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清宫 道教观名
道教觀名。"太清"相傳為神仙居處﹐故常用作宮觀名。 |
|
太清宮投訴電話 瀋陽市旅遊投訴電話: 024-22821999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太清宮位於瀋河區西順城街16號,是道教全真派在東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處宮觀,也是東北地區道教活動的中心。 該寺院初建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原名“三教堂”。相傳當時盛京地區久旱無雨,禾苗幹枯,官府貼出求雨告示,許諾對能求得大雨者賞銀三千兩。正在本溪鐵剎山修煉的竜門教派第八代宗師郭守真聽說此事後,下山來到盛京城揭了告示,表示願意為盛京求雨。他在盛京西北角搭起一座高高的祭臺,他在祭臺上施展法術,最後果真求來一場大雨,解决了盛京地區的旱情。當盛京將軍烏庫裏嚮他贈銀時,他卻堅决不肯接受。後來郭守真請求官府為他在求雨的地方建起一座宮觀作為修行之所,取名為“三教堂”。 太清宮初建之時規模很小,經過乾隆三十二年的擴建和改建纔有了現在的規模。寺院坐北朝南,占地5000多平方米,前後四進院落。前院有靈官殿,兩側有十方堂、雲水堂。正北為關帝殿,歇山式,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木雕暖閣,中間是關羽塑像,左有關平,右有周倉。二進院落,東側有客堂、省心室;西側有執事室、經堂;北面為老君殿,殿內有垂花式木閣,中塑老子座像。三進院落,東側有齋堂、呂祖樓。呂祖樓內供呂洞賓像。西側有善功祠、丘祖樓。樓內供丘處機像。北面的正殿是玉皇閣,供奉道教最高神明玉皇大帝。四進院落,原有碑樓和碑石,碑石現已不存。郭祖塔(郭守真的墓塔)後來被移到了千山。 太清宮1963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
|
太清宮投訴電話 青島市旅遊投訴電話:0532-85912000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又稱下清宮,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道場於此。 太清宮現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宮中奇花異卉,四時不絶。耐鼕花開,紅豔如火,蒲鬆齡《聊齋志異·香玉》篇所寫紅衣女子絳雪,幻為宮中耐鼕化身。漢柏、唐榆、宋銀杏均歷經風霜,至今仍柯幹嵯峨,蓊鬱蔥翠。凌霄花盤繞漢柏而上,蜿蜒如竜蛇,名曰“古柏盤竜”。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 交通:每天6:30-17:00從輪渡、火車站(棧橋)乘304路,或從李村乘106路(7:15--16:20)到埡口下車即到。埡口就是嶗山,下車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宮。 門票:15元;太清索道上行50元,下行40元。 |
|
太清宫
太清宮投訴電話周口旅遊投訴電話:0394-82214118273901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5公裏,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傢、道傢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舊名厲鄉麯仁裏。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於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太清,道傢渭天道,亦謂天空,傳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老子故裏的紀念性建築,初為老子廟,建於東漢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後改為老子祠。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太清宮前後兩宮相距一裏,中間有一條東西流嚮的清靜河,取老子“清靜無為”之意,河上有會仙橋,將前後兩宮聯為一體。兩宮占地872畝,各種建築600餘間,殿閣棋布,雄偉壯觀,極盛一時。“前宮”以太極殿為中心,東有老子牧牛場遺址,西有隱陽山遺址,中有九步井,至今仍存。大殿內供有老子塑像,殿側立有高約1.5米,直徑約25公分的鐵柱一根,人稱“趕山鞭”,實為老子“柱下史”職務的象徵。 |
|
太清宮投訴電話瀋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24-22821999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太清宮又名太清叢林,位於瀋河區西順城街16號。始建於1663年(清康熙二年)。據《太清宮叢林歷史志略》和《太清宮特建世係承志碑》記載:“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內,旱且甚。祖師郭守真,迎請至奉,尊為師長,擇省垣磚城西北角樓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廟區,......本名三教堂”,至1779年(乾隆四十三年),房屋計三十五楹。翌年,趙一塵任監院,重修擴建,祠宇達八十八楹,規模始備,遂改名為“太清宮”,為道教十方常住從林,也是東北第一叢林。以後,於嘉慶、光緒、民國年間都有過擴建和重修。
