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基本概況
位於縣城西南,治地距縣城33公裏,地處淺丘。地理坐標東經104°58′,北緯30°54′。東接魯班鎮,南鄰中江縣柏樹鄉,西連凱河鎮,北界古井鎮。集鎮前有一石橋,建於清鹹豐八年(1828),習稱雙竜橋。2001年,全鄉總面積25.5平方公裏,場鎮面積0.54平方公裏。鄉轄1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03個經濟合作社。2001年底,全鄉總人口16336人,4596戶。少數民族3個,共18人
行政轄區
下轄村:
構成寺村徐傢橋村沙包村殷泥村高洞村白店村上塘村古羅村春燕村雙竜村高店村爛泥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5268男7900女7368家庭戶戶數4584家庭戶總人口(總)15224家庭戶男7862家庭戶女73620-14歲(總)36450-14歲男19910-14歲女165415-64歲(總)1025315-64歲男524415-64歲女500965歲及以上(總)137065歲及以上男66565歲及以上女705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4933
自然資源
有土地面積887公頃,耕地面積817公頃,人均占有土地0.75畝。植被面積797公頃,森林面積73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8%。年平均氣溫16.7℃,降水量880毫米,無霜期270天左右。有電灌站37座,魯班水庫魯西、白殷、秦黃幹支毛渠134公裏,灌溉面積8700畝,占耕地面積83%。
鄉屬學校
三臺縣幸福鄉中心小學校
三臺縣幸福鄉初級中學校
三臺縣幸福鄉第一基點小學
三臺縣幸福鄉第三基點小學
三臺縣幸福鄉第二基點小學
三臺縣幸福鄉第五基點小學
三臺縣幸福鄉第四基點小學 |
|
基本概況
幸福鄉位於南通市主城區北郊,東至秦劉河,與通州市興仁鎮相連,西至通揚運河,與百年老鎮唐閘鎮接壤,北鄰通州劉橋鎮、港閘區陳橋鄉。境內通劉公路縱貫南北,通啓高速橫穿東西,新長鐵路和通寧大道斜越而過,南通火車客運站坐落在本鄉秦西村。它既是一個革命老區,涌現出宋祖望、單鶴濤等一大批革命英烈,又是一個人文底藴十分豐厚的地方,孕育出末代舉人薛穆清先生等一批文人墨客。幸福鄉原隸屬通州市劉橋區,1991年區劃調整,和秦竈鎮、陳橋鄉一起劃入港閘區。該鄉現轄幸福、管園、文俊、秦西、施店、祖望、花橋、轉水、蔣壩9個行政村,218個村民小組,總面積28.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8萬畝,總人口2.5萬人。2007年實現GDP6.01億元,三次産業結構為3︰79︰18。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14億元,財政收入7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16元。
工業經濟
近幾年來,堅持把“工業立鄉”擺在全局工作的首位,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強攻招商,猛攻投入,工業經濟在理性整合中蓄勢待發。全鄉共有一般納稅人企業230傢,其中規模企業22傢,億元企業2傢,合資企業9傢,主要涉及紡織服裝、建築材料、機械電子、化妝品、健身器材等行業。2006年,全鄉實現工業産值12.6億元,工業銷售17億元,工業增加值2.58億元,完成工業投入5.5
民營經濟
幸福鄉民營經濟已形成四大特色:一是形成了新林時裝、博世達服飾、天一服裝三足鼎立的紡織服裝企業群。全鄉共有紡織服裝類企業10多傢,産品遠銷日本、澳大利亞、歐洲市場,年創産值3億元以上,從業人員2500人以上;二是以國全木工機械、時瑞塑膠、日淨水管為代表的有較高技術含量的企業群。國全木工生産的數控機床已打入歐美市場,時瑞塑膠、精一通信已躋身於省高新技術企業,全鄉共有此類成長型企業20多傢,年創産值3億元,從業人員近1500人,支撐作用日益顯現。三是以德勝科技為竜頭的化妝品生産業。德勝科技與中國醫科大學研發的以“德勝寶寶金水”為代表的係列化妝産品,旺銷於大江南北,有望成為繼“東洋之花”後南通第二個化妝品生産基地,發展前景看好。四是建築市政業正在擴量提質。幸福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和港閘市政工程公司均是省市建築市政行業的優秀企業,兩企業改製後進一步完善了企業管理機製,綜合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在內蒙、蘇南、北京、南通以及俄羅斯承建了一大批工程,每年吸納農村勞動力近4000人,施工産值5億元。全鄉從事第三産業人員3000多人,2007年個體工商戶675傢,服務業實現營銷收入3.86億元,增加值1.22億元。
招商引資
隨着南通市大交通建設的快速推進,該鄉的交通日益便捷。特別是通寧大道的建成進一步縮短了本鄉與南通主城區的時空距離,區位優勢逐步顯現。2007年新上工業項目和技改項目共53個,新辦企業83傢,新增註册資金3.06億元。纍计完成協議註册外資7205萬美元,實際到帳外資404.34萬美元。完成自營出口4122萬美元,勞務營業額1890萬美元。
城鎮建設
幸福鄉按照“三集中”的要求,立足高點定位,堅持規劃先行,拆、建、管三舉並進,小城鎮建設、農民集居區建設和工業集中區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初步形成了工業、商貿、教育、行政、醫療、住宅等功能片區。規劃建設中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幸福傢苑,規劃總用地面積134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6000平方米,規劃緑地覆蓋率32%,其中公共緑地11.2%。首期開發建成的31000平方米住房已交付使用。幸福鎮區改造項目已通過南通市發展計劃與改革委員會的立項,一期工程70畝土地成功上市競拍,開發商將在鎮區內建一個具有南通水鄉特色的生態型、健康型示範小區。正在建設之中的工業集中區位於通寧大道東側,與南通火車客運站毗鄰,總規劃面積1平方公裏,目前,已有42余家企業進區興業,總投資17億元,預計年産出可達13億元。
