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審查核定財政收支、預算、决算等 |
|
周密謀算。 三國 魏 曹操 《<孫子>序》:“後百歲餘有 孫臏 ,是 武 之後也。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 宋 曾鞏 《救災議》:“有司建言,請發倉廩與之粟,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然有司之所言,特常行之法,非審計終始,見於衆人之所未見也。” 陳毅 《哭阮嘯仙賀昌同志》詩:“審計嘔心血,主政見威嚴。” |
|
宋 代中朝官署中的六院之一,為會計之府。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官製一·六院官》:“六院官,檢、鼓、糧料、審計、官告、奏進也,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為之。”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
|
對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審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一條:“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傢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
|
由獨立的專職機構或人員,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的財政、財務收支以及經營管理進行審核和檢查的活動。以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以及有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並在審核檢查完畢後提出審計報告。 |
|
有人認為審計(audit)是從會計中派生出來的,其本質還是與會計有關。事實上,審計與會計是兩種不同的但又有聯繫的社會活動。審計與會計的聯繫主要表現在:審計的主要對象是會計資料及其所反映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會計資料是審計的前提和基礎。會計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活動本身就是審計監督的主要對象。我國古代的“聽其會計”和西方國傢的“聽審”,都含有審查會計之意,檢查會計資料衹是審計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隨着審計的發展,審計和會計的區別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産生的前提不同。會計是為了加強經濟管理,適應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産生的;審計是因經濟監督的需要,也即是為了確定經營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經濟責任的需要而産生的。二是兩者性質不同。會計是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對生産經營或管理過程進行反映和監督;審計則處於具體的經營管理之外,是經濟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 行審查,具有外在性和獨立性。三是兩者對象不同。會計的對象主要是資金運動過程,也即是經濟活動價值方面;審計的對象主要是會計資料和其他經濟信息所反映的經濟活動。四是方法程序不同,會計方法體係由會計核算、會計分析、會計檢查三部分組成,包”括了記賬、算賬、報賬、用賬、查賬等內容,其中會計核算方法包括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製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産清查、會計報表等記賬、算賬和報賬方法,其目的是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須的資料和信息;審計方法體係由規劃方法、實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組成,而實施方法主要是為了確定審計事項、收集審計證據、對照標準評價,提出審計報告與决定,使用資料檢查法、實物檢查法、審計調查法、審計分析法、審計抽樣法等,其目的是為了完成審計任務。五是職能不同。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經濟活動過程的記錄、計算、反映和監督;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監督,此外還包括評價和公證。會計雖說也具有監督職能,但這種監督是一種自我監督行為,主要通過會計檢查來實現,會計檢查或查賬,衹是檢查賬目的意思,主要針對會計業務活動本身,而審計,既包含了檢查會計賬目,又包括了對計算行為及所有的經濟活動進行實地考察、調查、分析、檢驗,即含審核稽查計算之意;會計檢查衹是各個單位財會部門的附帶職能,而審計是獨立於財會部分之外的專職監督檢查;會計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其檢查範圍、深度、方式均受到限製,而審計的目的在於證實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審計檢查會計資料衹是實現審計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 一手段。
