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伏羲 Fu Xi等
易经
由伏羲製卦,文王係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衹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傢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以上摘自教育部國語辭典) |
|
中國儒傢經典之一,分《經》、《傳》兩部分,《經》據傳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兩種符號重疊演成64卦、384爻,依據卦象推測吉兇。今本《易經》通過釋經表達哲學觀點,包含世界觀、倫理學說和豐富的樸素辯證法,從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
易是變化,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並能在科學的範圍內用作術數占卜。衹是非常深奧難懂,纔會有衆多牽強附會之說。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緻予無上的敬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衹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纔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註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傢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傢,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傢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 |
|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及編寫魯國史書《春秋》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後因《樂》丟失所剩書籍即:《詩》《書》《禮》《易》《春秋》並稱五經),《易經》成為六經之首。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於《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第一:屬於秦、漢以後正統儒傢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二)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並非亂變。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復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第二:屬於秦、漢以後儒、道兩傢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卜篇》對於“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係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留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
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故《連山易》又稱《夏易》),殷代的易學是《歸藏》(又稱《殷易》)。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係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係又名“歸藏氏”。《連山易》相傳為宓戲所作;《歸藏易》相傳為軒轅黃帝所作。
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纔構成《周易》體係的易學,那麽關於這兩個分岐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托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並非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
可是兩漢以後的學者,硬性捨棄《周禮·大卜篇》的觀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便是後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那是不顧考據,衹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
此外,關於《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後道傢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係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後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後道傢學術思想的主幹。如十二闢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 |
|
後世有人從《易經》內容所舉例的動物,如竜啊、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着眼,並且采用《係辭傳》所說,我們的老祖宗伏羲開始畫卦時有“遠取諸物”的說明,認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飛鳥的觀念。不過,此說並未引起重視。
到了近代,有人認為‘易便是蜥蜴的簡化。蜥蜴這種生物,它的本身顔色隨時隨地變化多端,當它依附在某種物體時,它的顔色,便會變成某種物體的色相相同。《易經》是說明天地間事物的必然變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猶如經書中的竜、象等一樣。但總不能叫它是蜴經,因此便起名為“易”。主張此說的,以日本的學者中最為強調。這等於在第二次大戰前,說“堯”是香爐,“舜”為蠟燭臺,“禹”是爬蟲,同樣的都含有輕薄的惡意誣衊,不值得有識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麽,《易經》的“易”字,究竟是什麽意義呢?根據道傢易學者的傳統,經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所標出,認為“日月之謂易”的定義,最為合理。“易”字,因此更足以證明道傢傳統和魏伯陽之說“日月之謂易”的定義之準確性。目前《易經》的學術思想,在西方歐、美各國逐漸加大流行,我們自己對國傢民族祖先文化準確的定名和解釋絶對不能跟着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損文化道統的尊嚴。 |
|
“易更三聖”,這是秦、漢以後的作者,對於上古形成易學傳統者公認的定說,也是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瞭解的問題。
秦、漢以後,儒傢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發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聖”,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獨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揚擴充之,便著了“爻辭”。為什麽三聖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適應癥,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聖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關於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
開始畫卦的,當然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揚以後,硬要賴掉周公在文體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於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聖”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的意思,所謂“易更三聖”纔,是指易學經過三位聖人學者的整理,纔得發揚光大。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了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聖的研究和著述,纔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係統。因此,可知“易更三聖”一語,嚴格的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如果說對所有易學係統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聖,似乎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複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了。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一)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三)認為由八卦重複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四)認為重複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張第一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最有力,主張第二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三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四說的是孫盛等。
要把這四種說法加漢考據確定,實在不容易,而且幾乎是絶不可能的事。至於認定重複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衹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爻辭的演義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傑作,至於伏羲畫出的卦象,它的原來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為什麽《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歸藏易》的排列為什麽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複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創作,這是最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學,都須知道有漢儒鄭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說,“翼”,當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書的內容,有十種論著,都是輔翼易學,發揚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這便是:①上經的彖辭。②下經的彖辭。③上經的象辭。④下經的象辭。⑤《係辭上傳》。⑥《係辭下傳》。⑦《文言》。⑧《說卦傳》。⑨《序卦傳》。⑩《雜卦傳》。這是鄭氏對於《周易》內容所作的分類範圍,凡欲研究易學者,應當先加瞭解。
至於有關《十翼》的作者問題,大致說來,又有三種異同的見解。
一般的認定,《十翼》都出於孔子的手筆。這是傳統的觀念,完全屬於尊孔的意識所出發。
其次,認為文王作卦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象辭也是周公的著作,並且根據《左傳》中“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說:“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話,更為有力的佐證。漢末的學者馬融、陸績等,都同意主張此說。
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復次,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於《係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詞、思想,處處有先後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絶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其中有許多觀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後後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說是孔門弟子們的著作,統統歸併於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
|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晔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係統。
