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中國古代史 : 三國兩晉南北朝 > 晉朝
目錄
西晉歷史 Western Jin Dynasty History
  崛起與統一
  晉朝皇族的源頭為河內司馬氏,在曹魏時代已世代為官。如司馬朗、司馬懿及司馬孚等兄弟共八人,時人稱「八達」。其中司馬懿具有政治及軍事才略,在曹魏後期抵禦蜀漢北伐及平定遼東,成為了魏國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馬懿與曹爽受遺共同輔政,但司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發生高平陵事變,司馬懿重奪政權,至此司馬氏開始專政。在司馬懿去世後,其子司馬師及司馬昭逐漸鞏固司馬氏的勢力。此期間發生三次嚴重的內亂和割據戰爭,史稱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馬氏逐步掌握了執政權。
  263年司馬昭為了建立赫赫軍功,統一中國,結束中國分裂,命鍾會、鄧艾及諸葛緒率軍伐蜀,蜀漢主將姜維阻敵於劍閣。最後鄧艾經陰平直襲涪城,進逼成都。劉禪見大勢已去而投降,蜀漢滅亡,史稱魏滅蜀之戰。及後鐘會、姜維意圖叛變,但被司馬昭立即平定。司馬昭勝利後將要代魏立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馬炎繼立後於265年篡位,曹魏滅亡。司馬炎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此時孫吳局勢混亂,吳帝孫皓不修內政又窮極奢侈,民心不附。270年河西鮮卑領主禿發樹機能入侵,匈奴劉猛也隨之出關。此時司馬炎先做伐吳準備,他派羊祜鎮守襄陽與吳將陸抗對峙,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274年陸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議伐吳,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伐吳的時候了,賈充、荀勗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决定於該年12月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遊王濬唐彬軍、中遊杜預鬍奮王戎軍、下遊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於280年逼近建業,孫皓見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三國時期結束。
  內憂外患
  曹魏時期壓抑的世族在司馬懿及陳群羽翼下擡頭,當時出名的世族有琅琊王祥、滎陽鄭衝、陳國何曾、臨淮陳騫、潁川荀顗、荀勳、河東衛瓘、河東斐秀、太原王渾、泰山羊祜、河內山濤、京兆杜預等。曹魏時期的清談,到晉代時許多士大夫紛紛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祿又求出世隱遁的士大夫。朝政方面,由於諸臣在「平吳」與「立嗣」議題上發生爭執,使得黨派形成。羊祜與張華支持伐吳,認為必剋;但司馬氏寵臣賈充、荀勳及馮紞反對,所以拖延數年。等到平吳後,賈充慚恨失計,於是怨恨張華。在立嗣上諸臣爭執更劇。當時太子司馬衷昏庸無能,武帝之弟齊王司馬攸較仁孝慧敏。大臣衛瓘、和嶠主張廢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勳及馮紞極力反對。最終晉武帝仍然不能捨子立弟,遣返司馬攸回其封國,最後他憤怨而死。
  軍事方面,西晉立國後,武帝分封諸王,於277年遣諸王就國,其中一些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瑋督荊州。統一後,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武帝裁撤州郡兵。分封諸王與去州郡兵是避免權臣專政及地方割據的發生,但卻使宗室權力有逐漸凌駕中央的趨勢。當時邊境的鬍族遷入中原,對晉帝國呈現半包圍形勢。這些鬍族時時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因此心生不滿。河西鮮卑禿發樹機能與匈奴劉猛的內侵,使郭欽建議用武力將內遷的外族強製遷出,武帝不用。由於鬍漢摩擦狀況仍未改善,當朝廷元氣大傷後,周邊鬍族便爆發五胡亂華。
  賈後幹政與八王之亂
  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外戚楊駿輔政。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幹政。當時楊駿擅權,與賈後對立,汝南王司馬亮怕楊駿要害他,逃亡許昌。楊駿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王與某些大臣不滿。291年賈後藉由楚王司馬瑋除去楊駿及其勢力,任命汝南王亮與衛瓘掌政。不久賈後利用楚王瑋與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衛瓘,再以偽詔殺楚王瑋,任命張華、裴頠及賈模等人掌政。至此賈後奪權成功。所幸張華等人同心協力,盡忠職守,政局得以穩固。此時外族又入侵,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劉度元以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鬍叛變,晉軍大敗,周處陣亡。299年齊萬年之亂平定。江統繼郭欽後亦建議將鬍族強製遷離,他所著《徙戎論》提出更完整的主張,但晉室已無能為力。
  由於太子司馬遹非賈後親生,賈後意圖廢除。300年太子被賈後污篾謀反,被廢。趙王司馬倫采孫秀計,挑撥賈後殺掉太子。而後趙王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為由發兵去除賈後及其黨羽,趙王倫專政。於301年,趙王倫自立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為太上皇。三月,齊王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趙王倫。五月去除趙王倫及其黨羽,惠帝復位,齊王冏專政。302年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顒派軍討伐齊王冏,長沙王乂於京城洛陽響應。最後齊王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乂掌政,成都王穎於鄴遙控。