財政工作
2007年共實現財政綜合預算收入7818萬元,其中財政收入7230萬元,預算外收入588萬元。全年可用財力955萬元,當年支出1267萬元。財政收支難以平衡依然是睏擾鄉鎮良性運作的一大難題,儘管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較快,但剛性支出、建設投入支出猛增,使得當年赤字呈擴大趨勢。
社會事業
幸福鄉共有中小學校3所,在職教師120名,在校學生1700名。醫院1傢(已改製),鄉村醫療點7個,鄉衛生所1傢。有綫電視普及率42.5 %,自來水普及率98%,合作醫療參保率99.2%,電話普及70部/百戶。鄉司法所在全市政法係統開展的“業務大培訓、崗位大練兵、素質大考核”活動中名列前茅,“四五”普法通過市區驗收,1個村被命名為市級民主法製示範村。中小學校全面實施了電腦聯網“校校通”,“六有”工程通過省市驗收,2006年榮獲省級教育現代化鄉鎮稱號,鶴濤小學被評為省級實驗小學。改水工作榮獲市級“十五”期間農村改水先進集體。科技工作再獲佳作,鄉科普基地被命名為江蘇省第四批科普教育示範基地,鄉通過市科普示範鄉鎮驗收,幸福村被評為科普示範村。
農業農村
城郊農業日益優化。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農業生産加快了嚮優質化和産業化發展,全鄉水産養殖面積2000餘畝,農業竜頭企業和特色農業基地22個。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十五期間共改造危橋46座,疏瀎河道51.32萬立方米。建成硬質渠道83公裏,農業示範園區被評為市級優秀示範園區和重點示範園區。2007年實現農業産值8088萬元,增加值4701萬元。 |
|
幸福鄉位於愛輝區東郊,是黑河市城鄉混合區域,環繞於黑河市周圍,東臨黑竜江,上與上馬場鄉接壤,西、南與四嘉子鄉和錦河農場毗鄰。下轄十個行政村屯,總面積197.2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4.4萬畝,總戶數3123戶,農業人口12731人,是黑河市區的重要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經濟環境優越,决定了幸福鄉的重要經濟地位。
幸福鄉一帶,清末,屬黑河府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隸屬璦琿縣第三區。東北淪陷後,始屬四嘉子保,後隸西四嘉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四嘉子區,1951年改隸第二區。1956年4月,撤區劃鄉,分屬四嘉子鄉和上二公鄉。1958年9月,建立火箭人民公社,1960年改為幸福公社。1980年12月,由愛輝縣劃歸黑河市管轄。1984年5月,改為幸福鄉。
幾年來,幸福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環境的發展,把經濟建設擺在首位,充分調整和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生産力再生産的關係,把營造為農村服務、為農業服務作為切入點,使為農村自覺服務形成一種風氣,出現了人人為農村的經濟建設獻計獻策的良好氛圍,把目光轉嚮市場,通過實踐取得了優異成績,在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鄉黨委的基層組織建設範圍廣、任務重,黨委、政府一班人善於抓住重點對基層組織進行分類指導,為加重提高鄉村幹部的政治素質,全面地加強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並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更新用人觀念和選人標準,把那些政治素質好、水平高、年紀輕、有一定組織能力和工作能力,並真正得群衆公認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鄉村的領導崗位上來,充分發揮他們聰明才智和應有的作用。
231102200 幸福鄉
231102200201 之路村
231102200202 幸福村
231102200203 河南屯村
231102200204 高地營子村
231102200205 上二公村
231102200206 下二公村
231102200207 長發村
231102200208 小黑河村
231102200209 新生活村
231102200210 稗子溝村
231102200501 奶牛場
231102200502 紅旗橋
231102200503 苗圃 |
|
區位概況
該鄉地處華容縣東南角,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2'43", 北緯29°47'31" ,截止2003年底該鄉轄團地理位置山、新洲兩垸。北枕藕池河,東瀕洞庭湖,西南有隆慶河,四面環水。垸內有28個村場和縣畜牧場,截止2003年底,人口3.2萬,集雨面積63.84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4.16萬畝。年內最高氣溫42℃,最低氣溫-3℃。年降水量1680毫米。
行政區劃
幸福鄉下轄村:
幸福鄉下轄村:幸福村新樂村民生村東成村白閤村團山村同慶村益稼村汀頭村昭福村中嶺村楊林村巴圍村東浹村圍墾村新成村新移村新洲村東溝村新發村新港村新富村新強村新橋村新北村養殖場水産場
産業經濟
