈潛艇作為實行“第二次打擊”的核報復力量。反潛戰已成為現代海軍 面臨的重要戰略問題。艦艇、飛機和岸防兵裝備有戰術導彈、火箭助飛的核魚雷、核深水炸彈。有的國傢的海軍 建立了全球海洋衛星監視係統,空中、水下遠距離預警係統,極大地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
中國古代已建立舟師(水師)。春秋時期, : [C] country's force of ships and their crews n.: commander, lieutenant, marine, Navy, boot training, commander in chief, gun captain, navy "E" gunnery, ordnance officer n. armée de mer 一國的全部戰艦 軍事 航空母艦 艦艇 戰艦 軍艦 百科辭典 洋務運動 甲午戰爭 清朝 美國 電影 海豹突擊隊 潛水艇 潛艇 武器 歷史 將領 英雄 海軍 裝備水師 驅逐艦 宙斯盾 更多結果...
淡水 艦艇 內海航海 波段 大陸架 燈塔 公海 海岸 海底 航標 碼頭 拖船 導彈 導航 報務員 編隊 海港 航行 轉嚮 海上 暗礁 補給 潛水員 油船 航綫 掃雷 水雷 打撈 燈光 噸位 近海 全速 桅桿 航程 海裏 口徑 攻勢 投射 射程 左舷 觸發 旗號 換乘 組長 側壁式氣墊船 超長波通信 登陸輸送隊 帆纜器材 肺氣壓傷 跟蹤射擊 國際信號 海道測量 海軍 帆纜勤務海軍 戰術海上反封鎖 海上戰役 護航運輸隊 艦炮攻擊 艦艇支隊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