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道真縣 : 黃驊市 : 辛集市 : 利辛縣 : 鄄城縣 : 盈江縣 : 瀘西縣 : 威信縣 : 平果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顯示全部] > 舊城鎮
顯示地圖
目錄
·Jiucheng Zhen·Jiucheng Zhen·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舊城鎮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舊城鎮·雲南省威信縣舊城鎮·河北省辛集市舊城鎮
·河北省黃驊市舊城鎮·山東省菏澤鄄城縣舊城鎮·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舊城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舊城鎮·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舊城鎮·安徽省阜陽市利辛縣
·河北省石傢莊市辛集市·山東省荷澤市鄄城縣·廣西百色市平果縣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No. 17·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威信縣舊城鎮名片-雲南省昭通市·道真縣舊城鎮名片-貴州省遵義市
·河北省石傢莊市辛集市·黃驊市舊城鎮名片-河北省滄州市·英文解釋
·近義詞·包含詞·分類詳情
·更多結果...
Jiucheng Zhen
  舊城鎮(Jiucheng Zhen) 代碼130181101。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42385人。郵編052371。[區劃] 舊城、路傢莊、大李傢莊、北耿莊、西小李傢莊、三丘、趙李傢莊、梨園、北張村、石傢莊、菜園、南張村、田村、王莊、潘傢莊、東關、宮莊、孟丘、李傢莊、田莊、寨子村、雷村、宋傢莊、杏元、頓房、軍齊、馬章、李章、孟章、劉章、南章、果元、等報。[地名] 據《束鹿縣志》記載:唐天寶十五年,明皇以安祿山反,改饒陽之鹿城為束鹿,即城於此。自唐至明,這裏皆為束鹿之縣治。明天啓二年(公元1623年),滹沱河决晉州涅盤村入境內,由南位伯東註,衝破南堤,淹沒城池,且治即此遷往新城。從此,此地乃稱舊城,沿用至今。公社因駐地得名。[沿革] 抗日戰爭初期,屬束鹿縣。1942年屬深束縣。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屬束鹿縣1區,時縣政府在舊城。1949年9月縣政府遷到辛集。1949年建國後,屬束鹿縣1區。這裏1951年辦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舊城東風人民公社舊城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將管理區劃為舊城公社,1982年改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復置鄉。1984年8月改鎮,1996年12月合併軍齊鄉,仍稱舊城鎮
  鎮政府駐舊城村。面積57.71平方千米,人口4.21萬。轄33個村委會:舊城、路傢莊、大李傢莊、北耿莊、西小李傢莊、三丘、趙李傢莊、梨園、北張、石傢莊、菜園、南張、田村、王莊、潘傢莊、東關、宮莊、孟丘、李傢莊、田莊、寨子村、雷村、宋傢莊、杏元、頓房、軍齊、馬章、李章、孟章、劉章、南章、果元、等報。
Jiucheng Zhen
  概況 舊城鎮(Jiucheng Zhen)位於黃驊市南部。面積149.4平方千米,人口3.53萬人(2002年)。轄4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舊城村。205國道過境。
    代碼 130983103:~201西崔莊村 ~202大賈象村 ~203雲莊村 ~204大六間房村 ~205小六間房村 ~206池莊村 ~207閆窿村 ~208郭莊村 ~209西大莊村 ~210白莊村 ~211北賈象村 ~212狼渦村 ~213草堂村 ~214東仙莊村 ~215西仙莊村 ~216後仙莊村 ~217舊城村 ~218西纔元村 ~219中纔元村 ~220東纔元村 ~221薑莊村 ~222闞莊村 ~223小王莊村 ~224大河南村 ~225小河南村 ~226大郭莊村 ~227劉郭莊村 ~228孫郭莊村 ~229李皮村 ~230小郭莊村 ~231鄧莊子村 ~232大堤柳莊村 ~233小堤柳莊村 ~234寺東村 ~235東田村 ~236大馬閘口村 ~237李馬閘口村 ~238金馬閘口村 ~239陳馬閘口村 ~240霍馬閘口村
    沿革 1958年建紅星公社,1961年更名舊城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賈象鄉並入。1997年,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3.4萬,轄舊城、西纔元、中纔元、東纔元、薑莊、闞莊、小王莊、大郭莊、大河南、小河南、孫郭莊、劉郭莊、李皮莊、大馬口、霍馬口、東田、陳馬、金馬、李馬口、寺東、大堤柳莊、小堤柳莊、鄧莊子、小郭莊、大賈象、小賈象、北賈象、白莊、雲莊、西崔莊、大莊、草堂、東郭莊、池莊、大六、小六、東仙、西仙、後仙、狼窪、閻隆41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舊城村。面積149.4平方千米,人口3.53萬。轄40個行政村:舊城、薑莊、闞莊、草堂、寺東、狼窪、郭莊、雲莊、池莊、閻隆、大堤柳莊、小堤柳莊、小六間房、大六間房、南小王莊、霍馬閘口、李馬閘口、金馬閘口、陳馬閘口、大馬閘口、東田馬閘口、鄧莊子、孫郭莊、劉郭莊、小郭莊、大郭莊、東纔元、中纔元、西纔元、西大莊、西崔莊、大賈象、北賈象、東仙莊、西仙莊、後仙莊、小河南、大河南、東白莊。
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舊城鎮
  基本情況
  舊城鎮位於盈江縣城東部,距縣城19公裏,是盈江第一道東大門。位於東經98°12′13"——98°41′28"和北緯24°39′28"——24°46′57"之間。轄區土地總面積133.96平方公裏。東與油鬆嶺鄉山水相連,南與崗勐鄉毗鄰,西北與新城鄉隔江相望,北與梁河縣接壤。下轄6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10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466人。其中:農業人口19030人,占總人口的93%。現有機關站所21個,職工人數126人。初級中學1所,2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59人,教職員工60人;中心小學1所,村級小學17所,8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419人,教職員工160人。有村衛生室13個,形成了以衛生院為中心的衛生防疫網絡。
  資源概況
  舊城鎮實有耕地面積27212畝,人均耕地面積1.4畝,土地資源有播支筷子會發芽的美譽;林地面積121945畝,森林覆蓋率達45.3%;宜林、宜草荒山3500畝。
  舊城鎮物産豐富,礦産資源主要有硅礦。種植業以水稻、甘蔗、玉米、小麥、蔬菜、豆類、薯類為主,近年來發展了亞麻種植、大西洋訂單洋芋,麻崍山、新拋山的反季節蔬菜受到大衆青睞。甘蔗生産是舊城鎮的支柱産業之一,曾先後被列為省級、國傢級商品糧和甘蔗基地。2004年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38883畝。養殖業主要以水牛、黃牛、羊、豬、魚、禽類為主,近年來大力發展了歐盟水牛、稻田養魚等項目,畜牧業發展迅速,2004年畜牧漁業産值達1013.44萬元,占全鎮農業總産值的23.3%。
  經濟概況
  200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3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1473元,比2003增加了83元,增6%。共有鄉鎮企業865個,其中:有限公司1個,私營2個,個體862個,從業人員1136人。營業總收入2275萬元,産值1950萬元。
  特色風味
  舊城鎮比較出名的特産有舊城街的碗豆粉、稀豆粉粑粑、全烤乳豬、東山蔬菜、賀勐黃筍、冷水花魚。
  旅遊休閑
  全鎮江河縱橫交錯,藴藏着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有盈江第一泉——蠻剋溫泉,溫泉熱水流量大,水溫超過100℃,水質優良,新開發的鳳凰溫泉度假村是盈江縣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條件較完善的度假村,是人們健身、休閑、度假的好地方。位於盈江與梁河交界處的舊城渾水溝梯級攔砂壩是世界上治理泥石流的典範。景色怡人的香額湖水面面積約25.03公頃(375畝),湖岸長2.7公裏,是鑲嵌在盈江盆地內的一顆璀璨明珠,被稱為“大盈江畔的白洋澱”。
