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黑竜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沿江鄉 Xi'an District Mudanjiang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ownship |
沿江鄉位於牡丹江市西南城鄉結合部,轄區面積69.5平方公裏,總人口12.303人,鄉鎮9個村、有中心小學一所、分校一所、衛生院一所、敬老院一處,境內有唐代渤海時期的竜頭山古城遺址一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轄區內有民航、公路、路綫,交通十分便利。沿江鄉是依山傍水、景色優美、城鄉混居、資源豐富、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中型鄉,現已形成農林牧工商、貿運建服勞等各業俱興的城郊經濟優勢,到2003年全鄉有省級集團公司1傢,中日合資企業1傢,省東部最大的舊機動車交易市場1傢,竜頭山度假旅遊景區1處。
全鄉農業以菜為主,蔬菜面積3555畝,年産蔬菜12800噸。植樹造林以落葉鬆和楊樹為主,林業經營總面積776公頃。畜牧業以豬、雞、牛、羊為主,還有魚塘養殖、鮮奶上市。鄉村企業197傢,個體私營經濟成為全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貿易初步形成以勞務輸出、石材、木製品、蔬菜出口的邊貿發展體係。全鄉村屯實現了水、電、路、廣播、電話、有綫電視六通,養老保險總額居全市之首,農民存款額達41.900萬元,人均住磚瓦房面積22平方米,曾被國傢民政部授予“中國鄉鎮之星”稱號。
231005200 沿江鄉
231005200201 南江村
231005200202 立新村
231005200203 共民村
231005200204 西苑村
231005200205 大莫村
231005200206 小莫村
231005200207 海浪村
231005200208 卡路村
231005200209 新安村 |
黑竜江省佳木斯沿江鄉 Jiamusi, Heilongjiang Provin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ownship |
沿江鄉隸屬佳木斯市郊區管轄。位於市境北部,西部與北部為鬆花江所環繞,與湯原縣隔江相望。鄉政府駐地距市區3公裏。
沿江鄉一帶,清末民初,屬樺川縣阜財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黑通保,後改設黑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隸屬樺川縣第九區(後改稱黑通區)。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置黑通鄉。1957年11月,劃歸佳木斯市管轄,翌年9月並人紅旗人民公社,1960年改稱三合公社。1976年將三合公社西部地區劃出,設立紅旗公社。1983年6月,改稱沿江公社。1984年5月,政社分開,改為沿江鄉。
沿江鄉全境地處沿江平原,總面積13.5平方公裏。有灌溉站1處,可灌農田3萬畝。耕地面積5.8萬畝,以種植蔬菜和水稻、大豆為主。鄉辦工業有橡膠、砂石、鐵製品廠等,1992年鄉企總産值達9305萬元。全鄉共轄黑通、三聯、新華、泡子沿、民興、沿江、福勝、北星、東興等9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2萬人。鄉政府駐地沿江村。境內民興村西南2.5公裏的“民興古城遺址”,為一大城與兩小城呈“品”字形排列。據考證,古城建於金朝末年。
230811201 沿江鄉
230811201200 福勝村
230811201201 黑通村
230811201202 民興村
230811201203 泡子沿村
230811201204 三連村
230811201205 新華村
230811201206 沿江村 |
黑竜江省孫吳縣沿江鄉 Heilongjiang Provin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ownship Sunwu |
沿江鄉位於孫吳縣東北,小興安嶺北麓,三面環山,一面傍水。東南與遜剋縣接壤,西北與紅色邊疆農場為鄰,東北與俄羅斯阿穆爾州康斯坦丁諾夫卡區隔江相望。南北32.5千米(北緯49°12′─49°38′),東西50.75千米(東經127°40′─128°),邊境綫35 公裏,國傢一類口岸孫吳口岸坐落在四季屯村,璦輝—沿江—遜剋、孫吳—遜剋兩條公路穿鄉而過。鄉轄8 個行政村9 個自然屯(衛疆村與哈達彥村現已合併)及農場5 個連隊,總面積576平方公裏,總人口1.2 萬人(含農場),有滿、達、俄、回、鮮、等11個少數民族,有滿族村3個,達族村1個,俄族村1個,鮮族村1個。
