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漁用飼料養殖效果應註意的六個問題 Improve the effect of fish feed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six breeding problems |
隨着水産科學技術的發展,配合飼料的營養成分全面而合理、適口性好、散失浪費少、投喂方便、飼料報酬高等優點,已逐漸被廣大養殖者所認識和接受。筆者在基層調查時發現,使用配合飼料養殖水産動物,其效果相差甚大。究其原因,是在選擇和使用配合飼料過程中,忽視了一些重要的問題,現淺析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一、飼料的質量
不少養殖戶在選擇飼料時,首先考慮的是飼料價格而不是質量。選用廉價的劣質飼料,雖然降低了飼料成本,但對魚、蝦刺激、對水質的污染、致病使用藥物的開支反而更大,可謂得不償失。這也是目前水産養殖生産中的最常見的誤區。例如,池塘用菜籽餅養鯽魚,研究發現被攝食的菜籽餅不到20%,其餘80%變成了肥料,由於菜籽餅在水中是經過生態轉化後才能被魚利用,所以效率大減。又如,一些飼料廠傢為了迫求高額利潤,采用羽毛粉等代替魚粉作為動物蛋白源,雖然蛋白質含量很高,但養殖的魚、蝦消化吸收的很少,造成餌料係數上升,養殖效率下降。因此,挑選産品質量相對穩定的品牌飼料産品,比使用原料飼料(餅粕、𠔌麥類、糠麩類等)和自製顆粒飼料獲得的養殖效果和利潤更高。
二、馴食和轉食
魚、蝦等水産動物的攝食行為受條件反射影響和對飼料有選擇性,在投喂配合飼料和變換飼料品種、規格時,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通過馴化,使養殖魚、蝦形成定點、定群搶食的習慣,如機投飼料應在進入水下50cm以內大部分被吃掉,避免營養成份的溶解損失,另外,在搶食過程中,可促使魚、蝦消化係統分泌大量消化酶,同時水體表層溶氧充足,有利於對飼料的消化吸收。馴食的方法:選擇安靜且送料方便、池水較深、有利於魚、蝦快速集中的地方為投餌臺或安裝投餌機。人工馴食,每天3~4次,每次1小時左右,要求少撒慢撒;投餌機馴食,開始將投飼速率調小些,能見到魚、蝦在水面上攝食時提高投飼速率。一般經過5~7天的耐心馴食,最後即可確定每天每次的投飼時間及投飼速度。
三、投餌機的使用
用自動投餌機投餌省時、省力,能減輕勞動負擔。但有些養殖者往往使用不當,一方面,很大的池塘僅用 1~2臺投餌機,且安裝在池子的一端,在另一端的魚、蝦剛剛遊到投撤區域,還沒有吃到飼料,就自動停機了;另一方面,開機時不論魚、蝦怎樣吃食,機器都投餌,到魚不吃時,機器仍在投,飼料沉底,不但造成餌料浪費而且壞水。因此,安裝投餌機要根據池塘的大小,確定每衹池塘安裝投餌機的臺數,並調好投撒的遠近距離及間隔時間;選擇適合的位置,應面對魚、蝦池的開闊面;水位要深,以利魚、蝦搶食;同時要觀察和經常檢查魚、蝦的吃食、生長速度、食臺底部是否有殘餌和魚病等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
四、水中的溶氧