全院坐北朝南,南寬北窄呈梯形,共有四進院落,占地面約5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餘平方米。在建築上,既有鮮明的民族建築風格,又頗具道傢特色,采取了四合院對稱軸式的建築格局。前院有靈宮殿(原為山門),1988年修復後為兩層硬山前後廊式,面闊三間,東西有配殿。院內東側為十方堂,現十方堂北次間闢為門洞,其東為山門。西側為雲水堂。正北為關帝殿,歇山式,青瓦頂,正脊素立面,兩端有鴟吻,垂脊有跑獸,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臺基石造,須彌座式,前後踏垛三級。殿內木雕暖閣中塑關羽象,左有關平,右有周倉。
二進院內,東側有客堂、省心室,西側有執事室、經堂。北面的老君殿是該廟主要建築之一,硬山前廊式,青瓦頂,正脊立面中間塑雙竜戲珠,兩端有鴟吻,垂脊有獸,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梁枋上作蘇式彩畫。殿內有垂花式木閣,中塑老子坐像。
三進院內,東側有齋堂、呂祖樓。樓為兩層硬山前廊式,青瓦頂,三間,內供呂洞賓像。西側有善功祠、丘祖樓。建造形式與東側相同。丘祖樓內供丘處機像。北面正中為玉皇閣,閣為硬山前後廊式,青瓦頂。正脊兩端有鴟吻,垂脊有獸。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梁枋作和璽彩畫。上層內頂裝天花,畫竜鳳,暖閣內塑玉皇坐像,下層為接待室。
四進院落內原有郭祖塔、碑樓,北面中間為法堂。碑樓內置《郭真人碑記》一方。法堂前兩側橫墻內嵌置《太清宮特建世係承志碑》、《玉皇閣碑記》石碑各一方。這些碑刻記載了太清宮創建歷史及前後諸監院接替始末,這一組建築和石碑今已無存。
太清宮是清代道教建築,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瀋陽市和遼寧省人民委員會先後幹1962年11月、1963年9月公佈為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宮院歸道教協會管理使用,現已成為道教活動和人們休憩、遊覽的勝地。 |
|
安徽渦陽太清宮
安徽渦陽太清宮
安徽渦陽縣太清宮坐落在渦陽城北的閘北鎮鄭店(正殿的諧音)村,元代改稱為天靜宮,俗稱老子廟,距縣城中心五公裏,為國傢AAA級旅遊景區.是當地人為紀念我國春秋時偉大的思想傢,道傢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安徽渦陽人)厲鄉麯仁裏人】而修建。此宮南臨渦河,三面環繞武傢河(古之𠔌水),北枕竜山之峰,可謂撫山枕水之地,鐘靈毓秀之鄉。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稱老子廟。蓋因當地地方官為紀念老子建廟立祠,祀奉老子。並命陳相邊韶撰《老子銘》碑。此後,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隋開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過,廟的規模漸大。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始祖,尊崇之極,屢加册封,並尊此廟為祖廟,大興土木,隆重興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貞觀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繼於此營建宮闕殿宇,其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不遜於帝王之都。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欽封此宮為太清宮。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間奉敕重建,宮貌比唐時有加。翰林學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亂中,先遭兵劫,後遭火患,宮觀面目全非。金代雖屢加修建,與唐宋盛時相比,規模差之甚遠。元世祖以來,道教再度興盛,此宮得之新建,並根據道教教義易名為天靜宮。至順三年再次大規模敕建,天靜宮重現昔日宏觀。翰林學士張起嚴為此撰文立碑,碑文載入多種典籍方志。明正德崇幀年間和清康熙八年均進行過裝修。時至乾嘉年間,尚稱殿宇弘深,規模整麗,中塑聖像,道氣清嚴。清末戰亂頻仍,殿宇日趨頽廢,始有"燒丹竈冷餘荒草,問禮堂空剩石牛"之嘆。
天靜宮在唐宋鼎盛時期,規模宏大,建築輝煌,佈局恢廓,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海內無匹。元、明兩代,宮觀尚蔚為壯觀,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為宮中主殿。其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竜井,西有太霄宮、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鐘樓、井亭、客房、道士捨、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占地三千畝,食業數千人。宮中殿閣林立,鬆柏交翠,莊嚴肅穆,氣勢非凡,堪稱中華道觀之最。現在的天靜宮尚存有天靜宮、天齊廟、九竜井、老子娘墳等多處於老子有關的建築和遺跡。天齊廟又稱東嶽廟、老子“老廟”,是元代天靜宮建築群舊址中保存至今、結構完好的地面建築。
