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永寧鎮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17千米。永寧北依香營鄉、劉斌堡鄉,東臨四海鎮,西與舊縣鎮、瀋傢營鎮、井莊鎮接壤,南與大莊科鄉及懷柔縣交界。南北長24.18千米,東西長19.76千米,面積158.7平方千米,是延慶縣第二大鎮。人口2.7萬人(2007年底),其中非農業人口0.3萬人。轄永寧鎮1個社區,河灣、北溝、清泉鋪、羅傢臺、王傢堡、水口子、偏坡峪、二鋪、營城、馬蹄灣、西山溝、永新堡、獅子營、上磨、吳坊營、小莊科、前平坊、孔化營、新華營、左所屯、北關、西關、小南元、盛世營、南關、太平街、利民街、和平街、阜民街、王傢山、南張莊、東灰嶺、彭傢窯、西灰嶺、頭司、四司36個行政村,其中平原村18個,半山區村8個,山區村10個。鎮政府駐北關村。
地處延慶盆地東部,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為山區及半山區,中部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間。新華營河(媯水河的上遊)流經鎮域西部,白河南幹渠、北幹渠從鎮區穿過。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年均降水量372.6毫米。108國道過境,延(慶)四(海)公路、昌(平)赤(城)公路於此交會。永寧古鎮被北京市列為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
[沿革]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復置隆慶州時置永寧縣,取“其寧惟永之意”。永寧城在明清時為縣治,長達246年。民國初年屬延慶縣管轄。1949年6月建永寧鎮,以永寧城名為鎮名。同年改永寧區,1958年設東風(永寧)公社,1983年改永寧區,1990年建鎮。1996年,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上磨、西山溝、左所屯、北關、西關、小南園、盛世營、南關、太平街、利民街、和平街、阜民族、新華營、獅子營、吳坊營、西小莊科、前平房、孔化營、南張莊、王傢山、東灰嶺、彭傢窯、西灰嶺、頭司、四司、永新堡26個行政村和永寧鎮居委會。1997年9月,撤銷清泉鋪鄉,並入永寧鎮。
[郵編]102104 [2008年代碼]110229103:~001永寧鎮社區 ~200河灣村 ~201北溝村 ~202清泉鋪村 ~203羅傢臺村 ~204王傢堡村 ~205水口子村 ~206偏坡峪村 ~207二鋪村 ~208營城村 ~209馬蹄灣村 ~210西山溝村 ~211永新堡村 ~212獅子營村 ~213上磨村 ~214吳坊營村 ~215小莊科村 ~216前平坊村 ~217孔化營村 ~218新華營村 ~219左所屯村 ~220北關村 ~221西關村 ~222小南園村 ~223盛世營村 ~224南關村 ~225太平街村 ~226利民街村 ~227和平街村 ~228阜民街村 ~229王傢山村 ~230南張莊村 ~231東灰嶺村 ~232彭傢窯村 ~233西灰嶺村 ~234頭司村 ~235四司村
附:清泉鋪鄉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23千米。昌(平)赤(城)公路過境。1947年屬四海縣,1951年劃入延慶八區,1953年設羅傢臺鄉,1958年改東風(永寧)公社羅傢臺大隊,1961年設羅傢臺公社,1966年更名清泉鋪公社,1983年置鄉。1996年,面積61.7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河灣、清泉鋪、北溝、王傢堡、水口子、二鋪、營城、羅傢臺、馬蹄灣、五座山、偏坡峪、上營子、桑樹峪、竜鳳村14個行政村。 |
|
永寧鎮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17公裏,距市區德勝門90公裏,是延慶縣第二大鎮。永寧北依香營鄉、劉斌堡鄉,東臨四海鎮,西部由北至南分別與舊縣鎮、瀋傢營鎮、井莊鎮接壤,南與大莊科鄉及懷柔縣交界,轄區面積158.7平方公裏,永寧鎮街景其中南北長24.18公裏,東西長19.76公裏。
永寧鎮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為山區及半山區,中部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間。新華營河(媯水河的上遊)流經鎮域西部,白河南幹渠、北幹渠從鎮區穿過。永寧鎮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七月份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7.3℃,一月份氣溫最低,平均氣溫-7.6℃。年均降水量372.6毫米。
永寧鎮東部為山區,不適於進行工程建設,中部為平原,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Ⅱ類區,適宜進行各類建設,東北、西北及南部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Ⅲ類區,需經適當工程處理後方可進行建設。
永寧鎮域範圍內沒有地震斷裂帶。根據國傢地震局頒發的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永寧鎮域地震基本烈度為八度。水文地質資料顯示,永寧鎮為地下水富水區,單井出水量2000—3000噸/晝夜。且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清純,含氟量低,適於發展飲料業。
行政區劃:永寧鎮轄區內有36個行政村,其中平原村18個,半山區村8個,山區村10個。
2008年底全鎮總戶數11714戶,人口約2.5萬,其中農業戶數8050戶,勞動力15450人,農業人口19010人,非農業人口5931人。
全鎮耕地面積共56967畝,播種面積46780畝,其中耕地面積45709畝,總産量23606903公斤。播種面積3980畝,蔬菜産量9900噸。果園面積1541畝,果品總産量1468噸。退耕還林3975畝。牧畜存欄量3455頭,其中奶牛2521頭。永寧鎮個體工商戶共382戶。
永寧古鎮歷史悠久,以永寧城名作為鎮名。這裏聚八方之風物,集萬古之重載。此鎮在五帝時為縉雲氏所都,夏商時屬翼州統轄,周屬幽州,戰國時為燕地,秦漢為上𠔌郡夷縣,唐末歸儒州,遼、金、元時屬縉山縣;明代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復置隆慶州時建縣,名永寧:“取《書》其寧惟永之意”。永寧城在明清時為縣治,長達246年。
永寧鎮政府所在地—永寧城始建於明朝,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劃為延慶縣管轄。19延慶永寧鎮玉皇閣49年6月成立永寧鎮,後改為區、人民公社、鄉,直至1990年又改為鎮。1997年9月根據北京市民政局頒發的《關於調整延慶縣七個邊遠山區鄉行政區劃的批復》將清泉鋪鄉撤消並入永寧鎮,合併之後仍稱永寧鎮。
