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山東 >東營 > 河口區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code
  370503
基本概況 Basic Overview
  東營市河口區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是黃河三角洲的前沿城市,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主戰場。境內有河口、孤島、孤東、樁西四個採油廠、海洋石油開發公司、渤海鑽井總公司及濟南軍區生産基地等單位。政區面積2365平方公裏,常駐人口23萬,年流動人口15萬。河口區內臨黃河,東、北兩面環海,海岸綫長254.37公裏,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
  河口區具有巨大的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潛力,是油氣、土地、草場、灘塗、海洋、????鹵等自然資源異常富集的“金三角”。境內油氣年産量占整個勝利油田的50%,-10米淺海水域350萬畝。天然草場67萬畝,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蘆葦面積36萬畝,是山東省最大的葦草基地。出産的優質黃河大米、大豆、鼕棗等被譽為“來自最佳生態環境的緑色食品”。轄區內黃河三角洲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以其獨有的廣袤、古樸、新奇和野趣吸引着中外旅遊觀光者,是新世紀生態旅遊的好去處。
  河口區交通便利。坐落於境內的東營港是黃河經濟帶連接東北亞最佳海陸通道的樞紐,被國務院列為國傢一類開放口岸,今年東營市决定與勝利油田聯合投資5.5億擴建東營港為萬噸級港口;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東港高速、濱孤路、辛河路等幹綫公路橫穿全境,與濟青高速公路、建設中的環渤海高速公路相連;通訊及電力設施超前發展,240萬千瓦電廠正在籌建之中;城市建設實現了高標準、高起點、高速度發展,河口、孤島、仙河三座現代化組團城市初具規模。仙河鎮被評為國傢級示範住宅小區、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镇、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並獲“山東省人居環境奬”;孤島鎮被列為山東省中心城鎮;河口城區被命名為“齊魯杯”活動先進城區。
自然地理 Physical Geography
  河口區境域屬典型的黃河三角洲地貌。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由內地嚮沿海平緩降低,嚮海緩傾,其坡度內側較大,外側較平緩,自然比降為1:10000~1:15000。海拔一般6~5米,近海3~2米,義和莊南部黃河故道處為境內最高點,最高高程7.6米(黃海基準面)。
  境內主要排水河道有潮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郭河、羊欄河、挑河、神仙溝等。河流以雨水、上遊客水及黃河引水為主,每年平均約接受客水1億立方米。水位隨黃河水及雨水大小而變化,一般7~9月份為豐水期,有時水位瀑漲成洪。1~3月份為蓄水期(馬新河、沾利河、挑河、草橋溝均建攔河閘),所蓄徑流作為工、農業及人畜用水。4~6月為枯水期,河道有時幹涸,入海徑流受潮夕影響,時有海水涌入,未建攔河閘的河道水成海、淡混合水。
  河口區境域北、東兩面臨渤海,地處中緯度,位於暖溫帶,背陸面海,受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共同影響。由於黃河泥沙淤積,近海淺水域寬闊,熱量吸收能力小,又因境域地勢平坦,大陸性季風影響甚於海洋,故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基本氣候特徵是鼕寒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有時受臺風襲擊。境內氣候差異不明顯。
  土地資源:2000年,經調查,河口區行政轄區土地總面積213879.07公頃(不包括刁口鄉),土地利用率為58.11%。其中農業用地74162.26公頃,非農業建設用地16883.13公頃,兩者之間為4.39:1。全區共分8個土地類型。其中:耕地面積為42273.68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9.77%。園地均為果園,面積1322.1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62%。林地面積8985.53公頃,占土地面積的4.02%。牧草地面積21580.95公頃,占土地面積的10.0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9679.1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53%。交通用地面積2525.8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8%。水域面積77717.32公頃,占土地面積的36.34%,水域占地面積較大,河流水面和水庫水面及坑塘水面面積共8236.34公頃,為農業生産和水産養殖提供了必要的水利資源,全區灘塗面積39759.92公頃。未利用土地面積49794.4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3.28%,全區未利用土地面積在各鄉(鎮)分佈不平衡,大部分在新戶、四扣兩鄉境內,各鄉(鎮)未利用土地面積所占比率大都在20~40%之間。