2003年完成工農業總産值17049萬元,其中工業産值7700萬元,農業産值9049萬元,比上年增長5% 。農民人均純收入3350元。
該鄉圍繞鼕油生産,成立了鼕季農業生産領導小組,召開了專題工作會議;為一批農村幹部培訓了油菜種植技術;力推抗病、抗倒能力強的華油雜係列新品種;加強了苗期管理,預期完成了育苗、防病、移植等任務,為油菜鼕前達到豐産長勢長相指標打好了基礎。
社會事業
2009年該鄉采取項目支持與群衆自籌資金相結合,力排萬難,搶抓晴好天氣,掀起了水利建設的高潮。相繼啓動了北堤機埠整險、新洲電排出水口護坡、新安機埠水下部分重建工程,完成了新溝閘和新安閘出水渠道清淤工程。
人口數據
幸福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9656男15220女14436家庭戶戶數7571家庭戶總人口(總)29521家庭戶男15131家庭戶女143900-14歲(總)71880-14歲男36620-14歲女352615-64歲(總)2030515-64歲男1046915-64歲女983665歲及以上(總)216365歲及以上男108965歲及以上女1074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9004 |
|
區域地理
位於郎溪縣西部,距縣城9公裏,東與南豐鎮接壤,南與飛裏鄉為鄰,西臨南漪湖,北接東夏鎮。全鄉轄5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18400人,黨員536人,全鄉面積43平方公裏,耕地2萬餘畝,可養水面5萬餘畝。地勢南高北低,為傾斜地貌,北部低圩區,南部多丘陵,境內河、湖、塘、壩星羅棋布,溝渠縱橫交錯,老郎川河、新郎川河自東而西橫貫境內匯入南漪湖。
地理氣候
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5.9℃,平均降雨量為1260mm,多集中在5-8月份形成汛期,適宜農作物生産,宜居住。
交通:地處皖東南邊陲,山幸油路與寧蕪路、318 國道、214省道、宣杭鐵路相通,水陸交通便利
資源特産:幸福鄉是皖東南邊陲的魚米之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盛産水稻、油菜、水産、水禽、菱藕,其中以河蟹、貝類為大宗;此外豐富的黃砂資源也是一大特色。主要産業有大麥燒酒業、幸福香米和精米業、豆製品業、航運業和特種水産養殖。
經濟建設
隨着農業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村基礎建設不斷加強。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2年水稻、油菜品質優良率達86%,河蟹規模養殖面積達2.2萬畝。農業、農産品種、養、加大戶不斷涌現,逐步形成了該鄉“12345”農村經濟格局,即:1000 畝經濟林果,2000畝蔬菜,3000畝水面精養,40萬衹水禽飼養,50%的農田實現優質、高産、高效。形成了王村經果林、三溪村大棚蔬菜、橫閘村河蟹養殖、塘埂村青蝦、新法村禽養殖等五大特色産業基地,基本實現了“一村一品”農業格局。
社會事業
幸福是一個地貌復雜的低圩區鄉鎮。1988—2002年間有3個年份遭受洪澇災害,其中尤以1999 年為毀滅性洪災,有7個年份遭受不同旱情,其中又以1994 年、1997年較重。幸福鄉人民不但淳樸,而且有百折不撓的意志。為根治水患,發展經濟,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兩治興鄉”的目的,即:治理環境,發展經濟,治理水患,造福人民。帶領全鄉人民致力於水利興修,1995-2002年投資1006.92萬元,加高加固、培厚了長27公裏的幸福圩。由於治理得當,鄉域防洪抗旱能力得到不斷增強,人民生産、生活保障有了極大提高,圩堤的抗洪能力基本達到百年一遇。同時,供電、交通、通訊等其它公用設施建設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招商引資
幸福鄉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結合區位和資源優勢,走以水招商、以農招商之路,積極鼓勵民間投資,落實對民營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至2006年6月,投資5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已由2000的2傢發展到現在的24傢,農民人均收入也由1988年的幾百元增加到2006年的2350元。2005年江蘇宜興天一集團首期在該鄉南漪湖投資1200萬元啓動了珍珠養殖園的基建工程,該公司意嚮在南漪湖投資1.5個億,建成國內最大的淡水養殖基地,集養殖和觀光於一體。 |
|
鄉鎮概況
南關區幸福鄉位於長春市南部,東鄰伊通河、西鄰長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朝陽區大屯鎮,南與永春鎮、新立城鎮接壤,北依自由大路。面積59.7平方公裏。轄6個行政村和9個社區,總人口約為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3萬人,非農業人口為6.7萬人,現有耕地面積1907公頃。
地理位置
幸福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人民大街、亞泰大街、長樂公路貫穿南北,衛星路、長春市外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及102國道、長四高速公路橫貫東西,人民大街上長哈高速公路的入口就處於幸福鄉轄區的中部。