目前,永寧鎮古城風貌恢復工作已全面起動。首都規劃委員會領導認為永寧古鎮是京郊文化第一鎮,被北京市列為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該城總面積為56.3萬平方米,古城由新建東西南北城墻及古城墻遺址等景點構成;城有4門:東為“迎暉門”,西為“鎮寧門”,南為“宣恩門”,北為“威遠門”。古城中央設有“玉皇閣”一座,輻射四街;建城後,東為“文教衛生”一條街,西為“手工作坊”一條街,南為“文化”一條街,北為“明清風格”步行商業街。
可以說不到永寧你就不能真正瞭解延慶。位於鎮中部的標志性建築玉皇閣,高大雄偉莊嚴古樸,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的智慧。城中的天主教堂是延慶近代歷史的見證。這裏的街道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兩旁的店鋪也還是舊時的格局,店面不大,但東西卻是主人精心準備的。這裏的人純樸善良,實實在在,做生意也是一樣,相中就買,相不中就算,沒有太多的爾虞我詐,討價還價。步行街上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所有的人,臉上都是那麽安詳平和、與世無爭。四下望去,南面是莊嚴的玉皇閣,北面是北門口外蔥鬱的群山,兩邊是古色古香的店鋪。這一切都使你感覺象回到了古代。 |
|
永寧鎮是國傢級重點鎮,成都市重點鎮,省政研室聯繫單位,是四川省優秀鄉鎮企業示範區、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民營經濟示範區。位於成都市西郊,地處青羊、郫縣、溫江交界處,東與青羊區文家乡接壤,距成都中心城區10公裏,成都繞成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既是溫江融入成都發展的第一門戶,又是成都嚮西擴張的第一站。是聞名全川的“大蒜之鄉”、“小傢禽之鄉”、“奶牛之鄉”。轄11個村,105個社,面積23.5平方公裏,人口2.1萬,農戶6451戶,農村勞動力13713人。有黨支部21個,總支2個,黨員777人。2003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2.57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 18.6%。其中第一産業5974萬元,第二産業13912萬元,第三産業 5878萬元,工農業總産值達4.6318億元。在“三個代表”的學教活動兩次測評中,幹部群衆對班子及成員滿意度達100%,成為省、市“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的典型。
始終抓住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牛鼻子”不放,堅持以開明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下大力氣發展工業,走工業強鎮的路子。近年來先後引進了消防機械廠、雄風集團、蜀都集團、成都菊樂有限公司、四川消防訓練基地、亞都集團、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泉盛房地産、置信房地産等企業近20余家,成為民營經濟園區的主力軍,全鎮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化工、食品飲料為主的工業支柱。2003年全鎮共完成工業總産值36659萬元,實現銷售收入31368萬元,利稅總額2720萬元,利潤1246萬元,增加值9324萬元。 |
|
永寧鎮位於贛西北銅鼓縣城關鎮,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發源地,修河源頭,東距省支南昌200公裏,西離湖南長沙市180公裏,南近宜春市120公裏,北靠九江市220公裏,全鎮總面積8505公頃,境內以森林和全省少有的丹霞地貌為主,屬西熱帶溫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一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水量為2200毫米,無霜期平均達270天, 總人口3.5萬餘人。
永寧鎮資源豐富,森林面積5560公頃,耕地面積9600餘畝,有着竹木建材之鄉的美譽,現有待開發的毛竹資源和觀光、旅遊於一身的國傢級森林公園,丹霞地貌的仙羊寨、牛子嶺、釣魚臺的原始森林和幾十種珍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永寧鎮目前的支柱産業是化工、建材、食用菌、區內二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的聚酯催化劑産品已占領了全國市場的50%強,永寧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高氯酸鉀已躋身於全國同行業10強企業、永寧建築材料責任有限公司産竹簾膠合板(永寧牌),在北京、上海、武漢、長沙占有大部分市場,食用菌反季節地埋香菇年産500萬袋。
永寧鎮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內生産總值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遞增,曾榮獲“江西省百強鄉鎮”等稱號,國內生産總值、工業産值、財政收入等經濟指標均保持全縣之首位。
轄區內投資環境優越,通訊設施優良,可提供國際、國內直撥電話、傳真、電信網絡等各類通訊,可以保證足夠、價廉的水、電供應。
老區人民民風淳樸,治安環境良好,治安預防網絡健全,社會秩序穩定,社區服務俱全,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郵電、電信、銀行、廣播電視及文化娛樂設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 |
|
永寧鎮位於浦口區西北部,老山山脈以北,東鄰南京高新區,西與安徽滁州接壤,總面積121平方公裏,轄12個村(居),戶籍人口4.58萬,其中農業人口3.9萬,占全鎮人口四分之三以上。區位交通優勢突出,寧淮高速、104國道及寧滁省道穿境而過,有寧啓、津浦、寧西三條鐵路,是浦口區及南京市的“北大門”。生態環境優美,資源稟賦獨特,緊依國傢級老山森林公園,林木茂盛,空氣清新,擁有滁河濕地和豐富的溫泉、冷泉資源,境內琥珀泉與珍珠泉公園毗鄰,已被列入浦口區“一山三泉”總體規劃。文化底藴深厚,孕育了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手獅舞,並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近年來,永寧鎮立足自身資源、區位和人文等優勢,搶抓跨江發展機遇,着力打造特色與亮點,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工業經濟發展上,建成了永寧、花旗兩個工業集中片區,建成區面積達1500畝,形成了以輕工機械、服裝製造、電力金具等為主導的産業格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形成了特種水産、特禽養殖、苗木花卉、緑色蔬菜等特色産業,建成了楊樹、珍珠、水産等6個規模農業基地,成功創建了“緑一”省、市級名牌農産品;現代服務業發展上,以麗銘農莊、省殘聯基地、皇傢塢賽馬等項目為依托,大力發展農莊經濟和休閑農業,串起了項鏈經濟;基層組織建設上,侯衝村協會型黨組織建設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新農村建設唯一村級典型,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充分肯定。
