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杜牧 Du Mu
夜來微雨洗芳塵,公子驊騮步貼勻。 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
|
詩人: 姚合 Yao Ge
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 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 |
|
詩人: 徐寅 Xu Yin
杏苑簫聲好醉鄉,春風嘉宴更無雙。 憑誰為謔穆天子,莫把瑤池並麯江。 |
|
杏樹園。 唐 劉長卿 《過鄭山人所居》詩:“寂寂孤鶯啼杏園,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嶠 《酒泉子》詞:“記得去年,煙暖杏園花正發,雪飄香。” |
|
園名。故址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 唐 代新科進士賜宴之地。 唐 賈島 《下第》詩:“下第衹空囊,如何住帝鄉。 杏園 啼百舌,誰醉在花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 神竜 已來, 杏園 宴後,皆於 慈恩寺 塔下題名。同年中推一善書者紀之。” |
泛指新科進士遊宴處 Refers to new scholars Banquet Department |
泛指新科進士遊宴處。 宋 王禹稱 《初拜拾遺遊瓊林苑》詩:“ 杏園 鶯蝶如相識,應恠重來蒨綬香。”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 杏園 料已題詩罷,望 長安 使人悲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類·柳》:“杏園一宴,桃李春官。” |
古黃河渡口名 Ancient name of the Yellow River ferry |
古 黃河 渡口名。 唐 郭子儀 曾自此渡 河 討 安慶緒 。今為 河南省 汲縣 杏園鎮 。 唐 杜甫 《垂老別》詩:“ 土門 壁甚堅, 杏園 度亦難。”《新唐書·郭子儀傳》:“ 子儀 自 杏園 濟 河 ,圍 衛州 。” |
|
杏園投訴電話晉中旅遊投訴電話:0354-2636528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杏林概說:進入頗具江南園林風格的捲棚挑檐式靜園門,我們就來到了常傢最早的園林——杏林。這裏是常氏最早建成的園林區。十畝園區,廣栽杏樹,從心境上講,常氏取意寄情修建杏林,有三層典故和含義:其一,常氏崇尚儒學,尊孔子為宗,而孔子最初講學於杏壇,開創儒學。其二,杏花開於二月,報春最早,其時也是各地舉子赴京會試之時,故而杏花又名及第花,作為文化世傢的常傢自然偏愛這種吉祥的花木。其三,相傳漢末吳國名醫董奉為人看病不收分文,衹讓患者傢屬在他門前栽植杏樹為報,年久成林,董奉也以其醫術醫德被尊為仙。常氏建杏林,也含有對品德高尚者的崇敬。常氏崇尚儒學,歷代子弟多有赴山東孔廟祭拜者,並最終於清光緒五年北祠堂落成之時,修築杏壇,請回孔子像供於杏壇之上,以寄托子弟的敬仰。建築結構從整個杏園的建築結構上,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建造它時匠心獨具。進入大門後的兩側小院分別為“鬆師”、“梅友”,喻園主崇尚鬆柏的挺拔、梅花的高潔;東西兩側各二十八間的長廊,廊壁上鑲嵌了56方清代名傢名聯,供遊人在散步中時時習詠。長廊的兩端各有一個望亭,與杏林四角的小亭相互呼應,體現出主人幽雅清新的情趣。園中四角的四個小亭上,分別鑲有“披風”、“枕霞”、“景星”、“慶雲”的匾額。披風、枕霞——反映出主人寄情山水、嚮往淡泊寧靜生活的心境;景星——天空代表了祥瑞的星座,相傳舜治天下,有景星顯現於空中。慶雲——五彩祥雲;相傳堯帝時,天空出現慶雲;以上兩詞均為對聖君治理國傢、人民盼望盛世升平的願望。虎皮石:花架下這塊形狀乖巧的巨石叫“虎皮石”,上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八個字。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格言,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真人不露像、露像非真人”的意思。它表達了常氏子弟的文人情結和品格,和追求一種超然事外的道德休養的情趣。遊廊中的聯帖:遊廊中的聯帖,其中為世人熟知的有劉墉、左中棠、紀曉嵐、林則徐、曾國藩、曾國荃、康有為、梁啓超等,還有山西名士傅山、祁雋藻,趙鐵山等名傢作品。這裏,我們要提一下常傢莊園建築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常氏作為儒商世傢,廣為收藏歷代名人名傢的墨寶並將其溶入建築之中。如我們進堡門見到的宋代歐陽修和蘇東坡的“二亭雙絶”帖,還有雍和堂清初書畫名傢惲壽平畫跋帖。可園唐詩筆意帖等共有八處名帖。杏壇:相傳孔夫子講學論經於杏林之下,常氏先人為了激勵後輩努力學習儒傢文化、感悟儒傢思想,在杏園的槐蔭樹下建築了杏壇。長者們常常來此不懈地對晚輩們進行教誨,後來便有了“常威夢聖立大志”的故事。(詳見杏壇說明)壇臺下四周工藝精湛的四幅石質浮雕,分別是孔子“周遊列國”、“論穆公霜”、“杏壇講學”、“學琴師襄”的典故。