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風景名勝 : 安徽 : 太原 [顯示全部] > 顯通寺
目錄
No. 1
  顯通寺投訴電話太原旅遊投訴電話:0351-4070511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五臺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營坊村(今臺懷鎮)後山勢奇偉,氣概非凡,酷似印度的靈鷲山,故取名大孚靈鷲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這是漢明帝劉莊特意加在寺名前面的。北魏孝文帝擴建此寺,當年由於寺前花開滿園,又被叫做花園寺。唐太宗曾重修花園寺,顯赫一時,唐武則天(公元684-704年)時,因新譯華嚴經藏此,曾改名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名“大顯通寺”。明萬歷年間一度改稱永明寺,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仍稱大顯通寺並沿用至今。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裏面供奉有銅鑄毗盧佛,該殿奇特之處在於沒有房梁,形製非常獨特,藝術價值很高。銅殿是一座青銅建築物,殿內有上萬尊小佛像,造型精美,是國內罕見的銅製文物。在顯通寺前的鐘樓裏,有五臺山最大的銅鐘——長鳴鐘,鐘的表面還刻有一部萬餘字的楷書佛經。對文物有興趣的話,藏經殿裏陳列有各種書畫文物珍品,尤其是一部華嚴經字塔更是價值不菲。
山西五臺顯通寺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它是五臺山衆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該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
  臺懷鎮的大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裏破土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他們之所以選中五臺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當時五臺山叫清涼山,佛經《華嚴經》裏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案可據;其二,兩位高僧看了五臺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鷲峰極似,靈鷲峰又是釋迦牟尼嚮弟子講經的地方;其三,據說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臺山已有一座佛塔。於是,五臺佛國的奠基石——五臺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連那座山也稱作靈鷲峰了。
  寺院面積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築四百多間,多為明清遺物。排列於中軸綫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築,很有氣勢。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約670平方米(一畝二分)為五臺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顯通寺大雄寶殿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無量殿是我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製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梁殿。
  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築物,人稱“顯通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後,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宮,想絶明朝後裔。這少主就是後來的萬歷皇帝。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入冷宮行讕,李娘娘又氣又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少主交給了徐、楊二人帶走,讓他們好好撫養。後來少主當了皇帝,懲除了姦臣。為了感謝母恩,就决定在五臺山為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據記載,這座銅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在現在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兩座大塔(宣文塔)後,正在興建永祚寺(即雙塔寺)的過程中,又奉萬歷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建築的。
  銅殿建於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寬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國僅有的三銅殿中的一座。另外兩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過就其建築藝術和美觀俊雅而言,那兩座都不及這座銅殿,而且峨眉山的銅殿早巳在戰火中焚燒壞了。
  銅殿外觀為重檐歇山頂,共分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鬆柏、鳥獸等圖案。“竜虎鬥”、“竜鳳配”、“喜鵲登梅”、“玉兔拜瓤”……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門扇的上端都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形態各異,玲瓏剔透。正面橫梁上的“二竜戲珠”和“雙鳳朝陽”更是活靈活現。第二層的四周,有大約1米高的銅欄桿,其24面門上均有各式圖案。殿脊的兩端有銅鑄的似竜非竜的寶瓶,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形美麗。殿內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琳琅滿目,多達萬尊。