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係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註意及之。
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子傢。子傢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
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
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
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係,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係,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係。
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啓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係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傢,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傢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傢易”或“荀九傢”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
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纔捨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
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纔有青年纔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着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
|
由秦、漢以後直到現在,大致綜合易學發展的係統,我過去曾臚列它為兩派六宗。
所謂兩派:(一)即是以象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後,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傢,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又別稱為道傢易學係統的,這便是道傢易學的一派。(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輔嗣等《易》註的影響,專主以儒理來說《易》的,這便是儒傢易學的一派。所謂六宗:(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占卜”、“災祥”、“讖緯”等三宗易學,其實都是不脫象數的範圍。以“老莊”來說《易》的,開始於魏以後的道教,套用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觀念,彼此挹註,雜相運用《易》與“老莊”的道理。“儒理”說《易》,大盛於南北宋時期,如司馬光的《潛虛》,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易傳》,以至於朱熹的《易本義》等,大抵都屬於這一範圍。史事一係,也由宋儒開始,如楊萬裏的易學,便偏重於這一觀點。
事實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說,還不能盡概兩千餘年易學關連的內容。如果加上由象數易學的發展,包括術前的雜易等,應該可歸納為十宗,除了以上所說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七)醫藥。(八)丹道。(九) 堪輿。(十)星相。
至於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師,如益和沿所著的《周易禪解》、道盛和尚的《金剛大易衍義》等,都從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開發,雖別有會心之處,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學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學,都以象數為主,比較偏嚮於固有的科學性質,素來不為尋章摘句,循行數墨的學者所能接受,因此在過去的學術專製時代中便被打入江湖術士的方伎之流,無法有所增益與發明,頗為可惜。
事實上,《易經》學術思想的根源,如果離開象數,衹是偏重儒理,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未免是很大的損失。古人所謂“象外無詞”,也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潛心研究象數的易學,配合科學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發現,很可能會替中國文化的前途,開發更大的光芒。古人雖然也有這種企圖,但始終不敢脫離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南宋以後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及假托邵康節所著的《河洛理數》,明代術數傢們所著的《太乙數統宗》等易書,雖然對於易數易學別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膽地創造卦爻辭例,便仍睏於災祥休咎的觀念,演唱會作人事吉兇的判斷,並未擴充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串通萬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學的風氣頗盛,如王船山、惠棟、江永、焦循等,都有專著,唯仍多依違於漢,宋儒易的範圍,為清代的經學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齋、沿秉和頗得數的效用,亦自成傢。 |
|
唐、宋以後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於哲學思想的範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後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瞭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於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於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並非屬於純粹的思想哲學,衹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
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明辯。《禮記·五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所謂“潔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嚮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
從“理、象、數”的精華來看易學,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
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瞭解六十四卦的內容,衹有專長、坤、復、睽、傢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交互的作用,便衹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十六次。
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瞭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
|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貞.
初九.潛竜勿用.
九二.見竜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竜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竜有悔.用九.見群竜.無首.吉.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竜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竜戰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睏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訟﹝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坤上.坎下﹞ 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衆也.貞.正也.能以衆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衆.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小畜﹝巽上.乾下﹞ 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履﹝乾上.兌下﹞ 虎尾.不哸人.亨.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哸人亨.剛正中.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泰﹝坤上.乾下﹞ 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否﹝乾上.坤下﹞ 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同人﹝乾上.離下﹞ 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大有﹝離上.乾下﹞ 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謙﹝坤上.艮下﹞ 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豫﹝震上.坤下﹞ 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隨﹝兌上.震下﹞ 元亨利貞.無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蠱﹝艮上.巽下﹞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臨﹝坤上.兌下﹞ 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兇.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觀﹝巽上.坤下﹞ 盥而不薦.有孚飆若.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飆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噬嗑﹝離上.震下﹞ 亨.利用獄.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徠法.
賁﹝艮上.離下﹞ 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剝﹝艮上.坤下﹞ 不利有攸往.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復﹝坤上.震下﹞ 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無妄﹝乾上.震下﹞ 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大畜﹝艮上.乾下﹞ 利貞.不傢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傢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頤﹝艮上.震下﹞ 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大過﹝兌上.巽下﹞ 棟撓.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撓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坎﹝坎上.坎下﹞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離﹝離上.離下﹞ 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𠔌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鹹﹝兌上.艮下﹞ 亨.利貞.取女吉.
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彖曰.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遯﹝乾上.艮下﹞ 亨.小利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大壯﹝震上.乾下﹞ 利貞.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晉﹝離上.坤下﹞ 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夷﹝坤上.離下﹞ 利艱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
傢人﹝巽上.離下﹞ 利女貞.