  303年成都王穎為了去除駐守京城的長沙王乂,聯合河間王顒率軍攻擊洛陽,但被長沙王乂屢屢擊敗。304年初洛陽城缺糧,東海王司馬越勾結禁軍擒長沙王乂,開城投降。長沙王乂被河間王顒將領張方用火烤死,成都王穎迫惠帝立其為皇太弟,河間王顒為太宰,東海王越為尚書令。成都王穎勝利後,班師返鄴,政治中心北移。而後東海王越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討伐成都王穎。最後失敗,晉惠帝被俘,東海王越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顒將領張方占領洛陽。
  但不久東海王越的親弟並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瀎聯合異族烏桓、羯朱等勢力擊敗成都王穎。成都王穎挾晉惠帝逃至洛陽,投靠擁有關中及洛陽的河間王顒,最後成都王穎被廢,河間王顒改立司馬熾為皇太弟。305年東海王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嚮進攻關中。306年東海王越攻入長安。河間王顒和成都王穎敗走,最後相繼被殺。東海王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晉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專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前北方外族分佈圖,當時外族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盧水鬍、烏桓、巴人及高句麗人。八王之亂期間,司馬氏在地方上影響力頓減,地方勢力不斷膨脹,外族陸續叛變,成漢與前趙先後獨立。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漸勢大,於304年稱王,兩年後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304年司馬穎遭王濬圍攻,遣匈奴領袖劉淵回並州發兵支援,劉淵乘機宣佈獨立。308年劉淵稱帝,國號漢,後稱前趙。李雄與劉淵的獨立,開啓五鬍十六國時期。晉室在八王之亂後面臨一場覆亡危機。
  劉淵為了要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掠奪洛陽,大將石勒及王彌掠奪關東各州。310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劉和自立為帝。同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又有蝗災,洛陽缺糧,司馬越率朝中重臣及諸將東討石勒,棄懷帝於洛陽。
  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密詔荀晞伐之,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當他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此時洛陽空虛,劉聰、王彌及石勒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傢,史稱「五鬍十六國」。
  西晉亡後,在北方尚有三個忠於晉朝的地區,即並州北部劉琨、幽州段匹磾、涼州張寔。然而,並州劉琨先被石勒擊潰,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則奉東晉密令將劉琨處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擊敗。最後,在涼州張寔去世之後,其弟張茂嚮前趙的劉曜稱臣。至此東晉在華北的勢力全部消滅。
東晉歷史 Eastern History
  晉室南渡與內亂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原屬於東海王越一黨,鎮下邳。當時江東少受中原戰亂影響且財富充裕,但由於吳人不得志於晉室,甚至有意光復吳國。吳姓世族以義興周氏及吳興瀋氏並為江東二豪,吳郡朱、張、顧、陸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間江南發生三次叛亂,皆由義興周氏的周玘所平定,使江南得以穩定,史稱三定江南。307年八王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康。南遷後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政策穩定政權,他藉由當地名士顧榮、賀偱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
  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但晉廷穩定後大量引用僑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壓抑吳姓世族。使周玘等吳姓世族不滿,有意叛變,但事洩未果,周玘憂鬱而死。其子周勰繼之,意圖叛變,其叔周札洩密而未果。而後晉室分化周瀋二氏,使其先後崩潰,並將親晉的朱張顧陸四氏遞升。然而,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加上世族對寒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傢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始終動蕩不安。
  因為北方外患威脅仍在,東晉朝廷賴世族及方鎮的支持以穩定局勢,這使得不少實力派世族意圖叛變,奪取政權。當時晉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導丞相、王敦專政軍事,時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素來桀傲,有意控製朝廷,晉元帝為了抑製王氏權勢,以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牽製,並防禦京師。王敦萬份怨恨,於322年發兵,攻陷建康。刁協等人被殺,史稱王敦之亂。晉元帝備受恐懼,憂憤而死,太子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當時王敦欲篡位,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縣),但於324年病危。晉明帝下令討伐,平亂成功,由於王導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晉室重用。