占地20平方公裏的長春高新衛星合作園區坐落在幸福鄉境內,它是經市政府批準,由南關區政府、長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本着“統一規劃、聯合開發、資源共用、政策共享、共同招商、加速發展”的原則,以企業為主體,按照市場機製運行,共同合作開發建設的一個新區域,可享受國傢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更為提供了難得的投資環境。
鄉鎮單位
轄區內有近十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省直、市直駐鄉單位十餘個。有十多傢大型房地産開發公司在轄區內搞房地産開發,如:長春明珠、長春豪園、華僑新居和好景山莊、卉香花園、鴻城國際花園、我的傢園、涵樂園、民航花園、秋實e景傢園、解睏小區均坐落在境內。
經濟産業
現有民營企業36戶,初步形成了以汽車改裝業、汽車零部件業為主導産業的工業體係。年均實現産值14億元,銷售收入11億元,利潤5500萬元。
該大力發展蔬菜生産、食品加工、花卉種植、畜禽養殖等經濟項目,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1996年跨入長春市小康鄉行列,1998年起在全市351競賽活動中,由第五名晉升為第三名,自2000年已連續三年獲省級“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
幸福鄉位於南關區南部,東鄰伊通河、西鄰長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朝陽區大屯鎮,南與永春鎮、新立城鎮接壤,北依自由大路。面積59.7平方千米,人口約為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3萬人。轄3個社區、6個行政村(一說,轄9個社區、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幸福街。長(春)東(豐)公路過境。伊通河由南嚮北貫境。
[代碼]220102200:~001環城社區~002新城社區~003明珠社區~200黑嘴子村~201八一村~202東安村~203紅嘴子村~204富裕村~205光明村
[沿革]1949年屬淨月區,1956年析置幸福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東風、八一、紅嘴子、富裕、光明、黑嘴子、東春7個村委會。 |
|
幸福鄉位于云縣西南部,東至幫𠔌梁子與臨滄縣螞蟻堆鄉、章馱鄉為鄰,南與耿馬縣勐永鄉相鄰,西與永德縣、鳳慶縣相接,北與頭道水鄉相鄰,南北相距35.5千米,東西相距24.2千米。總面積662.3平方千米,是全縣14個鄉鎮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鎮。鎮政府駐地海拔1030米,距縣城公路距離50千米,直綫距離38千米。年平均氣溫18℃~20℃,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下轄18個村委會:哨山、邦挖、幸福、掌竜、海東、忙峨、邦洪、控抗、勐底、邦信、紅崗、邦別、篾笆山、灰窯、盤村、幹坡、老魯山、慢遮,有194個村民小組,178個自然村。全鎮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6.28%,主體民族為彝族、傣族、拉祜族等。
幸福鄉是彝族、拉祜族等居住的多民族鄉,是雲縣彝族支係俐米人世代生活的地方。俐米人一般居住在海拔1900—2000m的高寒山區,至今保留着許多自身的生産生活特色,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建築風格和婚俗習慣以及獨特的紮染織布技藝,是至今尚處於封閉狀態的神秘獨特的彝族支係。俐米人有衆多的民族節日:火把節、嘗新節、獻土節等,其中以踩花節和澡塘會最富有情趣和充滿了詩情畫意。“踩花”意為找朋友,時間為正月初二至初五和六月二十五日,是俐米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的一種方式。屆時數百衆、上千的俐米青年男女彙聚在村外的固定地點,打歌對唱,說笑嬉戲,談情說愛,互贈情物,直至天黑方纔回傢。澡塘會是俐米人每年一次的洗澡大聚會。時間為農歷二月以後,節期人們備上充足的????米雞鴨肉類,裝好炊具行李,人挑馬馱,聲勢浩大地來到河𠔌溫泉旁,滿山遍野紮起住蓬,支起鍋竈,殺雞煮肉,洗澡串門,夜裏則打歌對唱,談情說愛,非常熱鬧。 |
|
幸福鄉位於太僕寺旗最南端,東與貢寶拉嘎蘇木毗鄰,西南分別與河北省康保縣、沽源縣接壤。全鄉總面積180平方公裏,南北長25公裏,東西7公裏,轄21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5918戶,15856人,耕地面積56730畝,水澆地6060畝。2007年底,全鄉退耕還林面積纍计8.3萬畝,奶牛和肉牛3051頭,各類飼草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3000元。
幸福鄉人多地少,資源貧乏,地下水短缺,根據自身實際,鄉黨委、政府把發展農區畜牧業作為富民強鄉之路,以發展為重心,結構調整為中軸,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改變本鄉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
為使全鄉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生態恢復首當其衝,該鄉抓住機遇,開始實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現纍计8.3萬畝、小流域治理0.6萬畝,僅此一項,每年享受國傢政策性補貼達880萬元。生態建設的成功實施,使生態得以恢復。尤其是五村山、永久村項目區等幾處精品工程。多次受到區、盟、旗領導有關部門的好評,被國傢林業局領導贊譽為愚公移山工程。現項目區內植被恢復相當的好,最初實施的項目區內林木高達1.5米以上,在夏季會看到緑樹成蔭,各種野生小型動物經常出沒的景象,這也為將來發展生態旅遊打下良好的基礎。為鞏固造林成果、幸福鄉不斷增強管護力度,抽調專人,配備專用車,公開舉報電話,組成鄉、村、戶三級網絡,常年不定期對生態面目區進行巡回、督查、嚴禁偷牧行為;在春秋兩季,加大防火力度,措施到位,責任到人,生態管護得到較好的效果。為逐步增強林業後期效益,從2006年起在部分項目區內搞好山杏嫁接大扁杏、李子試點工作,同時,號召群衆在退耕還林間種植多年生或當年生牧草。
