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 > 存在主義
目錄
cún zài zhǔ yì cún zài zhǔ yì
  現代西方哲學學說和流派之一。把存在當作哲學的對象,認為個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發點。代表人物有海德格爾、薩特等。這一學說對現代西方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文藝方面,影響很大。
理論概述 Theory Overview
存在主义 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 理论概述
  存在主義又稱生存主義,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這一名詞最早由法國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馬塞爾提出。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剋思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公認的存在主義先驅為索倫·奧貝·剋爾凱郭爾和弗裏德裏希·尼采。其後還有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馬丁·海德格爾、安德烈·馬爾羅、讓-保羅·薩特、莫裏斯·梅洛-龐蒂、列維·斯特勞斯、阿爾貝·加繆、西蒙娜·德·波伏瓦等哲學家。
  存在主義文學家有弗蘭茨·卡夫卡、讓-保羅·薩特、安德烈·馬爾羅、西蒙娜·德·波伏瓦、阿爾貝·加繆等。
  存在主義在二戰後約1945~1955年成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學說,其後則逐漸冷淡,但它對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的影響還在持續。
  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以前,在西方的存在主義者始終可以分為有神論與無神論的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都大量使用一些相同語意的術語,他們共同描述了人生是不能被證明有什麽永恆價值的、人生是不可能自行脫睏的、是荒謬的、被拋棄的甚至是的場災難。這一些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以加繆為一個極端突出的方式表達出他們的心志—他們决定接受現象世界中沒有上帝存在的這個事實,選擇做一個誠實而孤獨的人,而不是陷入不知道究竟是人創造了造物主或反之的循環論證當中。
  存在主義者對虛無根源的判斷便是兩派論者的差異所在,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延用了全部無神論存在主義者的說法,並提出結論說:正是因為人類離開了他們的造物主,所以纔會陷入這種莫名的虛無感當中,人生的價值也因此衹有在與造物主的聯合當中才能體現出來。
  有神論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神學)
  存在主義神學有表現兩種型態,第一種表現在強調形而上學(或稱為本體論)的學說,該學說主張:上帝是落在現象世界以外的位格,並且人類的認知能力僅僅止於存在着的這個現象世界,換言之,上帝是人類不可能認識的對象──他永遠不會成為人類認識活動的客體。這宇宙若有一位造物主,他就必定會是一位“永遠的主體”,倘若上帝與受造物並存於這個世界並且淪為人類觀察的對象,那麽這一位就必然不是上帝。這一種存在主義神學有它明顯的古希臘哲學淵源,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透過奧古斯都影響基督教而完成的教父時期神學。
  第二種存在主義神學的表現在於強調我們應該同情“生而為人”這種無可施為之處境上。簡單說這就是經凱爾凱郭爾與尼采再提出以後影響歐洲哲學的存在主義之精神內容。
  雖然這些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基調都是從人離開造物主以後的虛無感出發,論述人要如何得到救贖、找回完整的自己或是達到一種精神的升華—但除此之外,他們的神學內容也就此南轅北轍、分道揚鑣了。存在主義神學家幾乎多是基要真理的反對者,而他們也沒有成為一個嚴謹的論述集團、提出過什麽縝密的體係來。存在主義神學家對“原罪”、“教儀”跟“是否整本《聖經》都是由聖靈所啓示的?”等等的問題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彈性,可以說他們衹特別關心在 神正論這一係列的問題上──甚至在這一個重要的問題上也因為有本體論的這把保護傘而顯得相當滑頭,存在主義神學也因此是個不容易界定其內涵的學說。另外,基於 存在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對人類處境的關懷,換言之,它的內容也與人文主義多所重複,故而在探討 神學時使用人文主義視野的 神學家也會被看做是本派論者。這點不可不細察。
  無神論的存在主義