  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們稱為“釋源”。而顯通寺的初建時間,可以和白馬寺相比。
  顯通寺位於五臺山內臺懷鎮北側。寺內的七處九會殿,是明代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時,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寺宇規模宏大,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寺之歷史甚古。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靈鷲寺,後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園寺。唐太宗時重修,名華嚴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後來歷經擴建修葺,形成今日規模。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綫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鉢殿,銅殿和藏經殿。這些殿宇皆造型略異,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觀音殿,又名南殿。殿內,中間供着觀音菩薩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賢菩薩像,所以又稱三大主殿。殿內兩側放滿了經架,架上置有各種經書,所以又稱藏經殿。過去,救助水陸衆生的大法會——水陸道場也設在這裏,所以又叫水陸殿。大文殊殿,是顯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着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者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着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於1746年(清乾隆11年),係木結構建築。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着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者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着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文殊殿前,有兩座八角碑亭,碑亭裏各立一通漢白玉石碑,石碑高不足八尺,寬二尺半,立於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邊的石碑上有字,係康熙御筆。右邊的碑上沒有字,人稱“無字碑”。立碑是為了刻字記事,這一通碑上為何就無字呢?傳說蓋碑亭的地方,原是兩個圓形的水池,池裏的水清澈如鏡。有一年,康熙皇帝朝臺,巡遊顯通寺,來到文殊殿前。他擡頭一望,衹見絢爛的菩薩頂端端正正坐落在靈鷲峰下,好像一條英武的竜,昂着頭高臥在那裏。一座牌樓正是竜頭,兩根幡桿正是竜角,一百零八層臺階從牌樓上延伸下來,正是竜吐出了舌頭。康熙越看越象,越看越怕:這是出真竜天子的地方呀,難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讓別人奪去嗎?於是,他想找些人言依據,來證實菩薩頂不是一條竜,或是一條死竜,那就放心了。顯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駕,時刻不離左右。他聽到皇帝在念叨菩薩頂便湊上去說:“啓奉萬歲,那靈鷲峰是一條竜,菩薩頂的牌樓,正好在竜頭上。”康熙最怕說的話,終於被住持說了出來。不過,他還是不露神色,顯出不太在意的樣子,仔仔細細看了菩薩頂一會兒,象是發現了什麽奧秘,竟忘記了自己的尊嚴,掉轉頭來對住持說:“靈鷲峰是條竜,但不是條活竜,你看,它沒有眼睛。”本來,康熙想讓住持接住他的話茬,也說一句“這條竜沒有眼睛。”可那住持有巴結皇上的心思,卻沒猜測到皇上的本意,衹是一個心眼兒把他所知道的統統告訴皇上:“啓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這竜是有眼睛的。每日午牌時分,太陽照到這兩個池上,那菩薩頂的木牌樓兩側就會出現兩個圓形的光環。”這一來,康熙再也忍不住,發了雷霆,“竜長了眼睛,不會飛走嗎?竜飛走了,五臺山的靈氣還會有嗎?這兩個水池,你給我填平,上面再立兩通石碑壓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來。住持請康熙寫碑文,康熙欣然命筆寫了一篇,住持請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邊那通石碑上。
  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係木結構建築。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面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挂。殿臺上,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墻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着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案頭,還擺着鼓、磬、鐺、木魚等佛傢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臺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裏舉行禮佛儀式。
  中軸綫上的第四座殿堂為純磚結構的無量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總高20.3米因殿內供大光明無量佛(毗盧佛)大銅像,取佛法無量之意,故稱為“無量殿”。又因為建築全部用青磚砌壘雕刻而成,俗稱“無梁殿”。正面每層七個拱洞門,檐下用磚雕刻成鬥拱椽飛等構件。中部三件為枕頭券,兩邊廂為橫嚮竪券,左右山墻為拱腳,各間之間用券拱式門洞聯絡,頂部為穹窿頂。上部藻井鏤刻富。無量殿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雕刻精湛,為五臺山明代磚結構建築的傑出代表。因為釋迦牟尼成佛之後講解《華嚴經》,在七個地方講了九次纔講完。為紀念佛祖的這項佛事活動,殿前正面每層都闢有七個閣洞。殿內正中供奉着盧捨那佛,背後供着彌勒佛。