  水資源:河口區境內可利用地表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兩大部分:一是自然降水,二是引黃河水。1990~2000年氣象資料,本區年均降水量為598.1毫米,全區地面年徑流量約1.3億立方米,其中5個農業鄉鎮總面積1134平方公裏,形成地面經流量為6000萬立方米,沾利河、馬新河、草橋溝、挑河4條河道承接上遊客水每年平均約1億立方米。但因降水絶大部分産生在汛期,易形成內澇,故年均利用率較低。全區工農業及人畜用水主要由引蓄黃河水解决,1991年5月,恢復王莊二幹引黃幹渠,設計引水能力20立方米/秒。1999年打通王莊三幹,設計引水能力10立方米/秒。至2000年,在黃河水有保障的情況下,年引水能力為1.14億立方米。故在正常年份,全區5個農業鄉鎮每年可用淡水資源總量為2億立方米,按有效利用率50%計算,可利用約1.0億立方米,除去人畜用水,可控製灌溉面積30萬畝,離所需仍有差距。根據近幾年黃河水量情況,本區引水量難以保障。再加上油田生産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供需矛盾仍在加劇。因此,當前水資源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産的需要。本區屬淡水資源缺乏地區(地下基本無淡水),應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走節水之路。
  礦産資源:河口區除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之外,已發現的礦種還有硫化氫氣體礦、磚瓦用粘土、貝殼、地熱等。境內地下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全區地下均為豐油區,已探明地質儲量21億噸,天然氣儲量170億立方米。2000年石油産量1158.3萬噸,占勝利油田總産量的45%以上,尤其海上石油開發具有廣阔前景。經省地質勘探局初步勘查,該區為地熱異常區,地溫梯度平均約每百米4度(每百米3.5度屬異常),河口北部、孤島、義和等地地溫最高達每百米5.8度。總體儲量不清。由於地勢資源埋藏深,鑽探、開發利用係統還沒有建立,資金薄弱,技術落後,人才缺乏等因素,其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已發現利用的地熱井1口,即利用該井建成的孤島溫泉療養院。另有一口地熱井正在勘探,準備開發利用。20世紀70年代,勝利油田在河口城區南部打羅48井、大91井時發現,在河四段有覆蓋面積5.5平方公裏,深908米厚的伴生性硫化氫氣體礦。據勝利油田有關專傢估計,儲量約2.1億立方米,目前尚未開發利用。1998年經省地勘局初步勘查,自新戶經四扣、六合至墾利這條弧狀原海岸綫上分佈着貝殼礦,估算該區貝殼礦儲量約40萬噸,品位在70%~90%之間。貝殼是黃河三角洲獨特的礦産資源,目前尚未列入全國礦産目錄。現在個別地方有過零星開採,尚未形成開採、加工規模。全區磚瓦用粘土保有儲量約7.8萬噸,但粘土含????量較高。根據國傢有關礦業政策,對原有的産品質量低、生産規模小、浪費資源嚴重、效益差的磚廠采取了鼓勵其關閉、復墾的政策。境內在義和等地有煤發現,但因埋藏較深(約2000米左右),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沒有開採價值。建區後曾分別對膨潤土礦和地下鹵水礦進行過勘查,但因其主要成分含量偏低,沒有繼續勘查意義。
  植物資源:木本植物主要有柳、槐、桐、柏、桑、榆、椿、檉柳等。河口區木本植物以槐、檉柳最多,主要分佈於東部和北部。檉柳以野生為主,俗稱紅荊條,近年開始人工營造,公路多植檉柳。1995年在境內東部建有大型檉柳林場,已栽植檉柳5萬畝。果樹主要有鼕棗、蘋果、梨、桃、杏、葡萄等。有野生8類,分佈較大,數量較多的是飼用植物、藥用植物、纖維植物3大類。飼用植物類有85種,分隸22科85屬。藥用類植物有72種。纖維植物類有13種,分佈廣數量大的有蘆葦、羅布麻。全區現有蘆葦面積24.7萬畝。水生植物主要有蒲、藕和藻類。
  動物資源:飼養動物傢畜有牛(渤海黑牛、黃牛)、馬、驢、騾、豬、羊、兔、狗、貓、鹿、狐狸、貂等。傢禽有雞(地産雞、引進改良雞、烏雞)、鴨、鵝、鴿。野生動物獸類以野兔分佈最廣。鳥類分佈廣、數量大的有麻雀、燕子。境內鳥類多分佈在沿海、草原。昆蟲類主要有七星瓢蟲、草蛉、馬蜂、赤眼蜂、螳螂、蟬、蝴蝶、蜻蜓、蜘蛛、蟋蟀等。爬行動物類有蛇、蜥蜴、壁虎、蝎子、蚯蚓,還有兩棲動物青蛙、蟾蜍等。水生動物淡水動物有魚、蝦、蠃、蛙類50餘種。海水動物有魚類86種,蝦類15種,蟹類22種,貝類44種,環節動物(沙蠶類)30種,大型水母2種。主要經濟魚類有33種,經濟蝦類有5種。經濟蟹類主要有三疣梭子蟹。環節動物主要有雙齒圍沙蠶、長吻沙蠶、巢沙蠶、淺古銅吻沙蠶。水母類主要有沙蜇、面蜇2種。
