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傢或民族中廣大民衆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衆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産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傢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嚮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麽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類型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類型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纍,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保護!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領域仍在不斷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
1 生産勞動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會組織民俗
4 歲時節日民俗
5 人生儀禮
6 遊藝民俗
7 民間觀念
8 民間文學 |
|
| 民衆的習慣;民間風俗 |
|
| 人民的風俗習慣。《韓非子·解老》:“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絶。”《史記·循吏列傳》:“ 楚 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 宋 范仲淹 《睦州謝上表》:“然後上下同心,緻君親如 堯 舜 ;中外有道,躋民俗於 羲皇 。” 清 薛福成 《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
|
| 民衆的生活、生産、風尚習俗等情況。《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宋 張孝祥 《正提刑啓》:“疇昔熟於條教,莫先圖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當益厲官常之守。” 清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奮白筆,書盈尺之紙,為國傢陳民俗之急。” |
|
| 民情風俗:陳民俗之急|民俗漸變。 |
|
| mín sú |
|
⑴人民的風俗習慣。清 薛福成 《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⑵民衆的生活、生産、風尚習俗等情況。《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⑶民衆,百姓。宋•畢京《和範希文懷慶朔堂》:“幾多民俗熙熙樂,似到老聃臺上來。” |
|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傢或民族中廣大民衆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衆的日常生活服務。
各地的民俗都與人文相關聯,也可以說是由當地人民生活的習慣所形成的。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産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傢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嚮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麽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類型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類型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纍,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保護!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領域仍在不斷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
1 生産勞動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會組織民俗
4 歲時節日民俗
5 人生儀禮
6 遊藝民俗
7 民間觀念
8 民間文學 |
相關著作及研究 Related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
隨着社會的發展,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民俗學會自1983年5月成立以來,致力於調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國各民族的民俗,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學,為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巨大貢獻。
學苑出版社作為九三學社下屬的出版社,出於弘揚祖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加大對民間文化類圖書的編輯出版力度。經過二十年來的探索與發展,學苑出版社已經形成了以記錄與搶救中華文化遺産為主旨,以傳統醫藥學和古代科技、文史古籍、民間文化、考古收藏文物類圖書為主體,兼顧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領域圖書出版的特色。
中國民俗學會與學苑出版社近年來在中國民間文化出版方面有着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曾與學苑出版社將共同主辦“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邀請海峽兩岸的民間文化研究的學術精英,就“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的新視野”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
截至目前,學苑出版社已經出版發行了多部關於民俗文化的係列叢書,具體如下:
1.《老北京舊聞故影》書係
包括:《京城民居建築繪畫圖集》、《四合夢》、《清代北京皇城寫真帖》、《老北京公園開放記》、《大前門——王永斌口述老北京生活》、《消失的鬍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皇傢園林》、《金石記憶:碑刻銘文裏的老北京》、《喜慶堂會:舊京壽慶禮俗》、《燕京八景》、《老北京的民俗行業》、《京城鏢行》、《北京史通論》、《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照片集》、《舊京社戲圖》、《九門紅塵——老北京探微述真》、《三山五園舊影》、《見聞北京七十年瑣記》、《漫畫北京城》、《四合院》、《北京舊事》、《北京西山健銳營》、《北京人什麽樣》、《昔日的夏宮圓明園》、《老北京與滿族》、《老北京與煤業》、《康熙盛世的故事》(清康熙五十六年《萬壽盛典圖》)