  坐落在香額湖東面的“喃幕西雙”景點(漢語稱“十二眼井”),是香額湖香額湖的水源,於2004年恢復重建。景點地下水流量大、水質優良、東溫夏涼,清甜可口,四周景色秀麗,是供人們觀賞、玩耍的好地方。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舊城鎮
  基本情況
  舊城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芙蓉江中遊,距縣城30公裏,東與務川接壤,南接棕坪鄉,西臨隆興和玉溪鎮,北抵桃源鄉,全鎮總面積16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8646畝(其中旱地17151畝,田11495畝),撤辦並村前轄25個村,168個村民組,撤辦並村後轄7個村,63個村民組,現有6234戶,25627人。
  自然資源
  鎮政府所在地位於芙蓉江畔明真安州城垣以東,道務公路穿境而過;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390米;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5℃,最高氣溫3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境內生物資源豐富,物種齊全,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芙蓉江裏的魚類資源,目前鎮畜牧站已經在部分流域開發了水産養殖;境內的大小河流以及水堰,藴藏了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經開發的有槐溪二級水電站、正在開發的有大型水電站魚塘電站、即將開發的有官渡水電站;現在該鎮的電網覆蓋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農網改造,中國移動已在該鎮全面開通,鎮政府所在地舊城村還開通了小靈通,並且已完成了街上、東門、亭子壩、黎明4個村民組的閉路電視升級改造。
  經濟狀況
  2005年實現糧食總産量9707噸,畜牧産值4805萬元,烤煙産值464.5萬元,財政總收入380萬元,非公有製産值3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8元。
  2006年奮鬥目標:實現生産總值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38元,實現烤煙産值800萬元,畜牧産值528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81萬元,全年纍计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以上,鄉鎮企業産值達4506萬元。
  人文景觀
  舊城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位於芙蓉江畔的明真安州城垣,是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歸流”以真州長官司地置真安州,知州郭維屏建成於思寧裏之橘水園。
  儺戲之鄉: “儺”本是古時臘月驅逐疫鬼的儀式。民間又稱“打保福”或“逛神”或“跳大牙巴”。 衹要手續周到,畫兩道符,點幾柱香,就可請得動。而另一些咒語聽來卻如一首首優美的詩作,請看:“雪山頂上一座臺,雪山閉了不曾開。轉個老君傳妙法,隔山吹股雪風來。一更之時下大雪,二更之時下大霜;三更之時雪愈下,四更雪上又加霜。竜來竜蛻爪,虎來虎蛻皮,山中百鳥蛻毛衣。冰冰冷冷,冷冷冰冰。雪山童子送雪來,頭戴雪帽子,身穿雪衣裳,口銜雪水,腳穿雪鞋……”它本身是一種法事活動,又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濃厚的神秘性在內。在衝儺過程中有很多項目穿插其中,如回煞、斷願、禳關、上樹刀、造茅、打解、造船、和送、煞鏵等。
  舊城的地形復雜,風光秀麗:有坐落於槐坪村駐地北面的插旗山,因形似古代打仗用的旗幟而得名,山頂上建有廟宇,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九日都有大量的香客到此趕香會;有奇特景觀一綫天,它位於舊城至槐坪村公路段約7公裏處,兩面均是高聳入雲的大山,中間一條狹窄的溝壑,其間溪水流淌,置身其間,仰面而望,衹見一綫天空;有鬼斧神工石筍坪,坐落於舊城村石筍坪村民組,一座座石峰猶如雨後春筍遍布於稻田間。還有位於舊城村小關村民組對面芙蓉江南面的大泡水瀑布,又;更有凝聚着人類智慧與結晶的魚塘水電站,它不僅書寫着舊城的水電開發的壯麗篇章,同時也為該鎮旅遊增添了新的亮點。
  [主要特産]舊城黑豬:它是黔北黑豬品種係中的優良豬種,具有耐粗食、適應性好、性溫馴、産仔率高、生長發育快、皮厚適中、抗病能力強等特點,仔豬遠銷四川、湖南、重慶、遵義、貴陽等地,年銷售量達64940頭,産值1298.8萬元。
  風土特色
  舊城灰豆腐果:灰豆腐果是道真仡佬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特色食品,是仡佬族人民飲食文化的結晶,精選當地優質黃豆及芙蓉江流域的天然礦泉水攪拌均勻用石磨磨製成豆腐,再將豆腐與當地的一種特殊植物燒成灰燼混合,經民間特有傳統手工技術炒製而成,其營養豐富,口感鮮美。
雲南省威信縣舊城鎮
  舊城鎮位於威信縣北部,南鄰高田鄉、羅布鄉,東、北、西依次與四川省敘永縣高峰鄉,興文縣大壩鎮、沙壩鄉,珙縣石碑鄉接壤。鎮政府駐地舊城距縣城41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105°3′,北緯28°0′,鎮域面積163.9平方公裏,耕地面積51109畝,其中水田25608畝,地勢中西部較低,海拔為480米--1800米,舊城河由東往西經舊城壩子註入羅布河,全鎮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16.9℃,年均降水1457.2毫米,日照時間1032小時。全鎮林地面積13.29萬畝,森林覆蓋率49.6%。全鎮轄7個村144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人口6673戶29204人,其中少數民族(苗族)1031戶4848人。2006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生産總值7175萬元,人均純收入1190元。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花生及經濟林果等。主要資源有林業,主要旅遊景點有天星國傢級森林公園,著名地方産品有“舊城大米”。
  機構設置
  內設黨政辦、人大辦、紀委辦、財政所、武裝部、民政所、土管所、司法所、團委辦、婦聯辦、林業站、水管站、計生辦、計生服務站、農技站、獸醫站、經管站、農機站、文化站、廣播站。轄區內其它直屬站所有派出所、法庭、煙站、衛生院、營業所、信用社、中學、小學、糧管所、供銷社。
河北省辛集市舊城鎮
  基本概況
  舊城鎮隸屬於河北省辛集市,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42385人。轄舊城、路傢莊、大李傢莊、北耿莊、西小李傢莊、三丘、趙李傢莊、梨園、北張村、石傢莊、菜園、南張村、田村、王莊、潘傢莊、東關、宮莊、孟丘、李傢莊、田莊、寨子村、雷村、宋傢莊、杏元、頓房、軍齊、馬章、李章、孟章、劉章、南章、果元、等村。
  地名由來
  據《束鹿縣志》記載:唐天寶十五年,明皇以安祿山反,改饒陽之鹿城為束鹿,即城於此。自唐至明,這裏皆為束鹿之縣治。明天啓二年(公元1623年),滹沱河决晉州涅盤村入境內,由南位伯東註,衝破南堤,淹沒城池,且治即此遷往新城。從此,此地乃稱舊城,沿用至今。公社因駐地得名。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初期,屬束鹿縣。1942年屬深束縣。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屬束鹿縣1區,時縣政府在舊城。1949年9月縣政府遷到辛集。1949年建國後,屬束鹿縣1區。這裏1951年辦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舊城東風人民公社舊城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將管理區劃為舊城公社,1982年改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復置鄉。1984年8月改鎮,1996年12月合併軍齊鄉,仍稱舊城鎮
  經濟建設
  近些年來,在辛集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舊城鎮歷屆黨委、政府,團结和帶領全鎮廣大黨員群衆,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舊城已形成了特點明顯、初具規模、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中小城鎮,對周邊地區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