  325年晉明帝去世,太子銜繼立,是為晉成帝。由王導及外戚庾亮輔政。當時軍事重鎮分由陶侃鎮守荊襄地區及由蘇峻及祖約等鎮守淮南地區。陶侃懷疑因為庾亮的幹預,使得未能輔政而感到不滿。庾亮為了提防陶侃,任溫嶠鎮守武昌。由於蘇峻及祖約對庾亮鞏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滿,於327年反叛。次年蘇祖聯軍攻陷京師,脅持晉成帝,庾亮逃至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史稱蘇峻之亂。此時陶侃觀望,經溫嶠力勸之下决定討伐蘇峻。蘇峻迎戰陣亡,329年陶溫聯軍收復京師,平亂成功。事後庾亮請罪,外調鎮蕪湖,朝廷由王導執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遙控朝廷,與王導交惡。339年後王導與庾亮先後去世,由庾翼執政,掌握荊州軍權。
  北伐與奪權
  在東晉成立後,南遷的晉人莫不希望發動北伐,收復在北方淪陷的傢園。但由於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豐富的資産使得重返北方的意願不高。而朝廷擔心野心傢藉此擴大勢力,如立功還可獲得人心,達成篡位目的,所以不支持大規模北伐。
  東晉初期,朝廷采取以攻為守態度抵禦北方。317年祖逖意圖北伐,晉元帝衹有給予少量軍隊,命他相機進取。他招募流民建立軍隊,並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但由於東晉發生內亂,朝廷又擔心他威望太高,於321年派戴淵為總督節制,以致收復河北的計畫無疾而終,祖逖憂憤而死,失地得而復失。王敦因為祖逖去世而不必顧慮,之後遂叛變。祖逖軍由其弟祖約率之,最後也隨蘇峻叛變。晉成帝時則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們以荊州為中心,意圖發動北伐。但是因為朝廷抵製,所以沒有實現。庾氏兄弟相繼去世後,荊州刺史由桓溫擔任。他嚮往劉琨、陶侃事跡,以北伐為務。
  346年晉穆帝時,桓溫討伐成漢(成漢於338年為李壽篡位,改國號為漢),次年討滅。桓溫聲威大震,世族忌妒之,執政司馬昱引殷浩抗衡之。349年石虎死,晉廷派褚裒北伐,失敗。桓溫多次希望北伐,晉廷不許,改以殷浩負責北伐。352年殷浩聯合羌將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擊敗。次年殷浩再度北伐,為姚襄所襲。354年晉廷衹好將桓溫換上,由他掌握北伐大權。桓溫先後發動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於苻健采堅壁清野戰術並打敗晉軍,最後桓溫缺糧而撤退。356年,桓溫討伐河南姚襄,擊潰之並收復洛陽,修謁皇陵。358年他建議遷都洛陽,但遭到世族反對做罷。等到晉哀帝及晉廢帝(即司馬奕)相繼為帝之後,桓溫已經控製朝廷。當時北方呈現前秦前燕兩強局勢,洛陽為前燕占領。桓溫為了準備篡位,於369年討伐前燕。當時燕軍大敗,晉軍進駐枋頭(今河南瀎縣附近)與燕將慕容垂對峙。最後晉軍缺糧而退,慕容垂率軍追殺,晉軍大敗。371年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隔年簡文帝去世,晉孝武帝繼位,373年桓溫要求「九錫」,有代晉之意。大臣謝安、王坦之拖延該事,不久桓溫病死,東晉得以保存。
  淝水危機
  淝水之戰前夕,前秦東晉對峙圖晉孝武帝時,謝安執政,桓衝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謝安任劉牢之為參謀,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軍。
  370年前秦滅掉前燕後,前秦帝苻堅即有意滅東晉以統一天下。373年攻下東晉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圍攻襄陽,朱序堅守,於隔年攻破,俘虜了朱序;又派彭超圍攻彭城,卻被謝玄率北府兵擊敗。382年呂光平定西域後,苻堅的目標指嚮東晉。隔年5月桓衝率10萬軍,意圖奪回襄陽,苻堅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禦。8月苻堅認為時機已到,率舉國之師南徵東晉,兵分三路,聲勢浩大。他親率步兵60萬抵達項城,派苻融為先鋒率27萬兵攻打壽陽,梁成等人屯洛澗以控製淮河。晉廷震驚,謝安力持鎮定,命謝石為前綫大都督、謝玄為先鋒,與謝琰、桓伊等人率8萬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0月秦軍前鋒攻陷壽陽後,苻堅趕往指揮,並派朱序嚮謝石諸降勸降。但朱序盡洩秦軍虛實,並建議速戰速决。11月謝玄派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澗,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12月謝玄嚮苻堅建議後退决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决。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於後軍大喊秦軍已敗。此時秦軍大亂,謝玄等人乘勝追擊,秦軍全面崩潰,苻融戰死,苻堅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護送。此役晉軍全面勝利,於東晉歷史上意義非凡,史稱淝水之戰。
  戰後,謝安都督諸州軍事,準備北伐支離破碎的前秦。384年謝安命謝玄、桓石虔率軍北伐,謝玄等人自廣陵北上,攻剋鄄城、廣固等地,並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以運送糧草。此役收復山東、河南一帶,將領土劃至黃河以南。荊州軍也成功收復四川、襄陽一帶。謝玄繼續北上,前鋒劉牢之一度打到鄴城。但專政朝廷的司馬道子忌諱謝氏功高,朝議「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令謝玄回鎮淮陰,最後北伐功敗垂成。
  朋黨之亂與桓玄稱帝
  司馬道子為晉孝武帝之弟,甚受信任。淝水之戰後謝安謝玄被司馬道子排擠,最後相繼去世,朝廷逐漸混亂,北府軍後由王恭等人統率。桓衝去世後,桓傢後來由桓玄領導。390年晉孝武帝對司馬道子不滿,遂內以王珣、王雅入廷,外以王恭任兗州刺史、殷仲堪任荊州刺史;司馬道子也引王國寶及王緒抗衡,朋黨亂起。396年晉孝武帝被貴人張氏殺,太子繼立,為晉安帝,甚愚。398年王恭和庾楷上表彈劾王國寶並領兵討伐,殷仲堪遙援,吳姓世族也發民支持。司馬道子畏懼,衹好殺王國寶、王緒求和。之後司馬道子聽從司馬尚之建議,任王愉江州刺史為外援。次年王恭聯合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再度舉兵。司馬道子命其子司馬元顯為都督同王愉率軍抵禦。王愉被擊敗,聯軍攻至京師。司馬元顯收買劉牢之倒戈,王恭敗死。殷仲堪與桓玄得知後退至尋陽,由桓玄任盟主,最後雙方言和。朝廷為分化殷仲堪勢力,任桓玄為江州刺史、殷仲堪為荊州刺史、其部下楊佺期為雍州刺史。399年桓玄殺殷楊二人,並其轄地。