沿江鄉地貌特徵大體為“七山一水一草一分田”,是孫吳縣重要糧食産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全鄉有耕地9萬畝,草原面積 7.25 萬畝;鄉域內分佈着二道河等7條河流,天然水面9萬畝,宜魚水面0.4萬畝;森林面積51.7萬畝;旅遊資源有金代遺跡、二戰遺址、火山舊貌等。
2005 年全鄉生産總産值實現3300 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600萬元,占總收入的78.7% ,畜牧業收入300 萬元,占總收入的9.9% ,漁業收入30萬元,占0.9% ,採集業和勞務收入220 萬元,占6% 。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87.1 元,全鄉磚瓦化率達到78% ,自來水入戶率達到34% ,有綫電視和電話入戶率達到85% 。 |
吉林省白山市撫鬆縣沿江鄉 Hakusan City, Jilin Provin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ownship Fusong |
沿江鄉地處長白山北麓,二道鬆花江上遊,位於撫鬆縣東北部,東南與安圖縣接壤,東北與敦化市、樺甸市隔江相望,國道鶴大公路穿江而過,通信條件十分便利。全鄉幅員面積394.7平方公裏,有6個行政村,8個自然屯,共1203戶,3579口人,林地面積219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9%,耕地面積6330畝。
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素有“立體寶庫之稱。有紅鬆、落葉鬆、雲杉、柞樹等幾十種珍貴樹種。天然藥材資源尤為豐富,有天麻、黨參、細參、貝母、黃芪、刺五加、竜膽草等幾十種珍貴藥材,境內還盛産薇菜、蕨菜、刺竜芽、山芹菜、木耳、元蘑、榛蘑、鬆籽等百餘種野生經濟物種。
境內礦産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煤、浮石、大理石、高品位硅藻土、頁岩土等等。
境內水資源豐富,河流多,三面環水,落差大,水流急,特別是二道鬆花江水能藴藏量極為豐富,經勘測論證,境內可建兩座中小型電站。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立足資源優勢,重新確立了全鄉經濟發展思路。即:立足一個中心、實施兩大戰略、建立三大體係、加強三大保護工程的“1233”工作思路,為了實現這一奮鬥目標,實現鄉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們按照這一發展思路着重從開發礦産資源,增加中小企業數量,調整農村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四個方面實現新突破,並取得了可喜成果。
以頁岩瓦廠為竜頭的礦産開發項目進展順利,發展迅猛,效益可佳。投資190萬元,年産1000萬片,産值300萬元的頁岩瓦廠發展迅猛,産銷兩旺。投資60.6萬元,年産紅磚500萬塊的沿江紅磚廠正在建設之中。投資12萬元,年産浮石1000噸的浮石廠,正在籌建這中。通過內引外聯,礦産開發項目,逐步嚮縱深發展。儲量豐富的大理石、煤、金、銀等礦産資源已經完成勘測論證,有待投資開發。
鄉黨委、政府立足鄉情和發展優勢,大力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全面實施了“6232”工程,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取得了可喜成效。通過戰略性調整,推進林地經濟綜合開發嚮深度廣度發展。目前,全鄉發展林下野山參1140畝、園參31500丈,中小藥材510畝,木椴木耳1500立方米,封溝養蛙14條,放養面積34600畝,為加快資源深度轉換步伐,先後建立了紅鬆果仁加工廠,山野菜加工廠,木材加工廠,一批中小企業,逐步實現了富有鄉村特色的經濟發展新格局。由於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兩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01年全鄉國民生産總值實現1650萬元,人均純收入3010元,並多次被市縣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 |
雲南省麯靖市麒麟區沿江鄉 Qilin District Qujing along Township |