周遊列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分割為許許多多的小國傢。當時一些學有所成的“士”,為了發揮自己的才學,得到各國君王的重用,紛紛遊說於列國之間,在民間或王室講述自己的學問。其中比較成功的有韓非、李斯、蘇秦等人。孔子也不例外,也帶領了他的弟子們。四處進行講學。但遺憾的是,他的學說始終沒能得到列國君主的欣賞。杏壇講學——孔子周遊列國,未能得到重用;回到魯國後,仍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幹脆不再想做官的事,每天在杏壇談琴論道,嚮弟子們講述“詩、禮、樂、易”。所以杏壇便被尊為孔子授學立教的第一聖地。由於孔子講學的地方種滿了杏樹,人們便把它稱為“杏壇”,後來,杏壇就成為人們追求知識和理想的代稱。孔子辭世後,他的學生子貢在他的陵墓周圍種了許多楷樹,而當時在河南的周文王陵墓前則種滿了模樹,因為二人都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典範,所以後人便以“楷模”作為人們崇尚學習的對象的代名詞。論穆公霜——齊景公和晏嬰到魯國,見到孔子。景公問:“秦國過去很小,地理位置又那麽偏僻,但秦穆公為什麽能稱霸呢?”孔子回答:“秦過去雖弱小,但其志嚮遠大、法度嚴明,又能知人善任。比如它能用五張羊皮贖回百裏奚,然後委以重任。由此看來,秦稱王也是可以做到的。”景公聽後,表示信服。學琴師襄——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孔子29歲時,嚮師襄學習彈琴。師襄教授了孔子一首樂麯,問他是何人所作。孔子長時間反復練習彈奏,直到理解了樂麯的內涵,進而領悟到他的作者是周文王。師襄很佩服,並且告訴他,樂麯的確是文王所作,名叫“文王操”。杏林影壁:鑲雕於北墻的五面影壁,雕工精細、寓意深遠.八卦影壁:“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是易經的根本原理;而八卦圖則是中國“玄學”的首要課題;在中國,用太極八卦圖做影壁是非常罕見的。北墻正中的八卦影壁,中間是“八卦圖”,八卦,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它與杏園的正門相對,意藴深奧,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人們難以窮盡其深遂的內涵。但從它所處的位置上,明白地表達了主人的造園宗旨,就是觀象而係理,從大自然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四季更易中,去領悟萬事萬物變遷的哲理和人生真諦。花墻影壁:兩側這四個製作精美的磚雕壁挂,構圖精美、形象生動、做工細膩;俗稱“花墻”。花墻以花、草、鳥、蟲、樹、雲、月等構成基本圖面,輔以楷、草、纂、隸四種不同字體題書的《四時讀書樂》詩,形成了四幅構圖完美、極具欣賞和品讀價值的寫意工筆畫。我們贊嘆這些巧奪天工的、堪稱藝術精品的影壁作品的同時,不難體會出當年製作它的主人所具有的高雅情操和藝術鑒賞水平。這四個插屏型的壁挂,一對為夔竜圖案插架,一對是草竜圖案插架;磚雕畫心內分別雕刻着牡丹、青蓮、菊花、梅花,代表了一年四季;所以我們又稱它為四時插花畫屏影壁。四時影壁與位於正中的八卦影壁相互呼應,渾然一體,使杏園的文化氣息頓然生色。民間園林影壁在製作中往往寄予了對應的鄉土民俗文化寓意,如在這幅“秋景圖”菊花的圖案上,就雕刻着一隻做工精巧的貓和展翅的蝴蝶,它取諧音“耄耋”之意,寓意祈望莊園的主人益壽延年。在這幅“夏景圖”上,則雕刻了蓮花、白鷺和菖蒲圖案,取諧音“一路連科”、仕途通達之意。據傳此影壁為清道光年間主人從揚州帶回,所以又顯示出江南水鄉明秀清麗的特色。四時影壁詩:(四時讀書樂——宋.翁森)春景書(楷體)夏景書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新竹壓檐桑四周,小齋幽敞明朱曦。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盡落螢入幃。近床賴有短檠在,來對讀書功更倍。北窗高臥羲皇侶,衹因素稔讀書趣。讀書之樂樂何如,緑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麯來熏風。秋景書鼕景書庭前昨夜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江空木落千崖枯,迥然吾亦見其吾。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誦記莫遣韶華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地爐茶鼎烹活火,一輕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日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杏園清代名人書法帖(附作者簡介)明清以來,朝廷為緩和階級矛盾,極重科舉。儒學及書法藝術均達到唐宋以後的又一個頂峰。在杏園東西兩側長廊中,嵌有清代各個階段的書法界代表人物的作品52帖,成為體現常傢莊園深厚文化底藴的又一看點 |
|
杏園村 杏園社區 杏園居委會 杏園鄉 杏園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