2008年,鎮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勢頭,全鎮經濟總量跨上新臺階,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15.3%;實現財政收入1.25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實現8697萬元,同比增長17.4%;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人均純收入達8906元,同比增長16.3%。 |
|
永寧鎮位於徽縣城東19公裏,國道316綫穿境而過,東鄰兩當縣顯竜鄉,北靠徽縣柳林鎮,西接城關鎮和水陽鄉,南臨嘉陵鎮。全鎮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850戶,總人口12180人(農業人口11923人),鎮區人口1400人,從業人員7235人,全鎮總面積84平方公裏,鎮政府駐地永街村。 永寧鎮依山傍水,氣候溫和,屬淺山丘陵旱作農業區。年平均降雨量745㎜,年平均氣溫12.7℃,日照時間較長,無霜期約190天,鎮區內水資源較為豐富,嘉陵江一級支流永寧河貫穿鎮區。
近年來,永寧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機遇,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緊緊圍繞"穩糧擴經、優瓜興藥、強林促牧、狠抓勞務"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實施"優化農業、搞活商業、做大林果、突破草畜、招商引資、建設小城鎮"鎮域經濟發展六大戰略,努力建設西瓜、林果、草畜、中藥材、製種、優質糧油等區域性産業基地,重點發展西瓜、黃牛、核桃、中藥材等特色産業。通過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大辦特色産業,全鎮糧經比例由80:20調整到了65:5,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4.1萬畝左右,産量達到1.3萬噸,油料面積擴大到8550畝,産量達到710噸。西瓜、草畜、中藥材等已經成為主導産業,全鎮無公害優質種植面積西瓜達到6280畝,産量達到15700噸;發展中藥材3500畝,産量380噸;發展核桃5300畝,産量達到180噸。
在種植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鎮黨委、政府把發展草畜産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産業來抓,堅持"壓糧退耕、退耕還草、還草養畜、養畜致富"的發展思路,逐漸形成了"小規模、大群體、高效益"的産業開發格局,全鎮年出欄商品牛2760頭、商品羊1280衹、商品豬7125頭,牛存欄達到6816頭、羊存欄達到2200衹,肉類總産量達到710噸。 通過過結構調整、産業開發,全鎮農業增加值達到285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63元。永寧鎮已經成為徽縣東部的西瓜名鎮、黃牛大鎮、核桃集散地。 |
|
永寧鎮,為石獅市東南部的著名濱海僑鄉,位於閩東南泉州灣與圍頭灣中部的深滬灣北畔,與臺灣隔海相望。距石獅中心市區8公裏,北與本市蚶江鎮、錦尚鎮接壤,南鄰晉江市竜湖鎮,東距臺灣臺中港130海裏。陸地面積28.6平方公裏,現有常住人口4.6萬人,海外及臺、港、澳永寧籍僑親5萬多人。下轄21個行政村(居)委會。永寧地處亞熱帶,四季常青,氣候溫和,物産豐富,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911-1233毫米之間,鼕無嚴寒、夏無酷暑。
永寧鎮是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衛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歷來為閩東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寧古稱“水沃”,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為防外患,與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抵禦倭寇,朝廷在此設立衛城,以作泉南屏障,稱“永寧衛”,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5所及祥芝、深滬、圍頭3個巡檢司,鼎盛時期,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為全國三大衛,歷史上為抵禦海盜、外來侵略和海上交通、經貿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沒的貢獻,也飽受歷史的蒼桑考驗,如明末清初的“陷城洗街”和抗日戰爭時期的 “7.16蒙難”,至今仍讓永寧人民世代難忘。永寧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街道把四個城門分成四個方塊,狀如鰲魚臥灘,故又有“鰲城”之雅稱。新中國成立後,永寧隸屬晉江縣。1989年石獅市成立,劃歸石獅市管轄。
全鎮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姑嫂塔(亦稱萬壽塔或關鎖塔)和城隍廟;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分別是: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寧衛石刻(鎮海石)、李子芳烈士故居、董雲閣烈士故居,明代武進士陳有綱墓、慈航廟、“7.16蒙難紀念碑”、岑兜古????場;其他著名的歷史古跡有:古衛城遺址、朝天寺、玉皇閣、伊斯蘭教聖墓、觀日臺、沙堤石筍等等。永寧素有“文化之鄉”美譽,近年來文體活動活躍,成立了雅韻文藝協會、太陽風文化促進協會、鰲城謎社、永寧南音社、緑洲讀書社永寧分社等文化社團等一批頗具影響的社會團體;籌辦了多種鄉土文化刊物,如《永寧鎮訊》、《鰲城文苑》、《永寧鎮鄉土資料匯編》等。永寧歷史上孕育出了明代五部尚書黃剋瓚、新四軍高級將領華僑將軍李子芳、愛國將領董雲閣、現代著名軍級作傢白刃等國傢棟梁,涌現出了董尚真、鄭周敏、鄭綿綿、李逢梧、李蒼洲、陳著遠、陳錫標、施學壇、盧章煌、盧文端、盧祖蔭、李賢義等一大批華僑商業巨子。
