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縣 : 嵩縣 : 遠安縣 : 古縣 : 洛川縣 : 太和縣 : 馬竜縣 : 桐廬縣 : 延慶縣 [顯示全部] > 舊縣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舊縣鎮位於延慶縣北部,距縣城14千米。東與香營鄉緊鄰,南與瀋傢營鎮接壤,西與張山營鎮相連,北與河北省赤城縣接界。南北最長14.3千米,東西最寬13.9千米,面積109.7平方千米,人口23041人(2007年)。轄舊縣鎮1個社區,白草窪、三裏莊、燒窯峪、北張莊、白羊峪、黃峪口、白河堡、閆傢莊、耿傢營、 車坊、舊縣、東羊坊、米糧屯、古城、常傢營、常裏營、盆窯、團山、大柏老、小柏老、西竜灣、東竜灣22個行政村。境內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500至865米之間。有著名的竜慶峽旅遊區和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和紀念碑。
  
  [沿革]1958年屬永寧公社,1961年析置舊縣公社,1964年改稱大柏老公社,1983年設舊縣鄉,1995年建鎮。1996年,面積109.7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北張莊、白羊峪、黃峪口、燒窯峪、白草窪、三裏莊、耿傢營、盆窯、常傢營、大柏老、團山、小柏老、東竜灣、西竜灣、白河堡、舊縣、米糧屯、古城、堂裏營、車坊、羊坊、閻傢莊22個行政村。
  
  [郵編]102109 [2008年代碼]110229104:~001舊縣鎮社區 ~200白草窪村 ~201三裏莊村 ~202燒窯峪村 ~203北張莊村 ~204白羊峪村 ~205黃峪口村 ~206白河堡村 ~207閆傢莊村 ~208耿傢營村 ~209車坊村 ~210舊縣村 ~211東羊坊村 ~212米糧屯村 ~213古城村 ~214常傢營村 ~215常裏營村 ~216盆窯村 ~217團山村 ~218大柏老村 ~219小柏老村 ~220西竜灣村 ~221東竜灣村
北京市延慶縣舊縣鎮
  政府舊縣鎮位於縣城中北部,西南距縣城14公裏,鎮駐地舊縣村,東與香營接界,西和靳傢堡鄉為鄰,西南與瀋傢營鎮相連,北與河北省赤誠縣接壤,轄域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109.7平方公裏,南北最長14.3公裏,東西最寬13.9公裏,下轄22個行政村,共計7045戶,農業人口21836人,有勞動力9641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09人,2007年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農村經濟收入12.48億元,人均勞動所得1.098萬元,工業總收入8.2億元,財政收入58.5萬元。
  行政區劃
  舊縣鎮轄1個社區(舊縣鎮社區)、22個村委會(白草窪村、三裏莊村、燒窯峪村、北張莊村、白羊峪村、黃峪口村、白河堡村、閆傢莊村、耿傢營村、 車坊村、舊縣村、東羊坊村、米糧屯村、古城村、常傢營村、常裏營村、盆窯村、團山村、大柏老村、小柏老村、西竜灣村、東竜灣村)。
  自然概況
  (一)地理位置 。舊縣鎮位於縣城中東北部,為延慶縣的上風上水,西南距縣城14公裏,鎮駐地舊縣村,東與香營鄉緊鄰,南與瀋傢營鎮接壤,西與張山營鎮相連,北與河北省赤城縣接界。是河北、內蒙地區進京的主要通道。轄域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109.7平方公裏,南北最長14.3公裏,東西最寬13.9公裏,下轄22個行政村,共6929戶,23041人 。
  (二)地貌特徵。舊縣鎮地處一個斷陷盆地裏,地勢北高南低,全鎮村址海拔均在500至865米之間,俗稱“北靠山,南連川,五萬畝山、五萬畝灘、五萬畝糧田” 。處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屬於較暖區,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6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429.4毫米,地下水豐富,平均水位512.4米 。
  經濟概述
  (一)經濟概況。舊縣鎮具有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2001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確定為中心城鎮和畜牧專業鎮,其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以小城鎮建設、建築業、畜牧業為竜頭,帶動相關産業迅速崛起的總體發展格局,特別是延慶縣對舊縣鎮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方向確立,鎮域經濟和環境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 。
  (二)“十一五”的重要發展之年。2007年舊縣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嚴格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農業為本,提升基礎”、“旅遊為綱,啓動兩翼”、“建工為重,強力推動”、“鎮村為體,全面繁榮”的發展思路,以政府折子工程、為民辦實事工程、重點建設工程等為載體,大力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全鎮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
  1.經濟平穩快速發展。2007年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農村經濟收入12.48億元,人均勞動所得1.098萬元,工業總收入8.2億元,財政收入58.5萬元。
  2.推進産業結構調整,都市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步伐加快。在基本穩定糧食生産面積的基礎上,大力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由糧食種植為主的狹隘農業嚮糧、菜、果、畜、林、草以及農産品加工全面發展。繼續鞏固奶牛專業鎮地位,推進畜牧業發展,培育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健全三級防疫體係。目前,舊縣鎮的有機蔬菜基地、果品采摘園、蘭花繁育基地、葡萄園基地、鮮杏基地等項目建設順利 。
  3.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鎮中心幼兒園於五月底開園;鎮區道路改建項目基本完工;香竜路工程舊縣段全面開通;啓動污水處理廠;府前街改造工程招投標手續已經完成;配合竜慶峽景區升級改造,舊小路改建、景區停車場建設工程已經完成;農貿市場主體建設完工;鎮區燈光改造順利完成,安裝太陽能燈134盞、高桿燈3盞;竜灣河治理工程前期籌劃工作已完成。完善鎮域81公裏公路的日常養護工作,完成1.1萬畝中低産田改造工程,道路硬化5萬餘平方米,完成大柏老、盆窯、西竜灣、白羊峪的改水和657戶改厠任務,安裝太陽能燈187盞,新建西竜灣村沼氣站1個,推廣節能吊炕1950鋪。4.環境建設逐步加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幾年大力加強環境整治工作,建設地埋式垃圾運轉站3座,封閉中轉站1座,建設垃圾池209個,專用垃圾運輸車7輛,保潔員達到112名,繼續堅持“村掃、鎮運、縣銷納”的工作程序,嚮建設生態涵養區及衛生鎮邁進了一大步。完成盆窯山爆破造林700畝,新建補植林網2.6萬米,完成鎮區道路、村莊、進村路的緑化美化工作。開展三裏莊小流域綜合治理,栽種果樹1200畝。
  5.工業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商旅綜合效益穩步提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5億元,共有6傢企業在我鎮進行投資,盤活常傢營構建廠。大力推進休閑旅遊和觀光旅遊,黃金周期間接待遊人3.1萬人,旅遊收入77.1萬元。
  6.着力解决民生問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發放奶牛優質精液補貼10萬元、倒奶補貼66.66萬元;發放優待金、醫療補助、失業人員保險補助、殘疾人特睏補助和扶殘助學資金等補助款93.5萬元。改建了舊縣敬老院,為14名患者免費做了復明手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1.59萬人,為925人報銷醫藥費184.29萬元。拿出100餘萬元對種植、養殖等産業進行扶持。舉辦養殖等培訓班60餘次,培訓人次達到3000餘人次。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
  河流
