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新圩鎮位於惠陽區西南部,地處深圳、東莞、惠州交界處,是惠州的南大門。全鎮有11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10多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2萬人。2005年工農業總産值42.34億元,財政稅收收入6142萬元,農業産值6125萬元,農村人平均收入3033元。總面積158.4平方公裏,其中山林面積16.08萬畝,耕地保護面積萬畝,素以低山、矮丘、坡地的地理環境而著稱。
2008年工農業總産值112.51億元,財政稅收收入7130萬元。總面積158.4平方公裏,其中山林面積16.08萬畝,耕地保護面積萬畝,素以低山、矮丘、坡地的地理環境而著稱。
境內資源豐富,特別是山地資源非常富足,加上地域優勢,極宜發展工業。海拔10035米高的白雲嶂,是惠陽區最高峰,山上鬆林覆蓋,四季常青,有山羊、野豬、穿山甲、果子狸等數十種國傢保護動物,山下是該鎮采取與外商合作方式開發的盤古廟,是惠陽區風景勝地之一。地下資源有銅礦、鎢礦、錫礦等礦産資源,水資源存量達10萬立方,還有取之不盡的石灰石。
“工業富鎮”是新圩鎮發展戰略之一。該鎮發揮地域上的優勢,積極轉變利用外資的思路,做到外引、內聯相結合,引資、引技相結合,不斷拓展引資方式,在繼續實行節會招商、專業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網絡招商的基礎上,重點實行以形成和延長産業鏈以及産業基地的産業招商,先後建成了新星、約場、高布竜三大工業組團,其中新星工業組團目前已引進7個工業項目,利用土地面積為10萬多平方米。目前,全鎮外嚮型企業達350多傢,主要有成衣、織帶、玩具、電子、洋傘、磁帶、鞋類、皮具、塑膠五金等50多個行業,産品遠銷美國、歐洲、日本、中東等世界各地。今年以來,該鎮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富民強鎮的重點工作來抓,製定落實了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有效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發展環境,使民營企業呈現出平穩的發展勢頭。2005年該鎮新發展私營企業66戶,新發展個體工商戶550戶。商檢等辦事機構的設立,加上服務優質、治安穩定等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着外商陸續前來新圩投資。
在抓好工業的同時,新圩人民緊緊抓住農業基礎,帶動全鎮經濟發展。目前止,全鎮已種下各種水果10194畝,年産水果377.3噸,辦起了較大型的蔬菜基地3個,紅蟲養殖場1個,均收到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新圩鎮交通便利,惠(州)深(圳)。惠(州)惠(淡)公路和惠深高速公路橫貫全鎮,惠深高速公路新圩花邊嶺開發區設有大型的立交口。從新圩至????田港及與香港通航的惠州港衹需20分鐘車程,距陳江火車站僅有20公裏。新圩鎮投資環境日臻完善。日前,全鎮已建有兩座11萬伏變電站,現正籌建第三個11萬伏變電站。兩個供水總量為3萬噸的水廠,現正籌建日供水量7萬立方的飲水工程。通訊郵政發達,電話、數據通信網、有綫電視網遍布全鎮每一個角落。同時,完善了一批綜合性的服務設施。影劇院、卡拉OK歌廳、中、西餐廳、旅業等各種生活設施。全鎮十一個村委會中。村村都有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各種大小車輛行走暢通無阻。新圩鎮市場設施完善,新圩、塘嚇、約場三大市場各具特色,市場面積達13萬平方米,市容市貌整潔,環境優美,社會秩序穩定,治安良好。
新圩鎮受到廣東省、惠州、惠陽區的多次嘉奬,被省授予的榮譽有:緑化造林先進單位、老區建設先進單位、黨員電化教育先進單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雙擁共建先進單位、國防教育先進單位、民兵基層建設先進單位;被惠州、惠陽區授予的榮譽有:熱情支持國防建設先進黨委、農村基層組織先進黨委、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發展私營企業先進單位、外經工作先進鎮、惠州市先進集體、惠陽區勞動模範。
我鎮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鎮內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惠(州)深(圳)公路,惠(州)淡(水)公路和惠深高速公路貫穿全鎮。全鎮各村村道基本實現硬底化,是惠州市第一個實現村村通公交車的鄉鎮。供電供水充足,有3座11萬伏變電站,有2個日供水總量為3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現正興建日供水量7萬立方米引水工程。通信郵政發達,電話網、數據通信網、寬帶網、有綫電視網遍布全鎮每一個角落。文化休閑娛樂體育設施配套齊全,全鎮共有大型酒店8傢,正逐步成為惠州市南部消費娛樂中心。
新圩鎮充分發揮地理上的優勢,近年來,大力抓好農業的産業結構調整。至今,我鎮已發展“三高”農業基地22個,面積12490畝,其中,蔬菜基地3個,共2100畝;三鳥場2個;養豬場3個;紅蟲場3個;優質果基地9個,共8390畝;高産優質糧基地3個,共2000畝。 |
|
新圩鎮位於縣西北部,是金秀縣、荔浦縣交界地。321國道二級公路貫穿全鎮南北,北通桂林、南達梧州。全鎮總面積144平方公裏,有9個村民委員會,191個村民小組,人口23360多人。新圩鎮是自治區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現已初具規模。
新圩鎮盛産優質稻米,生産的“七桂粘”優質米在區內外市場享有聲譽。境內屯巴山白毛茶,在廣西區茶葉評比中榮獲名茶稱號。石灰石開採全縣最多。重晶礦藴藏豐富,土特産有桑蠶、鬆脂、大肉薑、柿子、椪柑、臍橙、甲魚、山豬、果蔗等。全鎮桑蠶種植面積達4500畝,優質水果種植面積達16000多畝,産品遠銷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全鎮有15000多畝柿子園,年産柿子8000萬公斤以上,部分鮮果加工成柿餅,産品暢銷全國各地。全鎮3000畝椪柑。鎮辦企業有 7個,私營企業 13個,個體企業820個。鎮骨幹企業:新圩水泥廠,年産優質“南雁牌”水泥13萬噸,産值達2000多萬元。速豐林基地20000畝,旅遊資源明勝古跡有:新圩村“月亮橋”,四聯村“出水竜洞”“漢代古墓群”和“屯巴天然牧場”等。鎮辦企業還有紅磚一廠、二廠、屯巴茶場等。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1127男11199女9928家庭戶戶數5677家庭戶總人口(總)21063家庭戶男11163家庭戶女99000-14歲(總)52180-14歲男27070-14歲女251115-64歲(總)1399315-64歲男759415-64歲女639965歲及以上(總)191665歲及以上男89865歲及以上女101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0494 |
|
新圩鎮位於廈門市翔安區北部,北接南安市,東鄰大帽山農場,西鄰同安區五顯鎮,南與同安區洪塘鎮和本區馬巷鎮、內厝鎮接壤,總面積77.03平方公裏(不包括大帽山農場),其中山地面積49平方公裏,屬半山區。鎮區距翔安區駐地新店鎮15公裏,與廈門島直綫距離25公裏。
新圩鎮政府駐地設在新圩村,下轄古宅、後亭、後埔、金柄、鳳路、村尾、烏山、新圩、馬塘、雲頭、面前埔、上宅、詩坂、東寮、桂林、莊安等16個村委會和竜新居委會。全鎮共有67個自然村,175個村民小組,10841戶,39285人。(不包括大帽山農場)
新圩鎮經濟比較發達。全鎮2004年工農業總産值達17.96億元,其中工業企業産值達17億元,農業産值9600萬元。工業企業主要以食品飲料、塑料建材、輕工電子産業,現已建成的企業有銀鷺集團、武峰塑料、利勝電光源、吉源製罐、聯合化學等48傢企業,目前正着手規劃占地8平方公裏的以食品輕工為主的銀鷺高科技園區及占地20平方公裏的翔安北部生態休閑旅遊區。農業以生産蔬菜、花生、稻穀為主,果業以産竜眼、荔枝、芭樂、菠蘿、釋迦等。“古宅大蒜”以其色香味辣而飲譽海內外,遠銷東南亞、加拿大等國傢和地區,“古宅大蒜”現有註册專利商標,其發展前景廣阔,還有香譽廈門地區的作坊加工“新圩豆幹”也有註册專利商標,可供客商投資開發。
新圩鎮投資環境良好。轄區內道路、通訊、供水、供電、排水、排污及文化體育設施等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道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硬質水泥路;境內群山疊翠,森林覆蓋率達51%,擁有容量為300萬立方米的古宅水庫及容量為500萬立方米的曾溪水庫,日處理8000噸的新圩自來水廠,3.5萬伏變電站一座;程控電話容量充足,已裝有1萬門程控電話;文體設施完善,已建成農村硬質水泥籃球場20座及多個農村文化活動中心,成功舉辦“廈門市全民健身周”活動。
新圩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鎮區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鎮政府大院是目前廈門市農村鄉鎮唯一的花園式單位,現正在開展創建全國優美鄉鎮活動。 |
|
新圩鎮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南部,距吉安市火車站30公裏,地處贛中吉泰盆地底部,屬中緯地帶,鎮北靠文陂鄉,東南與富田鎮為鄰,西南與泰和縣接壤。
全鎮總面積為49.56平方公裏,城區面積為2平方公裏,全鎮轄新圩社區,大前、河邊、江頭、馬塘、黃塘、璋塘、爐下、洋田、田北、城山、郭城、新圩、粟溪等13個村委會(共1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為18000人,城區居住人口約6000人,郵政編碼為343061。地域呈“頓字”狀,東西長約11公裏,南北長約8公裏,鎮區屬低丘陵地帶,地勢中部低平,四周略高,但高度不大。
新圩始建於1365年,民國時屬純化鄉轄,解放後建鄉、人民公社,1993年8月撤鄉改建製鎮至2000年前屬吉安縣管轄,2001年1月至今隸屬青原區管轄。
全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8.2℃,年降水量為1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為1850小時,全年主導風為北風或偏北風,但6-8月多為南風,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全年無霜期為285天。
鎮區內主要河流為富水河。富水河由南往北貫穿全鎮,水流從四周嚮富水河匯集。全鎮水利資源豐富,水利工程有大渡槽5座,有小(一)型水庫(珠源水庫)1座、小(二)型(火焰山水庫)1座和多座小型水庫。白雲山水庫總幹渠、二支、三支和江頭支渠環繞全鎮。
全鎮野生動物有野豬、狼,主要農作物是稻穀,主要礦産有砂、石等。 |
|
新圩鎮位於德慶縣南部,毗鄰縣城,南臨西江,水路經康州港,上往廣西梧州等地,下達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直出海外,陸路是新舊國道321綫的交匯點,是縣內後鄉各鎮出城必經之地,處於溝通縣城與各鎮交通的樞紐。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裏,轄11個村委會,96個自然村,總人口23601人。全鎮國內生産總值222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71元,實現財稅收入181.9萬元,完成年任務的10%。
鎮合理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工農業初具規模。現已形成三大中心(圩鎮商業、經濟、文化中心),三大區(格木、西景山、河口工業區)以及以大同萬畝水果基地為竜頭的六大農業基地(水果、蔬菜、桑蠶、魚塘、林業、優質水稻基地);主要礦産資源有稀土、花崗岩及天然優質礦泉水;土特産有荔枝、竜眼、沙田柚、沙糖柚、無核黃皮、柑桔、首烏、肉桂等;主要行業有化工、農藥、飲料、建材製品、農産品加工等。目前,該鎮已被納入縣城規劃區內,市政設施日臻完善,水電、通訊等已並入縣城網,是一塊投資置業的寶地。
