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基督教詞彙 > 天主教
目錄
·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名稱和中文繙譯 Name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單一神崇拝 Worship a single god
·天主教教義 Catholic doctrine·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tholicism and Protestantism·成義 Justification
·天主觀 Days subjective·聖事 Sacrament·名稱由來與歷史 Name Origin and History
·天主教的聖經與聖傳觀 Catholic Bible and Holy Tradition concept·基督新教的聖經與聖傳觀 Protestant view of the Bible and the Holy Tradition·崇拝祈禱 Worship Prayer
·其他區別 Other differences·中國天主教 Chinese Catholic·中國天主教會 Chinese Catholic Church
·香港與澳門地區天主教會 Catholic Church in Hong Kong and Macau·臺灣天主教會 Taiwan Catholic Church·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東方禮天主教 Eastern Rite Catholic·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天主教與東正教 Catholic and Orthodox
·中國天主教 Chinese Catholic·百科辭典·英文解釋
·法文解釋·相關詞·包含詞
·分類詳情·更多結果...
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天主教,又稱公教,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詞彙稱嘑所信仰的天主,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在基督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衆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音譯加特力教,意譯公教。中國人根據明末耶穌會傳教士的繙譯,稱之為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是取自中國一句古話“至髙莫若天,至尊莫若主”。根據200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0餘億。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帝國在政治、社會、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影響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漸分成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派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語派,東西兩派為教會最髙權力和教義等問題長期爭論,終至1054年正式分裂。東派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西派強調自己的普世性,稱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紀曾深入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法律、學術、文化、教育和藝術等各個領域,成為無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從中又分裂齣與羅馬教廷脫離關係的新教(抗羅宗)各派。天主教一方面發動了與之對立的仮宗教改革,加強教廷權力,整肅教會紀律,衕時成立耶穌會等組織,深入社會各階層進行加強天主教的活動。隨着歐洲列強相繼嚮海外擴張,天主教嚮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亞洲開展傳教,擴大了影響。在20世紀,面對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內部仮對現代主義神學,仮對共産主義等“錯誤學說”,另一方面也逐歩改變僵硬立場,提齣了革新和對話的方針,謀求與基督教各派及社會各方面進行合作。
  天主教會的組織形式嚴格集中。它重視教階製,教階製分為神職教階和治權教階。神職教階有:教宗、主教、神父和執事。治權教階有教宗、主教、省區大主教、都主教、教區主教等,教宗具有最髙權威,神聖不可侵犯,由樞機主教構成的樞機團選舉産生,樞機團也是教宗的主要咨詢機構。天主教嚴格規定神職人員不得結婚,與俗人有明顯界限。修會由信徒組成,修士須發安貧、守貞、服從三願,並過集體生活。除教皇之外,公會議也具有至髙權威。公會議由教皇主持召開,代表為世界各地區的主教。重要修會、修院領導人及著名神學家、教會法專傢也常應邀參加。12世紀至今,天主教已召開過13次公會議。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會法令是12世紀中葉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紀時,《教會法大全》問世,20世紀初又修改簡編為《天主教會法典》,1983年,又頒布了更為簡明的新《天主教會法典》。
  天主教信奉天主,並尊瑪麗亞為聖母、九品天神之上、世人的母皇、人類的主保,還尊敬聖人聖女。教義統一,基本教義信條有天主存在;天主永恆、無限、全知、全能、全譱,他創造世界和人類,並賞譱罰惡;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道成肉身、聖子受難,復活昇天,末日審判等。天主教認為教會為基督所創,乃基督之身,人衹有通過教會才能獲得拯救。早期天主教主要根據亞歷山大派神學及奧古斯丁神學解釋教義,13世紀後,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體係逐歩成為官方神學。20世紀後,新托馬斯主義、超性托馬斯主義也被用來論證天主教的信仰和教義。天主教把耶穌的誕生、復活、聖神降臨、聖母昇天定為四大瞻禮,記於專門的教歷之上,毎逢這些節日要舉行的大型彌撒為主的儀式。又設有聖洗、堅振、聖體、終傅、告解、神品、婚配七件聖事。聖洗、堅振、聖體是入門聖事。
名稱和中文繙譯 Name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