  第一,交通便利。舊城鎮位於辛集市東北部,距市區20公裏,石黃高速、307國道、天王公路貫穿全鎮,南鄰石德鐵路束新站16公裏,距東、西兩個石黃高速出口各10公裏,地處辛集、深州、安平三縣和石傢莊、衡水兩區交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有着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空間。
  第二,商貿發達。舊城自古以來商賈雲集,貿易繁榮,近幾年發展更快,2001、2002、2003先後投資1100多萬元,對大集市場進行了改擴建,整體功能明顯提升,現擁有商戶1600個,從業人員4000餘人,年貿易額達2億元,已成為河北省農村貿易重要集鎮。鎮政府和村委會聯合建立了大集市場管委會,市場管理規範,秩序良好。另外,由於舊城蔬菜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實,産量大、質量優,已初步形成了六個較大規模的蔬菜批發市場,銷售已輻射到大江南北20多個省、市、區。
  第三,工業基礎雄厚。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00多傢。在原來鋁製品、水暖鑄件等優勢産業的基礎上,新形成了機械加工和輕紡兩大主導産業,5傢鑄造瑪鋼企業、18傢齒輪、拔絲企業,産品銷售全國20多個省、市,水暖管件出口韓國、日本、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國傢,10傢棉花加工企業、3傢紡紗企業、4傢織布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1000多人,為了進一步集聚和整合工業發展優勢,舊城鎮政府已初步規劃了東部占地1600畝的舊城工業區和西部占地1000畝的軍馬工業區,並已爭取在兩個工業區中間建石黃高速公路出口,預計2008年6月可動工建設,將在硬件建設和軟環境上為企業發展打造平臺。
  第四,特色農業初具規模。舊城鎮是有名的蔬菜之鄉和梨果基地,現有蔬菜2.7萬畝,甘藍、茄子、西紅柿、韭菜等蔬菜年産14.3萬噸;梨果近萬畝,蘋果、梨、桃、葡萄等果品年産量2萬噸;養殖業進一步興起,雞、鴨、鵝存欄100餘萬衹,豬、牛、羊存欄達到3.5萬頭,形成了鴻安養豬、杏元果業兩大農業竜頭企業。規劃建成了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蔬菜基地和5個特色經濟村。
  第五,投資環境更為寬鬆。製定出臺了《關於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若幹優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稅收、服務、奬勵等方面,有了更大突破和創新。
  文衛事業
  該鎮各項事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建有舊城文化中心和書畫協會,先後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枝新花”和“全國農村群衆文化先進單位”。辛集市第二中學和舊城中心衛生院設在舊城鎮,另有3所初中,9所小學,2所社區醫院,60個農村保健站,能夠有效地保障廣大村民的身體健康。自2001年,先後投資960萬元,修建公路和公用設施。另外,轄區內還設有信用社、人民保險、人壽保險、電信、郵政部門和兩傢運輸公司;駐有工商、派出所、法庭、電力等執法部門派出機構,社會秩序穩定。總之,舊城鎮小城鎮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人民群衆的生産生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主導産業、竜頭企業正在掘起,工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第二、三産業每年從農業中轉移出來的人員都在1000人以上,鎮政府所在村舊城村常住人口由1996年的30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8000多人,全鎮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344元,提高到2006年的4905元,年均提高427元,城鎮發展潛力較大。
  舊城小鎮 廣袤的華北平原上新修的石-倉高速公路寬闊整潔。在公路中段從深州市出口,沿石-津總幹渠大堤上的輔路西行10余公裏,便見一小鎮,名曰舊城。名字何來無從考證,大約有數千年的歷史了,這舊城兩字的確名副其實。鎮上沒有古樹名木、深宅大院,卻是方圓數十公裏內最大的鎮,下轄二十多個村莊,聽姥姥說當年日本鬼子都曾占領過。鎮上最高的地標性建築是兩層的供銷合作社大樓,最大的劇場是電影院,最有文化氣息的是舊城中學,從這裏走出許多清華學子。小鎮每逢農歷雙日就是集市,如果到了臘月的最後幾天,就每日都是集市了,這時既是最聚人脈的時候,也是少年記憶中抹不去的回憶。
  千百年來,小鎮上最繁華的地方是貫穿東西和半穿南北呈丁字形的兩條街。百貨小吃都集中在這兩條街上,糧市、牲畜、雜貨等分散在小街道上,專有市場,最遠的炮市在鎮北一公裏外的沙土坑裏。每年鼕季農閑時還會起廟會,廟會上設有馬戲表演,跑馬場設在鎮北數百米的一片空地上。
  繁華煙雲中每常讓人牽腸挂肚的是集市上的小吃。從鎮北面沿丁字形街道前行,左側第一傢賣熟食的是河莊劉,劉氏是傢傳的手藝。幾乎每一個帶着孩子趕集的傢長都會給孩子買河莊劉的燒餅裹肉,芝麻燒餅在煤火上先烙再烤,趁熱切開口,填滿切碎的豬頭肉或驢肉糕(豬頭肉的部位可隨意選取,現割下切碎裹進燒餅),皮薄餡大,咬一口,酥脆香嫩,回味無窮。買好燒餅裹肉一般都會拿到丁字路口嚮西拐彎處,那裏沿北墻根一溜賣小吃的。叫上一碗老豆腐,老豆腐是鹵水點的,在一口大鍋裏點好了,並不撤火,鍋底下用大劈柴文火慢燉,鍋裏咕嘟咕嘟冒着泡,保證什麽時候吃都是熱的。如果去晚了,趕上鍋底,豆腐都熬成了蜂窩狀,那您就算趕上了一鍋中最好吃的。拿銅片或白鐵片作的豆腐勺往白瓷碗裏盛上凝脂一般的豆腐,澆上醬油、醋、蒜、韭菜花、香油、辣椒油等佐料,看着聞者,直叫人垂涎欲滴。咬一口燒餅裹肉,吃一勺老豆腐,想那天上人間,最美還是小鎮美食呀。
  挨着賣豆腐的是三傢最具小鎮特色的扒糕攤,其中以寨子王的最好吃。晚上把蕎麥面調成糊狀熬熟了,拍成燒餅大小晾在蓋簾上晾涼。第二天早上拿到集市,擺開長條桌,小板凳,現賣現拿小刀切成小片,盛在盤子裏。食客低下頭拿竹木叉子叉起一塊,在放了香油的醋蒜碗裏蘸一下再吃,慢慢咀嚼,入口不粘,香嫩軟滑,回味綿長。一邊吃一邊看寨子王抽空拿着搗蒜罐砸蒜泥,嗒嗒嗒嗒聲不絶於耳。吃飽了抽袋煙,歇歇腳,集也算趕完了一多半。遠道而來的客人不管吃沒吃別的小吃,扒糕是一定要吃的,一旦錯過,就很難找到這種原味小吃。打包又不能久放,極易發粘變質,冷凍冷藏,都會變味。
  吃完主食,還有甜點。宋莊西頭李傢做的點心最好吃,口味純正,香甜不膩。十餘種點心一字排開,花生蘸、米𠔌糖、橘子瓣……單買雜拌皆可。愛吃甜點的,“牛糞”必要,此種平攤狀的蠃旋形之物,名雖不雅,口感卻酥脆香甜有嚼頭。是孩童眼中的點心極品。
  如果您還覺着沒吃飽,不要急,小鎮上還有許多令人垂涎欲滴的土特産:牛肉包子、鹵煮雞、小米煎餅、丸子肉……吃飽喝足到了下午,稍上一幅竹子對年畫,再去鎮北面的平原上看《馬戲》。
  與原生態略有出入。
河北省黃驊市舊城鎮
  舊城鎮位於黃驊市區最南端20公裏處,全鎮總面積149.3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1.3萬畝,全鎮轄40個行政村,共有9357戶,總人口36520人。2005年全鎮完成社會總産值44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産值完成42.5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4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00多元。
  全鎮擁有各類企業214傢,其中規模企業7傢,年産值超億元的企業2傢,超千萬元企業7傢,超百萬元企業28傢,11種産品榮獲省部級以上名牌稱號,初步形成了以五金、玻璃鋼、彎頭為主導産業"一園兩區"(臺灣白莊工業園、池莊玻璃鋼工業區、陳馬口彎頭工業區)的工業基地雛形。其中以臺資外資企業連鎖開發為重點的,以釘、絲、網為主導産品的臺灣(白莊)工業園是黃驊市的重點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5000畝,一期規劃面積2000畝,完成了1000畝地的"四通一平"工程,區內有金海五金製品有限公司、聚金公司、海鑫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偉暢公司四傢企業建成投産,擁有近5個億的固定資産,從業人員2000餘人,年産值10億元。2005年,園內立項開工項目6個,總投資5億元,其中聚金公司球化綫材及幹壁蠃絲二期生産項目,總投資1.2億元;海鑫公司五金焊網二期項目,總投資1億元;雄驊公司高強度蠃絲蠃栓生産項目,已完成投入1300萬元;聚鼎公司幹壁蠃絲項目,總投資1億元;愛邦公司海底焊網項目和金海公司新上技改項目已分別完成投入2600萬元和950萬元。池莊玻璃鋼工業區,以生産各種玻璃鋼容器、管道、暖通、工藝品為主導産品,規劃面積500畝,成型區240畝,區內現有資産超千萬元的玻璃鋼企業4傢,從業人員2400人,年産值2億元。2005年,投資3000萬元的康華、永興、興海三大公司重組項目,已完成投入1000萬元,投資1000萬元的池莊玻璃鋼實業公司技改項目,已完成投入750萬元,投資1000萬元的玻璃鋼實業公司技改項目,已完成投入750萬元,投資1000萬元的玻璃鋼水箱生産項目,已完成投入700萬元。陳馬口彎頭工業區,規劃面積500畝,成型區150畝,區內有彎頭管件企業8傢,員工350人,年産值可達4500萬元,利稅420萬元。