  司馬元顯擔憂北府軍不可靠,徵江東豪族佃民以建立新軍,稱為「樂屬」。這卻使「東土囂然」,引發民變,399年孫恩率衆攻陷會稽,史稱孫恩之亂。孫恩世奉五鬥米道,五鬥米道大受世族及平民信仰。400年孫恩擴張勢力,江東豪族及五鬥米道紛紛響應,江東八郡完全淪陷。401年孫恩偱海路直襲丹徒,京師震撼。劉牢之派劉裕至海????擊敗孫恩,孫恩乘船而退,又被劉裕擊敗。402年3月孫恩為臨海太守辛景所敗,投海而亡。餘衆由其妹夫盧循領導。
  402年司馬元顯為免桓玄乘亂偷襲,搶先西徵,任劉牢之為先鋒,司馬尚之為後部。桓玄也率軍東下,大破司馬尚之,劉牢之認為司馬元顯無用而倒戈,引桓軍入建康。桓玄控製朝廷,誅殺異己,先後殺司馬元顯與道子,奪取劉牢之兵權,誅戮部分北府將領,提拔北府將領劉裕。桓玄最初有意革新朝廷,但最後豪奢縱欲,政令無常,漸失人心。403年桓玄篡位稱帝,建國桓楚。隔年劉裕同北府舊將何無忌、劉毅舉兵,收復建康,桓玄挾晉安帝西撤江陵。而後桓玄又率軍東下,被劉毅擊敗。最後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馮遷所殺。桓振、桓謙又挾晉安帝反抗,直到405年肅清桓氏勢力,劉裕得以迎晉安帝復位,也掌控了朝廷。
  劉裕篡晉
  劉裕掌控朝廷,荊州刺史劉毅忌妒,意圖舉兵。412年劉裕搶先討伐之,劉毅兵敗自殺。譙蜀為東晉叛將譙縱所建。在405年時,益州刺史毛璩率軍討伐江陵桓振,蜀軍不願遠征,便推譙縱為主叛晉。隨後攻陷成都,殺死毛璩,譙縱也自號成都王。408年晉廷派劉敬宜率軍討伐但失敗。413年劉裕派西陵太守朱齡石率軍西伐,攻占成都。譙縱敗退自殺,譙蜀亡。
  盧循為孫恩繼承人,桓玄為安撫之任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斷襲擾沿海。404年盧循由海路攻占廣州,隔年晉廷為安撫而命他為廣州刺史。410年盧循趁劉裕北伐南燕之機,與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潰劉毅於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勢攻入京師建康,史稱盧偱之亂。此時劉裕已趕回,盧循和徐道覆發生內訌,盧循久攻京師不破,撤守尋陽。10月徐道覆進攻江陵,為守將劉道規所敗。12月盧循敗於晉軍,退守廣州。411年劉裕派兵擊殺徐道覆。盧循最後於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殲滅,投水自殺,至此亂事平定。
  劉裕消滅若幹異己後,為了名正言順稱帝,先後發動兩次北伐。當時南燕慕容超屢屢入侵,409年劉裕率軍伐南燕。於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青州市),擒殺慕容超,南燕亡。而後因盧循叛亂,劉裕回師。後秦因為屢遭夏主赫連勃勃入侵,國勢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劉裕再度北伐,連剋許昌、洛陽。隔年劉裕兵分兩路圍攻關中,最後攻破長安,後秦亡。但於該年鼕天,留守京師的劉穆之突然去世,為免朝廷生變,劉裕不得不親返。他命其幼子劉義真同王鎮惡、瀋田子等諸將防守長安,後來諸將內哄,夏主赫連勃勃率軍攻擊。417年鼕劉裕命劉義真等將領率軍東歸,遭夏軍追擊,元氣大傷,至此北伐結束。關中失守後,劉裕開始積極謀取帝位。同年劉裕殺晉安帝,立其弟德文,為晉恭帝。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宋,史稱南朝宋,是為宋武帝,東晉至此滅亡。439年北魏統一華北後,至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疆域及行政區劃 Boundaries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製。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並、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製定分封製,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諸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淝水之戰前後東晉疆域變遷圖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製。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衹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占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並、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並、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並、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政治體製 Political system
  兩晉的政治體製為世族政治。世族的形成源自漢魏,主要由地方豪強、經學世傢或纍世為官者組成。220年曹魏實施九品中正製作為拔選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戰亂而崩潰的察舉制度。魏晉時擔任審查的中正一般為二品,但二品官幾乎為世族,使得世族獲得拔選人才的權力。由於拔選往往重視傢世而忽略纔德,最後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製不僅維護門閥統治的主要工具,也構成其一部份。東晉時,世族政治達到巔峰,以僑姓世族為主。隨晉室南遷的北方世族為「僑姓」,南方世族則為「吳姓」。東晉朝廷對吳姓世族采取排斥態度,吳姓世族也不願與其積極合作,久之雙方隔閡加深。但隨者江南的開發,寒族及吳姓世族也逐漸擡頭。
  架構方面,朝廷的决策機關與行政機關也逐漸分立。尚書省、中書省及門下省依序獨立出來,由漢代的三公九卿製走嚮隋唐的三省六部製。西晉承襲曹魏,中書監職權甚重,名實方面俱稱為宰相。由於地處樞近,雖然官位在尚書令之下,但權力在其之上。同時門下也自中書分到部分權力,共同掌管决策,尚書則掌管行政。尚書的內部架構發展較為充分,在西晉即有省、曹、郎曹三級機構,「八座」之官。中書及門下直到東晉方擴張機構,中書省分局曹以協理奏章,門下至晉哀帝時建立門下省。後來皇帝為了提防權力漸盛的中書省,以門下省參與政治以牽製之。兩晉的三公雖然無實權為榮譽職,但可為皇帝顧問,該職也用來安置權臣。當時一些權臣,大多以三公錄尚書事、加領中書及門下,或加領大將軍、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至於監察制度,御史臺成為完全獨立的部門,直接由皇帝控製。然而其主要功能為維護皇帝威嚴,並非掃蕩貪污。御史臺架構完整,屬官分為監察司法的治書侍御史、維持朝殿威權的殿中侍御史和監督官吏是否瀆職的侍御史。