種植結構更趨合理,把不合適耕地的坡梁地實施生態建設,餘下種植市場需求的農作物,改變傳統農業的“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粗放型模式。為抵禦市場風險,自2002年起,鄉黨委、政府與河北省天露糖業有限公司引進訂單甜菜項目,近幾年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3000畝左右,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公司保證從生産到銷售全程提供各項技術服務,使農戶得到實惠,去年每畝純收入400-600元。為使農民收入多元化,鄉黨委、政府引進河北平泉香菇種植項目並示範種植成功,預計每個香菇棚純收入4000-5000元左右,此舉將成為幸福鄉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發展農區畜牧業的支撐點——飼草料的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青貯率達75%以上,青玉米、籽玉米及多年年生牧草的種植為奶牛養殖提供了堅實後盾。在近幾年的抗災、減災、全年禁牧工作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農牧結合局面正在形成。
畜牧業結構趨於優化,羊存欄大幅度減少,由年初的18190衹下降到年底的3454衹,奶牛和肉牛由2002年的749頭髮展到2007年的3051頭,建奶牛站8處,隨着科學飼養觀念的不斷深入,基礎設施的逐步改進,奶牛戶收入及養殖積極性不斷提高,預計奶牛數量能達到6000頭。 |
|
幸福鄉隸屬樺南縣管轄。位於縣境南部,北靠樺南鎮。鄉政府駐地距縣城9公裏。幸福鄉一帶,原屬柳毛河區管轄。1956年4月,並村劃鄉,以頭道溝村(今五一村)命名,設置頭道溝鄉。1958年4月,並入新興鄉,同年9月改稱新興人民公社。1962年5月,劃歸柳毛河公社。1984年4月,將柳毛河公社分設為柳毛河、幸福兩個鄉。
幸福鄉全境屬丘陵地帶,土壤肥沃。全鄉總面積80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7萬畝,是全縣主要産糧區之一。鄉辦工業有煤礦、糧油加工廠等,1992年鄉企總産值2155萬元。全鄉共轄五一、三道溝、四道溝、五道溝、民富、興富、富鄉、富貴、榮華、幸福、四化、青山、新宏、雙合、湖南營等15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44萬人,主要是漢族。鄉政府駐地五一村。 |
|
幸福鄉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轄鄉。1939年在轄區內分別建大福、溜沙兩鄉,1944年合併為大沙鄉,1952年分設溜沙、放羊兩鄉。1956年放羊鄉並入溜沙鄉,1958年建幸福公社,1983年復置幸福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3公裏。面積72.1平方公裏,人口0.6萬。轄月塘、梨園、石筍、果林、茶嶺、玉豐、順河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油料加工廠。農業主産水稻、桐油、茶葉。養殖業以生豬為主。
2008年,幸福鄉蠶桑業保持着平穩的發展態勢幸福鄉共有7個行政村6400多人,海拔從820米到3000米,立體氣候非常明顯。鄉黨委、政府根據氣候、土質等自然環境引導農民發展不同的産業,帶領農民們走上了致富路。
2008年,幸福鄉到王坤田的公路全部改造成油路,這條通鄉油路的竣工,使幸福鄉到寧南縣城的時間縮短了近半小時,方便了群衆的出行,讓茶葉、甘蔗、蠶繭、煙葉等農産品的運出,肥料、種子等的運入更加快捷。同時也增大了幸福鄉集鎮的人流和物流。因此,鄉黨委、政府决定擴展集鎮、硬化街道路面、完善配套設施,還要沿集鎮邊緣修一條“繞鎮”公路,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物品交流需求。
全年共養蠶5851張,産繭6363擔,農民售繭收入達530萬元。2009年,幸福鄉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石筍、順河、月塘、梨園等村建立了四個重點種植園區,力爭蠶桑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幸福鄉采取外地投資商出資、當地農民以土地資源入股的形式開發小水站。截至2008年底,全鄉已投産了小河、果林、茶嶺、高洞子四個電站。目前,陸傢電站正在修建中,還有3個電站正在審批過程中。屆時,全鄉小河流域將有8個梯級電站,發電量可達1.2萬千瓦,農民每年可獲得15—20%的分紅,鄉財政能獲取稅收分成40萬元左右。 |
|
區位概況
1992年調整鄉鎮建製,仍置幸福鄉,位於縣城西南,治地距縣城33公裏,地處淺丘。地理坐標東經104°58′,北緯 30°54′。地理位置東接魯班鎮,南鄰中江縣柏樹鄉,西連凱河鎮,北界古井鎮。集鎮前有一石橋,建於公元1828年(清鹹豐八年),習稱雙竜橋。
1996年將捲橋鄉區域並入,將所轄的三溪村(不含五、六、七、八小組)區域析出,劃入沐溪鎮。原三溪村五、六、七、八小組分別並入鬆林、白果兩村區域。該鄉位於縣位南部。海拔高度400—1827米。該鄉屬淺丘河𠔌兼有低山。
