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水韭科 ISOETACEAE 小型或中型蕨類,多為水生或沼地生。莖粗短,塊狀或伸長而分枝,具原生中柱,下部生根,有根托。葉蠃旋狀排呈叢生狀,一型,狹長綫形或鑽形,基部擴大,腹面有葉舌;內部有分隔的氣室及葉脈1條;葉內有1條維管束和4條縱嚮具橫隔的通氣道。孢子囊單生在葉基部腹面的穴內,橢圓形,外有蓋膜覆蓋,二型,大孢子囊生在外部的葉基,小孢子囊生在內部的葉基。孢子二型,大孢子球狀四面形,小孢子腎狀二面形。配子體有雌雄之分,退化;精子有多數鞭毛。 共2屬,約60種;其中Stylites為單種屬,僅産於秘魯。中國1屬。 水韭科 在分類學上屬於擬蕨類,即小型葉蕨類,但它不同於擬蕨類其他成員如石鬆、捲柏、木賊,在係統演化上較為孤立。 [1] 瀕危種。本種在我國僅分佈于云南、貴川的極個別地區。由於修築水庫、挖池塘,適於環境逐漸縮減。現僅昆明、尋甸、平壩三地的局部地段的小溪、沼澤地有少數殘存。若不加以保護,將有滅絶的危險。本種又名華水韭,分佈於長江流域下遊局部地區。由於農田生産建設和養殖業的發展,自然環境變遷和水域消失,該種在許多地方已不復存在。 多年生沼澤植物,植株高15-30釐米;根莖肉質,塊狀,略呈2-3瓣,具多數二叉分歧的根;嚮上叢生多數嚮軸覆瓦狀排列的葉。葉多汁,草質,鮮緑色,綫形,長15-30釐米,寬1-2毫米,內具4個縱行氣道圍繞中肋,並有橫隔膜分隔成多數氣室,先端漸尖,基部廣鞘狀,膜質,黃白色,腹部凹入,上有三角形漸尖的葉舌,凹入處生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長約9毫米,直徑約3毫米,具白色膜質蓋;大孢子囊常生於外圍葉片基的嚮軸面,內有少數白色粒狀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於內部葉片基部的嚮軸面,內有多數灰色粉末狀的兩面形小孢子。 在我國僅分佈于云南昆明郊區及尋甸,貴州平壩。生於海拔1800-1900米的山溝溪流水中及流水的沼澤地。日本和朝鮮也有分佈。分佈於江蘇南京,安微休寧、屯溪和當塗,浙江杭州、諸暨、建德及麗水等地。共2屬,約60種;其中Stylites為單種屬,僅産於秘魯。中國1屬。 分佈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春夏多雨,鼕季晴朗較寒冷,1月平均溫為2-7℃,7月平均溫為27-29℃,1000-1500毫米。主要生工在淺水池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6.5。主要伴生值物有節節劃Hippochateramosissima(Desf.)Bermer、糯米團Gonostegiahirta(Bl.)Miq.蓮子草Alternantherasessilis(L.)DC.,水秀Hygrophilasalicifolia(Vahl.)Nees及鱧腸Eclipataprostrata(L.)L.等。孢子期為5月下旬至10月末。 水韭屬是水韭科 中唯一生存的遺屬,在分類上被列為擬蕨類,即小型葉蕨類,但它既不同於其它成員如石鬆、捲柏、木賊,也不同於其葉長而成綫形,沒有復雜的葉脈級織的種類。因此在係統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 尚無保護措施。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挖掘水韭苗移植於水缸中,生長良好。建議有本種分佈的自然保護區,風景保護區應列為保護對象,或在栽培條件下加以保存和繁殖。杭州植物園已從原産地引種保存在水和區內。 尚未引種。應對孢子繁殖和栽培法進行研究 ,可和試行孢子繁殖法。分生繁殖時可帶根整株移植和於水濕環境,適量給水,避免幹旱及水深過度,同時又要防止蝸牛及其它蟲害。 Isoetes L 根莖短,塊狀,不分枝,底部2-4淺裂;其他特徵與科同。染色體基數 x=11。 屬的模式:Isoetes lacustris L. 約70種,世界廣布,但多生長在北半球的溫帶沼澤濕地。中國現知4種。 分子生物學證據顯示中國的4種水韭與澳大利亞的 I. brevicula 和新西蘭的 I. kirkii 處於係統樹的同一分化支,而高寒水韭 I. hypsophila 處於這一分化支的基部。但要揭示中國水韭種類的起源與演化歷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下級分類 高寒水韭 Isoetes hypsophila Hand.-Mazz. 中華水韭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臺灣水韭 Isoetes taiwanensis DeVol 雲貴水韭 Isoetes yunguiensis Q. F. Wang et W. C. Taylor 1. 水韭科 ISOETACEAE.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at.: Isoetaceae 水韭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