  律令方面,由於《魏律》內容繁雜,早在司馬昭執政時即命賈充、羊祜、杜預、裴楷等人參考《漢律》及《魏律》來修編新法律。267年完成新律,次年頒行全國,此即《晉律》。因於泰始年間頒行,又稱《泰始律》。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實行全中國的法典。張斐、杜預各別又為《晉律》作註本《律解》(張著)及《律本》(杜著)。經晉武帝批準後,該註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所以又與《晉律》統稱「張杜律」。這種以註輔文的立法方式影響後世,如唐代的《永徽律疏》。
軍事制度 Military System
  西晉的軍事制度沿襲曹魏,采用世兵製。晉武帝頒布去州郡兵及封國製,並任衆王都督諸州軍事。東晉兵製襲用世兵製,並以募兵製補充兵力。由於中央衰落,軍力外重內輕,地方方鎮較不受朝廷管轄。謝安為了鞏固中央,建立北府軍。
  西晉軍隊分為中軍、外軍和州郡兵,中外軍全部兵員都來自軍戶。中軍直屬中央,編為軍、營,主要保衛京師,有事出徵,兵力不下10萬人。駐防城內宮殿宿衛、宮門及京城宿衛為宿衛軍。駐防京郊,有事出徵為牙門軍。中軍統帥為中軍將軍,後改為北軍中侯或中領軍。外軍為中央直轄的各州都督所統率的軍隊,都督一般由徵、鎮、安、平等將軍或大將軍擔任。州郡兵是地方軍備,西晉滅孫吳後,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裁撤州郡兵。並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維持治安。但是實際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西晉軍鎮及八王封國分佈圖晉武帝頒布封國製,諸王分封郡國,大國三軍5000人、次國二軍3000人、小國一軍1500人(詳見晉朝諸王列表)。並任一些王室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瑋督荊州、河間王顒督關中。晉武帝任諸王都督諸州軍事是為了提升宗室力量避免權臣專政,但卻使得地方宗室掌握軍權,權力有逐漸凌駕中央的趨勢。西晉都督為持節使臣以督諸軍,持節都督分為三級,都督中外諸軍事為最高統帥,監諸軍次之,都督各州諸軍事居末,和將軍分統外軍。東晉沿襲西晉軍事制度,但已有變化。因為皇權衰微,中軍往往有名無實,同駐京師的還有揚州都督所屬軍隊。外軍大多由世族的軍隊組成,統軍將領稱霸一方,其中荊州軍甚至超越中央。東晉多次北伐,確有助鞏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鎮具有野心,往往藉此篡位。關於兵源方面,因為戰亂軍戶大減,兵員改以募兵補充,或直接徵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組成的北府兵,屢次擊敗強敵,在東晉後期等級如同中軍。
人口 Population
  西晉建國後人口但仍未恢復到東漢水準,八王之亂及五胡亂華更使人口數下滑。五胡亂華時發生數次大屠殺,例如劉聰、劉曜、石勒及石虎在華北的屠殺。戰亂帶來的瘟疫及饑荒,也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甚至發生「人相食,饑死者十五六」的慘事。除戰亂因素外,兩晉人口數也因為種種因素被隱瞞。政府賦稅繁重,使得百姓依附在大族或寺廟下逃避課稅;當時軍人及部麯、僧人、道士及奴婢是屬於別籍而不入戶;此外,因為戰亂使大量人口外移或是遷入後隱瞞戶籍。
  由於北方戰亂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動。滯留北方的漢人則依靠塢堡自衛。當時主要流亡潮有六次,296年晉惠帝時期關中發生齊萬年之亂,數萬人民由關中經過漢中,抵達蜀地,之後協助李特、李雄立國。另一股經漢水、宛至淮河,後為石勒吸收。巴蜀動亂後,人民逃至荊湘地區,因受土豪欺壓而叛亂,最後為王敦、陶侃平定。並州饑民嚮冀豫地區乞食,後由田甄率領,稱為「乞活賊」。涼州少受戰亂,衆多人民前往避難。由於保留大量漢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華北動亂時,衆多人民逃往遼東,由慕容皝設僑郡收留。後來這些僑民協助慕容皝建立前燕。
  最後也是最大的一股是在永嘉之亂後由中原流嚮江南,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於東晉時期共有五次,分別為司馬睿移鎮江東時期;祖逖、祖約北伐失敗南撤時期;後趙滅亡,桓溫北伐時期;淝水之戰後前秦崩潰時期及劉裕北伐失敗時期。南遷僑姓世族成為東晉朝廷與南朝的支柱。僑民渡江後主要分佈在荊揚梁益四州,有些深入閩廣之地。僑民主要先安置在僑州郡縣,入白籍,可以減免賦役。由於僑州郡縣遷徙不定、僑民與當地人民混雜,戶籍難於管理,影響了政府賦稅收入。所以安定後實施「土斷」,將僑民就地入戶(黃籍)以裕財實兵,並使官吏喪失免稅特權。在東晉時共實施四次。當時人民為重要資産,戰爭時不論是侵略者或是被侵略者,往往強迫人民遷移,以防資敵,尤其在華北或江淮地區常常發生。
經濟 Economy
  農業方面,由於兵事將休,西晉廢除屯田製,將民屯田給予農民,實施占田製及蔭客製,並以課田法課稅。占田製及蔭客製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擁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並購土地的問題並未解决。雖然課田法使地租比曹魏時重一倍,但由於農民由賦稅更重的屯田農民構成,所以負擔比屯田製稍微減輕。由於被蔭庇的農民衹需嚮蔭庇者交租即可,國傢稅收得由其他編民齊戶承擔,這使更多的農民轉蔭至大地主名下。最後政府稅收短缺,世族獲得經濟特權。
  東晉時期莊園經濟在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孫吳時期,江南經濟日益開發。當時吳姓世族即擁有衆多的莊園。晉室南遷後,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改善南方地廣人稀的問題。僑姓世族大量開發無主地,建立方圓數十裏至數百裏的莊園,有效將勞動力組織起來。由於世族壟斷土地,占奪田園山澤,使得貧富差距極大。所以王導曾於晉成帝鹹和五年(330年)實施度田收租,以改變西晉時將田租與戶調合一徵收;鹹康二年(336年)頒布「壬辰詔書」,禁止占山護澤。這些都意圖減輕百性負擔。當時莊園除了有部麯、佃客外,還有門生及奴隸。中原人士帶來北方精耕細作的技術,推廣牛耕加快耕田速度。東晉南朝重視水利,代有修築。最後,南方的水田普遍開發,農作物品種增加、生産量提高(如嶺南地區一年可兩熟)。長久下來使中國的經濟中心南移。