沿江鄉位於麯靖城東南,鄉政府駐地距城區5公裏,境內有南盤江、瀟湘江、白石江、中河、東河,水利條件較為優越,主産優質米、蠶豆、優質仔豬、商品魚,屬典型的農業鄉,是麒麟區糧食主産鄉之一。全鄉轄牛街、余家屯、余家圩、四圩、小壩圩、新發、雞街、大竜、新圩、莊傢圩10個村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村。全鄉國土面積64平方公裏,有耕地24633畝,其中水田22267畝,旱地2366 畝,全鄉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6畝。
全鄉總人口42886人,比上年增437人。總人口中男性21446人,占50.1%,女性21440人,占49.9%,男女性別比為100.4 : 100;農業總人口41775人,占97.4%;農村勞動力總數22559人;全年出生人口547人,死亡264人,遷入人口441人,遷出28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63‰;全鄉有少數民族324人,分屬11個民族,占總人口的0.7%;少數民族中以彝族為主,有222人,占總人口的0.50%。
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0905萬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産業(農、林、牧、漁)收入15567萬元,第二産業7437萬元,第三産業7901萬元。全鄉糧食總産2219.7萬公斤,農民人均産糧531公斤。蔬菜産量14810噸,總産值1231萬元。商品魚産量達1862噸,比區下達計劃數1850噸增3%。水産養殖通過大力推廣名特優稀水産品種,養殖水面1200畝,産量450噸,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産值2400萬元。列為農業部的水産科技示範場基地作用發揮明顯。
畜牧業特色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建成了4個畜牧業專業養殖小區。沿江鄉全年完成農田水利建設項目71件,占全年計劃數的100%,其中電站更新改造2件,溝渠支砌28件,涵閘改造19件,清淤保暢工程22件,纍计完成工程量41.9萬方,其中開挖土石方21.6萬方,回填土方16.1萬方,支砌石方1.9萬方,砼2.4方,投工投勞129萬個工日。
以“陽光工程”的實施為載體,對全鄉750餘名從事餐飲服務業、種養植業、采礦業、磚廠和建築建材業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了四期專業技能知識培訓,推薦就業568人,加快了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步伐。2005年全鄉共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勞動力16467人,戶均轉移勞動力1.6人,比2004年15339人增1128人,實現收入5000萬元,比2004年的1689萬元增加3711萬元,增219%;
以“鄉級生態環境鄉”的創建為契機,加大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力度,封山育林1000畝,封山育林伐地更新造林125畝,天保工程造林92畝,退耕還林人工造林143畝,完成四旁植樹22萬株,造林合格率99.7%,實施森林管護面積1.1萬畝。 |
黑竜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 Xi'an District Mudanjiang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
沿江鄉位於牡丹江市西南城鄉結合部,轄區面積69.5平方公裏,耕地14,840畝,其中保護地面積3,000 |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Chengdu, Sichuan Dujiangyan |
沿江鄉地處都江堰市最南端,距市區30公裏,南與崇州市梓潼鎮相鄰,東與溫江區玉石鎮、通平鎮隔河相望,北與徐渡鄉、西與柳街鎮接壤。順金馬河西岸呈條形狀分佈,南北長約11.5公裏,東西寬不足(平均)2公裏。全鄉11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148
人,耕地面積12000畝,漁塘1100畝,人均耕地面積0.98畝,人均純收入達到3604元,是我市典型的純農業鄉鎮。
