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沙田鎮位於東莞市西南部20千米,珠江獅子洋和東江南支流的出口交匯處。距廣州和深圳均一小時車程,是珠江三角洲的幾何中心地帶。全鎮面積106平方千米,轄管16個村委會和一個居委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全鎮共有97829人,其中常住人口36342人,外來人口61487人。
沙田鎮是一片汪洋,經過長年纍月的衝積,在東江南支流和獅子洋交匯處逐步形成灘塗和沙洲。至清代中葉纔有一些“疍民”和周邊的貧苦農民在沙洲上拍圍立村,散居在各條圍的基堤上,從此纔有沙田人居住生活的歷史。建國前,沙田分別由虎門、厚街、麻涌等地多方管屬。至建國後的1954年6月東莞縣在東江口一帶成立第11區,1955年9月改稱沙田區,1957年東莞縣撤區拼大鄉時,撤銷沙田區,1961年6月成立沙田人民公社,管轄沙田、新沙、大洲和立沙4個片,從此真正成為一個政治經濟的區劃實體。1983年改稱沙田區,1987年4月撤區建鎮,稱沙田鎮。
1958年沙田人民大搞水利建設,開挖河涌,修建水閘,築堤聯圍。改變沙田地區支離破碎的狀況,使沙田由25個小圍逐漸形成一個近5萬畝的大圍。1958年至1963年間,全社總共建水閘5座,堵河35處,總長4234米,開河30千米,共完成273.847萬個土石方,大大地改變沙田的自然面貌,提高了對臺風和鹹潮等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為沙田的工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七八十年代以前沙田公社以農業為主,以水稻、甘蔗、香蕉三大作物為農業支柱。由於1977年至1979年連續三年農業大豐收、水稻畝産由原來六七百斤增至超千斤,1979年沙田公社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受到國務院嘉奬。
改革開放以來,沙田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0年工農業總值190226萬元(當年價,下同),是1980年的1657.4萬元的114.8倍,是1990年8041.7萬元的23.6倍。其中工業總産值為161606萬元,是1980年117.5萬元的1396倍,是1990年4215.7萬元的38倍;農業生産總産值為28620萬元,是1980年1540萬元的18.6倍,是1990年3826萬元的7.5倍。外資企業發展迅速,到2000年止全鎮共有“三資”企業98傢、“三來一補”企業62傢,年産值141168萬元。共有5個工業園區和一個港口區。民營企業發展迅猛,至2000年有民營企業215傢,是1990年的8.6倍,産值61883萬元,是1990年66萬元的937倍。沙田占有黃金海岸綫28千米,具有天然建設良港條件,至2000年積極引進外資24億元,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碼頭14座,其中3.5萬噸級舶位一座;1萬噸級舶位3座;5千噸級舶位10座。1997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沙田貨運港與太平客運港合併為虎門港,升格為一類口岸,直接對外國船舶開放。交通、郵電、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從1980年至2000年建成公路32.8千米,公路橋14座,合計長1145米;建成自來水廠3座,其中規模較大的沙田水廠2000年的年供水量為1144萬立方米;建成110千伏變電站2座,年供電量31980萬千瓦時,年總用電量30788萬千瓦時;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6000門,安裝電話11300門。隨着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5819元,是1980年408元的14.3倍,是1990年1391元的4.2倍。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大大增強,鎮政府加強對環境的整治力度,到2000年底,建成區緑化覆蓋面積101公頃,建成公園2個,占地面積51公頃,“三化”建設總投資474萬元,通過對街道改造,使沙田鎮貌煥然一新。
百業俱興,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85年沙田中學新校捨建成,1995年又新建一所中學。目前每年在校的中學生有3200多人,1995年已普及高中教育。沙田鎮男女竜舟隊多次參加國內外竜舟大賽,並屢獲殊榮。1997年沙田鎮成功地承辦了第二屆“炎黃懷”世界華僑華人竜舟係列賽東莞賽區的賽事,沙田竜舟隊受國傢委派參賽並奪得男女混合組總冠軍和男子隊單項冠軍。1998年沙田鎮受男子竜舟隊國傢委派參加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行的“第三屆亞洲竜舟錦標賽”勇奪男子250米和500米兩項冠軍,同時囊括“檳城竜舟邀請賽”男子國際項目的兩面金牌。同年六月代表國傢參加“1998年香港國際竜舟賽”奪得冠軍。1999年9月沙田鎮女子竜舟隊受國傢委托參加在英國諾西漢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竜舟錦標賽,一舉囊括女子250米、500米、1000米等三項比賽的世界冠軍。2000年1月沙田鎮被國傢授予全國第一個“竜舟之鄉”稱號。
濃厚的竜舟文化
歷史沙田鎮具有濃厚的竜舟文化歷史,沙田竜舟隊曾多次代表國傢出徵歐洲、亞洲、參加國際性的比賽,力壓群雄,成績優異,並於2000年被國傢體育總局授予了全國第一個“竜舟之鄉”的稱號。在每年的5月12日前後,在具有水鄉特色的淡水湖上會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竜舟賽事,以此傳承和發揚該鎮的竜舟文化。
海鮮長堤:
觀山望海、詩情畫意品海鮮。沙田地處珠江獅子洋和東江南支流的出口交匯處,河流縱橫交錯貫穿於整個沙田,因此,沙田的海鮮河鮮特別豐富,而且沙田具有28千米的海岸綫,風景優美的“海鮮長堤”就位於沙田鎮西南面的西大坦村的海岸綫上,它是鎮委鎮政府打造“發展港口經濟、建設濱海城市、構建和諧沙田”這一戰略目標的一張特色牌。
五一長假,不下數萬遊客從各地專程開車輾轉來到東莞沙田一個名不經傳的靠海小村,在“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境中體味這謎人的海景與誘人的海鮮,坐在建於海上的吊腳樓上用餐,憑海臨風,濤聲陣陣,大虎山和小虎山就正對着這些別緻的海邊大排檔,著名的虎門大橋也遙遙雄踞南面。
晴天時,夕陽西下,落霞滿天,歸來的漁船和遠航的貨輪就從眼前緩緩駛過。雨天時,大虎山和小虎山在雨中約隱約現。此情此景,讓人頓時覺得旅途的疲憊立消,這是任何豪華的星級酒店都無法比擬的。有美景助陣,慕名而來的食客們自是胃口大開,海邊大排檔的海鮮更是新鮮生猛、又平又靚,有約一百多個品種,其中一些特價海鮮如麻蝦、瀨尿蝦等500剋衹要20元,這裏還有一些其他地方吃不到的沙田土菜如正宗燜南瓜鹹蛋炒鼕瓜等,這些都是地道的普通農傢菜,但卻是顧客們每次必選的心水選擇。如果你是一傢老少從喧嘩的城市來到這裏,想過上一天農傢的田園生活,你可以到菜地裏自己挑選新鮮的蔬菜或到漁塘邊垂釣,親身感受一下農傢的田園生活。
正如一位食客所說,那麽多人不辭偏遠,慕名而來,最重要的還不是在這裏吃到什麽更便宜的海鮮,而是找到一種真正的舒適放鬆,在海邊一邊欣賞海景,一邊吃海鮮的新鮮感和樂趣,沙田海面附近都是農田,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保留了大海的自然情緻,這纔是吸引食客的真正原因。
立沙島:典型的濱海水鄉
立沙島位於沙田鎮西北面,島內設有4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30978.6畝,戶籍人口9500多人,島內三面環水,其古樸的風貌和濱海水鄉的特色讓無數涉足過島內的人們大為驚嘆,稱其可與蘇杭的江南水鄉媲美。立沙島內地勢平坦,河道如織、石橋縱橫,島上大部分村民依水而居,房屋臨河而築,前街後河,處處緑波蕩漾,傢傢臨水映人,呈現典型的濱海水鄉景緻。在立沙島內遊覽,眼裏滿是水的影子,人在橋上走,船在水上遊,自有一股悠然自得的情趣。在東莞這繁華的大城市中,這樣古風猶存的濱海水鄉小島,實為難得。
先鋒村:漁歌晚唱的風情畫
先鋒村位於沙田鎮西北,西臨東江南支流,與立沙島對面而望,水陸交通便利,土地面積0.7平方公裏,總人口2036人,村民以漁業為主,是個純漁業村。
全村現擁有捕撈船衹190艘,各種小船不計其數。捕魚時節,在碧波蕩漾的東江南支流上將呈現百柯爭流的壯麗的景觀;當夜幕降臨之際,這裏的岸邊更是點點風帆、燈光閃爍、漁歌晚唱。隨着漁船維修基地以及水産綜合市場的逐步落成使用,這裏將成為我鎮繼“十裏海鮮長廊”又一個假日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親臨於此,你將忘記都市的煩囂,既可寄情於漁船捕撈的另一番情趣,又可以賞閱東江漁歌晚唱的風情畫,更可以隨意在岸邊海鮮大排檔品嚐到新鮮捕撈出來的各種海鮮。當中的風情意境和享樂情趣,也許在親臨其境中才能慢慢地感受到!
