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區域概況
鬆源鎮地處梅縣東北部,四面環山,中間盆地,毗鄰閩粵兩省十鄉鎮,轄區總面積149.5平方公裏,共中山地18萬畝,耕地1.8萬畝,22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總人口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是梅縣的農業大鎮之一。2001年被省政府核定為300個中心鎮之一。
古時,鬆源境內森林茂密,鬆木參天,同時,因地處鬆源河上遊,有源頭之意,故命名鬆源。鬆源鎮地處東經116°22′,北緯24°11′,位於梅縣東北部,四面環山,中間盆地。總面積149.5平方公裏,其中山地18萬畝,耕地1.8萬畝,下轄22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3.97萬多人,是梅縣的農業大鎮之一。2001年被省政府核定為300個中心鎮之一。礦産資源主要有煤、鐵、錳、碳石和瓷土。交通便利,路況良好,省道S223綫、通往福建永定洪山的鬆洪公路穿境而過,是閩粵兩省五縣十鄉鎮的集散地。通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鎮容鎮貌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鬆源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發展纔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勵精圖治,事業蓬勃發展,農村安定團结。至2007年底,全鎮實現社會總産值4.2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666元。2006年、2007年被縣委評為“五好”鎮黨委、“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工作”先進單位。
歷史名人
黃慕鬆(1883--1937),原名汝海,鬆源寶坑人,少時廣東武備學堂畢業後選派到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炮工學校,回國後任廣東黃埔陸軍小學教官、校長。後再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18年赴英國留學。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民國成立後任參謀部第五局局長。
1913年擔任國防考察委員,曾赴蒙古、新疆實地考察,回京後,任陸軍測量總局局長。後任中俄界務公署參議專門委員,兼交通部路綫審查會主任。
1925年廣州軍政府成立後,任粵軍總司令部編審委員會副委員長。
1927年初,任粵軍第三師師長,率部參加北伐戰爭。
1929年8月任參謀本部測量總局局長,首次完成全國軍事測量任務,被譽為“中國軍事測量之父”。
1925年黃埔軍校高級班副主任,1927、1930年兩次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193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四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推選為中央海外黨務委員。
1933年4月特任新疆宣慰使,同年鼕任新疆省黨部指導員。
1934年奉派西藏任致祭達賴專使。
1935年3月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4月任中將,同年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
1936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任廣東省保安司令。
1937年3月病逝於廣州。國民政府追贈他為民國陸軍上將。
黃鎮球(1898--1979),原名洪秀,字劍靈,籍貫鬆源寶坑,1919年畢業於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分配在邊防軍見習。
1920年南下廣東,先任粵軍第一師上尉參謀,後任少校。
1922年參加北伐、東徵等戰役,作戰有功,升任團長。
1926年底率33團駐防海南島任瓊崖警備司令,1927年任師長,參加第二次北伐。
1931年6月赴德國學習防空,1934年回國後歷任防空學校校長、少將、中將等職。
1937年任首都防空司令部副司令、航空委員會航空廳廳長、全國防空總監等職。他創辦中國防空體係,培訓大批防空人才,主管8年抗戰防空,抗戰勝利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抗戰勝利後,任後方勤務總司令、聯合勤務總司令,被稱為“國軍現代後勤之奠基者”。
1950年隨國民黨政府往臺,1951年升陸軍二級上將,歷任國防部副部長、總統府參軍長、臺北衛戌總司令。
1961年升任陸軍一級四星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席、參軍長等職。
鬆源由來
