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佩玉之飾。指玉器的彩色襯墊。《周禮·春官·典瑞》:“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 鄭玄 註:“服飾之飾,謂繅藉。” |
|
衣服和裝飾。《漢書·張放傳》:“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許嘉 女,上為 放 供張,賜甲第,充以乘輿服飾,號為天子取婦,皇后嫁女。” 宋 郭彖 《睽車志》捲二:“倅問婦人服飾狀貌,乃其亡妻叢塗寺中也。” 清 徐士鑾 《宋豔·叢雜》:“ 唐 代宗 朝,令宮人侍左右者,穿紅錦靿鞾。是轉效賤妓服飾也。”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休勒 年約四十歲……他的華麗的服飾和他萎縮的外形極不相襯。” |
|
穿衣佩飾。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 喬 曰:‘天帝獨欲召我!’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 |
衣着和裝飾 Clothing and decoration |
衣着和裝飾:~淡雅ㄧ華麗的~。 |
|
我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人所撰《呂覽》記述,黃帝時“鬍曹作衣”;或說:“伯餘、黃帝製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母係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中原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製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裏”(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着等級製的産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
服飾簡史——夏商周時期: Fashion History - Shang and Zhou periods: |
周朝的服飾: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製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範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嚮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
服飾簡史——春秋戰國時期: Fashion History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侈,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傢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後宮百數。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縟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鼕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 |
服飾簡史——秦漢時期: Fashion History - Qin and Han dynasties: |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統治時間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着緑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着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人類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亞當和夏娃赤身裸體地生活在伊甸園裏,沒有清規戒律束縛,活得挺自在。可後來受了蛇的引誘,就吃了果子,就開始有了七情六欲,就開始有了羞恥之心,就羞愧愧地把無花果葉子連綴成衣,聊以遮羞,大約人類的始祖的衣服凝聚的是人的一種羞愧的情緒,還沒有遮風擋雨抗禦寒冷的功用,也或許伊甸園中壓根就沒有寒冷。
可大自然畢竟有嚴鼕與酷暑。所以說後來大約又加入了自然的因素,人們便開始用衣服來一層層地包裹自己,並且越來越厚,越來越嚴實。內衣之外要有外衣,外衣之外還要加罩衫,並且是從頭到腳,頭上加了各式的帽子和頭巾,而腳上穿了鞋還不算,還要套上一種叫作襪的東西。到了印度則更甚,婦女們裹了頭巾還不夠,還要在臉上蒙上一層朦朧的面紗。分析起來,這其中除去了禦寒的用途與民俗的原因外,大約還有一些道德觀念在作怪。因為答爾丟夫給我們作了一個極好的例子,桃麗娜因穿得不夠嚴實,脖子下露出了一點白的肌膚,答爾丟夫便內心慌亂,趕緊掏出手帕,吩咐桃麗娜擋擋前胸,從而維持一個正人君子的清白的眼睛。幸而答爾丟夫死的早,因為衣服發展到後來出現了比基尼,出現了超短裙,並且在料子與做工上勇敢地嚮“薄露透”發展下去,衣服甩掉了一些實用屬性進入審美的領域,時裝業成了熱門,而時裝模特也盡情地在舞臺上一展風采,答爾丟夫先生即使陽壽不盡,見了這東西大約也要氣得吐血身亡,或者為了維護自我的“貞潔”而索性搞瞎自己的眼睛。