沙田從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至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沙田人民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勞動、改造自然、大搞水利和路橋建設,奮發圖強,大力發展經濟。1987年8月廣東省政府批準沙田鎮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重點工業鎮之後,沙田的經濟發展更是一日千裏。近年來,沙田鎮委、鎮政府正在精心規劃,抓住機遇,加大力度,打好“城市牌、外資牌、民營牌”,朝着把沙田建成現代化港口重鎮這一目標前進。 |
|
沙田鎮是惠陽區新興的工業衛星鎮,全鎮總面積85平方公裏,轄9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1.2萬人,外來人口近2萬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資源豐富,能源充足,通訊先進,全面享受國傢給予沿海開放城市及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的各項優惠政策,誠為各界人士投資辦實業理想寶地。
沙田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毗鄰港澳,位於惠陽區南端,已納入惠陽區新城規劃區內。西距市政府所在地10公裏、淡水火車站5公裏;南臨大亞灣深水港23公裏;北距惠州機場38公裏。深汕一級公路和深水港23公裏;北距惠州機場38公裏。深汕一級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貫穿沙田新城區,擁有深汕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和生活服務區,惠澳疏港大道挨鎮而過。由此構成立體交通綱絡,可謂四通八達。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沙田11萬伏輸變電站和一座占地9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的沙田綜合市場已交付使;開通了3000門程控電話,建立了手提電話、BB機中轉站;沙田水庫總容量1420萬立方米,可供三十多萬人口生活及工業用水。 工業初具規模。幾年來,沙田鎮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地理優勢,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廣泛開展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開闢了石塘埔、橫嶺、橋背、長竜崗等六個以工業為主、商貿結合的開發區。
目前,全鎮工業形成製衣、傢私、表帶、電子、五金、手袋、製鞋、磁性材料、化妝品等行業。全鎮已逐步形成了以外嚮型為主、以集團公司為骨幹,三大産業協調發展,貿、工、農綜合併進的經濟發展格局。已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傢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三來一補"項目達31個,合資、合作、獨資項目達25個,國內橫嚮經濟聯繫正走嚮新的發展階段,已有北京、山東、貴州等省市和部級企業(單位)以及省內其他企業(單位)前來沙田鎮投資辦實業。
為確保投資者利益,沙田鎮委、鎮政府推行優惠政策,強化服務職能,依法行政,管理高效,辦事、審批手續簡便;與海關、檢驗局、口岸等機構協調合作,為投資者排憂解難,確保出人境順暢。全鎮致力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創建安全文明活動,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
沙田鎮將按照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營造更加優良的社會經濟環境,實現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藍圖。
教育概況
沙田鎮位於惠州市惠陽區東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能源充足。現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5所、教學點2個,幼兒園1所。有公辦教職工170人,幼兒園教職工28人。在校中小學生、幼兒共有3554人。
沙田鎮素有“尊師重教”的優良風氣與傳統。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製訂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在鎮政府辦公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也堅持教育經費的最大投入,確保了教育優先發展。
在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沙田鎮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務實創新,開拓進取,大力推進“普九”工作,不斷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合理調整初中、小學佈局,於1999年高標準、高質量地通過了省“普九”檢查驗收。自2006年以來,沙田鎮學前適齡幼兒入園率達10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階段入學率達100%,初中畢業升學率為97.2%以上。
近年來,沙田鎮規範化學校建設全面提速,按照“整體佈局、長遠規劃”的要求,不斷優化育人環境,各中小學校捨、圍墻、校道等不斷完善,校園美化、緑化、淨化,校容校貌明顯改觀,涌現了沙田中學、沙田中心小學、東澳小學等一批區一級學校。同時,全鎮中小學還添置了大量的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已建成多媒體教學平臺22個、多媒體電教室5間、計算機室8間電腦共310臺、計算機校園網7個。目前,中學生人機比為57/千人,小學生人機比為118/千人,沙田中學和中心小學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普及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隨着教育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沙田鎮的教學質量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教學成績方面,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畢業考試合格率為90.4%以上,初中畢業生考試全科合格率在90.3%以上。沙田中學考上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的人數逐年遞增,錄取率在全區初級中學中名列前茅,生源的素質得到錄取學校的一致好評。在學科競賽方面,全鎮有16人獲得國傢級競賽奬項、2人獲省級競賽奬項、6人獲市級競賽奬項、92人獲區級競賽奬項。
根據教育現代化要求,沙田鎮不斷加強教師思想政治、職業道德建設,註重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積極探索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的教育教學管理機製,堅持每年舉辦全鎮性的教學大比拼和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評比活動,致力於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教學管理隊伍。幾年來,沙田鎮各中小學承擔國傢級、省級立項課題各1項,區級立項課題3項,已完成課題結題的有2項。沙田鎮教師在省級報刊發表教學論文4篇,市級報刊發表的教學論文4篇,獲區級以上論文奬勵的有42篇。 |
|
沙田鎮地處高州市西部,總面積98.8平方公裏。東與寶光街道接壤,南與石鼓鎮相鄰,西北通往化州及廣西。總人口43000人,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地貌為南東北西嚮,成不規則長方形。南部為平原,中部丘陵,北部山區。沙田江南北相貫,南流與鑒江合攏,流人石鼓經吳川出海。地處亞熱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宜發展水稻及水果,有“粵西糧倉”及“中國金牌竜眼第一鎮”之稱。沙田竜眼種植歷史悠久,相傳1900多年前的漢代,竜眼便成為皇帝的貢品。《漢書和帝記》有“舊南海(沙田)獻竜眼”的記述:“十裏一置,五裏一堠。帝敕太官,勿復受獻。”《茂名縣志》記載:“高州沙田列漢南海圖經。”除竜眼、荔枝等水果外,三黃雞、仔豬也久負盛名,上世紀50年代就銷往香港等地並出口。主要礦産有高嶺土,勘明儲量達110萬噸。該鎮重視發展民營經濟。全鎮有工業企業838傢,其中國營、集體3傢,其他均為民營企業。有五金、日用塑料、食品加工、竹木器工藝、縫紉、紡織、化工、皮革、手套、皮鞋、燈飾、礦山、建材等行業。2004年工業總産值3.96億元。第三業以産品流通服務業為主,從業人員約5000多人。該鎮重點發展一鎮一品“三高”農業。從1982年起,該鎮便致力於帶領農民開發山地,走耕山種果致富之路,實現“山上果田垌糧”的作物佈局。至2004年,共開發山坡地種植木本水果8.3萬畝,其中6萬畝為名優竜眼,當年水果總産量16513噸,總産值達0.87億元,農民水果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糧食作年年獲得豐收,繼1993年實現年均畝産稻穀1001.6公斤後,續多年獲得“噸𠔌鎮”稱號。該鎮外貿出口勢頭良好。沙田高嶺土礦質優色白,純度高、手感鬆軟光滑,是高級陶瓷、國防工業用紙、工業填充物、建築塗料等的重要原料,産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臺灣等lO多個國傢和地區。皮手套、木器製品以及農産品等多年來均有出口市場,贏得外匯。該鎮堅持科技興農創品牌,1983年率先把竜眼引至山上大面積種植,並掌握了竜眼早結、高産、優質的種植技術,攻剋竜眼大小年技術難關,1992年該鎮選送參評的竜眼品種儲良大廣眼榮獲全國首屆農博會金質奬。該鎮近年投入大筆資金,用於學校“改薄”,中小學升學率提高,特別是省一級重點學校的人讀率年年有進步。文化建設起點高,得到上級的好評。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7666男14332女13334家庭戶戶數7979家庭戶總人口(總)27180家庭戶男14023家庭戶女131570-14歲(總)114340-14歲男63990-14歲女503515-64歲(總)1363815-64歲男675615-64歲女688265歲及以上(總)259465歲及以上男117765歲及以上女141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6672 |
