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統體育 : 中華文化 > 武術
目錄
No. 1
  又稱武藝”、國術”。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由踢、打、摔、拿、跌、劈、擊、刺等攻防格鬥動作按一定運動規律編組而成。分套路和對抗兩種形式。前者又分為拳術和兵器術;後者可分為散手、推手、長兵、短兵等。武術的風格、流派,按地理分佈有南派、北派之分;按山嶽可分為少林、武當、峨眉等派;按運動特點和技術形態有內傢、外傢,長拳、短拳之分。
wǔ shù wǔ shù
  打拳和使用傳統兵器的技術
No. 3
  自幼好武術。——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No. 4
  軍事技術。 南朝 宋 顔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
No. 5
  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運動形式有套路和對抗等。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鍛煉身體或自衛禦敵的一種方法。其中有的已列入競技運動項目。如長拳、太極拳、南拳、劍術、刀術、槍術、棍術等。
No. 6
  武術: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又稱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衆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纍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産。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纍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製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紮﹑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製》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决射禦”﹐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臺前有帷幕飄帶﹐臺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衹穿短褲﹐腰部係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傢﹑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製﹐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衆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嚮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衆圍獵”(《元典章》 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傢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産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傢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傢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製了群衆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挂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係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過去﹐武術分類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傢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係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煉﹐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武術的概念】
  武術概念,是人們認識。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藉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着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産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製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捕鬥的運動形式註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鬥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質擊方法國棋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註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緻傷緻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儘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商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製在體育競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註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係。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纍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産。
  【武術的特點】
  (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製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采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 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製約已不傷 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製,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 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 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 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匯集百傢,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既究形體規範,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 互聯繫統一的整體。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備 傢各派練功的準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三)廣泛的適應性: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 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y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製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係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衆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武術的作用】
  (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着屈伸、回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
  係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西鍛煉。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髒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武術套路運動和搏鬥運動,都是以技擊作為它的中心內容的,周貢通過武術鍛煉,不僅能夠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能夠學會攻防格鬥投術,特別是武術功力訓練,更能發揮技擊的實效性。
  武術的搏鬥運動,通過次防技術練習,拳打,腳踢,快摔等動作的運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揚長避短,攻彼弱點、避彼鋒芒,講究得機,得時、得勢,從而提高判斷力和應變能力。這無疑能提高人們剋敵製勝和防身自衛的能力。尤其對公安武警和邊防指戰員更有實際意義和作用。
  (二)鍛煉意志,培養品德,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剋服疼痛關,磨練“鼕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剋服消極逃避關,鍛煉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經過長期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貫徹在武術教習全過程中,“未曾習武先學禮,夫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决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綿延的歷史中,一嚮重禮儀,件道德,“尚武崇德”。諸如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互教互學,以武會友,切磋技藝,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是中國武術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武德的標準和規範也不盡相同,尚武而崇德不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還會大大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三)競技觀賞,豐富生活武術具有根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著名詩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臺,“三百裏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觀賞價值。通過觀賞,給人以啓迪教育和樂趣。