鬆源境內山林茂密,滿山遍野古鬆參天,同時又因她地居鬆江河上遊,有源頭之意,而得名鬆源。
鬆源是梅縣的根源,客傢人宋朝入粵進梅多經此地。宋朝年間,梅縣有六位進士,其中三位就是鬆源的蔡若霖、蔡定夫、蔡蒙吉祖孫三人,特別蔡蒙吉年輕中舉後不去做官,而是回家乡辦學校,推進梅縣教育事業的發展。梅縣今天能成為“文化之鄉”,不應忘記“三蔡”奠定的教育基礎。“三蔡”讀書“梅花奪魁”,為梅縣人樹立了最早的榜樣,也是梅縣鬆源應有之義。好象省委副書記蔡東士是鬆源蔡氏後裔,我道聽途說,未有考證。還有黃慕鬆、黃鎮球、王維、王立潮等都是鬆源的鄉賢俊彥,吾等後輩景仰的典範。
鬆源是當年紅軍入粵的第一站,她原本就是革命老區。早在一九二六年秋,這裏就成立了鬆源支部,一九二八年成立蘇维埃政權,一九二九年十月,朱德軍長親自率領紅四軍出擊東江時路經鬆源,並留下十多名紅軍骨幹,加強鬆江區赤衛隊的建設,抗日戰爭時期,鬆源區委是閩西南潮地區唯一的模範區委,解放戰爭時期,這裏是邊區重點遊擊根據地,為了全國的解放,母送子,妻送郎,一大批優秀的鬆源兒女奔赴戰火連天的戰場。
鬆源鎮地處梅縣東北部,四面環山,中間盆地。這裏為廣東梅縣、蕉嶺,福建永定、上杭、武平交界之處,為“兩省五縣十鄉”商旅雲集之地。
鬆源圩雖地處邊區,但自古就是個買賣熱鬧的場所,久負盛名的鬆源麥芽糖就是通過這裏衆多的商販旅客傳揚而聲名遠播的,不少海外歸來的客傢僑胞慕名在這鬆源圩上購買麥芽糖。(不少梅州市民和海外客傢僑胞都知道,麥芽糖要數梅縣鬆源鎮出産的最為有名,香甜爽脆,適口不膩。)鬆源圩逢農歷三六九日為集市貿易日。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圩場物産比過去更為豐富,周邊貿易非常活躍。平日裏,周邊地區的商販往來頻繁,買辦貨物,採購商品。每逢圩期,四面八方成百上千的客運貨運車輛及摩托車等涌嚮這裏,熱鬧非凡。當地土特産麥芽糖、五香豆幹、桃子豆腐、紅菇等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周邊地區的山貨和農副産品如茶葉、靈芝、香菇、木材、生豬等也運到這裏交易,外地商販和群衆從這裏採購回大批日用、傢電、傢具等商品。。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由於毗鄰的兄弟省田地豐足,許多鬆源女性都嚮往北地,多嫁於鄰省周邊鄉鎮。改革開放以來,本地經濟發展快,北地周邊鄉鎮的姑娘紛紛南飛,來鬆源成親落戶。由於周邊地區群衆往來頻繁,相互走親訪友,鬆源形成了“月半”節日多的獨特風俗習慣,據說鬆源是梅縣各鄉鎮中“做月半”最多的一個鄉鎮。每逢“做月半”,鬆源的酒樓飯店就生意繁忙。兄弟省的親友到鬆源來作客,熱情的主人往往都帶上自己的親戚到街上吃館子。周邊地區的群衆辦喜事或朋友聚會也經常到鬆源圩上宴請客人,常常一請就擺好幾臺甚至十幾臺的席。
說到鬆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王壽山了。它由何而得名,也沒聽祖輩的人提起。但它的秀麗幾景,是去過了的人都不會忘記的。王壽山主峰海拔一千二百四十二米。為花崗地貌,常年翠緑蔥鬱,松樹、杉樹、雜樹遍布全山,山茶、山藥、山果到處皆是。大山之中還棲息着多種飛禽走獸,有五顔六色的小飛鳥、長尾鳥,雄冠白羽的雉雞,以及野豬、豹、狼等一些猛獸。據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華南虎在此活動。
山勢雄奇,高山雲表,風景壯觀,為群山之冠。登主峰棋盤石鳥瞰,左右百裏盡收眼底。有人云:上看汀洲八角樓,下看潮州汀子橋;汀江飄帶繞山腳,梅江滾滾嚮東來。
山中名勝古跡,引人入勝。“陽持筆、岡甲湖、棋盤石、半天爐、真武殿、隆武岩、風髻石、仙人跡”為山中八景,“登高望八景、景景醉遊人”名不虛傳。更有各奇形異石,或如螳螂爬壁,或如金龜窺探……還有一些岩石,至今殘留着古人遊覽時所作詩句。
山下汀江,現已被截流,原浩浩蕩蕩之江水今成一泓碧玉。乘船至山腳,登高遠望,實為現今森林旅遊之佳景。這裏已規劃為竜湖風景區中之王壽山森林度假區。
鬆源特産
麥芽糖
麥芽糖是鬆源的土特産之一,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世人歡迎。
鬆源製作麥芽糖歷史悠久,其製法精良。它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麥芽糖性甘溫,健脾開胃、下氣中和、消食化積而性不損元,故為健脾溫中之藥,據此藥理加上和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妙用,兩者配合而成。其製法是以二十斤大米配半斤小麥為度,把小麥溫濕下芽,待其芽長如針,根係特別發達時,便可把米煮成飯,以適度的恆溫,經過6---7小時發酵,由澱粉轉化成糖分,此時可把渣榨去,把榨出來的水放到鍋裏煮,開始時以猛火功,後以小火慢煮的濃縮方法,使化解的水濃縮成糖。初成時是赤色固體,再經過不停地拉絞,變為清甜可口的呈白色的麥芽糖。麥芽糖有補氣治病的作用,如和老薑每天早晨吃適量,可對老年性胃虛寒咳嗽、支氣管炎有補導作用;燉雞蛋服對小孩和嬰兒是比較佳的營養品,故為世人所喜愛,凡來鬆源的商旅都喜歡買鬆源麥芽糖回去品嚐,或作禮品送客。60年代,糧食緊張時,麥芽糖無法生産。改革開放後,麥芽糖的生産又恢復起來了。
麥芽糖主要産於鬆源的徑口、園嶺、彩山、橫坊等村。
領導分工
李建煌
黨委書記、
人大主席
負責黨委全面工作
李順華