|
基本概況
沙田鎮新豐縣轄鎮。在縣境的西南部。駐地原屬清遠縣。明洪武元年(1368)在河流自然沙堤上設拔中所旗軍田糧屯田,故名沙田。明隆慶元年(156 7)改稱麻石崗,因河西岸有大麻石(花崗岩)得名。隆慶三年復名,為沙田約。民國30年(194 1)設沙坪鄉。1958年成立沙田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自然環境
沙田鎮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以種植水稻、反季節蔬菜為主。省道347綫貫穿鎮內,北通回竜、翁源、韶關;西通遙田、英德;南通從化;東通新豐縣城。沙田鎮屬山區鎮,全鎮總面積242.2平方公裏,下轄1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17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769人,其中農業人口20329人,總耕地面積20124畝,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瓷土、稀土等礦産資源。
經濟狀況
近隨着脫貧奔康工程的穩步推進,沙田鎮初步建立起蔬菜、水果、三元雜交豬“三大竜頭”企業和竹子、鬆香“二大基地”。本地特有的水力、瓷土、稀土等資源也得到有效開發,農村生活水平整體提高。200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16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48元,全鎮糧食總産量為10323噸,增長79%。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電、通衛星電視,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地方特色
民族方言:客傢方言;該鎮人口均為漢族。
鹹水溫泉位於沙田鎮鹹水村。此溫泉共有三個出水孔,孔與孔之間相距約為十米,每個井孔的排水量達30立方米/小時,常年水溫均在38℃以上,地下熱水補給相當充沛,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絶。如果一旦開發,加泵自吸,溫度與水流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溫度達45℃左右,出水量可達1000立方米/小時。泉水中含有重碳酸磷、硫酸????、硼、鉛鋅、鋇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浸泡後對身體疲勞、皮膚病、心血管堵塞、精神不振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
|
沙田鎮地處合浦縣東南沿海邊陲,距離縣城92公裏。鎮轄沙田港位於北部灣的東北端,面嚮東南亞,背靠大西南,西望鐵山港,毗鄰越南及我國廣東、海南兩省,港口距廣東湛江市,距海口市123海裏,距越南海防市154海裏,距玉林120公裏,是桂東和粵西地區通往海南及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海上的海上“窗口”。
沙田鎮有6個村委會,其中2個純漁村,4個半漁半農村,2006年末, 總人口17870人。總面積36平方公裏,海岸綫長16.8公裏,耕地面積8033畝,海域灘塗5萬畝。
沙田鎮漁業發達,全鎮有機動漁船600多艘,總馬力27924千瓦。海産品資源豐富,主要有魷魚、墨魚、黃魚、對蝦、蟹、包蠃、帶子蠃、聖主蠃、沙蟲等。2006年捕撈量為 萬噸,占全縣産量三分之一以上。
沙田鎮礦産資源有高嶺土、石英砂和煤,名優特産有:珍珠、魷魚、墨魚、對蝦、包蠃、帶子蠃、聖子蠃、沙蟲等。 沙田鎮淺海灘塗資源豐富,可養珍珠、貝類、大蚝、對蝦、蟹等。
沙田鎮境內澱州沙西側海面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儒艮(俗稱海牛、美人魚)的生態自然保護區,故沙田有“美人魚”故鄉之美稱;大坡嶺山崗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沙田鎮黨委、政府以機製創新和體製創新為保障,全面推進“漁港興鎮”和“工業強鎮”發展戰略,建造漁港産業群,為推動沙田大發展而努力奮鬥,實現了各項事業的新跨越,尤其是招商引資和港口建設開創了新局面。2006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263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93元,增長203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130萬元。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發佈的海洋功能區劃,沙田港定位為商、漁兩用港口,至2007年底建成一級漁港可供1000艘漁船使用。漁貨年卸港量達16萬噸以上,3000噸級的泊位一個,5000噸級泊位2個,年吞吐量達1300萬噸以上。港區建成後將成為北海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方的經濟發展將産生巨大的作用。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7275男8945女8330家庭戶戶數3590家庭戶總人口(總)17177家庭戶男8875家庭戶女83020-14歲(總)61730-14歲男32930-14歲女288015-64歲(總)964915-64歲男496915-64歲女468065歲及以上(總)145365歲及以上男68365歲及以上女77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6639 |
|
沙田鎮位於賀州市八步區西南面,東接鵝塘,南接蒼梧縣、西接公會鎮、鐘山縣,北連賀州市區。鎮政府所在地沙田圩距市中心15公裏。全鎮現有25個村委會、106個自然村,主要居住有漢、壯、瑤3個民族,2002年末總人口90834人,為八步區第一人口大鎮。
全鎮總面積476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0598畝,有林面積199517公頃。鎮內石灰岩、銅、錳、重晶石等礦産儲量豐富、品位高,頗具開採價值。沙田河由西嚮東流貫鎮內,一年四季不斷流,鎮裏建有大中型獅洞水庫、桂山水庫2座,其容量分別為1200萬立方米、350立方米,賀州市220KV變電站建在該鎮田廠村,全鎮生産、生活用水、用電非常豐富。北面與賀州市城西路連接,桂梧高速公路賀州段穿越鎮內,交通十分便利。
2002年工農業生産總值達8.06億元,其中農業産值為2.78億元,人均純收入2180元。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盛産馬蹄、茨菇、果蔗、蔬菜、生薑、沙田柚、三華李、生豬、杉木、速生桉,其中馬蹄每年種植2.5萬畝,産量5萬噸,2003年退耕還林6180畝,配套荒山造林1800畝,面上造林3400畝。農産品加工以大成食品廠為竜頭,每年加工馬蹄、蘑菇等農産品1.2萬噸。工業以發展田廠工業園區為載體,並發揮其聚焦作用,形成産業群體。目前,全鎮有農産品加工、化工、五金加工、炮竹、建材等90多傢企業。運輸、建築、商業、服務、旅遊等第三産業方興未艾。全鎮現有中學5所,小學34所,在職中小學教師989人,在校中小學生17956人。
沙田鎮素有小桂林之稱。名勝古跡有竜井古民居、馬峰五桂橋、道東蠃仙岩、馬京堂金龜潭等。竜井古民居中的竜井泉水從井底冒出水珠串串;常年川流不息,古井全部采用石磚壘砌而成,周圍有花草樹木,甚是美觀。馬峰五桂橋建於清道光緒年(1826年),全用四方石砌成,三彎拱月,設計精湛,造型美觀。電視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圍屋裏的女人》外景之一曾在這裏拍攝。
2006年以來,八步區沙田鎮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充分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全鎮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預計今年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2600元,同比增收150元以上。
沙田鎮是一個有近10萬人口的農業大鎮,今年3月該鎮新一屆領導班子組成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鎮實際提出了“優化農業”的目標,通過堅持以市場為導嚮,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
一是在全面推廣“煙葉——馬蹄”種植模式。今年上半年,該鎮發展煙葉種植1萬餘畝,下半年發展馬蹄種植2.8萬畝,僅此兩項産業産值就達8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00多元。