為了紀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揚道傢文化,搶救和恢復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擴大與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臺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贊助下着手修復天靜宮,於老子則為紀念聖地,於道學則為研究中心,於道教則為一景點。經過數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靈宮殿、天師殿、重陽殿、財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呂祖殿、東嶽廟等十餘座殿堂己相繼展開和完成,天靜宮又復屹於古相大地,重現昔日風采。天靜宮建築群是主體標志性建築,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觀中軸綫上的靈觀殿、三清廟等殿堂的建築。老君殿是天靜宮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規模及宋代規製修復,九脊重檐,東西長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於2米高的崇臺上,堪稱道觀第一殿。殿內屹立老子、尹喜、東華帝君三尊青銅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老子銅像,堪稱中華第一。九竜井是天靜宮建築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觀,現已探明九竜井位於天靜宮圍墻的東側,其中一口井經考古鑒定,係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如今已修建了井亭,加以保護,九竜井堪稱中華第一。說明渦陽當地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紀念老子了。
氣勢輝煌,堪稱華夏道觀之首的天靜宮今年擬上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點建設內容主要是保護九竜井,恢復古流星園,再現古時的情景。目前天靜宮按照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不久的將來,天靜宮將成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國的著名旅遊勝地。
河南鹿邑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十裏的太清宮集,據史志記載,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建,始名老子廟。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淵為了便於對天下的統治,擡高傢族地位,就聽從吉善行的建議,認老子為祖宗,派人在漢老子廟的基礎上予以擴建,規模如京城王宮,做為皇室傢廟。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增建“紫極宮”、“太清樓”,改廟名為“玄元廟”。到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為“先天太後”,在漢李母廟的基礎上,擴建成洞霄宮,位置在太清宮北一裏。至玄宗李隆基時,太清宮又有增建,規模達到鼎盛,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裏,宮內建築排列有序,瓊樓玉宇,金碧輝煌。 太清宮稱前宮,洞霄宮稱後宮。前宮祀老子,後宮祀李母。兩宮中隔一河,河上有橋。河名“金水”,橋稱“會仙”。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又親朝太清宮,為老子上尊號“大聖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帝”,改廟名為太清宮,又親手為五千言《道德經》作註,刻石立於太清宮。該碑至今猶存,和太清宮及其所餘歷代碑刻一起,於八六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1年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駐五百軍士鎮守太清宮。
唐末黃巢起義,太清宮毀於兵事。宋真宗年間重建,又撥國庫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宮,規模比唐時有加。重修時並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後之贊”、“會真橋記”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後,真宗皇帝親率滿朝文武來太清宮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後之贊”碑,通高八米,寬二米,二竜幡伏於碑首,神龜支撐碑下,為真宗御制御書並篆額的“三禦碑”,且書法秀美,石質堅細,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宮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後屢修屢廢,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記。元代中統年間,皇帝又頒發了聖旨和執照,對太清宮予以保護,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時,規模尚十分可觀,然與唐宋盛時相比,僅存“十一於千百也”。而現在與清時相比,又是僅存“十一於千百也”。太清宮現存主體建築太極殿五間,鐵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宮僅存清代建築三聖母殿五間,娃娃殿三間,宋碑一通。
到了宋末,靖康之亂給太清宮帶來了滅頂之災,很多建築都毀於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氣大傷。元朝統一後,重視道教,朝廷頒布保護太清宮的令旨,明確規定太清宮、洞霄宮屬國傢保護,規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裏內的土地、樹木及一切財産屬太清宮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宮一帶屢患水災,大部分建築被毀。直至清康熙年間,纔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但規模已遠不如昔日,.人民休閑的好去處.