  鎮域南部有竜灣河,西有古城河,嚮東南流入金牛湖,匯入媯水河,金牛湖乃媯河漂流之源頭,北部隸屬該鎮,開發前景廣阔,1973年至1980年在鎮域西部的古城河口建成古城水庫——即“竜慶峽”。發展至今已成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旅遊勝地,它以古城水庫為主體,有“塞外小灕江”之美稱,“古城煙樹”和“獨山月夜”,均為延慶古八景之一。
  農業
  舊縣鎮是的農業大鎮,地肥水美,土壤是褐土,包括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典型褐土三大類,1980年修建的白河北幹渠由東北至西南斜貫鎮中北部,進入靳傢堡鄉,共有機電井175眼,揚水站11座,形成了便於灌溉的水利網絡,52921畝耕地,其中水澆地面積32689畝,占耕地面積的62%,糧田産量2404.8萬公斤,占全縣糧食總産的七分之一,主要以種植優質玉米和蔬菜為主,特種的地理特徵構成了全鎮北果、南菜、中間糧的生産格局,6600多畝蔬菜基地年産蔬菜3316.3萬公斤,6000多畝果品基地年産幹鮮果品241萬公斤,而且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近年來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95年被北京市命名為肉牛專業鄉,全鎮有10個規模養殖小區,1個萬頭規模現代化豬場,蘭狐、獺兔、梅花鹿、旱鴛鴦等珍禽特畜飼養逐年增多,年出售商品牛3922頭,商品豬22066頭,商品奶600萬公斤,肉雞30萬衹,商品蛋256萬公斤,出售商品羊5105衹,年末牛存欄3000頭,其中奶牛1500頭,生豬存欄12325頭,蛋雞存欄143010衹,肉雞存欄68300衹,羊存欄4920衹,通過發展畜牧養殖業,實現種養一體化良性循環的生産格局,98年建設大柏老畜禽交易市場占地32000平米,建築面積1500平米,集吃住交易為一體,該市場將成為聯繫京南、京北、京西北的集散地中轉站。
  發展
  舊縣鎮建築力量雄厚,1993年成立北京市建雄建築集團,是一業為主多種經營跨行業,跨所有製共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建築施工國傢一級企業是全鎮的竜頭企業。
  舊縣鎮黨委、政府堅持實施以推進農業産業化為目標的3321富民工程,鄉鎮工業化為目標的強鎮工程,鎮區域鎮化為目標的形象工程,不斷推進舊縣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重慶市銅梁縣舊縣鎮
  舊縣鎮位於渝西經濟走廊中部、銅(梁)合(川)公路兩縣市交界處、即將完工的遂渝高速公路和遂渝鐵路旁之間(距遂渝鐵路11公路,距遂渝高速公路8公裏),距重慶主城區85公裏,素有“竜鄉明珠”之稱。公元735—779年,唐朝曾建縣城於此,舊縣由此而得名。舊縣自古商貿繁華,經濟發達,是銅梁的工業重鎮。全鎮轄26個村、2個居委會,幅員面積63.4平方公裏,總人口4.5萬人。其中城區面積1.2平方公裏,城鎮人口12000人。
  舊縣鎮以“抓發展、促轉變、重服務、保穩定”為着力點,根據自身優勢,確定建設渝西工業強鎮、重慶鵪鶉養殖基地、生態農業示範區為目標,推進鎮域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重點建設項目推動全鎮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重慶長安離合器製造有限公司、興財紙業二期工程已完成平場、修建等工程;新申化工電子項目徵地和購買永興村小學工作正積極推進;諾邦裝飾材料廠、威爾德•浩瑞藥業公司正在進行擴建、技改;銅竜紙業完成技術改造恢復生産;現已與重慶京天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溫州立鬆交通電器有限公司、重慶市聚力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重慶銅梁建明建材有限公司接觸洽談;今年新引入的健倫摩配廠、毅富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四竜石墨坩鍋廠均已建成投産,年産值均達500萬元以上。
  舊縣鎮的城鄉統籌工作做得細緻紮實。充分結合“百強鎮、中心鎮”建設要求,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調整和優化場鎮發展佈局,推進城鎮化建設。目前“竜鄉明珠商業步行街”道路硬化、緑化、燈飾工程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建成完工,商業店鋪、排污設施、居民住房等小城鎮功能齊全。為繁榮鎮域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投入資金近100萬元,打造全鎮交通、飲水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使全鎮農業逐步嚮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邁進。大力培育筍竹、水禽、鵪鶉等優勢産業,加強“優質水果片區、畜牧養殖片區、筍竹生態片區、蠶桑生産片區”的特色産業基地建設,率先成立了舊縣鎮石鼓鵪鶉專業合作社,建設“重慶鵪鶉養殖”基地。今年,種植筍竹8000畝,已砍伐料竹500噸、預計年産筍可達800噸,實現經濟收入100萬元;實施東桑西移工程1200畝,發蠶種220張,新建省力化桑臺15個,建養蠶大棚 1個,新建蠶室5處;啓動500畝蔬菜建設項目。
雲南省馬竜縣舊縣鎮
  舊縣鎮位於馬竜西南部,東與大莊鄉、通泉鎮接壤,西與昆明市嵩明、尋甸兩縣相連,毗鄰馬鳴鄉,北與馬過河相接。距馬竜縣城20公裏,麯靖市區42公裏,省城昆明93公裏,昆麯高速公路、昆沾鐵路、宜馬公路橫穿全鎮而過,是昆明進入麯靖市的第一鎮。地處長江、珠江兩江之分水嶺,地貌異常復雜而多變,東南高、西北低,呈階梯狀地勢,起伏比較明顯,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800米,屬南溫帶高原季風型氣候,鼕幹夏雨氣候區,幹濕分明;年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1℃,年平均氣溫14.6℃;年降水量102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366.5毫米,最小降水量620毫米。全鎮總面積266.419平方公裏,轄舊縣、小房子、襪度、白塔、紅橋、照和、梁傢田、竜海、高堡9個村民委員會和舊縣居民委員會,76個自然村,100個村民小組,其中民族村7個(回族村2個,彝族村1個,苗族村4個)。年末,全鎮總戶數7281戶,總人口28977人,其中:農業人口27609人,占95.28%;居住着彝、回、苗等8個少數民族2374人,占總人數的8.19%;人口自然增長率5.63‰,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裏108人。
  全鎮總耕地面積34415畝(其中水田15660畝,旱地18640畝),人均現有耕地1.19畝。全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包𠔌、馬鈴薯種植為主。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2347畝,糧食總産量1179.3萬公斤,人均有糧406.98公斤。全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0731畝。其中:烤煙種植19000畝,總産量266.7萬公斤,總産值達3073.68萬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680畝,總産量12.6萬公斤,産值達35.08萬元。全年共種植蔬菜2329畝,總産量356.6萬公斤,産值達166.05萬元。年末全鎮共有水果面積4780畝,産量30.8萬公斤,産值44.07萬元(含零星)。其中:蘋果2909畝,産量19萬公斤,産值22.80萬元;梨782畝,産量達5.2萬公斤,産值4.74萬元;桃745畝,産量4.6萬公斤,産值12.95萬元;其它344畝,産量2萬公斤,産值4.21萬元。全鎮養魚水面854畝,其中:池壩塘養魚574畝,水庫養魚280畝,年末魚産量25.4萬公斤,實現漁業收入95萬元。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畝;封山育林1000畝;森林管護15.5萬畝;四旁義務植樹13.9萬株,平均成活率達95%;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2.11%。畜牧業以畜禽養殖為主。年末全鎮生豬存欄22600頭,肥豬出欄25300頭,大牲畜存欄16163頭(匹),山綿羊存欄16601衹,全年共推廣青貯飼料9450噸,氨化飼料2630噸;畜牧業産值達3182.54萬元,年內,全鎮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15.45萬元,農業總産值完成925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7307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48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5元。