  尼采是個真正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他認為,對宗教的信仰必然導致“奴隸道德”的産生。首先,宗教宣揚的超凡世界大大地削弱了人類控製世界的意願;其次,宗教的信仰必然在人的頭頂套上了罪惡的枷鎖,人因而失去實現意願的自由以及表達直覺的本性。總之,宗教阻止了人類本能的自然表現。因此,他認為沒有任何宗教是正確的,宗教是墮落的力量,充滿着腐敗的成份。尼采便高呼:“上帝死了。”尼采馬上發現了,在上帝死了以後,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這就發現了人類的存在危機。
  對於人類的存在危機,尼采認為解决的方法就是“超人”。人類衹有通過創造更高級的人,即“超人”,才能得以實現自我拯救。
十九世紀 Nineteenth century
存在主义 十九世纪
存在主义 十九世纪
  剋爾凱郭爾與尼采
  剋爾凱郭爾(Kierkegaard)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被公認為是最早具有存在主義傾嚮的哲學家,他們提出了存在主義的許多基本命題,雖然兩者都不以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命名自己的學說,有時甚至很難判定他們在作品中對二十世真正的存在主義究竟持什麽態度。
  他們專註於人的處境(human experience)而不是數學或邏輯學的真實,他們認為後者並沒有個人經歷真實。他們像帕斯卡爾(Pascal)一樣,對人在意識上與無意義宇宙的對立進行了研究。不同的是,帕斯卡爾並不認為人的自由意志(free choices)有什麽特別的價值,但剋爾愷郭爾和尼采(尤其是尼采)卻把人的意志當作一種至高無上的信仰。
  剋爾愷郭爾的“信心的跳躍”和尼采的“超人學說”都明確界定了“人的自然存在(nature of their own existence)”和“人的本質”的區別。同時,二者的思想對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和極端懷疑主義(nihilism)都有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還肯定了剋爾愷郭爾對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所作出的貢獻。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卡夫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與卡夫卡(Kafka)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地下組織的記錄》(Notes from Underground)講述了關於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男人的故事,他對自己在社會上的身份不滿,並决定創造自己的本質。事實上,這可以被認為是“存在先於本質”在文學上的表達。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許多小說,比如《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還有《剋拉馬佐夫兄弟》都中肯地表述了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可以被稱為“有神論的存在主義(Christian Existentialism)”在文學作品中,他既批判社會,又宣揚了皈依基督教,屈從忍讓的思想,總體上表現為一種搖擺不定,常常為俄國反動勢力利用。
  卡夫卡是奧匈帝國的文學天才,他的一生短暫而平實,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小說作品,作品中,卡夫卡流露出對荒誕世界的不滿,無奈等多種十分復雜的情感,開二十世紀荒誕文學之先河。
  在作品《城堡》中,卡夫卡描述了這樣一個荒謬的世界:城堡近在眼前,公民K到死都無法進入,沒人知道K為什麽要進入城堡,可K卻為了進入城堡四處求人,K衹是一個農民,卻被城堡莫名其妙地任命為土地測量員。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他的作品藴含着深刻的寓意,至今吸引大批文學愛好者研究,甚至形成了和“紅學”齊名的“卡夫卡學”。
二十世紀早期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二十世紀的最初十年,哲學界涌現出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們大多獨立工作,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受剋爾愷郭爾、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
  西班牙哲學家Miguel de Unamuno y Jugo在其1913年的著作《人類的悲劇意識與民族國傢》(The Tragic Sense of Life in Men and Nations)強調了生命的“肉體與本質”(flesh and bone),反對抽象的理性主義以及其他關懷個人信仰的體係哲學。他強調人要保持一種“悲劇意識”(a sense of the tragic)和對宇宙荒謬性的探索,他以塞萬提斯所著《堂吉柯德》的主人公堂吉柯德,作為自己人生哲學的象徵。
  另一位西班牙語思想傢Ortega y Gasset在1914年出書,認為人的存在,衹能被精確定義為孤立個人的存在,他對立於客觀世界。他說:“我是我自己和我的境遇”(西班牙語Yo soy yo y mi circunstancia)。