____任何審計都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和審計授權或委托人。審計主體,是指審計行為的執行者,即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為審計第一關係人;審計客體,指審計行為的接受者,即指被審計的資産代管或經營者,為審計第二關係人;審計授權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權或委托審計主體行使審計職責的單位或人員,為審計第三關係人。一般情況,第三關係人是財産的所有者,而第二關係人是資産代管或經營者,他們之間有一種經濟責任關係。第一關係人----審計組織或人員,在財産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經營者之間,處於中間人的地位,這要對兩方面關係人負責,既要接受授權或委托對被審計單位提出的會計資料認真進行審查,又要嚮授權或委托審計人(即財産所有者)提出審計報告,客觀公正地評價受托代管或經營者的責任和業績。為此,計組織或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獨立性,不受其審其他方面的幹擾或干涉,這是審計區別於其他管理的一個根本屬性。
____審計本質是一項具有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這一表述既符 合審計産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國憲法關於建立國傢審計機關,實行審計監督制度的規定精神。
審計本質具有兩方面涵義:
其一是指審計是一種經濟監督活 動,經濟監督是審計的基本職能;
其二 是指審計具有獨立性,獨 立性是審計監督的最本質的特徵,是區別於其他經濟監督的關鍵所在。審計與經濟管理活動、非經濟監督活動以及其他專業性經濟監督活動相比較,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徵。
(一)獨立性特徵
____獨立性是審計的本質特徵,也是保證審計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____國內外審計實踐經驗表明,審計在組織上、人員上、工作上、 經費上均具有獨立性。為確保審計機構獨立地行使審計監督權,審 計機構必須是獨立的專職機構,應單獨設置,與被審計單位沒有 組織上的隸屬關係。為確保審計人員能夠實事求是地檢查、客觀 公正地評價與報告,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應當不存在任何經濟利益關係,不參與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如果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係,應當回避。審計人員依法行使審計職權應當受到國傢法律保護。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應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必須按照規定的審計目標、審計內容、審計程序,並嚴格地遵循審計準則、審計標準的要求,進行證明資料的收集,做出審計判斷,表達審計意見,提出審計報告。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應保持職業中精神上的獨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或個人的干涉。審計機構應有自己專門的經費來源或一定的經濟收入,以保證有足夠的經費獨立自主地進行審計工作,不受被審計單位的牽製。 審計對象或審計監督的內容,一般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資料。着眼點在於評價經濟 責任。因此,審計監督是一種經濟監督,並不同於行政監督或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的對象是國傢行政機關實施的行政管理活動(包括經濟活動);行政監督不是以第三者身份,通過授權或委托進行監督,其執行主體本身就具有管理權和處罰權。法律監督的客體是法律關係,其依據是法律。法律監督的最高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貫徹實施。實行法律監督的主體是法院和檢察院,其監督要按照法律程序進行。審計雖然也是依法監督,但除法律為其依據外,還有國傢的方針、政策、計劃、規章、標準、法規等,依法審計,並不等於就是法律監督。 審計監督雖說也是經濟監督,但又不同於其他專業經濟監督。審計監督是專設的部門所實行的監督,審計部門無任何經濟管理職能,不參與被審計人及審計委托人任何管理活動,具有超脫性; 審計監督內容取决於授權人或委托人的需要,具有廣泛性;審計監督代表國傢實施監督,被審計單位不得阻撓;審計監督不僅可以對所有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而且還可以對其他經濟監督部門 以及它們監督過的內容進行再監督。如會計、財政、稅務、銀行等可以實行經濟監督,但它們不是獨立的經濟監督部門,而主要是經濟管理部門,經濟監督是其經濟管理的附帶職能,監督是為其管理服務的,監督的內容總是與其管理的範圍相一致。
(二)權威性特徵