  一、經濟總情
  1981年全鎮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和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以來,極大的解放了農村生産力,群衆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大增,各項農業科技措施得到了普遍推廣應用,各種良種良法日新月異,農業經濟效益日漸提高,並逐漸嚮規模化、産業化方向發展,2005年底,全鎮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15.45萬元,農業總産值完成925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7307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48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5元,農村通電率達100%;有65個村組已解决了飲水睏難;有84%的群衆看上了彩電,79%的農戶騎上了摩托車,4000餘人用上了手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三、經濟特色産業
  (一)集鎮發展
  1996年昆麯高速公路建設通車,舊縣鎮由於特殊的交通、區位環境,帶動了全鎮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鎮黨委、政府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1997把集鎮從原周圍全是農戶無法擴展的團结村搬到昆麯高速公路舊縣出口處。此舉,盤活了集鎮,成為了全鎮經濟發展的核心紐帶,到2005底,已發展成占地1.5平方公裏的規模,擁有個體工商戶617戶,年實現營業收入3700餘萬元;有出租車67輛,客運三輪車130輛,年實現收入230餘萬元;年接納和輸送富餘勞動力1500餘人,土地價也由新建時的9元每平方米升值到400-900元每平方米,逐步形成了集農、工、商、貿、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小集鎮,2005年被列為省級示範集鎮,市級中心集鎮。
  (二)烤煙種植
  近年來,舊縣鎮緊緊圍繞“強質量、增效益、出品牌”的目標要求,以質量管理為核心,以標準化栽培為基礎,以QTP模式為手段,主攻質量,擇優佈局、推動了烤煙支柱産業的快速發展,使烤煙生産連續四年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全鎮計劃種植21147畝,收購任務287.61萬公斤,實現經濟總産值3600萬元,斤價12.25元,農民人均總收入達1350元,在去年的基礎上人均增收110元。
  (二)林果
  50-80年代,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經濟落後,大量的建房及燃料砍伐,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給社會發展及人類生産生活帶來極大影響。90年代後,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與人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天然林保護,植樹造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了歷史發展的一個主題,2005年底,全鎮完成人工造林38600餘畝,封山育林89000餘畝,森林管護155000餘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2.11%。同時把經濟林果作為群衆增收的一項重要産業來抓,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桑樹、茶園、水果,並建了高堡茶廠。桑樹、茶園受氣候影響,産量及質量較差,到80年代末逐漸被淘汰,但水果逐漸壯大發展,2005年底全鎮栽種果樹6950餘畝,水果總産量270餘噸,經濟效益逐漸明顯。
  (二)畜牧業
  80年代,剛下放到戶,畜牧業發展基礎較差,進入90年代,全鎮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肉、奶、蛋的需求量增加,刺激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2005年末全鎮生豬存欄22600頭,肥豬出欄25300頭,大牲畜存欄16163頭(匹),山綿羊存欄16601衹,畜牧業産值達3182.54萬元,畜牧業總收入完成1965萬元,畜牧業成為了群衆增收的重要部分。
  (三)二、三産業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群衆綜合素質的提高,部分群衆從依附了幾千年的農業生産中解脫出來,外出搞服務、開商店、辦企業,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全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對外開放,先後出讓“四荒”10000餘畝,引進馬竜水泥二廠、福達公司、緑大地等多傢公司發展工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促進了全鎮工業和城鎮化的發展,開拓了群衆視野,越來越多的人跳出農業,從事二、三産業,首先致富奔嚮小康。
  (四)白酒産業
  舊縣鎮白酒生産有500多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抓住舊縣白酒特色強、品質好的優勢,圍繞“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思路,高標準、高起點、高要求進行規劃,先後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每年組織烤酒專業戶深入昆明,嵩明等地實地觀摩學習,並邀請專傢學者進行釀酒技術培訓,按照“寬鬆環境促動、優惠政策帶動”的發展思路,使1998年僅有14戶發展到現在的36戶,年實現産值900餘萬元,白酒産品供不應求,遠銷昆明、麯靖等重大城市。
  (五)林下雞産業
  依拓市場,搶抓機遇,利用林下資源大力發展土雞特色養殖,年增收40多萬元,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西衝、上、下三星壩三個苗族村,有102戶431人,由於生活習慣和思想保守,農業生産水平落後,是遠近出了名的窮村。近年來,舊縣鎮黨委、政府加大對苗族同胞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加強群衆思想教育和科技培訓,積極引導群衆進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在畜牧部門的科技扶貧和科技指導下,三個村群衆圍繞市場,抓住苗族傳統土雞品種體型大、生長快、肉質好的優勢,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土雞特色養殖,走規模化、産業化、高效化的發展路子。目前,每戶群衆養雞已達到250至3000衹,總數已達到100000餘衹,土雞蛋按市場價8元/公斤、母雞16元/公斤、騸雞27元/公斤算,每年可為群衆增收40餘萬元
  (六)食用菌産業
  把食用菌確定為該鎮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項目,增加投入,加大發展的力度。2006年計劃生産香菇菌棒14萬袋,搭建大棚23個,全年實現食用菌總産量88.8噸,總産值達到26.6萬元。
湖北省遠安縣舊縣鎮
  舊縣鎮地處遠安縣中西部,因東晉隆安末年至明成化初年在此設高安縣治而得名。東與該縣鳴鳳鎮、茅坪場鎮接壤,南與花林寺鎮毗鄰,西與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接界,北與洋坪鎮、荷花鎮相連。鎮政府駐地舊縣村,南距縣城鳴鳳鎮7公裏。
  全鎮共轄15個村,7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854戶,24628人,其中農業人口23630人,非農業人口998人。全鎮國土面積165.6平方公裏,土地總面積247976畝,其中林地219911畝,耕地面積28065畝,其中水田面積19050畝,旱地9015畝,是全縣重要的農業大鎮和煤炭産區。近年來,連續被評為“宜昌市青年科技星火示範鄉鎮”和“全國緑化達標百佳鄉(鎮)”。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8008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12480萬元,農業總産值5528萬元,財政收入438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3209元.