  《采桑圖》魏晉墓磚畫手工業主要由官府專營,設置少府及作部。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産效率更高,鋼鐵的品質也更好。在熱處裏技術中發明了油淬,使鑄鐵可鍛化,最後鍛件成為主導地位。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馬鈞改良紡織機,品種及品質皆提升。當時製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紙張已經可作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簡和絹錦。製瓷業在製成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並廣泛在南方地區擴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窯、甌窯、婺州窯及德清窯。製茶業方面,由於晉代士人習慣飲茶並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種植區域進展到東南沿海。造船業歸官府管理,當時大船載重達萬斛以上。由於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興盛。
  商業方面,晉室南渡後,中原財富大多轉移至江南地區,商業仍然興盛,最大商業中心為建康、次為江陵。由於戰亂與銅量不足,鑄錢不足,幣值處於混亂狀態。貿易也有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廣州海上貿易發達,進口明珠、翡翠、犀象、香料,出口以絲綢為大宗。
文化 Culture
  此時期是一個文化開創、衝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該時期的文化走嚮多元發展,不斷的開發新領域與新學說。當代學派除儒教外還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該期間逐漸擴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邊疆民族的南下帶來草原文化,東晉結合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之後南北雙方形成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兩晉的社會問題主要圍繞在世族上,世族是構成社會的統治階層,深深影響該時期。當代文化脫離儒教影響而發展出純哲學、純文學、純藝術、純史學及新的科學技術。例如王羲之及王獻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
學術思想 Academic thought
  《竹林七賢與榮啓期》,南朝大墓磚畫。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別為春秋隱士榮啓期及竹林七賢阮鹹、劉伶、嚮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晉朝的學術思想,已由經學轉為玄學為主。清談則於士大夫之間廣為流行。魏晉交替之際,司馬氏意圖奪取皇位,政治壓抑,社會動湯,時稱「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名節禮法流於虛偽或鄙視。此時世族苟且偷安,又心懷憂慮,遂以清談代替,拋開現實,專尚理辯。儒學發展到最後已破落瑣碎,著重考據而輕視義理,使得思想處於空窗期。玄學就在這些原因下,於240年-249年間發展並盛行。
  玄學與道教並非同物,主要書籍為《老子》、《莊子》和《周易》,合稱三玄。思想核心為「無」,玄學家認為「萬物皆産生於無」。「無」無法感應,但能主宰一切。玄學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並將儒傢的「名教」與道傢的「自然」結為一體,提倡「名教出於自然」。該論點認為天下尊卑、上下關係本來即有,不可否認。由於要求老百姓「順天知命」,受到當道者歡迎而大力提倡。
  早在曹魏時期,何晏、王弼即提出「名教出於自然」說。西晉初年,玄學思想的代表為竹林七賢,思想各有輕重,但主要以嵇康及阮籍的思想為代表。他們崇尚「自然無為」的態度,主張「越名教而放自然」。揭露司馬氏集團虛偽的「名教」外衣,對所謂「名教」禮法唾棄之。但因「任自然」觀點過於極端發展,呈現出聲色犬馬的放蕩生活。到西晉後期,玄學代表為斐頠及郭象。斐頠對「任自然」提出修正,主張「崇有論」,以矯「虛誕之弊」。郭象進一步證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學發展至此已臻終結。此時清談之風亦蔓延到政治舞臺上,握有大權的達官顯要也大談玄理,呈現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權貴。
  東晉時期,放蕩的行為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為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於名山古剎、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為社交活動。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頽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於偏安。由於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若幹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為寒族。如西晉斐頠、江敦、範寧,東晉應詹、陶侃、卞壺等人,範寧甚至著有「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談仍歷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
宗教 Religion
  「六道輪回」,與「因果報應」的佛教學說撫慰當時的人心。兩晉時期,宗教以佛教、道教為主,但佛教的勢力較道教強盛。關於佛道衝突,江南道教附儒,玄佛合流,分成兩個集團,僅清談爭辯,未涉及政治權力,與北方不同。
  佛教於東漢即傳入中國,當時儒教興盛,人民安定,所以少有發展。兩晉時期戰亂年年,豪族欺壓百姓。儒教衰落,思想空虛。以致人人厭苦、傢傢思亂、精神缺乏寄托。由於佛教所主張的「神不滅論」、「因果報應」及「六道輪回」撫慰人心。佛教就藉由深邃的義理,逐漸在中國盛行。但對於佛學內容陸續仍有爭論。東晉後期,庾冰、桓玄與名僧慧遠為沙門是否敬王者(行跪禮)發生爭論。後來南朝梁範縝還提出《神滅論》及「偶然論」以反駁佛理「神不滅論」與「因果報應」。