____審計的權威性,是保證有效行使審計權的必要條件。審計的權威性總是與獨立性相關,它離不開審計組織的獨立地位與審計人員的獨立執業。 各國國傢法律對實行審計制度、建立審計機關以及審計機構的地位和權力都做了明確規定,這樣使審計組織具有法律的權威性。我國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在憲法中做了明文規定,審計法中又進一步規定:國傢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
____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絶、阻礙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不得打擊報復審計人員。審計機關負責人在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下,不得隨意撤換。審計機關有要求報送資料權,檢查權,調查取證權,采取臨時強製措施權,建議主管部門糾正其有關規定權,通報、公佈審計結果權,對被審計單位拒絶、阻礙審計工作的處理、處罰權,對被審計單位違反預算或者其他違反國傢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的處理權,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傢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處理、處罰權,給予被審計單位有關責任人員行政處分的建議權等。我國審計人員依法行使獨立審計權時受法律保護,如被審計單位拒絶、阻礙審計時,或有違反國傢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行為時,審計機關有權做出處理、處罰的决定或建議,這更加體現了我國審計的權威性。 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審計人員應當執行回避制度和負有保密的義務,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 密。審計人員濫用職權、詢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這樣不僅有利於保證審計執業的獨立性、準確性和科學性,而且有利於提高審計報告與結論的權威性。
____根據我國審計法規的要求,被審計單位應當堅决執行審計决定,如將非法所得及罰款按期繳入審計機關指定的專門賬戶。對被審計單位和協助執行單位未按規定期限和要求執行審計决定的,應當采取措施責令其執行;對拒不執行審計决定的,申請法院強製執行,並可依法追究其責任。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審計機關的審計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強製執行,這也充分地顯示了我國審計的權威性。
____我國社會審計組織,也是經過有關部門批準、登記註册的法人組織,依照法律規定獨立承辦審計查賬驗證和咨詢服務業務,其 審計報告對外具有法律效力,這也充分體現它們同樣具有法定地位和權威性。我國內部審計機構也是根據法律規定設置的,在單位內部具有較高的地位和相對的獨立性,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各國為了保障審計的權威性,分別通過《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商法》、《破産法》等,從法律上賦予審計超脫的地位及監督、評價、鑒證職能。一些國際性的組織為了提高審計的權威性,也通過協調各國的審計制度、準則以及製定統一的標準,使審計成為一項世界性的權威的專業服務。 (三)公正性特徵
____與權威性密切相關的是審計的公正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公正性,也就不存在權威性。審計的公正性,反映了審計工作的基本要求。審計人員理應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進行實事求是的檢查,做出不帶任何偏見的、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並做出公正的評價和進行公正的處理,以正確地確定或解除被審計人的經濟責任,審計人員衹有同時保持獨立性、公正性,才能取信於審計授權者或委托者以及社會公衆,才能真正樹立審計權威的形象。
審計定義
審計作為一種監督機製,其實踐活動歷史悠久,但人們對審計的定義卻衆說紛紜。公認具有代表性且被廣泛引用的是美國會計學會1972年在其頒布的《基本審計概念公告》中給出的審計定義,即“審計是指為了查明有關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認定與所製定標準之間的一致程度,而客觀地收集和評估證據,並將結果傳遞給有利害關係的使用者的係統過程”。
(一)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認定
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是審計的對象,也就是審計的內容。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認定代表着被審單位對本單位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性或有效性及經濟現象(如會計資料)的真實公允性的一種看法。本書第四章將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二)收集和評估證據
證據是審計人員用來確定被審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性或有效性及經濟現象真實公允性的各種形式的憑據。收集充分、有力的審計證據是審計工作的核心。從一定意義上說,審計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鑒定、綜合和利用審計證據的過程。
(三)客觀性
客觀性是指不偏不倚,實事求是,這是對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審計人員衹有客觀地收集和評估證據、作出審計結論、報告審計結果,才能達到審計目標,也才能使審計工作令審計意見的利害關係人信服。
(四)所製定的標準