歷史沿革 History
  河口區因地處黃河入海口而得名。
  河口境域大部為退海之地,清道光三十九年(1830年)始有人居住。清代屬武定府沾化縣忠信鄉和利津縣永和鄉。
  1931年,國民政府將鄉裏設置改為區鄉(鎮)設置,境域屬沾化縣第六區、第七區和利津縣第五區。
  1941年11月,東部地區劃屬墾利縣三區(駐羅傢鎮)。
  1942年1月,清河區在郭局村設立海防辦事處,為縣級行政機構。
  1946年春,海防辦事處撤銷,郭傢局子一帶並入沾化縣七區。
  1947年6月,墾利縣三區改為羅鎮區,設立肖廟鄉。
  1948年3月,成立海濱縣,境內七區北部和郭局一帶劃歸海濱縣。海濱縣在郭局設辦事處。
  1949年6月,沾化縣六區、七區分別改為義和區、太平區。
  1950年2月,太平區復改稱七區,義和區改稱八區。同時海濱縣撤銷,郭局區復歸沾化縣,為十區。東部屬墾利縣羅鎮區。50年代,相繼在孤島地區建立國營孤島共青團林場、同興農場、青坨農場、黃河農場、濟南軍區農牧場。
  1952年區下建鄉,境域分別屬沾化縣七區、八區、十區和墾利縣三區。其中七區轄10個鄉,八區轄13個鄉,十區轄4個鄉。1955年三區改稱羅傢區,轄境內3個鄉。1956年3月,墾利縣建製撤銷,境內肖廟、同興鄉隨羅鎮區劃歸利津縣。5月,沾化縣將十區的郭局鄉、新戶鄉、耿局鄉、順江鄉並入七區。
  1957年撤區並鄉,境內沾化縣所屬區域設義和鎮、太平鄉、郭局鄉、新合鄉、新戶鄉、東華鄉、大牟鄉、劉坨鄉、勸學鄉、仁韓鄉。利津縣所屬部分未變。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境域西部建立義和公社、劉坨公社、郭局公社、太平公社,東部屬利津縣羅鎮公社和聯合、同興公社。1961年9月區劃調整,太平、郭局、義和、劉坨等4個公社歸沾化縣,羅鎮公社仍屬墾利縣。
  1963年2月撤大公社改建為區,下設小公社,境域西部屬沾化縣太平區和義和區,東部屬墾利縣肖廟公社、荊傢公社。196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在孤島地區建立軍馬場(今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産基地前身)。1964年11月,墾利縣所屬羅鎮區和山東省渤海農墾局所屬同興、聯合農場劃歸利津縣。1966年2月~1967年4月,濟南軍區軍馬場接收國營孤島共青團林場、同興農場。
  1968年撤區並小公社,境域西部(屬沾化縣)成立義和人民公社、四扣人民公社、太平人民公社、新戶人民公社、郭局漁業公社(1969年3月更名為海防漁業公社)。南部(屬利津縣)成立六合人民公社。境域東部屬墾利縣管轄。
  1972年7月,勝利油田在河口設立河口指揮部和鑽井第二指揮部,在孤島設立孤島指揮部。1973年沾化縣在河口設河口辦事處。1979年1月墾利縣在孤島設孤島辦事處。1982年11月,河口區根據國務院(82)國函字249號《關於山東省設立東營市的批復》文件而設立,為東營市市轄區。
  1984年1月12日,河口區人民政府開始籌建。1984年9月8日,河口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沿用利津縣人代會屆次)選舉産生區政府領導班子,河口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風土人情 Local conditions
  境內群衆生産歷來以農業為主。建國前,當地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廣種薄收,種糧自食,植棉自用,勤儉度日。各項農事緊扣農歷節氣,春種夏耘秋收鼕藏,靠天吃飯,以夏秋兩季為最忙,有“搶秋奪麥”之習。多春種大豆、高粱,農歷四月,高粱“剜苗”,後再鋤一至二遍。有的墾戶來不及鋤二遍,若遇淫雨綿綿,草苗瘋長,便用鐮刀割草滅荒。傢地(距傢較近的地)一年施一次農傢肥,窪地(距傢較遠的地)不施肥,種在人,收在天。夏鋤後,“挂鋤把”歇伏。群衆結合當地氣候、土質,摸索出大豆、高粱混種的經驗,也有播紅小豆混種高粱的,多數高粱地中帶豆角,高粱成熟前後,豆角繞稭而長,既不誤高梁成長,又兼收豆角,還有的高粱地中帶甜瓜,芝麻地裏套西瓜。瓜熟香溢之際,外人至此,衹須依鄉規小心莊稼,愛惜瓜蔓,飽餐一頓,無人責問,這是河口境域特有的風俗。地淨場光,秋收完畢,進入鼕閑季節,稱為“貓鼕”。勤快人傢,男人拾掇犁耙農具或早起拾糞,“懶趕集,勤拾糞,一傢富裕不用問”成一時居傢格言。有的用牛車、獨輪車往益(都)壽(光)臨(淄)(饒)一帶販運大豆,壽光墾戶如義和、王集一帶的男人則組織下窪割紅荊條、葦子,編筐、擰簍、編席。三義和、協勝一帶的墾戶組成獵隊,下窪打野兔、打飛雁。女人們在傢紡綫織布,做衣褲鞋襪。
  建國後,經濟體製發生變革,農業科學普及,生産力有很大發展。傳統的男耕女織生産模式被打破,婦女從傢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參加各種生産勞動,男女同工同酬。農忙時,早出晚歸,中午歇晌;工餘或農閑時,參加娛樂活動。1980年,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後,各傢各戶自由安排生産,耕種、施肥、治蟲等均運用現代化科技管理。許多農戶搞起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瓜果,有的種花木、苜蓿,有的因地製宜搞水産畜牧養殖,有的經商做買賣。隨着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已完全脫離農業生産勞動,專門從事商業活動。同時也有部分農戶大面積承包土地,實行集約化經營,成為農業生産大戶,傳統的生産習俗正發生着根本性變化。