該鎮係“福建省百強鄉鎮” “福建省文明城鎮” “福建省科技示范镇”和“泉州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初步形成了以服裝面料、體育用品、食品五金為竜頭等新興支柱産業;以黃金海岸度假村為支柱的旅遊及第三産業;以塗灘養殖、海産品深加工、農業基地為主導的現代農漁業;各項經濟指標逐年穩步增長,是石獅市最具發展潛力的鄉鎮之一。其中以生産羽毛球拍、網球拍為主的體育用品生産基地規模宏大,品質優良,形成了原料、生産、銷售一條竜結構,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具有較大影響。主要知名品牌有“凱勝”、“偉士”、“威爾夫”等,占地千餘畝的永寧工業區更成為全市最大的服裝面料生産基地。 |
|
永寧鎮位於焉耆縣城南面,北靠開都河與縣城隔河相望,距縣城約1公裏。東南緊鄰博湖縣查幹諾爾鄉,西與農二師27團接壤。2006年下轄2個社區、8個村委會:永興路社區、南河路社區、下岔河村、新戶村、九號渠村、黑疙瘩村、新居戶村、西大渠村、上岔河村、馬蓮灘村,54個村民小組,13個涉農站所。2006年全鎮有16個民族,年末總人口17826人,其中農業人口13551人;人口出生率6.8‰,人口自然增長率8.98‰。耕地面積45410畝,2006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735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2992畝。特色農作物以甜菜、工業番茄、白葵、小茴香、打瓜、色素辣椒為主。
該鎮圍繞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籌資完成了新居戶村、下岔河村5條3.14公裏灌渠的水泥板防滲改造工程。清淤支渠8.7公裏,鬥排渠131公裏,維修水利設施21座、閘口106座。對14.2公裏的鄉村道路改造。還通過新建和加固改造,全鎮新建125棟農牧民抗震安居房。該鎮鼓勵和支持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務農,多渠道增加收入,2006年有1250名剩餘勞動力得到轉移,實現務工收入872萬元。 |
|
永寧鎮位於縣城西同的320國道上,距縣城約22公裏,總面積111多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98萬畝,總人口2.5萬人其中布依、苗、黎等民族占54.3%。屬高寒山區,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氣溫13.9℃,無霜期270天,全鎮有24個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資源有煤、木材等。
永寧鎮轄1居委會、24村委會。曾為永寧州、縣、募役分縣治所。1949年為永寧鎮。1958年改公社。1961年後析建永寧、康寨、安隆公社。1984年改置永寧鎮及康寨、安隆鄉。1991年康寨、安隆2鄉並入永寧鎮。境內煤藏豐富。産核桃。有中小學30所。鎮人民政府駐地永寧,在關索鎮西14公裏,高宗觀山北麓山塢,環城皆山。人口 3500人,有漢、黎等民族。海拔1450 米。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為永寧州治,習稱永寧州。為縣西部重要集鎮。有關嶽廟、文昌閣、永寧州衙署、大佛洞、觀音洞等名勝古跡。嚮為黔滇交通咽喉要道。320國道經此。 |
|
瓦房店市轄鎮。1958年設永寧公社,1983年置鄉,1995年建鎮。位於市境西北部,西臨渤海灣,面積136.4平方公裏,人口3.7萬。哈大公路、瀋大高速公路、海防公路、鬆沙公路橫穿全境。有海上運輸。轄孔傢、楊樹底、呂傢、雙岔、永寧、平傢、????場、沙包、嚴傢、夏傢、劉溝、潘傢溝、謝傢、姜家、金傢、倪傢、邢傢、李溝1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鑄造、液壓、機械、服裝、建築等業。農業主産玉米、小麥、花生、豆類,盛産文蛤、沙蜆、蝦、蟹、海蜇等。
該鎮堅持實施工業強鎮、私營經濟、開放牽動和科教興鎮四大戰略,做大做強以鑄造業為主的主導産業,重點發展農産品深加工項目,大力開發緑色名牌産品,建起鑄造、汽車配件、康樂牌地瓜和水果四大生産加工基地,加快近海海域和淺海灘塗開發的法製化建設,實現經濟和社會進步的跨越式發展,把永寧鎮建設成為瓦房店市西北部經濟重鎮和區域經濟的次中心。到“十五”期末,全鎮社會總産值要實現25億元,財政收入2000萬元,人均收入5000元,綜合經濟實力要進全市前7名。 |
|
永寧鎮位於陽江市陽春市西部山區,東接馬水、三甲等鎮,西鄰信宜市新堡鎮,面積365平方公裏,1999年末全鎮總人口52913人,其中農業人口49841人。全鎮有水田20500畝,耕地5000畝,山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
一、種植業:年總産值5870萬元。其中水稻面積19000畝,産值2000萬元;花生面積2000畝,産值50萬元;生薑400畝,産值60萬元;木薯面積2500畝,産值70萬元;香蕉面積200畝,産值50萬元;黃欖面積2000畝,産值800萬元;柑桔橙2000畝,産值1800萬元;砂仁面積250畝,産值100萬元;其他雜果200畝,産值60萬元;狗仔豆面積200畝,産值70萬元;其他作物面積1500畝,産值800萬元。
二、畜牧業:年産值2710萬元。其中肉豬年産量8500頭,産值650萬元;山地雞50萬衹,産值1500萬元;山羊1000頭,産值350萬元;美蛙70萬衹,産值50萬元;肉牛2000頭,産值100萬元;其他禽畜産值60萬元。
三、旺旺本地雞孵化繁殖場:占地100畝,總投資38萬元,年産雞苗30萬衹,成雞20萬衹。
四、林業:全鎮有林地41萬畝,有林面積38萬畝,活立木蓄積110萬立方米,成熟林達70萬立方米。今後5年,將大力加強林業結構調整,將38萬畝林地改造成18萬畝生態林、10萬畝藥材林和10萬畝經濟林。
五、"三高"農業基地情況:1、紅光放光坪果場,面積800畝,主要種植柑桔、竜眼、板粟。2、紅光放光坪馬占相思試驗基地,面積100畝。3、沙牛塘馬占相思基地,面積800畝。4、造和梅坪南藥基地,面積600畝,品種有蔓荊子、穿心連等。5、高寨南藥基地,面積600畝,品種有蔓荊子、佛首等。6、沙牛塘黃欖示範基地,面積800畝。
六、小水電産業:全鎮已探明可開發水力資源62座裝機容量達38000千瓦,已開發建成48座裝機達29000千瓦。目前,永寧11萬伏變電站正加緊興建,投資環境日趨完善。 |
|
一、歷史背景
蒼溪縣轄鎮。清末屬五竜鄉。1935年置永寧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