2006 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 34686.6 萬元,財政稅收入庫 233.0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5307 元。多年來,我鎮合理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工農業初具規模。現已形成三大中心(圩鎮商業、經濟、文化中心),三大區(格木、西景山、河口工業區)以及以大同萬畝水果基地為竜頭的六大農業基地(水果、蔬菜、桑蠶、魚塘、林業、優質水稻基地);主要礦産資源有稀土、花崗岩及天然優質礦泉水;土特産有荔枝、竜眼、貢柑、沙糖桔、無核黃皮、沙田柚、首烏、肉桂等;主要行業有化工、農藥、飲料、建材製品、農産品加工等。目前,我鎮已被納入縣城規劃區內,市政設施日臻完善,水電、通訊等已並入縣城網,是一塊投資置業的寶地。
工業
我鎮加快鄉鎮企業發展,拓展 " 雙引進 " 采取扶持、引進、技改、挖潛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強企業發展活力,提高鄉鎮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培植經濟新的增長點,推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2006 年,全鎮有鄉鎮企業 20 傢,從業人員 672 人,總産值 4000 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 2217 萬元),上繳稅費 94.4 萬元,實現利潤 266.9 萬元。工業産品主要有木製品( 350 萬件),魚藤氰係列農藥( 1100 多噸),棉紗( 2000 多噸),活性炭( 2000 多噸),油漆 (400 多噸)等。 2006 年,我鎮招商引資再創新輝煌,共引進項目 4 個,合同投資總額 3700 萬元。
農林水牧漁
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鎮政府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同時逐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以貢柑、沙糖桔為主項的特色農業, 2006 年底,全鎮種植貢柑、沙糖桔 2 萬多畝,有 1 萬多畝挂果,年産量達 2 萬噸,産值 8000 多萬元,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還大力發展優質蔬菜種植。 2006 年,優質蔬菜種植 1500 畝,以發展優質大青鼕、節瓜、苦瓜、茄瓜為主。養殖方面以發展山地雞、優質鴨、瘦肉型豬、優質魚為主, 2006 年全鎮養殖山地雞 38 萬衹,優質鴨 18.3 萬衹,瘦肉型豬 11010 頭,優質魚 2000 多畝。 2006 年全鎮農業總産值達到 11303 萬元。
第三産業
90 年代以來,新舊國道 321 公路貫通境內,有交通便利的優勢,發揮路網效應,使第三産業迅猛發展。 2006 年,全鎮共有商飲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 640 個,其中商業 356 個,交通運輸業 262 個,服務業 22 個,從業人員 1077 人,其中商業飲食業 943 人,服務業 330 人,總産值 3933 多萬元,總收入 4163 萬元。
新圩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1842男11412女10430家庭戶戶數5385家庭戶總人口(總)21294家庭戶男11053家庭戶女102410-14歲(總)66140-14歲男34640-14歲女315015-64歲(總)1361915-64歲男725715-64歲女636265歲及以上(總)160965歲及以上男69165歲及以上女91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0088
下轄村
歷麻村山咀村新圩村格木村大沙洲村中垌村官車村塘北村大同村上咀村河東村 |
|
新圩鎮位於湖南永州市藍山縣境東部,東南鄰郴州市臨武縣,西連毛俊鎮,北與太平圩鄉、嘉禾縣交界。總面積136.2平方公裏,轄竜傢坊、新圩、下清涵、竹山、上清水、樓下、神溪、上清涵、上田傢、雙何、岸山、濱溪、關溪、砠裏、朱木水、水尾、老屋裏、堯仁、彭傢、李傢、唐傢、水源、江溪洞、鄒傢、山下、楊傢坊、田心、石虎、板屋、厚衝、水衝、田心鋪、南汪、同樂、大塘、毛江、上源、下源、小富嶺、東聯、五都、傅傢、麥田、可富、牛形45個村,425個村民組,1個居委會。共有10779戶,人口43914人。鎮政府駐新圩村。
二十世紀初,田心鋪圩場遷來新圩後,圩場所在地人口逐漸增加,形成新的鬧市,新圩緣此得名。解放前為三義鄉,1950年建新圩鄉,1958年與早禾、田心2鄉合併更名為東方紅公社,1961年恢復新圩公社,1984年改新圩鄉,1995年撤區並鄉,將新圩鄉、田心鄉、早禾鄉、縣園藝場合併建立新圩鎮。
全鎮耕地3752.3公頃,林地9594公頃,境內盛産烤煙、茶抽、花生、辣椒、桐油等。農戶用傳統方式釀製的“黑糊酒”,香甜可口,兼有清暑解熱功能,為縣內特産,舊時為朝廷貢品。早禾所産簸箕、米篩、棕繩銷往省內多地。爆竹生産為該鎮支柱産業之一,其産品遠銷全國各地。鎮年國內生産總值6897萬元,年財政收入552.2萬元。
境內設有中學3所,小學43所,醫療機構3個。環境優美,景色迷人的甘竹山水庫、藍嘉水庫,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 名勝古跡有道光五年(1825年)修的單拱石橋——青竜橋、岸山烈士墓等。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0796男21441女19355家庭戶戶數10750家庭戶總人口(總)40400家庭戶男21176家庭戶女192240-14歲(總)113040-14歲男59830-14歲女532115-64歲(總)2682315-64歲男1421015-64歲女1261365歲及以上(總)266965歲及以上男124865歲及以上女1421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0502 |
|
區域位置
新圩鎮位於興寧市南部寧江下遊,東鄰梅縣畲坑,北連永和、徑南,西靠坭陂,南接水口和五華縣邊境。轄19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117.79平方公裏,耕地21358畝,其中水田17038畝,旱畲地4320畝。2006年年末統計總人口42375人,其中農業人口39751人。新圩鎮素有“工藝之鄉”的美譽,2000年被興寧市政府評為“工藝基地鎮”;2004年被省科技廳授予“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 歷史簡介
1947年5月18日興寧解放,21日接管新圩國民黨新興鄉公所,6月中旬宣佈新圩區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成立,50年4月全縣16個 區並為10個區公所,當時新圩排為第10區稱為水新區公所,51年全縣劃為15個區,新圩排為第九區(區址坭陂鎮);57年1月撤區並鄉,新圩稱新圩鄉(轄區8個小鄉)人民委員會;58年鼕改稱為新圩公社管理委員會;62年鼕又改為新圩公社革命委員會;78年4月全縣由27個公社分設為43個公社,新圩分出觀豐公社,其中新圩轄15個大隊,觀豐轄11個大隊。81年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83年11月改變“政社合一”體製,撤銷公社設新圩區公所,89年鼕改新圩區公所為新圩鎮人民政府至現在。
新圩解放前衹有20來間店鋪和一座當鋪,街道成為“T”字形,建築面積約為500多平方米。今非昔比,如今的新圩圩鎮面貌煥然一新,廠房林立,建築面積為1.1平方公裏。
發展情況
近年來,新圩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四個梅州”和興寧“三市”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經濟、社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達3.12億元,同比去年增8.7%;鎮級財政收入267.3萬元,比增 32%;人均收入3898元,比增0.35%;民營工藝企業快速發展,總産值達2.53億元,比增41%。交通網絡建設不斷完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廣梅汕鐵路、省道S1939綫、梅華公路、興鬆公路、新畲公路,縱橫貫穿全鎮,正在興建的興畲高速公路途經該鎮,並在工藝工業園設有興寧境內唯一的出入口。
各村小學簡介
民新小學
民新小學創辦於1968年,是由原民新村楊閣小學和黎陂寨分校合併而成,校址位於新圩新圩中心小學鎮民新村村址附近。
學校初辦時校捨為廖氏祖祠,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有教室6個,住房2間,學生約80人。新中國成立後,楊閣小學更名為民新小學。學校曾於1973年辦附中班(初中、高中各1班),至1978年停辦。
大村小學
大村小學前身是迪興學堂,創辦於1912年,當年選在防亂所建的土樓閣作課堂,學生裝有10多人。以授“四書”、“傢禮”等為教學內容。1952年至1958年是步東、民新、茶星、大村等四村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學。
步東小學
步東小學原為馬步小學,創辦於1940年。曾改名為郭添鄉第四堡國民學校。解放後,又名為步東小學。是一所生源較大的山區完小。
步東小學位於步東村址對面,新畲公路旁。從2004年下學期起,經過學校的佈局調整,學生來源比較分散,有步東村、曹田村、寨塘村的雞公塘和山豬窩、茶星村的東角上,大村西等地區。覆蓋人口達3500多人。
雙頭小學
雙頭小學創辦於1941年鼕,位於新圩鎮北部山區雙頭村,服務範圍是雙頭自然村,服務人口2350人。創辦初期,校捨面積750平方米,磚瓦結構,學生80多人。
觀豐小學
觀豐小學原名“官峰小學”,創辦於1934年,坐落於新圩鎮官峰村。創辦時為私塾,有教師2人,學生近20人,校址設寨塘村 窩子,後遷至官峰村上月池,設備簡陋,衹有兩間瓦房。1950年遷至現址,是完小,開設過初中班。1967年更名為觀豐小學。1978年4月,新圩公社分出觀豐公社,該校改為觀豐公社第一小學。劉煥鬆任校長,朱啓章任副校長。1983年11月,撤社復區,觀豐公社並入新圩區,學校復名為觀豐小學。
崇正小學
崇正小學創辦於1919年,校址在崇上大水坑樓下屋,學校創辦初期衹有1個教室,2個教師房,全校學生40人。
1948年,村中仁人志士將校捨遷至上下排(與坭陂黃垌交界),校名一直沿用至今。初建校捨屬磚瓦結構,共有教室3個,教師房4個,學生約80多人。1986年香港同胞彭金泉、彭琪竜等帶頭捐資擴建學校,建有教室9個,教師房11個,使校園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擴建費達2萬多元。
石崖小學
石崖小學創辦於1951年2月,地處石崖村荷樹下。創辦初期校捨約300平方米,學生150人,教師6人。
藍布小學
藍布小學位於新圩鎮藍布村公路邊,離圩鎮3公裏,覆蓋人口約4000人。
學校原名“益群小學”,創辦於1935年。1947年更名為“般石鄉中心小學”,解放後改為藍布小學。辦學初期,學校衹辦3—6年級,教師4人,學生約100人。校捨呈“門”狀,沒有校門。1947年在地方鄉賢的支持下,擴建2間教室,辦成一所完全小學,面積相當於現在的四分之一。
虎洞小學
虎洞小學原名川上學校,創辦於1925年,創始人劉天得。位於新圩鎮東南面的虎洞村。解放後更名為虎洞小學,校址不變。學校範圍是虎洞村,服務人口3000多。
經濟發展篇
發揮優勢,創新思路,工藝産業蓬勃發展
立足“三大優勢”即區位優勢、品牌優勢、園區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大力推介工藝産品,發揮園區規模經濟效益。全鎮工藝企業17傢,其中8傢進入新圩工藝工業園,産值約占全鎮工藝總産值的9成左右,集群效應明顯。2007年以來,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擬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努力破除發展“瓶頸”,強力實施“三大轉變” 即政府由管理型角色嚮服務型角色轉變、企業由家庭作坊式生産嚮公司集團化方式轉變、産品由挂靠出口嚮謀求自營出口權轉變,通過為工藝企業提供服務、搭建信息平臺、引導企業利用科技人才和市場創新發展思路,步入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進一步提升壯大工藝産業。目前,該鎮工藝從業人員達1.8萬人,工藝産業為全鎮人平增收1000元以上。工藝産品品種有近百萬種,産品遠銷歐美、中東、香港等60多個國傢和地區。工藝已經成為該鎮的支柱産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重點工程篇
因地製宜,招商引資,現代緑色農業趁勢而上