  (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武術運動藴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衆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着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傢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瞭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技、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武術內容與分類】
  [ 對練 ]
  對練是兩人或兩人以上,按照預定的程序進行的攻防格鬥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三種練法。
  (一)徒手對練:是運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進攻、防守、還擊的運動規律編成的拳術對練套路,有時打拳、對擒拿、南拳對練、形意拳對練等。
  (二)器械對練,是以器械的劈、砍、擊,刺等技擊方法組成的對練套路,主要有長器械對練、短器械對練、長與短對練、單與雙對練、單與軟對練、雙與軟對練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單刀進槍、三節棍進棍。雙匕首進槍、對刺劍等。
  (三)徒手與器械對練,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進行的攻防對練套路,如空手奪刀、空手奪棍、空手進雙槍等。
  [ 集體演練 ]
  集體演練是集體進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與器械的演練。在競賽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變換隊形,圖案,也可用音樂伴奏,要求隊形整齊、動作協調一致。
  搏鬥運動,是兩人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鬥智較力的對抗練習形式。目前武術競賽中正在遂步開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項。
  (一)散手,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製勝對方的競技項目。
  (二)推手是兩人遵照一定的規則,使用棚、扳、擠、按、采、例、肘、靠等手法,雙方粘連粘隨,通過肌肉的感覺來判斷對方的用勁,然後藉勁發勁將對方推出,以此决定勝負的競枝項目。
  (三)短兵:是兩人手持一種用藤、皮、棉製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徑的圓形場地內,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劈、砍、刺、崩、點、斬等方法進行决勝負的競技項目。
  【武術與《易經》】
  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是同根同源的共生關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雙碧,堪稱雙子星座,同樣輝煌,同樣燦爛。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中國武術的濫觴,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發軔;文事與武備至少在兩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攜手而行;舞槍弄棒與吟詩作賦,很早就是被我們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養的兩個方面。歷史中,有無數的武術傢本身就是文學家,而許許多多文學作品中也洋溢着武術的風采。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無先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
  一般來說,人們很少把武術與古典文學拿到一塊兒來談論,尤其是在學術討論會上;而我們也很少在各種出版物上,看到武術與古典文學兩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探討與論述。尤其在武術與古典文學聯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兩個鐵匠一樣,經過了數千年的加溫、淬火,共同鍛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這一點上,還沒有人發現、至少是沒有人明確地加以闡釋。當我驚奇地發現這一點時,我對武術與古典文學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歲的時候,開始聞雞起舞,鑿壁偷光。
  《易經》誕生最早的武術觀念
  先秦時代的四書五經,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當作文學讀本來欣賞。《易經》開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翻成白話文,是"天體的運行剛健不輟,君子也應自強不息。"這句話,怎麽看怎麽像是一位武術傢對一位習武之人說的話。如果一個對中國武術情有獨鐘的外國人,問什麽是中華武術的精神,我們完全可以告訴他《易經》第一頁第一段的這個結句。"健",是一個特別值得註意的字。它本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剛強",另一個是"康強",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堅強,後者指身體和體質的健康。加上個"兒"字---健兒,就成了軍卒、壯士和劍客,劍客就是武術傢。古樂府中有"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的詩句。
  《易經》中,明確地談到武術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說的是"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這和現代人習武為健身、防身的觀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貞"中的"武人"---則是武術傢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剛健中正"說的是做人,也是練武。所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及對宇宙與人生規律的論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確立,都對後世的武術發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一陰一陽之謂道。知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固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你把《易經》中的這些理念,說給現在八卦太極拳和八卦掌拳師,都像是在說他們行內的話。
  【中國武術起源】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産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産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産活動中,逐漸積纍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産技能的範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産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着,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嚮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幹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一陰一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産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係,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着“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製,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絶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傢拳等幾十傢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係。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衆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着“把武術推嚮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武術
  少北拳 中國功夫-心意拳 中華武術-通背拳
  形意拳的簡史 武當拳係 詠春拳
  洛陽心意六合拳 內傢拳法訣釋義 楊式太極拳的發展
  武式太極拳的發展 太極拳演進說 六合螳螂拳
  太極拳的閉回路係統理論中華武術拳法介紹-八卦掌 太極拳概論
  峨眉派武術 內傢功夫-八卦掌 陳式太極——陳皂森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 峨眉陰陽太極掌 中華武術-養生太極拳
  形意拳技法與規律 六合心意拳練氣諸法 六合心意拳內功
  太極樁功 中國陳傢溝—武術聖地 八卦掌實戰四十八法歌訣
  八卦掌的基本技法 中國功夫秘蹤拳 武當密傳太極拳
  形意拳的“虎抱頭” 太極拳概論 解秘“太極十三勢”
  淺談練太極大桿子 練太極拳的體會 傅鐘文 太極拳傳統勁力
  太極拳是中國的國粹 談“太極起勢”的練法 論太極拳的纏絲勁
  八極拳八頂與八式 戳腳拳源流與分佈 峨眉派武術特點
  峨眉十二莊 剛柔兼顧的螳螂拳 古拳-孫臏拳
  釋永濤談禪武功夫事業的發展 江南小竜:內傢功夫與外傢功夫的比拼 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
  六合螳螂拳簡介 羅漢鐵頭功速成 梅花螳螂拳
  梅花樁 七星螳螂拳譜 少林二十四炮打法
  少林功夫源於佛教信仰 少林金剛十大摔 少林六合拳
  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少林七十二藝精要 少林身步手足法
  少林寺和少林拳 少林寺鎮寺拳技擊法秘解 少林五拳樁
  少林武術 少林武術簡史 少林易筋洗髓臥身十式
  鶴拳-中華象形拳 螳螂拳 螳螂拳的發源地煙臺
  螳螂拳的七長八短 螳螂拳簡介 螳螂拳論-十八傢法
  象形拳術《螳螂拳》 形意拳的“虎抱頭” 猿仙通背拳