截止2003年底,鄉轄1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03個經濟合作社。2001年底,全鄉總人口16336人,4596戶。少數民族3個,共18人。 有土地面積887公頃,耕地面積817公頃,人均占有土地0.75畝。植被面積797公頃,森林面積73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8%。年平均氣溫16.7℃,降水量880毫米,無霜期270天左右。有電灌站37座,魯班水庫魯西、白殷、秦黃幹支毛渠134公裏,灌溉面積8700畝,占耕地面積83%。
行政區劃
該鄉下轄村:五寶村竜門村白果村柏香村鬆林村茅坪村火岩村楊柳村共和村月壩村産業經濟
農業主産水稻、玉米、紅苕、洋芋、大豆、蔬菜、蠶繭和豬、牛、羊及傢禽等,是縣牛、羊主産區。林竹資源豐富,截止2003年底,有林地3733公頃,其中竹林1234公頃。活立木蓄積26萬立方米,竹子蓄積1597萬株。工業有生産能力年産10噸水泥的金川公司駐境,裝機容量375千瓦小水電站1座,年産1-6萬噸煤礦3個,機磚廠1個。2003年農業總産值1231萬元,鄉鎮企業總産值240萬元,鄉財政收入56.78萬元,糧食總産量656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524元。
基礎設施
截止2003年,交通有國道213綫公路過境,另有沐(川)捲(橋)、沐(川)花(溪灣)、幸(福)柏(香)三條鄉村公路。
截止2003年,境內有日産1200噸自來水廠1座。郵政代辦所2所。初中1所、小學12所,在校中小學生1900人。衛生院、衛生分院各1所,村衛生室8所。已開通30套閉路電視節目。
人口數據
該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3326男7085女6241家庭戶戶數3903家庭戶總人口(總)13326家庭戶男7085家庭戶女62410-14歲(總)28520-14歲男14730-14歲女137915-64歲(總)935815-64歲男507015-64歲女428865歲及以上(總)111665歲及以上男54265歲及以上女574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3109 |
|
轄 重光、進展、永茂、永久、永旺、大勝、茂盛、永盛、共慶、共富、永紅、躍踴、紅民、新德、光明、七一、永合17個行政村。 |
|
代碼 152527200: ~200重光村 ~201進展村 ~202永茂村 ~203永久村 ~204永旺村 ~205大勝村 ~206茂盛村 ~207永盛村 ~208共慶村 ~209共福村 ~210永紅村 ~211勇躍村 ~212紅明村 ~213新德村 ~214光明村 ~215七一村 ~216永閤村 ~217紅革村 ~218淖沿村 ~219小營盤村 ~220南地房子村 |
|
幸福鄉位於縣城西郊,駐地灘上距13公裏。轄區面積43公裏,14個村民委員會。因地處幸福圩而得名,西臨南漪湖,郎川河與新郎川河經該鄉註入南漪湖,地勢低窪,河汊縱橫,池塘棋布。耕地23437畝,林地3541畝,有機電排灌站4座,其中縣屬最大的磨盤山翻水站也建在境內,裝機總容量2125千瓦。主要出産水稻,被譽為“郎溪糧倉”,魚蟹鱉出産較多。鄉村企業有陶器廠、磚瓦廠、酒廠、黃沙站、魚苗場等。建國前此地無學校,現有中學1所,小學12所,文化站1所,影劇院1所,衛生院一所。 |
|
幸福鄉位於愛輝區東郊,是黑河市城鄉混合區域,環繞於黑河市周圍,東臨黑竜江,上與上馬場鄉接壤,西、南與四嘉子鄉和錦河農場毗臨。下轄十個行政村屯,總面積197.2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4.4萬畝,總戶數3123戶,農業人口12731人,是黑河市區的重要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經濟環境優越,决定了幸福鄉的重要經濟地位。
幾年來,幸福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環境的發展,把經濟建設擺在首位,充分調整和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生産力再生産的關係,把營造為農村服務、為農業服務作為切入點,使為農村自覺服務形成一種風氣,出現了人人為農村的經濟建設獻計獻策的良好氛圍,把目光轉嚮市場,通過實踐取得了優異成績,在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鄉黨委的基層組織建設範圍廣、任務重,黨委、政府副食一班人善於抓住重點對基層組織進行分類指導,為加重提高鄉村幹部的政治素質,全面地加強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並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更新用人觀念和選人標準,把那些政治素質好、水平高、年齡輕、有一定組織能力和工作能力,並真正得群衆公認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鄉村的領導崗位上來,充分發揮他們聰明才智和應有的作用。
目前,在市委提出的“二次創業”號召下,鄉黨委、政府决心帶領全鄉人民為“二次創業”再創輝煌。以深入開展“三講”教育為契機,“重振幸福”走出傢園,面嚮市場,並竭誠歡迎國內外朋友和富商、有識之士來我鄉一展實力和才華,我鄉人民願廣結天下朋友、國外友人來共創美好明天。 |
|
南關區幸福鄉位於長春市南部,東鄰伊通河、西鄰長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朝陽區大屯鎮,南與永春鎮、新立城鎮接壤,北依自由大路。幅員面積59.7平方公裏。轄6個行政村和9個社區,總人口約為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3萬人,非農業人口為6.7萬人,現有耕地面積1,907公頃。