彖曰.傢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傢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傢道正.正傢.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傢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睽﹝離上.兌下﹞ 小事吉.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蹇﹝坎上.艮下﹞ 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解﹝震上.坎下﹞ 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衆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損﹝艮上.兌下﹞ 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益﹝巽上.震下﹞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夬﹝兌上.乾下﹞ 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剛决柔也.健而說.决而和.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姤﹝乾上.巽下﹞ 女壯.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
萃﹝兌上.坤下﹞ 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緻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升﹝坤上.巽下﹞ 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徵吉.
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徵吉.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睏﹝兌上.坎下﹞ 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彖曰.睏.剛搑也.險以說.睏而不失其所享.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象曰.澤無水.睏.君子以致命遂志.
井﹝坎上.巽下﹞ 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兇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革﹝兌上.離下﹞ 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鼎﹝離上.巽下﹞ 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震﹝震上.震下﹞ 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緻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裏.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艮﹝艮上.艮下﹞ 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以.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漸﹝巽上.艮下﹞ 女歸吉.利貞.
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歸妹﹝震上.兌下﹞ 徵兇無攸利.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徵兇.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豐﹝震上.離下﹞ 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緻刑.
旅﹝離上.艮下﹞ 小亨.旅貞吉.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巽﹝巽上.巽下﹞ 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彖曰.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兌﹝兌上.兌下﹞ 亨.利貞.
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渙﹝巽上.坎下﹞ 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節﹝坎上.兌下﹞ 亨.苦節不可貞.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製數度.議德行.
中孚﹝巽上.兌下﹞ 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小過﹝震上.艮下﹞ 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既濟﹝坎上.離下﹞ 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未濟﹝離上.坎下﹞ 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八卦符號解析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
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四)八卦所屬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剋震、巽(木),震、巽剋(木)坤、艮(土),坤、艮(土)剋坎(水),坎(水)剋離(火),離(火)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鼕;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鼕,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七)八卦所對應的五行: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 坎為水
火-離 離為火
五行相生:金水木火土
五行相剋:金木土水火
八卦圖解
八卦圖最早出自伏羲所創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於5千多年前)其用陰爻和陽爻的組合來闡述天地中八種最原始的物質。後世道教將伏羲供奉為神。後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後天八卦衹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義不變。直至孔子創立儒傢,將周文王的易經收錄為儒傢經典(也就是儒傢教科書)。漢朝時道傢更由易經中的陰陽、八卦、五行等創出了無數的術數。--《周易》中用的八種基本圖形,亦稱八卦,用“-”和“--”符號組成。名稱是:
乾 (qián)乾為天卦像:上乾下乾純陽卦;
乾卦陽剛,剛健,自強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園,圓滿、亭通,成功、重大。但剛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為上級、領導、當官的,執法者,有錢而富貴者,司機。
坤(kūn)坤為地卦像:上坤下坤純陰卦;
坤卦明柔,地道賢生;厚載萬物,運行不息而前進無疆,有順暢之像。坤六爻皆虛,斷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靜止,測出行不走,行人不歸。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純卦;
震卦重雷交疊,相與往來,震而動起出。震動,震驚鳴叫,驚惕,再三思考,好動。建功立業,聲名大振。森林,樹林。八純卦,吉順而有波折,肝旺易怒,驚恐,肝病,抽筋,傷脾胃。
巽(xùn)巽為風卦像:上巽下巽八純卦;
巽卦“柔而又柔,前風往而後風復興,相隨不息,柔和如春風,隨風而順。”巽順,順從,進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氣功,雙床雙桌相並連,作生意可獲三倍之利,頭髮稀少,草木叢生。活躍,坐不住,靜不下來,測事比和吉。肝膽疾病,坐骨神經痛,股部疼痛,風濕中風,脾胃欠佳。
坎(kǎn)坎為水卦像:重坎八純卦;
坎卦為二坎相重,陽陷陰中,險陷之意,險上加險,重重險難,天險,地險。險陽失道,淵深不測,水道彎麯,人生歷程麯折坎坷。絶顛聰明,“心誠行有功”。比和卦,謀事順暢可成,但內中有波折。腎,泌尿係統疾病,血病,婦科病,視力差,心髒病。
離(lí)離為火卦像:重離八純卦;
離卦離明兩重,光明絢麗,火性炎上,依附團结。離散,離開,分離。凡八純卦互為依托幫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雖比和,但內有衝突,謀事可成,卻有周折,目疾,心髒疾病,高血壓,肺虛癥。
艮(gèn)艮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純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連。不動,靜止,停止,剋製,沉穩、穩定,止其所欲,重擔。兩桌、兩床相連,上下鋪位,床上、桌下。測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歸。癌癥,青春痘,痧菲子,腫瘤,瘡塊,脾胃病,腎病,結石癥。
兌(duì)兌為澤卦像:上兌下兌八純卦;
兌卦喜悅可見,快樂照臨人,口若懸河,善言喜說,高興,沼澤地,洞穴,廢穴,敗壁破宅,坑窪地,縱橫溝渠。測事如意悅心。口疾,氣管疾病,肺疾,麻臉,肝膽疾癥,股疼,血光災,作手術。
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産生萬物的根源,乾、坤兩卦則在“八卦”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太極和八卦組合成了太極八卦圖,它又為以後的道教所利用。道傢認為,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鎮懾邪惡。 |
|
易經yì jīng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産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傢、軍事傢、商傢的必修之術。
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一、《易經》名字的解釋:
《易經》一般又稱為《周易》。
<一>、關於《周易》的“周”字,歷來有很多種說法:
1、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因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事萬物,所以卦爻的含義,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
<二>、關於“易”字的解釋有很多,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2、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
3、蜥蜴變化為易。“易,即蜴。蜥蜴因壞境而改變自身顔色,曰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4、化繁就簡則為易。《簡易道德經》:“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5、《係辭》則說:“生生之謂易”。
6、清代的陳震著《周易淺述》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
⑴、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⑵、變易:春夏秋鼕,循環往來是也。
7、此外,“易”歷來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
⑴、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裏,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即“大道至簡是也”。
⑵、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