二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民田村發展優質巨鋒葡萄種植60畝;在芳林、田廠等村建立500畝優質果蔗種植基地;在馬峰、逸石等村建立1500畝茨菇種植基地;在山區村建立梅李等水果示範點800畝。
三是進一步發展壯大肉豬養殖業。重點是抓好竜平、道東、馬峰、沙田等村的瘦肉型豬養殖基地建設,並加大了肉豬養殖技術培訓力度。今年以來,該鎮邀請專傢和養殖大戶開辦講座18期,培訓肉豬養殖戶400多人次,全鎮豬花出欄40多萬頭,肉豬出欄12萬多頭,産值達8000多萬元。
四是因地製宜大力扶持特種養殖業。該鎮通過政策引導、信貸扶持、技術指導等方式,積極鼓勵農民因地製宜發展市場前景廣阔、附加值高的特種養殖業。在道西、道石、芳林等村發展水魚特種養殖戶近50戶,年可出産優質水魚1萬公斤和魚苗10萬衹,産值200多萬元;在竜井村發展奶牛養殖,經濟效益可觀;在紅星、沙田、馬峰等村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年出欄肉牛3500多頭,産值700多萬元。 |
|
【區位概況】
沙田鎮係郴州市桂東縣的“南大門”,1982年12月為沙田鎮建製。沙田鎮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與江西上猶、崇義相鄰,南與湖南汝城接壤,西接本縣,貝溪鄉,北鄰本縣大塘鄉,平均海拔635m,年平均氣溫17.4℃,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1928地理位置年4月3日,毛澤東同志在沙田圩旁的三十六擔丘召開工農革命會議,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註意”(後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註意”)。沙田戲臺、沙田萬壽宮至今保存完好。2005年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2006年被評為群衆喜愛的湖南風景之一。鎮域面積81.13平方公裏,轄12個村和2個居委會,143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總人口22889人,鎮區常住人口1.5萬人,是湖南六大集鎮之一。106國道貫穿南北。交通便利,區域優勢十分明顯。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弘揚“攻堅剋難,務實創新”桂東精神,以項目建設為載體,突出抓小城鎮建設、工業企業發展工作,以此推動沙田鎮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加快打創平安沙田,構建和諧沙田的進程。
【産業經濟】
2006年沙田鎮狠抓招商引資,2006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0206萬元,完成財稅總收入超千萬元,占全縣財稅收入的六分之一,現在民營企業757傢,全年共引進新上項目20個,合同利用外資11200萬元。一是以豐富的資源優勢為依托,拉動工業支柱産業的發展。截止2006年底,沙田有電站8座,裝機26000千瓦,其中石磨嶺電站、石壁山電站年創稅均過百萬元。沙田在抓好原有電站的同時,又新建裝機450千瓦投資220萬元的江灣電站,改建了裝機460千瓦投資220萬元的文昌電站,裝機2000千瓦,投資1200萬元的文昌大河電站也正在籌建中。小水電的發展,促進了冶煉、化工、農産品加工等支柱産業的發展。二是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投資1200萬元的珠海金屬硅廠,投資5000萬元的香港利達鋅業有限公司,投資800萬元的水莊高氯酸鉀廠,投資800萬元的湘浙活性碳廠,投資600萬元的民晉高氯酸鉀廠,投資400萬元的江灣機磚廠,投資600萬元的潯盛木業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百齡木業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的沙田汶昊包裝有限公司,投資1800萬元的永泰水泥廠等規模企業相繼落戶沙田工業園區。其中汶昊包裝有限公司現已建成3條生産綫,每年可創利稅100多萬元。三是創新引資思路,優化發展環境,采用外出招商、網上招商、以商招商的有效辦法,派人下廣東,赴江西、浙江等地招商引資。加強了政府與企業的聯繫,建立了領導聯繫企業制度,項目跟蹤負責製,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家庭座談會為企業排憂解難,優化投資環境。四是搭建引資平臺,擴大引資空間。進一步完善了沙田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周江紅橋至水泥廠、沙田至東洛、沙田至石磨嶺、江灣村等道路進行了硬化,自來水全部供應到各廠礦企業。在鞏固發展沙田原有工業園區的基礎上,積極籌建大皮坳工業園和沙田工業園,占地50公頃的沙田工業園區已完成論證和規劃。 耕地面積1.1萬畝,主要作物有水稻、蔬菜等。已建成速生豐産用材林基地2.5萬畝,板慄、四月李等果木基地2000餘畝,糧食總産量各年在6000噸左右,活立木總蓄積量14萬立方米。 礦産豐富,煤炭采掘、經磚製作、石灰燒製是鎮域主要産業。境內現主要企業有新、老水泥廠、煤礦以及各類招商引資項目,如水泥預製件廠、鉀長石加工廠、木材加工廠、鑄鐵廠等。全鎮實現農村社會總産值13311萬元,財政總收303萬元,農民人平純收1248元。
【基礎設施建設】
沙田鎮狠抓農業産業化經營,全鎮有竜頭農業企業11農。2006年實現農産品加工值3000萬元,鎮企業增加值5124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2193元。農産品質量進一步優化,一批名優特新農産品已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嚮,以“公司+農戶”為基礎的産業化發展模式,對規模較大、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業主,在土地流轉、銀行信貸、稅費徵管等方面給予優惠。大力開展科技致富的典型宣傳,全面深入開展“農村科技建設年活動”,實現科技項目6個,運用遠程教育等形式對廣大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萬壽宮社區農民均學會了板慄、獼猴桃等果木栽培、嫁接技術,戶平果園年收入達7000餘元。重點加強了百齡木業、泰興木業、廣友人造板廠、德隆米業四傢成規模、市場牽動力強的竜頭企業建設。全年竜頭企業帶動聯結基地面積4100畝,帶動農戶1800戶,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稅金100萬元。大力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全鎮成立了板慄協會、花椒協會、獼猴桃協會、枇杷協會、反季節蔬菜協會等5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1380戶。堅持把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引進外資400萬元,興建了800畝反季節蔬菜基地,引進外資400萬元興建了精細活性碳廠。。
【社會事業】
沙田是湘南六大墟鎮之一,2005年被列為全省建設重點鎮,城區面積達3平方公裏,每逢趕集日,商賈雲集,人氣旺盛,江西、廣東及周邊縣、鄉商客均紛紛趕赴,日人流量達3.5萬人,為加快城鎮化步伐,沙田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截止2007年上半年,沙田鎮完成了沙田至石磨嶺、沙田至東洛、周江紅橋至水泥廠、大河至文昌、大坑、聯洞村級公路改造和文化路的硬化,新建了484.4平方米的沙田中學實驗大樓,2056平方米的明德小學教學大樓,786平方米的江灣小學教學大樓,1980平方米的二中綜合樓,810平方米的派出所辦公樓,投資500萬元興建了沙田大道,美化、亮化東平路1800米,全鎮主要街道均安裝了路燈,沙田大道兩旁鋪設了人行道。引進外資3600萬元,興建了占地6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的湘贛邊貿大市場,該市場已成為我縣最大的農貿市場。二是加強城鎮管理,根據沙田的實際製訂了《沙田鎮總體規劃》,加大城鎮管理力度,杜絶了亂建、亂占的現象。嚮社會公開招聘了5名臨時執法人員,與原城管站人員組建成了綜合執行中隊,負責沙田城鎮管理和執法工作。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綜合執法的加強,進一步繁榮了市場,促進了第三産業的發展,第三産業增加值達4528萬元,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00餘戶。藉助“環境保護日”、鎮容鎮貌集中整治等活動,印發宣傳資料2000餘份,發放《緻城鎮居民的一封信》3000餘份,深入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的宣傳。聘請了多名保潔員,專門負責街道日常衛生保潔,做到城鎮垃圾日産日清。嚴格把好招商辦企業關,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項目堅决不引進。對原有企業排污問題,按照環保要求,分別落實達標排放計劃,跟蹤督查,確保各項指標合格,真正從源頭上控製污染源。三是加強弘揚歷史文化。沙田緊緊抓住“三大紀律·六項註意”頒布地列為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點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契機,積極抓好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産業開發。加強了旅遊服務工作,到沙田旅遊觀光的省內外遊客每年達10萬多人次。2006年投資5000萬元的第一軍規廣場建設的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毛澤東同志頒布“三大紀律·六項註意”史料展室的改版工作也正在進行。
【人口數據】