  當時東晉流行清談,於是僧侶就藉由清談將佛理傳播給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傳播。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長談玄。南北佛教到後來形成不同學風,北方重行業,崇尚禪學、律學及淨土信仰。南方重義理、註重在涅盤佛性的探討。東晉晚期時,慧遠擅長儒學,力謀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國化,最後成為淨土宗的祖師之一。慧遠還提倡譯經,與北方名僧鳩摩羅什交流譯本。法顯是中國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侶,他於399年自長安出發,經西域抵北天竺、獅子國及中天竺。取得梵本戒律後,414年經海路返抵建康。他與名僧大量翻譯經文,並將旅途見聞寫成『佛國記』,成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竜虎山,建有正一觀,為五鬥米道的發祥地之一。
  道教方面,早在三國西晉時期,就出現太平道及五鬥米道。後來五鬥米道發展成天師道,並分成利用符水治病的符水派;信奉金丹經、房中術的金丹派;主張無為自然,似道傢的清靜派。五胡亂華後,由於百姓遭受戰亂及豪族欺壓,紛紛信道教。民間信仰道教者大幅成長,以三吳內地及東南沿海居多。僑姓及吳姓世族也紛紛信仰,如王羲之即為五鬥米道世傢。後來孫恩、盧循號招五鬥米道信徒叛亂,晉廷經數十年方鎮壓。東晉初期,道教的架構、章法尚未形成,直到東晉中期發生改革,纔形成組織化的宗教體製。當時北方道教註重功德及道規,南方則註重經法及義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豐富本身理論。煉丹術盛行,深化相關理論。
  東晉時,葛洪結合神仙學說與道術理論,並加入煉丹等理論,整合道教理論。他所著的《抱樸子》,外篇論時局與道德,內篇則論道傢學論和煉丹、養生之道。楊羲、許謐及許翽著《上清經》,最後發展成上清派,主張簡化修行力法,貶斥房中術,以存神為主。葛洪孫葛巢甫又著《靈寶經》,後來也發展成靈寶派。該派以符籙科教為主,受到上清派影響,也提倡簡化修行、「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對文學、藝術多有貢獻。例如描述神仙之遊的《遊仙詩》,歷代道教的神仙畫。道教的煉丹及養生術包含了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對科技的發展具有貢獻。
文學 Literature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像,源自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畫傳》。兩晉文學脫離經學的束縛而獨立,走嚮自由及多元化的發展。這是因為:魏晉的儒傢精神衰微、才能重於德行,士大夫虛無荒誕;政治黑暗,士大夫備受壓抑;玄佛道盛行,譯經發達。在這些背景下,該時期作品的內容寫實,重視技巧。因受漢賦影響,出現了駢體文,字數上四下六字,講究辭藻華麗、雕琢字句、聲律藻飾,多用對偶、典故,主要文章有賦、論及簡牘,至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駢文帶來聲韻研究,後由南朝梁的瀋約定出四聲。小說方面,如張華《博物志》、甘寶《搜神記》及葛洪的《神仙傳》。該時期的史書多為民間著作,或出現多個版本,例如陳壽的《三國志》及范晔的《後漢書》。
  魏晉交替時期,稽阮文章甚佳,何晏之徒多為膚淺。嵇康擅長四言詩,亦著有《養生論》。他詩風清峻,反對政治黑暗,拒絶與司馬氏政權妥協,代表作有〈與山濤絶交書〉、〈贈秀纔入軍〉、詩十九首與〈幽憤詩〉。阮籍以〈首陽山賦〉及〈詠懷詩〉表現出權勢害人及政治黑暗的厭惡。
  西晉時期,社會繁榮豪奢,文學走嚮雕琢美化。此時期的作品大都清麗流暢,繁簡適中。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賦》,描寫三國都城,內容雄渾閎博,完成後轟動京城。他的詩歌在藝術及風格十分高超,由於出身並非為有名世族而遭受排擠,在詩歌中顯現出憾恨。潘嶽的〈悼亡詩〉內容細膩,情感寫實。陸機的《文賦》是一篇重要的文學理論,敘述思想與藝術主從關係。他的散文也廣為人知,但過於重視辭藻及對偶。西晉的詩受曹魏「建安體」的影響,但漸漸講究對偶及聲韻。有名詩人有張載、張協、張元、陸機、陸雲、潘嶽、潘尼、左思。
  永嘉之禍後,出現如劉琨之詩中帶有亡國悲痛,堅忍不拔的特色,為兩晉少有的風格。東晉時期,簡牘之類文章,以王羲之的〈與謝安書〉,風格高超,聞名千裏。其中〈蘭亭集序〉提及人生哀樂相隨的感嘆,頗能代表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賦以玄言賦最多,多與清談內容有關,例如孫悼的〈遊天台賦〉、郭璞的〈江賦〉。郭璞尚註釋《爾雅》、《山海經》及《穆天子傳》等。他的《遊仙詩》更是魏晉遊仙文學的代表,詩風絶逸。該詩內容敘述脫離塵世的悠遊感,實際上是反寫對現實的不滿。東晉後期以陶淵明甚具特色,其擅長描述田園生活,風格清新樸實,提升古體詩內涵,表現出高遠純潔的情操。其作品〈桃花源記〉寓意追求一個可供逃避亂世的和諧世界,富有哲理。其詩歌、散文及辭賦廣泛影響後世名傢如王維、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陸遊等人。
  此外,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
藝術 Arts
  《女史箴圖》(局部)—東晉顧愷之
  由於兩晉世族生活優越,産生許多優秀的藝術傢。清談帶來邏輯思辯的發展,以及老莊的自然觀,使藝術蓬勃發展。繪畫等藝術脫離儒教後走嚮自由探索,逐漸發展成純藝術。佛教的推廣,寺院及佛像大量出現,帶動藝術創作。佛經、佛門故事的傳入也拓展藝術的想像空間。到南北朝時藝術更興盛,南方以繪畫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為主。
  繪畫方面,受九品中正製和玄學影響,人物品鑒風氣盛行,對人的外貌及言行舉止觀察入微。佛畫傳入印度藝術的表現手法,最後促使人物畫技法的成熟,並奠基藝術美學。當時人們欣賞有特色的人物,在繪畫上,要求生動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及氣質格調。這不同於重視外在形式的漢代風格,或是強烈表現人物的三國風格。此時人物繪畫或雕塑已能透過眼神手勢或「飄帶精神」來表達人物的內在美,以達到「形神具備」的境界。東晉顧愷之善繪仕女山水,務求傳神,史稱「畫聖」。他所繪的《女史箴圖》,強調人物在眼神的悟對與手勢的搭配。衣飾襟帶的飄舉,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氣」環繞全身,達到中國繪畫最高評價「氣韻生動」。傳為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亦有相同水準。至於山水畫仍處於圖案階段,尚未生動,至南朝方有起色。