⑶、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恆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究竟“易”為何義,下面我們不妨從“易”字的由來、及其形體的發展變化,來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探討。
<三>、關於“易”字在我國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其形體變化和其字義的理解基本有以下兩種意見和觀點:
1、第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就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就更像“蜥蜴”的樣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體,與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現代楷書的寫法和形體。
此種觀點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義為“變化”。當“易”字被假藉為“交換”、由“交換”又引申為“改變”之義之後,那麽當“蜥蜴”講的“易”就寫作“蜴”了。“易”字還可以當“容易”講。
這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蜥蜴變化為易”觀點的理論依據。
2、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會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最初是左邊三點,中間一條長弧綫,右是半個圓圈。或左邊是半個圓圈,中間一條長弧綫,右邊三點。(在古文中,同一個字,不少是正反互寫的。)
其形義解釋為:
①、半個圓圈是半個太陽;
②、中間的長弧綫是一條擋住太陽的浮雲;
③、旁邊的三點是從雲縫裏透射下來的陽光。(也可以說是表示多雲的“多”,因為古人以“三為數之衆,九為數之極。”)
是故,“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
甲骨卜辭裏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就是“天氣不好”了。
“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後又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展過來的。半邊的太陽、散射的陽光都沒有變,衹是把蔽日的浮雲的長弧綫、變為先嚮左拐、後嚮右彎的弧綫罷了。而太陽裏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也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觀點的理論依據和由來。)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經變成方形的“日”,弧綫的下部和三點陽光已訛變為“易”下的“勿”了。
⑷、於是“易”這個會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體、發展成為漢代的隸書之“易”和現代楷書的“易”了。
綜上所述,我個人比較贊成“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的說法。這是因為:
1、《易經》是揭示、論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發展、變化規律的經典書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陰陽,此種說法比較吻合《易經》八卦構成和排列的規律法則,及其內涵的核心思想。
3、無論哪種說法、觀點,都不能否認“易”的“變化”之含義。日月象數藴含交替、變化之義。
但無論是什麽樣的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産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都是不錯的。
到了西漢,儒傢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並稱“六經”。於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
<四>、關於“經”字的解釋:
1、、“經”字的由來及發展變化:
“經”字原是個象形字,沒有“糹”旁,衹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織布時撐綫時用的“工”,上部的三條麯綫就是織布的“經綫”之形。
⑵、在小篆中,為了使其“經綫”的詞義更為明確,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糹”,這樣“經”字就變成了左形右聲的形聲字了。
註意:“糹”同“糸”,不能讀作(sī)而應讀(mì),由於人們誤認為“糹”同“絲”,已經習慣地將“糹”也讀成(sī)了。
“糹”字是個象形字。
a、“糹”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絲檸在一起之形。
b、“糹”字在金文中,其形體和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大體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體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體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書的寫法。
e、“糹”是簡化字的形體。
宋朝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徐鍇說:“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
可見“糹”(糸)是極細小的絲(二分之一絲)。
“糹”(糸)字的本義就是“細絲”。
《說文》:“糹,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⑶、“經”是楷書的寫法。
⑷、“經”是簡化字。
2、“經”字的詞義解釋:
⑴、“經”字的本義是指織布的縱綫,跟“緯”相對。
《文心雕竜﹒情采》:“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其大意是:經綫正,緯綫才能成;文章的內容定好了,文辭才能流暢。
⑵、後來從“經緯”之義又引申為南北東西之義,南北謂之“經”;東西謂之“緯”。
《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
⑶、因為沒有“經”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幹也就稱為“經”,如:“經脈”、“經絡”等。
⑷、同理,也正因為“經”的重要,所以記載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典”、“經書”等。
《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也就是說,古代在圖書目錄中,以甲乙丙丁為次序,甲部的書籍均為經典。
⑸、古通“徑”。
……等等。
3、所以“經”字在《易經》中所藴含的意義應該包括:
⑴、通“徑”字,路徑、途徑、門徑。即辨別、反映、揭示、掌握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方法。
⑵、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規律。
⑶、對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認識、心得體會、心經。
⑷、論述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論、經典。
二、《易經》的産生:
1、《易經》産生的年代:
關於《易經》的産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竜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裏【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産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絶”。
⑵、二曰《歸藏》,産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産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衹有《周易》一種了。
三、《易經》的成書時代:
1、成書於春秋時期: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纔出現......。足見《易經》不能早於春秋時期。
2、成書於西周初年:張岱年根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於易”,“喪羊於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後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成書不能晚於成王時代。
3、成書於殷周之際:金靜芳等認為,《易經》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於筮”。古之巫史逐年總結占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過篩選整理,寫成《易經》。有的學者還從中國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和殷商之際社會矛盾中考察《易經》的成書時代,也認為是殷周之際。
四、《易經》的內容: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挂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嚮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係辭》、上下篇、《說挂》、《雜挂》和《序挂》。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註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註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係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産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係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挂》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挂》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繫。
⑺、《序挂》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係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儘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衹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註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六、《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係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着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係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麽”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着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着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徵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並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緻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係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緻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繫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係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着的,衹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纔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纔之道,三纔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纔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着的,衹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麽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纔可以保持長久。