擁有漫長封建社會的中國也不甘於落後,男子着了長袍後外面還要加一個馬褂,雖偶有村夫野老如農夫樵夫之類或許會赤了膊,《三國演義》中就記載了一個叫許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戰馬超,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從四德壓着,衣着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則更甚,動輒就要犯“七出”之條,就要吃休回娘傢之苦了。而這時的衣服卻也充當了助紂為虐的角色,譬如胸罩,那時大約還是天方夜譚的事,就知道用了布橫七竪八地纏,直至纏平女性身體的麯綫。可是通過衣服這渠道對女性包裝歸包裝,衛道者氣勢洶洶歸洶洶,包裝不住的倒是永恆的人性。相反,過度的包裝倒似乎可以扭麯人性。如一雙赤着的腳,不論男女,不論老少,現代人看了似乎沒有絲毫的感覺,不就是一雙腳嘛。可中國舊時之女性則要用布纏緊纏嚴,以致纏小纏殘,成三寸,穿綉鞋,藏於裙裾之中。因為層層隱蔽,所以也就神秘,因神秘也就令男子心顫而想探個究竟。慶幸的是,人畢竟是萬物之靈長,人類逐漸地解决了自身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翻過歷史沉重的策頁,衣服終於發展到了今天。
倘追溯到成衣之前,衣服原本也沒有什麽兩樣,都是一捲捲的布呆頭呆腦地擠在布店的櫃臺上。可經了裁縫的那雙巧手,簡單的事情就復雜化了,因為便有了阿Q的氈帽,孔乙己的長衫;也有了三仙姑綉了邊的夾衣與老楊同志二斤半重的鞋子。有了衣的不同,便也有了人的不同。因為大多數的人就演過或正演着以衣取人的鬧劇,譬如現代婚姻上的一見鐘情,雖是詩人所極力歌頌的,這卻反映了一部分人看問題衹限於表面的一種淺見。衣服少、暴露,人的的思維方式就認為必淫蕩,見了留長發着奇裝異服的男人就認為必是無賴。因為這未免鄙陋,不曾聽說美院裏是找些最淫蕩的人做人體模特。所以倒需要我們記住的話便是:“衣服就是衣服。”
至於穿衣的目的,或有避寒、遮羞、審美、標志等的爭議。其實這種爭議也大可不必,因為穿衣的目的是絶不可用唯一的功用來限定而是要因人而異的,譬如一個不名一文的乞丐穿衣是大約很難顧及到審美因素,而一個面對着如山的衣服卻嘆息沒衣可穿的貴婦人大約也不用去考慮避寒的因素吧。現在,揮金如土的主兒多了,衣店便也投其好,把衣的價碼由一位數兩位數很快升值到四位,甚至五位。為了博得“我可比你闊多了”的面子就不惜花了重金去買,而往往穿在身上後讓人的感覺並不一定很美。人之麗質自天生出如同美的芙蓉是自清水出,衣服充其量是個點綴如紅花之與緑葉。難道說如果我們傢有了萬貫就去搞一套足以顯示闊氣的金縷玉衣?豈不知顯示來顯示去卻把自己顯示到老古董的出土文物堆裏去了。至於衣服的功用在於遮羞,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羞是源自於知善惡果的一種人類所共存的原始情緒,是人存羞存。然羞在何處似乎又出了些差異,被人撞見裸身的女子,馬來女人要擋肚臍,某些非洲女人要擋臀,阿拉伯女人要擋頭與發,中國女人要擋腳與腿,而埃及女人擋的是臉。如果埃及女人手頭沒有別的遮蓋物,寧可撩起裙袍裸了下體也不能讓人看到她的臉。由此而言,習慣與風俗給穿衣得體與否進行了內涵不同的定義。穿衣服不是人類恥於裸體的結果,而是穿衣服産生了這種羞恥感。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着。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着,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製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着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鼕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
服飾簡史——魏晉南北朝: Fashion History -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鬍人搬到中原來住,鬍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鬍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衹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竜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製,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着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着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麯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製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錦綺饋綉,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
服飾簡史——隋唐五代: Fashion History -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
到了隋唐,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係着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着「幂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緑四種顔色最受歡迎。