  德國哲學家Martin Buber在柏林大學( the Universities of Berlin)完成了他的哲學著作,他在著作中對人的存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海德格爾於1927年在E.鬍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與時間》,這部書成為存在主義源出於現象學派的象徵性著作。海德格爾在該書的開頭就引了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着’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麽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現在我們卻茫然失措了。”他說柏拉圖當時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實並沒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還沒有解决,而他就是要來重新提出並解决這個“存在的意義的問題”。
  二十世紀早期的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還包括法國的列維·斯特勞斯(Lev Shestov )和俄國的Nikolai Berdyaev
第二次世紀大戰後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讓-保羅·薩特
  二戰是繼1929年西方經濟危機之後降臨的又一次致命的災難。一場荒謬的戰爭使數千萬生靈塗炭,單法國就喪失了57萬人。萬惡的法西斯給人們心靈上造成了嚴重的、難以平復的創傷。嚴峻的現實教育了薩特這一代追求自由與進步的知識分子。
  在二戰爆發前很長一段時間裏,薩特是遠離政治的,他對其好友尼贊加入法國共産黨,投身政治並不以為然。對於“介入”、“行動”這些以後在他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也沒有明確的設想,那時,他甚至不參加大選,他早期的作品也都偏重於現象學和心理分析,二戰剛開始時,他還是以一種相當抽象的,知識分子式的方式去經歷即將來臨的災難。但,隨着法國的淪陷,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他不再滿足於用一種現象學的方法認識世界,而是強烈渴望一種“介入”的自由,也就是要實踐他的哲學思想。
  薩特在戰爭中始終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戰綫一邊,積極參加抵抗運動,他的立場十分鮮明:反對這場荒謬的戰爭,反對法西斯的暴行。他於1939年9月在洛林地區應徵入伍,從軍途中,他大量閱讀剋爾愷郭爾與海德格爾的書,寫下大量讀書札記(這些札記後來以《怪誕戰爭日記》為名於1983年出版)。不久,薩特被德軍俘獲,關入德軍特萊福第十二集中營。
  集中營裏的生活給薩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在與其他囚犯的共同生活中,他逐漸形成了“社會集團理論”和“他人就是地獄”等重要思想。
  1941年,薩特以偽造的證明獲釋,秋天,薩特出版了無神論存在主義的標志性著作《存在與虛無》,這本書為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書中關於自由的激進觀點,更是號召人們勇敢地投入反法西斯戰爭中。待至1945年,存在主義已經成為西方哲學界的主流思想。
  阿爾貝·加繆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作傢。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幼年喪父,靠奬學金讀完中學,在親友的資助和半工半讀中念完大學並取得哲學學士學位。希特勒上臺後,加繆參加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並一度加入法共,後退黨。1944年法國解放,加繆出任《戰鬥報》主編,寫了不少著名的論文。
  加繆1935年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曾創辦過劇團,寫過劇本,當過演員。戲劇在他一生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劇本有《誤會》(1944)、《卡利古拉》(1945)、《戒嚴》(1948)和《正義》(1949)等。除了劇本,加繆還寫了許多著名的小說。中篇小說《局外人》不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誕小說的代表作。該作與同年發表的哲學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在歐美産生巨大影響。長篇小說《鼠疫》(1947)曾獲法國批評奬,它進一步確立了作傢在西方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因為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徹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良知的問題”,1957年加繆獲得諾貝爾文學奬。1960年,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