積極招商引資梅州市寶興畜牧投資有限公司新圩種豬場,該項目是今年3月廣東省首批授予百傢重點生豬養殖場之一、是2009年1月3日興寧市經貿洽談會簽約項目。項目總投資7千多萬元,占地2500多畝。第一期工程為養殖場,總投資5000多萬元。至目前,共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占計劃投資總額的80%),已建成功能區有隔離區、生産區第一期工程、分娩區、生活區共1萬多平方建築;引進國外純種種豬800多條,並進入初期生産。第二期工程計劃建設一個投資2000多萬元、占地1600多畝,集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景觀園。與“臺灣藝人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主要種植 “逢年木、亞熱帶櫻花” 等名貴樹木。目前,已在永和總部進行500株“逢年木”的試種,一旦試驗成功,即開展第二期工程。
新圩種豬場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初期年生産量預期是3萬多頭,按照農戶每飼養1頭豬獲取利潤80元計,全年可為群衆增收250多萬元;至2010年全面投産後,年産量將達到7萬多條,可為群衆創收600多萬元。將為當地及周邊群衆的穩定增收提供可靠途徑,是繼該鎮工藝産業為人民群衆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行業。
民生民利篇
以人為本,紓睏民生,新農村建設有效推進
一是健全醫療服務體係。配合做好基層醫療機構改革,完善衛生院和鄉村衛生站服務功能,滿足人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繼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保,並做好醫藥費報銷等相關服務工作。
二是做好重建傢園和農村安居工程工作。籌資 328.5萬元以黨政領導幹部包村包片包戶的形式做好災後85戶“全倒戶”重建傢園工作。統籌安排、穩步推進農村安居工程工作,投入資金20萬元使60戶農居已全部建成驗收。投入70多萬元興建的新圩老人院,提高了五保老人供養水平。
三是抓好信訪維護穩定工作。領導重視,明確職責,層層落實責任;加強信訪積案、重案的清理排查調處工作,力爭“消除小事,解决大事”。社會穩定情況良好,民情平靜,連續15年未出現有到省進京上訪的事件。
四是增強環保意識爭創宜居宜業鄉鎮 。堅持“提高全民環保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着眼長遠,發揮工藝協會作用,加強與上級環保部門的溝通,處理好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基礎建設篇
科學規劃,投資投勞,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一是全力配合市委市府做好寧江河陂新聯圍堤除險加固工程和興畲高速公路的建設,確保工程建設順利實施完成,早日發揮作用。
二是加強道路網絡及城鎮化建設。不斷完善圩鎮交通網絡,現已初步形成圩鎮路網“五縱四橫”格局,並對穿圩段公路進行擴寬改造,投資10萬元進行美化亮化;全力協調做好各項公路改造建設工程在新圩境內建設,確保工程順利實施;推進村村通水泥硬底化建設。
三是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動開展鼕修水利,修復裏湖、崇上等村電排,重建大村陂頭,解决了近千畝農田的灌溉排澇問題;投入資金75萬多元,對鯉湖、曹田村250畝土地進行墾復開發;多方籌資37萬多元,大力疏理整治大村河、官峰河,解除了兩河遇洪必災的憂患;全力做好涉及民新、大村、曹田等7個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
四是改善教育教學設施。先後籌資230多萬元對民新、步東、藍布、石崖等村的16間小學和新圩中學進行危房改造,教學資源能得到更好的配置。
旅遊資源
雞鳴山,屬古興寧“八景”之一,其位於新圩鎮雙頭村與永和鎮錦洞村交界處,距興城東二十公裏,距新圩圩鎮約10公裏。雞鳴山景色優美,諸山環抱,一峰獨秀,遙望狀若引頸啼鳴的雄雞。山頂有一寺,名為“靈化寺”。雞鳴山嶺秀,是雞鳴山的山嶺秀,也指雞鳴的時候天亮了,山嶺在天亮時特別秀麗。
歷史故事
神光山、雞鳴山、墨池寺的由來傳說
在興寧市區西南方和東南方有一座挂榜山和雞靈山,後來分別改為神光山、雞鳴山,這裏有一段傳說。
相傳,宋朝天禧年間,挂榜山下住有母子倆,兒子取名羅孟郊。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日夜攻讀詩書文賦,時常到深夜。但是,傢裏生活貧窮,往往連買煤油的錢也沒有。這天,煤油用完了,母親衹好勸他早點睡覺。他想到考試日期將近,功課還沒溫習好,煤油又沒有了,心裏很焦急。晚上,他躺在床上,突然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白發童顔的老人,自稱是山神。山神告訴他,見他讀書認真,深受感動,特上天采得五彩祥雲,懸挂在挂榜山頂,供他照明讀書。羅孟郊夢醒,起身下床,拿着書爬上山頂,果然見神光璀燦,他便在山上讀起書來。此後,他每晚都爬到山上讀書,一讀起來就放不下,通宵達旦也不覺睏倦。不知不覺,聽到遙遠的雞靈山傳來“喔喔”的雞鳴報曉聲。此外,羅孟郊白天在較為僻靜的泉水池邊,一邊刻苦讀書,一邊用池水磨墨,孜孜不倦練習書法,學業突飛猛進。天長日久,天天在池裏洗硯,使池水都變成淡黑色。到了十九歲,羅孟郊學成,在天聖年間上京應試,高中探花,官到諫議大夫,翰林學士。人們為了紀念羅孟郊刻苦攻讀的精神,便把“挂榜山”改為“神光山”,把“雞靈山”改為“雞鳴山”,在山頂建立一座“靈化寺”。把泉水池叫作“墨池”,並在旁邊建了一座“墨池寺”。在“靈化寺”大門兩側還刻了一幅對聯:“犬吠雲中僧客到,雞鳴山上日輪升”。神光山、雞鳴山、墨池成為興寧的古八景之一。
財務公開
興寧市新圩鎮2009年第一季度財務公開
民新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965.3元,收入 7114.0元,支出 8433.5元,本季結餘965.3 元。
大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398.8元,收入 7232.0元,支出 7158.2元,本季結餘398.8 元。
茶星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474.3元,收入 7650.0元,支出 8188.0元,本季結餘1474.3 元。
步東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3239.2元,收入 29577.0元,支出 26563.4元,本季結餘3239.2 元。
曹田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392.7元,收入 13749.0元,支出 13426.0元,本季結餘392.7 元。
雙頭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4655.7元,收入 16123.0元,支出 12595.4元,本季結餘4655.7 元。
官峰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21.0元,收入 121490.0元,支出 121733.0元,本季結餘121.0 元。
寨塘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390.0元,收入 8706.2元,支出 7403.6元,本季結餘1390.0 元。
新豐村第一季度數據未更新
船添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4651.7元,收入 8270.0元,支出 10754.5元,本季結餘14651.7 元。
新裏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0.4元,收入 4080.0元,支出 4370.0元,本季結餘0.4 元。
新北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0.1元,收入 12040.0元,支出 12240.0元,本季結餘0.1 元。
裏湖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42910.0元,收入 59730.0元,支出 26593.0元,本季結餘42910.0 元。
崇上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3049.7元,收入 10678.0元,支出 10892.0元,本季結餘10678.0 元。
石崖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173.7元,收入 16195.0元,支出 15102.1元,本季結餘1173.7 元。
蓮塘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1911.4元,收入 39080.0元,支出 37497.0元,本季結餘1911.4 元。
藍布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145.4元,收入 12840.0元,支出 14846.9元,本季結餘138.5 元。
藍二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2102.7元,收入 8645.0元,支出 6586.0元,本季結餘2102.7 元。
虎洞村第一季度期初餘額 59.4元,收入 27040.0元,支出 27040.0元,本季結餘59.4 元。
領導分工
姓名:陳偉平
職務: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分工:主持全面工作
姓名:劉冠偉
職務:黨委副書記、鎮長
分工: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及經濟工作
姓名:陳 靜
職務:黨委專職副書記
分工:黨群、黨政辦、民政、
機關事務、信訪、關工委
姓名:黃振輝
職務:黨委委員、常務副鎮長
分工:計育、財貿、政法、城管、
環保、圩鎮衛生
姓名:羅 超
職務:副鎮長
分工:教育、水利、農業、林業
姓名:李新強
職務:副鎮長
分工:企業、安全生産、科技、交通、公路
姓名:羅紅娟
職務: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分工:機關作風評議、紀檢、
農村合作醫療、衛生
姓名:李標明
職務: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分工:武裝、國防教育、民兵
姓名:刁利娖
職務:黨委委員
分工:組織、人事、基層建設、
黨建、老幹
姓名:羅媛霞
職務:黨委委員
分工:宣傳、文化、中心組學習、扶貧、
廣播電視、婦聯、僑務、統戰
姓名:羅區元
職務:黨委委員
分工:國土、規劃、勞保、人才
姓名:宋博鵬
職務:黨委委員
分工:農機、經管、統計
産業結構調整(重點是三高農業) |
|
新圩鎮位於新田縣城南部17公裏,東鄰高山鄉,南連石羊鎮,西靠三井、茂傢兩鄉,北接大坪塘鄉。鎮人民政府駐新圩村,全鎮面積39.1平方公裏,總人口2.2萬。轄桐木窩、祖亭下、灣頭觀、三占塘、倉下墜、山水塘、磻溪、大嶺腳、上禾塘、蔣傢、新圩、杏幹、萬年、下梧、道塘、車田、伍傢、白芒、蘭溪19個村。
新圩鎮沿用駐地名。新圩圩前河中有一石,形狀如牛,得名石牛圩。嘉慶23年改建圩場,改名新圩。解放初境內屬第五區。1956年為新圩鄉。1958年為新圩公社。1961年新圩公社分為大坪塘、鄧傢村、新圩、高山、新隆五個公社。1981年因同名,以駐地名改為下漕洞公社。1984年改為下漕洞鄉。1986年撤鄉建鎮,為大漕洞鎮。1994年因名稱不雅,更名為新圩鎮。
新圩鎮境內屬於丘陵地區,地勢平緩,土地肥沃,總耕地面積14152畝,其中水田11709畝,新田河流經境內,灌溉條件優越,是新田主要産糧區之一,亦是全縣的烤煙重鎮、新圩為新田農産品的主要集散地,省道215從北至南穿越境中部,與通鄉通村公路相連。設有中學1所,小學12所,醫療機構1個。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1428男11321女10107家庭戶戶數6072家庭戶總人口(總)21233家庭戶男11222家庭戶女100110-14歲(總)54900-14歲男30530-14歲女243715-64歲(總)1466115-64歲男763715-64歲女702465歲及以上(總)127765歲及以上男63165歲及以上女64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1397 |
|
新圩鎮位於靈山縣城南郊,轄3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91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92055人,其中農業人口89490人,總面積168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244公頃,其中水田2671公頃,是靈山縣重要的糧食、蔬菜生産基地。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註重發揮區域優勢,繼續抓好煙花企業這個支柱財源的建設,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因地製宜,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帶稅農業,實現錢糧並舉。