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鼕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着。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后禮見皇帝時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見賓客時穿着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
服飾簡史——宋: Fashion History - Song: |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衹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顔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麯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
服飾簡史——元: Fashion History - Yuan: |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着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
服飾簡史——明: Fashion History - Ming: |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鬍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衹能穿桃紅、紫緑及一些淺淡的顔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係着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衹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褘衣:為皇后受刪、謁廟、朝會時穿着。
翟衣:為皇后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
服飾簡史——清: Fashion History - clear: |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製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傢纔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顔色是外面黑,裏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纔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着。
竜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着。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后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服飾搭配中還有衆多的技巧。 |
服飾的分類 Clothing categories |
(1)按性別、年齡分類。
①年齡。有嬰兒服、兒童服、成人服,或少年服、青年服、中
年服、老年服。
②性別。有男子服、女子服、男女通用服。
(2)按着裝方式分類。
①體形型。按照體形分別包裝的着裝類型,基本上是上下分
開的兩部分。如我國男女絶大部分的穿着型式。
②佩戴型。把天然的或人工的裝飾品固定在身體的某一部分。
這類型多見於原始時期或現代民族的服飾形態。
③係紮型。把繩、綫、帶等材料係紮於人體的一部,特別是
係紮於腰部、頸部、腕部、腳部等。
④挂覆型。用布類披挂於身上的形式,如披肩、鬥篷、坎肩
等。
⑤纏裹型。用長方形或半圓形的布把軀幹部纏裹起來的形式。
如印度婦女用的紗麗等。
⑥垂曳型。上下連在一起的全身衣,長長地垂下的形式,如
婚禮服等。
⑦貫頭型。即貫頭式、套頭式、鑽頭式。這種類型在長方形
或橢圓形的布中央挖個洞的貫頭衣,如現代人的套頭衫等。 |
服飾(FUSHI 拼音) Clothing (FUSHI Pinyin) |
衣裳服飾。今泛指身上穿的各種衣裳服裝
人類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亞當和夏娃赤身裸體地生活在伊甸園裏,沒有清規戒律束縛,活得挺自在。可後來受了蛇的引誘,就吃了果子,就開始有了七情六欲,就開始有了羞恥之心,就羞愧愧地把無花果葉子連綴成衣,聊以遮羞,大約人類的始祖的衣服凝聚的是人的一種羞愧的情緒,還沒有遮風擋雨抗禦寒冷的功用,也或許伊甸園中壓根就沒有寒冷。
可大自然畢竟有嚴鼕與酷暑。所以說後來大約又加入了自然的因素,人們便開始用衣服來一層層地包裹自己,並且越來越厚,越來越嚴實。內衣之外要有外衣,外衣之外還要加罩衫,並且是從頭到腳,頭上加了各式的帽子和頭巾,而腳上穿了鞋還不算,還要套上一種叫作襪的東西。到了印度則更甚,婦女們裹了頭巾還不夠,還要在臉上蒙上一層朦朧的面紗。分析起來,這其中除去了禦寒的用途與民俗的原因外,大約還有一些道德觀念在作怪。因為答爾丟夫給我們作了一個極好的例子,桃麗娜因穿得不夠嚴實,脖子下露出了一點白的肌膚,答爾丟夫便內心慌亂,趕緊掏出手帕,吩咐桃麗娜擋擋前胸,從而維持一個正人君子的清白的眼睛。幸而答爾丟夫死的早,因為衣服發展到後來出現了比基尼,出現了超短裙,並且在料子與做工上勇敢地嚮“薄露透”發展下去,衣服甩掉了一些實用屬性進入審美的領域,時裝業成了熱門,而時裝模特也盡情地在舞臺上一展風采,答爾丟夫先生即使陽壽不盡,見了這東西大約也要氣得吐血身亡,或者為了維護自我的“貞潔”而索性搞瞎自己的眼睛。