青島嶗山太清宮
又稱下清宮,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道場於此。
太清宮現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宮中奇花異卉,四時不絶。耐鼕花開,紅豔如火,蒲鬆齡《聊齋志異·香玉》篇所寫紅衣女子絳雪,幻為宮中耐鼕化身。漢柏、唐榆、宋銀杏均歷經風霜,至今仍柯幹嵯峨,蓊鬱蔥翠。凌霄花盤繞漢柏而上,蜿蜒如竜蛇,名曰“古柏盤竜”。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三皇殿內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宮後巨石有康有為題刻。宮東道旁有一巨石,高達丈餘,上刻“波海參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遊於此山”小字一行。每當月夜,天風海濤,空明一片,嶗山勝景“太清水月”即此。
交通:每天6:30-17:00從輪渡、火車站(棧橋)乘304路,或從李村乘106路(7:15--16:20)到埡口下車即到。埡口就是嶗山,下車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宮。
門票:70元;太清索道上行50元,下行40元。
內蒙古呼和浩特太清宮呼和浩特太清宮山門
明清時期,在歸化和綏遠兩城建起的道教廟宇有30多處,舊城主要有玉皇閣、飛竜觀、五道廟、三官廟、呂祖廟、財神廟、關帝廟、魯班廟、三賢廟、娘娘廟和城隍廟等。1739年(清乾隆4年)和綏遠城同時建起的12座道教廟宇是:鼓樓頂上的玉皇閣,東甕城裏的關嶽廟,西甕城裏的竜王廟,南甕城裏的火神廟,北甕城裏的真武廟,還有馬神廟街的馬神廟,城隍廟街的城隍廟、關帝廟街的關帝廟,東門外的東娘娘廟,西門外的西娘娘廟,城西的財神廟,新城南街的文昌廟。綏遠城建好後,隨着清朝八旗部隊的進駐和城裏漢族人口的增加,這12座道教廟宇一直是香火不斷,鼎盛時期綏遠城共有道士100多人,全都享受官府的俸祿,出入於道教廟宇的信衆也大多是貴族和軍政顯要。
相傳,慈禧太後的父親惠徵於1849年(清道光29年)來綏遠出任兵備道員,居住在新城的落鳳街(原名慶豐街,因為慈禧居住成為“聖跡”而更名),當時,15歲的慈禧小名叫蘭兒,由於水土不服,徹夜不眠常做惡夢,後來由道教廟宇的道長施以醫道方能安然入睡,惠徵備以厚禮答謝,新城道教從此名聲大振,信衆頗多。新中國成立後,在掃除迷信和城區建設中,新城的大部分道教廟觀都被拆除,衹留下民國時期興建的太清宮和舊城南面的幾座小廟。
目前,太清宮是內蒙古地區唯一的道教宮觀,它是由北京白雲觀嫡傳道士範明證,於1931年(民國20年)在姑子板一帶(今新華廣場南)興建起來的。太清宮初建時有道士15人,是由當年新城和舊城的玉皇閣、竜王廟、魯班廟、觀音廟,還有集寧聖清觀的一些道人們組成,掌門道長範明證曾經在北京白雲觀“挂單”,還擔任過白雲觀下院玉清宮的當傢。民國時期,太清宮的道長範明證由於醫術高超,善治疑難雜癥,因而有了“神醫”之稱,又因其舉止不俗,仙風道骨,經常捨粥放衣,救助窮苦百姓,更是深得衆望,人稱“老當傢的”。抗日戰爭時期,太清宮和歸化城的幾座道觀曾經是地下黨和抗日組織的聯絡點和集會處,範明證率弟子們多次掩護抗日遊擊隊的隊長高風英等人和“綏遠抗日救國會”的人員脫險,有數名道教弟子先後被日本憲兵隊逮捕殺害,還有十幾名道士參加了抗日遊擊隊。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擴建新華廣場,太清宮遷到新城藝術廳南街。“文革”中,紅衛兵把太清宮當作牛鬼蛇神,以“破四舊”為名把神像法器全部搗毀,87歲的範明證道長也被遊街批鬥,迫害致死。後來,範明證的弟子李至仁道長重築神壇,於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太清宮。如今太清宮的監院楊理青道長(道號衝和子),是李至仁道長的嫡傳弟子,也是太清宮全真道竜門派的第22代傳人,道學精深,法術高明,醫術高超。2006年,太清宮經過重建裝修後,煥然一新,正面的三清寶殿巍峨壯觀,殿內供奉着元始、靈寶、道德“三清天尊”,北面財神殿供奉着趙公明元帥,院中還有一口除鬼降魔的“鎮妖井”... |
|
Taiqinggong
太清宮