  在農業發展上,按照"以工業化思維抓農業"的工作思路,以"高效、生態、觀光"為發展方向,構築以棗、草、畜、薯為主要特色的農業種植格局。在穩定原有基地的基礎上,舊城鎮將進一步做大做強鼕棗産業,以賈舊綫為重點,以大方大片,企業化鼕棗園為主,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力爭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鼕棗生産基地之一。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起步年。該鎮初步計劃把06年作為"産業提升年"。力爭綜合經濟實力躋身滄州"十強"鄉鎮。
山東省菏澤鄄城縣舊城鎮
  舊城鎮有10958戶,人口為42161人,擁有耕地52401畝,轄舊城、路傢莊、大李傢莊、北耿莊、西小李傢莊、三丘、趙李傢莊、梨園、北張村、石傢莊、菜園、南張村、田村、王莊、潘傢莊、東關、宮傢莊、孟丘、李傢莊、田莊、寨子村、雷河、宋傢莊、杏元、頓房、軍齊、馬章、孟章、劉章、南章、果園、等報 舊城鎮古稱乘竜鎮,依山傍水,是秦代“蜀身毒道”必經的主要出口集鎮之一。唐、元代曾設“押西城”、“鎮西路”。幹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駐地,故名舊城。鎮政府駐地舊城街,民國年間曾設“盈江設治局”,解放初期是盈江縣委、縣政府駐地。有盈江最早的民族中學、省立小學和第一所民族醫院。曾是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邊陲文明古鎮之一。
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舊城鎮
  舊城鎮於2006年根據省、州、縣適度撤並鄉鎮的意見,撤銷原舊城鎮、原三河鎮,組建新的舊城鎮舊城鎮位於瀘西縣西北部,地處東經103°36′—103°45′,北緯24°33′—24°46′之間,地處三州市(紅河州、昆明市、麯靖市)、四縣(瀘西縣、石林縣、陸良縣、師宗縣)、六鄉鎮(金馬、午街、圭山、葵山、召誇、雄碧)結合部。全鎮國土面積156平方公裏,轄舊城、秧田壩、青禾、督捕撫、黑捨、三河、彎腰樹、鬆鶴、木竜、礦廠、板橋11個村民委員會,49個村民小組,居住着漢、彝、壯、哈尼、回等民族,2006年末全鎮農業總人口48230人。境內最高海拔(竜潭衝)2189米,最低海拔(子交村)1790米。全鎮年平均降雨量862.5毫米,年平均氣溫14.8℃,全鎮有耕地面積30381畝,其中水田11933畝。
  鎮政府駐地舊城村民委員會舊城村小組,距縣城19公裏,石瀘二級公路、豆瀘公路和三(河)舞(街)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昆明出入瀘西的第一站,俗有“瀘西西大門”、“第一門戶”之稱。境內水資源豐富,有中型水庫1個,小(二)型水庫4個,小壩塘9個,其中中型水庫板橋河水庫總庫容達794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達722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9134.9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4.4萬畝;地下水有流量7966.4立方米/天的新營盤水地塊;境內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年産原煤80萬噸,占全縣總産量的90%。在歷屆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舊城鎮沿着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穩步前進,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90元。
  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圍繞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創新二個機製(投融資機製、幹部運行管理機製),抓好三支隊伍(黨員幹部隊伍、科技骨幹隊伍、建築營銷隊伍),實施四大戰略(科教興鎮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城鎮化戰略、工業強鎮戰略),緩減五大製約(幹部觀念落後、産品科技含量低、産業結構單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工業化程度低),抓好八大産業(糧食、烤煙、畜牧、蔬菜、幹水果、生物藥材、煤炭和建築),實現四大目標(農民增收、財政增長、農村穩定、社會和諧)。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舊城鎮
  舊城鎮位於平果縣中部偏東,距平果縣城42公裏,鎮人民政府駐興寧街。舊城自古以來是商貿集鎮和重要的交通要道,省道208綫穿境而過,是平果至巴馬、大化、鳳山縣的交通中轉站,也是平果縣城往海城、同老、鳳梧、榜圩、黎明等鄉鎮的中轉站。2005年6月原那沙鄉建製並入舊城鎮,現下轄19個村民委,常住人口44996人,居住有壯、漢、瑤等三個民族,鎮域總面積259.99平方公裏,石山區面積占67%,耕地面積31136畝。目前,鎮政府和鎮直單位幹部職工79名。現有初級中學1所,鎮中心完小1所,村中心完小18所,教學點13個,在校中小學生總數達4400多人,教職工274名。
  近年來,舊城鎮立足山區實際,以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實施“四個一萬”工程(即發展一萬畝桑園、一萬畝甘蔗,一萬畝劍麻,一萬畝霸王花),同時不斷發展壯大水果産業。目前,種桑養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全鎮種桑面積達4500多畝,舊城鎮已發展成為百色市的桑蠶生産基地之一;霸王花是舊城鎮的特産,色澤鮮明、味道鮮美,極富盛名,霸王花種植面積達18000畝;劍麻種植面積達32000畝;甘蔗面積達8500畝;水果種植面積共21000多畝(其中,種植竜眼5000多畝,早熟桃5000多畝,甜楊桃3000多畝,其它雜果5000多畝)。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已初步形成了産供銷體係,農業産業化發展進程穩步推進,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2005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02元。
  工業方面,舊城鎮充分利用鋁礦、鐵礦、硫礦、大理石、方解石等礦産資源和豐富的水力、森林等資源,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工業富鎮進程。近年來,成功引進了何伍三方解石廠等多傢客商前來投資辦廠,目前,已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石材廠和日産能力達三萬塊磚的大型機磚廠,方解石加工廠正在緊張建設中。這些項目的建成和即將建成投産將促使全鎮的工業邁嚮産業化發展道路,推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走上快車道。下一步,鎮黨委、政府將利用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蠶繭加工廠、劍麻加工廠和霸王花食品加工廠等重點産業促進工業發展。
  舊城鎮旅遊資源豐富。鎮內處處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有堪稱一絶的自然景觀 “興寧八景”,分別為“寒潭卻暑”“雲深古洞”“獨秀荷芬”“講壇面壁”“鳥道周行”“鬆林夜月”“丹荔蒸霞”“岑候喬木”;有令人嘆為觀止的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土司墓——岑氏墓;還有明朝時修建的古城墻、護城河及清道光末(1847年)年修建的東壁塔、梅泉等獨具特色的古跡名勝。由於本地氣候溫暖濕潤,山青水緑,樹木蔭翳,風光旖旎,洞險境幽,鳥語花香,因此極具開發價值,旅遊開發前景非常廣阔。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舊城鎮
  舊城鎮,位於利辛縣東北部,東臨蒙城,北接渦陽,地處三縣交界,是一座古城遺址。鎮域面積68平方公裏,轄20個村委會,139個自然村,247個村民組。總戶數 12529戶,共51131人。
  鎮人民政府駐地舊城集,以舊有古城遺址為名。舊城,古城邑。據《安徽省利辛縣地名錄》載:“宋初,越王錢俶 孫錢 鏐朝覲見宋太祖,歸國途中,聞朝內有變,不敢回國,太祖即以此地封其為百裏王,都此,不久即歿。”後人稱之為舊城。原為蒙城縣所轄,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劃歸渦陽縣轄。民國初期設聯保,1929年設舊城鄉。解放後,1949年仍設鄉,轄6個行政村。1952年設縣轄舊城區,轄12個鄉。1956年春撤銷舊城區,並入江集區,舊城鄉更名鄭東鄉。1958年劃屬紀倫寨公社,1959年成立舊城公社,1964年劃屬利辛縣。1969年與盛黃公社合併設縣轄舊城公社。1975年並入江集區,舊城仍設公社。1983年改稱舊城鄉,1992年與盛黃鄉合併,改稱舊城鎮至今。