所製定的標準是審計的依據,即判斷被審單位的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與否、經濟效益如何、經濟現象真實公允與否的尺度,如國傢頒布的法律、規章和標準,職業團體製定的會計準則(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佈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企業製定的各種消耗定額、計劃、預算等。
(五)傳遞結果
嚮依賴和利用審計意見的組織和人員傳遞結果是通過編製審計報告進行的。編製審計報告是審計工作的最後步驟。審計報告的格式有些是標準化的,如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報告;有些則是非標準化的,如職員舞弊專項審計報告。在有些情況下,審計人員甚至還可以采取口頭的非正式形式報告審計結果。
(六)係統過程
審計須按照公認的規範(如美國註册會計師協會aicpa 頒布的十條公認審計準則及審計準則公告,統稱為“gass”)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進行,以保證審計的質量,提高審計的效率。
審計分類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審計加以考察,從而作出不同的分類。對審計進行合理分類,有利於加深對審計的認識,從而有效地組織各類審計活動,充分發揮審計的積極作用。
一、按審計執行主體分類
按審計活動執行主體的性質分類,審計可分為政府審計、獨立審計和內部審計三種。
(一)政府審計(governmental audit)
政府審計是由政府審計機關依法進行的審計,在我國一般稱為國傢審計。我國國傢審計機關包括國務院設置的審計署及其派出機構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置的審計廳(局)兩個層次。國傢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國傢財政金融機構、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有國有資産的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效益進行審計監督。各國政府審計都具有法律所賦予的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的強製性。
(二)獨立審計(independent audit)
獨立審計,即由註册會計師受托有償進行的審計活動,也稱為民間審計。我國註册會計師協會(cicpa)在發佈的《獨立審計基本準則》中指出:“獨立審計是指註册會計師依法接受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及其相關資料進行獨立審查並發表審計意見。”獨立審計的風險高,責任重,因此審計理論的産生、發展及審計方法的變革都基本上是圍繞獨立審計展開的。
(三)內部審計(internal audit)
內部審計是指由本單位內部專門的審計機構和人員對本單位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實施的獨立審查和評價,審計結果嚮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報告。這種審計具有顯著的建設性和內嚮服務性,其目的在於幫助本單位健全內部控製,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西方國傢,內部審計被普遍認為是企業總經理的耳目、助手和顧問。1999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理事會通過了新的內部審計定義,指出:“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顧問服務。它以增加價值和改善營運為目標,通過係統、規範的手段來評估風險、改進風險的控製和組織的治理結構,以達到組織的既定目標。”
二、按審計基本內容分類
按審計內容分類,我國一般將審計分為財政財務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
(一)財政財務審計(financial audit)
財政財務審計是指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查,旨在糾正錯誤、防止舞弊。具體來說,財政審計又包括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即由審計機關對本級和下級政府的組織財政收入、分配財政資金的活動進行審計監督)、財政决算審計(即由審計機關對下級政府財政收支决算的真實性、合規性進行審計監督)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即由審計機關對預算外資金的收取和使用進行審計監督)。財務審計則是指對企事業單位的資産、負債和損益的真實性和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查。由於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是以會計報表為媒介集中反映的,因而財務審計時常又表現為會計報表審計。
財政財務審計在審計産生以後的很長一段時期都居於主導地位,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審計;又因為這種審計主要是依照國傢法律和各種財經方針政策、管理規程進行的,故又稱為依法審計。我國審計機關在開展財政財務審計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被審單位和人員存在嚴重違反國傢財經法規、侵占國傢資財、損害國傢利益的行為,往往會立專案進行深入審查,以查清違法違紀事實,作出相應處罰。這種專案審計一般稱為財經法紀審計,它實質上衹是財政財務審計的深化。
(二)經濟效益審計(economic effectivity audit)