黨委副書記、
鎮 長
負責政府全面工作
張寶基
黨委副書記
分工管黨群、辦公室、民政、主管教育、生協、
老幹、工商聯工作
黃康中
黨委委員、
副鎮長
協助鎮長負責政府日常工作,分工管財貿、文化、體育、城建、公路、交通工作,兼安委主任
王利靈
副鎮長
分工管農業、水利、畜牧、水産、烤煙、科技、
科協、扶貧工作
陳 浩
副鎮長
分工管計劃生育、政法工作
盧志勇
黨委委員、
紀委書記
分工管紀檢監察工作,協管計劃生育、生協工作
何蘭芬
黨委委員、
人大副主席
分工管人大、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劉志文
黨委委員、
人武部長
分工管武裝、林業工作
張忠勝
黨委委員
分工管組織、人事、工會工作,協管教育、文化、體育工作
李友康
黨委委員
分工管企業、安全生産工作,兼安委副主任
李小勇
黨委委員
分工管黨政辦公室、信訪工作,兼黨政辦主任
馮行山
黨委委員
分工管宣傳、國土、僑務、統戰、宗教、
廣播電視工作 |
|
為縣城所在地,位於縣域中部偏西,介於東經118°45′50″—119°27′49″,北緯27°25′23″—27°51′45″之間,平均海拔353m。鬆源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總的特點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具有鼕暖夏涼,春季回溫早,氣候相對穩定。由於鬆源鎮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其藴藏着豐富的植被資源,據資料統計,鬆源鎮境內有種子植物173科,809屬,1924種。鬆源鎮境內群山環抱,緑水洄流,風光綺麗,自古以來就有巾子祥雲、霞帔麗日、雙潭石印、雲鶴鬆蔭、石竜煙淨等風景勝地,目前主要景點有石竜山公園和大濟歷史文化村。
慶元縣始建於南宋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自置縣以來,鬆源鎮就一直是慶元縣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20km2,城鎮建成區面積3.8 km2,現轄後碓村,大坂垟村,北門村,林後村,西門村,底村村,西演村,喜鵲村,應嶺尾村,範源村,大濟村,菜業村,周墩村,南門村,大坑村,五四村,坳後村,上莊村,城北村,下塢村,半灣村,會溪村,下莊亭村,坑西村,烏石嶺村,五三村,下灘村,田墩村,牛路洋村,洋心村,星源村,吳宅村,東門村,姚傢村,半岱村,黃象村,道崗村,五一村,上葉村,五二村,街尾村。共41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4167人,縣外流入人口2738人,其中非農業戶口人口3014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
2004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96億元,同比增長16%;工業總産值4.65億元,同比增長8.4%;農村人均純收入2965元。目前,全鎮已基本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第三産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發展新格局。農業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發展取得成效,培育了以茶、蔬菜、水幹果等為主導的産業,到2004底全鎮共開發茶葉基地935畝,無公害蔬菜基地4029畝,水幹果基地2848畝。工業經濟和財政收入有了新突破,在抓工業經濟中着重做好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和環境優化三大文章,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夢天、四通為代表的竹木製品,以百興、鹹豐為竜頭的食品加工,以新星、中和、飛越為骨幹的鉛筆製造三大傳統行業,塑料、醫藥、彩印三個行業正在崛起,全鎮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在快速推進。
鬆源鎮風光綺麗,古謂“蒙洲八景”中就有巾子祥雲、霞帔麗日、雙潭石印、雲鶴鬆蔭、石竜煙淨等勝景坐落鬆源,經過重整修繕,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進士村”大濟以充滿遠古神韻的扁鵲廟、飛檐鬥拱的明清古建築、神秘的古地道吸引着八方來客,生態公園、蒙洲公園、市民廣場成為群衆休閑健身的絶佳去處。 |
|
鬆源鎮位於鬆溪盆地中心,是福建省鬆溪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五代閩永隆三年(941年)置鎮,宋開寶八年(975年)後為縣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名城關鎮,1984年復今名。現轄6個村委會和6個居委會,總人口3萬人,土地總面積52.2平方公裏,有山地55475畝,耕地7556畝。改革開放以來,農工商並舉,重點發展工、商、運、服五大行業,建成蔬菜、茶葉、茉莉花、水果、淡水魚、肉禽蛋等六大基地。境內有建於清代奎光塔,為鬆溪縣重點保護文物。 |
