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爾凱郭爾與尼采
剋爾凱郭爾(Kierkegaard)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被公認為是最早具有存在主義傾嚮的哲學家,他們提出了存在主義的許多基本命題,雖然兩者都不以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命名自己的學說,有時甚至很難判定他們在作品中對二十世真正的存在主義究竟持什麽態度。
他們專註於人的處境(human experience)而不是數學或邏輯學的真實,他們認為後者並沒有個人經歷真實。他們像帕斯卡爾(Pascal)一樣,對人在意識上與無意義宇宙的對立進行了研究。不同的是,帕斯卡爾並不認為人的自由意志(free choices)有什麽特別的價值,但剋爾愷郭爾和尼采(尤其是尼采)卻把人的意志當作一種至高無上的信仰。
剋爾愷郭爾的“信心的跳躍”和尼采的“超人學說”都明確界定了“人的自然存在(nature of their own existence)”和“人的本質”的區別。同時,二者的思想對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和極端懷疑主義(nihilism)都有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還肯定了剋爾愷郭爾對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所作出的貢獻。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卡夫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與卡夫卡(Kafka)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地下組織的記錄》(Notes from Underground)講述了關於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男人的故事,他對自己在社會上的身份不滿,並决定創造自己的本質。事實上,這可以被認為是“存在先於本質”在文學上的表達。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許多小說,比如《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還有《剋拉馬佐夫兄弟》都中肯地表述了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可以被稱為“有神論的存在主義(Christian Existentialism)”在文學作品中,他既批判社會,又宣揚了皈依基督教,屈從忍讓的思想,總體上表現為一種搖擺不定,常常為俄國反動勢力利用。
卡夫卡是奧匈帝國的文學天才,他的一生短暫而平實,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小說作品,作品中,卡夫卡流露出對荒誕世界的不滿,無奈等多種十分復雜的情感,開二十世紀荒誕文學之先河。
在作品《城堡》中,卡夫卡描述了這樣一個荒謬的世界:城堡近在眼前,公民K到死都無法進入,沒人知道K為什麽要進入城堡,可K卻為了進入城堡四處求人,K衹是一個農民,卻被城堡莫名其妙地任命為土地測量員。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他的作品藴含着深刻的寓意,至今吸引大批文學愛好者研究,甚至形成了和“紅學”齊名的“卡夫卡學”。
二十世紀早期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二十世紀的最初十年,哲學界涌現出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們大多獨立工作,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受剋爾愷郭爾、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
西班牙哲學家Miguel de Unamuno y Jugo在其1913年的著作《人類的悲劇意識與民族國傢》(The Tragic Sense of Life in Men and Nations)強調了生命的“肉體與本質”(flesh and bone),反對抽象的理性主義以及其他關懷個人信仰的體係哲學。他強調人要保持一種“悲劇意識”(a sense of the tragic)和對宇宙荒謬性的探索,他以塞萬提斯所著《堂吉柯德》的主人公堂吉柯德,作為自己人生哲學的象徵。
另一位西班牙語思想傢Ortega y Gasset在1914年出書,認為人的存在,衹能被精確定義為孤立個人的存在,他對立於客觀世界。他說:“我是我自己和我的境遇”(西班牙語Yo soy yo y mi circunstancia)。
德國哲學家Martin Buber在柏林大學( the Universities of Berlin)完成了他的哲學著作,他在著作中對人的存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海德格爾於1927年在E.鬍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與時間》,這部書成為存在主義源出於現象學派的象徵性著作。海德格爾在該書的開頭就引了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着’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麽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現在我們卻茫然失措了。”他說柏拉圖當時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實並沒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還沒有解决,而他就是要來重新提出並解决這個“存在的意義的問題”。
二十世紀早期的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還包括法國的列維·斯特勞斯(Lev Shestov )和俄國的Nikolai Berdyaev
第二次世紀大戰後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讓-保羅·薩特
二戰是繼1929年西方經濟危機之後降臨的又一次致命的災難。一場荒謬的戰爭使數千萬生靈塗炭,單法國就喪失了57萬人。萬惡的法西斯給人們心靈上造成了嚴重的、難以平復的創傷。嚴峻的現實教育了薩特這一代追求自由與進步的知識分子。