轄區內有十幾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省直、市直駐鄉單位幾十個。有十傢大型開發公司在轄區內搞房地産開發,如:長春明珠、長春豪園、華僑新居和好景山莊、卉香花園、鴻城國際花園、我的傢園、涵樂園、民航花園、e景傢園、解睏小區均座落在境內。
幸福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人民大街、亞泰大街、長樂公路貫穿南北,衛星路、長春市外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及102國道、長四高速公路橫貫東西,人民大街上長哈高速公路的入口就處於幸福鄉轄區的中部,特別是占地20KM2的長春高新衛星合作園區座落在幸福鄉境內,它是由市政府批準,由南關區政府、長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本着“統一規劃、聯合開發、資源共用、政策共享、共同招商、加速發展”的原則,以企業為主體,按照市場機製運行,共同合作開發建設的一個新區域,可享受國傢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更為有識之士提供了難得的投資環境。
在我鄉黨委一班人的帶領下,在全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鄉在經濟、社會安定,政治穩定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使我鄉人民的生活日新月異。利用我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我鄉百姓搞蔬菜生産、食品加工、花卉種植、畜禽養殖等經濟活動,衹要是能給我鄉帶來效益的鄉黨委都嘗試着去幹。1999年,相繼完成了緑色蔬菜儀器生産及産後處理技術規程的研究、無土栽培試驗、光合肥、生物農藥和生物菌肥的篩選和應用,緑色儀器生産配套技術等項目。如今緑色蔬菜生産基地已經成型。1999年有8個品種通過中科院瀋陽生態的檢測,完成符合緑色食品生産規定,共有11個蔬菜産品獲得緑色證書。十幾年來鄉黨委、鄉政府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兩個文明一起抓,各項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先後被省、市、區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標兵等多項榮譽稱號。1996年跨入長春市小康鄉行列,98年起在全市351競賽活動中,由第五名晉升為第三名。
1998年初,鄉黨委組建了鄉鎮企業改製指揮部,在思想上把企業改製作為農村自土改、聯産承包到戶以來的又一次改革,企業改製中摘掉了6戶企業的“紅帽子”,剔除了25戶挂靠企業,並逐步相繼進行了企業內部的配套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在商海的大潮中站穩了腳步。
幸福鄉民風純樸,投資環境優良,全鄉人民願以一顆真誠之心歡迎各界有識之士到境內投資興業,願與各界人士一道共同奮鬥、攜手發展。去迎接更加光輝美好的未來。 |
|
幸福鄉由原幸福鄉、東井子鄉、小營盤鄉合併組建。鄉政府設在原幸福鄉政府所在地。
主要職責:
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牧區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實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改善和優化經濟環境,促進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生態保護;開展普法宣傳和法律服務,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保障社會經濟組織和農牧民合法權益;為農牧民提供信息和科技服務,幫助轉移農村牧區剩餘勞動力;開展文化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推進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等社會公益事業;加強對村委會工作的指導。
內設機構
(一)行政機構設置
幸福鄉設3個行政機構:黨政綜合辦公室(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的牌子),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挂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的牌子)。
(二)事業機構設置
幸福鄉設3個事業機構:農牧業服務中心、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所。
(三)上劃旗直管理機構:畜牧獸醫站(挂草原監理站牌子)、國土資源所、基層衛生院。
派出機構
幸福鄉設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分別由旗公安局和司法局直管。公安派出所使用公安專項編製,由旗公安局在公安專項編製總額內調劑解决,人員由旗公安局調配。司法所使用司法專項編製。 |
|
幸福鄉 位於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分屬嶽陽縣仁義鄉和華容縣的東慶鄉。1952年劃嶽陽縣部分區域屬華容,建為壩合、昭福、團山3鄉,隸9區。1956年建團山鄉,1958年成立公社,因轄區內幸福高級社而得名。面積63.8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28個村場。鄉政府駐壩上。1970年建新洲農場,1980年改為新洲公社,駐地為新洲集鎮;1995年新洲鄉並入幸福鄉。 轄:壩上場墟場居委會;幸福、新樂、民生、東成、白合、團山、同慶、益稼、汀頭、昭福、中嶺、楊林、巴圍、東溝、東浹、圍墾、新成、新移、新港、新富、新強、新橋、新北、新洲、新發25個村;水産場、養殖場、畜牧場。 |