目前,農業生産正嚮“一村一品、幾村一品”的規模化生産發展,已形成了養雞、種菜等專業村,譬如白泥嶺、大水塘等養雞專業村,大裏蕃茄村、獨樹包玉菜等種菜專業村。種植模式如:蒙塘“稻一菜一菜”、鄧傢“稻一稻一菜一菜”、元屋嶺“旱地一年四熟”、“萬元田”示範片。1999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17738萬元,農業總産值17216萬元,財政收入5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55元,鼕種收入7057.8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82389男44855女37534家庭戶戶數19770家庭戶總人口(總)82311家庭戶男44822家庭戶女374890-14歲(總)297810-14歲男167640-14歲女1301715-64歲(總)4611315-64歲男2502315-64歲女2109065歲及以上(總)649565歲及以上男306865歲及以上女342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80674 |
|
新圩鎮位於北流市西北部,324道穿境而過,鎮政府所在地距離玉林市、北流市中心均為14公裏。全鎮轄13個村委會,1個街委會,213個村民小組,人口6.5萬人;全鎮總面積86平方公裏,新圩鎮面積2.5平方公裏,各村均通四級硬化路。
在“城在林中,房在緑中”的小城鎮建設中,發動農民興建文化生態傢園,沼氣池入戶率達80%以上。環境改善,農民收入增多,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大大提高。文化體育、教育衛生、商業服務等設施齊備。科教興鎮,大投入建立電子信息館和鎮政府網站(WWW.BLXX.NET),藏書5000册以上的圖書館2個。各村建有農民公園和文化廣場,內設燈球場,老年活動中心和閱報亭,公園景點均由農民設計和建造,有濃厚地方歷史文化和風土特點。
新圩鎮是廣西商品糧基地之一,農副産品豐富,工商業發達,市場繁榮,有個體戶11000戶。鄉鎮企業有年産能力15萬噸水泥廠2傢,年産能力1萬噸的紙廠1傢,皮革廠3傢,大型瓷廠1傢,企業總産值達7億元。
新圩鎮,礦産資源十分豐富,有大量黃泥粘土和優質瓷土。可供産磚和陶瓷使用,甘蔗是遠近聞名的特産。 |
|
新圩鎮地處華安縣中部,九竜江北溪中遊兩岸,鎮政府距漳州市區57公裏,距華安縣城11公裏,距廈門135公裏。這裏鼕無嚴寒,夏無醋暑,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7.5-21.4℃ 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屬南亞熱帶季雨林氣候。全鎮東西長15公裏,南北長25公裏,境內山地、洲地、盆𠔌相間,屬丘陵山區,總面積186.7平方公裏,其中山地面積18.4 萬畝,耕地面積1.6萬畝,森林面積1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6%。
全該鎮轄9個行政村(新圩、黃棗、華山、天宮、下路、玉山、五嶽、高宅、綿治)1個民族村(官畲)1個社區居委會(新航居委會),人口1.25萬人。
主要産業:2004年完成工業産值2.7億元,新投産工業企業22傢,新增規模工業企業2傢。2005年在建項目4個,水電業已建成投産水電站32傢、裝機2.46萬千瓦,年發電量1.1億度,創産值2660萬元。竹木産業:林木蓄積量32萬立方米,肉桂1500畝,竹林1.54萬畝;竹涼席加工廠9傢,年産值500萬元。
農業主導産業:水果1.8萬畝,蘑菇10.5萬平方米,香菇10萬袋、蔬菜6500畝。
旅遊:主要景點有溫泉浴、江心島鯉魚灘、畲族少數民族風情村等。
這裏農業發達,中國四大名柚之一----坪山柚的原産地就在該鎮的黃棗村。全鎮建成了8000畝茶葉基地,50多傢茶葉加工廠;年産上萬噸的綿治甘蔗基地,5000畝的竜眼基地等一批高優農産品生産基地。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2632男6617女6015家庭戶戶數3166家庭戶總人口(總)12302家庭戶男6353家庭戶女59490-14歲(總)28670-14歲男14650-14歲女140215-64歲(總)890115-64歲男479115-64歲女411065歲及以上(總)86465歲及以上男36165歲及以上女503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2200 |
|
新圩鎮位於賓陽縣北部,鎮政府駐四鎮圩,距縣城14公裏。地處低丘陵平原,賓(陽)上(林)二級公路貫穿鎮境。行政區域面積66平方公裏。有耕地面積2111.67公頃,其中水田1404.53公頃。2003年,轄6個村民委員會共54個自然村、160個村民小組。年末總戶數5975戶,總人口27596人。其中,農業人口26948人(農村勞動力18227人),非農業人口648人。
該鎮農業主産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甘蔗、木薯、西瓜,是賓陽縣糧食、花生主要産區之一。鄉鎮企業主要有紅磚廠和滑石粉廠。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7015萬元。其中,農業産值3525萬元,林業産值3萬元,牧業産值2801萬元,漁業産值642萬元,農業服務業産值44萬元。糧食種植面積2934.47公頃,糧食總産量13102噸;鄉鎮企業總産值5911萬元,營業總收入6954萬元;財政收入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1元。肉類總産量2910.11噸肉豬出欄29970頭;肉牛出欄885頭,傢禽出欄15.8萬羽;年末生豬存欄9376頭,牛存欄1798頭。水産品養殖面積156.6公頃,水産品總産量959噸。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4889男13076女11813家庭戶戶數5482家庭戶總人口(總)24546家庭戶男12869家庭戶女116770-14歲(總)87340-14歲男47420-14歲女399215-64歲(總)1458915-64歲男770415-64歲女688565歲及以上(總)156665歲及以上男63065歲及以上女93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4595
- |
|
新圩鎮地處饒平縣中部丘陵地帶,轄15個村委會,2.5萬人,鎮域面積68平方公裏,有山地6萬畝。農業是全鎮經濟主體。
近幾年,新圩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特色産業,全鎮有青梅、荔枝、竜眼等優質水果二萬多畝,年産果9000多噸,建成一個面積約萬畝的青梅生産基地,年産量3500多噸,聞 名於粵東。新圩青梅果大均勻,果實品位高,歷來受省內外加工戶的青睞。資源型加工業發展較快,全鎮擁有年加工量1000噸以上的水果加工企業2傢和40多傢民營小型水果加工廠,年水果加工能力2500噸,水果專業市場相繼配套建成,投資環境良好,實現交通要道水泥化,通訊程控化,電力、水資源充足,圩鎮建設、服務配套日臻完善,社會穩定。
隨着新圩“三高”農業的不斷發展,農産品尤其是水果産品資源豐富,投資興辦資源型水果加工業條件優越,前景廣阔。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2372男11548女10824家庭戶戶數5609家庭戶總人口(總)22210家庭戶男11413家庭戶女107970-14歲(總)54220-14歲男28830-14歲女253915-64歲(總)1497615-64歲男789115-64歲女708565歲及以上(總)197465歲及以上男77465歲及以上女120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2077 |
|
新圩鎮 新圩鎮位於翔安區北部,北接南安市,東鄰大帽山農場,西鄰同安區五顯鎮,南與同安區洪塘鎮和本區馬巷鎮、內厝鎮接壤,總面積77.0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49平方千米,屬半山區。人口39285人。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共有67個自然村,175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新圩村,鎮區距翔安區駐地新店鎮15千米,與廈門島直綫距離25千米。同(安)下(潭尾)公路過境。 [郵編]361111 [代碼]350213103:~001新圩社區(原為:~001竜新社區 ~201新圩村) ~202古宅村 ~203後埔村 ~204金柄村 ~205鳳路村 ~206村尾村 ~207烏山村 ~208雲頭村 ~209面前埔村 ~210上宅村 ~211詩坂村 ~002東寮社區 ~213桂林村 ~214莊垵村 ~215後亭村 ~216馬塘村 (舊代碼還有~501新圩良種場 ~502白雲飛林場 ~503曾溪水庫)
[沿革]1958年建新圩鄉,1959年並入布塘公社,1961年析置新圩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8年改鎮。1997年,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3.9萬,轄新圩、古宅、後埔、金柄、鳳路、村尾、烏山、雲頭、面前埔、上宅、詩坂、東寮、桂林、莊、後亭、馬塘16個村委會和竜新居委會。2004年,面積80.5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9314人,轄竜新居委會,新圩、古宅、後埔、金柄、鳳路、村尾、烏山、雲頭、面前埔、上宅、詩坂、東寮、桂林、莊垵、後亭、馬塘16個行政村。 |
|
新圩鎮 新圩鎮位於華安縣中部。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鷹(潭)廈(門)鐵路、漳(州)華(安)公路過境,通水運。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華山石刻。 [代碼]350629103:~001新航居委會 ~201新圩村 ~202官畲村 ~203華山村 ~204玉山村 ~205黃棗村 ~206天宮村 ~207五嶽村 ~208高宅村 ~209下路村 ~210綿治村
[沿革]1958年置新圩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鎮。1997年,面積186.4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新圩居委會和官畲、黃棗、華山、天宮、下路、玉山、五嶽、高宅、綿治9個村委會。 |
|
新圩鎮地處華安縣中部,九竜江北溪中遊兩岸,鼕無嚴寒,夏無醋暑,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7.5-21.4℃ 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全鎮東西長15公裏,南北長25公裏,境內山地、洲地、盆𠔌相間,屬丘陵山區,總面積186.7平方公
裏,其中山地面積19.7 萬畝,占總面積的80 .7 %;耕地面積1.6萬畝,占總面積的6.6;森林面積13萬畝,占山地總面積的66.3%,森林覆蓋率為54%;木材蓄積量32萬立方米,礦産資源豐富,九竜璧、高嶺土、鐵礦儲量大,全鎮人口13028人,其中:農業人口2715戶,11543人,占89%,非農業人口l485人,占11% 。全鎮華僑總數 363人,其中歸僑眷79人,港澳同胞77人,畲族403人。全鎮轄10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94個村民小組。全鎮有17個黨支部,黨員349人,其中女黨員32人。
全鎮實現村村通電話,總裝機492部,移動電話總數為83部,傳呼機總數為1318部。沿江公路貫穿全境,鎮內村村通路,公路長l28公裏。電力總裝機容量3000千瓦,年發電量2000萬度,與裝機容量6萬千瓦的省屬華安水電廠並網,3.5萬伏變電站,工業用電專綫的使用,更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鎮有科技示範村2個,科技示範戶40個,10 個科技示範項目,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技經費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單位産值,設立農函大函授站1個,科技培訓學校1所,5個科技應用研究會。現有初級中學1所(華安六中),教職工數34人,共有(12個班級637名學生;小學l0所,其中完小4所,小學教師105名,共有66個班2007名學生,幼兒園9所221人,全鎮非文盲率達97.3%。