溶氧狀況是影響養殖魚、蝦攝食量及飼料食入後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長速度、餌料係數(每生産1kg水産品所需飼料的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據有關資料顯示,魚類在溶氧3mg/L時的餌料係數,要比4mg/L時增大一倍,生長在溶氧7mg/L中的魚生長速度比生長在溶氧4mg/L中的魚快20%~30%,而餌料係數低30%~50%。當水中溶氧量達到4.5mg /L以上時,魚、蝦的食欲增強極為明顯;達到5mg/L以上時,餌料係數達到最佳值。當前水産養殖過程中,水中的溶氧水平往往達不到應有的要求而影響飼料報酬。因此,為了保證養殖動物最佳限度利用所投喂的飼料,達到充分生長的目的,水中的溶氧應不小於5mg/L~7mg/L。因此,在高産、高密度養殖時,要考慮安裝增氧機,並在養殖過程中要經常測定溶氧指標,采取加水換水、改善底質、使用增氧機等措施,來達到溶氧充足,利於消化吸收、降低餌料係數的目的。
五、池塘的底質
經過養殖魚蝦的池底,一般都有腐爛的殘餌、死亡的動物屍體、有害氣體(如沼氣等)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在不良水環境中養殖魚、蝦容易受到刺激,也易於感染疾病。據試驗,發生疾病後,魚、蝦一般要停止生長5~15天,即在發病及治療期間,所投喂的飼料將白白的浪費。因此,在苗種放養前,要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平時做到勤巡塘、勤觀察、勤檢查,觀察水質和底質的變化,使用水質改良劑(如沸石粉、活性碳、陶土、光合細菌、EM菌等),定期作水質理化指標化驗和分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使水體中的pH值、????度、溶氧、氨氮、亞硝酸????等均在良好的控製範圍內。
六、野雜魚的控製
精養魚、蝦池在加水、換水和投草時,很難避免混進一些野魚、蝦或卵,它們在池中繁殖生長,與養殖魚、蝦爭食、爭氧、爭空間。據調查,平均每畝魚、蝦池在收穫時有野雜魚、蝦25kg,假設餌料係數為1.5,其所耗去的餌料費就達每畝150~200元。因此,在苗種放養前,要徹底清塘消毒,經密眼網過濾進水,投喂水草時要經消毒處理,防止混入野雜魚、蝦及受精卵。
湖南水産
寧鄉湯魚
湯魚即與湯鴨生長於同一池塘中的魚。因塘水四季保持溫暖,水中生物繁多,食物豐富,故魚生長快而特別肥美鮮嫩、骨殖脆軟,其中尤以金色鯉魚為最。20世紀50年代末,這口池塘在“以糧為綱”大生産運動中被填平改成了耕地,湯鴨與湯魚一並絶跡。
白甲魚
湖南之魚無不以洞庭為淵藪,然也有例外如白甲魚,主産於湘、資、沅、澧中上遊各河灘水庫,尤以沅水支流的酉水為最,洞庭湖中則偶或有之,亦無非意外流落至此。白甲魚又名洋鯽,俗稱沙魚,細鱗、肥嫩、刺少、味美,大可達3~4千克,屬名貴野生魚類,特為沅江流域各地居民所珍視。白甲魚以頭部紅燒最妙,20世紀30年代沅陵縣名廚張來沅所創地方風味大菜,聲望之隆,乃至當地中等以上之傢每屆清明上墳,必以這道菜作為奠儀供奉祖先。1926年賀竜元帥駐軍沅陵,當地名紳唐鳳鳴招張來沅特製紅燒沙魚頭一款饗之,大獲稱賞。白甲魚如今仍可吃到,去湘西猛洞河遊覽,若遇遊艇尾部水中拖有網籃,其中便是,活殺現烹,美景當前,佳魚佐酒,不啻神仙。最要緊是吃魚時須配炒青菜一碟,方能透徹領略沙魚之美