九、《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産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着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參考資料:百度詞典、祖行編著《圖解易經》。
易經的流傳與學派
據中國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註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着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製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瀋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闢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幹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
|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剋震、巽(木),震、巽(木)剋坤、艮(土),坤、艮(土)剋坎(水),坎(水)剋離(火),離(火)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鼕;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鼕,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
|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傢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睏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竜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初九.潛竜勿用.
九二.見竜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竜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竜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竜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竜有悔.《象》曰:亢竜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竜.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因詞條字數限製沒有乾卦的象辭跟彖辭!)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竜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竜戰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睏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訟﹝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坤上.坎下﹞ 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衆也.貞.正也.能以衆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衆.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
《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傢、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産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係統。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係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着嚴密、完美的內碼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係統,也是最早運用係統論的典型。《易經》係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後世係統論應用樹立了典範。
《易經》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律,運用簡單卦符係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比之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傢影響深遠,是道傢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傢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也是儒傢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傢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着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於此。同時對子午流註、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傢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易經》對武術發展也有很大啓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易經》對建築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佈局、建築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築的典型。傳統建築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圍棋也是根據《易經》原理演變的遊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遊戲之一,當國際象棋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在園林、養生、環保、農業等方面都産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易經》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係統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科學可以“重複”的神話,強調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着科學的發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強調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編碼的序結構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構的典範,比現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於序結構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保,保健仍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易經》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後世的模糊數學的先軀。《易經》編碼所依據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着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註、假藉都可以在《易經》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
《易經》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註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能量、信息、質量轉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範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咥”仍是陝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於《易經》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於《易經》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傢、道傢、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絶、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
|
“如果該理論是優雅的模型,它能描寫大量的觀測,並能預言新觀測的結果,則它就是一個好理論。”(《講演錄》 第32頁);無疑,一個好理論,在於它所描繪的模型、與所描述的預言;這一切,必在將來發生、以新的觀測結果,證實預言。
第一節 陰陽易化
易經太極圖,以明快圖素的模型,勾畫《易經》陰陽互動易流的科學內涵:
精與汽也,聚則合一,散則分二,二汽陰陽;一體分二,陰陽二性,二汽量比,比例恆變,漸升量大,漸降量小,大不及一,小不為零;量變性變,量大性顯,量小性隱;性顯明現,性隱暗藏;現則物明,藏則物暗。故,精,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升漸大者,升浮漸散,散漸布寓,終極勢消;降漸小者,降沉漸聚,聚漸蓄根,終極勢盛。然,物極必反!根盛勢極,根勢漸長,長漸升散,散升布寓;寓衰勢極,寓勢漸消,消漸降聚,聚降蓄根。一體之內,陰顯陽隱,互根互寓,顯隱性易,互易互化,恆運無休。故,精汽互動,陰消陽長,陰進陽退,陽殺陰藏,和諧平衡。
明確,大自然具備《原始彈性》、弱勢收縮與強勢膨脹:如呈《收縮相》,它必固存着《膨脹相》;如呈《膨脹相》,它必先固存着《收縮相》。道傢易經的論斷與近代的《收縮坍塌論》、《開放膨脹論》兩大理論相符吻合。無疑,道傢易經在五千前整合的“坍縮與膨脹”,是如此完美精彩!故,“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這就已將“收縮坍塌論”、“開放膨脹論”整合到《大統一》的軌道——陰陽開闔。
無疑,道傢易經以文字的描述和易經太極圖的描繪,在“有封”空間,陰陽的互動易流、正量與負量的流量替易;係列地以始基物質、力學結構與行為形態描述了大自然體演化的全程:
物質是《陰與陽》;力學是《強與弱》;行為是《斂與張》(開與闔);易替是《進與退》。
陽精《膨脹相》與陰精《收縮相》,相應地産生實有與虛無的空間;實有空間有一點虛無的陰精,虛無空間有一實有的陽精;陰陽流速緩慢、外形麯綫平滑、宇宙總量守恆。
陰陽易化、是易經太極圖隱含《易經》科學內涵表達的單一模型:在恆定無邊有限的《虛空》,物質易流與總量守恆的演化,是開與闔、陰與陽的生生重複易替行為;現稱《歷史反演》。無疑,易經太極圖,是人類史上最古典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與《地下停車場》規則;“外如雞子”,是人類史上最古典的《宇宙混沌》的描述。易經太極圖,是最古典的科學模型!