擁有漫長封建社會的中國也不甘於落後,男子着了長袍後外面還要加一個馬褂,雖偶有村夫野老如農夫樵夫之類或許會赤了膊,《三國演義》中就記載了一個叫許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戰馬超,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從四德壓着,衣着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則更甚,動輒就要犯“七出”之條,就要吃休回娘傢之苦了。而這時的衣服卻也充當了助紂為虐的角色,譬如胸罩,那時大約還是天方夜譚的事,就知道用了布橫七竪八地纏,直至纏平女性身體的麯綫。可是通過衣服這渠道對女性包裝歸包裝,衛道者氣勢洶洶歸洶洶,包裝不住的倒是永恆的人性。相反,過度的包裝倒似乎可以扭麯人性。如一雙赤着的腳,不論男女,不論老少,現代人看了似乎沒有絲毫的感覺,不就是一雙腳嘛。可中國舊時之女性則要用布纏緊纏嚴,以致纏小纏殘,成三寸,穿綉神秘,因神秘也就令男子心顫而想探個究竟。慶幸的是,人畢竟是萬物之靈長,人類逐漸地解决了自身賴以生存的衣、食.
翻過歷史沉重的策頁,衣服終於發展到了今天。
倘追溯到成衣之前,衣服原本也沒有什麽兩樣,都是一捲捲的布呆頭呆腦地擠在布店的櫃臺上。可經了裁縫的那雙巧手,簡單的事情就復雜化了,因為便有了阿Q的氈帽,孔乙己的長衫;也有了三仙姑綉了邊的夾衣與老楊同志二斤半重的鞋子。有了衣的不同,便也有了人的不同。因為大多數的人就演過或正演着以衣取人的鬧劇,譬如現代婚姻上的一見鐘情,雖是詩人所極力歌頌的,這卻反映了一部分人看問題衹限於表面的一種的思維方式就認為必淫蕩,見了留長發着奇裝異服的男人就認為必是無賴。因為這未免鄙陋,不曾聽說美院裏是找些最淫蕩的人做人體模特。所以倒需要我們記住的話便是:“衣服就是衣服。”
至於穿衣的目的,或有避寒、遮羞、審美、標志等的爭議。其實這種爭議也大可不必,因為穿衣的目的是絶不可用唯一的功用來限定而是要因人而異的,譬如一個不名一文的乞丐穿衣是大約很難顧及到審美因素,而一個面對着如山的衣服卻嘆息沒衣可穿的貴婦人大約也不用去考慮避寒的因素吧。現在,揮金如土的主兒多了,衣店便也投其好,把衣的價碼由一位數兩位數很快升值到四位,甚至五位。為了博得“我可比你闊多了”的面子就不惜花了重金去買,而往往穿在身上後讓人的感覺並不一定很美。
人之麗質自天生出如同美的芙蓉是自清水出,衣服充其量是個點綴如紅花之與緑葉。難道說如果我們傢有了萬貫就去搞一套足以顯示闊氣的金縷玉衣?豈不知顯示來顯示去卻把自己顯示到老古董的出土文物堆裏去了。
至於衣服的功用在於遮羞,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羞是源自於知善惡果的一種人類所共存的原始情緒,是人存羞存。
然羞在何處似乎又出了些差異,被人撞見裸身的女子,馬來女人要擋肚臍,某些非洲女人要擋臀,阿拉伯女人要擋頭與發,中國女人要擋腳與腿,而埃及女人擋的是臉。如果埃及女人手頭沒有別的遮蓋物,寧可撩起裙袍裸了下體也不能讓人看到她的臉。由此而言,習慣與風俗給穿衣得體與否進行了內涵不同的定義。穿衣服不是人類恥於裸體的結果,而是穿衣服産生了這種羞恥感。
1 服飾搭配
服飾-服飾搭配
聰明的女人從不會在裝扮自己時跟風逐流,因為她知道:流行的東西也許並不適合自己。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呢?那就從每個人的臉型開始談起,還有從性格,流行趨勢等因素。如果你是個星座愛好者,也可以分析星座服飾搭配開始學習。
具有異國情調的高顴骨臉
如果修飾不當,這種極具個性的臉孔很容易顯得粗俗。所以顴骨比較高的女士應留意裝扮的技巧,以彰顯臉型的現代感。
發型:若想用頭髮遮掩突顯的兩頰,效果並不會好。應選擇輕快時髦的發型,而厚重繁雜的發式則應避 今日焦點
化妝:註意利用陰影的效果來淡化突兀的雙頰,顴骨下方可用色度略亮的粉。眉毛可勾畫得細而上揚,表現敏銳的神情。
服飾搭配:成熟溫馨的服飾更適合這種臉型的女士。可選擇有異國情調的披肩,從而增添一份個性之美。但修飾應簡約而獨特,以免流於俗套。
可愛而健康的圓臉
圓臉的女人容易給人親切可愛的印象,衹是不易打扮得具有成熟女人優雅的氣質。所以圓臉女士扮美的要點是遮掩或淡化過圓的臉,並在穿衣打扮時強調優雅與成熟。
發型:應註意表現臉部的輪廓,前額應顯得清爽簡單,不又能完全露出前額。可用中分或三七開的發型,讓頭髮自然垂下遮住眼側過寬的臉,使臉顯得長一些。蓬鬆的捲發不適合圓型的臉。
化妝:過分白皙的粉底不適合圓臉的女士,粉紅色係的粉底會比較合適。眉型應選擇較粗而清爽的。
服飾搭配:選擇款式簡潔的服裝體現成熟韻味,飾物也應簡而精,避免各種可愛的小飾物。對比強烈而清爽的條紋襯衫可讓圓臉女士顯得理性而端莊。 |
|
- : elegant
- n.: duds, equipage, feather, finery, habiliment, raiment, trappings, 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
|
|
- n. habit et parure
|
|
裝備 |
|
藝術 | 戲麯 | 戲劇 | 服裝 | 民族 | 漢族 | 民族服飾 | 品牌 | 時尚 | 褲子 | 衣服 | 文化 | 工藝品 | 民俗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迷彩 | 軍服 | 作訓服 | 作戰服 | 時裝 | 搭配 | 百科辭典 | 商業 | 公司 | 流行時尚 | 歷史 | 典故 | 鞋 | 生活 | 宗教 | 裝飾 | 瓷器 | 紋樣 | 佛教百科 | 更多結果... |
|
|
|
|
刺綉 | 服裝 | 針織 | 西裝 | 冠飾 | 服裝設計 | 習慣 | 口袋 | 黑色 | 裝飾 | 盔甲 | 腰帶 | 竜袍 | 披風 | 背心 | 鎧甲 | 圍巾 | 錢包 | 衣服 | 製服 | 重量 | 英鎊 | 寬度 | 反面 | 印花 | 汗衫 | 西服 | 外衣 | 款式 | 例如 | 規格 | 手工 | 裁縫 | 背包 | 旗袍 | 手套 | 睡衣 | 衣裳 | 羊毛 | 禮服 | 時裝 | 大衣 | 蟒袍 | 袈裟 | 風衣 | 和服 | 領帶 | 馬褲 | 木屐 | 襪子 | 連衣裙 | 牛仔褲 | 個人 | 燕尾服 | 胸圍 | 中國銀行 | 證書 | 綉花 | 毛重 | 電匯 |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