2001年沙田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7852男9171女8681家庭戶戶數4721家庭戶總人口(總)17805家庭戶男9129家庭戶女86760-14歲(總)42160-14歲男21650-14歲女205115-64歲(總)1238215-64歲男642215-64歲女596065歲及以上(總)125465歲及以上男58465歲及以上女67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7722 |
|
沙田鎮 沙田鎮位於廣豐縣中部,豐溪上遊。面積45.7k㎡,人口30429人。轄沙田、碧石、港口、溪淤、十六都、溪頭、塢壟、沙溪等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沙田,距縣城15千米。二(度關)上(饒)、五(都)嶺(底)公路過境。棠嶺港流經東部,十五都港流貫西部。 [沿革]1958年設沙田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45.7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沙田、碧石、港口、潭頭、溪淤、十六都、溪頭、塢壟、沙溪9個行政村。2002年撤鄉設鎮。2002年底,面積45.7平方千米,人口2.788萬人,轄8個行政村:沙田、碧石、港口、溪淤、十六都、溪頭、塢壟、沙溪。
[郵編]334612 [2008年代碼]361122115:~200沙田村 ~201碧石村 ~202港口村 ~203十六都村 ~204沙溪村 ~205塢壟村 ~206溪淤村 ~207溪頭村 |
|
廣豐縣轄鄉。1958年設沙田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中部,豐溪上遊,距縣城15公裏。面積45.7平方公裏,人口2.8萬。二(度關)上(饒)、五(都)嶺(底)公路過境。轄沙田、碧石、港口、潭頭、溪淤、十六都、溪頭、塢壟、沙溪9個村委會。棠嶺港流經東部,十五都港流貫西部。農業主産水稻、煙葉、油菜。鄉鎮企業有水泥、釀酒、磚瓦、造紙、農機等廠。 |
|
轄:萬壽宮、燕岩橋2個居委會;水莊、江灣、周江、大河、文昌、竜頭、大湖、大坑、勝利、開山、徑口、聯洞12個村委會。 |
|
沙田鎮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與江西上猶、崇義相鄰,南與湖南汝城接壤,西接本縣,貝溪鄉,北鄰本縣大塘鄉,平均海拔635m,年平均氣溫17.4℃,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1928年4月3日,毛澤東同志在沙田圩旁的三十六擔丘召開工農革命會議,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註意”(後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註意”)。沙田戲臺、沙田萬壽宮至今保存完好。2005年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2006年被評為群衆喜愛的湖南風景之一。鎮域面積81.13平方公裏,轄12個村和2個居委會,143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總人口22889人,鎮區常住人口1.5萬人,是湖南六大集鎮之一。106國道貫穿南北。交通便利,區域優勢十分明顯。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弘揚“攻堅剋難,務實創新”桂東精神,以項目建設為載體,突出抓小城鎮建設、工業企業發展工作,以此推動沙田鎮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加快打創平安沙田,構建和諧沙田的進程。
一、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為基礎,實現工業發展集約化
近年來,沙田鎮狠抓招商引資,2006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0206萬元,完成財稅總收入超千萬元,占全縣財稅收入的六分之一,現在民營企業757傢,全年共引進新上項目20個,合同利用外資11200萬元。一是以豐富的資源優勢為依托,拉動工業支柱産業的發展。截止2006年底,沙田有電站8座,裝機26000千瓦,其中石磨嶺電站、石壁山電站年創稅均過百萬元。沙田在抓好原有電站的同時,又新建裝機450千瓦投資220萬元的江灣電站,改建了裝機460千瓦投資220萬元的文昌電站,裝機2000千瓦,投資1200萬元的文昌大河電站也正在籌建中。小水電的發展,促進了冶煉、化工、農産品加工等支柱産業的發展。二是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投資1200萬元的珠海金屬硅廠,投資5000萬元的香港利達鋅業有限公司,投資800萬元的水莊高氯酸鉀廠,投資800萬元的湘浙活性碳廠,投資600萬元的民晉高氯酸鉀廠,投資400萬元的江灣機磚廠,投資600萬元的潯盛木業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百齡木業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的沙田汶昊包裝有限公司,投資1800萬元的永泰水泥廠等規模企業相繼落戶沙田工業園區。其中汶昊包裝有限公司現已建成3條生産綫,每年可創利稅100多萬元。三是創新引資思路,優化發展環境,采用外出招商、網上招商、以商招商的有效辦法,派人下廣東,赴江西、浙江等地招商引資。加強了政府與企業的聯繫,建立了領導聯繫企業制度,項目跟蹤負責製,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家庭座談會為企業排憂解難,優化投資環境。四是搭建引資平臺,擴大引資空間。進一步完善了沙田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周江紅橋至水泥廠、沙田至東洛、沙田至石磨嶺、江灣村等道路進行了硬化,自來水全部供應到各廠礦企業。在鞏固發展沙田原有工業園區的基礎上,積極籌建大皮坳工業園和沙田工業園,占地50公頃的沙田工業園區已完成論證和規劃。
二、以城鎮擴容提質為基礎,實現城鎮建設産業化
沙田是湘南六大墟鎮之一,2005年被列為全省建設重點鎮,城區面積達3平方公裏,每逢趕集日,商賈雲集,人氣旺盛,江西、廣東及周邊縣、鄉商客均紛紛趕赴,日人流量達3.5萬人,為加快城鎮化步伐,沙田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截止2007年上半年,沙田鎮完成了沙田至石磨嶺、沙田至東洛、周江紅橋至水泥廠、大河至文昌、大坑、聯洞村級公路改造和文化路的硬化,新建了484.4平方米的沙田中學實驗大樓,2056平方米的明德小學教學大樓,786平方米的江灣小學教學大樓,1980平方米的二中綜合樓,810平方米的派出所辦公樓,投資500萬元興建了沙田大道,美化、亮化東平路1800米,全鎮主要街道均安裝了路燈,沙田大道兩旁鋪設了人行道。引進外資3600萬元,興建了占地6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的湘贛邊貿大市場,該市場已成為我縣最大的農貿市場。二是加強城鎮管理,根據沙田的實際製訂了《沙田鎮總體規劃》,加大城鎮管理力度,杜絶了亂建、亂占的現象。嚮社會公開招聘了5名臨時執法人員,與原城管站人員組建成了綜合執行中隊,負責沙田城鎮管理和執法工作。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綜合執法的加強,進一步繁榮了市場,促進了第三産業的發展,第三産業增加值達4528萬元,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00餘戶。藉助“環境保護日”、鎮容鎮貌集中整治等活動,印發宣傳資料2000餘份,發放《緻城鎮居民的一封信》3000餘份,深入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的宣傳。聘請了多名保潔員,專門負責街道日常衛生保潔,做到城鎮垃圾日産日清。嚴格把好招商辦企業關,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項目堅决不引進。對原有企業排污問題,按照環保要求,分別落實達標排放計劃,跟蹤督查,確保各項指標合格,真正從源頭上控製污染源。三是加強弘揚歷史文化。沙田緊緊抓住“三大紀律·六項註意”頒布地列為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點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契機,積極抓好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産業開發。加強了旅遊服務工作,到沙田旅遊觀光的省內外遊客每年達10萬多人次。投資5000萬元的第一軍規廣場建設的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毛澤東同志頒布“三大紀律·六項註意”史料展室的改版工作也正在進行。
三、以農業規模化發展為基礎 實現農業發展市場化
沙田鎮狠抓農業産業化經營,全鎮有竜頭農業企業11農。2006年實現農産品加工值3000萬元,鎮企業增加值5124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2193元。農産品質量進一步優化,一批名優特新農産品已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嚮,以“公司+農戶”為基礎的産業化發展模式,對規模較大、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業主,在土地流轉、銀行信貸、稅費徵管等方面給予優惠。大力開展科技致富的典型宣傳,全面深入開展“農村科技建設年活動”,實現科技項目6個,運用遠程教育等形式對廣大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萬壽宮社區農民均學會了板慄、獼猴桃等果木栽培、嫁接技術,戶平果園年收入達7000餘元。重點加強了百齡木業、泰興木業、廣友人造板廠、德隆米業四傢成規模、市場牽動力強的竜頭企業建設。全年竜頭企業帶動聯結基地面積4100畝,帶動農戶1800戶,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稅金100萬元。大力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全鎮成立了板慄協會、花椒協會、獼猴桃協會、枇杷協會、反季節蔬菜協會等5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1380戶。堅持把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引進外資400萬元,興建了800畝反季節蔬菜基地,引進外資400萬元興建了精細活性碳廠。 |