……
第三節 當代印證
道傢易經以《易經太極圖》、《太極球》與《無極球》的迭加圖,構建大自然母體與宇宙本體的優雅模型,用比類推演的簡明語言和圖素、描述和描繪了單一的模型。
明確地預言:
母體與有封;弦者與反者;陰陽與中性;光弦與空穴;引力與斥力;強者與弱者;天門與斂張,對稱與鏡像;互動與易流;混沌與初開;左旋與右旋;自存與自洽;汽場與守恆。
大自然母體的始基以《弦精》之物質與《羅網》之架構存在;
宇宙本體的始基以《弦精》、與《精》的《反者對》陰陽兩精物質結構存在;
道傢易經提出與圖繹的命題如下:母體:明確的宇宙母體,稱《太上》、《空虛》、《道》;有封:明確的宇宙本體“有封”的《虛空》;導出:“有封”量恆;雞子:明確的宇宙“有封”陰陽液流的混沌狀態;弦者:明確的宇宙母體的始基,是《弦羅網》結構的中性體;這是《弦論》;無極:明確的萬維軸球體球膜架構;確定,宇宙體的網絡結構;元汽:明確的宇宙體的基態物質;這是《一元論》;弦精:明確的大自然體太初的兩種《電中性體》物質;九天:明確的宇宙體存在九重《羅網》的球體球網;太極:明確的宇宙體物質存在的、兩類流體基態與互動易流;這是《二元論》;反者:明確的宇宙體物質《反者對》流量的互動,是宇宙體的第一源動力;斂張:明確的宇宙體的《反者對》(引力與斥力),令宇宙體具《原始彈性》;開闔:明確的宇宙體的《收縮相》與《膨脹相》行為;弱強:明確的宇宙體演化行為衹呈現兩種形式:弱勢收縮坍塌、強勢開放膨脹;弱者:明確的宇宙體弱能《電中性》的《精》,是“不竭”能源、“弱能守恆”;生生:明確的宇宙體的演化、是重重複復的互逆互動;復歸:明確的大自然《時空反演》行為:《開闔收引》與《斂張縮脹》的《反者對》互動易替。復歸的形態是,以《精》為永恆的球座標軸,自旋粒子以陰陽兩正弦波圓柱流體纏繞着軸。作左右反纏上下逆繞的、雙蠃旋體的周期易流運動;
故,《精》、無端不竭;《道》、易無始終!
道傢易經斷言,宇宙母體的弱能造物創生,是弱《反者對》互動易流的必然。斷定,在一“有封”的《空虛》的互動易流、總量守恆!