毛葉花
嶽陽人所謂毛葉花,學名鱭,又稱刀魚,以其頭小腹大,尾長而寬扁,宛若鳳翎,故別稱鳳尾魚,廣泛分佈於湘中水網,即使某些與江河隔絶的內湖亦可見到,而以洞庭湖出産為盛,占全部魚産10%~15%以上。毛葉花分大、小兩種,大毛葉花為長頜鱭,為每年春季從海洋沿長江溯水入湖産卵之洄遊性魚類。小毛葉花稱短頜鱭,原亦屬洄遊性魚類,後來在湖中定居,較前者體形略小,下頜亦較短,常見個體一般不超過10釐米;或許其本來即長頜鱭,由於定居洞庭湖後適應環境的緣故,纔發生了以上變化。毛葉花曬成魚幹出售,形如刨木花(俗亦稱刨花魚),極價廉。然唯其價廉,乃成舊時貧寒之傢一味葷菜,或炸焦,或煮湯,雖口感粗劣,究屬動物蛋白,足以養人。
穿針子
魚曾經是洞庭湖著名特産,大小形狀與銀魚仿佛,但上頜特長而尖,頗像註射器的針頭,亦似舊時婦女用來引綫穿過針孔的工具“穿針子”,故將其徑直呼為穿針子。清乾隆(1736-1796)時期所撰《湖南通志》:“ 魚一斤千頭,嘴有刺,多産湖中。”實則這種魚本來生活在近海,溯流入洞庭湖後無法返回,這纔定居並繁殖成群。穿針子雖小而肉豐厚,製成的魚幹煨湯極鮮甜,炒豆豉辣椒尤具風味,每臨秋季,洞庭漁民輒以專用網具捕撈上岸,曬製幹魚可達5萬餘千克,如今絶跡於市。
祁陽筆魚
明代《徐霞客遊記》中載筆者途經祁陽,在浯溪一帶湘江水域中發現“其下有魚曰‘竹魚’,小而甚肥,八九月重一兩斤,他處所無也。”竹魚即銅魚,鯉科,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部古銅色,故名。因其頭小,吻尖長,口須粗長,形如毛筆,俗稱“筆魚”,分佈於湘、資、沅、澧上遊,以肉嫩味美著稱,自古被視為席上之珍。
湖南過山鰍
即鬍子鯰,主要分佈於湘江上遊的溪流中,體延長形,能耐低氧環境,且能蛇行穿越旱地,從這一水域移居另一水域。民間訝其這一特性,將之稱作過山鰍。肉質腴美細嫩,多脂而滋味鮮甜,最為粵中食傢所重,稱“塘虱”,譽為天下第一河鮮。
鯰拐子
即鮎,或鯰魚。色青黃灰黑,頭大嘴闊,相貌醜陋而眼神陰險,體滑溜不易捕捉,湘人特於“鯰”後綴以“拐子”二字,意謂要小心提防、對付的傢夥。湖南鯰魚分南方大口鯰(哇子、大河鯰)及鯰兩種,前者為江湖常見的大型魚類,主要分佈於湘、資、沅、澧四水,個體最大可達40千克;後者主産於洞庭湖,小者斤餘,大者5千克左右,均堪稱湘中佳味。肉質豐美無刺,柔嫩細膩,清蒸、紅燒無不相宜,且能利尿催奶,頗具補益之功;其膘肥厚,幹製成魚肚,尤為席上珍饌。
翹鮊子
湘産鮊魚不下四種,即俗稱青梢、紅梢、鴨嘴紅梢、翹鮊子等,其中尤以後者嘴頜上翹,予人印象特深而最有名。鮊魚為肉食性魚類,性情兇悍,行動敏捷,專以小魚為食,為池塘養魚天敵,故無法養殖,一直賴天然出産,市場偶或可見,而售價居高不下,遠貴於一般魚品。鮊魚以肉白似雪而享其名,質地緊實,口感細嫩鮮美,歷來被視為上等食用魚。然其細刺繁多,頗為狼吞虎咽者所惡,故尤宜溫文爾雅、淡定神閑中細品其美。李時珍《本草綱目》謂鮊魚“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營養價值顯然極高。
橫叉子