|
幸福鄉地處華容縣東南角,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2'43" 北緯29°47'31" ,內轄團山、新洲兩垸。北枕藕池河,東瀕洞庭湖,西南有隆慶河,四面環水。垸內有28個村場和縣畜牧場,人口3.2萬,集雨面積63.84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4.16萬畝。年內最高氣溫42°C,最低氣溫-3°C。年降水量1680毫米。全年完成工農業總産值17049萬元,其中工業産值7700萬元,農業産值9049萬元,比上年增長5% 。農民人均純收入3350元。 |
|
三臺縣轄鄉。1951年置竜橋鄉,1956年更名幸福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1公裏。面積25.2平方公裏,人口1.6萬。有公路。轄構陳、徐橋、沙包、殷坭、高洞、白店、上塘、鼓鑼、春燕、竜橋、高店、爛坭12個村委會和幸福場居委會。鄉鎮企業有運輸、建築、食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産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子。養殖業以蠶、畜、禽為主。土特産有椪柑、長安柚。 |
|
幸 福 鄉
1992年調整鄉鎮建製,仍置幸福鄉,將捲橋鄉區域並入,同時將所轄的三溪村(不含五、六、七、八小組)區域析出,劃入沐溪鎮。原三溪村五、六、七、八小組分別並入鬆林、白果兩村區域。幸福鄉位於縣位南部。海拔高度400—1827米。全鄉土地面積68.4平方公裏。有耕地13254畝,其中田8368畝,土4886畝。轄五寶、竜門、白果、柏香、鬆林、茅坪、火岩、楊柳、共和、月壩10個村100個村民小組。2000年末全鄉共有4163戶152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5戶207人。 幸福鄉屬淺丘河𠔌兼有低山。農業主産水稻、玉米、紅苕、洋芋、大豆、蔬菜、蠶繭和豬、牛、羊及傢禽等,是縣牛、羊主産區。林竹資源豐富,有林地3733公頃,其中竹林1234公頃。活立木蓄積26萬立方米,竹子蓄積1597萬株。工業有生産能力年産10噸水泥的金川公司駐境,裝機容量375千瓦小水電站1座,年産1-6萬噸煤礦3個,機磚廠1個。2000年農業總産值1231萬元,鄉鎮企業總産值240萬元,鄉財政收入56.78萬元,糧食總産量656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524元。 交通有國道213綫公路過境,另有沐(川)捲(橋)、沐(川)花(溪灣)、幸(福)柏(香)三條鄉村公路。境內有日産1200噸自來水廠1座。郵政代辦所2所。初中1所、小學12所,在校中小學生1900人。衛生院、衛生分院各1所,村衛生室8所。已開通30套閉路電視節目。 |
|
寧南縣轄鄉。1939年在轄區內分別建大福、溜沙兩鄉,1944年合併為大沙鄉,1952年分設溜沙、放羊兩鄉。1956年放羊鄉並入溜沙鄉,1958年建幸福公社,1983年復置幸福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3公裏。面積72.1平方公裏,人口0.6萬。轄月塘、梨園、石筍、果林、茶嶺、玉豐、順河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油料加工廠。農業主産水稻、桐油、茶葉。養殖業以生豬為主。 |
|
幸福滿族鄉位於雙城市區東北郊,距市區10公裏,下轄8個行政村,11個自然屯。鄉所在地久援村。幅員面積為84平方公裏。京哈鐵路於轄區西北側,安西、永慶兩村過境。102國道、哈雙公路和雙周路三條公路幹綫橫穿腹地,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優勢。
全鄉現有人數18400人,4690戶,8999個勞動力,擁有耕地面積100395畝。
農業方面,近年來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主輔換位”的農村經濟發展戰略,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得到長足發展,已占據主導地位,畜牧業産值占到農業産值1.8億元的54%。
種植業方面,以玉米為主的糧食産業播種面積為71000畝,以瓜、菜為主的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21395畝(其中棚室菜面積150畝),青貯飼料8000畝。 |
|
- : Xingfu township
|
|
幸福鎮, 幸福 |
|
|
|
光明村 | 光明村 | 社區 | 水産場 | 團山村 | 幸福村 | 幸福村 | 幸福村 | 幸福村 | 幸福村 | 苗圃 | 畜牧場 | 養殖場 | 竜門村 | 奶牛場 | 園藝村 | 曹傢村 | 青山村 | 新港村 | 新橋村 | 新洲村 | 雙竜村 | 楊柳村 | 花橋村 | 紅旗橋 | 三溪村 | 白店村 | 白果村 | 茅坪村 | 共和村 | 月塘村 | 進展村 | 永久村 | 永旺村 | 大勝村 | 茂盛村 | 永紅村 | 新德村 | 七一村 | 永閤村 | 小營盤村 | 環城社區 | 新城社區 | 明珠社區 | 八一村 | 東安村 | 富裕村 | 振興村 | 紅升村 | 孫傢村 | 信義村 | 長發村 | 小黑河村 | 五一村 | 三道溝村 | 四道溝村 | 五道溝村 | 民富村 | 興富村 | 富鄉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