  據《利辛縣志》載:舊城古城邑,明《壽州志》:“舊城,蒙城縣西北七十裏”。民國《蒙城縣志》:漢置梁國蒙縣。”位於今利辛縣東北18公裏,芡河東岸。城址東西1.25公裏,南北1.5公裏。城址地表可採集到灰陶四分式捲雲瓦當、繩紋簡瓦、幾何形空心磚,側表模印菱形,方格紋磚等漢代遺物。城址外曾發現規模較大的漢磚石墓、墓葬石門,雕刻有朱雀圖案及鋪首街環。
  千年古鎮舊城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海拔30.2米。土質為砂礓黑土,耕作層淺,較為瘠薄。境內芡河、白洋、北鳳、金溝等溝河縱橫交錯,農田林網、機井、水塘星羅棋布,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傳統特色産品有辣蘿蔔、小藥酒、小磨麻油、紅芋、小雜糧。主要糧油作物有優質小麥、玉米、黃豆、芝麻等。主要經濟作有物優質棉花、大蔥、瓜類、中藥材等已形成規模種植。以優質黃牛、生豬、山羊、禽類為主的養殖業已成為市場經濟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産業。
  本鎮集鎮規劃編製199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鎮址所在地舊城集面積有0.8平方公裏擴建到2.5平方公裏。規劃的13條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貿易等基礎服務設施完備,是市級“文明集鎮”。
安徽省阜陽市利辛縣
  舊城鎮,位於利辛縣東北部,東臨蒙城,北接渦陽,地處三縣交界,是一座古城遺址。鎮域面積68平方公裏,轄20個村委會,139個自然村,247個村民組。總戶數 12529戶,共51131人。
  鎮人民政府駐地舊城集,以舊有古城遺址為名。舊城,古城邑。據《安徽省利辛縣地名錄》載:“宋初,越王錢俶 孫錢 鏐朝覲見宋太祖,歸國途中,聞朝內有變,不敢回國,太祖即以此地封其為百裏王,都此,不久即歿。”後人稱之為舊城。原為蒙城縣所轄,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劃歸渦陽縣轄。民國初期設聯保,1929年設舊城鄉。解放後,1949年仍設鄉,轄6個行政村。1952年設縣轄舊城區,轄12個鄉。1956年春撤銷舊城區,並入江集區,舊城鄉更名鄭東鄉。1958年劃屬紀倫寨公社,1959年成立舊城公社,1964年劃屬利辛縣。1969年與盛黃公社合併設縣轄舊城公社。1975年並入江集區,舊城仍設公社。1983年改稱舊城鄉,1992年與盛黃鄉合併,改稱舊城鎮至今。
  據《利辛縣志》載:舊城古城邑,明《壽州志》:“舊城,蒙城縣西北七十裏”。民國《蒙城縣志》:漢置梁國蒙縣。”位於今利辛縣東北18公裏,芡河東岸。城址東西1.25公裏,南北1.5公裏。城址地表可採集到灰陶四分式捲雲瓦當、繩紋簡瓦、幾何形空心磚,側表模印菱形,方格紋磚等漢代遺物。城址外曾發現規模較大的漢磚石墓、墓葬石門,雕刻有朱雀圖案及鋪首街環。
  千年古鎮舊城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海拔30.2米。土質為砂礓黑土,耕作層淺,較為瘠薄。境內芡河、白洋、北鳳、金溝等溝河縱橫交錯,農田林網、機井、水塘星羅棋布,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傳統特色産品有辣蘿蔔、小藥酒、小磨麻油、紅芋、小雜糧。主要糧油作物有優質小麥、玉米、黃豆、芝麻等。主要經濟作有物優質棉花、大蔥、瓜類、中藥材等已形成規模種植。以優質黃牛、生豬、山羊、禽類為主的養殖業已成為市場經濟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産業。
  本鎮集鎮規劃編製199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鎮址所在地舊城集面積有0.8平方公裏擴建到2.5平方公裏。規劃的13條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貿易等基礎服務設施完備,是市級“文明集鎮”。
  鎮二、三産業以民營經濟為主。主要行業有糧、油和食品加工業、農産品營銷運輸業、客運業、飲食、文化服務業、建築、建材、磚窯等服務加工業。勞務輸出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興産業,全鎮年勞務輸出1萬人次,人均收入4000餘元。
  文教衛事業蓬勃發展,有鎮辦初中2所,教師61人,學生20 班,1277人。小學19 所,教師202人,學生114 班,6024人。鎮辦幼兒園1所。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小學教師合格率達到100%,中學教師合格率達64%,全面實行教師聘任製。鎮衛生院建成門診、住院部大樓,科室齊全,設備先進,有專職防保人員。能進行一般疫病的預防和治療。
  鎮建有電視差轉臺,無綫、有綫電話和傳真設施,與國內外信息溝通傳遞快速便捷。
  1986年以來,全面推行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逐步實現了計劃經濟的轉軌,建立了市場經濟。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經營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産、消除貧睏、增收致富的積極性。特別是1992年撤區並鄉舊城建鎮後,幾屆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以來的方針、路綫,堅持改革開放,經濟體製改革得到了發展和全面推進。1994年,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強化土地所有權,明確發包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政策不變30年,給廣大農民吃上了一顆定心丸。1998年推行稅改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幾屆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致力於消除貧睏、增收致富奔小康。1992年原阜陽地委發出“全地區學舊城”的號召後,原地委、行署主要領導王昭耀、秦德文,地區人大主任燕美善,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農機局、省婦聯、團省委領導多次到舊城鎮考察調研。省 人大主任孟富林親臨舊城鎮檢察並題詞:加快經濟發展,提前實現小康。
  舊城鎮獲1995年全縣綜合評比第一名,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安徽省農業科技示範鄉鎮”,1999年被阜陽市表彰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示範鄉鎮”,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農業綜合開發“五強鄉鎮”,2004、2005連續兩年被市表彰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
河北省石傢莊市辛集市
  舊城鎮有10958戶,人口為42161人,擁有耕地52401畝,轄舊城、路傢莊、大李傢莊、北耿莊、西小李傢莊、三丘、趙李傢莊、梨園、北張村、石傢莊、菜園、南張村、田村、王莊、潘傢莊、東關、宮傢莊、孟丘、李傢莊、田莊、寨子村、雷河、宋傢莊、杏元、頓房、軍齊、馬章、孟章、劉章、南章、果園、等報
山東省荷澤市鄄城縣
  地理位置
  山東省鄄城縣舊城鎮地處鄄城北段,跨黃河與河南範縣、濮陽毗鄰,屬全縣第一大鎮,素有“菏澤北大門”之稱。
  概 況
  鄄城縣舊城鎮隸屬於菏澤市,全鎮總面積97.5平方公裏,共有6.3萬人,9.4萬畝耕地,轄36個行政村,94個自然村,其中灘區半灘區村莊56個,人口4.8萬。
  該鎮屬黃河衝積平原,全鎮林茂糧豐,物産豐富,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是全國著名的魯西黃牛育種基地、山東省青山羊和小尾寒羊育種基地、全省最大的架木集散地、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大豆、玉米、花生等)。
  人文景觀
  舊城鎮即“古鄄”所在地,是古老而文明的集鎮。公元前679年,單伯會諸候於該鎮葵固堆,東漢曹丕封其弟曹植為陳王,後改為鄄城王,並建有陳王讀書臺,1947年劉鄧大軍在此橫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勤勞勇敢的舊城人民鼎力相助,並立碑以鼓勵後人,現已成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自然概況
  年平均氣溫:13.5攝氏度
  全年日照時間:2490.4小時