即鱤魚。軀幹呈圓筒形而細長如桿,又稱桿魚、橫桿子;其尾鰭岔開,整魚形同晾曬衣物時使用的叉子,故有橫叉子之稱,學名之“鱤”,反令人不知所云。橫叉子於水中倏忽來去,疾如流矢,猛悍如西楚霸王,故《本草綱目》論曰:“鱤,敢也……吞陷同類,力敢而陷物者也。”且其性情激烈暴躁亦如楚霸王,撞網即拼力掙紮而死,罕有活着出水之事。李時珍尤論其狠:“大者三四十斤,啖魚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魚。”這也正是其味美的緣故。橫叉子個體頗大,“三四十斤”衹能稱作一般,洞庭湖中所出,最大可達50餘千克。
赤眼鱒
俗稱“紅眼草魚”。《爾雅翼》:“鱒魚目中赤色一道橫貫瞳,魚之美者,謂之赤眼鱒。”體態修長,呈紡錘形,外形與草魚相似,屬洄遊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海中,每年春夏間溯江而上,産卵於湘省水網各清冽急湍之水底沙礫中,立秋後復入海。赤眼鱒性情孤僻而十分機警,故“喜獨行,極難取,見網輒遁。”食性頗雜,以蠃蚌為嗜好。其滋味亦由此而來,肉質柔脆而甘,極鮮美。
鱧魚
通體棕黑,綴滿不規則深色斑點,乍看形如枯柴,故湘人徑呼為柴魚。又有黑魚、烏魚、柴火頭之稱,更以其“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禮,故謂之鱧。”(見《本草綱目》)而民間冠以“七星魚”之稱謂,頗神秘。不僅如此,鱧魚更有可怪異處,即如《爾雅•釋魚》所云:“諸魚中惟鱧魚膽甘可食”,一切動物的膽無不味苦,為什麽鱧魚膽獨甘?至今尚無解釋。此外,其他魚品多宜宰殺後稍腌而後烹,唯鱧魚須活殺現烹,方能品嚐其獨到的鮮嫩,則屬古今一致共識。
靖州埋頭鯉
産於靖州藕團鄉團山一帶。喜靜不喜動,故俗稱“呆鯉”、“埋頭鯉”。據《靖州鄉土志》載,“鯉為諸魚之長,而靖之鯉獨異,嘴較尖,遇汛期水漲,頭埋泥中,今稱之埋頭鯉”。埋頭鯉性乖僻,每逢春雨,山洪暴發,別的魚隨波逐浪,遊走他方,唯獨埋頭鯉把頭鑽進泥裏,來個水中倒立,尾鰭微擺,不動不挪。埋頭鯉有五種花色,即青背鯉、金背鯉、花背鯉、鳥背鯉和竹殼鯉。人工放養以青背鯉為多。靖州埋頭鯉與其他魚種比較有許多特點:①適應性廣。埋頭鯉性情溫和,喜生活於水底,耐寒、耐肥、抗病,在高寒山區、平原、稻田、池塘或水庫、河壩都能正常生長。②生長快、産量高。一般在清明至𠔌雨産卵,5-7日卵化成魚苗(俗稱魚水或魚花),每畝稻田放養800-1500尾,4個月後尾重0.1-0.4千克,大的達0.5千克以上。如放養上年的仔口鯉魚(1-2寸),4個月後,大的尾重可達1.3千克,一般尾重在0.5千克左右。稻田放養比其他魚類高産約30%,4個月畝産鮮魚10-30千克。埋頭鯉還有活泥、除草、吃蟲害的本領,對禾苗生長有利,是稻田放養的理想魚種。③性成熟早,産卵多,成活率高,一般飼養兩年就可以産卵。每尾母魚一次可産卵5萬-20萬粒,成活率為90%以上,比其他魚種高5%-15%。④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含蛋白質15%-20%,脂肪0.4%-5.4%,無機????(鈉、鈣、磷)0.1%-1.5%,0.5千克鮮魚的蛋白質含量為70-80剋,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蛋白質需要量。