經濟效益審計是指對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狀況進行審查、評價,目的是促進被審計單位提高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盈利能力,實現經營目標。在西方國傢,經濟效益審計也稱為“3e”(efficiency,effectivity,economy)審計。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則將政府審計機關開展的經濟效益審計統一稱為“績效審計”(performance audit)。西方國傢又將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從事的經濟效益審計活動概括為“經營審計”(operational audit)。
三、按審計實施時間分類
按審計實施時間相對於被審單位經濟業務發生的前後分類,審計可分為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和事後審計。
(一)事前審計
事前審計是指在被審單位經濟業務實際發生以前進行的審計。這實質上是對計劃、預算、預測和决策進行審計,如國傢審計機關對財政預算編製的合理性、重大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等進行的審查;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盈利預測文件的審核,內部審計組織對本企業生産經營决策和計劃的科學性與經濟性、經濟合同的完備性進行的評價等。
開展事前審計,有利於被審單位進行科學决策和管理,保證未來經濟活動的有效性,避免因决策失誤而遭受重大損失。一般認為,內部審計組織最適合從事事前審計,因為內部審計強調建設性和預防性,能夠通過審計活動充當單位領導進行决策和控製的參謀、助手和顧問。而且內部審計結論衹作用於本單位,不存在對已審計劃或預算的執行結果承擔責任的問題,審計人員無開展事前審計的後顧之憂。同時,內部審計組織熟悉本單位的活動,掌握的資料比較充分,且易於聯繫各種專業技術人員,有條件對各種决策、計劃等方案進行事前分析比較,作出評價結論,提出改進意見。
(二)事中審計
事中審計是指在被審單位經濟業務執行過程中進行的審計。例如,對費用預算、經濟合同的執行情況進行審查。通過這種審計,能夠及時發現和反饋問題,盡早糾正偏差,從而保證經濟活動按預期目標合法合理和有效地進行。
(三)事後審計
事後審計是指在被審單位經濟業務完成之後進行的審計。大多數審計活動都屬於事後審計。事後審計的目標是監督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性,鑒證企業會計報表的真實公允性,評價經濟活動的效果和效益狀況。
按實施的周期性分類,審計還可分為定期審計和不定期審計。定期審計是按照預定的間隔周期進行的審計,如註册會計師對股票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進行的每年一次審計、國傢審計機關每隔幾年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的財務收支審計等。而不定期審計是出於需要而臨時安排進行的審計,如國傢審計機關對被審單位存在的嚴重違反財經法規行為突擊進行的財經法紀專案審計;會計師事務所接受企業委托對擬收購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的審計;內部審計機構接受總經理指派對某分支機構經理人員存在的舞弊行為進行審查等。
四、按審計技術模式分類
按采用的技術模式,審計可以分為賬項基礎審計、係統基礎審計和風險基礎審計三種。這三種審計代表着審計技術的不同發展階段,但即使在審計技術十分先進的國傢也往往同時采用。而且,無論采用何種審計技術模式,在會計報表審計中最終都要用到許多共同的方法來檢查報表項目金額的真實、公允性。
(一)賬項基礎審計
賬項基礎審計是審計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它是指順着或逆着會計報表的生成過程,通過對會計賬簿和憑證進行詳細審閱,對會計賬表之間的勾稽關係進行逐一核實,來檢查是否存在會計舞弊行為或技術性措施。在進行財務報表審計,特別是專門的舞弊審計時,采用這種技術有利於作出可靠的審計結論。
(二)係統基礎審計
係統基礎審計是審計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它建立在健全的內部控製係統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上。即首先進行內部控製係統的測試和評價,當評價結果表明被審單位的內部控製係統健全且運行有效、值得信賴時,可以在隨後對報表項目的實質性測試工作中僅抽取小部分樣本進行審查;相反,則需擴大實質性測試的範圍。這樣能夠提高審計的效率,有利於保證抽樣審計的質量。
(三)風險基礎審計
風險基礎審計是審計技術的最新發展階段。采用這種審計技術時,審計人員一般從對被審單位委托審計的動機、經營環境、財務狀況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出發,利用審計風險模型,規劃審計工作,積極運用分析性復核,力爭將審計風險控製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除上述分類外,審計還可按執行地點分為報送審計和就地審計。前者是指審計機構對被審單位依法定期報送的計劃、預算和會計報表及有關賬證等資料進行的審計,主要適用於國傢審計機關對規模較小的事業單位進行的財務審計;後者是指審計機構委派審計人員到被審單位進行現場審計,以全面調查和掌握被審單位的情況,作出準確的審計結論。 |
|