|
1950年設沙坪區、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區,1987年建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50千米,面積242.4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金青、河洞、長春、排嶺、羊石、長引、陽福、竜潭、鹹水、白樓、善塘、天中、纏良、烏石、新嶺、下埔、葉屋17個管理區(村委會)。 |
|
沙田鎮 Shatian Zhen 概況 沙田鎮(Shatian Zhen)位於市境西南部,瀕臨珠江口獅子洋。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 代碼 441901123:~002 橫流社區 ~200 中圍村 ~201 和安村 ~202 大流村 ~203 泥洲村 ~204 楊公洲村 ~205 闍西村 ~206 民田村 ~207 大泥村 ~208 福祿沙村 ~209 西大坦村 ~210 穗豐年村 ~211 齊沙村 ~212 稔洲村 ~213 義沙村 ~214 西太隆村 ~215 先鋒村
沿革 清代前是一片汪洋,後築圍造田。1958年屬虎門、厚街、麻涌3公社,1961年析設沙田公社,1983年撤社設區,1987年撤區建鎮。1997年,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3.2萬,另有外來人口0.9萬,轄中圍、和安、大流、泥洲、揚公洲、磜西、民田、大坭、福祿沙、西大坦、穗豐年、齊沙、稔洲、義沙、西術隆15個農村管理區和黃流居民管理區。 |
|
沙田鎮位於新豐縣西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以種植水稻、反季節蔬菜為主。省道347綫貫穿鎮內,北通回竜、翁源、韶關;西通遙田、英德;南通從化;東通新豐縣城。沙田鎮屬山區鎮,全鎮總面積242.2平方公裏,下轄1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17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769人,其中農業人口20329人,總耕地面積20124畝,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瓷土、稀土等礦産資源。
沙田鎮初步建立起蔬菜、水果、三元雜交豬“三大竜頭”企業和竹子、鬆香“二大基地”。本地特有的水力、瓷土、稀土等資源也得到有效開發,農村生活水平整體提高。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975萬元,農業總收入64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90元。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其中12個村已完成公路硬底化建設)、通電話、通電、通衛星電視,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民族方言:客傢方言;該鎮人口均為漢族。
鹹水溫泉位於沙田鎮鹹水村。此溫泉共有三個出水孔,孔與孔之間相距約為十米,每個井孔的排水量達30立方米/小時,常年水溫均在38攝氏度以上,地下熱水補給相當充沛,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絶。如果一旦開發,加泵自吸,溫度與水流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溫度達45度左右,出水量可達1000立方米/小時。
[鹹水溫泉介紹]
泉水中含有重碳酸磷、硫酸????、硼、鉛鋅、鋇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浸泡後對身體疲勞、皮膚病、心血管堵塞、精神不振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
|
沙田鎮地處高州市西部,總面積98.8平方公裏。東與寶光街道接壤,南與石鼓鎮相鄰,西北通往化州及廣西。總人口43000人,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地貌為南東北西嚮,成不規則長方形。南部為平原,中部丘陵,北部山區。沙田江南北相貫,南流與鑒江合攏,流人石鼓經吳川出海。地處亞熱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宜發展水稻及水果,有“粵西糧倉”及“中國金牌竜眼第一鎮”之稱。沙田竜眼種植歷史悠久,相傳1900多年前的漢代,竜眼便成為皇帝的貢品。《漢書和帝記》有“舊南海(沙田)獻竜眼”的記述:“十裏一置,五裏一堠。帝敕太官,勿復受獻。”《茂名縣志》記載:“高州沙田列漢南海圖經。”除竜眼、荔枝等水果外,三黃雞、仔豬也久負盛名,上世紀50年代就銷往香港等地並出口。主要礦産有高嶺土,勘明儲量達110萬噸。該鎮重視發展民營經濟。全鎮有工業企業838傢,其中國營、集體3傢,其他均為民營企業。有五金、日用塑料、食品加工、竹木器工藝、縫紉、紡織、化工、皮革、手套、皮鞋、燈飾、礦山、建材等行業。2004年工業總産值3.96億元。第三業以産品流通服務業為主,從業人員約5000多人。該鎮重點發展一鎮一品“三高”農業。從1982年起,該鎮便致力於帶領農民開發山地,走耕山種果致富之路,實現“山上果田垌糧”的作物佈局。至2004年,共開發山坡地種植木本水果8.3萬畝,其中6萬畝為名優竜眼,當年水果總産量16513噸,總産值達0.87億元,農民水果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糧食作年年獲得豐收,繼1993年實現年均畝産稻穀1001.6公斤後,續多年獲得“噸𠔌鎮”稱號。該鎮外貿出口勢頭良好。沙田高嶺土礦質優色白,純度高、手感鬆軟光滑,是高級陶瓷、國防工業用紙、工業填充物、建築塗料等的重要原料,産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臺灣等lO多個國傢和地區。皮手套、木器製品以及農産品等多年來均有出口市場,贏得外匯。該鎮堅持科技興農創品牌,1983年率先把竜眼引至山上大面積種植,並掌握了竜眼早結、高産、優質的種植技術,攻剋竜眼大小年技術難關,1992年該鎮選送參評的竜眼品種儲良大廣眼榮獲全國首屆農博會金質奬。該鎮近年投入大筆資金,用於學校“改薄”,中小學升學率提高,特別是省一級重點學校的人讀率年年有進步。文化建設起點高,得到上級的好評。 |
|
轄 上新、對達、淡水、山寮、沙田、海戰6個行政村。 |
|
沙田鎮西南面臨北部灣,鎮政府駐地沙田圩鎮距縣城92公裏。是合浦、博白、廉江三縣市交匯點。全鎮面積48平方公裏,海岸綫長28公裏。耕地面積535.5公頃,轄6個村委會,2個純漁村,4個半漁半農村,2001年末,總人口1.8萬。
交通便利 海陸交通十分便利。沙田港現有三個300噸船泊位及500噸混裝碼頭一個,漁業碼頭2個,其中貨吞吐量達40萬。與國內外多個港口相通,越南雄基煤炭、玉林和合浦縣水泥等貨物經常通過沙田港進出。沙田港是廣西和廣東西部通往海南乃至東海亞的便捷出口通道。陸上,合山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到山口鎮,距沙田鎮15公裏,進出貨物十分方便。
環境資源 沙田港是桂東南與海南省貨運距離最近港口。海上可直達東南亞各國。有商、漁業碼頭各一個。商業碼頭年吞吐量達5O萬噸,且可泊5OOO噸輪船。沙田鎮漁業發達,全鎮有機動漁船416艘,總馬力為16094馬力。海産品資源豐富,主要有魷魚、墨魚、黃魚、對蝦、蟹、包蠃、帶子蠃、聖主蠃、沙蟲等。2001年捕撈量為3.99萬噸,占全縣産量三分之一以上。
沙田鎮礦産資源有高嶺土、石英砂和煤,名優特産有:珍珠、魷魚、墨魚、對蝦、包蠃、帶子蠃、聖子蠃、沙蟲等。
沙田鎮淺海灘塗資源豐富,可養珍珠、貝類、大蚝、對蝦、蟹等,目前已開發養殖的淺海灘塗面積達519多公頃。年産量2.09萬噸。鎮養殖的珍珠珠體圓滑、色澤光亮,為優質珠。沙田鎮種植業發展較快,現水果種植面積66公頃。
沙田鎮境內澱州沙西側海面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儒艮(俗稱海牛、美人魚)的生態自然保護區,故沙田有“美人魚”故鄉之美稱;大坡嶺山崗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沙田鎮附近有國傢級文物保護區——山口紅樹林和永安大士閣(四排樓)。因此,開闢沙田——北海——海南三角海上旅遊航綫很有發展前途。
經濟成就 有鎮、村企業13傢,聯戶、個體企業728傢。主要産業有捕撈、造船、炮竹、碼頭裝卸、海産品加工等,2001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38億元,財政收入3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55元。 文教衛生 沙田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7所,鎮衛生院1所。
投資導嚮:①萬噸級碼頭建設;②漁船避風港建設;②海産品批發市場建設;④海産品加工廠建設;⑤淺海灘塗養殖;⑤土地承包種養。 |
|
