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不拉
東不拉是哈薩剋族古老的彈弦樂器,在一些哈薩剋族家庭裏,甚至一傢老少都能彈上幾麯。在哈薩剋語中,東不拉有特殊的含義:"東"是樂器彈奏之聲,"不拉"是給樂器定弦的意思。
東不拉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它就在中國的新疆流傳了。
東不拉的琴身為木質結構,它的形狀就象一把放大了的勺子。最早的東不拉製作非常簡單,民間藝人把一整塊木料砍成勺子形狀,裝上面板,拉上兩根羊腸作為琴弦,再在勺把兒上裝上9個音品,"東不拉"就製成了。東不拉是哈薩剋族的民間歌手離不開的伴奏樂器。哈薩剋人有了它,外出放牧的時候再也不孤獨了。傍晚回到傢,人們彈奏着東不拉,載歌載舞,與傢人共享歡樂。
東不拉可以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表現力非常豐富。東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數彈撥樂器一樣,把琴斜着放入懷裏,左手持琴,用食指和大拇指按弦,右手用中指和大拇指撥弦。運用東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
阮
阮是中國的一種彈撥樂器,阮在古代一直被叫做"秦琵琶"。大約在公元前二三世紀的秦國時期,人們給一種有柄的小搖鼓加弦製成彈撥樂器,叫作"弦鞀(tao)"。後來人們又參考箏和築等樂器,創製了一種比"弦鞀"更為先進的樂器,稱為"秦琵琶",它就是"阮"的前身。
在公元三世紀左右,有一位叫阮鹹的音樂傢,非常善於彈奏這種有圓形音箱的"秦琵琶",由於他的演奏技藝非常高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人們就漸漸用他的名字"阮鹹"來稱呼這種樂器了。不過,阮鹹簡稱為阮是從一千年前的宋代纔開始的。
阮的外形很簡單,由琴頭、琴桿和琴身三個部分組成。琴頭一般裝飾有中國傳統的竜或如意等骨雕藝術品,兩側裝有四個弦軸。阮的琴身是一個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膠合而成。阮的結構原理、製作材料以及演奏技法和琵琶都有很多相同之處。
近年來隨着中國對民族樂器的重視,音樂傢們還對阮進行了改革,研製出高音阮、中音阮、次中音阮和低音阮。
高音阮是高音樂器,發音清脆明亮,在樂隊中常擔任主旋律的演奏。
中阮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在合奏中常擔任演奏旋律和插麯,具有動人的效果。擔任伴奏時,豐富的節奏變化能突出樂麯的特點,在樂隊中采用兩個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聲,會使彈撥樂器組的中音部更為豐滿。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與西洋樂器中的大提琴比較相似,在樂隊演奏旋律時,它常與中阮作八度結合,以加強中阮效果,最適宜映襯抒情的旋律,演奏單音或和弦時,能加強節奏,烘托出樂麯熱烈奔放的效果。低音阮發音深沉而低侯,猶如西洋樂器中的低音提琴。
揚琴
揚琴又稱"洋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麯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傢,流行着一種擊弦樂器,名叫薩泰裏琴。明朝(1368--1644),隨着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裏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衹流行在廣東一帶,後來逐漸擴及到中國各地。後來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造,薩泰裏琴漸漸演化成為中國的民族樂器──揚琴。
揚琴主要用木質材料製成,琴身是它的共鳴箱,呈蝴蝶形,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蝴蝶琴"。演奏時,琴放在木架上,左右手各執富有彈性的竹製小棰,分別敲擊琴弦發音。
揚琴的演奏技巧很多,音色也十分豐富多彩,低音區發音雄厚而深沉;中音區純淨而透明;高音區清脆明亮。揚琴比較適於演奏快速的樂麯,最適合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和歡快、喜悅的感情。
揚琴在中國已經流傳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這期間,中國的樂器製作傢研製出了不少揚琴的新品種,比如像變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和電聲揚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電聲揚琴,這種電聲揚琴由琴體、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組成,當琴弦振動的時候,聲音波通過拾音器轉變為電訊號,然後經過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後,由揚聲器發出。電聲揚琴既能伴奏又能獨奏,因此,從它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揚琴演奏傢們的好評。
揚琴在中國經過多年的流傳和發展,不論在樂器製作、演奏藝術或樂麯創作上,都已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成為人們喜愛的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