經濟概況 Economic Overview
  2008年全區實現生産總值6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4億元,增長8.0%;第二産業增加值39.8億元,增長27.2%;第三産業增加值17.1億元,增長21.2%。三次産業比例為10.1∶62.9∶27.0。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8.7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實現財政總收入9.65億元,增長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1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4.5%。稅收總收入5.17億元。按可口比徑增長13.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8.94億元,比年初增加1.06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6.68億元,比年初減少2.51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8.62億元,比年初增加1.91億元。
  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産值12.84億元,比上年增長9.3%。糧食總産1.45萬噸,下降37.5%;棉花總産1.56萬噸,增長6.12%;油料總産0.28萬噸,增長21.7%;水果總産3.2萬噸,增長13.5%;蔬菜總産0.73萬噸,下降19.8%。肉類總産1.71萬噸,禽蛋總産0.5萬噸,奶類總産0.23萬噸。水産品總産12.9萬噸,增長7.5%。全年人工造林面積498公頃。全區農機總動力19.4萬千瓦,增長1.62%。
  工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7.2億元,比上年增長30.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4傢,實現增加值35.3億元,增長45.1%;實現産品銷售收入152.9億元,增長73.3%;實現利稅15.78億元,增長67%;實現利潤9.66億元,增長70.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368.9,比上年提高36.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非公有製工業實現增加值29.1億元,占全部工業的78.2%,增長41.8%。
  建設 環保 自來水供水能力達到9萬立方米/日,全區供熱面積166萬平方米,用天然氣人口12萬人(含油田)。新建、擴建城市道路面積5.4萬平方米,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200噸/日,城市園林緑地454公頃,城市建成區緑化覆蓋率達到36%。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26傢,完成建築業總産值12.75億元,增長21%。已建成污水處理廠3座,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7.04%。完成工業環境污染治理項目9個,完成投資額2201萬元,增長25%。城市空氣質量良好率100%,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70%。
  交通 郵電 公路通車里程1841.27公裏。公路旅客運輸量為1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公路貨物運輸量531萬噸,增長0.6%。民用汽車擁有量0.99萬輛,下降31.4%;其中私人轎車0.44萬輛,下降5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4億元,增長6.3%。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90億元,增長7.1%;郵政業務總量1434.8萬元,下降4.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7.1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2.78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104部/百人,互聯網用戶2.55萬戶。