沙田鎮位於賀州市西南部,距市區16公裏,總面積476平方公裏,轄25個村委會,2004年末總人口9.3萬人。居住有壯、漢、瑤三個民族。全鎮有經濟林地24萬畝,有林面積48萬畝,活林蓄積量13萬立方米。主要農特産品有田廠甘蔗、芳林馬蹄、馬峰茨菇等。芳林馬蹄以果大、皮薄、肉脆、無渣而聞名區內外,現己註册成商標。大成食品廠生産的“清水馬蹄”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畜牧業迅猛發展,年産淡水魚10萬公斤;出欄生豬84萬頭,肉豬存欄5.4萬頭,傢禽出欄67.2萬羽,存欄12.1萬羽,2004年農業總産值3.1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7.2億元。2005年引進永豐錳業化工有限公司投資6500萬元,投産後年産值將達2億元。建築業為該鎮的支柱産業,建築隊伍遍布全廣西。旅遊業開發前景廣阔,有竜井、馬峰、小涼河等景點,多部電視劇曾在該鎮取景,國傢級文物“麒麟尊”也出土於該鎮竜中山洞。2004年沙田鎮被國傢農業部、體育總局評為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
|
被稱為“桂東之上海”的沙田鎮是湘南六大集鎮之一。該鎮黨委書記郭遠高、鎮長朱奎嚮記者介紹,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建設“開放型經濟重鎮、特色型邊貿名鎮、和諧型現代新鎮”的工作目標,強力推進建設具有沙田特色的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産業化,鎮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2006年實現GDP1.3億元,實成財稅收入710元,農民收入人平收入達到2193元。在全縣鄉鎮年度考核綜合列名列前矛,其中工業經濟招商引資、城鎮建設、第三産業、安全生産、新農村示範整治村工作單列全縣第一。
招商引資風生水起
近年來,該鎮狠抓招商引資,2006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0206萬元,現有民營企業757傢,全年共引進和新上項目20個,合同利用外資11200萬元。一是以豐富的資源優勢為依托,拉動工業支柱産業的發展。2006年在鞏固抓好了石磨嶺、石壁山、燕岩橋、水莊等電站管理的情況下,新建裝機450千瓦投資220萬元的江灣電站,改建了裝機640千瓦投資220萬元的文昌、竜頭電站。小水電的迅速發展,拉動了冶煉、化工、農産品加工等支柱産業的發展。二是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投資600萬元的民晉高氯酸鉀廠、投資400萬元的江灣紅磚加工廠、投資600萬元的潯盛木業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的百齡木業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的沙田汶昊包裝有限公司、投資1800萬元的永泰水泥廠等規模企業相繼落戶沙田工業園區。其中汶昊包裝有限公司現已建成3條生産綫,每年可創利稅100多萬元。三是創新引資思路,優化發展環境。采用外出招商、網上招商、以商招商的有效辦法,派人下廣東、赴江西等地招商引資。加強了政府與企業的聯繫,建立了領導聯繫企業制度、項目跟蹤負責製、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傢座談會等形式,竭力為企業排憂解難。同時加大打擊阻工霸工力度,優化投資環境。四是搭建引資平臺,擴大引資空間。進一步完善了沙田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周江紅橋至水泥廠、沙田至東洛、沙田至石磨嶺三條道路分別進行了硬化,自來水全部供應到各廠礦企業。在鞏固發展沙田工業園區的基礎上,科學規劃,積極籌建106國道周江—徑口大皮坳工業園和沙田工業園,占地50公頃的沙田工業園區已完成論證和規劃。
小城鎮建設如火如荼
2006年完成了沙田至石磨嶺、沙田至東洛、周江紅橋至水泥廠、大河至文昌等四條道路12公裏的硬化,大坑、聯洞村級公路硬化工程正加緊施工;新建了484.4平方米的沙田中學實驗大樓、2056㎡的明德小學教學大樓、786平方米的江灣小學教學大樓、1980平方米的二中綜合樓、810平方米的派出所辦公大樓;投資190萬元實施了沙田大道、東平路1800米街道的美化、亮化工程,全鎮安裝照明路燈66盞、沙田大道兩旁鋪設了人行道,為沙田圩增添了新的亮點;按照《沙田鎮總體規劃》,加強城鎮管理力度,杜絶了亂建、亂占現象。全年組織了2次大規模的城鎮“髒、亂、差”整治行動,拆除違章建築20多處。嚮社會公開招聘了兩名臨時執法人員,與原城管站人員組建了桂東縣綜合執法大隊沙田中隊,負責沙田城鎮管理和執法工作。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綜合執法的加強,進一步繁榮了市場,拉動了第三産業的發展,第三産業增加值達4528萬元,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00多戶。藉助“環境保護日”、鎮容鎮貌集中整治等活動,印發宣傳資料2000餘份、發放《緻城鎮居民一封信》3000餘份,深入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宣傳。聘請了兩名保潔員,專門負責日常街道衛生保潔,做到了城鎮垃圾日産日清。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和項目堅决不引進、不辦理;對原有企業排放問題,按照環保要求,分別落實達標排放計劃,跟蹤督查,確保各項指標合格,真正從源頭上控製污染源。抓住“三大紀律·六項註意”頒布地列為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點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契機,積極抓好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産業開發,到沙田自駕遊、旅遊觀光人員比去年有了大幅度增長。
特色農業形成規模
該鎮狠抓農業産業化經營,全鎮有竜頭企業11傢,2006年實現農産品加工業産值3000萬,鄉鎮企業增加值5124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2193元;農産品質量進一步優化,一批名優特新農産品已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該鎮依托基地,認真落實扶持措施,加大對重點基地的基礎設施、技術改造、品種優化投入。大力開發業主式經營,形成“業主+農戶”的産業化發展模式。對規模較大,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業主,在土地流轉、銀行信貸、稅費徵管等方面給予優惠。集中人、財、物力,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實現集中成片開發改造一片,結構調整一片,輻射帶動一片。該鎮大力開展科技致富典型宣傳,全面深入開展了“農村科技建設年”活動,實施科技項目6個,運用遠程教育等式形式對廣大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周江、江灣的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基地,水莊、江灣、勝利的沼氣池示範基地,大坑、大湖、開山、徑口的林業基地,周江、大河、江灣、萬壽宮的小水果生産基地得到了有效扶持,形成了具有沙田特色的農業科技産業。該鎮精選了板慄、獼猴桃、枇杷、四月李等優勢小水果參加全省科技博覽會的展示、展銷活動,大力推介了沙田。重點加強了百齡木業、泰興木業、廣友人造板廠、德隆米業、興桂果蔬五傢成規模、市場牽動力強的竜頭企業建設。全年竜頭企業帶動聯結基地面積4000畝,帶動農戶1800戶,實現銷售收入140萬元,稅金30萬元。大力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全鎮有板慄協會、花椒協會、獼猴桃協會、枇杷協會、反季節蔬菜協會等5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總數1380戶。該鎮把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活動,引進外資40萬元興建200畝反季節蔬菜基地,;引進外資400萬元興建了精細活性碳廠。
新農村建設亮點紛呈
2006年,該鎮按照省委張春賢書記視察江灣村時提出的“創傢業、興産業、幹事業”的精神,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建立工業園區,拉動經濟增長。江灣工業小區有民營企業6傢,解决該村300多勞動力的就業。6傢企業年總産值超過6000萬元,每年村民可以獲土地租賃費2.1萬元,村集體可增加收入3萬元。二是建立農業産業基地,促進農民增收。在江灣村、周江村采用“公司+基地”、公司+農戶“的模式與廣東金葵籽公司簽訂合同,由公司負責技術、種子、按照合同保護價收購産品,由農民提供土地、勞動力,建起了青刀豆和甜玉米兩個農業産業基地,種植面積600餘畝,為村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發展基礎。水莊、江灣、大河、文昌、竜頭等村實現了通村公路的硬化。2006年,江灣村完成組級公路總長11公裏,修復河堤600米。投資20萬元,使全村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村小學、村部建設已經竣工;聯洞村完成村部建設;完成了大河、文昌2212畝國土整理項目;對轉湖、麯寨水庫、盆形山塘等進行了除險加固。村級集體經濟有了大幅度增長,村級集體收入2萬元以上的達到10個村。四是狠抓生態農業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建成了水莊、勝利、江灣三個沼氣百池村,豬-沼-菜(果)循環經濟模式在沙田基本形成。 |
|
沙田鎮是惠陽區新興的工業衛星鎮,全鎮總面積85平方公裏,轄9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1.2萬人,外來人口近2萬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資源豐富,能源充足,通訊先進,全面享受國傢給予沿海開放城市及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的各項優惠政策,誠為各界人士投資辦實業理想寶地。