  加繆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義者,儘管他自己多次否認。1951年加繆發表了哲學論文《反抗者》之後,引起一場與薩特等人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决裂,這時人們纔發現,加繆是荒誕哲學及其文學的代表人物。
  加繆的創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極其客觀地表現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筆簡潔、明快、樸實,保持傳統的優雅筆調和純正風格。他的“小說從嚴都是形象的哲學”,藴含着哲學家對人生的嚴肅思考和藝術傢的強烈激情。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他贏得了遠遠超過前輩的榮譽。他的哲學及其文學作品對後期的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影響很大。評論傢認為加繆的作品體現了適應工業時代要求的新人道主義精神。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裏,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作品有《誤會》、《卡利古拉》、《戒嚴》、《正義》、《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話》、《鼠疫》等 莫裏斯·梅洛-龐蒂
  龐蒂係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早年畢業於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lycée Louis-le-Grand),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與薩特為同學,1930年獲得哲學教師的學銜。
  先在沙特爾教書,再返回巴黎高師任導師。1945年,憑《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兩部重要著作獲得博士學位。
  1945至48年,在裏昂大學講授哲學。1949至52年,在索爾本大學
  講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從1952年直至逝世,在法蘭西學院任哲學教授,為歷來最年輕擔任該職者。
  1945年10月薩特等人創立《現代》(Les Temps modernes)雜志,龐蒂從創刊至1952年12月,擔任該雜志的政治版編輯。死於心髒停搏,享年53歲
主要哲學命題 Major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存在主义 主要哲学命题
  人的實在
  1.他人的存在
  “我們的身體——其特性即本質上是被他人認識的:我認識的東西就是他人的身體,而我關於我的身體所知道的主要東西來自他人認識它的方式。”(存在與虛無第289頁)我的身體就把我推嚮了他人的存在和我的“為他的存在”。這是研究人與存在關係中不能不註意到的我的存在的新結構。
  薩特首先批評了實在論以及鬍塞爾、黑格爾和海德格爾有關他人的思想。實在論把他人看作是實在的物,是思想實體。鬍塞爾的先驗自我沒有脫離唯我論,仍然沒有脫離人與他人的認識關係。黑格爾比鬍塞爾進步(雖然從生平年代他先於鬍塞爾),他的“主奴關係”已經明確“我在我的存在中是依賴於他人的”。但是薩特認為他還是犯了認識論和形式上的樂觀主義的錯誤,沒有看到別人的內在性的存在本身的超越性。海德格爾在薩特看來,雖然提出了“存在”的關係,但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作“共在”,這還是一種抽象的關係,還是類似於康德的主體的抽象的本體論基礎。
  而薩特認為他的他人的思想是從存在出發的。他把他人與自為的存在的關係視作存在與存在的關係,而不是認識的關係。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世界分裂,這樣“意識的多樣性”就造成了衝突和紛亂。而他人和我發生關係是通過“註視”,我在他人的“註視”下,我會感到自身的異化,我變成了為他的存在,但我卻永遠不能化歸於他人,反之亦然。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永存的。如果拘於他人的註視,過於註重別人的評論,那就會成為別人的受害者,他人就是地獄。這說明改變自己的行為、打碎他人註視的威脅去爭取自身的解放是多麽重要。
  2.身體
  身體在薩特那裏是緊密相關於“他人”的思想,是從存在論出發的。他的出發點是身體和心中的心都不是知識性的,不是理性抽象的功能。我對我的身體永遠不能有一種對象的認識,它衹有在“為他人”時才能成為對象,成為一個“為他的存在”。存在論的身體三維是:我使我的身體存在,我的身體被他人認識和使用,他人對我表現為我對其而言是對象的主體。這樣的身體三維的描述確定了他人與我的基本的原始關係。
  3.與他人的具體關係
  薩特以人對他人的“性”態度作為基本模式,具體地闡述了我與他人關係的類型。因為薩特認為性的態度是與他人關係的基本原始的行為,其中包含着“他人的存在”的原始偶然性和自為的“人為性”的原始偶然性。而人與人之間的許多復雜性都是這些原始行為的多樣化。