由於沿江鄉無區位優勢,造成了沿江鄉工業企業少,發展後勁不足,交通上衹有一條通往市區的玉沿路,玉沿路因年久失修,路況很差,影響了沿江的經濟發展,在嚮崇州市方向是"半截路",交通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在電力上,根本無法滿足工業用電,在鼕季就連基本的民用照明電都得不到保證。針對沿江的實際,我們確立了以"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建設為主綫,帶動其它産業共同發展,實現多元化、高效益型農業新模式"的總體思路,創建了水稻製種、南北美對蝦、蔬菜、雷竹、大田蘑菇等,"五大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通過近幾年的培育,"五大基地"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面積不斷擴大,效益明顯提升,農民收入增加。工業上,先後引進了三洋紙業、婕佳皮鞋廠、新海城公司。三洋紙業通過近幾年的發展規模不斷地壯大。婕佳皮鞋廠投産後,解决了3個村的180餘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引進的新海城公司,使沿江水産品種多元化,品質和效益進一步提高。 |
孫吳縣沿江鄉名片-黑竜江省黑河市 Sunwu along Township cards - Heihe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
一、基本情況
沿江滿族達斡爾族鄉是孫吳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1988年12月成立。沿江滿族達斡爾族鄉位於孫吳縣東北,小興安嶺北麓,三面環山,一面傍水。東南與遜剋縣接壤,西北與紅色邊疆農場為鄰,東北與俄羅斯阿穆爾州康斯坦丁諾夫卡區隔江相望。南北32.5千米(北緯49°12′─49°38′),東西50.75千米(東經127°40′─128°),邊境綫35公裏,國傢一類口岸孫吳口岸座落在四季屯村,璦輝—沿江—遜剋、孫吳—遜剋兩條公路穿鄉而過。鄉轄8個行政村9個自然屯(衛疆村與哈達彥村現已合併)及農場5個連隊,總面積576平方公裏,總人口1.2萬人(含農場),有滿、達、俄、回、鮮、等11個少數民族,有滿族村3個,達族村1個,俄族村1個,鮮族村1個。沿江滿達鄉距孫吳縣城49.5千米,距遜剋縣60千米,距黑河市95千米。各村按區域位置可劃分為:北部四季屯滿族村、大樺樹林子村、小樺樹林子村;中部西霍爾莫津村、東光朝鮮族村、東霍爾莫津村;東部勝利屯村、衛疆村、哈達彥俄族村。西霍爾莫津村為鄉政府所在地。現有農業人口6609人,2206戶。是孫吳縣所屬最大平原鄉鎮,也是孫吳縣唯一邊境鄉。
轄區內駐有縣直單位:郵電支局、信用聯社、派出所、沿江供電所(電管站)、沿江林場、沿江林業站、沿江供銷社、及駐軍81687部隊75分隊沿江邊防五連、武警孫吳支隊沿江邊防工作站、北安農管局三分場場部及五個農場連隊。有移動、聯通、小靈通收費營業廳,所辦業務與縣級同步。
全鄉有幹部職工48人,其中機關21人,事業站27人,副科級以上幹部9人。全鄉有鄉級民族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級小學6所(合併了3個村小學),共有教職工106名,學生1073名,其中中學534名,小學539名。有鄉級中心醫院1所,9個村級衛生所,醫院職工21名。全鄉有黨員203名,分屬12個黨支部,其中農民黨員153名,幹部黨員50名。8個行政村中有省級文明村2個(東屯村、小樺樹林子村),市級文明村4個,縣級文明村2個。
沿江鄉地貌特徵大體為“七山一水一草一分田”,是孫吳縣重要糧食産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全鄉有耕地9萬畝,草原面積7.25萬畝;鄉域內分佈着二道河等7條河流,天然水面9萬畝,宜魚水面0.4萬畝;森林面積51.7萬畝;旅遊資源有金代遺跡、二戰遺址、火山舊貌等。
沿江鄉屬第四積溫帶,無霜期在115--120天,適於大豆、小麥、亞麻、馬鈴薯、玉米、烤煙、北藥等作物生長。
2005年全鄉生産總産值實現330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600萬元,占總收入的78.7%,畜牧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9.9%,漁業收入30萬元,占0.9%,採集業和勞務收入220萬元,占6%。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87.1元,全鄉磚瓦化率達到78%,自來水入戶率達到34%,有綫電視和電話入戶率達到85%。
二、經濟發展概況