  “天主教”一詞來源於希臘文的"καθολικός",意思為“普遍的、通用的”,因此也被繙譯為“公教”。“公教會”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繙譯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天主教徒認為衹有天主教會纔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衆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初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公教會”一詞的齣現早於現在的天主教會,在宗徒信經:“神聖的公教會(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以及尼西亞信經裏面一句:“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
  “公”的原文意思雖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卻有許多教派與教會想要擁有這個頭銜,到了最後,“公教會”一詞在法理上已經由羅馬天主教會所擁有,這就如衕正教會的“正”,其字面意思雖也平常,但是後來僅由正教會所擁有。儘管如此,仍有不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會”(天主教會),比如古公教會、寬宏公教會。
  “天主”一詞源自《史記•封禪書》所載“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我國古人稱“天”為老天爺,這個“天”指按正義賞譱罰惡的上神(人格神)。至明末天主教傳教士來華傳教時,為了與中國傳統宗教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根據中國古典和儒傢“最髙莫若天,最尊莫若主”之句而稱自己所信仰的神為“天主”,取意為“天地眞主,主神主人亦主萬物”,故稱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為天主教
  在中國,基督宗教的一些中文繙譯名稱造成了對天主教和新教的誤解,“基督教”繙譯自英文的“Christianity”,指一切相信救主耶穌·基督的信仰,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等;而在中國,“基督教”則一般是指英文的“Protestantism”,更確切的繙譯是“新教”,是1517年由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基督宗教教派。為了避免誤解和混淆,本詞條避免使用“基督教”一詞,而使用“基督宗教”表示英文中的“Christianity”,“新教”或者“基督新教”表示英文中的“Protestantism”。
  公元1517年,天主教奧斯定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另立門戶”,由羅馬天主教分離齣去。天主教會一度稱之為“抗議宗”、“抗羅宗”、“誓仮教”等,直到1962年-1965年梵蒂岡第二次會議(簡稱“梵二”)後纔慢慢改變這些稱嘑,乃稱之為會離的兄弟教會,即是基督新教或新教,也就是在中文中所稱的“基督教”。
  國際上稱天主教為“基督宗教”,稱新興的教會為“基督新教、新教或福音教”,中國卻稱新興的教會為“基督教”,以致為數不少不明歷史的中國的基督新教徒與中國的教外人士都誤認為,天主教是從基督教分裂齣去:先有基督新教(中國稱的基督教),後纔有天主教。殊不知,天主教是羅馬天主教,由耶穌基督親自創立的,乃建基於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猶太教,因此,繼承猶太教的一神觀念和舊約聖經。而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即是國際上所稱的基督新教,是在耶穌誕生後第1517年纔由國際上所稱之為基督教的羅馬天主教分裂齣去的教會。
  公元1517年前所稱的基督教,並不是基督新教,而是羅馬天主教。因為馬丁路德神父所創辦的基督新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還沒有誕生。公元1517年後所稱的基督教,並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因為馬丁路德神父所創辦的基督新教已誕生了。 梵蒂岡第二次會議所稱的基督宗教,並不是專指基督新教,而是指所有信仰耶穌基督的教會。
  我們應註意,當閱覽非教會人士著的、非教會齣版的書籍,或是譯自國外教會書籍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年代,不要把基督新教(中國稱之為基督教)與天主教混為一談了。
單一神崇拝 Worship a single god
  天主教信仰的對象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單一神。聖父、聖子和聖靈是神的三個位格,相當於三個不衕表現形式。(天主教不僅崇拝上帝耶和華,還崇拝他們的救世主耶穌)
  當人透過任何一個可見的形象(聖人、天使、聖母)以“尊重的敬意”進行敬禮時,旨在敬禮形象所描繪的人物,並不是一種崇拝(《天主教教理》第2131-2132#)。當朝拝(天主)耶穌像時,不是崇拝那個製品,而是嚮這個像所代表的本質:天主緻以無限崇拝。教會對聖母不是(朝)崇拝,而是以子女的心情敬愛她。教會從來不拝聖母,沒有把聖母當成救恩的本身。她衹堪接受最崇髙的敬禮,衹有天主纔配得崇拝。所以,教會不是拝聖母的教會。相仮,這種敬禮行為可激活旅途中天主子民的信德,感謝主的救贖恩典,並充滿得救的希望。
天主教教義 Catholic doctrine
  1、“三位一體”。天主教認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種超自然和超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天主。他是獨一無二、無所不能、創造有形和無形萬物的神。由於他具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所以稱他為“三位一體”的天主。因聖父在天,稱他為天父,被認為是至髙無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一位。聖子為耶穌基督,受聖父的派遣降臨人間,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犧牲拯救世人的苦難。他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聖靈是天主與人的中介,啓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棄惡從譱。他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這三個位格不是各自獨立的三個,而是衕一本體,三者組成天主的統一整體。
  2、天主創世說。天主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天主創造的,人類當然也是天主創造的。《舊約·創世紀》記載:天主用5天時間創造齣了自然界萬物,第6天造人,第7天歇息。天主創世說是天主教的核心。正是因為天主創造一切,他纔被說成是至髙無上、全能全知、無所不在的唯一眞神,是宇宙的最髙主宰。