  近年來,連續被評為“宜昌市青年科技星火示範鄉鎮”、“全國緑化達標百佳鄉(鎮)”和“市級文明鄉鎮”。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5762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3861萬元,農業總産值11901萬元,財政收入343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4089元。
  舊縣鎮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距縣城7公裏,是遠安縣中西部三個鄉鎮進城的主要通道,也是鄂西北山區進入江漢平原的咽喉所在。每日開往各地的客貨汽運車輛超過萬輛。省二級公路荷當公路穿腹而過,安石公路全綫貫通,全鎮硬化鄉村公路88.4公裏。
  舊縣鎮位於荊山山脈東南邊緣,分為西部山區和東部沮河河𠔌平地兩大塊。西部竜泉山區山勢陡峭險峻,溝壑縱橫,溶洞、伏流、瀑布和暗𠔌隨處可見。這裏是該縣重要的工業煤産區,經專傢勘測,煤炭儲量近2000萬噸,發熱量在5000大卡/千克以上,石英儲量達億萬噸,品位達99.9%,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山區平均海拔450米,適於亞熱帶各種植物生長,因盛産天麻、茯苓、何首烏、靈芝菌、黨參等名貴藥材而被稱為“藥鄉”。舊縣是鹿苑茶的故鄉,其中以鹿苑村所産的鹿苑茶為珍品,其滋味鮮爽、濃香欲醉而列為全國四大黃茶之一,鹿苑茶品質好、上市早、效益高,供不應求。遠安縣是緑化達標第一縣,素有“林海”之稱,舊縣是全縣重要的林業基地,人均擁有山林地面積9畝。舊縣是全縣最大的竹林産區,擁有竹林面積10000多畝,以桂竹、水竹、金竹、佛肚竹為多。山中泉水江流成河,自西嚮東註入沮河。沮河片是全縣重要的糧油産區和桑蠶基地,現有“鳴鳳米”和優質油菜基地萬畝,現有柑橘面積2535畝,桑園面積3855多畝,年産桑繭370噸,優質稻面積19110畝、年産糧油17611噸。“鳴鳳米”在明清時就列為貢品,被康熙皇帝賜名“蓮花”。舊縣鎮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佛教聖地鹿苑寺以“依山懸崖陡,旁水三面流,鬆柏翠竹間,白雲繞閣樓”的秀麗風景和“羅漢點頭、清華古臺”等鹿苑八景而秀甲一方,道教聖地白鶴觀,縣城舊址亭子山,天然溶洞仙女洞,高山平原石橋坪等多處旅遊勝地把舊縣鎮妝成一個天然旅遊區。
  鎮委、鎮政府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扣“礦産興鎮,桑菌富民”這根發展主綫,着力建設竜泉山區食用菌和茶葉、沮河沿綫桑蠶和優質糧油兩大緑色經濟産業帶,全力主攻項目建設、園區服務和資源開發三大重點,實現農民增收、工業增效、財力增長和後勁增強的四增目標,不斷優化鎮域經濟結構,增強鎮域經濟實力,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統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着力構建和諧舊縣。全鎮共有黨支部28個,黨員861人,其中農村支部15個,640名黨員,公經濟黨支部1個,學校支部4個,政府機關及鎮直支部8個.村兩委總職數109人,其中村委會57人,支委52 人,交叉任職32人,實際村兩委幹部76人,內黨員65人。
浙江省桐廬縣舊縣鎮
  舊縣鎮位於縣中南部丘陵地區,與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桐廬鎮接壤。總面積33.5平方公裏,其中耕地7182]畝,山30118畝。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64個自然村,77個村民小組和林場、魚塘、水管站各1個,2713戶,8489人,漢族居多,畲族240人,其中農業戶口8244人。
  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舊縣集鎮,含2個行政村,面積7.28平方公裏,居民653戶,3962人,桐鐘公路由此而過。全鎮工農業總産值達5.94億元,比上年增長2.4%,其中工業總産值實現5.81億元,外貿出口交貨值0.81億元,財政總收入744萬元,比上年增長16.25%,人均收入4976元,比上年增長10.7%,90%的行政村跨入“小康村”行列,70%的行政村實現新農村
  全鎮有企業101傢,其中皮件生産廠傢62個,形成了以皮件行業為竜頭,兼有化工、機械、冶金、燈具、建材、針織等行業的工業體係,被縣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為“皮件之鄉”。全鎮工業企業實現産值5.81億元,比1997年增1.21億元,工業增加值1.65億元,稅利744萬元,外貿出口交貨值2.81億元,使企業在睏境中逐步走出低𠔌,站穩腳跟,較好地完成年初製定的工業經濟目標。
  舊縣鎮實際,鎮委、人民政府製定了鎮科技進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在農業方面推進農科教結合,在農村開展適應農民實際需要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年,鎮農科站被評為省“五有農科站”,屬全縣首次獲此殊榮。
  工業企業依托科技求發展,骨幹企業先後與南京東南大學、美國巴特勒工藝製造公司、上海壓縮機配件經營公司等科技院校和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合作,走産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企業,使企業發展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力素質的軌道,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全鎮工農業總産值實現5.94億元,獲得“縣糧食豐收二等奬”、“出口創匯組織奬”,並被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縣級科技工作先進鄉鎮。
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
  一、概況
  舊縣鎮位於太和縣城北6公裏處,素有“太和縣城的北大門”之稱。全鎮現轄50個村(居)委會,210個自然村,6.77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總面積82。27平方公裏,耕地7.2萬畝。2004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19611萬元,財政收入1000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2438元。
  舊縣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9480男30390女29090家庭戶戶數16326家庭戶總人口(總)58838家庭戶男29934家庭戶女289040-14歲(總)162310-14歲男89200-14歲女731115-64歲(總)3830815-64歲男1935215-64歲女1895665歲及以上(總)494165歲及以上男211865歲及以上女2823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8563
  二、地理位置
  舊縣鎮位於太和縣南部,嚮南緊鄰縣城,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公裏。地處東經115°14′21″至115°19′06″,北緯33°11′20″至33°17′27″。東鄰關集鎮,北靠雙浮鎮,東北隔𠔌河與郭廟鄉,西與高廟鎮,稅鎮接壤,南與城關鎮為鄰,西南隔潁河與大新鎮相連。
  三、區位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舊縣鎮係太和縣的交通樞紐,皖西北的交通重鎮,交通區位優勢非常顯著。具備五大優越條件:第一,105國道和308省道交匯於鎮的三角元處,南連阜陽、北達亳州、東通蒙城、蚌埠,西出界首入河南鏡內。第二,界—阜—蚌高速公路橫穿全境,東與合徐高速相接,西於京珠高速相接而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中。界—阜—蚌高速公路在太和境內的唯一出口距三角元僅500米。第三,漯阜鐵路橫貫境內,並在舊縣設有客貨兩運站。目前正在進行技術改造的漯阜鐵路已納入國傢鐵路營運網中,日通過列車10—15對列,完全具備吞吐各種大批量貨物的能力;從明年起,將有上海——烏魯木齊、鄭州——杭州等6對客運列車通過。第四,潁河繞舊縣集鎮而過,並在舊縣集沿岸建有四大貨運碼頭,日吞吐量可達萬噸以上。第五,句阜陽機場35公裏,距合肥機場280余公裏,距鄭州機場近300公裏。通過他們可迅速飛抵全國各地。
  四、人文歷史
  舊縣鎮歷史悠久。“舊縣”之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千餘年前,早在北宋宣和年問,萬壽縣由原墻遷到舊縣,更名為“泰和”元初置入穎州,大德入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城遷至現址,舊縣由此而得名。
  古時的舊縣市場繁榮,陝西、山西、山東、河南等10多個省的商賈雲集於此。乾隆十六年就有縣志記載:“舊縣鎮本土人少,徽、川、山、陝之人多,太和第一市鎮也”。山西人在此建有山西商會館,伊斯蘭教建有清真寺,至今完好。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安傢落戶,繁衍子孫,這裏成為舊縣人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五、自然狀況