  對待他人的第一種態度是:愛情、語言和受虐色情狂。薩特認為愛情是一種意識活動,因為愛情遠遠不止是純粹肉體的占有的情欲,所以很難成功和滿足,我和他人都是自由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愛情就是衝突。而受虐色情狂這種極端的態度就是要謀劃使自己被他人吞併,並且在主觀性中消失以便使我擺脫我自己的主觀性。這種態度最終歸於失敗。
  對待他人的第二種態度:冷漠、情欲、憎恨、性虐待狂。作為這種態度的極端性虐待狂要求的是一種非相互性的關係,要充當一個自由的占有的權利的存在,把他的對象完全當作一種工具,用痛苦來顯現這個對象的肉體。這種態度和第一種態度一樣是歸於失敗的。
  有關對待他人的具體態度的例證,中心的一點就是要說明自為與自為之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個自為與另一個自為發生關係時,要麽就是甘心成為對方的客體,要麽就是反過來註視別人的註視,進行反抗。但無論哪一種態度,都不能真正把兩個自為化為一體,既不能完全被對方占有,也不能完全占有對方,我與他人的關係不是和諧的“共在”,而是“衝突”。
  為了使我與他人的關係的理論更加完善,薩特進一步提出了“我們”的問題。“我們”是我與他人關係中的某種特殊的經驗,是在特殊情況下,在“為他人的存在”的基礎上産生的,為他人的存在先於並建立了與他人的共在。薩特認為存在着兩種完全不同的“我們”的經驗:在第三者註視下,我與他人發生關係時的“對象一我們’,以及在一些個人的集體活動或集體勞動中形成的“主體一我們’。這兩種經驗之間沒有任何對稱性,前者揭示的是人的實在的存在一維,是對“為他的存在”的原始體驗和單純的多樣化。而後者是在社會歷史的世界中個體所實現的心理學的體驗,衹是一個純粹的主觀經歷。所以“我們”的經驗,儘管是實在的,卻無法改變我與他人之間關係是“衝突”的結論。人的實在無法擺脫這兩難境地:或超越別人或被別人超越。意識問的關係的本質不是“共在”,而是“衝突”,這是自為的宿命。 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先於本質”(法語: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首見於薩特所著的《存在與虛無》。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麽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
  他人就是地獄
  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認為,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瞭解,而且,存在着一種相爭關係,海德格爾認為:一個人在世界上必須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關係是“麻煩”和“煩惱”,同其他的人相處,必將産生無限的煩惱,他或者與其他人合謀,或者贊成他人,或者反對他人。
  薩特認為:由於人都是自由的,人人呢都試圖獲得自己的自由,從而就把他人當作對象來對待。薩特著名的《禁閉》就表現了任何人之間的這種關係。劇中有三人死後同居於象徵為地獄的密室中,其中加爾森是逃兵、埃斯泰勒是殺嬰犯,離不開男人,追求加爾森的伊奈斯是同性戀者。這三個人之間相互的存在對別人都是一種痛苦,這是他人就是地獄這一命題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在薩特看來,他人乃是一個存在的客體,這種客體不同於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還對我構成了威脅,因為他是自由的物體。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變成物。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從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獄中解脫出來,衹能有兩種途徑:或者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縱他人。
後世影響 Its influence
  對哲學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
  (以下內容等待相關人士補充)
  存在主義對人的生存的孤獨性、虛無性及不確定性的強調,從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現代性、解構主體性、顛覆客觀性等,為後現代主義的産生提供了理論來源。
  西方馬剋思主義
  (以下內容等待相關人士補充)
  對藝術的影響
  參見詞條“荒誕派”
  薩特,加繆等人的存在主義思想,尤其是對荒謬性的深刻解析,對荒誕派文學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小說
  卡夫卡是荒誕文學的代表。他的《審判》、《城堡》、《變形記》、《地洞》等可以說是荒誕小說的代表。 30 、 40 年代,存在主義哲學的興起,薩特、加繆等存在主義哲學家以文學來宣傳“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是荒誕的”這些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主張,創作出了《惡心》、《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誕作品。