當代的粒子、粒場、膠子、鏡像、對稱、超弦、膨脹、坍縮、嬰兒、弱力、強力、能量、奇點、《混沌性》與《原始彈性》等等的前沿科學、觀察、實驗、概念、論證、原理與法則;如,《洪特規則》與《泡利不相容原理》、《超弦的標準模型》、《宇宙網》、《P膜》、《M-理論》與《明暗物質圈環》等等,恰如其分地印證,道傢易經在自然科學的領域裏,關於物質的微觀和宏觀構思的描述,與模型的描繪、推演與明確的預言。道傢易經構思的模型與預言、是科學的模型與預言:
無極球,是宇宙母體的太初始基模型;球面、是母體的陽精太初始基模型;圓平面,是宇宙母體的《電中性的原始虛空》太初始基模型;無疑,《電中性物質》是《暗物質》;《暗物質》無電性,在一定條件下、《暗物質》粒子可裂化為《電陽性》與《電陰性》兩類粒子;
易經太極圖,是宇宙本體的太初始基模型;黑白魚形,是宇宙本體《太初黑洞》的始基模型、與骨架模型;陰陽兩精,是宇宙本體兩大粒子流體的太初始基模型;
太極球導出《超弦對稱的標準模型》的確立;這就確定、球心一點是《宇宙的奇點》;《奇點》的確立,就是確定、宇宙本體之前的《大爆炸》在球心發生;《量子力學》與《m維軸球體網球體》導出宇宙本體的《旋渦流體》;《旋渦流體》演化成宇宙本體的《骨架》;人類的科學,就跨越宇宙本體發生的《混沌》歷程;《混沌》的跨越、導出《九重天》架構:《九重》的架構,解决大自然的物質總量配置的比例;一開一闔的演化周期,就導出與完成了宇宙體的《歷史求和》。
《易經》,以單一模型圖繹求解《宇宙混沌》、《歷史之和》。
如果、求解的模型是符合《量子力學》的,所求得的解,就是科學的。
如是、中華《易經》,就是人類自然科學與自然哲學之尖頂!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大道之源”;這就是《易經》的科學內涵。
《道》的內涵是:
一是思維模式與思維邏輯軌跡,這是人的精神;二是物質的宏觀與微觀的易流互動模型與軌道,這是自然物質;這是明確的,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明顯,“邏輯”,本義是紋理或軌跡;引伸描述,人跟蹤自然客觀運動而思維,其思維的軌跡符合客觀存在;這是“邏輯思維”。故此,人的構思模型與客觀的自然體原型吻合、則稱:科學的思維與模型。這就是科學!
“大道之源”,就是“大統一軌道”。“源”,指流水之源頭;故,“大道之源”的內涵明確、《道》就是思維軌跡、與物質軌道互易的源頭。這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大統一”。
無疑,道傢易經自然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唯物辯證法哲學。
……
第六節 思維整合
……
道傢易經哲學的精髓是《易經》。在人類與自然、宏觀與微觀、現象與事件、動態與靜態等,全面係統地認識、探索與整合、理智地發現:大自然、是《大統一》體具《同一性》:陰陽易流互動自洽。
基此,導出宇宙母體與本體,預言了當代《宇宙學》的《果殼》、《明物質》、《暗物質》、《膠子》、《弦論》與《宇宙網》等前沿理論與觀測結果。事實如下:
“以為天下母”與《嬰兒宇宙》;“末始有封”和“如雞子狀”與《果殼中的宇宙》;“張之斂之”和“開闔”與《原始彈性》;《電中性的原始虛空》與《空虛》;“陽有餘,陰不足”與“明物質總比暗物質偏多”;“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與“人存原理”;《天門》與《奇點》等等;其中,《無極球》與《m維球》、《精》與《睡子》、“其小無內”與“還有很多空間”、“其大無外”與《無邊有界》;“弱者道不用”與《零點能》和《最小作用原理》、“精汽創生”與“能量創生萬物”。
如果,道傢易經與當代科學家、在探索大自然體所描述的概念本質是一致;所謂《本質》描述、在於物質形態、行為軌跡與物質結構的始基態必是同一層面的,與《量子引力論》相符:
道傢易經球體《羅網》球體、與現代《宇宙網》同一層面;《羅網》、是更明確的《宇宙球體網球體》;
基於暗物質、《精》與《睡子》、《膠子對》同一層面;這是電中性的《暗物質》;
基於光波的《波粒二象性》,陰陽兩精《反者對》始基的《弱者》態、與《反光子對》同一層面;兩者是電陽性物質與電陰性物質;光波的波峰,是光子呈電陽性的顯性、波𠔌,是光子呈電陰性隱性;粒子是《反光子對》呈電中性;這是《明物質》;
無論在文字、語言、術語的表述、中外古今之差異如何之巨大;如果、古今所描述的概念、與含義的本質是同一層面的、與《量子力學》相符。這就是古今吻合。
道傢易經以《弦》、《精》與《陰陽》相應地、構建無極球與太極球的優雅模型,明確地斷言,“道無始終”、“人存禁區”與宇宙本體是陰陽互動易流守恆自然體。道傢易經的預言和單一模型,與當代的《量子力學》觀測結果與預言、驚人吻合。
……
第七節 《易經》內涵
自古至今,《易經》,歷尊為《三玄五經》八部“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這已是一部理智觀測與思維整合的《大統一》經典。《易經太極圖》描繪“有封”限條件的“自旋粒子反轉互動易流”守恆,客觀上,《易經》已創立《有封互動易流原理》的大自然法則。如將古今中外的理論、模型與思維,整合、提升與完善;則,科學大統。
無疑,這就是《一個完備的大統一理論》!