二、地理位置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43公裏。面積52.3平方公裏,人口1.6萬。212國道縱貫境內。
三、基本情況
轄桃花、筆山、天橋、蘭池、平橋、金洞、蕎子、金寶、鋪子、柑子1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製藥廠、食品冷凍廠。農業主産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籽,特産雪梨。為縣獼猴桃和肉牛生産基地。
四、永寧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2149男6267女5882家庭戶戶數3233家庭戶總人口(總)12095家庭戶男6233家庭戶女58620-14歲(總)24860-14歲男12880-14歲女119815-64歲(總)894415-64歲男462915-64歲女431565歲及以上(總)71965歲及以上男35065歲及以上女369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759 |
|
永寧鎮位於縣城南38公裏的林區,因地處永寧山寨而得名。區域總面積810平方公裏,東與安塞接壤,南與甘泉、富縣為鄰,西部與甘肅合水縣相連,北與雙河鄉毗鄰。全鎮轄22個行政村120個村民小組2409戶12090人。總耕地面積8.4萬畝,人均7畝(基本農田1.1萬畝),退耕5萬畝。現有天然草場12萬畝,人工草場4.7萬畝,羊子存欄8.5萬衹;有學校所(其中:中學、中心小學、幼兒園各1所,完全小學5所,初小26所);在校學生1862人,教職工156人;現有黨支部23個,黨員363名;有機關單位16個,工商個體戶40傢;青年、民兵、婦女、治保、調解組織健全。
永寧鎮建國初為人民公社,1998年撤鄉後建鎮為永寧鎮,駐地劉河村,該地域地廣人稀,農民居住分散,礦産資源匱乏,農民文化素質低,交通、通信發展緩慢;境內多山少川,溝壑遍布,屬黃土丘陵地貌,地形東西較長,南北略寬,兩嶺兩川(即東嶺、西嶺、洛河川、縣川)是其他地域的顯著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850米,平均海拔1300米;氣候屬半幹旱氣候,的平均溫度7.8℃,最高溫度37.4℃,最低-25.4℃;年平均降雨量450—49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0天左右。 |
|
瓦房店市轄鎮。1958年設永寧公社,1983年置鄉,1995年建鎮。位於市境西北部,西臨渤海灣,面積136.4平方公裏,人口3.7萬。哈大公路、瀋大高速公路、海防公路、鬆沙公路橫穿全境。有海上運輸。轄孔傢、楊樹底、呂傢、雙岔、永寧、平傢、????場、沙包、嚴傢、夏傢、劉溝、潘傢溝、謝傢、姜家、金傢、倪傢、邢傢、李溝1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鑄造、液壓、機械、服裝、建築等業。農業主産玉米、小麥、花生、豆類,盛産文蛤、沙蜆、蝦、蟹、海蜇等。 |
|
一、自然概況:1、位置:永寧鎮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17公裏,距市區德勝門90公裏,是延慶縣第二大鎮。永寧北依香營鄉、劉斌堡鄉,東臨四海鎮,西部由北至南分別與舊縣鎮、瀋傢營鎮、井莊鎮接壤,南與大莊科鄉及懷柔縣交界,轄區面積158.7平方公裏,其中南北長24.18公裏,東西長19.76公裏。2、地質地貌:地形:永寧鎮位於延慶盆地東部,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為山區及半山區,中部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間。新華營河(媯水河的上遊)流經鎮域西部,白河南幹渠、北幹渠從鎮區穿過。工程地質:永寧鎮東部為山區,不適於進行工程建設,中部為平原,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Ⅱ類區,適宜進行各類建設,東北、西北及南部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Ⅲ類區,需經適當工程處理後方可進行建設。地震地質:永寧鎮域範圍內沒有地震斷裂帶。根據國傢地震局頒發的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永寧鎮域地震基本烈度為八度。水文地質:水文地質資料顯示,永寧鎮為地下水富水區,單井出水量2000—3000噸/晝夜。且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清純,含氟量低,適於發展飲料業。3、氣候、氣象:永寧鎮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七月份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7.3℃,一月份氣溫最低,平均氣溫-7.6℃。年均降水量372.6毫米。二、基本情況:1、歷史沿革:永寧鎮政府所在地—永寧城始建於明朝,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劃為延慶縣管轄。1949年6月成立永寧鎮,後改為區、人民公社、鄉,直至1990年又改為鎮。1997年9月根據北京市民政局頒發的《關於調整延慶縣七個邊遠山區鄉行政區劃的批復》將清泉鋪鄉撤消並入永寧鎮,合併之後仍稱永寧鎮。2、行政區劃:永寧鎮轄區內有36個行政村,其中平原村18個,半山區村8個,山區村10個。3、人口及土地利用情況:人口:2003年底全鎮總戶數9643戶,人口約2.7萬,其中農業戶數8502戶,農業人口22427人,非農業人口2924人。勞動力:全鎮勞動力9845人。勞動力按從事産業劃分:第一産業,勞動力4569;第二産業,勞動力1693人;第三産業,勞動力1753人;外出務工1830人。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4、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狀況:2003年永寧鎮國內生産總值為14715萬元,其中第一産業6670萬元;第二産業;第三産業5168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8315萬元。人均勞動所得4229 |
|
永寧鎮 永寧鎮位於石獅市東南部,東臨臺灣海峽,距市區8千米。人口53474人(2003年末)。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境內有閩南黃金海岸旅遊度假村;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子芳烈士故居、城隍廟、虎岫寺。 [代碼]350581106:~001永寧社區 ~201外高村 ~202浯沙村 ~203金埭村 ~204梅林村 ~205港邊村 ~206沙堤村 ~207下宅村 ~208郭坑村 ~209後桿柄村 ~210院東村 ~211山邊村 ~212郭宅村 ~213子英村 ~214西岑村 ~215前埔村 ~216西偏村 ~217塔石村 ~218沙美村 ~219洋厝村 ~220新沙堤村