對企業來說,産品生産成本的核算是確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關鍵。由於企業的生産過程涉及大量的對內、對外業務,並且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包含其中,因此往往成為企業所得稅審計的難點,也是審計人員最感頭痛之處。所以,我們在審計過程中,首先應該瞭解企業有關生産成本控製的內部管理體係是否合理。包括瞭解企業是否有專職會計進行成本核算;內部憑證制度是否健全,憑證的種類、內容、編號是否符合會計處理要求;簿記和報表的記錄和製定是否及時完整;憑證、賬册、報表三者之間有無嚴格的核對制度;資産盤點制度是否按期完成;另外還應瞭解企業成本核算的流程。通過上述一係列的調查摸底,確定企業成本核算的可信賴度,然後根據可信賴度的不同,搭配審計人員,組成不同的審計小組進行審查。
(一) 企業生産成本核算的會計處理
産品的生産成本是指工業企業生産一定種類和一定數量産品所支出的各項生産費用的總和,它反映生産費用的最終歸宿,是正確計算利潤的基礎。
一般來說,對於工業企業,生産成本的審計主要在於調閱"生産成本"、"製造費用"、"原材料"、"纍计折舊"、"庫存商品"等會計科目的賬册,確定被審計企業有無虛列成本,有無將非生産性成本擠入生産成本;有無跨期攤銷費用;有無人為利用在産品成本調節利潤等現象。正常的工業企業産品成本核算與主營業務成本核算大致如下:
①分配、歸集直接與間接生産費用與成本
②分配製造費用
③結轉完工産品生産成本
④結轉銷售産品的生産成本
企業發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費用,直接記入"生産成本"賬戶的藉方;發生的其他間接費用先在"製造費用"科目的藉方歸集,月末再分配轉入"生産成本"科目的藉方,該科目月末一般無餘額,而"生産成本"藉方期末餘額反映尚未完成的各項在産品成本。
其中材料費用的歸集,主要是指將用於産品生産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根據領料憑證直接計入各項産品的生産成本。對於一批材料由幾批産品共同耗用,可采用材料定額消耗量比例進行分配,計算公式如下:
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各種産品材料定額消耗量之和
某種産品應分配材料數量=該産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分配率
例1:某廠領用原材料2 000千克,單價10元,原材料費用合計20 000元,生産甲産品200件,乙産品100件,甲産品定額消耗2千克,乙産品1千克,材料費用分配與會計分錄如下:
分配率=20 000÷[(200×2)+l00×l]=40
應分配材料費用:
甲:200×2×40=16 000元
乙:l00×l×40=4 000元
藉:生産成本--甲産品 16 000
--乙産品 4 000
貸:原材料 20 000
對於人工費用的歸集,在審計時要劃清計入産品成本和不計入産品成本的界限。凡屬於生産車間直接從事産品生産人員的工資費用,記入"生産成本"科目;凡屬於各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産所發生的管理人員的工資和費用記入"製造費用";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工資和提取的費用屬於"管理費用"科目。
製造費用是指企業各生産單位為組織和管理生産而發生的各項非直接作用於生産産品的各項間接費用。它包括生産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生産管理部門提取的折舊費、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機物料消耗、勞動保護費、租賃費、保險費、排污費等等。月末應全部分配轉入"生産成本"科目,計入産品成本。
藉:生産成本
貸:製造費用
待攤費用是指本月發生,但應由本月及以後各月産品成本或期間費用共同負擔的費用。這種費用發生以後,不能一次全部計入當月成本、費用,而是按照費用的受益期限攤入各月成本費用。該費用的發生和分配是通過"待攤費用"科目完成的,會計分錄如下:
費用發生時:
藉:待攤費用:
貸:銀行存款(現金)
每月攤銷時(不包括用於非生産用途)
藉:製造費用
貸:待攤費用
預提費用的性質正好同待攤費用相反,是指預先分月計入成本、費用,但由以後月份支付的費用,主要用於利息費用支出與固定資産大小修理費。該費用的預提和支付通過"預提費用"科目完成,會計分錄如下:
提取預提費用時:
藉:製造費用
貸:預提費用
實際支付時:
藉:預提費用
貸:銀行存款
(二) 生産費用分配的審計
1.工業企業發生歸屬於本期的生産費用,按其經營用途分別計入"生産成本"、"製造費用"等有關賬戶後,在月末還須對間接費用進行分配,轉入按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的"生産成本"賬戶,藉以正確計算本期完工産品的成本。
對生産費用的分配,必須劃清以下界限:正確劃分應計入産品成本和不應計入産品成本的費用界限;正確劃分各種産品的費用界限;正確劃分上、下期費用的界限;正確劃分完工産品與在産品的費用界限。因此,生産費用分配主要應從企業采用的分配標準、應分配的金額和分配率等方面進行審計。
1.生産費用分配標準的審計
(1) 審計內容。生産費用分配標準是間接費用歸屬於産品的依據,主要審查企業對各項費用的分配標準是否適當,有無利用變換分配標準,人為地調整各産品間應承擔的費用成本的;分配的標準與實際發生的統計數有無不相符的;同一種産品承擔兩種費用,標準有無不-緻的。
(2) 審計方法。-是收集資料,掌握企業歷年來各種間接費用采用分配標準的情況,對照檢查本期采用的分配標準是否適當。二是查清分配標準如何確定及其取得的來源。三是核實車間原始記錄,統計報表數字等,檢查對照各種費用分配表上的分配標準,是否有弄虛作假的現象。
2.生産費用被分配額的審計
(1) 審計內容。生産費用被分配額指在費用發生時,無法確定應由哪種産品承擔而須按一定的分配方法計入産品成本的間接費用,如"生産成本"、"製造費用"。應審查"費用分配表"的分配總額與該項費用賬戶的發生額是否相符,有無將應由下期成本承擔的費用提前在本期分配的;有無將不應由産品成本負擔的非生産項目的費用,計入分配額的;有無將直接費用錯作間接費用分配的;有無將免稅産品的費用擠入分配額轉嫁給應稅産品的。