鰻鱺
即白鱔,珍貴稀有魚類。這種魚於秋季順長江而下,迢迢千裏入深海中産卵,魚苗經變態後復迢迢千裏溯江而上,進入洞庭湖部分即為白鱔。更有繼續搏擊中流者,故湘、資、沅、澧所網水係無處無之,以至於山區東安、道縣、寧遠、雙牌、永州、冷水灘、藍山、靖縣、花垣、大庸、桑植等地均有出産。但自從水流污染以後,即使洞庭湖中,亦難覓其蹤。水族之中以白鱔最稱肥美膩嫩,然其腥味亦極濃烈,治法以豬肥膘(生板油更佳)與之同烹,兼以蔥、薑、蒜、酒、醋合力圍攻,可使其脫胎換骨,緻成上味。湘中吃法以粉蒸最有特色,碎米中拌有各種香料以外,更摻以生板油丁,上口香濃味厚,濡軟糯爛。
黃鱔
湖南盛産黃鱔,尤以洞庭水域為多。每逢春水泛濫,各地湖、塘、溝、港及稻田中藏匿的黃鱔被洪水衝刷出來,隨波逐流,徑入洞庭。至沅、湘各湖口,黃鱔為湍急的水流所束縛,往往成千上萬糾結成團,在渦流處翻滾,張網以待的漁民坐收其利,滿坑滿𠔌。過去湘人吃鱔,亦講究在這一段時間,尤其是長沙市民,端陽節一過,便不再沾這一味。理由是:端陽節後鱔魚會“長毛”,不能吃了。黃鱔或因其滑溜而難於捕捉,頗具油滑浪蕩之趣而有“無鱗公子”的別號。其實黃鱔須待端陽節後纔配稱之為“公子”,此前至多衹能稱“少婦”。因所有的幼鱔全為雌性,體內有卵巢,發育成熟後開始産卵,産卵之後體內性腺發生變化,使卵巢轉化為精巢,生成精子,故成年鱔一律為雄性。這種“性逆轉”生理過程一般在端陽節後開始,由於雄性腺素的作用,黃鱔的皮膚隨之變得粗糙,即長沙人所謂“長毛”。如今出售的黃鱔之所以不長毛,是因為人工飼養的飼料中摻雌激素,以控製其性逆轉。這種雌激素對人體極為不利,當慎食。
田蠃
湘中“小葷”首推火焙魚,其次則為田蠃。田蠃廣泛分佈於江湖塘庫,尤以水田為盛,故蠃前特別冠以“田”字。品種有中國圓田蠃和中華圓田蠃兩種,前者呈圓錐形,後者狀如雞卵,均屬美味。春夏間鄉民隨意拾取於田畝中,回傢用清水養幾日(每日一換),待去盡泥沙,以納鞋底的錐子挑出肉來洗淨切片,下豬油鍋與酸菜同炒,即成佐酒下飯之佳味,尤其是肌肉發達的足部,柔脆而嫩,不輸鮑魚。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田蠃之味美為國際社會所認識,大量銷往日本、法國等地,吃法更花樣翻新,名目繁多。
蠃螄
盛産於湖南水域,供食用的有方形環棱蠃、梨形環棱蠃、銅銹環棱蠃三種,不僅味美,且富含鈣質和動物蛋白,堪稱補益之品。如今市肆間吃蠃螄皆模仿粵中“嗍蠃”一法,其實湘中吃法如農傢之酸菜炒蠃螄、豆豉辣椒炒蠃螄、蔥薑紫蘇炒蠃螄等,殊有風味而自成一格。更有一道“焦麻蠃螄”為舊日酒樓中著名下酒菜,而“臘肉蒸蠃螄”,則不僅是上等席面之正菜,且為湘菜獨備之奇味。
河蚌
《本草綱目》:“蚌類甚繁,今處處江湖中有之,惟洞庭、漢沔獨多。”此誠非虛語。洞庭之蚌不下50種,約占中國河蚌種類一半以上,尤以個體龐大著稱,清末曾國荃所 《湖南通志》載:“洞庭湖中舊有巨蚌,其片大如帆,夜深側立一殼,乘風往來煙波中”,讀來跡近神話。蚌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鎂、鐵、鈉等元素,故入饌而外,且以其“止渴除熱,解酒毒,去眼赤,明目除濕,主治婦人勞損下血”等,常充作藥用。蚌肉質地脆嫩,衹要去腥得法,炒、燜、燉、蒸等,無一不可,乃舊日酒樓中佳餚,如今則已絶跡於市。