全鎮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文技校1所。全鎮農村共有電視機2011臺,戶擁有率達75.1%,有綫電視用戶300多戶,衛生院面積400平方米,病天數14個,個體衛生所2傢。
新圩鎮以“發揮優勢,強企活商,菌蔗致富,竹果興鎮”為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增加兩個收入農民、集體增收),夯實三個基礎(組織基礎、農業基礎、基礎設施),發揮四種優勢(山多、田多、電力充足、礦産豐富),寫好五篇文章(竹、果、菇、蔗、電),做好六項工作(黨建、計生、小康、科教、衛生、鄉鎮企業)。
以市場需求為導嚮,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主要抓好果竹業、糖蔗業、食用菌業、香蕉業等農業主導産業,走農業産業化路子,到去年底,全鎮竹14103畝,肉桂1500,水果12787畝,其中世界名袖之一坪山抽3000畝。低産果、竹園改造6000畝,甘蔗種植面積5150畝,美蕉1400畝,煙葉1400畝,蘑菇種植10萬平方米,香菇、木耳種植10萬條,種植蔬菜6500畝,其中反季節蔬菜2000畝。着手抓好産品質量,建立農副産品營銷中心,抓好産品流通,樹立品牌,提高效益。 |
|
面積49k㎡,人口17827人。 [郵編]343061 [代碼]360803102 [區劃]轄新圩社區,大前、河邊、江頭、馬塘、黃塘、璋塘、爐下、洋田、田北、城山、郭城、新圩、粟溪等13個行政村。 |
|
轄:新圩鎮居委會;竜傢坊、新圩、下清涵、竹山、上清水、樓下、神溪、上清涵、上田傢、雙何、岸山、濱溪、關溪、砠裏、朱木水、水尾、老屋裏、堯仁、彭傢、李傢、唐傢、水源、江溪洞、鄒傢、山下、楊傢坊、田心、石虎、板屋、厚衝、水衝、田心鋪、南汪、同樂、大塘、毛江、上源、下源、小富嶺、東聯、五都、傅傢、麥田、可富、牛形45個村委會。 |
|
轄:伍傢、白茫、蘭溪、上禾塘、倉下墜、山水塘、桐木窩、蔣傢、新圩、萬年、祖亭下、杏幹、山占塘、車田、道塘、大嶺腳、梧村、潘溪頭、灣頭19個村委會。 |
|
新圩鎮位於藍山縣東部,距塔峰鎮30公裏處。東南鄰郴州市臨武縣,西連毛俊鎮,北與太平圩鄉、嘉禾縣交界。鎮政府駐新圩村,轄新圩、竜傢坊、上清水、竹山、下清涵、樓下、神溪、上清涵、田傢、雙何、岸山、濱溪、關溪、砠裏、堯仁、彭傢、水源、江溪洞、鄒傢、山下、楊傢坊、水衝、石虎、板屋、厚衝、田心、李傢、唐傢、水尾、株木水、老屋裏、田心鋪、南灣、同樂、大塘、毛江、上源、下源、牛形、麥田、傅傢、五都、東聯、可富、小富嶺等45個村,425個村民組,1個居委會。
鎮沿用駐地新圩自然地名。二十世紀初,田心鋪圩場遷來新圩後,圩場所在地人口逐漸增加,形成新的鬧市,新圩緣此得名。解放前為三義鄉,1950年建新圩鄉,1958年與早禾、田心2鄉合併更名為東方紅公社,1961年恢復新圩公社,1984年改新圩鄉,1995年撤區並鄉,將新圩鄉、田心鄉、早禾鄉、縣園藝場合併建立新圩鎮。
全鎮總面積141.9平方公裏,耕地3752.3公頃,林地9594公頃,10779戶,43061人。南嶺餘脈延伸鎮境內,茂林修竹,澗峻泉幽,田心河、新圩河穿境而過,分別在毛俊、太平圩境內註入俊水和鐘水。省道324綫、縣道大鐘公路都穿境而過,與鄉村公路相連,交通十分便利。該鎮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産烤煙、茶油、花生、辣椒、玉米等,傳統配製的黑糊酒為藍山縣特産,暢銷省內外,油茶遠近聞名。雙何村紅棗以脆甜暢銷市內外。新圩又是藍山縣重要烤煙基地。煙花、炮竹為該鎮企業竜頭産品,遠銷外地。鎮年國內生産總值6897萬元,年財政收入552.2萬元。
境內設有中學3所,小學43所,醫療機構3個。環境優美,景色迷人的甘竹山水庫、藍嘉水庫,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 名勝古跡有道光五年(1825年)修的單拱石橋——青竜橋、岸山烈士墓等。
【新圩鎮居委會】 Xīnxūzhènjūwénhuì
新圩居委會以在新圩集鎮取名。駐新圩村,轄3個居民組。面積0.4平方公裏,320戶,810人。鎮政府機關、派出所、地稅分局、國稅所、交管站、郵電所、鎮中學、中心小學均在其境。
【新圩】 Xīnxū
解放前田心鋪圩場分遷此地,以及外地人來該地經商,開闢了新的圩場,故名新圩。村委會駐新圩,轄8個村民組。該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省道324綫從境中通過,有一座全縣較大規模的農貿交易市場。總面積1.2平方公裏,耕地50公頃,322戶,1162人。
【竹山】 Zhúshān
因1956年修建甘竹山水庫時,大部分村民由庫區移過來建村莊,隨甘竹山水庫取名竹山。村委會駐竹山,轄竹山、砠裏坪,楓木橋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裏,耕地24公頃,124戶,580人。
【下清涵】 Xiàqīnghán
該村後有一岩洞,流水清澈見底,村建在下遊,得名下清涵村。村委會駐下清涵,轄下清涵、上走馬衝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3.5平方公裏,耕地48.4公頃,400戶,1492人。
【上清水】 Shàngqīngshuǐ
村旁有一岩洞,水質清澈,河水往下流嚮嘉禾,村處上遊,取名上清水。村委會駐上清水,轄2個村民組。總面積1.4平方公裏,耕地5.7公頃,79戶,325人。
【竜傢坊】 Lóngjiāfāng
因姓得名。村委會駐竜傢坊,轄竜傢坊等20個村民組。該村農傢釀製的“黑糊酒”最為出名,種植烤煙是該村特色。村企業有磚廠、紙廠、炮竹廠等。總面積5.3平方公裏,耕地74公頃,580戶,2405人。
【上清涵】 Shàngqīnghán
因村前有一條清秀的河水,村建在河的上遊得名上清涵。村委會駐上清涵,轄上清涵、十八圭、樅山背等22個村民組。總面積5.8平方公裏,耕地86公頃,652戶,2705人。
【田傢】 Tiánjiā
因村中田姓傢族來得早,故稱。村委會駐田傢。轄田傢、段傢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3.2平方公裏,耕地20.1公頃,192戶,773人。
【關溪】 Guānxī
由濱溪分出,村委會駐關塘,取名關溪。轄關塘、盤傢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17.8公頃,155戶,619人。
【濱溪】 Bīnxī
該村村臨溪畔,故名濱溪。村委會駐譚傢,轄譚傢、李傢園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5.8平方公裏,耕地47公頃,229戶,892人。
【岸山】 ànshān
該村處河岸小山上,故名岸山。村委會駐岸山,轄岸山、石井、破塘等8個村民組。經濟作物以西瓜、花生為主。總面積3.5平方公裏,耕地31.2公頃,208戶,752人。
【樓下】 Lóuxià
舊時有八角樓,村建於樓下,故名。村委會駐樓下,轄4個村民組。村民以種植蔬菜為主。總面積0.8平方公裏,耕地20公頃,122戶,507人。
【神溪】 Shénxī
解放前,該地地勢隱蔽,有一神山,傳說山中有一石洞,可通往其它的村子,是逃難、躲災的好場所,山上的積水常年不斷地往下流淌,匯成了一條美麗的小溪,故得名神溪。村委會駐神溪,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裏,耕地25公頃,192戶,714人。
【砠裏】 Chóulǐ
村周圍是石山,旁邊有兩口水塘,十年九旱,村民用水十分不便,因得名愁裏,後雅稱砠裏。村委會駐砠裏,轄砠裏、肖傢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4.8平方公裏,耕地20.8公頃,200戶,766人。
【雙何】 Shuānghé
雙何因上何、下何合併而稱雙何。村委會駐下何鋪,轄上何、下何、下何鋪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3.3平方公裏,耕地30公頃,133戶,582人。
【牛形】 Niúxíng
因其後壠山的形狀象牛,故名。村委會駐周傢,轄周傢、鐘傢、黃傢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裏,耕地15公頃,77戶,350人。
【毛江】 Máojiāng
因毛江溪水貫穿全境而得名。村委會駐長尾岐,轄長尾岐、黃瓜衝、老虎壩、茶山下、山嶺圭、十八板、四奎田、大田裏、新庵、桐子坪、移民區、馬蘭下、羊角山、楊柳衝、老庵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16.5平方公裏,耕地40公頃,236戶,866人。
【下源】 Xiàyuán
由於有一條小溪貫穿整個山脈,村處於小溪的下遊,而得名於下遊,後來村民將其雅化為下源。村委會駐下源,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裏,耕地13公頃,158戶,647人。
【上源】 Shàngyuán
因該村處於小溪上遊一個比較開闊的四面環山的地方,取名上源洞,後來村民簡化為上源。村委會駐上源洞,轄上源洞、青山傍、下山嶺、大衝裏、盧傢、水牯嶺、五灣嶺、廟腳、榕樹下、破古寨、槽頭衝、大園裏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9平方公裏,耕地28.5公頃,215戶,889人。
【南灣】 Nánwān
由於田姓人前輩居住的地方大多取名“××灣”,該村位於祖先居住地的南方故名“南灣”。村委會駐南灣,轄南灣、楊柳水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裏,耕地40公頃,211戶,865人。
【小富嶺】 Xiǎofùlǐng
小富嶺原名大富嶺,渴望富有,後按村民意思改為小富嶺。村委會駐小富嶺,轄10個村民組。總面積4平方公裏,耕地20公頃,196戶,783人。
【五都】 Wǔdū
五都又名下側,因五都人原居住於鴨婆洞,清朝時鴨婆洞叫五都,後漸往鴨婆洞下方遷移,故叫下側,現本地方言均稱五都為下側,五都之稱一般用於書面和官方。村委會駐楓木山,轄五都、楓木山、大山腳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裏,耕地20.3公頃,106戶,468人。
【同樂】 Tónglè
因村中原有一丘形狀象銅鑼的水田而得名銅鑼,後諧音演化為同樂。村委會駐同樂田,轄同樂田、坳背、清水頭等7個村民組。該村土地肥沃,常年以生産烤煙為主。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20公頃,205戶,740人。
【可富】 Kěfù
原祖先名為黃可賀,原係宜章鎖石人氏,因傢境貧寒,便以自己的輩份取名可富。村委會駐可富嶺,轄7個村民組。總面積4平方公裏,耕地38公頃,175戶,780人。
【大塘】 Dàtáng
因該村大部分地方四面環山,象一口很大的塘,故名大塘。村委會駐城下塘,轄城下塘、雷楊傢、王傢、紅涼亭、山口嶺、梨背、神壘等15個村民組。係毛江水庫移民。總面積9.5平方公裏,耕地100公頃,325戶,1468人。
【東聯】 Dōnglián
因有9個自然村聯合在一起,所以稱東聯,一直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梁傢,轄東瓜衝、新屋場、梁傢、新房子腳、李傢衝、鴨婆洞、東嶺、蛇口嶺、小源衝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6.5平方公裏,耕地36公頃,216戶,1045人。
【田心鋪】 Tiánxīnpù
該村原取名田傢村,後因辦事處駐在該村,設有市場、鋪面,村民便改稱田心鋪。村委會設田心鋪,轄田心鋪、田傢、李傢等22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裏,耕地30公頃,310戶,1140人。
【麥田】 Màitián
村前有一片田,過去習慣種蕎麥,故取名麥田。村委會駐麥田,轄3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21公頃,107戶,502人。
【傅傢】 Fùjiā
該村原從江西遷至此地,以姓氏取村名。村委會駐傅傢,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裏,耕地35公頃,112戶,430人。
【堯仁】 Yáorén
解放前後一直稱牛衝,後改名堯仁。村委會駐堯仁,轄堯仁、早禾背等18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裏,耕地106.1公頃,530戶,2078人。
【彭傢】 Péngjiā
該村原為彭姓人在此聚居,故名。村委會駐彭傢,轄寺下、彭傢、塘傢衝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裏,耕地46.7公頃,280戶,951人。