  中國功夫-劈挂拳 中國功夫蛇拳 中國武術之猴拳
  中華武術八極拳(1) 中華武術八極拳(2) 中華武術-翻子拳
  中華武術-鷹爪拳 中華武術之伏虎拳 中華武術之少林拳譜
  中華武術-醉拳 米組拳 八級拳
  查拳 花拳 三皇炮捶
  大悲拳 臨清潭腿 意拳
  資源信息表
  內容主題 創編組合練習 重點 完成創編動作組合,培養創造才能
  難點 完成動作的節奏感
  學習目標 1、學生能在教師的提示下創編5—6個連接動作的組合,且在創編基礎上互教互學2、提高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
  課序 時間 教學內容 運動負荷 教與學的活動 組織與隊形
  次數 時間 強度
  一 1′3′ 1、體育委員整隊,師生問好2、宣佈本課內容3、安排骨幹、見習生4、五種基本步型的轉換練習 2 3′ 中 * 體育委員整隊、師生問好* 引出本課內容* 提示練習要求,解答骨幹疑問* 小組長帶領下弓、馬、虛、僕、歇之間的互相轉換 四列橫隊△分組進行
  二 5′4′5′4′2′3′5′ 1、復習已學過的各種基本功及動作組合2、教師提示創編動作組合的方法與要求3、創編組合練習4、展示創編組合5、互教互學創編組合6、自定動作名稱和組合名稱◣放鬆小結 2/3多次4532 4′2′3′5′5′4′ 中中大中中大 1、準備* 小黑板2、復習* 教師寫出復習套路的動作l 衝拳推掌練習l 步型練習l 踢擺腿練習l 掄臂架掌練習l 少年連環拳與單式組合* 抽單個學生進行練習* 抽一個組進行集體練習* 抽單個學生帶領全體班級進行練習3、創編練習* 原動作或組合的修改與補充分組進行不同套路動作的修改及補充。* 完全不同於原動作或組合的構架的動作創編,分組先進行討論,結合以前所學過的單個動作及錄象資料的動作進行組別創編。①單個學生自編②小組討論創編* 先進行單個學生動作的展示* 進行小組創編動作的展示l 教師循環進行指導l 糾正一些不連貫的動作* 為動作取名稱* 畫出動作圖解* 記錄到教科書上聯繫結合教材 分組自練散點☆分組練習重組練習☆
  場地器材 空地一片 安全保障 練習前強調拉伸韌帶
  預計 練習密度 強度
  全課 內容主題 中等強度
  40-42% 34-36%
  課後小結
  資源信息表
  標題: 奉賢區錢橋學校七年級《武術》教案6—(6)
  關鍵詞: 七年級、武術、教案
  描述: 主要內容:學習評價1、 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到二套動作,檢查學習的效果。2、繼續保持武術學習的熱情、逐步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奉賢區錢橋學校體育與健身課時計劃
  年級 七 人數 40 日期執教 XXX
  班級 2班 組班形式 自然 周次課次 6--(6)
  內容主題 學習評價 重點 自測、自評 、互測、互評
  難點 獨立完成一到二套動作
  學習目標 1、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到二套動作,檢查學習的效果2、繼續保持武術學習的熱情、逐步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課序 時間 教學內容 運動負荷 教與學的活動 組織與隊形
  次數 時間 強度
  一 1′3′ 1、體育委員整隊,師生問好2、宣佈本課內容3、安排骨幹、見習生4、慢跑200米 1 2′ 中 * 體育委員整隊、師生問好* 引出本課內容* 提示練習要求,解答骨幹疑問* 縱隊繞田徑場慢跑 四列橫隊△二路縱隊
  二 4′8′5′4′ 1、 師生共同討論評價的內容 2、互測、互評方式3、采用多媒體教學*4、師生演練◣放鬆小結 4/53 3′6′5′ 中小中 l 填寫教材中的自測與自評 ①學生可自選評價內容l 少年連環拳l 推掌架蹬組合l 創編組合②方式可選擇單個或小組進行* 將學生的動作用攝象機拍攝下來* 在班級中進行班級評價* 現場進行個別錯誤動作的糾正* 音樂伴奏*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演練少年連環拳*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演練推掌架蹬組合聯繫結合教材 二二結合同上組合散點☆集體練習
  場地器材 空地一片 安全保障
  預計 練習密度 強度
  全課 內容主題 中等強度
  38-40% 32-35%
  【武術入門】
  標題: 武術入門必看(轉)
  發信站: 一塌糊塗 bbs (sat oct 19 21:29:10 2002), 本站(ytht.net)
  愛好中華武術的朋友多苦入門難覓路。我們同樣知道中華武術旁門甚多。根據我們的體悟,介紹常識一二,請變通瞭解,靈活運用。
  條一瞭解自我、體驗生活
  我們人類自身是一種特殊的生物材料,有質量、重量,有體積、形狀,有結構、性能,有強度、活性;我們人類自身是一座超級的工廠,有原材料,有産成品,有設計規範,有工藝流程,有分工明確的崗位,有協作愉快的團隊;我們人類自身是一個微型的國傢,有政府、軍隊,有民衆、黨派,有生産、流通,有分配、消費,有文化娛樂,有經濟波動,有內憂外患,有天災人禍,有興衰,有順逆。總之,我們人類是宇宙的全息模型。由認識人類自身,就可認識宇宙;必認識宇宙,方能認識人類自身。
  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有頭顱、軀幹、四肢,有毛發、皮膚、血肉、骨骼、內臟、神經、感官,有心、肺、胃、腸、肝、膽、脾、腎,有眼睛、耳、鼻、舌,有腦和脊髓。從前有許多人分不清心和腦,現在情況好多了。
  我們的身體是復雜變化的舞臺。呼吸、循環、消化、排泄、運動、代謝、免疫、調節等過程共同構成我們的人體現象世界。
  我們的頭腦。
  我們的頭腦是心理活動的場所。神經係統的功能進化使我們人類有可能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我們的頭腦能夠思維、可以聯想、善於學習、重在創新。
  我們的頭腦製造道德規範、法律條文、神話故事、宗教傳說。
  我們的頭腦皆具備發明技術、欣賞藝術、崇尚科學、鐘愛文學的可能。
  我們的骨骼。
  我們的骨骼約有二百零六塊,為全身提供基架,具有賦形、持重、保護和運動等功能。骨骼的主幹為脊柱。
  我們的骨骼分為顱骨、軀幹骨、四肢骨三部。
  各骨端藉軟骨、韌帶或關節連接起來。關節既能活動,又很牢固;組成關節的骨端上面覆蓋一層關節軟骨,可以緩衝運動時的震蕩。關節周圍有一由結締組織構成的包囊,叫關節囊;關節囊是密封的,其內的腔隙叫關節腔。關節囊分兩層:外層為緻密的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由薄而疏鬆的結締組織構成;滑膜分泌滑液於關節腔中,可以減少關節運動時的摩擦。
  此外,某些關節的關節腔中還具有關節內韌帶和關節內軟骨(半月板或關節盤),使得骨的連接更為牢固。
  顱骨由二十三塊大小和形狀不同的骨組成,分為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於後上方,形成顱腔,保護腦髓;面顱位於前下方,形成面部的輪廓,並構成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基礎。
  軀幹骨包括組成脊柱的二十四塊單個的椎骨(頸椎七塊、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及組成胸廓的十二對肋骨、肋軟骨和一塊胸骨。各椎骨間藉椎間盤、韌帶和椎間關節等連接成脊柱,椎管貫穿脊柱全長,內容脊髓。整個脊柱在前後方向上有四個彎麯,頸部嚮前凸,胸部嚮後凸,腰部嚮前凸,骶部嚮後凸,這些彎麯適應於人體的直立姿勢,是在生長過程中相繼出現的。
  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鎖骨、肱骨、尺骨、撓骨、腕骨八塊(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鈎骨)、掌骨五塊和指骨,它們分別組成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關節。
  下肢骨包括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構成)、股骨、髕、脛骨、腓骨、跗骨七塊(距骨、跟骨、舟骨、第一、二、三楔骨、骰骨)、蹠骨五塊和趾骨,它們分別組成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跗蹠關節、蹠趾關節和趾關節。
  我們的骨骼是一個生活着的器官,有其生長、發展和衰老的過程,總在不斷地新陳代謝。
  我們的肌肉。
  我們的肌肉是使骨骼運動的動力器官。全身骨骼肌有六百塊左右,約占人體體重的百分之四十。
  每塊肌肉由很多肌束集合而成,每一肌束又由無數肌纖維組成,肌肉表面被結締組織包裹,叫肌外膜,結締組織伸入肌內包裹肌束,叫肌束膜,最後伸入束內包裹每根肌纖維,叫肌內膜。
  血管和神經(感覺和運動纖維)沿肌外膜進入肌肉,又沿肌束膜分佈到肌纖維,以調節肌肉緊張,使肌肉收縮,並調節肌肉的營養、代謝和發育。
  我們的內臟。
  我們的內臟主要由消化器官、呼吸器官、泌尿器官、生殖器官等組成。其中的消化器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管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結腸(盲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終於肛門。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和消化管壁上的無數小腺體。腺的分泌物經導管排入消化管中參與消化過程。呼吸器官包括氣體的通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肺。鼻、咽、喉和氣管通稱為上呼吸道,支氣管以下則稱為下呼吸道。此外,胸膜和胸膜腔是呼吸的輔助裝置。泌尿器官的功能是生成並排泄尿液。泌尿器官包括腎、輸尿管、膀胱
  和尿道。生殖係統與泌尿係統在個體發生上有共同的起源,所以兩個係統常合稱為泌尿生殖係統。生殖器官包括生殖腺(睾丸或卵巢)、生殖道等。
  我們的經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通過經絡的循行和交會能夠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我們的經絡遍布全身,共計有正經十二(手三陰、足三陰、手三陽、足三陽),奇經八脈和無數絡脈。
  十二正經是根據各自聯繫內臟的陰陽屬性及其在肢體循行位置的不同而確定的。陽經屬腑,行於四肢的外側,陰經屬髒,行於四肢的內側;手經行於上肢,足經行於下肢。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奇經八脈交叉貫串於十二正經之間,具有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繫,以調節正經氣血的作用。
  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慢一點老、少一點病、晚一點死,通過修煉是可以達到的。
  我們的健康。
  我們的健康是相對的。對於健康,不同時代、地域、文化的人類有明顯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我們主張堅持常維新,避免大革命。
  我們的靈魂。
  我們的靈魂是內在的世界。肉體消亡的同時,靈魂也將寂滅。精神的力量統帥着我們的身軀。
  我們的快樂。
  我們的快樂是身心的舒適。天人和合、物我圓融,就是極樂。
  我們的穴位。
  我們的穴位數量無窮,常用者三百多個。其中百會、大椎、命門、長強、會陰、關元、氣海、中脘、膻中、印堂、太陽穴、聽宮、合𠔌、勞宮、神門、內關、麯池、肩井、期門、京門、章門、衝門、環跳穴、血海、足三裏、承山、三陰交、涌泉等更加重要。
  我們的要害。
  我們的要害主要有頭、胸腹、襠(下陰)、兩肋、後腰、後心。
  頂心百會、兩額太陽、眉中印堂、日月雙睛、鼻尖素了、唇上人中、下頜骨緣、耳門聽宮、頸部喉結、人迎動脈。
  左右兩乳、前胸膻中、上腹三角、兩側軟肋、肚臍神闕、小腹膀胱與下陰腎囊。
