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戲麯 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纔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麯 藝術體係。 戲麯的起源 The origin of opera 中國戲麯 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産生的。
(一)先秦——戲麯 的萌芽期。《詩經》裏的“頌”,《楚辭》裏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麯 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麯 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麯、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麯 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着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京劇
京劇女老生是中國戲麯 麯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鬍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臺”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裏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麯 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麯 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麯、秦腔等一些戲麯 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餘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傢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昆麯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係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麯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傢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竜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餘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薑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餘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淨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醜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醜,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折子戲)、群英會、藉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遊上林(折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麯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醜),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嚮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麯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嚮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範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鬍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藉用河北梆子鑼經,啓秦時以拉板鬍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臺設施衹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捲、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衆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製,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占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占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吊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鬥爭終於勝利。高占英伏法遭槍决。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纔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鐘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傢,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傢,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産黨的關懷,在體製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傢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衆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二度”梅花奬獲得者茅威濤,梅花奬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裏競相綻放,預示着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黃梅戲
黃梅戲《紅樓夢》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麯 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産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淮劇
淮劇《牙痕記》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阜(????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着一種由傢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麯 化而形成的一種舞臺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綫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麯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淮劇《一江春水嚮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鬍、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嶽飛》、《千裏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竜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嚮東流》也深受觀衆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莊風情》 被拍成電影。
昆麯
昆麯牡丹亭昆麯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昆山一帶,又稱“昆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麯 音樂傢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麯諸種唱腔和金元北麯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麯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傢梁辰魚專為昆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昆麯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昆麯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嚮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衆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昆麯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麯劇院。昆麯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昆麯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係和獨特的聲腔係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昆麯麯調是麯牌體,每出戲由成套麯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昆麯嚮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昆麯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昆麯,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註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昆麯在中國戲麯 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豫劇