[沿革]唐稱高亭,宋稱涼恩亭,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衛城稱永寧衛。1949年設永寧鎮,1958年劃入石獅市公社,1961年析置永寧公社,1984年復置永寧鎮。1997年,面積28.6平方千米,人口4.6萬,轄金埭、郭宅、沙堤、新沙堤、下宅、郭坑、山邊、後桿柄、院東、塔石、西偏、洋厝、前坡、西岑、子英、沙美、港邊、梅林、外高、浯沙20個村委會和永寧居委會。 |
|
永寧鎮,為石獅市東南部的著名濱海僑鄉,位於閩東南泉州灣與圍頭灣中部的深滬灣北畔,與臺灣隔海相望。距石獅中心市區8公裏,北與本市蚶江鎮、錦尚鎮接壤,南鄰晉江市竜湖鎮,東距臺灣臺中港130海裏。陸地面積28.6平方公裏,現有常住人口4.6萬人,海外及臺、港、澳永寧籍僑親5萬多人。下轄21個行政村(居)委會。永寧地處亞熱帶,四季常青,氣候溫和,物産豐富,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911-1233毫米之間,鼕無嚴寒、夏無酷署。這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歷史古鎮,永寧鎮是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衛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歷來為閩東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寧古稱“水沃”,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為防外患,與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抵禦倭寇,朝廷在此設立衛城,以作泉南屏障,稱“永寧衛”,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5所及祥芝、深滬、圍頭3個巡檢司,鼎盛時期,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為全國三大衛,歷史上為抵禦海盜、外來侵略和海上交通、經貿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沒的貢獻,也飽受歷史的蒼桑考驗,如明末清初的“陷城洗街”和抗日戰爭時期的“7.16蒙難”,至今仍讓永寧人民世代難忘。永寧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街道把四個城門分成四個方塊,狀如鰲魚臥灘,故又有“鰲城”之雅稱。新中國成立後,永寧隸屬晉江縣。1989年石獅市成立,劃歸石獅市管轄。這是一個人文薈萃的著名僑鄉,永寧鎮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悠揚的歷史為永寧沉積了豐富的文物遺産,賦予了永寧深厚的文化底藴,涌現出了許許多多文人政客、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和著名僑領。目前全鎮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姑嫂塔(亦稱萬壽塔或關鎖塔)和城隍廟;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分別是: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寧衛石刻(鎮海石)、李子芳烈士故居、董雲閣烈士故居,明代武進士陳有綱墓、慈航廟、“7.16蒙難紀念碑”、岑兜古????場;其他著名的歷史古跡有:古衛城遺址、朝天寺、玉皇閣、伊斯蘭教聖墓、觀日臺、沙堤石筍等等。 |
|
面積90.4k㎡,人口35747人。 [郵編]336200 [代碼]360926100 [區劃]轄定江、城南、城北、花園等4個居委會,豐田、西湖、順化、小水、釣魚、坪田、上源、興源、八畝、江頭等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城南路。 |
|
永寧鎮位於城關鎮,總面積85平方公裏,轄10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3.5萬人,建有44個支部,全鎮有黨員860人,今年新發展黨員11人。東鄰三都鎮,南連宜豐、萬載縣,西接排埠鎮,北靠溫泉鎮,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電力充足,有50余家工商企業在我鎮落戶,是我縣的工業重鎮。永寧森林資源豐富,擁有林地9.1萬畝,毛竹林面積2.8萬畝,毛竹立積量340萬根,活立木蓄積量33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79.8%。永寧客傢傳統習俗濃郁、民風純樸、社會秩序穩定、境內銅鼓石、楊傢寨、仙姑壇等屬縣重點旅遊風景點,山川奇麗、峰巒陡峭、環境清幽、景色宜人。
為促進民主建設,依法行政,接受群衆監督,方便群衆辦事,增強工作透明度,特設置此欄,請廣大幹群監督指導,為建設和諧小康新永寧出謀獻策! |
|
永寧鎮位於陽春市西部山區,東接馬水、三甲等鎮,西鄰信宜市新堡鎮,面積365平方公裏,1999年末全鎮總人口52913人,其中農業人口49841人。全鎮有水田20500畝,耕地5000畝,山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
一、種植業:年總産值5870萬元。其中水稻面積19000畝,産值2000萬元;花生面積2000畝,産值50萬元;生薑400畝,産值60萬元;木薯面積2500畝,産值70萬元;香蕉面積200畝,産值50萬元;黃欖面積2000畝,産值800萬元;柑桔橙2000畝,産值1800萬元;砂仁面積250畝,産值100萬元;其他雜果200畝,産值60萬元;狗仔豆面積200畝,産值70萬元;其他作物面積1500畝,産值800萬元。
二、畜牧業:年産值2710萬元。其中肉豬年産量8500頭,産值650萬元;山地雞50萬衹,産值1500萬元;山羊1000頭,産值350萬元;美蛙70萬衹,産值50萬元;肉牛2000頭,産值100萬元;其他禽畜産值60萬元。
三、旺旺本地雞孵化繁殖場:占地100畝,總投資38萬元,年産雞苗30萬衹,成雞20萬衹。
四、林業:全鎮有林地41萬畝,有林面積38萬畝,活立木蓄積110萬立方米,成熟林達70萬立方米。今後5年,將大力加強林業結構調整,將38萬畝林地改造成18萬畝生態林、10萬畝藥材林和10萬畝經濟林。
五"三高"農業基地情況:1、紅光放光坪果場,面積800畝,主要種植柑桔、竜眼、板粟。2、紅光放光坪馬占相思試驗基地,面積100畝。3、沙牛塘馬占相思基地,面積800畝。4、造和梅坪南藥基地,面積600畝,品種有蔓荊子、穿心連等。5、高寨南藥基地,面積600畝,品種有蔓荊子、佛首等。6、沙牛塘黃欖示範基地,面積800畝。