  腦後玉枕、兩側耳根、脊背胸椎、肩胛下沿、背部魂門、左右腰眼、腰椎命門、尾閭長強。
  股溝衝門、膝蓋鶴頂、迎面巨虛、腳面陷𠔌、膝後委中、足底涌泉。
  我們的弱點。
  我們的弱點在於支點、死點、痛點、敏感點、要害點、勞損點。
  頭顱部分的顳骨、蝶骨、鼻骨、下頜骨比較脆弱。這些地方是擊打技術的主要對象。
  軀幹部分的椎骨、肋骨比較薄弱。椎骨受到衝擊,易破壞脊神經;輕則癱瘓,重則死亡。軀幹內的重要髒器普遍薄弱。慣性震蕩能夠徹底損傷五臟六腑。
  上肢部分的骨骼與關節常常是擒拿技術的對象。
  下肢部分的骨骼與關節一般是摔跌技術的對象。
  我們的步型。
  我們的步型主要有兩種:弓箭步、虛實步。弓箭步長於進攻,虛實步妙在退守。
  我們的身型。
  我們的身型主要有三種:直立、落坐、平臥。
  我們的手型。
  我們的手型主要有三種:拳、掌、指。拳比掌指易練,指比拳掌難學。
  我們的姿態。
  我們的姿態可以從四個角度進行分析。
  節。發動於根、主宰於枝、作用於梢。節節鬆開為柔,節節貫穿為剛。
  盤。上中下合一,腿腳、身軀、手臂協調。天地人也。
  圈。肩胯投影為內,肘膝投影為中,手足投影為外。身意氣也。
  架。大者長橋大馬,小者短打小手;慢者從容不迫,快者隨意應對;圈者環環相扣,略者始終無跡;柔者潤物無聲,剛者橫掃千軍;方者棱角分明,圓者內外渾圓;定者風搖山嶽,活者潮漲江河。
  我們的步法。
  我們的步法即五行八卦。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為五行;正前方、左前方、右前方、正後方、左後方、右後方、左方向、右方向,為八卦。
  顧打是踏中門,閃進是走邊門。
  我們的身法。
  我們的身法主要有以下四項。
  氣沉丹田(重力效應)。通常所說氣感即本體覺。地球與人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重力的作用點位置對於身軀的運動影響巨大。直立重心一般與傳統理論的丹田位置相同。
  虛領頂勁(肌力效應)。肌肉的伸縮力是人體運動的主導力。肌力的隨意性是修煉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正安舒(穩定平衡)。站樁訓練靜平衡能力,靜中寓動;行拳訓練動平衡能力,動中求靜。
  鬆靜自然(應力均布)。略。
  我們的手法。
  我們的手法繁講變化無窮,略說僅一剛一柔、一虛一實、一鬆一緊、一動一靜耳。世間有講鬆彈勁的,有說圓活勁的,還有談虛靈勁的;有說陰陽勁、矛盾勁的,還有講開合勁、有無勁的;尚有好心講八門勁法的,有天才論三十六、七十二勁的,難以盡述。編者認為人格平等、人才有別,衹能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入門者一般應重在劃圈,大、圓、勻、緩。 拿打是連環套,跌摔是往復通。
  我們的形象。
  我們的形象應該挺拔均整。我們不能前俯後仰、左歪右斜、上下脫節。
  我們的感覺。
  我們的感覺應該虛靈舒適。
  我們的道理。
  我們的道理是自然空無。凡事不可強求,一切聽任本來。
  我們的功課。
  時、日、月、年。
  子、午、卯、酉是為四時;子時宜入靜,午時應習動,卯時來活血,酉時正養氣。日出而醒,聞雞起舞;日落而息,效鶴守誠。
  三日緊、六日鬆、九日常;日升降、月圓缺、人勞逸。
  煉一時,得一時;一日練,一日功;功滿月,人長功。
  春種勤,夏揮汗,秋收實,鼕藏寶。
  終年課,畢生研, 持久求,最終通。
  早、晚;大、小。
  早課的內容有三項:醒、行、形。
  醒課先醒心,安眠漸凝神,調息微吐納,叩齒輕鼓漱;
  醒眼平常事,抓撓手足情,按摩全身肉,拍打遍體骨。
  穿戴合適衣,配備必要物,安排妥帖傢,醖釀美好願;
  白水飲一杯,散步行千米,挺拔頭胸腹,舒展胳膊腿。
  形式有必要,內容更關鍵,鍛煉循章法,運動有樂趣;
  蛇形來蛹動,汗出而氣定,體味十三勢,理解太極拳;
  意氣演勁力,骨肉化形勢,鬆緊筋骨皮,調整精氣神。
  晚課的內容有三項:境、靜、淨。
  境課體須鬆,饑飽心難安,吃飯四刻後,調心一種經;
  假藉情景理,觀想身心意,感應天地人,抒發精氣神。
  靜觀真妙動,有現虛空無,旗捲信不移,花落念常在;
  易筋鬆圓活,洗髓淨輕靈,煉丹爐火青,參禪意識明;
  沐浴風光時,洗滌紅塵事,放下大千界,悟入百幻宮。
  大功一般一周一次,時間一般為辰時前後。
  大功輕鬆練,尋常有奧妙。
  小功一般一周三次,時間一般為未時前後。
  小功認真研,長久出學問。
  樁、橋、叉、鼎。
  樁功是簡單平易的基本功課。一竪、一點、一人、一大,足矣。原理很淺顯,獨立守神、呼吸精氣、肌肉若一。
  橋功的訓練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切。
  叉功分橫、竪。
  鼎功宜從頭肩肘倒立練起,經頭手倒立、雙手倒立、單手倒立、指倒立,最後練雙手推鼎、
  單手推鼎。
  圈、浪、幽、明。
  圈功為九節(頭、胸腔、腹腔、大臂、小臂、手、大腿、小腿、足)的空間圓周運動。
  浪功為全身各部的依次協調麯綫運動。
  幽功為翻騰、平衡、用力、靜止、跳躍等技巧運動的訓練。
  明功為從瞭解和把握拳架着勢的意識入手、到深刻領悟和體驗感覺無限的訓練。左右起腳、上下云手、前後推掌、內外旋指。
  鬆、靜、煉、養。
  鬆身:搖、晃、顫、抖、扭、擺、抻、拔。
  靜心:抱元守一。
  煉意:精神貫註。
  養氣:道法自然。
  我們的心法。
  聚精會神是一種狀態;神清氣爽是一種狀態;忘乎所以也是一種狀態。
  內外、動靜、虛實、鬆緊。內為人體,外為環境;動為協調,靜為均衡;虛為寬容,實為厚重;鬆為靈活,緊為堅韌。
  我們的手段。
  教授搭手。搭手是講解攻防技藝的最佳方式之一。具體、形象、安全。靈也。
  練習*手。*手是熟悉招法與技藝的必要途徑。活也。
  學習揉手。揉手能夠文明、儒雅地體會格鬥對抗的感覺。和也。
  訓練推手。推手的獨特性在於合作雙方的協調與均衡。穩定和靈活的相反互補、對立統一是訓練的核心課題。着也。
  體會打手。打手的關鍵是順勢合理發力藉機輕鬆放人。飛也。
  試驗散手。散手的奧妙是所謂毫釐(尺寸分毫、斤兩錢釐)之間見分別,即點到和寸止。時空感、運動感是散手訓練者的重要素質。力度和幅度的控製是散手的核心課題。散手具有對抗性與競技性。傷也。
  雙風貫耳打虎勢,進退兩便搬攔捶;
  抱虎推山左右跌,三通臂背前後翻;
  披身起腳隨意踢,敗中取勝鴛鴦腿;
  野馬分鬃顧盼生,玉女穿梭上下合。
  我們的技藝。
  跌打。簡單說,跌打就是上下相隨、手腳並用。
  擲放。擲放的關鍵是拿住、鬆開。
  我們的行為。
  反抗與謙讓、勇敢與智慧。
  我們的局限。
  必病、必老、必死。
  我們的價值。
  我們能夠防治疾病、延緩衰老、完善身心、改造世界。少病、慢老、晚死也。
  我們的危險。
  無知和妄行是我們的危險。
  我們的保護。
  學習和鍛煉是我們的保護。
  我們的敵害。
  我們的敵害既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存的。
  我們的自衛。
  我們的自衛既包括避免內傷七情、外感六淫,也包括追求身心協調、天人和合。
  我們的希望。
  我們的希望是人生完美、世界和平。
  我們的理想。
  仙、佛、儒、俠、仁。
  山人為仙;逃避喧囂、煩惱的人類社會紛爭,隱居在自然環境中,與天地同春是道傢的理想。
  弗是弗非;人類文明本無固定的、明確的、具體的知識,釋傢的理想是提倡隨緣順命。
  需要禮義;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的區別在於倫理秩序的有無,孔門的理想是天下為公,四海一傢。
  人類平等;每個人都有權利幸福生存、快樂發展,俠客的理想是實現世界大同。
  愛人如己;關心別人的疾苦、幫助別人的生活,仁者的理想是扶危濟睏、排憂解難。
  我們的理想源於先賢。我們學習和運用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武器,渴望和追求人生完美與世界和平。
  條二回顧歷史、認識社會
  過去的鐵血
  人類的昨天特不堪回首。
  戰鼓響千年,烽煙燃五洲。彎弓彼此射,揮刀生死搏。
  現在的炎涼
  人類的今天也不容樂觀。
  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生存、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錯綜復雜,宗教、法律、道德、風俗、文化等的差別逐漸擴大。
  將來的和平
  人類的明天本不可阻擋。
  發展文化教育事業、進行科技研究活動,都能從根本上推動世界的進步。人類的政治民主化、經濟科學化、文化自由化必然促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條三學習理論、把握係統
  道(抽象思辯)
  理(歷史邏輯)
  法(係統全面)
  術(方便*作)
  道:天人和合、物我圓融。
  環境:人類生存和發展以環境為舞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物理環境、心理環境都很重要。
  氣候:人體的生理活動要受氣候影響,這是常識。人類的心理、倫理現象也受氣候左右,雖難理解,但屬事實。
  場地:平坦、幹爽、潔淨、明亮。
  個人練習,兩平米足夠。所謂拳打臥牛之地。
  集體練習,人均三平米即可。
  室內教學,應選擇棚高五米左右為宜。
  戶外教學,花木環抱最佳。
  服裝:寬大、舒適、透氣、吸汗。
  器械:因人而異、量力而行。
  食餌:營養問題忽視不得。首先,能量要平衡。其次,元素要齊全。再次應註意,補給要及時、充分。
  理:思想解放、感情溝通。
  教範:依法修煉、循序學習。拳架是基礎。先定勢,後連勢。
  禮儀:尊師重義、心平氣和。仁厚是關鍵。欲習拳,必明理。
  自修:師傅領路到門前,己身不入也枉然。機緣難得見路徑,吾心大悟精進中。
  主觀努力是必要的因素。惟有積極、主動,修煉才能成功。
  助練:道、財、侶、地四因緣中,侶最珍貴。高山流水易*,知音同志難尋。
  良師益友的幫助是順利學習中華武術的必要條件。
  法:身心協調、形神結合。
  靜心:投入、同化。
  把註意力全部集中到修煉活動中去。難在大傢普遍雜念叢生。解决的辦法很簡單,生活修煉化與修煉生活化。衹要平常心在,衹要善待人生,衹要欣賞世界,則我們無時不靜。呼吸風雲變,飲食水土易。平常含奧妙,一靜寓萬動。放下名利心,悟得真實義。天馬獨來往,自在我知道。
  熱身:適應和準備。
  修煉活動需要精神與肉體的高度協調。進行修煉時,我們的身體不可能在一開始就達到顛峰狀態,而是在開始後一段時間內逐漸上升到位。這個過程叫做熱身。産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人體的一切活動都是神經係統調節下實現的反射;中樞興奮性的提高,興奮衝動沿反射途徑的傳導,各器官機能的動員,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就是說,人體從開始活動到發揮出最大運動能力需要一個過程。從另一個角度看,熱身是剋服生理惰性的過程。我們必須牢記首先承載一定時間的微小負荷,可以幫助我們後面的正式修煉。因為熱身活動能使我們逐漸進入狀態,所以能夠避免很多傷害與挫折。熱身過程的長短快慢具有個體差異。
  熱身的運動量一般較正式修煉要低。熱身可以使物質代謝過程增速,能夠普遍提高神經、肌肉等組織的興奮性,使血管擴張,肌肉粘滯性下降,提高肌肉的收縮和放鬆的速度,增大肌腱、韌帶等的伸展性和彈性。熱身內容一般為散步、慢跑等活動。熱身的標準是微汗而不喘。時間一般為總修煉時間的一半。
  調氣:調氣就是整理活動。
  作用在於使人體機能得到恢復和更好的調節。因為正式修煉的運動量一般較大,結束後立即臥坐,效果均不好。如果適當活動一會兒,對修煉者的身心都有益處。緊張的肌肉運動之後,由於疲勞,肢體往往不易放鬆。若立刻靜止休息,會使得肌肉僵硬。如有意識做一些放鬆動作,可以使肌肉充分放鬆,利於消除疲勞。正式修煉中體內積纍了一些代謝産物二氧化碳。整理活動中吐故納新可以還清氧債。另外,整理活動有助骨骼肌中的血液回流心髒。因此,調氣是修煉的必要環節。我們一定要重視調氣功夫。調氣內容一般為輕搖、慢晃、抖動、按摩、敲打等。調氣的標準是呼吸均勻、脈搏平穩、感覺輕鬆舒適。時間一般為總修煉時間的四分之一。
  養神:非常重要、不易掌握。簡單來說,就叫心理調適。養神既是入門功夫,也是深造手段。養神不單純是個體行為。養神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社會環境。