2.城市記憶·老地圖
包括:《北海景山故事地圖》、《北京城明代宮城地圖》、《什剎海故事地圖》、《天壇故事地圖》、《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圓明園原貌圖》*1924(手繪風俗地圖)、《頤和園》(歷史文化地圖)、《老北京風俗地圖》*1936(手繪風俗地圖)、《十三陵手繪地圖》(手繪風俗地圖)、《天津1932年老地圖》、《上海1932年老地圖》、《南京1932年老地圖》。
3.地方歷史民俗叢書
包括:《美在民間: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産》、《朝陽遼代畫像石刻》、《遼西古塔尋蹤》、《中國少數民族戲麯劇種發展史》、《中國納西族東巴舞譜研究:兼論巫與舞、舞蹈與舞譜》、《草根南昌:豫章風物尋蹤》
4.民間工藝叢書
包括:《土傢織錦》、《湘西民間工藝美術精粹》
5.三足烏文叢
包括:《會說話的巫圖——遠古民間信仰調查》、《尋根之路——一種神秘巫圖的發現》、《驪竜之珠的誘惑——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嶺雲關雪——民間神話學論集》、《巫覡——人與鬼神之間》
平遙古城民俗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捲。
平遙古城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囊括時令節日、紀念節日、祭天地節日、祭祖節日、祭神鬼節日、祭動物節日等。它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天、地、人、神、鬼、動物等一切和諧的嚮往。反映了人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信仰。通過這些民間傳統節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豐富的內涵和淵源。 |
平遙民俗概況 Pingyao folk Overview |
平遙風俗返樸而遠,居民遺風起源於唐堯?勤儉質樸、憂深思遠、性剛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倍出,文武全纔者有之。且多慷慨好義之風。婚、喪、壽、生日、修建慶典遺風尤為盛旺。平遙民多土地貧瘠、少耕織、多商賈,並善經營。陶唐遺風雖已古遠,但平遙憂存。
婚嫁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來倍受重視、講究,既是一樁值得慶賀的喜事,又是非常註重禮儀的過程,表現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隱喻,簡單而深刻,魯拙而不俗,風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現象。
平遙婚禮過程,多行“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喪葬
平遙縣民故後歷為土葬,在舉行葬禮時,保留着很多傳統儀式和傳統用物。這些儀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彈、唱、書法、刺秀、剪紙、摺叠、板印、沾帖、繩結、紙藝、面藝、插藝、縫藝等幾乎所有民間藝術。
喪葬程序為停屍、報喪、入殮、燒紙、出殯、圓墓、過七等。一般於三、五天燒紙,五、七、 九天出殯。犯忌不宜出殯者,則寄停他處,另擇葬期。出殯之日, 親朋近友均參加。起靈擡柩有十六擡、二十四擡 或三十二擡。
祝壽
老年人從60歲始,每10年慶賀一次。隆重者,親朋好友 要贈獻壽桃(面製)、壽幛、壽聯等,以祝長壽。午時,要在堂屋擺 壽禮、燒佛香、點壽燈,"壽星"高坐,晚輩依次拜壽。拜畢,設豐盛喜宴款待衆賓客,歡度一日。進入90年代,祝壽大都賀以禮洋。宴席多在飯店舉行。
賀十三
平遙慶賀生日之俗至今仍為普通。特別是賀十三,親戚朋友屆時紛紛登門道賀,賀禮多為面蒸“括籃”,上係銀鎖,用紅繩與銅錢串結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傢來戚為上賓。待午時面嚮娘娘廟方向設供桌於院內,擺放供品及,外婆傢墊底,其他疊上。點燈燒香、燃放鞭炮、由奶奶為孫子“折枷兒”用粉紅、黃、緑紙條纏繞四根𠔌草桿,三根紮成三角形,一隻手拿着套在脖頸處,另一隻手持一根𠔌草桿,邊打三個角,邊口中吉祥語言念念有詞,以祈禱孩兒健康成長。打畢將枷兒與娘娘花、娘娘鞋一同着燃。之後,設席款待全體親戚朋友。
慶滿月
平遙居民以生孩子為喜事。舊時,生男孩稱大喜,生女孩稱小喜。第一胎孩子不論男女,都要慶滿月。滿月的日期,男為29天,女為30天。也有在半月慶滿月的,意取絆住, 希望孩子長命。慶滿月以産婦娘傢親戚為主,姥姥傢要送銀鐲首飾 及衣服、小被褥等物。其他親戚則送3尺布,疊成"山"字形狀。 主傢回贈背心、枕巾之類以示感謝。
節慶
平遙縣民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囊括時令節日、紀念節日、祭天地節日、祭祖節日、祭神鬼節日、祭動物節日等。它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天、地、人、神、鬼、動物等一切和諧的嚮往。反映了人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信仰。通過這些民間傳統節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豐富的內涵和淵源。
祭祀
平遙縣民祭祀活動,分為神祭和祖祭兩大類。過去崇神者居多,有 "無廟不成村"之說。一般家庭均設各種神龕。竈王、張公、傢神、 財神、門神、土地都是供奉對象。專業藝人將本業祖師或神供奉於 傢中突出位置,以示敬業。不少人傢將佛像或觀音菩薩像置於閑房,每逢初一、十五設供燒香,以示虔誠。迷信之中反映出人們祈求平安、富裕、傢業興旺之美好願望。
祖祭是對先祖的懷念。一般於年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 一或祖祀日祭之。
遷居
現在在農村多有沿用舊習者,擇日開工,供奉土地神;開工期間講究高挑紅旗,以鎮邪氣。新房合頂時,要貼對聯、放鞭炮,並宴請工匠,表示謝意。遷往新居時,要先"填宅",殺一隻銀紅公雞,以雞血噴 灑房院。搬遷時,要先搬進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蠟燭、發面等 東西,表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和"發福"之意。
方言
《禮記-王製》所記“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平遙方言是全國保留中國漢代文化語言最多最豐富的縣城之一,平遙方言中有極其豐富的名詞重疊式,這與普通話中的名詞特點有區別.稱謂很有趣。而這種方言又是平遙所獨有的語言。 |
|
- n.: folkway, folk custom
|
|
- n. folklore
|
|
| 民間故事, 民俗學, 民間傳統 |
|
| 節日 | 布朗族 | 年節 | 少數民族 | 泰國 | 春節 | 風俗 | 傳統文化 | | 雜技 | 民族舞蹈 | 文化 | 宗教 | 信仰 | 民族學 | 百科辭典 | 安順 | | 民族工藝 | 少數民族手工藝 | 服飾 | 工藝品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歷史文化 | 詞彙 | 春節習俗 | | 節日習俗 | 河北 | 保定 | 地理 | 習俗 | 傳統 | 更多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