“一個好的理論必須滿足以下兩個要求:首先,這個理論必須能準確地描述大量的觀測——這些觀測是根據衹包含少數任選的元素的模型所做出的;其次,這個理論對於未來觀測的結果作出明確的預言。”(《簡史》第10頁);
“科學的終極目的是提供描述整個宇宙的單一的理論。”(《簡史》 第11頁);
無極球的《羅網》,是道傢易經提供的單一宇宙母體理論——《弦論》;
無極球的《精汽》,是道傢易經提供的單一宇宙母體理論——《一元論》;
太極球的《陰陽》,是道傢易經提供的單一宇宙本體理論——《二元論》。
基此,不拘一格地運用古今人類之大智大慧,將中華道傢易經自然哲學、宇宙論,與近代的《宇宙學》、《量子引力論》整合;將單一理論《弦論》、《一元論》與《二元論》,以《精》、《陰陽兩精》行為的《弦》軌道作基準的、《有封自旋粒子反轉互動易流》的《易經太極圖》、《太極球》與《無極球》單一模型,湊建《原始虛空開闔陰陽易流模型》圖解。祈求以此模型,試解自然之謎!
道傢易經構建的優雅模型和描述大量的預言,遠遠跨越了人類五千年的時空,堪稱人間一絶!這是中華思維文化之精髓!道傢易經駕馭這一精髓,從古典哲學的必然王國,遨遊到大自然自由王國。
無疑,中華道傢易經哲學,是人類思維整合科學金字塔的尖頂!
《易經》的內涵,在於人類的思維遵循大自然的《有封互動易流法則》,對現象和事件進行觀測與整合的藝術和技巧。
以《易經》導出模型,求當今尖頂的《宇宙混沌》、《時空架構》與《歷史求和》三大命題之解;如果,所求得的解之框架與《量子力學》相符,這就是科學。這是《易經》立下之豐碑!
無疑,《易經》的偉大意義與無限價值,在於《易經》是一座光芒四射、光彩奪目的《燈塔》,在《洞引》中華子孫乃至全人類、遵循自然大法、努力探索和解决面對的三大命題:大自然之和、大自然醫藥、大自然社會。
正是:《易經》疊層擎日月,承鑄中華偉豐碑! |
|
在《乾坤譜》中,六十四卦立體結構如下:
《乾坤譜》插圖 |
|
《易經》
YI)ing
《易經》中國儒傢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
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古人嚮神靈卜問吉兇的方法,
有龜卜和占笠。笠用著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
某種卦象,依據卦辭、艾辭推側所問事情的後果。據《周
禮·春官·宗伯》記載,上古時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連
山,二日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連山易、歸藏易皆佚,僅《周易》存世。“易”字,一說為“簡
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碟著數目之變,推
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
瑟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
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
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艾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
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
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艾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
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丈辭中
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
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
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象,由陽艾“一呀口陰丈“一”
兩種丈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
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壽
位序,陽炎稱九,陰戈稱六·艾象共三百八十四。解乞
象的辭句稱為卦辭,係於卦象之下,解說丈象的辭‘
艾辭·例如,皇卦象,其卦名為乾,卦辭為“元亨
氣六畫皆為陽又,均稱九,下數第一畫為初九,其止
︸不卦稱利辭
《周易》宋刻本
為“潛竜勿用’‘;餘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諸仁
丈均係有艾辭。卦辭共六十四條,戈辭三百八十四劣
上乾卦“用九氣坤卦“用六”補急稱為築辭,共四百五月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
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裏
經終於未濟卦奎;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到
卦為乾,次卦為否羹,終於益卦奎·卦辭和艾辭的內
緻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
過卦九五炎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卜二是
事的得失,夕口漸卦九三麥辭說:“夫徵不復,婦孕牙
兇”;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如坤卦卦辭說:“元亨環U
之貞。”據研究,卦、又辭反映了奴隸製的社會生活二
《易經灰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藴含
深刻的理論恩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
在着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
象和艾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_中的“大人飾
人氣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
列對立統一的現象,《莊子.天下篇》將其 |
|
易經 易經 清代醫傢。字乾長。湖北武昌人。康熙(1662-1722)年間遷居竹山。自幼博學,為人溫雅,善岐黃術。撰有《脈訣纂要》、《傷寒辨似》,今佚。 |
|
- : I Ching, Yijing, IChing
- n.: The book of change
|
|
百科辭典 | 中國管理哲學 | 周易預測 | 國學經典 | 八卦象數 | 姓氏 | 漢字 | 字典 | 漢語字典 | 中醫詞典 | 小說 | 周易 | 網絡文學 | 人文社科 | 八卦 | 伏羲 | 六十四卦 | 文化 | 網絡小說 | 方言 | 道教 | 國學 | 陰陽 | 經典 | 更多結果... |
|
|
易學六爻 | 五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