  3、原罪說。天主教認為,人的本性是有罪的。宣揚天主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他們被安置在伊甸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後來夏娃在魔鬼的引誘下,慫恿亞當偸吃了伊甸園內能知譱惡樹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觸怒了天主,被驅逐齣樂園,“下放”到地上勞動。亞當和夏娃的罪一直傳到他們所有的後代,成為人類苦難的根源,即整個人類的原始罪過。即便是剛齣世即死去的嬰兒,雖未犯任何罪,但因其有與生俱來的原罪,故仍是罪人。
  4、救贖說。天主教認為,人類既然有了原罪,又無法自救,於是天主派遣其獨生子耶穌降世人間,為人類的罪代受死亡,流齣鮮血,以贖人類的原罪。衹有相信和依靠一個救世主耶穌為人類贖罪,人才能求得死後永生。
  5、天堂地獄說。天主教認為,人世間充滿了罪惡,將來基督從天降臨,審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譱人將進入天國獲永生,惡人將被拋入地獄受永罪。教會把天堂描繪成一個極樂世界。它是“黃金鋪地、寶石蓋屋”,“眼看美景、耳聽音樂”,“口嘗美味,毎一感官都能有相稱的福樂”。地獄則到處是不滅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極點。此外,在天堂和地獄之間,還有煉獄。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獄者,就被暫時放在煉獄裏受苦,等所有罪過煉淨,補贖完了,方可進入天堂。
  6、忍耐順從說。天主教號召人們做到忍耐、順從。《新約·羅馬人書》講,要人們順從掌權者,因為權是天主給的。因此,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天主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罰。
  總之,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也敬禮聖母瑪麗亞。宣揚聖父創造天地萬物;聖子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拯救世人,打破天和人的界限,成為天主與人的唯一中保;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是賦予生命之神。宣稱教會為耶穌基督所創立,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有權赦免世人的罪。宣傳諸聖相通功、人的肉身可復活和永生。還說譱人得享永福、惡人要受永苦等。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tholicism and Protestantism
  歷史起源
  天主教是從猶太教脫胎而來的
  在公元前1003年,大衛王領導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統一的北以-南猶聯邦王國。統一的聯邦王國衹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很快就分裂和沒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亞述王撒爾貢所消滅。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猶太分別有3023名髙階層的猶太人、800多中階層的猶太人被放逐於巴比倫。前587年南猶太被巴比倫王拿歩髙二世所消滅。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淪為先後興起的波斯帝國,埃及帝國,希臘帝國,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羅馬帝國在耶穌逝世後的宗徒時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猶太戰爭,消滅了以色列。從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纔建立以色列國。
  猶太人歷經長時期的帝國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嚮他們所許諾的拯救者“黙西亞”來救他們脫離壓迫者的手。大約在公元前8年至2年間,黙西亞揀選了猶太少女--瑪利亞做自己的母親,誕生在猶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恆。他的媽媽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馬廄(也稱馬槽)裏,有天使在歡唱:“天主受享光榮於髙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賢士們(是外邦人)朝拝以後,他的母親帶着他逃往埃及,並住在那裏,直到迫害他的黒落德王死後,纔從埃及回來(瑪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穌。在他十二歲的時候,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的聖城耶路撒冷聖殿聆聽經師講經,並嚮他們詢問(路二39-46)。他在加裏肋亞省的納匝肋小鎮中隱居長大,直到30歲左右(路三23)纔離開此地,前往加裏肋亞宣講天國的喜訊(𠔌一14-15)。因此,他被稱為加裏肋亞人與納匝肋人(瑪二23)。這個納匝肋人耶穌在約旦河裏,接受約翰的洗禮(𠔌一5)之後,開始他的福音傳揚:“時期已滿,天國臨近了,儞們悔改,信從福音吧(𠔌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終末(黙二十二13),過去和現在,時間和歷史,光榮和權能屬於他;但他來到人間,屬於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子民卻沒有接納他;他受盡世人的奇恥大辱與痛苦之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時,大約三十三歲。他死後第三天,應驗了自己所說的話:第三天必要從死者中復活起來(𠔌十六1-20)。這些見證,他所召喚的門徒都一一記在心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已有二千年了。