(2) 審計方法。根據費用分配表與有關費用明細賬及會計憑證核對,從費用歸屬項目、歸屬期限以及數字計算等方面加以核實,如發現不實,應重新計算並編製"費用分配表",然後同原"費用分配表"比較,其差額從生産成本中剔除,轉入有關項目。
3.生産費用分配率和分配額的審計
主要審查分配率的計算是否正確,分配給各産品的費用與應負擔的生産費用是否相符。可根據"費用分配表"計算:
費用分配率=(被分配費用額÷費用分配標準)× 100%
某種産品應 某種産品 費 用
負擔的費用 = 分配標準 × 分配率
通過復核,如發現有錯,應查明原因,予以調整。 |
|
有人認為審計是從會計中派生出來的,其本質還是與會計有關。事實上,審計與會計是兩種不同的但又有聯繫的社會活動。審計與會計的聯繫主要表現在:審計的主要對象是會計資料及其所反映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會計資料是審計的前提和基礎。會計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活動本身就是審計監督的主要對象。我國古代的“聽其會計”和西方國傢的“聽審”,都含有審查會計之意,檢查會計資料衹是審計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隨着審計的發展,審計和會計的區別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産生的前提不同。會計是為了加強經濟管理,適應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産生的;審計是因經濟監督的需要,也即是為了確定經營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經濟責任的需要而産生的。二是兩者性質不同。會計是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對生産經營或管理過程進行反映和監督;審計則處於具體的經營管理之外,是經濟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查,具有外在性和獨立性。三是兩者對象不同。會計的對象主要是資金運動過程,也即是經濟活動價值方面;審計的對象主要是會計資料和其他經濟信息所反映的經濟活動。四是方法程序不同,會計方法體係由會計核算、會計分析、會計檢查三部分組成,包”括了記賬、算賬、報賬、用賬、查賬等內容,其中會計核算方法包括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製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産清查、會計報表等記賬、算賬和報賬方法,其目的是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須的資料和信息;審計方法體係由規劃方法、實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組成,而實施方法主要是為了確定審計事項、收集審計證據、對照標準評價,提出審計報告與决定,使用資料檢查法、實物檢查法、審計調查法、審計分析法、審計抽樣法等,其目的是為了完成審計任務。五是職能不同。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經濟活動過程的記錄、計算、反映和監督;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監督,此外還包括評價和公證。會計雖說也具有監督職能,但這種監督是一種自我監督行為,主要通過會計檢查來實現,會計檢查或查賬,衹是檢查賬目的意思,主要針對會計業務活動本身,而審計,既包含了檢查會計賬目,又包括了對計算行為及所有的經濟活動進行實地考察、調查、分析、檢驗,即含審核稽查計算之意;會計檢查衹是各個單位財會部門的附帶職能,而審計是獨立於財會部分之外的專職監督檢查;會計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其檢查範圍、深度、方式均受到限製,而審計的目的在於證實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審計檢查會計資料衹是實現審計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手段。
____任何審計都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和審計授權或委托人。審計主體,是指審計行為的執行者,即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為審計第一關係人;審計客體,指審計行為的接受者,即指被審計的資産代管或經營者,為審計第二關係人;審計授權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權或委托審計主體行使審計職責的單位或人員,為審計第三關係人。一般情況,第三關係人是財産的所有者,而第二關係人是資産代管或經營者,他們之間有一種經濟責任關係。第一關係人----審計組織或人員,在財産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經營者之間,處於中間人的地位,這要對兩方面關係人負責,既要接受授權或委托對被審計單位提出的會計資料認真進行審查,又要嚮授權或委托審計人(即財産所有者)提出審計報告,客觀公正地評價受托代管或經營者的責任和業績。為此,計組織或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獨立性,不受其審其他方面的幹擾或干涉,這是審計區別於其他管理的一個根本屬性。
____審計本質是一項具有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這一表述既符合審計産 |
|
shenji
審計
auditing