  貿易 旅遊 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實現進出口總額4366萬美元,增長17.6%,其中出口3601萬美元,增長12.2%;新批利用外資項目3個,合同利用外資1752萬美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2256.6萬美元,同比增長54%。主要旅遊景點有黃河三角洲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黃河入海口、孤東圍海大堤、孤東石油文化景觀區、仙河鎮、東營港、百畝棗園農業旅遊觀覽區、黃河口蘆葦濕地生態公園、濟軍基地林科所農業旅遊區等。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2萬人,實現旅遊收入4100萬元,其中外匯收入1.5萬美元。
  教科文衛體 中等專業學校1所,在校生371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676人。普通中學6所,在校生3494人。小學13所,在校生8429人。共取得市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6項,其中獲得省科技奬1項。專利申請268件,授權專利177件。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藝術表演場所2個,公共圖書館2處,文化館1處,檔案館2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有衛生機構76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6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070張,衛生技術人員1259人,其中,執業醫師465人,註册護士442人。有體育館1座,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奬牌1枚,山東省第21屆運動會獲得70公斤級散打冠軍。
  社會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7元,增長14.1%;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0951元,增長18%;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3.43平方米。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3944元,增長22.6%。農民人均純收入5693元,增長13.7%;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990元,增長43%;人均居住面積29.31平方米。全年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4228人、11168人、8711人、8171人和5220人,比上年分別增加1175人、1500人、406人、4041人和348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876人,比上年增加1023人。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7228萬元,支出4149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2595人。全區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746人,其中,城鎮低保1214人,農村低保2532人。全區福利彩票銷售1546萬元。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5個,床位235張,收養201人。社會福利企業4個,安置殘疾人員99人。
新農村建設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07年,組織實施了以培育新型農民、發展新型産業、打造新型環境、建設新型班子為主要內容的“四新”工程,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鼕棗、水産、棉花主導産業持續壯大,建成優質鼕棗基地10萬畝、良種棉基地20萬畝、生態高效漁業基地40萬畝,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海洋經濟先進區”。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規模以上農業竜頭企業發展到52傢,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27傢,帶動80%的農民進入産業鏈經營。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馬新河疏瀎治理、濱海大道緑色生態河二期、東水源節水改造重點工程順利完成;實施農業綜合開發3.6萬畝,新建沼氣池700個,改造鄉村公路117.6公裏,城鄉集中供水入戶率達到95%。