六、小水電産業:全鎮已探明可開發水力資源62座裝機容量達38000千瓦,已開發建成48座裝機達29000千瓦。目前,永寧11萬伏變電站正加緊興建,投資環境日趨完善 |
|
蒼溪縣轄鎮。清末屬五竜鄉。1935年置永寧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43公裏。面積52.3平方公裏,人口1.2萬。212國道縱貫境內。轄桃花、筆山、天橋、蘭池、平橋、金洞、蕎子、金寶、鋪子、柑子1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製藥廠、食品冷凍廠。農業主産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特産雪梨。為縣獼猴桃和肉牛生産基地。 |
|
永寧鎮位於縣城西同的320國道上,距縣城約22公裏,總面積111多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98萬畝,總人口2.5萬人,本鎮屬高寒山區,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氣溫13.9℃,無霜期270天,全鎮有24個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資源有煤、木材等。 |
|
610625105000 永寧鎮 610625105200 劉河村 610625105201 任堯子村 610625105202 瓦子川村 610625105203 定邊渠村 610625105204 馬老莊村 610625105205 柏林村 610625105206 寺崾先村 610625105207 賀老莊村 610625105208 小崖窯村 610625105209 崾子川村 610625105210 埝溝村 610625105211 象咀村 610625105212 麻灣村 610625105213 桐柏樹村 610625105214 陽城村 610625105215 杠樹臺村 610625105216 中咀溝村 610625105217 土門村 610625105218 石畔村 610625105219 白沙川村 610625105220 柳溝村 610625105221 高土窪村 |
|
621227106000 永寧鎮 621227106200 太伯村 621227106201 郭坪村 621227106202 張溝村 621227106203 唐莊村 621227106204 嶽王村 621227106205 青山村 621227106206 高廟村 621227106207 秋木村 621227106208 廟灣村 621227106209 永街村 621227106210 高山村 621227106211 蘇溝村 |
|
代碼:652826102 轄2個社區、8個村委會:永興路社區、南河路社區、下岔河村、新戶村、九號渠村、黑疙瘩村、新居戶村、西大渠村、上岔河村、馬蓮灘村。 |
|
永寧鎮位於焉耆縣城南面,北靠開都河與縣城隔河相望,距縣城約1公裏。東南緊鄰博湖縣查幹諾爾鄉,西與農二師27團接壤。2006年下轄8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54個村民小組,13個涉農站所。2006年全鎮有16個民族,年末總人口17826人,其中農業人口13551人;人口出生率6.8‰,人口自然增長率8.98‰。耕地面積45410畝,2006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735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2992畝。特色農作物以甜菜、工業番茄、白葵、小茴香、打瓜、色素辣椒為主。 |
|
永寧鎮位於縣城東北19公裏,行政區域面積8400公頃,耕地面積26264畝,平均海拔1000米,年平均氣溫13℃,全年無霜期200天以上,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
2005年,全鎮總戶數2880戶,總人口11627人,從業人員7306人。經濟總收入3749萬元,財政收入173萬元,糧食總産量1261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990元。
名優特産:西瓜、小麥、棉花、雪梨、核桃、柿子等。 |
|
溫江區永寧鎮位於成都中心城區西部,地處青羊、高新區、郫縣、溫江城區交界處,距成都中心城區10公裏。轄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1萬,面積23.5平方公裏。
全鎮幅員面積23.53平方公裏,轄7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2.1萬人。全鎮有各級學校3所,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2.1年以上,是成都市第一個“教育強鄉鎮”。中心衛生院(站)12個。永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清水河流經鎮東部,團结渠、三鬥渠等6條支渠縱橫全鎮,水源充足,歷為富庶之地。 |
|
永寧鎮地處老山北麓,滁河腹地,東臨南京高新區,北與安徽滁州接壤,轄18個村(居)委會和180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15.5平方公裏,總人口4.6萬。
區位交通便捷,104國道和寧滁省道穿境而過,寧淮高速即將建成通車;有寧啓、津浦兩條鐵路,寧西鐵路開工在即。農業資源豐富,全鎮三分之二面積地處圩區,沿滁堤防77.65公裏,耕地面積58000畝,水面29000畝,山林地10000畝,擁有溫泉、冷泉等豐富資源。農業主要以特種水産、特禽養殖、苗木花卉、意楊種植、緑色蔬菜為主。工業企業近50傢,以輕工機械、服裝製造、電力金具、石材加工等為主導産業。規劃建設有永寧、花旗兩個工業集中片區,目前園區總面積達800畝,園區內水、電、路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入園企業近30傢。教育佈局調整後,現有中學2所,小學3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5500人。
2005年,全鎮實現生産總值49708萬元,財政收入7212萬元。完成工業總産值50218萬元,工業增加值8336萬元,農業總産值38883萬元,農業增加值19074萬元。實現合同利用外資171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80萬美元,出口創匯310萬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2648萬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産投資70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52元。 |
|