  術。周身一傢、全體六合。重點是身、手、步的統一。
  呼吸:自然。不無事生非、不自做主張、不盲目模仿、不隨心所欲。
  倒地:這是入門技術。輕鬆、安全、順利、快捷完成倒地動作需要經常反復練習。協調是安全的前提。
  倒地的要點是緩衝。
  抗擊:承受打擊是我們必須具備的能力。
  我們應該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努力提高抗擊能力。
  抗擊力一方面與體質有關,另一方面與技巧有關。
  抗擊訓練的方法很多。我們建議你根據自己的情況變通采用。入門一般應從自我按摩開始練習,逐漸過渡到器械拍打、相互擠靠。抗擊訓練的要領是自由鬆緊。
  感應:感物而動,應物自然。
  形感神應。感應刺激與抒發興奮是統一的。提高感覺的靈敏性是入門課題。身有所感,心有所覺。跟着感覺走是入門的秘訣。或者說,感覺是欲入門者的嚮導。有意識地尋找、跟蹤各種感覺是修煉的真正開始。姿態感覺、重力感覺、空間感覺、呼吸感覺、循環感覺,都需要我們認真體驗、平等對待。切忌神秘、驚奇。有意識地思想、觀察我們的身心是更高的階段。意識、意念、意感是相互密切聯繫的。經過有意識的感覺訓練可以獲得無意識的感應能力。
  感應是神經係統與其它係統協調統一的能力體現,是身心高度協調統一的標志。
  感應能力的大小強弱是修煉狀態的重要指標。
  --
  陳真:“船越先生武功日本第一,是指他的武學修為,而不是殺人伎倆。”
  船越:“中國的武術嚮來強調個人的修為,而不註重實戰;你確是令我大開眼界。”
  陳真:“技擊本來是講求擊倒對方。”
  船越:“錯了,年輕人。要擊倒對方,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手槍。
   武術的目標,就是要將人的體能推嚮最高極限。
   如果你想能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要瞭解宇宙蒼生。”
詞語解釋 Words to explain
  武術 [wǔ shù]
  英語翻譯
  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 swordplay, etc.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我們把中國武術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競技武術是由傳統武術演化而來的體育運動,而傳統武術則是由古代戰爭和街頭打架所發展出來的徒手和器械格鬥術。其內容有踢﹑打﹑絆﹑拿,柔術 等等“傳統的中國武術又稱之為國術,其本質是一種格鬥,它與普通的體育運動不同,體育運動是一種健身遊戲,而格鬥卻是一種生存遊戲”按照武術大師鄭雨東的觀念,傳統武術不能算作一種體育運動。當然,目前流行的競技武術是一種體育運動,因為國標武術是競技和表演性質的,本質上接近於體育。傳統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衆基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纍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産。競技武術則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臺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目前,武術的概念表述為;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註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武術演變 Evolution Martial Arts
  武字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纍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製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紮﹑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製》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决射禦”﹐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臺前有帷幕飄帶﹐臺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衹穿短褲﹐腰部係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傢﹑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
  唐朝開始實行武舉製﹐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衆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這時的唐朝,阿拉伯人開始大量定居於中國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術開始形成。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嚮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衆圍獵”(《元典章》 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傢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這時的回族武術開始快速發展。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術廣泛傳播,影響力很高。清代人對回族的認識顯得更深入了一層,有了一句乾隆衆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將種。”的評價。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産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傢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傢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製了群衆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挂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係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
武術分類 Martial Arts Categories
  武術分類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傢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係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煉﹐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武術概念】
  武術概念,是人們認識。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和回族武師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藉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着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産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製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術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捕鬥的運動形式註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鬥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質擊方法國棋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註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緻傷緻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儘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商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製在體育競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註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係。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纍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産。
武術特點 Martial Arts Features
  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製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采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而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製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製,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匯集百傢,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
  既究形體規範,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繫統一的整體。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種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有剛有柔、剛柔並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傢各派練功的準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三。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的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製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係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衆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武術作用 Martial arts role
  武術競技
  (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着屈伸、回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