  《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書法方面,出現很多著名書法傢及書法理論。書體由隸書走嚮多元化,各種書體相互發展。草書由章草發展成今草,行書由隸書遞變楷書之間逐漸成熟。章草帶有隸味,著名有西晉索靖的《月儀帖》。今草采楷書體勢、筆意發展而成,著名有東晉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介於楷草之間的行書,書寫簡易且流暢,著名有王羲之的《喪亂帖》、《蘭亭序》。
  青瓷器方面,在兩晉為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些青瓷器造型特殊,例如水註,有蛙型及臥羊型兩種,體腔可儲液體。也有造型奇偉,例如神獸尊。而𠔌倉罐(又稱魂瓶)為三國兩晉特有的隨葬器物,源自漢代五聯罐,用來儲藏死者的糧食。其蓋上常有人物塑像及佛像,罐腹則貼塑人物、神獸、魚之類。這些造型反應當時的信仰和喪葬習俗,也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品。
科技 Technology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於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融合。由於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嚮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道傢對中國科技史亦帶來貢獻,其外丹、內丹修煉包含多種科學。外丹包括了黃白,也就是煉金術。以爐鼎燒練鉛汞來提煉丹藥。丹藥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內丹則以人體為爐、人的精氣為材料、以神為運用來燒練成「聖胎」。它的修煉方法涵蓋養生學及氣功。
  宋刻版兩晉有名的科學家有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西晉的地理學家斐秀、東晉的煉丹學及醫學家葛洪。劉徽自幼學習《九章算術》,對數學有興趣。年長後劉徽著《重差》(後稱《海島算經》)、為《九章》作註,加入自己的心得,使其容易瞭解。《九章算術》代表中國古代數學體係,確立中國數學以計算為中心。斐秀任地官,為地圖學家。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圖,完成《禹貢地域圖》;科學的描繪出當時山脈水文的分佈及行政區劃。他總結前人繪圖方法,提出製圖六體的方法:分率(比例大小)、準望(物體方位)、道裏(道路距離)、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項代表地形起伏所帶來的誤差)。
  葛洪傢貧好學,拜鮑玄為師,專攻煉丹學及醫學。葛洪先後完成《抱樸子》(內外篇)、《金匱藥方》及《肘後備急方》。其中《抱樸子內篇》是中國史上重要的煉丹經典,於《金丹》、《仙藥》及《黃白》中包含許多化學、生物學及礦物學的知識。葛洪也是偉大的醫學家,他將《金匱藥方》縮編為《肘後備急方》,類似今日的急救手册,在當時十分實用。《肘後備急方》也是最早記載結核病、天花的書籍。
帝王年表 Emperor chronology
  晉朝 266年-42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高祖
  (追封)
  宣帝
  (追封)
  司馬懿
  世宗
  (追封)
  景帝
  (追封)
  司馬師
  太祖
  (追封)
  文帝
  (追封)
  司馬昭
  世祖
  武帝
  司馬炎
  266年-290年
  泰始 266年-274年
  鹹寧 275年-280年
  太康 280年-289年
  太熙 290年-290年
  惠帝
  司馬衷
  290年-306年
  永熙 290年-291年
  永平 291年-291年
  元康 291年-299年
  永康 300年-301年
  永寧 301年-302年
  太安 302年-303年
  永安 304年-304年
  建武 304年-304年
  永安 304年-304年
  永興 304年-306年
  光熙 306年-306年
  司馬倫
  301年
  建始 301年
  懷帝
  司馬熾
  307年-313年
  永嘉 307年-313年
  愍帝
  司馬鄴
  313年-316年
  建興 313年-316年
  東晉 317年-420年
  中宗
  元帝
  司馬睿
  317年-322年
  建武 317年-317年
  太興 318年-321年
  永昌 322年-323年
  肅宗(肅祖)
  明帝
  司馬紹
  322年-325年
  太寧 323年-326年
  顯宗(顯祖)
  成帝
  司馬衍
  325年-342年
  鹹和 326年-334年
  鹹康 335年-342年
  康帝
  司馬嶽
  342年-344年
  建元 343年-344年
  孝宗
  穆帝
  司馬聃
  344年-361年
  永和 345年-356年
  升平 357年-361年
  哀帝
  司馬丕
  361年-365年
  隆和 362年-363年
  興寧 363年-365年
  廢帝
  司馬奕
  365年-371年
  太和 366年-371年
  太宗
  簡文帝
  司馬昱
  371年-372年
  鹹安 371年-372年
  烈宗
  孝武帝
  司馬曜
  372年-396年
  寧康 373年-375年
  太元 376年-396年
  安帝
  司馬德宗
  396年-403年註
  404年-418年
  隆安 397年-401年
  元興 402年-404年
  義熙 405年-418年
  恭帝
  司馬德文
  418年-420年
  元熙 419年-420年
  註:東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控製東晉朝廷的楚王桓玄篡位,建國桓楚。晉安帝獻上國璽,禪位於桓玄。
近義詞
, 兩晉, 晉代
相關詞
文言文書法名篇流行歌中國歷史朝代西晉
山西地理人物竹林七賢歷史人物文學家百科辭典南北朝
中國皇帝河南中國歷史音樂傢琵琶佛教百科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東晉張開三國鼎立張開西晉張開兵傢匈奴丁零
鐵弗自立孤傢寡人背井離鄉前車之鑒運籌帷幄
重整旗鼓流離失所被俘沉溺以便之上
走下坡路隸屬關係好色之徒冉閔涼州都督
侍中坐鎮二王祖逖假節陸機
陸雲三公護軍御史中丞八王之亂九品中正製
中正吏部九品氐人衣冠南渡黃籍
王彌司隸校尉尚書令護軍將軍司馬亮司馬倫
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白匈奴中書令司馬乂僑州郡縣
劉遐諫諍詔令於長江中的漢文化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