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囊蕨綱 > 水竜骨目
目錄
No. 1
  水竜骨目
  polypodiales
  真蕨植物門薄囊蕨綱最大的一目。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有55科,中國有47科,種類約占真蕨總數90%。
  主要代表科有:
  (1)鳳尾蕨科(pteridaceae)陸生大中型植物。根狀莖多短而直立。葉叢生,一至二回羽狀,孢子囊群及囊群蓋綫型,沿葉緣着生。約10屬300種。常見的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多生於石灰岩山地。井欄邊草(p. multifida poir.)和鳳尾蕨(p. cretica l. var. nervosa ching et s.h.wu,長江以南各省廣布。
  (2)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陸生中型植物。根狀莖粗短,直立,偶橫臥,密被鱗片。葉叢生,一至四回羽狀復葉或分裂。孢子囊群圓形,孢群蓋圓腎形。約14屬,1700種,是蕨類植物的最大科。常見的有貫衆(c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兩色鱗毛鱗(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黑足鱗毛蕨(d. fuscipes c.chr.)、闊鱗鱗毛蕨(d.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長尾復葉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等, 均為亞熱帶森林中草本層的常見種。
  (3)水竜骨科(polypodiaceae)大多為中小型附生植物,少土生。根狀莖多橫走。葉疏生,單葉或一回羽狀復葉。孢子囊群圓形、長圓形或綫形,生葉背面,無囊群蓋。約40屬,500種。水竜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一回羽狀復葉,附生於岩石上。根狀莖藥用。瓦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單葉,孢子囊群着生於中脈兩側各成一行。石韋(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單葉,孢子囊群在中脈兩側排成多行,幾布滿葉背面。
  常見種為水竜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根狀莖供藥用,能消腫去毒,行氣活血、散瘀 、補腎,治跌打損傷、骨折 、勞傷、禿瘡等。
No. 2
  分類地位:水竜骨目(Polypodiales)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最大的一目。最早蕨類植物學家曾將所有真蕨類列為一目,故本目又名真蕨目。1905年丹麥蕨類學家C.F.A.剋裏斯滕森將真蕨目分為10個科。1940年中國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將水竜骨科分為33科,從而結束了真蕨類中存在的混亂情況,引起了當時國際蕨類學界的爭論和重視,並在其後的年代裏逐漸為各國學者所采用。1954年秦仁昌將真蕨目限定為薄囊蕨亞綱中的同型孢子類。70年代後期,秦仁昌將蕨類植物門分為5個亞門,其中真蕨亞門分為厚囊、原始薄囊和薄囊蕨3綱,在薄囊蕨綱中有3個目,同型孢子類為水竜骨目,異型孢子類為蘋目和槐葉蘋目。
  種屬分佈:有55科,中國有47科,種類約占真蕨總數90%。代表科為水竜骨科。常見種為水竜骨。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見圖)。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
  形態特徵: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無雌雄之分,孢子萌發後形成的原葉體上長出頸卵器和藏精器,分別産生雌雄配子,配合後的合子萌發而發育成新的孢子體。
  主要代表科有:
  (1)鳳尾蕨科(Pteridaceae) 陸生大中型植物。根狀莖多短而直立。葉叢生,一至二回羽狀,孢子囊群及囊群蓋綫型,沿葉緣着生。約10屬300種。常見的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多生於石灰岩山地。井欄邊草(P. multifida Poir.)和鳳尾蕨(P. cretica L. var. nervosa Ching et S.H.Wu,長江以南各省廣布。
  (2)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陸生中型植物。根狀莖粗短,直立,偶橫臥,密被鱗片。葉叢生,一至四回羽狀復葉或分裂。孢子囊群圓形,孢群蓋圓腎形。約14屬,1700種,是蕨類植物的最大科。常見的有貫衆(C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兩色鱗毛鱗(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黑足鱗毛蕨(D. fuscipes C.Chr.)、闊鱗鱗毛蕨(D.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長尾復葉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等, 均為亞熱帶森林中草本層的常見種。
  (3)水竜骨科(Polypodiaceae) 大多為中小型附生植物,少土生。根狀莖多橫走。葉疏生,單葉或一回羽狀復葉。孢子囊群圓形、長圓形或綫形,生葉背面,無囊群蓋。約40屬,500種。水竜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一回羽狀復葉,附生於岩石上。根狀莖藥用。瓦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單葉,孢子囊群着生於中脈兩側各成一行。石韋(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單葉,孢子囊群在中脈兩側排成多行,幾布滿葉背面。
  常見種為水竜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根狀莖供藥用,能消腫去毒,行氣活血、散瘀 、補腎,治跌打損傷、骨折 、勞傷、禿瘡等。
百科大全
  shuilonggu mu
  水竜骨目
  Polypodiales
    真蕨亞門薄囊蕨綱最大的1目。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無雌雄之分,孢子萌發後形成的原葉體上長出頸卵器和藏精器,分別産生雌雄配子,配合後的合子萌發而發育成新的孢子體。有55科,中國有47科,種類約占真蕨總數85%。代表科為水竜骨科。常見種為水竜骨。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見圖水竜骨)。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根狀莖供藥用,能消腫去毒,行氣活血、散瘀、補腎,治跌打損傷、骨折、勞傷、禿瘡等。
    最早蕨類植物學家曾將所有真蕨類列為一目,故本目又名真蕨目。1905年丹麥蕨類學家C.F.A.剋裏斯滕森將真蕨目分為10個科。1940年中國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將水竜骨科分為33科,從而結束了真蕨類中存在的混亂情況,引起了當時國際蕨類學界的爭論和重視,並在其後的年代裏逐漸為各國學者所采用。1954年秦仁昌將真蕨目限定為薄囊蕨亞綱中的同型孢子類。70年代後期,秦仁昌將蕨類植物門分為5個亞門,其中真蕨亞門分為厚囊、原始薄囊和薄囊蕨3綱,在薄囊蕨綱中有3個目,同型孢子類為水竜骨目,異型孢子類為□目和槐葉□目(見蕨類植物門)。
     (邢公俠 林尤興)
    
英文解釋
  1. lat.:  polypodiale
相關詞
植物烏毛蕨科狗脊蕨屬百科大全蕨類植物門真蕨綱金星蕨科毛蕨屬
分類詳情
張開裸子蕨科張開鱗毛蕨科張開水竜骨科張開骨碎補科
鳳尾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