1、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沿江滿達鄉主導産業為種植業,其主栽作物為大豆,占播種面積的95%。幾年來黨委政府結合鄉情實際,運用市場經濟發展的經營理念,實施了高油大豆基地建設和特色作物種植基地建設,至2005年,全鄉高油大豆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連片種植),占大豆總播面積的72%,特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其中西瓜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形成規模化,與俄羅斯簽訂出口訂單,已成沿江鄉種植一大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哈達彥村的“潘氏西瓜”,現正申請國傢專利。
2、畜牧業發展情況。沿江鄉適牧草原面積少,鄉黨委、政府因地製宜,依托實際,確定了“適度養殖、規模發展”思路。鼓勵家庭圈養,擴大養殖戶數量,以期形成規模化,至2005年,全鄉已有各類養殖戶70餘戶,在具體發展運作上,註重在標準飼養和集約化經營上實施突破,現已建成牛羊牧業小區,大鵝養殖示範區,畜禽繁育中心,家庭豬禽繁育點。成立了牛羊、大鵝養殖協會,為畜牧業創造了良好發展平臺。目前已形成養魚、養雞、養鵝、養牛、養豬等5個專業村。2005年,畜牧業産值實現840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34%。
3、林産經濟發展情況。突出林區優勢,發展生態牧業,鄉黨委、政府依托地利資源優勢,將林産經濟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幾年來,重點抓好了沙棘種植基地建設和五味子種植基地建設。現沙棘種植已達4100畝,在具體措施上,推行果園式管理,現三年生沙棘已結果。把界江島嶼列為野生北五味子基地,實行封閉管理和保護性開發,同時,積極落實地塊,實行大面積移栽,2004年從伊春引進了五味子苗木3萬株,落實20戶,地塊100畝,目前成活率達72%,3年後即可見效益。
4、發展勞務經濟情況。轉移農村勞動力是提高農業人均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幾年來,鄉黨委、政府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做強做大了勞務經濟。據統計,鄉域內共有富餘勞動力2000餘人,至2005年末已轉移516人,轉移率達26%。年收入達400餘萬元,人均增收可達300餘元。特別是將東光鮮族村做為出國轉移典型來抓,東光鮮族村嚮韓國、日本、俄羅斯轉移勞動力人數已達30餘人,做為遠近聞名的出國打工村。
幾年來,我鄉始終堅持“發展與提高”並重、“引資與引聯”並舉方針,在非農産業發展上實施“激活旅遊、發展個私”的經濟發展新思路。在旅遊業發展上,堅持多元化投入的主導方針,通過參股、吸納民間主體投資等辦法,推動了旅遊事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使其快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依托界江、火山舊貌、二戰遺址、古代遺跡、民族風情,構建了五大連池、孫吳、沿江、瑗琿旅遊發展戰略。目前,我鄉已首期開發了哈達彥北套子旅遊度假村、勝山要塞日軍侵華遺址、黑竜江水上旅遊三處景點,為鄉域經濟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在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上,我鄉製定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不斷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引導個體私營者投資興企。目前,鄉內已建成涉及木製品加工、山産山加工、面粉加工、釀酒、紅磚製造、農機具製造、建材等方面的企業16個。特別是我鄉依托自然資源,發揮區位優勢,95年成立了民族鄉逢九農貿大集,經幾屆政府的共同努力,農貿大集越辦越紅火,客商範圍不斷擴大,現有攤訂246個,年成交額近400萬元,繁榮了鄉域經濟。至此,鄉黨委、政府熱烈歡迎社會各界朋友來我鄉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共建輝煌事業。 |
|
- : Yanjiang township
|
|
沿江 |
|
福勝村 | 新安村 | 新華村 | 立新村 | 大竜村 | 泡子沿村 | 沿江村 | 南江村 | 寶石村 | 灘頭村 | 江沿村 | 裏仁村 | 清涼村 | 仁和村 | 新紀村 | 新發村 | 雞街村 | 新圩村 | 黑通村 | 民興村 | 三連村 | 共民村 | 西苑村 | 大莫村 | 小莫村 | 海浪村 | 卡路村 | 貝水灘村 | 後房場村 | 楞場村 | 戰洪村 | 集祥村 | 紅雄村 | 柳順村 | 嘉樂村 | 辛樂村 | 清義村 | 余家屯村 | 牛街村 | 余家圩村 | 四圩村 | 小壩圩村 | 莊傢圩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