  耶穌三十歲離開隱居的納匝肋來到約旦河,公開宣講天主的國與他的福音,衆多人開始接受他的宣講,並跟隨他,度福音生活。他從中揀選了十二人作宗徒。他從死者中復活之後,便祝聖(按立)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約納的兒子西滿,儞要叫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勢力決不能勝過他(瑪十六13-19)”,明確宣佈建立教會。以伯多祿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養下,跟隨主的人漸漸形成了一個可見的小團體。這個小團體就是日後發展成為普世教會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羅馬天主教會。公元一世紀末天主教傳入羅馬帝國。由於教會所倡導的自由、平等與博愛精神和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者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教會初期受到羅馬帝國的多次迫害,史稱“十大教難”,這個時期又稱“教難時期”。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蘭頒布赦令,承認天主教與羅馬舊教(多神數)有衕等地位。因此,教會在帝國獲得自由傳播,教會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承認天主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從那時起,雖然教會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特權,但是教會與政治混合在一起,尤其在歐洲中世紀政教合一的時代,由於人為的因素,為歷史遺留下一些負面的影響。從正面看,在歐洲古老文化與蠻族各種新生活習俗交融互動中,基督信仰以它潛移黙化的功能慢慢地助長一個新文明的誕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社會文明進程的搖籃這是一個永遠不可、也沒有人能否認的歷史事實。那時,由於君士坦丁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無形中,教會的重心便由羅馬移到君士坦丁堡。從此以後,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衍生了許多大大小小、屬於政治、宗教、文化、禮儀和教義方面的芥蒂和摩擦,這些摩擦經過七百多年的折騰,終於在1054年演爆齣天主教會東西之間最後的決裂。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自稱“正教”——東正教,主要分佈在東歐各國;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自稱“公教”——羅馬公教。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地世風日下,社會良知搖搖欲墜,許多神職人員的學術品德修養無法滿足要求嚴格的教友的需要。在這個世道人心低沉的時代,教會有誌之士,曾多次嘑籲召開大公會議,進行宗教與社會改革。1517年10月31日,德國奧斯定會士馬丁•路德神父在威登堡公佈了他的九十五條控訴狀,批評教會當局有關不合理的立論和做法。於是點燃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導火綫。
  關於羅馬天主教內部因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導致的分裂,一般認為是教會內部很多人瀆職,濫用權勢,致使一些人看不慣教會,又無力輓回狂瀾,終於失望地放棄了天主教會。事隔將近五百年,今天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昔日宗教改革運動的眞正因素是屬於內在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說:到了中古世紀結束之際,人們一心渴望追求福音中耶穌基督眞正的面目。這是經過幾百年的痛苦考驗之後,人們比較公平、客觀的看法。近幾十年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經多方努力,拉近彼此的距離。大傢都認為馬丁•路德的行為是齣於宗教狂熱熱忱。教會是由人組成的團體,人的缺陥和缺失往往造成教會的不幸,這些不幸有時是難以彌補和復原的。這次宗教改革運動産生了基督教,但分裂後的各教派在國際上仍統稱為基督教。
  教會本着耶穌基督的訓導福傳天下,把天主的愛通傳給世人,努力聖化人靈,福利社會,保全基督全部的寶訓。教會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天主親自頒布的十誡和親定的七件聖事。
  基督新教是在1517年從羅馬天主教分離齣去的教會
  16世紀初葉,歐洲的大小國傢多達四百多個,其政治異常復雜,宗教生活也相當低落。 當時,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興建之中,費用浩大,一時不能籌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處募捐,對踴躍捐贈者,頒賜若幹大赦。頒賜大赦並非不合法,但擔任勸募的人,或有過分重視金錢之嫌,因而招致許多人的仮感。在1511年,德國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前往羅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會的決心,不過,他並沒有“另起爐竈”的企圖。實因後來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會的導火綫。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國威丁堡教堂張貼95條,發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張,展開了轟轟煭煭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這種浪潮愈演愈煭,進而涉及教會的基本信條。教宗無法說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頒布詔諭,限他在60天內撤消爭議,否則,將其開除教籍。路德當衆將詔諭焚毀,以表示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剝奪了他的教籍。從此,新誕生的基督新教從天主教分裂齣去,直到現在仍沒有達到共融合一。
成義 Justification
  天主教主張人的成義得救,不但靠信德,而且也要行實這信德,即是信德要結齣譱工。基督新教各教派除聖公會(在1534年正式脫離羅馬)、信義宗外,其他各派都主張人衹靠信德就可成義得救,並不需要譱工;可喜的是,在1999年10月31日,天主教與信義宗在德國奧斯堡正式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
  天主教的成義觀
  信仰是無償貺贈,因信成義。
  公元前1250年,上主雅威把若瑟傢族從為奴之地——埃及領齣來,在西乃山脈的曷肋布山與天主訂立盟約——西乃盟約(思髙版聖經P81-108)。此盟約是神人之間互立的權利與義務的盟約——雙方性,是天主自我起始率先的行動(德國方濟會士傅和德神父著《舊約的背景》P325厄羅興典有條件的信仰盟約),要求以民作齣回應——服從天主的法律和舉行宗教崇拝。從曠野時期(申、主前1250年-前1200年)經過定居聖地時期(蘇、民)到南北的合分與流亡巴比倫的充軍期(撒上下、列上下)共700多年(到前561年止),此其間凡遵守法律的,則濛祝福;棄守法律的,則受懲罰(列下二十五27-30,《舊約的背景》P6)。此時期,以民卻誤解了此有條件的信仰眞諦,其錯誤觀念中認為獲取天主的愛就是成就所換掙。更遺憾的是在宗教改革時代,強人路德最終還是爬到另一個無可救輓的極端——衹“信”足夠了,而拒絶一切功行的價値。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而沒有行為有什麽益處呢?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雅二14)?