大鯢
俗稱娃娃魚,我國名貴特産,湖南是主産省份。清末《湖南通志》載:“娃娃魚安仁以上多有之,形短,其聲如孩啼,每山水發,則橫嶺而上,土人珍之。”大鯢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體呈扁筒狀,頭大嘴闊,軀幹粗壯,四肢肥短,體長一般為1米,大的可達2米;體重常為1~5千克,最大可達100千克。其生命力極強,離水存活時間長可達月餘,剖腹去內臟後一個小時內仍可爬動,放養於清水中斷食2~3年亦不會餓死,且能保持體重。皮膚光滑無鱗,柔軟而濕潤,受到外界刺激時能分泌一種白色黏液,散發出類似花椒的氣味,故又有“花椒魚”之稱。頗特殊的是,大鯢二齡以下為草食性,二齡以上則轉變為肉食性,不再沾素食,晝伏夜出,好勇鬥狠,同類之間亦常相互廝殺吞食。其肉細膩白嫩如豆腐,味極鮮美,歷來為席上之珍。如今大鯢已列入國傢二類保護動物,禁止捕撈。但桑植縣等地已進行人工飼養,回歸餐桌已不是遙遠的事。
長沙鱉
《逸周書》載,3000年前西周成王時期,各地進貢的物産中即有所謂“長沙鱉”;及於晉代文獻,更有“長沙黃鱉”,“特大而美,故貢”之論,可見湘中鱉之享名,由來已久。湘中亦稱鱉作“王八”,本義實為“黃爬”,意即能夠在地上爬行的黃色魚,以方音讀出,乃成“王八”。鱉為美味不待言之,饒有意趣更在於捕。鱉最膽怯,聞噪聲則忙於逃竄,一路吐出成串氣泡,故漁民捕鱉往往泛舟水上,以棍棒敲擊船板或拍打水面,將漁叉刺擊水中冒氣泡處,百發百中。此外尚有“請君入甕”法,即於鱉經常出沒之水域岸邊築幾段矮堤,堤上埋設空水缸和瓦壇,鱉往往夜間上岸覓食,因行動笨拙,反應遲鈍,夜視能力極差,往往“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供人一飽口福。
君山金龜
莊子《秋水篇》:“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君山在洞庭湖中,自古産龜,尤以金龜最享名,因背甲腹緣色澤金黃,頭頸兩側呈橘黃色,並有金色絨狀條紋,視之如鑲嵌金花,故有“金龜”一稱。其甲殼亦與他種龜迥異,背甲與腹甲之間,胸板與腹板之間均有裂縫,以韌帶相連,因此前後龜甲可隨意啓閉,不僅利於護身,且能協同攝取食物,遇蟲蛇之屬,即以甲殼鉗鑷至死而食之;如遇強敵,則將頭尾四腳縮進龜甲,全身密封於堅殼之中,正所謂“得縮頭時且縮頭”。金龜歷來被視為滋補珍品,烹治得法固為美食,於人則滋陰養血而外,至有《史記•龜策列傳》雲:“江傍傢人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引緻氣,有益於助衰養老,豈不信哉。”
洞庭鮝
湘人直呼鮝為鹹魚。湖南無????産,一省所需全依靠外地運銷,故湘民歷來視????為珍稀,尤以交通不便的山區鄉野為甚。然湘省懷擁洞庭,獨擅漁利;一則過去????運(淮????、川????等)多由洞庭入湘,二則漁民為保證魚貨質量,不得不腌以重????,晾曬至幹後販運各地,貨郎小販肩挑車載,跋涉於山嶺之間,村野鄉民本地土産交換,既得魚,又得????。明代所撰《常德府志》載:“????魚日幹,貨於四方頗以為珍,各縣均出,而沅江尤多。”其實何止常德,嶽陽亦為歷代鹹魚産地,大者長數尺,由背部剖開成相連兩長片,形如舊式民居中木質板壁,特稱“板壁鹹魚”,肉厚刺少而含????多,最受歡迎。