  舊縣鎮地處暖溫帶嚮亞熱帶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風明顯,雨量適中,長年主導風嚮為東風和東南鳳.舊縣鎮地勢西高東低,地面高程一般在31.5—35.0米之間。鎮境內地勢平坦,溝渠縱橫,主要水係有潁河、𠔌河、爛草溝、付條溝、紅絲溝、宋溝等,農業氣候處在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綫上。
  六、農業資源豐富
  農産品主要有小麥、大豆、玉米、紅芋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薄荷等。土特産有香椿芽、櫻桃等。其中香椿芽為太和著名特産,品種有9種之多,大多集中於舊縣。近年來,全鎮致力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3.8萬畝旱澇保收田,形成了香椿、蔬菜、薄荷、花卉等四大生産基地;黃牛改良、波爾山羊繁育、傢禽等養殖業迅速發展。2004的年9月,舊縣張槐治理片300公頃農産品基地順利通過省農業委員會的驗收,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
  七、集鎮基礎設施完備
  舊縣鎮在1995年被確立為阜陽市20個示范镇之一後。1998年被列為全省100個示范镇之一,1999年被確立為全省195個中心建製鎮,並被納入縣城城區建設規劃之列。在前幾年發展的基礎上,舊縣鎮又充分發揮郵電、通訊、交通、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優勢,加大城鎮緑化、美化投入,新建花帶5000平方米,重點抓好老308道路的修復、集貿綜合市場的開發建設和集鎮的文明創建工作,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目前,全鎮呈現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八、工業發展勢頭較好
  舊縣鎮黨委、政府積極響應黨的富民政策,憑藉得人獨厚的區位和交通優勢,以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加快發展,富民強鎮為目的,以結構調整為主綫,叫響“科技興鎮”、“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全鎮現有各級各類企業78傢,初步形成了以板材、建材加工為主的工業體係和石油、農機、餐飲、汽配為主的商貿市場;人造板、包裝材料等産品遠銷浙江、四川、甘、肅等地,農機銷售量位居全市第一。
  九、縣工業園區建設前景看好
  2003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决定把太和縣工業園區建在舊縣鎮,這為舊縣鎮經濟和社會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園區規劃9。7平方公裏,已建成1.5平方公裏。園內已有2傢企業建成投産,3傢企業正在建設。此外,與太極集團、吉林輝發、緑之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正式簽訂了入園協議,另與5傢企業達成了投資意嚮。
  十、林業生産基礎較好,資源十分豐富
  自改革開放以來,舊縣鎮特別重視發現發展林業生産,重點實施了四旁植林、荒地造林、萬裏緑色長廊、退耕還林等緑化工程,林業生産得以長足發展。目前,全鎮森林覆蓋率已達23%左右,現有林地面積2.5萬畝。全鎮木材蓄積量約8萬立方米。舊縣鎮木材加工銷售基本輻射個縣31個鄉鎮乃至界首、亳州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市。木材市場前景看好,木業加工潛力巨大。
陝西省洛川縣舊縣鎮
  洛川縣轄鎮。1958年成立舊縣公社,1984年改鎮。位於縣城東北,距縣城17公裏。面積173.4平方公裏,人口1.3萬。洛宜公路穿鎮而過。轄安東、元甲、積馬河、荊堯科、李傢坳、五裏頭、故現、九浪頭、張村、來橋、洛生、靳傢塬、紙村、圪塔、洛陽、舊縣街、西武、土桐堤、上圪勞、下桐堤、高傢窪、危井、阿吾、王傢村、何夫、院夫26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業和林果業為主。
山西省古縣舊縣鎮
  舊縣鎮位於太嶽山南麓,古縣中南部,西接洪洞,東連安澤,南鄰浮山,北靠縣城,309國道東西貫通,浮古公路南北穿越。整個區域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屬澗河南支流域。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雨量610毫米,無霜期167天,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土地寬廣,植被茂盛,交通便利,市場繁榮,自古就是商賈貿易和軍事戰爭的交通要道,素有“旱碼頭”之稱。
  全鎮轄13個行政村,76個村民小組,135個自然莊,總人口2537戶10511人,總面積12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9865畝,具備農業經濟綜合發展的資源優勢和地理條件。
  近年來,我們按照“穩定種植業,突出林果業,大上加工業,發展畜牧業,開創新産業”的戰略指導方針,發揮本地光、水、電、路、土等資源優勢,着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建有並侯萬畝優質核桃示範園,堯店雙千畝小麥、玉米製種基地,錢傢峪千畝高産優質蘋果示範園,舊縣千棚雙孢菇生産基地,西莊萬畝造林基地。目前,全鎮實現了人均果樹100株,經濟作物0.5畝。已初步形成“垣上核桃川裏瓜,溝藥坡牧河菜菇”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舊縣鎮交通便利,地理優越,水土資源豐富,發展立體農業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開發舊縣可起到承北啓南、農工互補、全面發展的橋梁作用。
河南省嵩縣舊縣鎮
  舊縣鎮代碼:410325102。2006年,轄13個村委會:舊縣村、上川村、白莊村、謝莊村、西店村、馬店村、竜潭溝村、寺上村、東村、溝門村、黃溝村、河南村、童子莊村。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
  一、概況
  舊縣鎮位於太和縣城北6公裏處,素有“太和縣城的北大門”之稱。全鎮現轄50個村(居)委會,210個自然村,6.77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總面積82。27平方公裏,耕地7.2萬畝。20004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19611萬元,財政收入1000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2438元
  二、地理位置
  舊縣鎮位於太和縣南部,嚮南緊鄰縣城,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公裏。地處東經115°14′21″至115°19′06″,北緯33°11′20″至33°17′27″。東鄰關集鎮,北靠雙浮鎮,東北隔𠔌河與郭廟鄉,西與高廟鎮,稅鎮接攘,南與城關鎮為鄰,西南隔潁河與大新鎮相連。
  三、區位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舊縣鎮係太和縣的交通樞紐,皖西北的交通重鎮,交通區位優勢非常顯著。具備五大優越條件:第一,105國道和308省道交匯於鎮的三角元處,南連阜陽、北達亳州、東通蒙城、蚌埠,西出界首入河南鏡內。第二,界—阜—蚌高速公路橫穿全境,東與合徐高速相接,西於京珠高速相接而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中。界—阜—蚌高速公路在太和境內的唯一出口距三角元僅500米。第三,漯阜鐵路橫貫境內,並在舊縣設有客貨兩運站。目前正在進行技術改造的漯阜鐵路已納入國傢鐵路營運網中,日通過列車10—15對列,完全具備吞吐各種大批量貨物的能力;從明年起,將有上海——烏魯木齊、鄭州——杭州等6對客運列車通過。第四,潁河繞舊縣集鎮而過,並在舊縣集沿岸建有四大貨運碼頭,日吞吐量可達萬噸以上。第五,句阜陽機場35公裏,距合肥機場280余公裏,距鄭州機場近300公裏。通過他們可迅速飛抵全國各地。
  四、人文歷史
  舊縣鎮歷史悠久。“舊縣”之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千餘年前,早在北宋宣和年問,萬壽縣由原墻遷到舊縣,更名為“泰和”元初置入穎州,大德入年復置縣,改“泰”為“太” 縣城遷至現址,舊縣由此而得名。
  古時的舊縣市場繁榮,陝西、山西、山東、河南等10多個省的商賈雲集於此。乾隆十六年就有縣志記載:“該鎮本土人少,徽、川、山、陝之人多,太和第一市鎮也”。山西人在此建有山西商會館,伊斯蘭教建有清真寺,至今完好。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安傢落戶,繁衍子孫,這裏成為舊縣人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五、自然狀況
  本鎮地處暖溫帶嚮亞熱帶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風明顯,雨量適中,長年主導風嚮為東風和東南鳳.本鎮地勢西高東低,地面高程一般在31.5—35.0米之間。鎮境內地勢平坦,溝渠縱橫,主要水係有穎河、𠔌河、爛草溝、付條溝、紅絲溝、宋溝等,農業氣候處在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綫上。
  六、農業資源豐富
  農産品主要有小麥、大豆、玉米、紅芋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薄荷等。土特産有香椿芽、櫻桃等。其中香椿芽為太和著名特産,品種有9種之多,大多集中於舊縣。近年來,全鎮致力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3.8萬畝旱澇保收田,形成了香椿、蔬菜、薄荷、花卉等四大生産基地;黃牛改良、波爾山羊繁育、傢禽等養殖業迅速發展 。2004的年9月,舊縣張槐治理片300公頃農産品基地順利通過省農業委員會的驗收,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