在二戰爆發前很長一段時間裏,薩特是遠離政治的,他對其好友尼贊加入法國共産黨,投身政治並不以為然。對於“介入”、“行動”這些以後在他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也沒有明確的設想,那時,他甚至不參加大選,他早期的作品也都偏重於現象學和心理分析,二戰剛開始時,他還是以一種相當抽象的,知識分子式的方式去經歷即將來臨的災難。但,隨着法國的淪陷,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他不再滿足於用一種現象學的方法認識世界,而是強烈渴望一種“介入”的自由,也就是要實踐他的哲學思想。
薩特在戰爭中始終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戰綫一邊,積極參加抵抗運動,他的立場十分鮮明:反對這場荒謬的戰爭,反對法西斯的暴行。他於1939年9月在洛林地區應徵入伍,從軍途中,他大量閱讀剋爾愷郭爾與海德格爾的書,寫下大量讀書札記(這些札記後來以《怪誕戰爭日記》為名於1983年出版)。不久,薩特被德軍俘獲,關入德軍特萊福第十二集中營。
集中營裏的生活給薩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在與其他囚犯的共同生活中,他逐漸形成了“社會集團理論”和“他人就是地獄”等重要思想。
1941年,薩特以偽造的證明獲釋,秋天,薩特出版了無神論存在主義的標志性著作《存在與虛無》,這本書為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書中關於自由的激進觀點,更是號召人們勇敢地投入反法西斯戰爭中。待至1945年,存在主義已經成為西方哲學界的主流思想。
阿爾貝·加繆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作傢。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幼年喪父,靠奬學金讀完中學,在親友的資助和半工半讀中念完大學並取得哲學學士學位。希特勒上臺後,加繆參加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並一度加入法共,後退黨。1944年法國解放,加繆出任《戰鬥報》主編,寫了不少著名的論文。
加繆1935年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曾創辦過劇團,寫過劇本,當過演員。戲劇在他一生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劇本有《誤會》(1944)、《卡利古拉》(1945)、《戒嚴》(1948)和《正義》(1949)等。除了劇本,加繆還寫了許多著名的小說。中篇小說《局外人》不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誕小說的代表作。該作與同年發表的哲學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在歐美産生巨大影響。長篇小說《鼠疫》(1947)曾獲法國批評奬,它進一步確立了作傢在西方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因為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徹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良知的問題”,1957年加繆獲得諾貝爾文學奬。1960年,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
加繆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義者,儘管他自己多次否認。1951年加繆發表了哲學論文《反抗者》之後,引起一場與薩特等人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决裂,這時人們纔發現,加繆是荒誕哲學及其文學的代表人物。
加繆的創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極其客觀地表現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筆簡潔、明快、樸實,保持傳統的優雅筆調和純正風格。他的“小說從嚴都是形象的哲學”,藴含着哲學家對人生的嚴肅思考和藝術傢的強烈激情。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他贏得了遠遠超過前輩的榮譽。他的哲學及其文學作品對後期的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影響很大。評論傢認為加繆的作品體現了適應工業時代要求的新人道主義精神。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裏,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作品有《誤會》、《卡利古拉》、《戒嚴》、《正義》、《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話》、《鼠疫》等 莫裏斯·梅洛-龐蒂
龐蒂係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早年畢業於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lycée Louis-le-Grand),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與薩特為同學,1930年獲得哲學教師的學銜。
先在沙特爾教書,再返回巴黎高師任導師。1945年,憑《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兩部重要著作獲得博士學位。
1945至48年,在裏昂大學講授哲學。1949至52年,在索爾本大學
講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從1952年直至逝世,在法蘭西學院任哲學教授,為歷來最年輕擔任該職者。
1945年10月薩特等人創立《現代》(Les Temps modernes)雜志,龐蒂從創刊至1952年12月,擔任該雜志的政治版編輯。死於心髒停搏,享年53歲
n.: existentialism, that man is a unique and isolated individual in a meaningless or hostile world, responsible for his own actions and free to choose his des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