  年平均降水量:616.8毫米
  年平均無霜期:208天
  經濟發展概況
  近年來,該鎮在推進經濟全面進步的同時,緊緊圍繞壯大林畜兩大産業,通過啓動民資,引進外資,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産業特色逐步顯現。一是林業産加銷鏈條正不斷延伸。全鎮現已發展豐産林2.6萬畝,農田林網5.2萬畝,年增加木材蓄積量近10萬方;現有木材運輸專業村30個,從業人員8000餘人,年人均收入達5000元。由臨沂客商劉鐘澤先生投資4000萬元興建的菏澤市鄄城縣乙森板材廠將於2006年年底前建成擁有12條生産綫的集木材初級加工及深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大型木材加工企業。二是畜牧産業化格局已經初具雛形。立足灘區飼草優勢,全鎮標準畜存欄量發展到1.8萬頭,規模飼養場22個,畜牧專業村16個。2004年,由山東省伊斯蘭協會會員張業獻投資集牛羊養殖、肉食及工藝品加工出口於一體的菏澤伊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落戶舊城鎮,計劃總投資60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已開工生産,二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之中。該企業是菏澤市在中東、歐盟有出口權的食品加工企業之一,也是菏澤市在馬來西亞唯一有自由進出口權的農副産品加工企業。
  基礎設施
  水:該鎮地表水層較淺,境內有大型黃河引水閘一座,淡水資源優質豐富,可無償供給企業用水。
  電:所在縣有發電廠一座,已與菏澤電網並網,電力資源廉價充足。
  土地資源:該鎮還有鎮屬閑置老工廠廠房及土地多處,可無償提供給企業用地。
  通訊:擁有程控電話、移動電話中繼站、寬帶光纜網、直接承擔國際、國內的電話、傳真、因特網等通訊業務。
  交通條件:該鎮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極為便利。省道臨商公路和沿黃公路縱貫全境,即將開工建設的德商高速公路穿鎮而過。黃河浮橋為雙嚮四車道,為南下蘇杭、北上平津之必經之地。該鎮距京九鐵路鄄城站僅20公裏,距日東高速公路僅20公裏,距濟寧嘉祥機場僅70公裏。
  物産資源:全縣常年大豆面積12.6萬畝,總産18673噸。花生面積33萬畝,總産86873噸(周邊30公裏以內如東明、範縣、鄆城等縣區花生面積有近百萬畝,年産25萬噸)。瓜菜23萬畝,總産681264噸(主要品種為大白菜、菠菜、蘿蔔、豆角等)。豐産林面積35萬畝,年産木材30萬方,且價格低於其他地區同類産品,質量優良。
  舊城鎮招商引資的相關政策
  招商意嚮
  1、資源加工型企業。利用本鎮豐富的農副産品資源,興辦糧油、蔬菜、畜牧、林木、皮毛食品等加工企業。
  2、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本鎮勞動力廉價豐富,每個勞動力工日值15元左右即可。
  3、來料加工型企業。
  4、輕度污染型企業。
  5、可收購、租賃、控股縣屬企業。鄄城縣有一批縣屬(縣化工廠、酒精廠、機械廠、洗衣粉廠、植物油廠等)企業缺乏流動資金,現已關停,但這些企業廠房設備均優良完善,外商可采取多種方式前來經營。
  優惠政策
  1、收費政策
  ①、凡引進的生産性項目,免交投産前籌建階段的一切行政、事業性收費。應嚮市以上交納的費用,由項目擬收益財政負擔。
  ②、企業的排污費,按國傢規定最低限收取。
  2、土地政策
  ①、落戶我鎮切投資密度在60萬元/畝以上(含60萬元/畝)的生産性企業或高新技術項目,需辦理土地出讓手續的,其土地報批規費由企業承擔,其餘部分由鎮財政和企業各負擔50%,手續由鎮政府負責辦理;不需要辦理土地出讓手續的,根據實際所需土地使用面積,由鎮財政無償提供使用土地30年。
  ②、落戶我鎮切投資密度在60萬元/畝以下的生産性企業或高新技術項目,需辦理土地出讓手續的,其土地報批規費由企業承擔,其餘部分企業負擔70%,鎮財政負擔30%,手續由鎮政府負責辦理。
  ③、項目用地需徵地的,徵地所需契稅,由鎮財政承擔。
  ④、項目用地需拆遷的,按上級有關文件規定執行。補償費用,鎮財政承擔
  3、用電政策
  ①、保證企業足量用電,並嚴格執行物價部門核定的電價。
  ②、對用電量較大的企業,政府積極協調電力部門爭取優惠電價。
  4、稅收政策
  ①、對註册資金100萬元以上的生産性企業,除享受國傢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外,從納稅年起,前三年按上繳國稅地方財政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奬勵納稅企業;地方稅收地方受益部分,按縣有關規定三年內先徵後奬。
  ②、凡在當地納稅的出口企業,在出口退稅手續齊全後,一個月內地方政府補貼部分全部到位,並確保退稅及時兌現。
  5、環境服務政策
  ①、保證招商引資項目廠區建設紅綫實現“六通一平”。
  ②、凡招商引資項目,鎮政府派專人到縣行政服務中心辦理手續,提供便捷服務。
  ③、對招商引資項目,除涉及安全問題外,不經縣政府指定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廠檢查、收費;不經企業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廠參觀、考察、從事經營活動。否則,企業有權拒絶。
  ④、確保為來舊城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便利的生産和生活條件。
  6、對當地經濟拉動較大的招商引資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方式,為投資者提供特殊優惠政策。
廣西百色市平果縣
  舊城鎮位於平果縣中部偏東,距平果縣城43公裏,東界大化縣碧城開發區和馬山縣永州鄉,西鄰太平鎮、海城鄉,南和坡造鎮接壤;北與那沙鄉相連。舊城自古以來是交通重鎮是平果至海城、都陽至鳳山的交通中轉站。該鎮居住着壯、漢、瑤三個民族,現下轄13個村民委,169個自然屯,245個村民小組,8194戶,總人口36237人。鎮人民政府駐興寧街。
  舊城鎮行政區域總面積200.3平方公裏,東部屬丘陵地帶,西、南、北部均屬石山地區,耕地面積30696畝,其中水田12864畝,有林面積60277.5畝,森林覆蓋率2%,舊城鎮是百色地區的桑蠶生産基地之一,群衆以種植蠶桑、水稻、玉米、甘蔗為主。近年來,隨着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種桑養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全鎮種桑面積達1400多畝,2003年有蔗面積8500畝。麒麟花是舊城鎮的特産,色澤鮮明、味道鮮美,極富盛名。康馬村是該鎮最大的麒麟花、劍麻生産基地,麒麟花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劍麻種植面積達8500畝。2003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7305萬元,比上年增長6.3%,財政總收入13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30元,比上年增加110元。
  鎮內有鐵礦、鋁礦、硫礦、煤、大理石等自然資源,其中教美鋁礦是平果鋁第三大礦區。為充分開發大理石資源,我鎮已創辦了初具規模的石材廠。
  舊城鎮旅遊資源豐富。鎮內處處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風景如畫,城內的八峰山有"興寧八景"。即"寒潭卻暑""雲深古洞""獨秀荷芬""講壇面壁""鳥道同行""鬆林夜月""丹荔蒸霞""岑候喬木"。此外,還有被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廣西明代土司墓--岑氏墓。於清道光末年(1847年)年修建的東壁塔等名勝古跡是遊人流連忘返的旅遊勝地。
  鎮內用電方便,水源豐富。用電均屬百色網,年供電力為48.5萬度。舊城集鎮範圍地下水豐富,八峰山腳下的水源地質好,經衛生部門化驗。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舊城水廠年抽水量達45000立方米。
  舊城鎮有初中1所,中學生1450人,鎮中心完小1所,村中心完小12個,教學點24個,小學生數3321個。有一傢衛生院,16張病床。
  舊城鎮有一郵電支局,在興寧街至方圓五公裏內已覆蓋有手機信號;BP機信號覆蓋全鎮,有35KV變電站一個。
  由於氣候溫暖濕潤,轄區內山青水緑,鳥語花香,樹木蔭翳。風光旖旎,洞險境幽,極具旅遊開發前景。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舊城鎮簡介