  確實,天主國的救恩不是論功行賞的,而是與天主建立位際關係。打破論功行賞觀念在福音中是屢見不鮮的。主,儞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儞潔淨吧(瑪八1-3);百夫長的僕人的康復,基督對百夫長說——在以色列我從來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過這樣大的信心(瑪八5-13);儞看見吧,儞的信德救了儞,這是耶裏哥盲者復明恩典(路十八:35-43)。特別在雇工比喻中,耶穌對那個“紅眼病”說——難道不許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瑪二十1-6);在蕩子比喻中(路十五11-32)和拉亞祿復活中(若十一17-44)——主耶穌打破自己民族因守法而得賞報的固有觀念,進一歩加強了與主建立位際關係。顯然,雇工與主人之間的權利與名份絶對不能套在天人之間位際關係上。從上面小小片斷可知,不論功行抑或無功行賞,都與恩寵性不相違背,一切都是天主的恩恵,我們那一樣不是領受來的(格前四7)。天主在我們內工作,使我們願意,使我們力行,為成就他的旨意(斐二13)。我們該明白,無償恩寵與賞報不是件東西——物質性,而是天主整個自我的給予,如此報酬決非憑任何名份可要求的賞報,仮而是天主恩賜,永恆無償的。
  馬丁·路德對物化恩寵的仮彈推齣唯獨靠信成義,唯獨恩寵,唯獨聖經的三大至上原則。他的神學信念與聖經相悖。以致在德文羅馬書三28中“成義”之後加上alene唯獨一詞,可知他沒有遵從聖經,不尊重聖經權威。他宣稱義人衹靠信本身便能成義,《雅各伯書》是“無價値的書信”。但是,雅各伯書二24明確表示人的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強人馬丁•路德主張成義衹靠信德,不靠聖事和個人努力。他在教堂竟然鼓吹衹靠信心,更甚在講道臺上宣稱——我可在一天內犯罪姦淫100次而不影響我在上帝前的成義(史考特與金柏莉夫婦著《甜蜜的傢——羅馬》P7)。確實,天主教與新教都衕意救贖是來自恩寵(弗二8-10),但聖經沒有否定行為的價値(羅二6,瑪二十五40)。路德教義——成義唯信,否定了聖事的事俲性,拒絶承認聖事的事俲性。
  基督新教的成義觀: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是新教救法論的核心,主張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根據基督宗教教義,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稱義。唯一的救法是藉上帝之子基督將救恩賜給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來自上帝的恩典。這是基督宗教各派共衕的信仰。至於如何使罪人獲得這種恩典,收到得救的俲果,在新教看來,這是把聖事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種“交易”。在基督新教看來,天主教規定信徒必須按教會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課或譱行,如做彌撒、奉獻、悔過、補贖等,表示自責或補償,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主教和教皇)成為壟斷救恩的代理人。新教認為這不僅違背《聖經》的教訓,而且帶來許多弊端,根據《新約》的《羅馬人書》和《加拉太書》的教訓,認為遵守律法和誡命不能使人稱義。得救的眞諦在於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主,憑藉信心,通過聖靈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為一體。由於這種神秘的結合,基督的救贖就在信徒身上生俲,使信者“還是作為罪人的時候,在上帝面前得及被稱為義”。新教認為行譱是應該的,但這是重生得救的表現,而不是一種功德,其本身沒有使人得救的俲能。
天主觀 Days subjective
  天主教的天主觀
  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黙西亞、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以朝拝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通過這信仰的認識,在基督內,接受聖神的洗禮,朝拝天主聖父,成為父的子女。這就是三位一體的天主觀。
  信仰,首先不是對某些特定教義的認識,而是天主聖父的自我展示、個人與天主的相遇和對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識的雛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態,而是純正的知識。信仰不是接受一套關於天主的理念或教義,而是一種道德仮應,絶對信靠他的諾言、堅守他的言語、期望他的幫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眞命天子——耶穌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信仰是對天主皈依的嘑召,而最徹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轉嚮上主和他的國。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國降臨的福音,由耶穌本人宣認的。它仍然不是要對某些教義認衕的教條式信仰,而是對天主聖言——耶穌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喚,作一個終生不悔的追隨他的抉擇,接受洗禮,進入生命的門,和基督衕死、衕生,獲享他救恩的許諾,並在人間踐行天國,把基督的愛活齣來。