【唐傢】 Tángjiā
該村原為唐姓人在此聚居而得名。村委會駐唐傢,轄唐傢、犁耙庵、上坪山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裏,耕地25.6公頃,116戶,483人。
【李傢】 Lǐjiā
該村原為李姓人在此聚居而得名。村委會駐李傢,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裏,耕地35.1公頃,170戶,685人。
【老屋裏】 Lǎowūlǐ
該村建居較周圍村子早而得名。村委會駐老屋裏,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裏,耕地16.9公頃,80戶,361人。
【株木水】 Zhūmùshuǐ
該村株木樹多,水又好,故名。村委會駐株木水,轄12個村民組。總面積4平方公裏,耕地60.4公頃,280戶,1248人。
【水尾】 Shuǐwěi
地處溪水之尾,得名。村委會駐水尾,轄2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20公頃,79戶,372人。
【江溪洞】 Jiāngxīdòng
該村建於小河邊,故名。村委會駐江溪洞,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裏,耕地21.8公頃,112戶,437人。
【水源】 Shuǐyuán
村建在靠石山附近,並有一口好泉水,過去石山上還設過寨子,得名水源寨,取名水源。村委會駐水源寨,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40.4公頃,242戶,972人。
【鄒傢】 Zōujiā
該村有一河流可供遊泳,故名遊溪村,後因鄒姓居多,改名鄒傢。村委會駐鄒傢,轄鄒傢、社山下、蛋山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裏,耕地67.7公頃,319戶,1300人。
【田心】 Tiánxīn
村建在田洞中,得名田心。村委會駐田心,轄洞中田心、嶺腳田心2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裏,耕地13.3公頃,67戶,322人。
【山下】 Shānxià
該村建在山的下部,故名山下。村委會駐上山下,轄上山下、下山下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裏,耕地45.6公頃,194戶,851人。
【楊傢坊】 Yángjiāfāng
原為楊姓人在此聚居而得名。村委會駐楊傢坊,轄楊傢坊、下楊傢坊、大坪裏、張傢圍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43.3公頃。223戶,971人。
【石虎】 Shíhǔ
村前一石象虎,故名。村委會駐石虎塘,轄石虎塘、瓦屋下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41.5公頃,180戶,839人。
【水衝】 Shuǐchōng
四周的水匯流該村,故名水衝。村委會駐水衝,轄水衝、苦珠砠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36.3公頃,154戶,628人。
【厚衝】 Hòuchōng
該村周圍是大山,樹林稠密,看不見村子,故名厚衝。村委會駐厚衝,轄12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裏,耕地60.6公頃,307戶,1220人。
【板屋】 Bǎnwū
該村舊時房屋多用木板建築,故名板屋。村委會駐板屋,轄板屋、潤衝、三頭衝、樓下、曹傢坪、塘下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4平方公裏,耕地68.9公頃,380戶,1749人。 |
|
新圩鎮位於縣境南部,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人民政府駐地竜泉鎮16公裏。東鄰高山鄉,南連石羊鎮,西靠三井、茂傢兩鄉,北接大坪塘鄉。鎮人民政府駐新圩村,轄桐木窩、祖亭下、灣頭觀、三占塘、倉下墜、山水塘、磻溪、大嶺腳、上禾塘、蔣傢、新圩、杏幹、萬年、下梧、道塘、車田、伍傢、白芒、蘭溪19個村。
新圩鎮沿用駐地名。新圩圩前河中有一石,形狀如牛,得名石牛圩。嘉慶23年改建圩場,改名新圩。解放初境內屬第五區。1956年為新圩鄉。1958年為新圩公社。1961年新圩公社分為大坪塘、鄧傢村、新圩、高山、新隆五個公社。1981年因同名,以駐地名改為下漕洞公社。1984年改為下漕洞鄉。1986年撤鄉建鎮,為大漕洞鎮。1994年因名稱不雅,更名為新圩鎮。
全鎮總面積39.8平方公裏,耕地943公頃,6203戶,21148人。境內屬於丘陵地區,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是縣區糧食主産區之一。境內有省道215從北至南穿越境中部,與通鄉通村公路相連,形成方便的交通網絡。
設有中學1所,小學12所,醫療機構1個。
【新圩】 Xīnxū
村前河中一石,形似牛而得名石牛圩,後建圩場,改名新圩。村委會駐新圩,轄新圩、落腳、謝傢、寺下灣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裏,耕地 40公頃,365戶,1199人。
【蔣傢】 Jiǎngjiā
因蔣姓始居得名。村委會駐蔣傢,轄蔣傢、張傢、楊傢灣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2.7平方公裏,耕地68公頃,542戶,1695人。
【桐木窩】 Tóngmùwō
村境地勢低,多桐樹得名。村委會駐桐木窩,轄桐木窩、報坪、下元山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裏,耕地68公頃,430戶,1420人。
【蘭溪】 Lánxī
村前溪邊多蘭草得名。村委會駐蘭溪,轄蘭溪、酒壺頂、三將軍等23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裏,耕地66公頃,384戶,1387人。
【上禾塘】 Shànghétáng
村處大漕洞上方而得名。村委會駐上禾塘,轄上禾塘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裏,耕地53公頃,351戶,1196人。
【白芒】 Báimáng
境內昔日多白芒草而得名。村委會駐白芒,轄白芒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裏,耕地 46公頃,285戶,962人。
【伍傢】 Wǔjiā
因伍姓人建村而得名。村委會駐伍傢,轄伍傢、高壩頭、石灰窯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3.2平方公裏,耕地79.2公頃,529戶,1945人。
【山水塘】 Shānshuǐtáng
村境山青水秀,三河匯流而得名。村委會駐山水塘,轄山水塘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4平方公裏,耕地35公頃,264戶,867人。
【灣頭觀】 Wāntóuguān
村處山灣,原有觀音廟而得名。村委會駐灣頭觀,轄灣頭觀、涼亭腳、上天坪、古幽洞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裏,耕地34公頃,258戶,846人。
【磻溪頭】 Pánxītóu
以村內小溪名取名。村委會駐磻溪頭,轄蟠溪頭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裏,耕地 39公頃,210戶,788人。
【祖亭下】 Zǔtíngxià
村民為守祖墳遷來此地,故得名。村委會駐祖亭下,轄祖亭下、社坪、下屋山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33平方公裏,耕地57公頃,404戶,1299人。
【萬年】 Wànnián
村民從桂陽芹溪遷來,比鄰村晚建村,得名“晚年”,後諧音演化為今名。村委會駐萬年,轄萬年、𠔌美頭、棲坡洞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2.13平方公裏,耕地52公頃,308戶,1093人。
【杏幹】 Xìnggān
村前多杏村而得名。村委會駐杏幹,轄杏幹、方光嶺、三將軍、東村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 2.7平方公裏,耕地66公頃,384戶,1387人。
【三占塘】 Sānzhàntáng
村周有三口塘得名。村委會駐三占塘,轄三占塘、火裏塘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7平方公裏,耕地42公頃,263戶,1258人。
【道塘】 Dàotáng
因村邊廟宇而得名。村委會駐道塘,轄道塘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1.9平方公裏,耕地48公頃,342戶,1258人。
【車田】 Chētián
此地稻田靠車水灌溉而得名。村委會駐車田,轄3個村民組。總面積0.8 平方公裏,耕地21公頃,141戶,425人。
【下梧村】 Xiàwúcūn
村後多梧桐樹得名。村委會駐下梧村,轄下梧、上梧、大沽洲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49公頃,298戶,974人。
【大嶺腳】 Dàlǐngjiǎo
村處大山嶺腳下而得名。村委會駐大嶺腳,轄大嶺腳、壩上、婆婆岩、鴉鵲塘、巴山頭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裏,耕地63公頃,365戶,1168人。
【倉下墜】 Cāngxiàzhuì
原名“何昌坊”,後訛為今名。村委會駐倉下墜,轄倉下墜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0.9平方公裏,耕地22公頃,120戶,480人。 |
|
新圩鎮位於德慶縣南部,毗鄰縣城,南臨西江,水路經康州港,上往廣西梧州等地,下達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直出海外,陸路是新舊國道321綫的交匯點,是縣內後鄉各鎮出城必經之地,處於溝通縣城與各鎮交通的樞紐。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裏,轄11個村委會,96個自然村,總人口23601人。2003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222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71元,萬分別比2002年增長13%和5%;實現財稅收入181.9萬元,完成年任務的10%。
我鎮合理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工農業初具規模。現已形成三大中心(圩鎮商業、經濟、文化中心),三大區(格木、西景山、河口工業區)以及以大同萬畝水果基地為竜頭的六大農業基地(水果、蔬菜、桑蠶、魚塘、林業、優質水稻基地);主要礦産資源有稀土、花崗岩及天然優質礦泉水;土特産有荔枝、竜眼、沙田柚、沙糖柚、無核黃皮、柑桔、首烏、肉桂等;主要行業有化工、農藥、飲料、建材製品、農産品加工等。目前,我鎮已被納入縣城規劃區內,市政設施日臻完善,水電、通訊等已並入縣城網,是一塊投資置業的寶地。 |
|
新圩鎮位於興寧市南部寧江下遊,東鄰梅縣畲坑,北連永和、徑南,西靠坭陂,南接水口和轄19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117.79平方公裏,耕地21358畝,其中水田17038畝,旱畲地4320畝。2006年年末統計總人口42375人,其中農業人口39751人。新圩鎮素有“工藝之鄉”的美譽,2000年被興寧市政府評為“工藝基地鎮”;2004年被省科技廳授予“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
全鎮現有水泥硬底化鄉村公路64.4公裏,共有耕地21895畝,其中水旱田17457。二00二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3915畝。全鎮共有水果面積5199畝,有柑、桔、橙、荔枝、竜眼、沙田柚等六十多個品種。瑩礦、稀土礦、高品位花崗石資源豐富。全鎮有山地12.3萬畝,常用耕地2.4萬畝已建成一個省級公益林2.6萬畝,二個新種速産豐産林蔭道1100畝。興寧旅遊八景之一雞鳴山位於本鎮北部。
新圩鎮工藝生産歷史悠久,素有"工藝之鄉"的美譽。目前,鴻興、東興、興達、建明等十多傢工藝企業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産業。擁有上萬種工藝産品,産品遠銷世界各地。二OO二年工藝産總産值達成1.1億元,。二OO一年度,興寧市十三傢被梅州市表彰的納稅大戶中,新圩企業就占了三傢。交通網絡建設不斷完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廣梅汕鐵路、省道S1939綫、梅華公路、興鬆公路、新畲公路,縱橫貫穿全鎮,正在興建的興畲高速公路途經我鎮,並在工藝工業園設有興寧境內唯一的出入口。 |