|
鎮政府駐後田街1號,面積120.4平方千米,人口5.18萬。郵編:323800。轄5個社區、41個行政村:新建、詠歸、石竜、濛洲、玉田;城北、西門、東門、上葉、大坂洋、後碓、白象、下塢、範源、星源、林後、道崗、下灘、洋心、西演、應嶺尾、牛路洋、會溪、坑西、北門、南門、街尾、姚傢、吳宅、大坑、菜業、下莊亭、半岱、烏石嶺、大濟、半灣、周墩、田墩、喜鵲、底村、嶴後、上莊、五都一、五都二、五都三、五都四。 |
|
鬆源鎮為縣城所在地,位於縣域中部偏西,介於東徑118°45′50″—119°27′49″,北緯27°25′23″—27°51′45″之間,平均海拔353m。鬆源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總的特點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具有鼕暖夏涼,春季回溫早,氣候相對穩定。由於鬆源鎮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其藴藏着豐富的植被資源,據資料統計,鬆源鎮境內有種子植物173科,809屬,1924種。鬆源鎮境內群山環抱,緑水洄流,風光綺麗,自古以來就有巾子祥雲、霞帔麗日、雙潭石印、雲鶴鬆蔭、石竜煙淨等風景勝地,目前主要景點有石竜山公園和大濟歷史文化村。
慶元縣始建於南宋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自置縣以來,鬆源鎮就一直是慶元縣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20km2,城鎮建成區面積3.8 km2,現轄41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4167人,縣外流入人口2738人,其中非農業戶口人口3014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
2004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96億元,同比增長16%;工業總産值4.65億元,同比增長8.4%;農村人均純收入2965元。目前,全鎮已基本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第三産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發展新格局。農業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發展取得成效,培育了以茶、蔬菜、水幹果等為主導的産業,到2004底全鎮共開發茶葉基地935畝,無公害蔬菜基地4029畝,水幹果基地2848畝。工業經濟和財政收入有了新突破,在抓工業經濟中着重做好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和環境優化三大文章,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夢天、四通為代表的竹木製品,以百興、鹹豐為竜頭的食品加工,以新星、中和、飛越為骨幹的鉛筆製造三大傳統行業,塑料、醫藥、彩印三個行業正在崛起,全鎮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在快速推進。 |
|
鬆源鎮地處梅縣東北部,四面環山,中間盆地,毗鄰閩粵兩省十鄉鎮,轄區總面積149.5平方公裏,共中山地18萬畝,耕地1.8萬畝,22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總人口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是梅縣的農業大鎮之一。2001年被省政府核定為300個中心鎮之一。
至2003年,全鎮社會總産值實現3.26億元,其中農業總産值1.18億元,工業總産值1.33億元;鎮級機動財力達165萬元;農村人均收入達4220元。通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鎮容鎮貌日新月異,是商飲服務業,手工製造業和來料加工的理想投資風水寶地。 |
|
- : Songyuan Town
|
|
鬆源 |
|
|
|
新建社區 | 水南村 | 姚傢村 | 五星村 | 城北村 | 五四村 | 黃坑村 | 金星村 | 東門村 | 東門村 | 上莊村 | 北門村 | 北門村 | 大濟村 | 青塘村 | 東王村 | 錢橋 | 西門村 | 南門村 | 西門村 | 上葉村 | 大坂洋村 | 後碓村 | 白象村 | 下塢村 | 範源村 | 星源村 | 林後村 | 道崗村 | 下灘村 | 洋心村 | 西演村 | 應嶺尾村 | 牛路洋村 | 會溪村 | 坑西村 | 南門村 | 街尾村 | 吳宅村 | 大坑村 | 菜業村 | 下莊亭村 | 半岱村 | 烏石嶺村 | 半灣村 | 周墩村 | 田墩村 | 喜鵲村 | 嶴後村 | 五都一村 | 五都二村 | 五都三村 | 五都四村 | 詠歸社區 | 石竜社區 | 濛洲社區 | 玉田社區 | 坳後村 | 五一村 | 寶坑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