  七、集鎮基礎設施完備
  舊縣鎮在1995年被確立為阜陽市20個示范镇之一後。1998年被列為全省100個示范镇之一,1999年被確立為全省195個中心建製鎮,並被納入縣城城區建設規劃之列。在前幾年發展的基礎上,我鎮又充分發揮郵電、通訊、交通、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優勢,加大城鎮緑化、美化投入,新建花帶5000平方米,重點抓好老308道路的修復、集貿綜合市場的開發建設和集鎮的文明創建工作,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目前,全鎮呈現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八、工業發展勢頭較好
  近期以來,舊縣鎮黨委、政府積極響應黨的富民政策,憑藉得人獨厚的區位和交通優勢,以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加快發展,富民強鎮為目的,以結構調整為主綫,叫響“科技興鎮”、“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全鎮現有各級各類企業78傢,初步形成了以板材、建材加工為主的工業體係和石油、農機、餐飲、汽配為主的商貿市場;人造板、包裝材料等産品遠銷浙江、四川、甘、肅等地,農機銷售量位居全市第一。
  九、縣工業園區建設前景看好
  2003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决定把太和縣工業園區建在舊縣鎮,這為我鎮經濟和社會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園區規劃9。7平方公裏,已建成1.5平方公裏。園內已有2傢企業建成投産,3傢企業正在建設。此外,與太極集團、吉林輝發、緑之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正式簽訂了入園協議,另與5傢企業達成了投資意嚮。
  十、林業生産基礎較好,資源十分豐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鎮特別重視發現發展林業生産,重點實施了四旁植林、荒地造林、萬裏緑色長廊、退耕還林等緑化工程,林業生産得以長足發展。目前,全鎮森林覆蓋率已達23%左右,現有林地面積2.5萬畝。全鎮木材蓄積量約8萬立方米。同時,我鎮木材加工銷售基本輻射個縣31個鄉鎮乃至界首、亳州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市。木材市場前景看好,木業加工潛力巨大。
山西省臨汾市古縣
北京市北京市延慶縣
  一、自然概況
  (一)地理位置 。舊縣鎮位於縣城中東北部,為延慶縣的上風上水,西南距縣城14公裏,鎮駐地舊縣村,東與香營鄉緊鄰,南與瀋傢營鎮接壤,西與張山營鎮相連,北與河北省赤城縣接界。是河北、內蒙地區進京的主要通道。轄域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109.7平方公裏,南北最長14.3公裏,東西最寬13.9公裏,下轄22個行政村,共6929戶,23041人 。
  (二)地貌特徵。舊縣鎮地處一個斷陷盆地裏,地勢北高南低,全鎮村址海拔均在500至865米之間,俗稱“北靠山,南連川,五萬畝山、五萬畝灘、五萬畝糧田” 。處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屬於較暖區,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6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429.4毫米,地下水豐富,平均水位512.4米 。
  二、經濟概述
  (一)經濟概況。舊縣鎮具有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2001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確定為中心城鎮和畜牧專業鎮,其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以小城鎮建設、建築業、畜牧業為竜頭,帶動相關産業迅速崛起的總體發展格局,特別是延慶縣對舊縣鎮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方向確立,鎮域經濟和環境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 。
  (二)“十一五”的重要發展之年。2007年舊縣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嚴格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農業為本,提升基礎”、“旅遊為綱,啓動兩翼”、“建工為重,強力推動”、“鎮村為體,全面繁榮”的發展思路,以政府折子工程、為民辦實事工程、重點建設工程等為載體,大力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全鎮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
  1.經濟平穩快速發展。2007年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農村經濟收入12.48億元,人均勞動所得1.098萬元,工業總收入8.2億元,財政收入58.5萬元。
  2.推進産業結構調整,都市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步伐加快。在基本穩定糧食生産面積的基礎上,大力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由糧食種植為主的狹隘農業嚮糧、菜、果、畜、林、草以及農産品加工全面發展。繼續鞏固奶牛專業鎮地位,推進畜牧業發展,培育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健全三級防疫體係。目前,舊縣鎮的有機蔬菜基地、果品采摘園、蘭花繁育基地、葡萄園基地、鮮杏基地等項目建設順利 。
  3.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鎮中心幼兒園於五月底開園;鎮區道路改建項目基本完工;香竜路工程舊縣段全面開通;啓動污水處理廠;府前街改造工程招投標手續已經完成;配合竜慶峽景區升級改造,舊小路改建、景區停車場建設工程已經完成;農貿市場主體建設完工;鎮區燈光改造順利完成,安裝太陽能燈134盞、高桿燈3盞;竜灣河治理工程前期籌劃工作已完成。完善鎮域81公裏公路的日常養護工作,完成1.1萬畝中低産田改造工程,道路硬化5萬餘平方米,完成大柏老、盆窯、西竜灣、白羊峪的改水和657戶改厠任務,安裝太陽能燈187盞,新建西竜灣村沼氣站1個,推廣節能吊炕1950鋪。4.環境建設逐步加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幾年我鎮大力加強環境整治工作,建設地埋式垃圾運轉站3座,封閉中轉站1座,建設垃圾池209個,專用垃圾運輸車7輛,保潔員達到112名,繼續堅持“村掃、鎮運、縣銷納”的工作程序,嚮建設生態涵養區及衛生鎮邁進了一大步。完成盆窯山爆破造林700畝,新建補植林網2.6萬米,完成鎮區道路、村莊、進村路的緑化美化工作。開展三裏莊小流域綜合治理,栽種果樹1200畝。
  5.工業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商旅綜合效益穩步提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5億元,共有6傢企業在我鎮進行投資,盤活常傢營構建廠。大力推進休閑旅遊和觀光旅遊,黃金周期間接待遊人3.1萬人,旅遊收入77.1萬元。
  6.着力解决民生問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發放奶牛優質精液補貼10萬元、倒奶補貼66.66萬元;發放優待金、醫療補助、失業人員保險補助、殘疾人特睏補助和扶殘助學資金等補助款93.5萬元。改建了舊縣敬老院,為14名患者免費做了復明手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1.59萬人,為925人報銷醫藥費184.29萬元。拿出100餘萬元對種植、養殖等産業進行扶持。舉辦養殖等培訓班60餘次,培訓人次達到3000餘人次。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務。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北京奧運舉辦之年,也是我鎮全面落實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一年。面對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好機遇,我們要在縣委、縣政府、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改進作風、改善環境入手,不斷加大對農業和基礎産業、基礎設施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實施生態文明戰略,我們要在鎮黨委的領導下,團结帶領全鎮人民,搶抓機遇,紮實苦幹,開拓創新,迎難而上,打好奧運决勝之年的攻堅戰,為促進舊縣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而奮鬥!
  隨着舊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各方面的不斷發展,我們真誠地歡迎各界朋友們前來旅遊度假,更熱切地希望有識之士前來洽談合作!