  舊城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芙蓉江中遊,距縣城30公裏,東與務川接壤,南接棕坪鄉,西臨隆興和玉溪鎮,北抵桃源鄉,全鎮總面積167平方公裏,轄7個村,63個村民組。 鎮政府所在地舊城,古稱橘水園,因明真安州建州於此而得名,位於芙蓉江畔,道務公路穿境而過。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390米;年平均氣溫22.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舊城黑豬被譽為黔北黑豬良種的基因庫,營養豐富,口感鮮美的舊城灰豆腐果 是仡佬族人民飲食文化的結晶。 真州古城,風光秀麗,自然景觀內八景石柱凌霄、文峰積雪、天乳群甕、山泉瀑布、石印披雲、角井鱗鰍、春池躍鯉、秋渚來鴻;處八景建川知州、枕婺知東、陰萬山重、白布吊江、帶二水流、涪盤璇繞、適跨綏右、金沙鋪地,為瑕遊舊城增添樂趣。凝聚着人民智慧與結晶的魚塘水電站,書寫着開發舊城豐富水能資源的壯麗篇章,同時也為舊城旅遊增添了新的亮點。
No. 17
  舊城鎮 舊城鎮位於盈江縣東部,東經98°12′13″-98°41′28″、北緯24°39′28″-24°46′57″,距縣城19千米。東與油鬆嶺鄉相連,南與崗勐鄉毗鄰,西北與新城鄉隔江相望,北與梁河縣接壤。面積151平方千米,人口2.25萬人(2006年)。轄舊城、賀勐、新民、東丙、喊撒、東山6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104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舊城街。省道公路穿過舊城集鎮,東通梁河縣,西抵盈江縣城。
  [沿革]古稱乘竜鎮。唐、元代曾設“押西城”、“鎮西路”。幹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駐地,故名舊城。鎮政府駐地舊城街,民國年間曾設“盈江設治局”。1954年初至1958年10月為原盈江縣城駐地。1997年,面積151平方千米,人口1.9萬,少數民族人口占66.39%,轄舊城、賀勐、新民、東丙、喊撒、東山6個行政村。
  [郵編]679301 [2008年代碼]533123102:~201舊城村 ~202賀勐村 ~203新民村 ~204東丙村 ~205喊撒村 ~206東山村
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
  舊城鎮位於威信縣北部,南鄰高田鄉、羅布鄉,東、北、西依次與四川省敘永縣高峰鄉,興文縣大壩鎮、沙壩鄉、文印鄉,珙縣石碑鄉接壤。鎮政府駐地舊城距縣城公路里程41公裏。全鎮總面積163.9平方公裏,地勢中西部較低,海拔為480米--1800米,舊城河由東往西經舊城壩子註入羅布河,全鎮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16.9攝氏度。年均降水1457.2毫米,日照時間1032小時,全鎮林地面積13.29萬畝,森林覆蓋率49.6%。
  二、社會經濟情況
   全鎮轄7個村144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2002年末人口總戶數6601戶28858人,其中少數民族(苗族)1000戶4686人,農村勞動力13371人,人口密度為180.48人/平方公裏。全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5039萬元,人均純收入845元,年末耕地面積51109畝,其中水田面積25608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750畝,糧食總産量955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75公斤。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花生及經濟林果等。在林業生産上,全鎮共有經濟林果6910畝,其中金秋梨1980畝、板慄160畝,蠶桑570畝,楊梅1000畝,青梅200畝,苦丁茶1000畝,甜苦竹2000畝,撫育幼林7358畝。畜牧業生産上,全年出欄生豬12447頭,大牲畜452頭,傢禽62156衹,實現産值1280.5萬元,比上年增153.5萬元。企業發展上,全鎮個體私營企業271個(含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418人;引進資金320萬元,建成苗圃基地80畝,頁岩磚廠1個,電廠1個,茶業公司1傢,實現收入1063萬元。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
  舊城鎮古稱乘竜鎮,依山傍水,是秦代“蜀身毒道”必經的主要出口集鎮之一。唐、元代曾設“押西城”、“鎮西路”。幹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駐地,故名舊城。鎮政府駐地舊城街,民國年間曾設“盈江設治局”,解放初期是盈江縣委、縣政府駐地。有盈江最早的民族中學、省立小學和第一所民族醫院。曾是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邊陲文明古鎮之一。
  舊城鎮位於盈江縣城東部,距縣城19公裏,是盈江第一道東大門。位於東經98°12′13"——98°41′28"和北緯24°39′28"——24°46′57"之間。轄區土地總面積133.96平方公裏。東與油鬆嶺鄉山水相連,南與崗勐鄉毗鄰,西北與新城鄉隔江相望,北與梁河縣接壤。下轄6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10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466人。其中:農業人口19030人,占總人口的93%。現有機關站所21個,職工人數126人。初級中學1所,2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59人,教職員工60人;中心小學1所,村級小學17所,8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419人,教職員工160人。有村衛生室13個,形成了以衛生院為中心的衛生防疫網絡。
  資源概況
  舊城鎮實有耕地面積27212畝,人均耕地面積1.4畝,土地資源有播支筷子會發芽的美譽;林地面積121945畝,森林覆蓋率達45.3%;宜林、宜草荒山3500畝。
  舊城鎮物産豐富,礦産資源主要有硅礦。種植業以水稻、甘蔗、玉米、小麥、蔬菜、豆類、薯類為主,近年來發展了亞麻種植、大西洋訂單洋芋,麻崍山、新拋山的反季節蔬菜受到大衆青睞。甘蔗生産是舊城鎮的支柱産業之一,曾先後被列為省級、國傢級商品糧和甘蔗基地。2004年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38883畝。養殖業主要以水牛、黃牛、羊、豬、魚、禽類為主,近年來大力發展了歐盟水牛、稻田養魚等項目,畜牧業發展迅速,2004年畜牧漁業産值達1013.44萬元,占全鎮農業總産值的23.3%。
  經濟概況
  200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3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1473元,比2003增加了83元,增6%。共有鄉鎮企業865個,其中:有限公司1個,私營2個,個體862個,從業人員1136人。營業總收入2275萬元,産值1950萬元。
  特色風味
  舊城鎮比較出名的特産有舊城街的碗豆粉、稀豆粉粑粑、全烤乳豬、東山蔬菜、賀勐黃筍、冷水花魚。
  旅遊休閑的好去處
  全鎮江河縱橫交錯,藴藏着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有盈江第一泉——蠻剋溫泉,溫泉熱水流量大,水溫超過100℃,水質優良,新開發的鳳凰溫泉度假村是盈江縣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條件較完善的度假村,是人們健身、休閑、度假的好地方。位於盈江與梁河交界處的舊城渾水溝梯級攔砂壩是世界上治理泥石流的典範。景色怡人的香額湖水面面積約25.03公頃(375畝),湖岸長2.7公裏,是鑲嵌在盈江盆地內的一顆崔燦明珠,被稱為“大盈江畔的白洋澱”。
  坐落在香額湖東面的“喃幕西雙”景點(漢語稱“十二眼井”),是香額湖香額湖的水源,於2004年恢復重建。景點地下水流量大、水質優良、東溫夏涼,清甜可口,四周景色秀麗,是供人們觀賞、玩耍的好地方。
威信縣舊城鎮名片-雲南省昭通市
  (一)自然地理概況舊城鎮位於威信縣北部,南鄰高田鄉、羅布鄉,東、北、西依次與四川省敘永縣高鋒鄉、興文縣大壩鎮、沙壩鄉、珙縣石碑鄉接壤,鎮政府駐地舊城,距縣城41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105°3′,北緯28°0′,鎮域面積163.9平方公裏,地勢中西部較低,海拔為480—1800米之間,舊城河由東(天星水庫)往西(本鎮竜馬村順山村民小組)蜿蜒經過舊城壩子匯入羅布河,係南廣河流域,年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地表水資源豐富。全鎮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16.9℃,年均降雨量1457.2毫米,日照時間1032小時。
  (二)歷史沿革舊城原名長官司,自威信行署遷離後為與紮西新城相區別,相應更名為舊城。明嘉靖五年(1526年)為安靖長官司駐地,清雍正六年(1728年)至民國10年(1921年)先後為鎮雄州分防威信撫彝州州署,威信行政公署駐地。