  係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髒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武術套路運動和搏鬥運動,都是以技擊作為它的中心內容的,周貢通過武術鍛煉,不僅能夠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能夠學會攻防格鬥投術,特別是武術功力訓練,更能發揮技擊的實效性。
  武術的搏鬥運動,通過次防技術練習,拳打,腳踢,快摔等動作的運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揚長避短,攻彼弱點、避彼鋒芒,講究得機,得時、得勢,從而提高判斷力和應變能力。這無疑能提高人們剋敵製勝和防身自衛的能力。尤其對公安武警和邊防指戰員更有實際意義和作用。
  (二)鍛煉意志,培養品德,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剋服疼痛關,磨練“鼕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剋服消極逃避關,鍛煉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經過長期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貫徹在武術教習全過程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决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綿延的歷史中,一嚮重禮儀,件道德,“尚武崇德”。諸如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互教互學,以武會友,切磋技藝,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是中國武術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武德的標準和規範也不盡相同,尚武而崇德不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還會大大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三)競技觀賞,豐富生活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著名詩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臺,“三百裏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觀賞價值。通過觀賞,給人以啓迪教育和樂趣。
  (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武術運動藴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衆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着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傢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瞭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技、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武術內容 Wushu
  (對練)
  對練是兩人或兩人以上,按照預定的程序進行的攻防格鬥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三種練法。
  對練 (一)徒手對練:是運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進攻、防守、還擊的運動規律編成的拳術對練套路,有時打拳、對擒拿、南拳對練、形意拳對練等。
  (二)器械對練,是以器械的劈、砍、擊,刺等技擊方法組成的對練套路,主要有長器械對練、短器械對練、長與短對練、單與雙對練、單與軟對練、雙與軟對練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單刀進槍、三節棍進棍。雙匕首進槍、對刺劍等。
  (三)徒手與器械對練,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進行的攻防對練套路,如空手奪刀、空手奪棍、空手進雙槍等。
  (集體演練)
  集體演練是集體進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與器械的演練。在競賽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變換隊形,圖案,也可用音樂伴奏,要求隊形整齊、動作協調一致。
  搏鬥運動,是兩人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鬥智較力的對抗練習形式。目前武術競賽中正在遂步開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項。
  (一)散手,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製勝對方的競技項目。
  (二)推手是兩人遵照一定的規則,使用棚、扳、擠、按、采、例、肘、靠等手法,雙方粘連粘隨,通過肌肉的感覺來判斷對方的用勁,然後藉勁發勁將對方推出,以此决定勝負的競枝項目。
  (三)短兵:是兩人手持一種用藤、皮、棉製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徑的圓形場地內,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劈、砍、刺、崩、點、斬等方法進行决勝負的競技項目。
武術門派 Wushu school
  少林功夫傳人潘國靜中國武術門派、套路衆多,蔚為大觀。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拳種部分有46節計75種、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衆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禦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傢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産。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係,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着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衆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學種及套路。
  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這兩個從不同角度歸納出來的武林集團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從拳術命名的角度列出有關的拳種套路,以見中華武術紛繁浩瀚之一斑。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鶴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咤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餘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傢拳、蔡傢拳、李傢拳、莫傢拳、巫傢拳、薛傢拳、嶽傢拳、趙傢拳、杜傢拳、周傢拳、祈傢拳、溫傢拳、孫傢拳、鄒傢拳、高傢拳、戚傢拳、洪佛拳、嶽傢教、鐘傢教、刁傢教、李傢教、朱傢教、蔡李佛拳、嶽氏連拳、羅傢三展、楊傢短打、鬍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嶽王錘、武子門拳、子竜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鬆脫銬拳、武鬆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鬆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竜潭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竜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彈腿昆侖拳、關東拳、關西拳、竜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遊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一竜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竜形拳、竜樁拳、竜化拳、行竜拳、飛竜拳、火竜拳、青竜拳、飛竜長拳、青竜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鐘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蠃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擋拳、紮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挂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回回十八肘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練步豢、穿步拳、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八極拳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竜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竜拳、地功鴛鴦拳、飛竜地躺拳、九滾十八跌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遊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鬆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鬆混打拳、武鬆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大洪拳(三晃膀)、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拳、紅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埋伏拳、迷蹤拳、緬拳、纏絲拳、磋跤拳、曦陽掌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門金鎖刀、八卦刀、八卦大槍、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劍、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雙刀十八滾、太極刀、太極劍、河州棍、月牙槍、達摩杖、達摩棍、純陽劍、八仙純陽劍、武當劍、青萍劍、袁氏青萍劍、楊氏青萍劍、賈氏青萍劍、梅花刀、梅花槍等。