|
新墟鎮位於陽西縣西北部,東與蒲牌鎮接壤,西與電白縣望夫鎮交界,南與儒洞鎮毗鄰,北與陽春市八甲鎮相接,東北與塘口鎮相連,交通方便,省道282綫南北貫穿全境,建設中的廣湛高速公路東西橫過鎮區南一公裏處,且留有高速路出口。全鎮總面積133平方公裏,下轄14個村(居)委會,164條自然村,總人口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8萬人;全鎮耕地總面積21000多畝,水田面積18000多畝,旱地面積3000多畝,可種果山坡地面積6.2萬畝。是一個山區農業大鎮。近年來,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全面調整農業作物結構,立足於本地資源,以市場為導嚮,以效益為中心,大做山區特色農業文章。在保障糧食足給的基礎上,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種植經濟型農作物。主要品種有甜玉米、茄子、四季豆、香蕉、荔枝、竜眼、橙、柑、桔等,近年引進了中藥材種植,主要的中藥材品種有金錢草、首烏、佛手等。為保證農産品暢銷,該鎮組織了一支近1000人的農産品流通隊伍,專門負責搞好農産品的外銷,搞好全鎮流通服務。2003年該鎮農業總産值13390萬元,人均收入3592元。水果全鎮發展香蕉3000畝,主要分佈在河角、禾塘、沙河等村委會,品種主要有粉蕉、大板一號、大果紅蕉。大力發展山地種果2.6萬畝,品種有荔枝、竜眼、芒果等,主要分佈在沿省道S282綫兩旁。該鎮在2000年提出“三年人均一畝果”的水果發展目標,目前已有辦陂紅星村、田安村委會的田安村、福安村、塘尾白石面村湖尾村委會的平石湖村、新圩村委會的大陂村實現了人均一畝果的目標。中藥材該鎮發展中藥材6000畝,其中金錢草5000畝(主要分佈在古井、塘尾)、首烏(主要分佈在新圩、禾塘)、佛手(主要分佈在河角)1000畝。開拓了禾塘圩的個體南藥批發市場,並與有關藥廠長期簽訂年收800多噸金錢草收購的合同。畜牧在發展山地種果的同時,開發立體種養,形成果園養雞,山地養豬特色,目前該鎮山地養豬規模1000頭以上的有三個,且實現了母豬、仔豬飼養一條竜。 |
|
新圩鎮地處饒平縣中部丘陵地帶,轄15個村委會,2.5萬人口,鎮域面積68平方公裏,有山地6萬畝。農業是全鎮經濟主體。
近幾年,新圩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特色産業,全鎮有青梅、荔枝、竜眼等優質水果二萬多畝,年産果9000多噸,建成一個面積約萬畝的青梅生産基地,年産量3500多噸,聞 名於粵東。新圩青梅果大均勻,果實品位高,歷來受省內外加工戶的青睞。資源型加工業發展較快,全鎮擁有年加工量1000噸以上的水果加工企業2傢和40多傢民營小型水果加工廠,年水果加工能力2500噸,水果專業市場相繼配套建成,投資環境良好,實現交通要道水泥化,通訊程控化,電力、水資源充足,圩鎮建設、服務配套日臻完善,社會穩定。 |
|
位於賓陽縣北部,鎮政府駐四鎮圩,距縣城14千米。面積66平方千米。轄四鎮社區居委會;三塘、共和、梁鳳、上國、黃鳳、公義6個村委會。轄6個村委會,共54個自然村、160個村民小組。年末總戶數5975戶,總人口27596人。其中,農業人口26948人。 |
|
位於靈山縣城南郊,轄31個行政村,總人口98112人,總面積168平方千米。 |
|
地理位置
新圩鎮位於賓陽縣西北部,東接鄒圩鎮,西連新橋鎮,南毗蘆圩鎮,北面與上林白圩鎮接壤,賓(陽)上(林)二級公路自南嚮北橫貫境內,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公裏,交通十分便利。
轄區概況
新圩鎮下轄三塘、共和、黃鳳、梁鳳、上國、公義6個村委和四鎮居委會,54個自然村,全鎮總面積66.1平方公裏,人口2.93萬,現有耕地面積 2.73萬畝,其中水田地1.95萬畝,旱地 0.78萬畝,另有山林面積1.1萬畝。交通水利通迅基礎設施完善。
全鎮7個村(居)委至鎮政府所在地均通鄉村四級公路,且與賓上二級公路互相連接,各村(居)委的綫路行程均不超過半個小時;新圩境內共有齊塘、壯塘、宿老、柴背、南泉、公托、周雞等7 座小(Ⅱ)型水庫,主幹渠分佈合理,即使在幹旱年份,能滿足群衆的生活用水;通迅設施齊全,7個村(居)委全部開通了固定電話,同時移動聯通二大通迅公司在四鎮街都設有交換基礎,信號覆蓋整個新圩轄區,可進行傳真上網等各種業務。
教育和衛生工作成效顯著
全鎮2所初級中學和6所村級小學已全部實現教學樓房化,師資力量雄厚,每年都能順利通過區、地、縣的"普九"達標驗收,在歷次的初中升學考試中,三塘、四鎮二所初中都取得非常驕人的成績。鎮衛生院設有內、外、婦、兒等各類門診,村村設有合作醫療衛生所。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衆疾病防治和醫療保健的需要。
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02年,我鎮財政收達到120萬元,比上年增長40.3%,農民人均純收入1897元,比上年增長150元。
個體私營企業經濟效益凸現,發展前景廣阔
三塘嚮陽球墨鑄鐵廠投資200萬元,占地54畝,擁有煉鐵爐2座,大小車床15臺(套),主要生産拖拉機鑄鐵配件,年産值500萬元,每年可為財政提供稅收10萬元。
河東鑄造廠總投資120萬元,占地10畝,擁有煉鐵爐一座,主要生産玉米脫粒機、切蔓機、澳洲爐烤具等鑄鐵産品,年産值200萬元。其中該廠生産的澳洲爐烤具遠銷港澳等地區。
竜賓炮竹廠投資50萬元,占地20畝,從業人員50人,主要生産全紅特種炮,産品遠銷雲南,海南等地,年産值110萬元。
糧機配套設備加工廠投資15萬元,主要生産提升機、沉降器、純鋁餐櫃等産品,運銷區內外,年産值20萬元。特色農業逐漸形成規模。
新圩鎮土地資源豐富,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為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鎮黨委、政府優化種植結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種植項目。目前全鎮共有花生3500畝,産量456萬公斤,年産花生油120萬公斤;黑美人西瓜700畝,産量875萬公斤;優質香瓜2000畝,産量2140萬公斤;茉莉花1000畝,年産鮮花50萬公斤;糖蔗4000畝,年産量估計將達到1.6萬噸。另外在共和村委已建立3000畝的速生桉生産某地。
農業科技示範園初具雛型
區國土資源廳投資1300萬元,以園田化標準建設,主次機耕路、排灌係統完善,新增耕地1700畝的公義木棉土地開墾工程,已於2002年通過驗收。為了充分利用開墾的土地資源,鎮黨委、政府將新開墾的耕地列為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該園區內種植粵糖93/159甘蔗500畝,黑美人西瓜300畝,良種木薯500畝。 |
|
蒙山縣新圩鎮位於縣西北部,是金秀縣、荔蒲縣交界點:321國道綫二級公路穿全鎮南北,北通桂林、南達梧州;全鎮總面積141平方公裏;有9個村委會,191個村民小組,人口23000多人;全鎮財政收入2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51元;新圩鎮是自治區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現已初具規模;新圩鎮盛産優質稻米,生産的“七絲粘”、“七桂粘”優質米在區內外市場享有聲譽,境內屯巴白毛茶,在廣西區茶葉評比中榮獲名茶稱號。石灰石開採全縣最多,重晶礦藴藏豐富。土特産有桑蠶、鬆脂、大肉薑、柿子、椪柑、臍橙、幹魚、山豬、果蔗等。全鎮優質水果種植面積達7300畝,産量1300萬公斤,産值1800萬元,産品遠銷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全鎮有3500畝柿子果園,年産柿子350萬公斤以上,部分鮮果可加工成柿餅,産品暢銷全國各地。全鎮3000畝椪柑,年産鮮果450萬公斤,産值200萬元。鎮辦企業有7個,私營企業13個,個體企業820個,從業人數2034人。鎮骨幹企業:新圩水泥廠,年産優質“南雁牌”水泥13萬噸,産值達2000多萬元。另外,鎮辦企業還有紅磚一廠、二廠、屯巴茶場等。全鎮企業收入17465萬元。全鎮村村都有衛星電視,能收看到18套節目;村村通電話、通公路。全鎮有機動客貨車200多輛。 |
|
位於靈山縣城南郊,轄3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91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92055人,其中農業人口89490人,總面積168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244公頃,其中水田
2671公頃,是靈山縣重要的糧食、蔬菜生産基地。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註重發揮區域優勢,繼續抓好煙花企業這個支柱財源的建設,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因地製宜,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帶稅農業,實現錢糧並舉。
目前,農業生産正嚮“一村一品、幾村一品”的規模化生産發展,已形成了養雞、種菜等專業村,譬如白坭嶺、大水塘等養雞專業村,大裏蕃茄村、獨樹包玉菜等種菜專業村。種植模式如:蒙塘“稻一菜一菜”、鄧傢“稻一稻一菜一菜”、元屋嶺“旱地一年四熟”、“萬元田”示範片。1999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17738萬元,農業總産值17216萬元,財政收入5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55元,鼕種收入7057.8萬元。 |
|
新圩鎮位於北流市西北部。鎮政府駐地東距北流市區13公裏,西距玉林市區12公裏,324國道縱貫其中。全鎮轄13個村委會、1個街委會,213個村民小組;全鎮總面積86平方公裏,圩鎮面積2.5平方公裏,現有人口6.5萬人。作為地級玉林市衛星城鎮,規劃到2010年鎮區常住人口達到2萬人。新圩鎮大部分地處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礦産資源十分豐富,白鳩江、平安山一帶有大量黃泥粘土,宋村有大量的優質瓷土,白鳩江村有儲量較大的釉礦可供生産紅磚、陶瓷使用。新圩鎮是廣西商品糧基地之一,農副産品十分豐富,沙塘蔗更是遠近聞名。全鎮13個村已全部通四級公路,總里程21公裏,其中水泥硬化15.5公裏。近年來,我鎮致力於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使城鎮化與工業化互聯互動,側重於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目前,舊城改造已初見成效,街道整潔,環島及高桿燈等設施逐漸完善,圩容圩貌煥然一新。解决了多年來製約新圩經濟發展的瓶頸,到新圩投資辦企業的老闆逐年增加。鎮個體工商業十分發達,市場繁榮,全鎮有個體工商戶11000戶,被譽為北流的“小香港”。鄉鎮企業有年産能力15萬噸的水泥廠2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木業有限公司1傢、年産能力1萬噸的紙廠1傢、皮革製品廠3傢、毛織廠2傢、膠粒廠3傢、傢私廠19傢、紅磚廠5傢等企業,已形成了水泥建材、造紙、鑄造、皮具加工、木器加工、毛織等六大經濟支柱産業。 |
|
新圩鎮位於縣境東部,總面積136.2平方公裏,共有人口43914人。鎮政府駐新圩村。境內盛産烤煙、茶抽、花生、辣椒、桐油等。農戶用傳統方式釀製的“黑糊酒”,香甜可口,兼有清暑解熱功能,為縣內特産,舊時為朝廷貢品。早禾所産簸箕、米篩、棕繩銷往省內多地。爆竹生産為該鎮支柱産業之一,其産品遠銷全國各地。
甘竹山水庫、藍嘉水庫、毛江水庫位於境內。藍嘉、汝嘉公路穿越其境,交通稱便。新圩市場為縣內較大市場,為藍、臨、嘉縣民重要交易市場。境內為紅軍長徵過境之地,岸山、南灣建有紅軍墓供後人瞻仰。 |
|
新圩鎮位於新田縣城南部17公裏,1986年建鎮製,稱下漕洞鎮,95年更名為新圩鎮。面積39.1平方公裏,2000年全鎮總人口2.2萬。1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新圩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總耕地面積14152畝,其中水田11709畝,新田河流經境內,灌溉條件優越,是新田主要産糧區之一,亦是全縣的烤煙重鎮、新圩為新田農産品的主要集散地,有新嘉公路過境,礦藏有銻鐵。 |
|