  (三)社會及經濟概況舊城鎮轄7個村,144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組。2005年末總戶數6673戶29204人,其中少數民族(苗族)1031戶4848人,農村勞力15380人,人口密度為180.48人/平方公裏,。全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6347萬元,人均純收入1080元,年末耕地面積51109畝,其中水田25608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750畝,糧食總産量1157.3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418公斤。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香蘭菜;緑色特色産業方面主要有苎麻、蠶桑、甜苦竹等經濟林果。
  (四)資源概況全鎮有林地面積13.29萬畝,森林覆蓋率49.6%。1992年11月14日林業部批準建天星國傢級森林公園。天星森林公園與觀鬥山石雕群共同構成威信旅遊資源“緑”綫的重要組成部分,跟四川的長寧竹海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和威寧草海風景區緊密聯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具有較好的開發條件和旅遊價值。
  (五)重點小集鎮建設情況舊城集鎮位於全鎮中部,舊城河從腹中蜿蜒流過,整個中心集鎮區地勢較為平坦,自然坡度小於8%,周圍山體保護較好。舊城河自然地把老城區和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集鎮內有十餘條街道,其中最寬大街為32米,老街道寬度6—7米,過境路寬度為7米。集鎮規劃區占地4.5平方公裏,有1980戶834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57人。
  2000年3月聘請雲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甲級)修定完成《威信縣舊城鎮村鎮規劃》,威信縣人民政府於2001年11月批復《關於集鎮建設規劃修編的請示》,批準同意集鎮建設規劃。2004年被省建設廳列入省級重點小集鎮建設項目。在集鎮建設上,第一、二期新區硬化、緑化工程,人行道建設、亮化等工程已基本結束,集鎮客運站建設正在進行中。
道真縣舊城鎮名片-貴州省遵義市
  舊城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芙蓉江中遊,距縣城30公裏,東與務川接壤,南接棕坪鄉,西臨隆興和玉溪鎮,北抵桃源鄉,全鎮總面積16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8646畝(其中旱地17151畝,田11495畝),撤辦並村前轄25個村,168個村民組,撤辦並村後轄7個村,63個村民組,現有6234戶,25627人。
  鎮政府所在地位於芙蓉江畔明真安州城垣以東,道務公路穿境而過;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390米;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5℃,最高氣溫3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境內生物資源豐富,物種齊全,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芙蓉江裏的魚類資源,目前鎮畜牧站已經在部分流域開發了水産養殖;境內的大小河流以及水堰,藴藏了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經開發的有槐溪二級水電站、正在開發的有大型水電站魚塘電站、即將開發的有官渡水電站;現在我鎮的電網覆蓋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農網改造,中國移動已在我鎮全面開通,鎮政府所在地舊城村還開通了小靈通,並且已完成了街上、東門、亭子壩、黎明4個村民組的閉路電視升級改造。
  2005年實現糧食總産量9707噸,畜牧産值4805萬元,烤煙産值464.5萬元,財政總收入380萬元,非公有製産值3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8元。
河北省石傢莊市辛集市
  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42385人。郵編052371。
  [區劃]
  舊城、路傢莊、大李傢莊、北耿莊、西小李傢莊、三丘、趙李傢莊、梨園、北張村、石傢莊、菜園、南張村、田村、王莊、潘傢莊、東關、宮莊、孟丘、李傢莊、田莊、寨子村、雷村、宋傢莊、杏元、頓房、軍齊、馬章、李章、孟章、劉章、南章、果元、等報。
  [地名]
  據《束鹿縣志》記載:唐天寶十五年,明皇以安祿山反,改饒陽之鹿城為束鹿,即城於此。自唐至明,這裏皆為束鹿之縣治。明天啓二年(公元1623年),滹沱河决晉州涅盤村入境內,由南位伯東註,衝破南堤,淹沒城池,且治即此遷往新城。從此,此地乃稱舊城,沿用至今。公社因駐地得名。
  [沿革]
  抗日戰爭初期,屬束鹿縣。1942年屬深束縣。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屬束鹿縣1區,時縣政府在舊城。1949年9月縣政府遷到辛集。1949年建國後,屬束鹿縣1區。這裏1951年辦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舊城東風人民公社舊城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將管理區劃為舊城公社,1982年改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復置鄉。1984年8月改鎮,1996年12月合併軍齊鄉,仍稱舊城鎮
黃驊市舊城鎮名片-河北省滄州市
  舊城鎮位於黃驊市南部,距市區20公裏,與海興、孟村、????山三縣接壤。全鎮總面積149.3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0.2萬畝,轄40個行政村,總人口3.58萬人。2004年完成社會總産值27億元,人均純收入3000元,財政收入1500萬元。
  暢通便捷的交通:轄區內實現了公路村村通,兩高(津汕高速、石黃高速)兩鐵(朔黃鐵路、黃萬鐵路)205國道、黃辛公路縱橫全境,連接南北。40分鐘抵達黃驊港碼頭,兩個小時可到首都機場。
  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全鎮共有各類企業2142傢,其中規模企業5傢,年産值超億元的企業兩傢,超千萬元企業7傢,超百萬元的企業28傢,11種産品榮獲省部級以上名牌稱號,形成了五金製造、玻璃鋼、彎頭和建築四大産業。2004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産值26億元。
  快速發展的工業園區:為給項目投資者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和發展平臺,舊城鎮先後投資建設了白莊臺灣工業園、池莊工業園、陳馬口工業園。對進區入園企業實行"零距離"服務,對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鎮財政留成部分實行"返三減二"政策,同時對中小型企業製定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最大限度的扶持企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已有 傢企業入園經營,産品涉及五金焊網、球化綫材、幹壁蠃絲、木工機械、玻璃鋼容器、管道,普通彎頭、三通,不銹鋼彎頭等九大類300多個品種的産品。四大支柱産業均已具有一定規模,並逐步形成了配套完善的行業産業鏈條。
  獨具特色的農業種植:隨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日趨合理,全鎮目前形成了年産苜蓿13000噸的苜蓿種植業、年産鼕小棗3000噸的鼕小棗種植業、以紅薯、蔬菜、食用菌為主的高效農業和以牛、羊養殖為主的畜牧養殖業。
  舊城鎮黨委書記:於金義
  舊城鎮鎮長:劉彬
  舊城鎮辦公室電話:0317-5625103
英文解釋
  1. :  Jiucheng Town
  2. n.:  Jiucheng Zhen
近義詞
舊城
包含詞
辛集市舊城鎮三李學校道真自治縣人民政府對隆興鎮三塘村陳傢黃傢組與舊城鎮光輝村光輝組為碾房溝黃傢引水源點水事糾紛的處理意見
分類詳情
張開聯閤村張開王橋村張開陳莊村張開新民村張開施莊村
張開鬍橋村南橋村北關村高莊村西山村
趙莊村王莊村南莊村申莊村馮莊村
小關村河西村光輝村東山村韓莊村
馬莊村舊城村馬橋村舊城村辛莊村
蘆莊村賈莊村竜莊村新華村竜井村
舊城村舊城村回竜村舊城村尹莊村
崔莊村周莊村李莊村魚塘村新田村
馬安村王寨村兩橋村康橋村河口村
王老傢村葛樓村聶莊村任莊村南桑莊村
南李莊村楊屯村王樓村姬莊村西康屯村
梅莊村黃河村大邢莊村熊莊村北王莊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