  從這些武林門派、拳種、套路中,對照俠文化的武功追求,有兩個意義,一是從中可以看到俠文化武功的歷史和現實中的源頭;二是可以看到俠文化武功中的想象成分及其與現實的差距。瞭解這些,相信對於俠文化武功的進一步理解和鑒賞,將是有些意義和價值的。
武術、散手場地與器材 Wushu, Sanshou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武術套路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平地或其上鋪地毯。場地長14m,寬5m,沿四周內沿標明5cm寬的邊綫。在兩條長邊的中點,各畫一條與長邊垂直的長30cm的綫段,作中綫標志,綫寬5cm。
  散手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木(或鐵)製平臺。高0.6m,呈正方形,邊長8m。臺面鋪軟墊,軟墊上蓋帆布。臺面中心畫直徑為lm的陰陽魚圖案,邊緣畫5cm寬的紅色邊綫,嚮內90cm處畫有10cm寬的黃色警戒綫。臺下四周鋪高20一40cm,寬2m的保護軟墊。
  太極推手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鋪有地毯的平地。場地長10m,寬8m,中央畫一直徑6m(以綫外沿為準)的圓,圓內畫一直徑50cm的中心點。各綫寬5cm。
  長兵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比賽場地呈長方形,長14m,寬8m。從長邊中點畫一平行於短邊的中綫,在中綫兩邊各畫一條距中綫2m並平行於中綫的準備綫。
  短兵比賽場地
  武術運動比賽場地之一。為鋪有地毯的平地或鋪帆布的軟墊。圓形,直徑9m,中央畫直徑20cm的中心點。邊綫寬5cm,場地範圍以邊綫內沿為準。自邊綫嚮外2m以內設保護墊。亦可采用散手比賽場地。
  刀
  武術短器械。現代刀為鋼製,由刀身、護手盤、刀柄、刀首等構成。刀身由刀面、刀刃、刀尖和刀背組成。手握的部位稱"刀柄"。刀柄與刀身之間的圓盤稱"護手盤",亦稱"刀盤"。刀柄尾端稱"刀首",頂端設一小環,用於博係刀彩。刀重(包括刀彩):成年男子,不輕於0.7kg;成年女子,不輕於0.6kg;兒童、少年不受限製。刀彩不得超過刀的長度,且不許帶有任何附加物品。刀尖觸地、刀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彎麯時,刀尖以上20cm處至地面垂直距離不小於10cm。
  大刀
  亦稱“春秋大刀”。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刀尖、刀刃、刀背、刀穗、刀盤、刀柄、尾尖等構成。刀身比單刀短,刀柄比單刀長。古時大刀十斤以上,輕重不等,現代演練用大刀為5kg左右。
  朴刀
  亦稱“雙子帶”、“太平刀”。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形似單刀,刀身比單刀長.刀柄比大刀短。全長約1.3m,重3kg左右。刀身包括尖、背、刀、盤等。刀柄分為前、中、後三段,柄尾有鐵環,稱"響環"。
  雙刀
  武術雙器械之一。屬古代雙兵器的一種。護手盤呈半圓形,兩刀合攏插入鞘內,合拼成圓、其餘結構同單刀。
  劍
  武術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之一。由劍身和劍柄組成。劍身包括劍尖、劍刃、劍脊等;劍柄包括格、柄身、劍首等。劍首係短穗,用於短穗劍術;劍首係長德,用於長穗劍術。劍重(包括劍穗):成年男子不輕於0.6kg;成年女子不輕於0.5kg;兒童、少年的劍重不受限製。劍尖觸地、劍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彎麯時,劍尖以上20cm處至地面垂直距離不小於10cm。
  雙劍
  武術雙器械,古代雙兵器之一。護手格有一邊與創身平齊。其餘部位與單劍相同。
  匕首
  亦稱"短劍"。武術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上一。由大、刃、脊、護手、柄、尾環等構成。長26一33crn。尾環處常係彩綢,一般用於雙匕首演練。
  峨嵋刺
  武術雙器械、古代雙兵器之一。長約33cm,中間粗,兩頭扁細且尖,呈菱形。一小圓環與刺身中部活動相連。練習時中指穿過圓環。用拇指個斷撥動使其旋轉、主要運動方法有刺、挑、穿、撥等。
  棍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用白臘桿製成。大棍長約264cm。齊眉棍長度與練習者眉平齊。分為前段、中段、後段,棍根粗於棍梢。棍中點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2.15cm;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兒童不受限製。棍中點以上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1.80cm;成年女子1.60cm;少年男子160cm;少年女子1.40cm;兒童不受限製。
  梢子棍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組成。分為大梢子棍和手梢子棍。大梢子棍的長棍相當於練習者的身高,短棍長50cm左右.用鐵環相連。手梢子棍較短小。
  三節棍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三節長短相等木質堅硬的棍組成。用鐵環相連。每節棍長約50cm,全長約等於練習者的身高。
  拐
  武術器械之一。長柄拐屬“長器械”;短柄拐屬"短器械"。長拐亦稱"單拐".長約133cm。短拐多用於雙器械練習,亦稱"雙拐",長約70cm。在長木棍的1/3處裝一垂直短木構成單拐演練方法有劈、砸、滾、蹦、支、撲、拍、拿、勾、挂、截等;雙拐演練方法有摟、蓋、轉、擊等。除套路單練外,還可對練。
  鐧
  武術器械之一。鐧端無尖,鐧柄呈圓柱體,鐧身呈四棱狀,鐧體無節。長約65一80cm。鐧體四面呈凹狀,稱"凹面鐧"。多用於雙器械練習。運動方法主要有上磨、中截、下掃、直劈、側撩、絞壓等24法。
  槍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矛演變而成。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等、大槍和花槍均衹一個槍頭,雙頭槍的槍桿兩端各一個槍頭。由槍頭、槍纓、槍桿組成。槍桿多用白臘桿製成。槍桿中點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兒童不受限製。槍櫻的長度不得短於200mm。
  大槍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槍頭、槍纓、槍身組成,分為槍尖、槍座、庫口、槍纓、槍身、底端六個部位。槍頭呈三菱形,長約39.6cm,重750-1000g。槍纓長16一33cm。槍身長約3.5m。槍桿較粗,手握槍桿時,拇指尖與食指尖相距三指寬。槍桿一般用白獵桿或金屬製成。
  雙頭槍
  亦稱"兩頭蛇"。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在槍桿兩端各裝一槍頭和槍纓。全長約等於本人身高、多用於雙頭雙槍(雙器械)練習。
  鞭
  武術器械之一。分軟鞭和硬鞭兩類。軟鞭由鏢頭、握把、若幹鐵節,用圓環連結構成,有七節、九節、十三節之分.通常作"九節鞭".使用時可長可短。運動方法有輪法、掃法、挂法、纏法、拋法、舞花及地趟鞭等,可以單鞭或雙鞭演練、硬鞭分"竹節鋼鞭"和十三節"水磨鋼鞭"。鞭身上有十餘個方形或圓形疙瘩,鞭長約100cm,鞭頭稍細且尖,亦作握柄。擊法有擋、摔、掉、點、截、盤、掃等。
  九節鞭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幾節長9一13cm的細圓金屬棒連接構成。每節之間用數個小鐵環連接。各節中間粗兩頭鋼,第一節為鞭頭,末節為鞭把。鞭彩不超過20cm×15cm,且無任何附加物品。
  流星錘
  亦稱"飛錘"、"走綫錘"。武術軟器械、古代外兵器之一。起源於遠古,由繩索與弧形小錘通過幾個小鐵環相連構成,重約1kg。錘頭與繩交接處縛有彩綢。分單流星與雙流星兩種。單流星繩索長約4.95m,雙流星繩索長約1.65m。主要演練方法有縮、拋、掄等。練時巧妙地將繩索纏繞在練習者頸、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腳踝或腰上,抖身放錘,審擊如飛,快如流星,軟中見硬,因而得名。
  鈎
  武術短器械之一。多用於雙器械練習。包括鈎端、鈎尖、鈎口、鈎脊、鈎自身刃、鈎直身背刃、月牙刃、月牙背刃、月牙尖、鈎寸(橫梗)、鈎柄、鈎鑽、鑽尖等13個部位。其演練方法有鈎、樓、帶、壓、挑、刺、舞花等.即可單練,亦可對練。
  叉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叉頭衹有兩股鋒.形似牛角,稱"二股叉"。雙頭有三股鋒,形似"山"字.稱"三股叉",或"三頭叉"、"三角叉"、"鋼叉"、"馬叉"。三股叉頭的中鋒比兩邊鋒高10一13cm。柄長231一264cm,尾端是瓜錘形。全重2.5kg。另有在叉頭和叉尾裝有鐵片.相擊發聲.柄稍短,稱"飛叉"或"響叉"。練習方法主要有攔、橫、扦挑、崩、滾、搬、搗、搓、掏、貫、拍等。
  戟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戟頭由月牙刃、矛頭和橫寸組成。橫寸長約6.6cm,用於連接月牙和矛頭。矛頭略高於月牙刃。截桿由桿身和尾尖組成、戟全長約264cm。若在矛頭兩側裝以同樣大小的月牙刃和橫寸,稱"雙面戟",方天畫戟的戟頭長約52cm,柄長約190cm,全長約244cm。又分長柄單戟和短柄雙戟。古代多為青銅製作,後為鐵製。
  斧
  亦稱"戚"。武術器械之一。短柄斧屬短器械.長柄斧屬長器械。刃寬闊並呈弧形者為"鉞"。短柄斧多用於雙器械練習。斧刃成扇形.斧背成長方形、正方形或鳳尾形。斧背有孔.斧柄穿插其中。頭長約26cm,刃寬約13cm。短柄斧柄長約82cm,長柄斧柄長過人,約264cm。招法有劈、刺、摟、抹、雲、片等。
  鈀
  武術長器械之一。把頭有鐵製或木身鐵齒兩種,形似"梳"。齒數5、7、9不等。每隔6cm一齒,齒長約16cm。柄長約165cm,與鈀頭垂直相交。擊法有推牽、扁身殺、倒頭打、大斜壓等;防法有對打對揭、直起磕、扁身中攔等。可單練亦可對練。
  錘
  古稱"椎"。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多用於雙器械練習。分長柄錘和短柄錘。錘形有圓球形、瓜形、人形、八棱形等。輕者5kg,重者數十斤。短柄長約50cm。練法有涮、曳、挂、砸、擂、衝、雲、蓋等。
  抓
  亦稱"撾"。武術器械之一。由抓頭和抓桿組成屬長器械,若抓頭和繩連結屬軟器械。抓頭形狀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撓,木桿長200cm,抓頭套接於木桿上。軟器械爪頭前有三指,後一指,指上有節,能屈伸,爪背有環,用約650cm長的繩係於爪環。暗器中稱"飛抓"。
  戈
  武術器械之一。始見於商代。有直嚮戈和麯內戈。除作兵器外,還用於禮儀、祭典。作兵器時.戈鬍上有孔,可穿皮筋或繩,固定在木柄上。依長度分長、中、短三種。長戈約314cm;中戈約139cm;短戈約91cm、主要擊法有勾挂、紮挑等。
  鏟
  武術器械之一。最早見於石器時代。石鏟呈長方形或梯形,兩面磨光呈扁平狀鏟刃。商代後出現青銅鏟.戰國時出現鐵鏟,呈凸弧形,多用於作戰。明代的鏟呈彎月形,月牙朝上,凹部有刃,桿長300cm,桿尾有鋒。主要演練方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可單練和對練。
  武術服裝
  武術運動員專用服裝。用綢料、緞料或其它布料製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有不同規格的沿邊、布袢、綢腰帶、板帶、燈籠袖口、燈籠褲腳等。現代武術服裝亦有西式褲、短袖上衣等式樣,或鑲有不同色澤的裝飾品。
  散手裁判器材
  武術裁判用具、包括:(1)色別牌。由木質圓板和柄組成。圓板直徑20cm。柄長20cm.共需18塊.其中紅色6塊、黑色6炔、紅與黑各半6塊。(2)勸告牌。呈長方形,長15cm.寬5cm,黃色板面,上寫"勸告"兩字。(3)警告牌。呈長方形,大小同勸告牌.板面寫"警告"兩宇。(4)放牌架。用於放置色別牌、勸告牌和警告牌。長30cm,高10cm。散手比賽需紅色和黑色放牌架各一個。