道教宮觀。在河南鹿邑縣城東。其地古名苦縣厲鄉麯仁裏,傳為老子誕生地。東漢延熹八年(165)於此建老子廟。唐乾封元年(666),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祠廟,稱紫極宮。天寶二年(743)改稱太清宮。武周光宅元年(684),尊老子母為先天太後,於太清宮北建洞霄宮。二宮隔河相距半裏,建會仙橋使其連為一體。占地872畝,宏偉壯闊,盛極一時。唐宋間纍遭兵火。金、元、清各代雖曾重建、續修,但規模已不如前。元以後為全真道著名宮觀之一。現存正殿5間、古柏2株、鐵柱 1根、唐宋諸代碑6幢,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教以太清為神仙居處,故常以此作為宮觀之名。嶗山和瀋陽均有太清宮,瀋陽太清宮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規模也較大,為全真道十方叢林之一。(見彩圖太清宮(河南鹿邑))
(錢安靖) |
|
太清宮鎮 |
|
太清宮鎮 | 過太清宮 | 東太清宮 | 太清宮村 | 太清宮作 | 瀋陽太清宮 | 嶗山太清宮 | 鹿邑太清宮 | 青島太清宮 | 太清宮燒香 | 太清宮樂章 | 東太清宮鎮 | 太清宮聞滴漏 | 太清宮聖旨碑 | 太清宮執照碑 | 太清宮居委會 | 鹿邑太清宮遺址 | 朝謁太清宮九首 | 步虛詞太清宮作 | 步虛詞(太清宮作) | 遊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 | 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 | 如傢快捷酒店(瀋陽太清宮店) | 瀋陽如傢快捷酒店(太清宮店) | 瀋陽漢庭快捷酒店(太清宮店) | 漢庭快捷酒店(瀋陽太清宮店) | 鹿邑縣太清宮鎮老子文化廣場 | 十月九日初謁衛真太清宮二首 | 過衛真太清宮追懷章聖皇帝遊幸之盛小臣斐然成韻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序入破第一奏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第二奏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第三奏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登歌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真和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香初上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再上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終上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紫極舞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煌煌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衝和 | 奉和杜相公太清宮紀事陳誠上李相公十六韻(杜元穎也)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衝和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終上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再上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香初上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第三奏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第二奏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紫極舞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序入破第一奏 | 奉和杜相公太清宮紀事陳誠上李相公十六韻 | 奉和杜相公太清宮紀事陳誠上李相公十六韻杜元穎也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煌煌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登歌 | 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真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