永寧古鎮歷史悠久,以永寧城名作為鎮名。這裏聚八方之風物,集萬古之重載。此鎮在五帝時為縉雲氏所都,夏商時屬翼州統轄,周屬幽州,戰國時為燕地,秦漢為上𠔌郡夷縣,唐末歸儒州,遼、金、元時屬縉山縣;明代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復置隆慶州時建縣,名永寧:“取《書》其寧惟永之意”。永寧城在明清時為縣治,長達246年。
目前,永寧鎮古城風貌恢復工作已全面起動。首都規劃委員會領導認為永寧古鎮是京郊文化第一鎮,被北京市列為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該城總面積為56.3萬平方米,古城由新建東西南北城墻及古城墻遺址等景點構成;城有4門:東為“迎暉門”,西為“鎮寧門”,南為“宣恩門”,北為“威遠門”。古城中央設有“玉皇閣”一座,輻射四街;建城後,東為“文教衛生”一條街,西為“手工作坊”一條街,南為“文化”一條街,北為“明清風格”步行商業街。城內有佈局嚴謹廟宇42座,分別座落於“和平街”、“利民街”、“阜民街”、“太平街”。城外緑樹成蔭,城內鐘聲悠鳴,環城河水清新,永寧大道寬闊。
一、自然概況:
1、位置:
永寧鎮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17公裏,距市區德勝門90公裏,是延慶縣第二大鎮。永寧北依香營鄉、劉斌堡鄉,東臨四海鎮,西部由北至南分別與舊縣鎮、瀋傢營鎮、井莊鎮接壤,南與大莊科鄉及懷柔縣交界,轄區面積158.7平方公裏,其中南北長24.18公裏,東西長19.76公裏。
2、地質地貌:
地形:永寧鎮位於延慶盆地東部,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為山區及半山區,中部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間。新華營河(媯水河的上遊)流經鎮域西部,白河南幹渠、北幹渠從鎮區穿過。
工程地質:永寧鎮東部為山區,不適於進行工程建設,中部為平原,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Ⅱ類區,適宜進行各類建設,東北、西北及南部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Ⅲ類區,需經適當工程處理後方可進行建設。
地震地質:永寧鎮域範圍內沒有地震斷裂帶。根據國傢地震局頒發的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永寧鎮域地震基本烈度為八度。
水文地質:水文地質資料顯示,永寧鎮為地下水富水區,單井出水量2000—3000噸/晝夜。且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清純,含氟量低,適於發展飲料業。
3、氣候、氣象:
永寧鎮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七月份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7.3℃,一月份氣溫最低,平均氣溫-7.6℃。年均降水量372.6毫米。
二、基本情況:
1、歷史沿革:
永寧鎮政府所在地—永寧城始建於明朝,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劃為延慶縣管轄。1949年6月成立永寧鎮,後改為區、人民公社、鄉,直至1990年又改為鎮。1997年9月根據北京市民政局頒發的《關於調整延慶縣七個邊遠山區鄉行政區劃的批復》將清泉鋪鄉撤消並入永寧鎮,合併之後仍稱永寧鎮。
2、行政區劃:
永寧鎮轄區內有36個行政村,其中平原村18個,半山區村8個,山區村10個。
3、人口及土地利用情況:
人口:2007年底全鎮總戶數9643戶,人口約2.7萬,其中農業戶數8502戶,農業人口22427人,非農業人口2924人。
勞動力:全鎮勞動力9845人。勞動力按從事産業劃分:
第一産業,勞動力4569;
第二産業,勞動力1693人;
第三産業,勞動力1753人;
外出務工1830人。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
4、社會、經濟發展:
社會、經濟狀況:2007年1-12月永寧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際完成34520.6萬元,比去年同期31962.7萬元,增收2557.9萬元,即增8%,完成年計劃34520萬元的100%。農民人均勞動所得1-12月實際完成5881.2元,比去年同期5366元,增加515.2元,即增9.6%,完成年計劃5881元的100%。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12月實際完成18615.9萬元,比去年同期18563.6萬元,增加52.3萬元,增0.3%,完成年計劃19995萬元的93.1%。其中:工業總産值實際完成6141萬元,比去年同期5031萬元,增加1110萬元,增加22.1%,完成年計劃5785.7萬元的106.1%;農業總産值實際完成12474.9萬元,比去年同期13532.6萬元,減少1057.7萬元,減少7.8%,完成年計劃14209.3萬元的87.8%。
永寧鎮現有耕地49996畝,糧田45046畝;菜田10297畝;魚塘40畝,果園2074畝,林地11.6萬畝。
2007年糧食産量4543.2噸,出售奶牛634頭、出售雞鴨600590衹,鮮奶産量7147.2噸。2007年全鎮農業總産值6963.2萬元。
鄉鎮企業:全鎮現有鄉鎮企業4傢,縣辦企業3個,主要行業有建材(磚廠、瓦廠)、釀酒、飲料等,從業人員1241人,總收入20131.9萬元。 |
|
- : Yongning Town
|
|
永寧 |
|
|
|
永寧鎮組 | 永寧鎮站 | 永寧鎮社區 | 永寧鎮敬老院 | 永寧鎮中心小學 | 徽縣永寧鎮郵政所 | 石獅市永寧鎮菜市場 | 徽縣永寧鎮供銷合作社 | 石獅市永寧鎮衛生院 | 石獅市永寧鎮信義開發區 | 石獅市永寧鎮工商管理所 | 石獅市永寧鎮永寧舊綜合市場 | 石獅市永寧鎮黃金海岸郵電賓館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徽縣公司永寧鎮永寧街營業廳 | |
|
|
聯閤村 | 城北社區 | 建華村 | 西關村 | 河北村 | 西湖村 | 南關村 | 北關村 | 桃花村 | 復興村 | 院東村 | 花園社區 | 北溝村 | 白岩村 | 紅光村 | 郭宅村 | 姜家村 | 太平莊村 | 柏林村 | 下宅村 | 四司村 | 頭司村 | 東灰嶺村 | 南張莊村 | 王傢山村 | 盛世營村 | 新華營村 | 孔化營村 | 小莊科村 | 吳坊營村 | 上磨村 | 獅子營村 | 河灣村 | 青山村 | 孔傢村 | 永寧村 | 夏傢村 | 城南社區 | 江頭村 | 高寨村 | 大橋村 | 金洞村 | 大壩村 | 土門村 | 柳溝村 | 青山村 | 高廟村 | 小南元村 | 西灰嶺村 | 彭傢窯村 | 利民街村 | 左所屯村 | 前平坊村 | 永新堡村 | 西葛 | 永寧社區 | 新江村 | 馬山村 | 永寧社區 | 東方紅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