  散手護具
  散手運動員裝備。用於保護身體關鍵部位的安全。包括;(1)護頭。以軟皮革、海綿等材料製成。有保護頭部不受損傷和減輕震蕩的作用。(2)護胸。以軟皮革、人造革、海綿和帆布等材料製成.保護軀幹和抗擊減震。(3)護齒。由乳膠或可塑性塑料製成。比賽或練習時含入口中,用上下牙齒咬住.使牙齒不摩擦或不被擊傷。(4)護襠。以合金鋁、海綿、軟皮革、橡筋等材料製成。用於防護襠部,一般穿入短褲內。(5)護腿。以帆布、硬牛皮條、鬆緊布等材料製成,保護小腿脛骨。(6)拳套。用柔韌細膩光滑的羊皮製成,內襯墊有彈性的羊毛、鬃毛或兔子毛。比賽時,65公斤以下級別運動員配帶的拳套重量為8盎司(226.8g),70公斤以上級別運動員配帶的拳套重量為10盎司(283.5g)。整套護具的顔色必須相同,一般為紅、黑兩色,以利於裁判員識別隊員。
武術與易經 Martial Arts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是同根同源的共生關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雙碧,堪稱雙子星座,同樣輝煌,同樣燦爛。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中國武術的濫觴,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發軔;文事與武備至少在兩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攜手而行;舞槍弄棒與吟詩作賦,很早就是被我們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養的兩個方面。歷史中,有無數的武術傢本身就是文學家,而許許多多文學作品中也洋溢着武術的風采。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無先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
  一般來說,人們很少把武術與古典文學拿到一塊兒來談論,尤其是在學術討論會上;而我們也很少在各種出版物上,看到武術與古典文學兩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探討與論述。尤其在武術與古典文學聯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兩個鐵匠一樣,經過了數千年的加溫、淬火,共同鍛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這一點上,還沒有人發現、至少是沒有人明確地加以闡釋。當我驚奇地發現這一點時,我對武術與古典文學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歲的時候,開始聞雞起舞,鑿壁偷光。
  《易經》誕生最早的武術觀念。
  先秦時代的四書五經,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當作文學讀本來欣賞。《易經》開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翻成白話文,是"天體的運行剛健不輟,君子也應自強不息。"這句話,怎麽看怎麽像是一位武術傢對一位習武之人說的話。如果一個對中國武術情有獨鐘的外國人,問什麽是中華武術的精神,我們完全可以告訴他《易經》第一頁第一段的這個結句。"健",是一個特別值得註意的字。它本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剛強",另一個是"康強",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堅強,後者指身體和體質的健康。加上個"兒"字---健兒,就成了軍卒、壯士和劍客,劍客就是武術傢。古樂府中有"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的詩句。
  《易經》中,明確地談到武術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說的是“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這和現代人習武為健身、防身的觀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貞”中的“武人”——則是武術傢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剛健中正”說的是做人,也是練武。所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及對宇宙與人生規律的論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確立,都對後世的武術發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一陰一陽之謂道。知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固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你把《易經》中的這些理念,說給現在八卦太極拳和八卦掌拳師,都像是在說他們行內的話。
奧運項目 Olympic
  武術已確定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特設項目,一共將會决出7枚金牌,其中武術套路5枚、男女散打各1枚。但是這7塊金牌不會占用奧運會的金牌名額,同時也不計入最終的奬牌榜。不過獲得武術冠軍的運動員,將會享受等同於奧運項目冠軍的待遇,而且所獲的金牌也將計入2009年的十一運會奬牌中。
  儘管不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鑒於武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國人對這一項目的關註,不比其他任何項目差。
  武術表演設15塊金牌
  據瞭解,此次特殊的奧運武術表演賽,共設置男女套路10枚金牌,男女散手5枚金牌。比賽的具體項目是,套路:男子長拳、男子南拳南棍全能、男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男子刀術棍術全能、男子槍術劍術全能、女子長拳、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女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女子刀術棍術全能、女子槍術劍術全能。散手:男子56公斤級、男子70公斤級、男子85公斤級、女子52公斤級、女子60公斤級。
  37名中國選手參賽
  中國參加本次武術表演的共37人,都來自於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共排練了四組節目,分別為兵器類、太極類、長拳類和藝術類。
  參演者享受奧運選手待遇
  雖然參加奧運武術表演的武術健兒們,身份並不是奧運參賽運動員,但為了迎接世界各國武術代表團的到來,奧運村為他們開闢了特別的區域,住宿和生活享受與奧運參賽選手同樣的待遇。18日,中國武術代表團已正式入住奧運村。而由於武術展示節目中要使用各種兵器,怕傷着觀衆,出於安全考慮,所有“兵器”要想進賽場,都非常不容易,得嚮奧組委、文化部層層申報,經過統一安檢才能順利入場。而部分“兵器”為了不傷害場地,還改用了木製品,如木刀、木劍等。
  【武術名人】
  李書文
  劉雲樵
  王正誼
  霍元甲
  羅光玉
  丁子成
  王子平
  王鳳亭
  常東升
  馬鳳圖
  尚雲祥
  李小竜
  田秋信
  劉根深
  大山倍達
  崔泓熙
  植芝盛平
  嘉納治五郎
  格雷斯傢族
  石井和義
  宮本武藏
  【國外武術流派一覽表】
  截拳道
  巴西武術
  卡波耶拉(巴西腿法、巴西戰舞)
  巴西柔術
  Kombato
  韓國格闘技
  跆拳道
  太手道
  韓式合氣道
  東南亞武術
  泰拳
  斌道
  赫拉
  越武道
  菲律賓魔杖
  俄羅斯武術
  Systema
  桑搏(Sambo)
  空手道
  柔道
  劍道
  武術名言: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wushu
  武術
    又稱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衆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纍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産。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纍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製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 紮、 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製》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决射禦”,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臺前有帷幕飄帶,臺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衹穿短褲,腰部係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傢、 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着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製,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衆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着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 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 或以槍
英文解釋
  1. :  wushu,  Chinese Martial Arts
  2. n.:  Martial Arts,  wushu, 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wushu, 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 swordplay, etc.
法文解釋
  1. n.  arts martiaux, wushu
近義詞
中國武術, 武藝, 國術, 功績, 偉業, 技藝, 技巧, 訣竅, 手藝
武術
相關詞
日本劍道武道Iaido介紹運動體育競技
武術功夫名人創業者拳術中國歷史武器
軍事國粹中醫百科辭典中華文化藝術太極拳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
纏絲功馮志強健身非物質文化遺産兵器器械冷兵器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八卦張開氣功張開拳術張開跆拳道雷聲曹繼武
亮掌白西園盧嵩高姬際可宋世德韓星垣
拉班舞譜混元竜形戚繼光二踢腳俞大猷
內傢拳走步吳曉邦查拳華拳朴刀
空手道玉斧戴愛蓮六藝舞譜鴨形拳
五祖拳太祖拳詠春拳翻子拳趙道新劈挂拳
竜頭桿棒試力十二形炮拳通臂拳譜七拳
郭雲深武式太極拳紅拳黑虎拳客傢拳綿拳
意拳站樁正踢腿四平拳七星拳虎形拳
養生樁螳螂劍程衝鬥竜形拳心意把嶽傢拳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