  千鉢文殊銅象,供奉在千鉢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衹,其中的兩衹捧着一個金鉢,鉢內坐着釋迦牟尼佛,背後嚮四周伸出一千衹手,每衹手上都有一個金鉢,每個鉢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鉢千釋迦文殊像。這尊像金光燦爛,鑄於明代,全國少有。
  銅殿是全國罕見的文物。該殿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是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用銅十萬斤鑄成的。殿平面見方,寬九尺深八尺高兩丈有餘。外觀兩層,實則為一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鼓形。殿身上層四面各雕隔扇六頁,下面四面各置隔扇八扇,殿內四壁上鑄有小佛萬尊,金光閃閃,灼灼照人。號稱萬佛,室內中央供奉着高三尺的銅像。殿內四壁均為小的銅像佛,很是壯觀。銅殿的每面每頁隔扇由一個省布施鑄造,其文詩之美工藝之精,確實是讓人震驚。銅殿柱 額 枋和隔扇上下皆鑄有各種彩畫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竜戲珠”等,非常的精緻。夜幕之中,月桂樹下,一隻玉兔昂首竪耳,目不轉睛眺望,鬍須似動非動,十分機警。蓮下仙鶴圖中,一朵蓮花正在盛開,另一朵已結蓮子,花上撲蝶,傾聽款款飛來,荷葉下一隻仙鶴雙腳入水,嘴裏還叼着一條小魚。這一幅鑄畫,不僅精細入微還遇靜於動。據《清涼山志》記載,銅殿是五臺山高僧妙峰法師與明朝萬歷年間,集全國十三省布施,用十萬斤銅鑄成。妙峰法師曾鑄三座銅殿,一在南京,一在峨眉,一在五臺山。前兩已失,顯通寺的這座,是僅存的一例。這座銅殿優美的造型,完美的結構,生動的圖案,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藝。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臺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註目。
  顯通寺銅殿華嚴經字塔陳列在藏經樓內。這座字塔是用蠅頭小楷字組成的。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寫有《華嚴經》八十捲,六十萬零四十三字。這是清朝康熙帝年間蘇州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時間書寫完成的作品,確實珍貴。
  長期以來,在五臺山寺廟群中顯通寺之所以特別引人註目,除了它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內珍藏着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挂着“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竜形和虎形,分別寫着“竜”、“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竜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在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亭內的石碑也比較特殊,一座是無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筆。藏經樓內,收藏的各種文物那就更多了。在這裏,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有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有明代人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然而,在顯通寺內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卻是千鉢文殊銅像、銅殿和銅塔、無量殿、華嚴經字塔和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銅鐘。大銅鐘懸挂在顯通寺的鐘樓內。這口鐘鑄於明朝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為什麽不鑄成一萬斤呢?這是為了忌諱皇帝“萬歲”老爺的“萬”字。這口鐘名叫幽冥鐘。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鐘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顯通鐘聲,歷來是五臺山梵宇佛國的一個標志,嚮來為人們所稱道。
  山西五臺山顯通寺門票價格:6元/人
安徽相山顯通寺
  位於相山竜山、虎山兩峰之峪。俗稱相山廟,又稱顯濟王廟相山顯通寺。三面環山,周圍林木蔥籠,環境幽美。登寺山門奎樓眺望,市區盡收眼底。據清同治八年碑文載:西晉太康五年詔諸侯記界內山川,沛國人郭卿建廟,刻銘曰:“巍巍相山,盤鬱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衝,興雲播雨,稼穡以豐”。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撫高晉奏請發帑重修祠宇。民國年間又重修。寺內至今猶存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書“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晉書“滲水崖”碑刻最引人註目。顯通寺建築規模宏偉,佈局疏朗。四進大院,院內古柏、銀杏參天。有房屋52間,其中山門奎樓3間,寶藏室 3間,走廊14間,東西配房各7間,大殿5間,後殿3間,戲臺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處。現存建築結構為清代式樣,除山門奎樓、大殿、六角亭的屋面為玻璃瓦,其它房屋均為青磚小瓦,兩面坡式的建築。淮海戰役期間,粟裕副司令員曾在此召開高幹會議,研究作戰方案,製訂“華東野戰軍第十四號命令”。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3年,市政府投資維修顯通寺。1976年,闢為市博物館館址。1980-1985年,撥款維修。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擴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達999平方米,集南北古寺設計風格於一體,氣勢宏大,莊嚴肅穆,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不僅將使該寺成為蘇魯豫皖接壤地區較大的佛剎寶地,也可為我市增添新的人文景觀。
包含詞
顯通寺銅塔顯通寺大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