在全市率先實施“三網”緑化工程,完成路域緑化175公裏、水係緑化34公裏,植樹40萬株,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紮實推進小康文明村建設,建成村級文化大院36所,創建市級小康文明村15個,村容村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全面實施農民增收工程,努力爭取今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0元,到2010年達到8000元。進一步加大對鼕棗、水産等優勢産業的扶持推動力度,加快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以農産品深加工為重點,加快實施農業産業化、標準化和市場多元化“三化”聯動戰略,做大做強農業竜頭企業,不斷提高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大財政支持“三農”的力度,充分運用市場機製吸引社會投資,形成了對“三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製。切實抓好對偏遠村、舊村、空心村的治理改造,加快推進村莊緑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能源沼氣化,努力建設花園式村莊。今後工作中,該區將加快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有效促進現代交通、通訊、供排水、有綫電視及信息網絡等資源更好地嚮農村延伸覆蓋。加快農村市場體係建設,爭取到2007年所有鄉鎮全部建成超市、600人以上的村全部建設放心店。堅持把新增財力用於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紮實推進公共衛生安全示範區建設,完善提高“陽光190”社會救助體係。
  以小康文明村創建工作為載體,將着力實施環境綜合整治、文化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高、文明信用、社會保障、平安建設等六項工程。整閤城鄉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群衆掌握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切實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大力推行村級工作“陽光”操作、村務大事村民議决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制度,保障農民群衆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Hekou Qu
  0546
  370503
  257200
  河口區轄1個街道、3個鎮、3個鄉:河口區街道 義和鎮 仙河鎮 孤島鎮 新戶鄉 太平鄉 六合鄉
  美麗河口
  河口標志
英文解釋
  1. n.:  Hekou District
近義詞
河口, 河口村
相關詞
????業公司????務局威海人物山東東營地理林場
包含詞
沙河口區河口區一中
河口區????務局河口區林業局
河口區檉柳林場沙河口區圖書館
河口區第一中學河口區人民法院
沙河口區中心小學河口區實驗幼兒園
河口區宏武大酒店河口區六合鄉中心小學
河口區新戶鄉中心小學東營市河口區水利局
東營市河口區婦幼保健院大連市沙河口區婦幼保健院
東營市河口區工藝美術公司大連市沙河口區新街口飯店
東營河口區富豪大酒店東營市河口區衛生防疫站
大連市沙河口區衛生防疫站大連市沙河口區中醫診所
東營市河口區中醫院東營市河口區人民醫院
東營市河口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規定江河入海污染物總量及河口區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程
東營市河口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佳美針織廠
東營市河口區教育委員會電大工作站大連市沙河口區教師進修學校
東營市河口區仙河鎮利達飯店大連沙河口區西山生産服務公司迎濱飯店
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噢麗服裝皮革廠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瑞雪服裝經貿公司
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黑石礁服裝廠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金馬羊毛衫廠
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長壽服裝廠大連沙河口區退休幹部活動中心泰山中醫診所
大連市沙河口區成仁專科門診部
分類詳情
張開街道張開孤島鎮張開太平鄉張開義和鎮張開仙河鎮張開新戶鄉
張開六合鄉張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