沙田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毗粼港澳,位於惠陽區南端,已納入惠陽區新城規劃區內。西距市政府所在地10公裏、淡水火車站5公裏;南臨大亞灣深水港23公裏;北距惠州機場38公裏。深汕一級公路和深水港23公裏;北距惠州機場38公裏。深汕一級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貫穿沙田新城區,擁有深汕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和生活服務區,惠澳疏港大道挨鎮而過。由此構成立體交通綱絡,可謂四通八達。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沙田11萬伏輸變電站和一座占地9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的沙田綜合市場已交付使;開通了3000門程控電話,建立了手提電話、BB機中轉站;沙田水庫總容量1420萬立方米,可供三十多萬人口生活及工業用水。工業初具規模。幾年來,沙田鎮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地理優勢,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廣泛開展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開闢了石塘埔、橫嶺、橋背、長竜崗等六個以工業為主、商貿結合的開發區。
目前,全鎮工業形成製衣、傢私、表帶、電子、五金、手袋、製鞋、磁性材料、化妝品等行業。全鎮已逐步形成了以外嚮型為主、以集團公司為骨幹,三大産業協調發展,貿、工、農綜合併進的經濟發展格局。已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傢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三來一補"項目達31個,合資、合作、獨資項目達25個,國內橫嚮經濟聯繫正走嚮新的發展階段,已有北京、山東、貴州等省市和部級企業(單位)以及省內其他企業(單位)前來沙田鎮投資辦實業。
為確保投資者利益,沙田鎮委、鎮政府推行優惠政策,強化服務職能,依法行政,管理高效,辦事、審批手續簡便;與海關、檢驗局、口岸等機構協調合作,為投資者排憂解難,確保出人境順暢。全鎮致力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創建安全文明活動,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
沙田鎮將按照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營造更加優良的社會經濟環境,實現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藍圖。沙田藴藏着巨大的投資發展潛力,期待着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大展宏圖、共創沙田更加燦爛的明天。
說 |
|
沙田鎮位於東莞市西南部,地處廣州至東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發展軸帶的中間和珠三角經濟圈的幾何中心位置,面積107平方公裏,下轄16個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20多萬人。
沙田鎮物阜民豐,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曾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2000年被國傢授予全國首個“竜舟之鄉”的稱號,2005年被評為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千強鎮,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2007年被授予“中國港口物流重鎮”。
沙田鎮具有優越的海岸資源,在東莞58公裏海岸綫中,擁有了28公裏的黃金海岸綫,具備天然深水港的建港條件,3萬噸綫船舶可全天候通過,5萬噸級船舶可乘潮進出,轄區內正在建設的沙田港區是虎門港的主港區。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建設中的廣深沿江高速貫穿沙田,並留有多個出口;廣深港高速客運鐵路貫穿沙田,並在距離沙田不到2公裏處設立東莞唯一的客運站點;沙田大道、濱江路、濱港路、進港中路、進港南路、進港北路等鎮內主幹道路與虎門港港口大道相連接,構成便利的交通網絡。
近兩年來,沙田鎮委、鎮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為指導,緊緊抓住虎門港開發建設的機遇,確立了“港口經濟、濱海城市、和諧沙田”的發展定位和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發展臨港工業、石化産業、物流業、現代服務旅遊業,加快開發建設臨海産業園、物流園、立沙島石化産業園、環保城工業園等四大園區,在全鎮幹部群衆的艱苦奮鬥下,經濟社會取得了持續快速的發展。2006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45.2億元,同比增長22.05%;工業總産值116.6億元,同比增長19.85%;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3.3億元,同比增長35.77%;各項稅收總額4.9億元,同比增長44.84%。
我鎮堅持走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之路,産業結構不斷優化。擁有東莞市同舟化工有限公司、東莞市東沙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東莞市銀通玻璃有限公司、東莞市金明商貿發展有限公司等較好的民營企業。擁有井上建上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東莞新長橋塑料有限公司、永晉集團、誠達鞋業有限公司等較大型的外資企業。初步建立了物流、石化、建材、五金、電子、紡織、塑料等主要産業體係,並開始涉足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生物製藥、環保和新材料、大中型石化等科技含量高、稅收産出大、附加值高、環境污染小的産業,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目前,全鎮共有省高新科技企業3傢,省民營科技企業2傢,市民營科技企業8傢。沙田順發畜禽實業有限公司先後被評為東莞民營企業50強、東莞農業竜頭企業、省優秀民營企業等稱號。東莞市同舟化工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進出口百強民營企業。我鎮現有廣東省著名商標有3個,分別是沙田順發(飼料)、恆昌(木業)和聖雅(潔具)。廣東省名牌産品3個,分別是東莞聖雅潔具有限公司的陶瓷閥芯水竜頭、東莞華潤水泥廠有限公司的硅酸????水泥和東莞市沙田順發畜禽實業有限公司的豬配合飼料。國傢質量免檢産品2個,分別是東莞華潤水泥廠有限公司的硅酸????水泥和東莞市沙田順發畜禽實業有限公司的配合飼料。
近兩年來,沙田鎮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鎮內基礎配套設施網絡日益完善。沙田城市總體規劃於2003年已獲市政府審批通過。目前,我鎮擁有沙田醫院、沙田汽車站、沙田中學、行政辦事大樓、公安分局辦公大樓、東港城等一批富有現代化氣息的標志性建築。在鎮中心區建成沙田廣場、湖濱休閑公園等休閑娛樂場所,斜西山公園和文化體育公園也即將投入使用。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建成了沙田大道、濱江路、濱港路、橫流南路、湖東路、湖西路等城市景觀道路。擁有11萬千伏的變電站2個,22萬千伏的變電站和污水處理廠也即將建成投入使用。
近兩年來,沙田鎮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治安、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得到全面發展,社會更加穩定和諧。我鎮加大社會治安整治力度,健全群防群治長效機製,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教育實力雄厚,是廣東省教育強鎮,擁有沙田中學、廣榮中學等6所市一級學校。文化氛圍濃厚,近年來,我鎮先後舉辦文化藝術節、運動節、竜舟節等大型文化體育活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全面繁榮。更加註重民生工作,認真解决農村“一保五難”問題,人民群衆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依托虎門港的開發建設,我鎮正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建設濱海城市,構建和諧沙田,以新的姿態邁嚮新的輝煌。
說 |
|
- : Shatian Town
- n.: Shatian Zhen
|
|
沙田 |
|
|
|
和平村 | 新民村 | 竜潭村 | 大河村 | 沙溪村 | 勝利村 | 紅星村 | 先鋒村 | 雲竜村 | 桂山村 | 和安村 | 溪頭村 | 潭頭村 | 江灣村 | 萬新村 | 竜井村 | 十六都村 | 大泥村 | 六竜村 | 金竹村 | 橋頭村 | 大流村 | 義沙村 | 沙田村 | 港口村 | 溪淤村 | 萬壽宮社區 | 水莊村 | 周江村 | 文昌村 | 竜頭村 | 大湖村 | 大坑村 | 開山村 | 徑口村 | 聯洞村 | 上新村 | 沙田村 | 關塘村 | 南流村 | 大江村 | 中流村 | 上中村 | 良平村 | 沙田村 | 獅南村 | 鬆木村 | 獅中村 | 寶馬村 | 大盤村 | 馬東村 | 竜中村 | 竜平村 | 道石村 | 田廠村 | 芳林村 | 西太隆村 | 穗豐年村 | 福祿沙村 | 西大坦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