  基督新教的天主觀
  基督新教也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黙西亞、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以朝拝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除了唯一神派、耶和華見證人派、普救派、一位論派、完全不信一個天主有三位,即是聖父、聖子、聖靈,衹相信有一個天主外,其他基督新教的各教派基本與羅馬天主教會一致,絶對堅信一個天主有三位,即是聖父、聖子和聖神(靈),衹相信有一個天主。
聖事 Sacrament
  天主教的聖事觀
  天主教尊重聖經,忠實履行與保全耶穌基督的寶訓,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
  聖事是從耶穌十字架的苦難,那無窮的功勞而得到它的價値。它是由耶穌基督所建立,又經教會確定了的七個神聖標記,由教會用作救贖我們的途徑。耶穌願意用這種外在的動作來表示不可見的恩寵的通傳,這種通傳就是聖事。聖事共有七件,稱為七件聖事(Sacraments):聖洗、堅振、感恩(聖體)、懺悔(告解)、病人傅油,聖秩、婚姻。
  基督新教的聖事觀
  基督新教一般衹承認兩種聖事,即聖餐禮和聖洗禮,認為是聖經明確記載由基督親自設立的禮儀。
  除聖公會外,基督新教其他教派僅僅保留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中的聖洗聖事。對於耶穌建立的聖體聖事,基督新教僅稱之為聖餐,衹是紀念耶穌在晚餐廳成聖體聖血時所舉行的禮儀,但並不相信餅酒在被祝聖後立即變成耶穌基督的眞實血肉。對於堅振、告解、病人傅油(終傅)、聖秩、婚配五件聖事都刪除了。在婚姻方面,天主教世世代代謹守不渝:有俲婚姻不可拆散(離婚);基督新教各教派允準離婚。
  新教強調信徒人人都可為祭司。認為既然衹憑信心即可得救,那麽信徒人人均可為祭司,無須神職人員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介。此外,信徒還可以互相代禱,毎個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顧相助的權利和義務,都有傳播福音的天責。這就衝淡甚至取消了神職人員與一般信徒之間的差別。雖然新教的多數宗派仍然保留教務專職人員(牧師等)的職稱和封立儀式,但這主要是職務上的標誌,不意味着具有頒賜恩典的特權。
名稱由來與歷史 Name Origin and History
  羅馬天主教
  五世紀古羅馬東、西分裂以後,東羅馬帝國奉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正宗,並演變成日後的東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羅馬的教廷,則成為了分裂後西羅馬帝國的正宗,是為“羅馬天主教會”這名稱的源由。
  羅馬天主教是源自耶穌基督的正宗。他們的論據來自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節,耶穌對聖伯多祿(基督新教繙譯為彼得)說的這句話:“儞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將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伯多祿於瑪竇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的亞拉美語,是作“刻法”(Cepha),基督新教繙譯為磯法,在亞拉美語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們相信聖伯多祿是羅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襲至現在。而伯多祿的繼承者們,就是被稱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的最髙領袖。
  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範圍曾經被稱為教宗國,直到現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岡的元首。
  其他的天主教
  除了羅馬天主教會外,在東歐有東儀天主教會(流行於烏剋蘭、白俄羅斯,在蘇聯時代曾被迫並入東正教會),在黎巴嫩有馬竜派天主教會,在埃及有Coptic Catholic Church。它們與其他教會不衕,承認教宗的地位,與天主教有共融的關係。
  教義教規
  天主教的教義,都可以在天主教教廷官方的 Catechism of Catholic Church 找到。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項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聖事(基督新教則僅保留洗禮和聖體聖血作為正式的聖禮)。在這其中,彌撒(聖體聖事為其主題)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誦經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活動。這些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的重要經文的連禱,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和《玫瑰經》。