湘江紅麯魚
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箋》中“湖廣鮓法”條,最早介紹了湖南人腌漬魚肉時摻以紅麯。明、清兩代,湖南、湖北轄於同一行省“湖廣”,高氏為明萬歷(1573-1619)年間人,特別以地區為題,可見當時衹有兩湖有這一鮓法。但以紅麯作鮓,清末以前卻僅見於湘西地區,且以苗族、土傢族為主,清光緒(1875-1908)《永定鄉土志》記載今張傢界一帶鮓魚:“每鼕月由澧水下遊采買作鮓,以????、礬腌藏,入紅麯……謂之紅魚。”其中緣由,與戰亂有關。以明末張獻忠之亂為例,據計六奇《明季南略》載,1644年春張率部入湖南掠殺,“遂盡擄湖南船衹居民,自夷陵(沅江)輓舟入川”。以致濱湖地區杳無人跡,而被擄之民“舟中乏糧,饑死大半”。繼踵其後,更有清軍入湘大屠殺,作鮓一技由此失傳。此一技藝能在湘西保留下來,是因為那裏地勢險阻,幸免於兵燹之災。至20世紀初,濱湖常德、沅江等漁區仿照生産,運銷長沙、湘潭、武漢等地,這一鮓法纔得以蔓延開來。
火焙魚、蝦
湘人稱“小鮮”的菜食中,火焙魚(蝦)當推第一,為最具湘中風情之湘味精粹。進入近代社會以前,湖南人口很少流動,因此風俗敦厚,生活質樸簡約,除年節婚喪,日常少沾葷腥。但園蔬雖鮮潔,腌漬之物雖醇香,畢竟人體有對動物蛋白的需求;而湖南多水,嚮稱“三山六水一分田”,這就使溪、河、陂塘中的野生小魚小蝦成了餐桌上常供。各種方法捕獲的小魚蝦用清水養上一陣,吐去土腥,撈起來攤放到剛炒過菜的熱鍋中(利用鍋中的一點餘油),藉柴竈餘溫焙至半幹,再用納鞋底的錐子挑去肚腸(蝦剪須),即成火。火焙魚略用油煎,炒豆豉辣椒,施一點青蒜,味最濃厚純正。此湘中獨具,別處所無。 |
|
- n.: marine products, aquatic product
|
|
水産村, 水産大隊村 水産居委會, 水産社區 |
|
遼寧 | 大連 | 海洋 | 大學 | 上海 | 食品 | 化學 | 農業 | 生活 | 動物 | 魚類 | 生活百科 | 海洋魚 | 中藥 | 中醫 | 百科大全 | 飲食 | 中草藥 | 更多結果... |
|
|
|
|
羊肉 | 污染物 | 烏梅 | 石灰 | 牡蠣 | 琥珀 | 轉化 | 阿司匹林 | 愛滋病 | 磁石 | 砒霜 | 青黴素 | 生薑 | 石膏 | 水銀 | 檀香 | 象牙 | 鴉片 | 白芍 | 海竜 | 潛伏 | 蓮子 | 鹿角 | 斑蝥 | 抗體 | 鞭毛 | 蟾酥 | 榧子 | 鹿茸 | 麻油 | 鬆香 | 飴糖 | 樟腦 | 安乃近 | 罌粟殼 | 膠囊 | 蜂蠟 | 赭石 | 劍水蚤 | 抗血清 | 多潘立酮 | 芬苯達唑 | 華港 | 藍藻水華 | 氯氰碘柳胺鈉 | 免疫原 | 全瓜蔞 | 生白芍 | 雙氯西林鈉 | 唐人神集團 | 圍欄養殖 | ????黃柏 | ????知母 | 楊樹花 | 嶽泰集團 | 樟腦磺酸鈉 | 正虹集團 | 製黃芪 | 製馬錢子 | 赤白芍 |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