  戲劇
  存在主義對戲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荒誕劇上。荒誕派戲劇接受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主張和超現實主義等流派文學觀念及表現手法,並加以融會,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應該說荒誕派戲劇與薩特、加謬為首的存在主義文學思想內容的總體傾嚮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誕派戲劇選擇了獨特的表現形式,這是他們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戲劇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
  荒誕戲劇(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在世界戲劇史上有輝煌的歷史。代表性作傢有貝剋特 (Samuel Beckett),代表作包括《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禿頭舞女(La cantatrice chauve) 等,通過看似荒誕怪異的處境和人物,嘲弄及批評現存的人際關係及社會價值觀。
  受二戰影響,荒誕戲劇很多時候都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現實,它註重人類的孤獨、隔膜、絶望等生存睏境的思考;世界對人類而言,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荒誕劇作傢對人生的荒謬性,表達強烈的反感和尖刻的諷刺,這是當時有良知的文人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一般而言,荒誕劇缺乏具體的情節,整個舞臺就是荒謬世界的縮影,除了展現人存在的荒謬性,同時也試圖展現人類自由意志的價值,主張人可以在荒謬世界中尋找出路。
  荒誕劇關註人的本體,人的生存環境,以及作為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意義,創作上一反傳統,將戲劇上不可缺少的環境,人物全部拋棄,用最直白的語言,最平凡的事件,最簡單的情節,表現最真實的生活,揭示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荒誕劇在藝術表現上有如下特點
  ①反對戲劇傳統,拋棄結構,劇情邏輯的連貫性;對話常出現單調重複,甚至沒有傳統的劇情,人有時自言自語,顯示人生的空虛無聊,滑稽和殘酷;
  ②通常用象徵、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
  ③缺乏時間感,人物沒有因劇情發展而改變,也沒有傳統戲劇應有的結局,劇中人物無目的地存在;
  ④以喜劇形式,來表嚴肅的悲劇主題,因此有時也被稱為“黑色喜劇”(black comedy),令人覺得比悲劇更絶望,更具嘲弄性。
  繪畫
  (以下內容等待相關人士補充)
  對科學的影響
  精神分析學
  以下內容等待相關人士補充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cunzaizhuyi
  存在主義
  L’Existentialisme
    法國當代文學流派,包括基督教存在主義和無神論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原是一個哲學概念,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剋爾凱戈爾在其哲學著作《憂慮的概念》中,奠定了宗教存在主義思想體係。1925年前後,法國哲學家和劇作傢加布裏埃爾·馬塞爾第一次把剋爾凱戈爾的學說介紹到法國,在法國創立基督教存在主義文學。這種文學表現出超驗的、神秘的宗教色彩,描寫靈魂和肉體的矛盾衝突、靈魂的再現,在絶望時籲求上帝的恩典。劇中人物大多是憂鬱型的悲劇角色。馬塞爾沒有著名的追隨者,並且他的學說和作品也受到基督教教會的抵製,所以基督教存在主義文學影響不大,主要流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存在主義的兩個代表作傢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
    無神論存在主義也稱薩特的存在主義,或簡稱為存在主義。薩特是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首先把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應用到文學中去,創立了無神論存在主義文學流派。這一流派宣揚人的“存在先於本質”,證明上帝並不存在;反對順從主義,主張確立新的人道主義。存在主義文學描繪世界和人生現實的荒誕性,否定理性至上的樂觀精神;它剖析人的憂慮和絶望的情感,但要求人們必須有為了光明合理的生活而鬥爭的勇氣。存在主義是法國戰後文學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流派。