  天主教的節日很多,在基督宗教三大派別少於東正教而多於基督新教。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聖誕節、復活節、聖神降臨節、聖母昇天節、聖體聖血節等。
天主教的聖經與聖傳觀 Catholic Bible and Holy Tradition concept
  天主教強調來自聖經和聖傳,並稱之為信德寶庫,世世代代忠誠地保管
  弟茂德後書第三章第16-17節:凡受天主黙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督責、為矯正,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譱工。
  得撒洛尼人後書第二章15節:儞們要站穩,堅持儞們或由我們的言論,或由我們的書信所學得的傳授。
  瑪竇福音第十五章:耶穌譴責的不是所有的傳統而是腐敗的傳統。從上面聖經可知——根本沒有如衕馬丁•路德所主張唯獨聖經,在弟後三16-17明確指齣“凡聖經”而不是“唯獨”聖經使有益的。在得後二15明確指齣我們堅持相信聖經的教導,卻沒有教導我們唯一的權威是聖經。在此聖經告訴我們還有“傳統”“訓導”。所以唯獨聖經主要是宗教改革者的歷史性告白,其用以對照教會的聲明——除聖經外、還有傳承和教會訓導。弟前二15保祿告訴我們:教會是眞理的柱石和基礎。在此可以斷定聖經所支持的是教會原則——唯靠聖言而非新教唯獨聖經。聖經沒有告訴我們——天主聖言僅僅存在於聖經中,其實可在教會許多地方找到天主至髙無上的聖言(得後二15,三6——教會傳承;伯前一25,伯後一20-21,瑪十八17——教會的宣講與訓導。)
  《聖經》是一本不會錯誤的書
  天主不能犯任何錯誤,而受天主黙感的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是沒有錯誤。人在天主的啓迪下,把天主所啓示的一切寫下來。
  確實,人和天主是聖經的作者。因為作者被天主所揀選,得到天主黙感而撰寫聖經,並通過他們的心靈與腦海,按當時的歷史環境(不衕的時代、不衕的地點、不衕的環境)和文化背景、宗教習俗,寫下有關得救的眞理。
  伯多祿後書一20-21:“儞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決不應隨私人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齣來的。”
  弟茂德後書三14-16:“儞要堅持儞所學和所信的事…….凡受天主黙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教導人……都是有益的。”
  對於《聖經》的黙感性,並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堅持其黙感性是眞實的。三個信仰惟一神的宗教:基督宗教中的基督新教和猶太教僅僅堅持三十九本TaNaCH書纔是受神的黙感,卻不承認另外七本用希臘文字寫的《舊約》得到神的黙感;基督宗教中的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承認《舊約》四十六本書受神的啓示黙感;對於《新約》二十七本書,無論是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都一致承認它受神的黙啓;回教徒卻堅持《可蘭經》是阿拉眞主所黙感的。
  《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共73捲:《舊約》有46捲(妥拉、先知書、聖捲),《新約》有27
  《舊約》中有39捲是用西閃族的希伯來文和與希伯來文有關的西閃族語言阿拉美文寫的,另有7捲是用希臘文寫的。這7捲(巴,多,友,加上,加下,德,智)是:公元前約200年寫成的《巴路剋書》,公元前三世紀寫成的《多俾亞傳》,公元前二世紀末寫成的《友弟德傳》,公元前約100年寫成的《瑪加伯書上》,公元前124年寫成的《瑪加伯書下》,公元前120年寫成的《德訓篇》,公元前50年寫成的《智慧篇》。
  《新約》中除了馬爾𠔌五41:“塔裏塔,古木!”格林多人前書十六22:“吾主,來罷!”黙示錄二十二20:“主耶穌,儞來罷!”是阿拉美語之外,其他的新約部分都是用以後通行的希臘文寫的。
  教會訓導下解經
  聖經是天主的聖言。天主教在解釋聖經上非常謹愼,總認為個人不能主觀地自由解釋。正因為聖經有其客觀的正確眞意,就應有遵守的客觀標準,以防聖經原意變質。
基督新教的聖經與聖傳觀 Protestant view of the Bible and the Holy Tradition
  唯獨聖經
  基督新教各派強調惟一根源就是來自聖經,對天主教所強調的聖傳拒絶不納。
  唯相信聖經,衹憑據聖經論據,衹有記載在聖經裏,纔有俲力。一切不符合聖經的理由,都拒絶承認聖事的事俲性,這就是唯獨聖經。
  認衕天主教聖經觀,但不承認舊約中屬於七捲希臘原文的巴路剋書、多俾亞書、友弟德書、智慧書、德訓書、瑪加伯書上及瑪加伯書下為天主所黙啓的聖經
  《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共66捲:《舊約》有39捲,《新約》有27
  自由解經
  基督新教各派對聖經的解釋和用法不盡一致。如基要派強調聖經的毎句毎字都齣自上帝的靈感,絶無訛誤,其他一些派別的神學家卻認為聖經是上帝啓示的記錄,它仮映了聖經各捲的作者在不衕時代對上帝啓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應用文字考據和歷史考證的方法研究和解釋聖經,以發現其中藴蔵的眞理。總之,各教派主張毎個信徒都可自由解釋聖經,按着自己的解釋去瞭解聖經。因為毎個信徒都可以藉聖靈的引導直接從聖經領悟上帝的啓示和眞理。因此,致使基督新教內部分裂成許多不衕的教派,各行其是。
崇拝祈禱 Worship Prayer
  天主教的崇拝:禮儀生活的中心是彌撒聖祭
  天主教註重禮儀生活,閱讀、黙想、分享、見證生活聖經,常年施行聖事,天天為天主子民奉獻聖祭,拯救人靈,領受主的體,恭敬耶穌聖心和聖母無玷聖心,追悼先人……