新圩鎮位於惠州市南部,總面積158.4平方公裏,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2萬多人,其中外來人口9萬多人,於2002年被廣東省定為”中心鎮“,是惠陽區目前唯一的“省中心鎮”和經濟最發達的鄉鎮,也是惠州工業重鎮。
我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地處惠州、深圳、東莞三地交界處,距區行政中心所在地淡水街道辦事處18公裏,距南海石化項目所在地大亞灣31公裏;西與東莞市清溪鎮隔山相望,距清溪圩鎮28公裏,距東莞市區58公裏;南與深圳市坪地鎮相連,距深圳市區49公裏,北距惠州市區29公裏,是惠州的南大門,素有“金三角”的美譽。
我鎮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宜人。鎮內山林較多,占地面積17萬畝。其中不少山林景色優美,且頗具特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其中最受遊客推崇的是惠陽區最大最高的山脈——白雲嶂山脈。
我鎮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鎮內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惠(州)深(圳)公路,惠(州)淡(水)公路和惠深高速公路貫穿全鎮。全鎮各村村道基本實現硬底化,是惠州市第一個實現村村通公交車的鄉鎮。供電供水充足,有3座11萬伏變電站,有2個日供水總量為3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現正興建日供水量7萬立方米引水工程。通信郵政發達,電話網、數據通信網、寬帶網、有綫電視網遍布全鎮每一個角落。文化休閑娛樂體育設施配套齊全,全鎮共有大型酒店8傢,正逐步成為惠州市南部消費娛樂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鎮經濟保持高速、健康、協調發展的態勢。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為84.28億元,有600多傢工業企業,其中外資企業320多傢,形成了以電子、製鞋、製傘和化工等行業為主的外嚮型工業體係。其中工業總産值83.14億元,占了惠陽區同期工業總産值的一半;稅收總額14854萬元,用電量6.44億度;全鎮綜合競爭力得到了提高,再次入選“全國千強鎮”,並在“惠州市最具競爭力十大鄉鎮”中名列第三。
說 |
|
地理位置
新圩鎮位於賓陽縣西北部,東接鄒圩鎮,西連新橋鎮,南毗蘆圩鎮,北面與上林白圩鎮接壤,賓(陽)上(林)二級公路自南嚮北橫貫境內,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公裏,交通十分便利。
轄區概況
新圩鎮下轄三塘、共和、黃鳳、梁鳳、上國、公義6個村委和四鎮居委會,54個自然村,全鎮總面積66.1平方公裏,人口2.93萬,現有耕地面積2.73萬畝,其中水田地1.95萬畝,旱地0.78萬畝,另有山林面積1.1萬畝。交通水利通迅基礎設施完善。
全鎮7個村(居)委至鎮政府所在地均通鄉村四級公路,且與賓上二級公路互相連接,各村(居)委的綫路行程均不超過半個小時;新圩境內共有齊塘、壯塘、宿老、柴背、南泉、公托、周雞等7座小(Ⅱ)型水庫,主幹渠分佈合理,即使在幹旱年份,能滿足群衆的生活用水;通迅設施齊全,7個村(居)委全部開通了固定電話,同時移動聯通二大通迅公司在四鎮街都設有交換基礎,信號覆蓋整個新圩轄區,可進行傳真上網等各種業務。
教育和衛生工作成效顯著
全鎮2所初級中學和6所村級小學已全部實現教學樓房化,師資力量雄厚,每年都能順利通過區、地、縣的"普九"達標驗收,在歷次的初中升學考試中,三塘、四鎮二所初中都取得非常驕人的成績。鎮衛生院設有內、外、婦、兒等各類門診,村村設有合作醫療衛生所。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衆疾病防治和醫療保健的需要。
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社會穩定為工作總目標,大力進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按照因地製宜的原則,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的年植項目。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外引內聯,切實培育個體私營經濟,全面提升經濟實力。2002年,我鎮財政收達到120萬元,比上年增長40.3%,農民人均純收入1897元,比上年增長150元。
個體私營企業經濟效益凸現,發展前景廣阔
三塘嚮陽球墨鑄鐵廠投資200萬元,占地54畝,擁有煉鐵爐2座,大小車床15臺(套),主要生産拖拉機鑄鐵配件,年産值500萬元,每年可為財政提供稅收10萬元。
河東鑄造廠總投資120萬元,占地10畝,擁有煉鐵爐一座,主要生産玉米脫粒機、切蔓機、澳洲爐烤具等鑄鐵産品,年産值200萬元。其中該廠生産的澳洲爐烤具遠銷港澳等地區。
竜賓炮竹廠投資50萬元,占地20畝,從業人員50人,主要生産全紅特種炮,産品遠銷雲南,海南等地,年産值110萬元。
糧機配套設備加工廠投資15萬元,主要生産提升機、沉降器、純鋁餐櫃等産品,運銷區內外,年産值20萬元。特色農業逐漸形成規模。
新圩鎮土地資源豐富,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為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鎮黨委、政府優化種植結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種植項目。目前全鎮共有花生3500畝,産量456萬公斤,年産花生油120萬公斤;黑美人西瓜700畝,産量875萬公斤;優質香瓜2000畝,産量2140萬公斤;茉莉花1000畝,年産鮮花50萬公斤;糖蔗4000畝,年産量估計將達到1.6萬噸。另外在共和村委已建立3000畝的速生桉生産某地。
農業科技示範園初具雛型
區國土資源廳投資1300萬元,以園田化標準建設,主次機耕路、排灌係統完善,新增耕地1700畝的公義木棉土地開墾工程,已於2002年通過驗收。為了充分利用開墾的土地資源,鎮黨委、政府將新開墾的耕地列為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該園區內種植粵糖93/159甘蔗500畝,黑美人西瓜300畝,良種木薯500畝。
下步發展規劃
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擴大開放,進一步轉變政府機關工作作風,簡化辦事程序,改善投資環境,以項目建設年為契機,切實做好投商引資工作,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是擴大糖蔗種植面積,將糖蔗種植培育成支持産業;二是改造共和村委的疏殘林,引進資金種植速生桉,將共和速生桉生産基地擴大到6000畝;三是引進資金和技術,在公義木棉土地開墾工程種植優質高效農業項目,將土地開墾工程建成真正意義上的高農業示範園區,以點帶面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四是用足用活區、市、縣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優惠政策,以最優惠的徵(租)地價格和優質服務吸引內外客商投資置業。對農産品深加工,能夠延長産業鏈的投資項目,我鎮將派出專人進行全程服務。
新圩鎮黨委、政府竭誠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到新圩投資置業,共鑄新圩輝煌。 |
|
一、地理位置:
新圩鎮位於廈門市翔安區北部,北接南安市,東鄰大帽山農場,西鄰同安區五顯鎮,南與同安區洪塘鎮和本區馬巷鎮、內厝鎮接壤,總面積77.03平方公裏,(不包括大帽山農場),其中山地面積49平方公裏,屬半山區。鎮區距翔安區駐地新店鎮15公裏。與廈門島直綫距離25公裏。
二、社會經濟:
新圩鎮政府駐地設在新圩村,下轄古宅、後亭、後埔、金柄、鳳路、村尾、烏山、新圩、馬塘、雲頭、面前埔、上宅、詩坂、東寮、桂林、莊垵等16個村委會和竜新居委會。全鎮共有67個自然村,175個村民小組,10841戶,39285人。(不包括大帽山農場)。
新圩鎮經濟比較發達。全鎮2003年工農業總産值達15億元,其中工業企業産值達14.1億元,農業産值9000萬元。工業企業主要以食品飲料、塑料建材、輕工電子産業,現已建成的企業有銀鷺集團、武峰塑料、利勝電光源、吉源製罐、聯合化學等48傢企業,目前正着手規劃占地8平方公裏的以食品輕工為主的銀鷺高科技園區及占地20平方公裏的翔安北部生態休閑旅遊區。農業以生産稻穀、花生、蔬菜為主,果業以産竜眼、荔枝、巴樂、菠蘿釋迦等,“古宅大蒜”以其色香味辣而飲譽海內外。
三、基礎設施與自然資源
新圩鎮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轄區內道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同新馬路與新圩至古宅、新圩至大帽山公路在新圩鎮區呈“十”字形交匯;境內群山疊翠,森林覆蓋率達51%,擁有容量為400萬立方米的古宅水庫及容量為500萬立方米的曾溪水庫,日處理8000噸的新圩自來水廠,3.5萬伏變電站一座,1萬門程控電話。
四、文化與教育
新圩鎮現有新圩中學和詩坂中學2所初中學校,62個班,在校初中生3074名,有小學16所(教育資源整合後為14所)118個班,小學生3091名,鎮還建有一所文化技術培訓學校,主要從事業餘文化教育。鎮區建有文化中心,內設圖書室,藏書2萬餘册,還設有健身房、棋藝室,乒乓球室和籃球場等設施,為開展群衆性文化體育活動服務。
五、人文與古跡
人物:
黃文炤,新圩鎮金柄村人,(1556—1651年)明代著名理學家,著有《九日山志》、《仁詮》、《倆孝經》、《約言問答》、《太極圖解》、《琴莊》等理學著作,現僅存《九日山志》於世,黃文炤在世時重視植樹,植有兩棵樟樹現尚存。
古跡:
1、六角井:在詩坂村(曾溪水庫內)據縣志記載,1279年,宋幼主帝昺南逃至此,開掘一口石砌六角井,專供皇傢飲用,現水井尚存。
2、馬池:在鳳路村禦宅自然村,為宋幼主開掘的一口供御馬洗身的浴池,現尚存。
3、十八彎:在古宅村後山,古代所闢考舉通道,自山底沿山而上,共十八彎,每彎原栽有一棵古樹,現僅存兩棵(一為古楓,一為古杉),彎頂有鄭成功手跡石刻,為區級保護文物。
4、道臺壩遺址:在新圩村與詩坂村之間,據傳是明代一詩姓將軍所建的水利設施,離任時為當地一員外購得所有權後,用於灌溉農田,現道臺壩遺址尚存200餘米。
5、磚塔:在莊垵村姑井自然村,距今約500餘年,純磚結構,有兩座,一高一矮,呈東南西北嚮,兩塔間隔600餘米。
鎮黨委、政府本着“親商、重商”的理念,大力發展經濟,全方位服務於各方客商,真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
|
- : Xinwei Town
|
|
新圩 新圩鎮社區, 新圩鎮居委會 |
|
新圩鎮居委會 | 興寧市新圩鎮宏興工藝廠 | 高明市新圩鎮敬老院 | 惠陽市新圩鎮浩發針織廠 | 興寧市新圩鎮工藝製造公司 | 興寧市新圩鎮步東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福利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萬通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觀豐工藝廠 | 德慶縣新圩鎮福利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興新工藝廠 | 德慶縣新圩鎮編織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鴻運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東興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騰興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鴻興禮品工藝廠 | |
|
|
馬塘村 | 馬塘村 | 旺山村 | 樓下村 | 李傢村 | 西山村 | 西坑村 | 蔣傢村 | 新圩社區 | 高宅村 | 江西村 | 南洋村 | 江頭村 | 水尾村 | 田心村 | 大塘村 | 蓮塘村 | 田心村 | 南山村 | 竜塘村 | 梧村村 | 梧村村 | 竹山村 | 彭傢村 | 唐傢村 | 車田村 | 道塘村 | 雙河村 | 三塘村 | 共和村 | 鄧傢村 | 大裏村 | 上宅村 | 雲頭村 | 烏山村 | 村尾村 | 古宅村 | 新圩村 | 莊安村 | 下路村 | 天宮村 | 玉山村 | 華山村 | 新圩村 | 新航社區 | 新圩村 | 慄溪村 | 城山村 | 黃塘村 | 河邊村 | 洋田村 | 周塘村 | 竜傢坊村 | 新圩村 | 下清涵村 | 上清水村 | 神溪村 | 上清涵村 | 上田傢村 | 雙何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