No. 14
  舊縣鎮 舊縣鎮位於嵩縣西部。轄舊縣、上川、白莊、謝莊、西店、馬店、竜潭溝、寺上、東村、溝門、黃溝、河南、童子莊13個行政村。洛欒公路穿境,伊河流經。境內有縣屬前河金礦。
  [代碼]410325102:~200舊縣村 ~201上川村 ~202白莊村 ~203謝莊村 ~204西店村 ~205馬店村 ~206竜潭溝村 ~207寺上村 ~208東村 ~209溝門村 ~210黃溝村 ~211河南村 ~212童子莊村
  [沿革]1975年設舊縣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47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舊縣、河南、童子莊、黃溝、上川、白莊、謝莊、竜潭、馬店、酒店、寺上、東村、溝門13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
  嵩縣轄鄉。1975年設舊縣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西部,面積147平方公裏,人口2.2萬。洛欒公路穿境,伊河流經。轄舊縣、河南、童子莊、黃溝、上川、白莊、謝莊、竜潭、馬店、酒店、寺上、東村、溝門1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礦山開採、運輸為主。農業主産小麥、玉米。境內有縣屬前河金礦。
No. 16
  鎮政府駐舊縣,人口24734人,面積165.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舊縣、徐傢莊、觀西、觀東、七裏、洪傢、董傢、鹿苑、安鹿、紅岩、竜泉、石橋坪、北溝、杜傢、柏傢。
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
  舊縣鎮地處遠安縣中西部,因東晉隆安末年至明成化初年在此設高安縣治而得名。東與本縣鳴鳳鎮、茅坪場鎮接壤,南與花林寺鎮毗鄰,西與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接界,北與洋坪鎮、荷花鎮相連。鎮政府駐地舊縣村,南距縣城鳴鳳鎮7公裏。全鎮共轄15個村,7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854戶,24628人,其中農業人口23630人,非農業人口998人。全鎮國土面積165.6平方公裏,土地總面積247976畝,其中林地219911畝,耕地面積28065畝,其中水田面積19050畝,旱地9015畝,是全縣重要的農業大鎮和煤炭産區。近年來,連續被評為“宜昌市青年科技星火示範鄉鎮”和“全國緑化達標百佳鄉(鎮)”。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8008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12480萬元,農業總産值5528萬元,財政收入438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3209元.舊縣鎮緊鄰縣城,是遠安縣中西部的主要通道,也是鄂西北山區進入江漢平原的咽喉所在。省級幹綫公路荷當公路從腹地穿過,至當陽飛機場、火車站僅40余公裏,距三峽國際機場、宜黃高速公路、長江水運約80公裏,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安鹿變電站位於境內,供電能力達2萬KW,水、電、通訊設施齊全,程控電話普及率達90%以上,移動電話全國聯網,城鎮衛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多次受到上級表彰。舊縣鎮位於荊山山脈東南邊緣,分為西部山區和東部沮河河𠔌平地兩大塊。西部竜泉山區山勢陡峭險峻,溝壑縱橫,溶洞、伏流、瀑布和暗𠔌隨處可見。這裏是我縣重要的工業煤産區,經專傢勘測,煤炭儲量近2000萬噸,發熱量在5000大卡/千克以上,石英儲量達億萬噸,品位達99%,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山區平均海拔450米,適於亞熱帶各種植物生長,因盛産天麻、茯苓、何首烏、靈芝菌、黨參等名貴藥材而被稱為“藥鄉”。舊縣是鹿苑茶的故鄉,其中以鹿苑村所産的鹿苑茶為珍品,其滋味鮮爽、濃香欲醉而列為全國四大黃茶之一,鹿苑茶品質好、上市早、效益高,供不應求。遠安縣是緑化達標第一縣,素有“林海”之稱,舊縣是全縣重要的林業基地,人均擁有山林地面積9畝。舊縣是全縣最大的竹林産區,擁有竹林面積10000多畝,以桂竹、水竹、金竹、佛肚竹為多。山中泉水江流成河,自西嚮東註入沮河。
No. 18
  舊縣鎮 舊縣鎮位於銅梁縣東部。轄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代碼]500224125:~001萬壽社區 ~002金鐘社區 ~003人和社區 ~203長河村 ~205大觀村 ~233永興村 ~234金鐘村 ~235檬梓村 ~236石硯村 ~237四竜村 ~238宋坪村 ~239雙興村 ~240箭高村 ~241丁傢村 ~242九塘村 ~243中峰村 ~244竜洞村 ~245永清村 ~246祝傢村 ~247白果村
  [沿革]2006年區劃調整後,舊縣鎮管轄原舊縣鎮和原永清鄉所屬行政區域,轄大屋、永興、長五、長河、石硯、大觀、高屋、檬梓、四竜、金鐘、真武、石鼓、箭高、丁傢、玉坪、雙興、七橋、宋坪、金甌、宜勝、中峰、白靈、竜洞、石壩、花槽、九塘、白果、義學、南興、祝傢、石墻、泥溪、永清33個行政村,第一、第二、永清鄉3個社區,面積77.96平方千米。鎮政府駐舊縣場。
  附:舊縣鎮位於銅梁縣東部,距縣城16千米。銅(梁)合(川)公路過境,淮遠河經此入小安溪。 1930年置舊縣鎮,1953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6年建鎮。1997年,面積62.2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大屋、永興、長五、長河、石硯、大觀、高屋、檬梓、四竜、金鐘、真武、石鼓、箭高、丁傢、玉坪、雙興、七橋、宋坪、金甌、宜勝、中峰、白靈、竜洞、石壩、花槽、九塘26個行政村和街道一、街道二2個居委會。
  附:永清鄉位於銅梁縣東北部,距縣城25千米。 1919年置人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永清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15.8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白果、永清、泥溪、南興、石墻、義學、祝傢7個行政村。
重慶市重慶市銅梁縣
  銅梁縣舊縣鎮位於渝西經濟走廊中部、銅(梁)合(川)公路兩縣市交界處、即將完工的遂渝高速公路和遂渝鐵路旁之間(距遂渝鐵路11公路,距遂渝高速公路8公裏),距重慶主城區85公裏,素有“竜鄉明珠”之稱。公元735—779年,唐朝曾建縣城於此,舊縣由此而得名。舊縣自古商貿繁華,經濟發達,是銅梁的工業重鎮。全鎮轄26個村、2個居委會,幅員面積63.4平方公裏,總人口4.5萬人。其中城區面積1.2平方公裏,城鎮人口12000人。2003年被市政府評為“億元經濟強鎮”,全市首批啓動建設的中心鎮、商貿中心鎮。2005年又成功創建成市級衛生鎮。
  截止2005年底,全鎮實現國內生産總值41660萬元,同比增長17.5%;完成鎮級財政收入912.6萬元,同比增長36%;工業增加值13734萬元,同比增長32%;農業增加值7964萬元,同比增長12%;實際利用外資4950萬元;轄區內固定資産投入19903萬元,同比增長3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70元,人均淨增255元,歸還政府性債務223萬元;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2560人。
  目前,全鎮擁有工業企業93傢,其中新申世紀化工有限公司、銅梁興財紙業有限公司、銅興建材廠等産值達1000萬元以上的7傢,銅竜紙廠、竹絲保健床墊加工企業等産值500萬元以上的22,26個村中有16個村都辦有了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農副産品加工業為支柱的農業發展格局。2005年,該鎮新引進項目12個,投資1500萬元的重慶鴻瑞紡織廠和投資1500萬元的銅梁縣筠梓靈纖維製品有限公司正在緊張建設之中,將在2006年8月底初全面竣工投産。此外,化工電子、飼料添加劑加工生産、澱粉專業化生産等幾個年産值上千萬的項目正在緊張洽談之中,尤其是落戶舊縣箭高村的銅梁縣嘉盛保鮮庫業有限公司的保鮮儲藏項目,填補了舊縣鎮歷史上保鮮防腐行業的空白,對優質水果保鮮、優質蔬菜、筍竹等農副産品防腐有了新突破。舊縣鎮還規劃14個村的特色農業園區,面積8000餘畝,其中優質水果片區,畜牧養殖片區和筍竹生態林片區三個特色農業片區現已基本形成。
  舊縣鎮一直秉承建設城鎮與繁榮城鎮並重,主張建鎮與興鎮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運作,2005年城鎮化率達到31.2%。同時,加大場鎮管理力度,加強對騎門攤等的規範管理,提高場鎮管理水平,舊縣鎮在縣委、縣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開拓進取,稅意改革,以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重慶市“百強鎮、中心鎮、商貿中心鎮”建設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山川秀美、結構優化、民富安康、和諧文明”的新銅梁作積極努力。
雲南省麯靖市馬竜縣
  馬竜縣舊縣鎮地處昆明市與麯靖市之間,是昆明進入麯靖市的第一鎮。昆麯高速公路橫貫鎮境 26.4公裏 ;貴昆鐵路過境段達28公裏;宜馬公路、縣鄉公路也穿境而過,交通極為便利。境內有幽靜迷人的香爐山、碧波蕩漾的九竜湖。全鎮總面積 266.4平方公裏,轄有 9個村委會和 1個居委會,到2002年年末總人口2858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 1889人。
     