由獨立的機構和人員對被審單位的會計記錄、會計報表和其他經濟資料及其所反映的經濟活動是否真實正確、合規合法和經濟有效進行審查,並作出公正評價的一項經濟監督活動。
産生和發展 審計産生於經濟監督的需要。審計有由國傢機構進行的政府審計(即官廳審計)和由社會上執業會計師進行的民間審計。早期的審計為官廳審計,實際上是一項財政監察工作;現代意義的審計,還包括民間審計在內。
在中國,審計作為一項經濟監督工作,源遠流長。據《周禮》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設有宰夫官職,執掌“考其出入,而定刑賞”的職權,是為中國官廳審計的濫觴。秦漢時期設御史大夫,兼管上計之職。“察計簿,疑非實者,按之,使真偽毋相亂”《漢書·宣帝紀》。秦漢以前,審計工作衹見於官吏職掌的記述。隋唐以後,開始設獨立的審計機構,如隋唐時期的比部,行審計之事;北宋時在太府寺內設“審計司”,南宋時一度設審計院,是為中國審計用語的開端。元、明、清各代,取消了專職審計機構,審計職權由都察院、科道的官員執掌。至於完整的審計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則開始於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北洋政府在國務院下設審計處。1914年改為審計院,直屬大總統,並頒布了《審計法》。1928年國民黨政府設立審計院,直屬國民政府,同年公佈《審計法》;1931年改為審計部,隸屬於監察院。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組織和革命根據地先後建立了審計機構,並製定了一些審計法規。1925年,省港罷工委員會下設審計局。1933年12月和1934年2月,中華蘇维埃共和國分別規定了地方審計委員會和中央審計委員會的組織和職權。1939年2月設立陝甘寧邊區政府審計處,並製定了略具雛形的審計制度。
在西方,處於封建社會時期的一些歐洲國傢,也設有審計機構。如法國在資産階級革命前,就設有審計廳;1256年路易九世曾下令,命各官吏送其計算書到巴黎接受審計人員的審查。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審計雖有發展,但限於皇傢的官廳審計,而民間審計的發展則是在資本主義興起以後。最早在英國出現了以查帳為職業的民間執業會計師。以後,隨着股份公司的發展,財産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的分離,為了維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由執業會計師組成的民間審計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1853年蘇格蘭的愛丁堡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會計師協會。但當時的英國民間審計,大多采用以全查為特徵的詳細審計,實際上是對全部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復核。20世紀以後,審計的發展中心轉移到美國:在30年代前,為適應短期信用的發展,出現了以證明企業信用和分析企業償債能力為目的的資産負債表審計;30年代初,由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大批企業破産,致使投資者十分關心企業經營的盈虧,進而出現了以證明、分析企業獲利能力為目的的損益表審計;國傢以法令規定,凡股票在證券交易所買賣的公司,其資産負債表和損益表必須經過執業會計師的審查簽證,從而使財務報表的審計有了法律的依據,也進一步推動了審計工作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西方經濟的發展,競爭更趨劇烈,為了加強單位內部的經濟監督,實行事前控製,審計又有了新的發展。現代審計突破了由外部審計人員進行事後查帳的傳統模式,發展為外部審計與內部審計並重,事後審計與事前審計並重。審計的範圍和內容,也從財務活動擴展到經營管理活動,並註重對經營業績和效益的審查,從而出現了業務審計、管理審計等概念。審計的作用,則從查錯防弊的防護性作用嚮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提供建議的建設性作用擴展。此外,重視對 |
|
- : Audit
- n.: auditing
|
|
- n. vérification des comptes
|
|
會計 | 股票證券 | 經濟 | cpa | 法律 | 江蘇 | 教育 | 大學 | 部門 | 國傢機關 | 政府 | 考試 | 培訓 | 財會考試 | 國務院 | 政府部門 | 審計長 | 財務 | 會計學 | 審計學 | 四大 | 會計師事務所 | 稅務 | 財務咨詢 | 電算化會計 | 內部控製 | 更多結果... |
|
|
|
|
比部 | 變量抽樣 | 調節法 | 工程項目審計 | 會計責任 | 鑒定法 | 聯合審計 | 全部審計 | 上計制度 | 審計案例 | 審計依據 | 事後審計 | 事前審計 | 事中審計 | 稅務審計 | 外部審計 | 一般控製 | 屬性抽樣 | 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 | 財務審計 | 財政財務審計 | 國際審計準則 | 績效審計 | 企業財務審計 | 任意抽樣 | 順查法 | 制度審計 | 復審 | 比率分析法 | 比較分析法 | 符合性測試 | 觀察法 | 間接證據 | 金融審計 | 經濟公證 | 內部控製制度 | 內部審計 | 審計報告 | 審計程序 | 審計風險 | 審計證據 | 推理法 | 應用控製 | 政府審計 | 直接證據 | 財經法紀審計 | 財政審計 | 復算法 | 管理審計 | 國傢審計機關 | 經濟評價 | 民間審計 | 內部牽製制度 | 內部審計機構 | 盤存法 | 趨勢分析法 | 社會審計 | 審計檔案 | 審計工作底稿 | 審計監督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