    薩特於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惡心》開了無神論存在主義文學的先河。他於1943年發表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綱領,1944年上演的戲劇《密室》加強了存在主義文學的影響。薩特的《惡心》和加繆的《局外人》(1942)頗象姊妹篇,它們描繪了一個令人厭惡的荒誕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憂慮的、彷徨無主的“多餘人物”。這是早期存在主義文學作品的第一個特徵。1946年薩特發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論著,是存在主義的另一篇重要宣言。薩特在戰後的作品中體現了“新人道主義”精神,例如在《恭順的妓女》(1947)中,作者譴責了種族主義的罪惡行為,對被壓迫被損害的黑人寄予深切的同情。法國作傢穆尼耶指出,所謂“新人道主義”就是表達“絶望者的希望”。1945至1950年期間的存在主義文學作品往往體現了這種“新人道主義”精神,這是存在主義文學的第二個特徵。在薩特的《死無葬身之地》(1946)、《骯髒的手》(1948),加繆的《正義者》(1949),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大人先生們》(1954)等作品中,作者強調了道德與行動、目的與手段、生存自由與生存條件之間的矛盾衝突,表現了人的理想與客觀存在的不一致性。這是存在主義文學的第三個特徵。
    無神論存在主義的另一個重要作傢是阿爾貝·加繆。加繆並不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作傢,但鑒於他的作品的基調和氣質,一般評論傢都把他列為存在主義作傢。他的小說《局外人》和劇本《卡利古拉》(1945)、《誤會》(1944)以及散文集《西敘福斯的神話》等,都揭露了荒誕世界裏的荒誕人生。長篇小說《鼠疫》(1947)的思想內容較為積極,表達了人們團结起來跟荒誕的生存條件作鬥爭的理想。
    女作傢西蒙娜·德·波伏瓦是僅次於薩特和加繆的最有成就的存在主義作傢。她是薩特的學生和伴侶。《女賓》(1943)是她的成名之作,小說描寫一個擺脫了資産階級陳規陋習羈絆的女性,這是存在主義文學中新的人物形象。
    此外,雷蒙·蓋蘭、莫裏斯·梅洛-蓬蒂、班雅曼·豐達納等作傢,雖不完全屬於存在主義流派,但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和作品的影響,他們的作品顯示了存在主義的風格,因此評論傢把他們稱為存在主義的邊緣作傢。
    存在主義在歐美乃至東方一些國傢的文
英文解釋
  1. n.:  existentialism,  that man is a unique and isolated individual in a meaningless or hostile world, responsible for his own actions and free to choose his destiny
相關詞
文學家女權運動女權主義法國作傢人物哲學家名人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哲學神學心理學詞語漢語佛學佛教百科藝術
文學基督宗教戲劇百科辭典丹麥尼采後現代主義當代哲學
更多結果...
包含詞
存在主義的存在主義者存在主義派
視讀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小說存在主義簡論
存在主義美學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治療
存在主義內疚薩特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法學
存在主義戲劇存在主義療法存在主義感激
存在主義作傢西方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否認
存在主義倫理學存在主義(英文版)存在主義課程觀
存在主義心理學基督教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存在主義的大師們現代存在主義哲學與存在主義有關的
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學會存在主義視野下的魯迅存在主義的馬剋思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薩特與存在主義與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
是海德格爾將存在主義社會學主義與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分類詳情
張開尼采張開叔本華張開海德格爾第一次世界大戰薩特
超人異化資産階級呼號基督教徒
天經地義徹頭徹尾意味着的話並不
十九世紀科技文明加繆漂移現實世界
錨鏈馬丁神秘主義強力意志強力
剋爾凱郭爾雅斯貝爾斯人類社會鬍塞爾中的
唯意志主義權力意志虛空西方思想史希臘文
法國哲學家代表人物時代的的觀點獨立自主
前所未有發揚光大歸根結蒂大做文章外人
道德標準哲學的唯一的存在主義自己的
迫切的不復存在同時也生命的戰爭的
不可避免的全部的製造的觀念的非理性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