豫劇
陝西省鹹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傳統劇目有六百多出。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挂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秦腔
又稱亂彈,是中國戲麯 麯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為妙),是中國戲麯 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係。秦腔創造了中國戲麯 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係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徵。 戲麯的三大藝術特色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opera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點擊看動畫↓)《櫃中緣》女紅
(一)綜合性 中國戲麯 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麯 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麯 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着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麯 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麯 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鷂子翻身-《太陽花》報警藉以表現生活。中國戲麯 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裏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颳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綫,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麯 虛擬性特色。戲麯 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麯 的虛擬性,既是戲麯 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澱的産物。這時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傢、舞臺藝術傢的創造力和觀衆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麯 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麯 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範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複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來藝術傢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麯 表演藝術纔得以代代相傳。戲麯 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麯 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傢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範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
戲麯 音樂
是中國戲麯 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劃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喧染氣氛、調節舞臺節奏與戲麯 結構的重要因素。
戲麯 音樂是中國戲麯 這種綜合了戲劇、音樂、表演、雜技、舞美等多種藝術手段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集中地表現戲劇的內容,也是區分不同劇種的主要標志。
戲麯 音樂的發展歷史悠久,漢代的民歌、百戲音樂,唐代的歌舞音樂和宋代說唱藝術音樂是其發展的基礎。
戲麯 音樂的結構主要有兩種形式:
1、麯牌體(又稱聯麯體)。即各種麯牌根據唱腔設計的需要進行聯綴的套麯形式。其中包括散-慢-快-散的板式變化;
2、板腔體(也稱板式變化體),包括基本板式、附屬板式和各種腔調等。 Xiqu
戲麯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中國特有的以唱為主並綜合多種藝術因素的戲劇種類。在中國文藝史上“戲麯 ”有過多種定義,在現代,它是中國各民族各地方各時代的傳統戲劇樣式的通稱和總稱。
戲麯 的形成及歷史演變 戲麯 形成的年代,有幾種不同的論點。有的認為春秋楚莊王時的“優孟衣冠”就是戲麯 的開端;有的認為戲麯 始自漢代百戲中的《東海黃公》;有的認為北齊、唐代的《踏搖娘》是最早的真正的戲麯 。但多數學者認為,以上這些以及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金院本等都是戲麯 的胚胎和幼年時期。12世紀宋金南北對峙時期在南方浙江溫州一帶出現的永嘉雜劇(即戲文,又稱南戲或宋元南戲),方是最早成熟的完整的戲麯 。成熟的標志是除了人物裝扮、歌舞表演外,還出現了完整的文學劇本,如《趙貞女蔡二郎》、《王魁》、《張協狀元》等。
金末到蒙古滅金,與南戲出現的大致同時,北方的院本也逐漸得到豐富發展,成為新的成熟的戲麯 形式,這就是興盛於蒙古-元代的元雜劇。 大致從金末到元滅宋後,約大半個世紀,是中國戲麯 史上第一次繁榮高潮。其活動的中心是大都(今北京)等地。現在所知宋元南戲劇目近170,但全劇流傳的僅15種。元雜劇現在所知劇作者有107人,作品有415,流傳至今的有156(據《元麯選》與《元麯選外編》)。著名作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趙盼兒》,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以演元雜劇著名的演員有珠□秀(朱□秀)、天然秀(本姓高)等。
元末明初,雜劇逐漸衰落,原在南方民間緩慢延續的南戲吸收了元雜劇的營養,又突破了雜劇的形式限製,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發展成稱為“傳奇”的新的戲劇樣式。其代表性的作品有高則誠的《琵琶記》和所謂“荊、劉、拜、殺”(《荊釵記》、《劉知遠》、《拜月亭》和《殺狗記》)等。傳奇初期流行於浙江、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出現了專演傳奇的余姚腔、海????腔、弋陽腔、昆山腔,這是最早見於記載的幾種地方戲。
大致明嘉靖年間以後,昆山腔因魏良輔等人的革新而在藝術上大為提高,影響廣泛而且進入封建上層社會。弋陽腔則流傳南北各地,衍生出許多地方劇種,習稱高腔。傳奇之名,一直沿用到清。大約從明嘉靖後期到清康熙年間100餘年,優秀的作傢作品不斷出現,成為中國戲麯 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如湯顯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記》、李玉的《清忠譜》、朱素臣的《十五貫》、洪□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演唱不衰的作品。明清傳奇劇本,共約2600餘種。
這一時期,戲麯 理論上也有很高成就,如魏良輔的《南詞引證》、王驥德的《麯律》、李漁的《閑情偶寄》等,都是總結實踐經驗的重要論著。
18世紀上半葉,昆山腔由盛轉衰,原已在民間流行的許多種地方戲,如西北的梆子腔,湖北的漢調、安徽的徽調等,這時都大有發展。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進京,在北京,徽、漢藝人結合,並吸收其他劇種之長,逐漸形成通稱皮黃、後來被稱為京劇的劇種。京劇流傳各地,成為比昆山腔高腔更為廣泛的一個全國性劇種。清中期,特別是後期,各地又出現許多民間生活小戲,如各種花鼓戲、花燈戲、採茶戲、灘黃戲、道情戲等。到清末民初,地方戲麯 的劇種已達260~270種。其中,除昆腔和高腔係統的劇種基本上仍沿用長短句的傳奇劇本,唱聯套麯牌外,大多數都用七字句十字句的民間劇本,按板式變化的麯調演唱。
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雖然社會相當動亂,但由於 n.: dramatic, traditional opera, singing parts in chuanqi and zaju, a drama, a play, a theatrical composition, Categories of traditional opera n. opéra traditionnel chinois 文化 表演藝術 戲劇 百科辭典 戲劇歷史 莆田 藝術 百科大全 中國 非物質文化遺産 傳統戲劇 河北 梆子 服飾 音樂 名詞 文學 高等教育 教育機構 院校 更多結果...
秦腔京劇 碰杯 瀘水彝山 八郎探母 唐元纔 袁世海 昆麯 定軍山 朝陽溝 陽平關 三傢店 霸王別姬 評書 楊門女將 四郎探母 白帝城 雙簧 程硯秋 尚小雲 張火丁 於魁智 梅蘭芳 群英會 橫槊賦詩 越劇 西廂記 徽劇 閩劇 漢劇 湘劇 祁劇 粵劇 潮劇 淮劇 梅花大鼓 山東快書 樂亭大鼓 京韻大鼓 穆桂英挂帥 秦瓊賣馬 藉東風 法門寺 二進宮 言菊朋 餘叔岩 譚鑫培 河北梆子 黃梅戲 川劇 滇劇 花燈 滬劇 豫劇 呂劇 晉劇 評劇 四大名旦 花鼓戲 對口相聲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