   舊縣鎮土地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越,農業生産發達,第三産業活躍,糧食烤煙産量産值均居全縣前茅。2002年全鎮烤煙收購總量235萬公斤,實現産值2490萬元,人均烤煙收入達939元。全鎮在穩固糧煙的同時,積極抓住烤煙“農工鄉”優勢,爭取走國際型優質煙發展路子,適時調整産業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特色經濟。截止2002年底,舊縣已出讓荒山9000畝,有16傢客商到舊縣投資開發,纍计投入2100萬元;主要從事旅遊度假,農業綜合開發利用,特種種養業等。目前花卉、蔬菜、藥材、白蘑菇、美國速生黑楊樹種植、烏骨雞、梅花鹿、鴕鳥等養殖都有一定規模。
   舊縣集鎮規劃面積 3.3平方公裏;一期總投入2980萬元,集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功能完善,現已有22傢單位,300多戶居民遷入,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到320戶,從業人員達1019人。集鎮申請國傢小城鎮建設示範區項目已通過,現正計劃投資250萬元,用於加強集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緑化美化街邊環境。集鎮現已成為馬竜縣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區。
  
   特色産品
   舊縣老五酒,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醇正味香,喝後回甜,不打頭等特性美名遠傳,經省質檢局檢驗屬一級品,現以成為麒麟賓館、馬竜縣接待專用酒,是你婚宴、招待佳賓既經濟有實惠的佳釀。
   
   自然風光
   舊縣鎮香爐山風景區聚餐飲、娛樂、旅遊於一體,以奇、秀、險而聞名。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陡峭的懸崖,有形態多樣的香爐,有千姿百態的奇鬆,還有水林相應的九竜湖環繞。餓了就到“農傢樂”飽吃一餐,睏了就住上一宿,是你休閑度假的絶佳勝地。
No. 21
  610629101000 舊縣鎮
  610629101200 北街村
  610629101201 東街村
  610629101202 西街村
  610629101203 西關村
  610629101204 上桐堤村
  610629101205 積馬河村
  610629101206 安東村
  610629101207 元甲村
  610629101208 上圪嶗村
  610629101209 下桐堤村
  610629101210 西武村
  610629101211 洛陽村
  610629101212 圪塔村
  610629101213 紙局村
  610629101214 洛生村
  610629101215 靳傢原村
  610629101216 荊堯科村
  610629101217 伍裏頭村
  610629101218 故現村
  610629101219 九郎頭村
  610629101220 張村
  610629101221 李傢坳村
  610629101222 王傢村
  610629101223 阿吾村
  610629101224 候井村
  610629101225 高傢窪村
  610629101226 來橋村
  610629101227 院夫村
  610629101228 何夫村
  610629101229 洪福梁村
  610629101230 丁子頭村
  610629101231 楊塬村
  610629101232 韓村
  610629101233 五先頭村
馬竜縣舊縣鎮名片-雲南省麯靖市
  舊縣鎮位於馬竜西南部,東與大莊鄉、通泉鎮接壤,西與昆明市嵩明、尋甸兩縣相連,毗鄰馬鳴鄉,北與馬過河相接,東西橫跨25公裏,南北縱距16公裏。距馬竜縣城20公裏,麯靖市區42公裏,省城昆明93公裏,昆麯高速公路、昆沾鐵路、宜馬公路橫穿全鎮而過,是昆明進入麯靖市的第一鎮,具有便利的交通,優越的區位優勢。地處長江、珠江兩江之分水嶺,地貌異常復雜而多變,東南高、西北低,呈階梯狀地勢,起伏比較明顯,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800米,屬南溫帶高原季風型氣候,鼕幹夏雨氣候區,幹濕分明;年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1℃,年平均氣溫14.6℃;年降水量102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366.5毫米,最小降水量620毫米。全鎮總面積266.419平方公裏,轄舊縣、小房子、襪度、白塔、紅橋、照和、梁傢田、竜海、高堡9個村民委員會和舊縣居民委員會,76個自然村,100個村民小組,其中民族村7個(回族村2個,彝族村1個,苗族村4個)。年末,全鎮總戶數7281戶,總人口28977人,其中:農業人口27609人,占95.28%;居住着彝、回、苗等8個少數民族2374人,占總人數的8.19%;人口自然增長率5.63‰,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裏108人。
  全鎮總耕地面積34415畝(其中水田15660畝,旱地18640畝),人均現有耕地1.19畝。全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包𠔌、馬鈴薯種植為主。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2347畝,比上年的58000畝增加4347畝;糧食總産量1179.3萬公斤,比上年的1188.3萬公斤減少9萬公斤;人均有糧406.98公斤,比上年的433.91公斤減少26.93公斤。其中:小春播種面積21479,産量155.8萬公斤;大春播種面積40868畝,産量1023.5萬公斤。全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0731畝。其中:烤煙種植19000畝,總産量266.7萬公斤,總産值達3073.68萬元;土煙種植51畝,總産量1.3萬公斤,産值達12.7萬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680畝,總産量12.6萬公斤,産值達35.08萬元。全年共種植蔬菜2329畝,總産量356.6萬公斤,産值達166.05萬元。年末全鎮共有水果面積4780畝,産量30.8萬公斤,産值44.07萬元(含零星)。其中:蘋果2909畝,産量19萬公斤,産值22.80萬元;梨782畝,産量達5.2萬公斤,産值4.74萬元;桃745畝,産量4.6萬公斤,産值12.95萬元;其它344畝,産量2萬公斤,産值4.21萬元。全鎮養魚水面854畝,其中:池壩塘養魚574畝,水庫養魚280畝,年末魚産量25.4萬公斤,實現漁業收入95萬元。林業工作圍繞“護、造、防、管、封、建”六字方針,狠抓天然林保護、長江防護林、退耕還林“三大工程”建設,強化護林防火和林政管理,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止,造林營林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畝;封山育林1000畝;森林管護15.5萬畝;四旁義務植樹13.9萬株,占計劃的111.2%,平均成活率達95%;建沼氣池250口;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2.11%。畜牧業以畜禽養殖為主,按照“擴畜”思路,以良種良法配套為先導,扶竜頭、建基地、興産業、占市場,推進了畜牧業産業化進程。年末全鎮生豬存欄22600頭,比上年的20423頭增11%;肥豬出欄25300頭,比上年的23346頭增8.4%,占計劃24800頭的102%;大牲畜存欄16163頭(匹),比上年的15913頭增1.6%;山綿羊存欄16601衹,比上年的13584衹增22.2%;全年共推廣青貯飼料9450噸,占計劃9400噸的100.5%;氨化飼料2630噸,占計劃2600噸的100.1%;推廣工業飼料428噸,占年計劃450噸的95%;畜牧業産值達3182.54萬元,比上年的2300萬元增38.4%;畜牧業總收入完成1965萬元,占計劃1960萬元的100.3%。
  年內,全鎮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15.45萬元,占預算的117%,比上年的692萬元增3.4%;農業總産值完成9255萬元,比上年的8142萬元增13.7%;農村經濟總收入7307萬元,比上年增9%;農村經濟純收入4845萬元,比上年的4295萬元增12.8%;農民人均純收入1755元,比上年的1578元增11.22%。全年農村建房19戶,建築面積2410平方米;農村通電率達100%;有65個村組已解决了飲水睏難;有63%的群衆看上了彩電,41%的農戶騎上了摩托車,1000餘人玩上了手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英文解釋
  1. :  Jiuxian Town
近義詞
舊縣
包含詞
舊縣鎮社區舊縣鎮敬老院延慶縣舊縣鎮醫院
分類詳情
張開雙興村張開陶莊村張開萬壽社區西關村徐傢莊村
杜傢村團山村北街村西街村馬傢村
東街村曹莊村北溝村圪塔村張村村
紅岩村古城村白莊村大張莊村董傢村
石橋村永興村金鐘村大屋村石鼓村
紅橋村李傢坳村王傢村宋溝村韓村
丁傢村薛莊村侯莊村白果村東竜灣村
西竜灣村盆窯村常傢營村米糧屯村舊縣村
車坊村耿傢營村閆傢莊村白河堡村白羊峪村
北張莊村三裏莊村白草窪村羊坊村閻莊村
黃溝村溝門村寺上村竜潭溝村馬店村
西店村謝莊村舊縣村萬福村順河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