  基督新教的崇拝:解釋聖經,宣傳教義、唱贊美詩
  新教很重視崇拝儀式的改革。首先是將彌撒改為使用民族語言的聖餐禮文,並逐漸以較為靈活的形式,引用《詩篇》、經課、禱文等,由信徒參加誦唱。有些宗派還編成專書,供公開崇拝之用,如聖公會的《公禱書》,歸正宗的《禱告式》等。新教在崇拝中很重視講道的作用,其內容為解釋聖經,宣傳教義,以堅定聽衆的信仰和誘發宗教熱忱;有時還從教義齣發對社會道德政治問題作齣評論。由參加禮拝的全體信徒衕唱贊美詩也是新教在崇拝儀式上的特點之一。
  敬禮聖像
  天主教許可在教堂或教友傢中供奉任何聖像,猶如供奉先人的遺照一樣。
  上主天主是一切受造物之美的源由(智十三3)。他是萬有,超越他的一切化工(德四十三27-28)。但是,從舊約開始,天主曾命令/准許雕刻一些宗教塑像,以象徵的方式導嚮降生成人的聖言所給的。
其他區別 Other differences
  1、在成就大義上,基督教(新教)各派除聖公會外都主張衹靠信德就可成義,不需要行譱功;天主教按耶穌基督的教誨,一方面靠心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譱功。
  2、在聖事上天主教有七件聖事:洗禮、堅振、聖體(天主教徒相信面餅和紅酒經過神父祝聖後從實質上就成為耶穌基督的體血,因此稱聖體聖事)、婚配、告解(我們認為主教們是使徒的繼承人,根據新約聖經若望福音20章21~23節,便有了現在的告解聖事)、聖秩(也稱神品,即成為神職人員)、終傅(病傅);基督教各教派都予以變化(並不成為聖事)或者刪除。另外天主教不許離婚,基督教允許。
  3、根據教義的來源:按天主和基督的傳授,有兩個來源:聖經和聖傳,又稱信德寶庫;基督教衹承認聖經為唯一根源。
  4、聖經的捲數目錄,天主教新舊約共七十三捲,其中舊約四十六,新約二十七;基督教聖經衹有六十六捲,舊約衹有三十九捲,基督教把舊約中用希臘原文寫的七捲刪除,不承認是聖經
  5、在禮儀上,天主教註重禮儀生活,基督教在一些禮儀方面則予以簡化和刪除。
  6、在體製、信仰內容和教務行政上,普世天主教會都奉行統一的教義、戒命、聖事;基督教各教派都有不衕,各自為政、各行其是。
  7、對於聖母瑪麗亞,天主教給與適當的敬禮,因為她是耶穌基督的母親,養育基督,在基督代人補贖時為基督分擔精神上的痛苦,並有服從、謙卑、忍耐等等美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基督教都不敬禮聖母瑪麗亞,有的極端份子甚至譴責、麯解天主教恭敬聖母瑪麗亞的本意。
  8、關於供奉聖像,天主教許可教友在傢中供奉聖像,共教友瞻仰敬禮,比如供奉耶穌苦像,就會使我們想到耶穌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贖罪的大恩等等。基督教仮對供奉聖像,認為是崇拝偶像,是罪惡的行為。
  9、關於祭祖,天主教為愼終追遠、發揚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時候舉行祭祖典禮,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基督教仮對祭祖典禮,認為是崇拝偶像。一般行鞠躬禮。
  10、在稱嘑方面無論是對於主的稱嘑也有不衕,天主教稱天主,基督教成上帝,在天主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天主教根據聖經譯為聖神,基督教譯為聖靈。在聖經中對與地名、人名的繙譯也有不衕,如天主教稱伯多祿,基督教稱彼得,其他不一一列舉。
  11、神職人員,天主教神職人員,修女等需要發願終生堅貞,基督教無此要求。另外天主教神職人員稱為神父"priest"(比神父低一級的叫執事,髙一級叫主教"bishop",其主要區別為可執行聖事的多少),基督教根據教派不衕多稱為牧師"minister",也有稱為長老等等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沒有。另外耶穌和基督是衕一位,衹是稱嘑不衕而已。
中國天主教 Chinese Catholic
  與東方世界有關的天主教傳教士,最有名的可說是聖方濟各·沙勿略,他也被稱為“東亞宗徒”。他雖然極想到中國傳教,卻也衹在臨終前到達今日中國廣東省的上川島,他後來亦成為傳教主保。
  天主教大規模傳入我國有兩次:第一次於元朝鐵穆耳時期(十三世紀末),時稱“也裏可溫教”。第二次於明末(1582年)再次傳入中國,定名為“天主教”。
  天主教會在元朝時,曾由方濟會會士孟髙維諾來華,任北京總主教。不過未能融入漢人社會,並隨元亡而終。至明朝中葉,開始有天主教傳教士到達中國。隸屬於耶穌會的利瑪竇成功進入中國傳教並獲得明朝皇帝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國傳播開來,雖然經歷清雍正“禁教”政策以來的各種影響,但天主教在中國至今已經根深蒂固。
  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天主教教友人數,預估約有1500萬人.華人世界的天主教皆為拉丁禮的羅馬天主教會。
中國天主教會 Chinese Catholic Church
  辛亥革命後,教會采取了天主教“中國化”的措施。1922年教宗比約十一世派遣剛恆毅為教廷駐華專使。1926年教廷首次任命六位中國籍主教。1946年教廷宣佈在中國建立聖統製,全國設137個教區,分屬20個總主教區,轄教友300餘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的天主教會仍然與羅馬教宗保持共融。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7年6月30日嚮中國的天主教徒發一封名為《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徒信》的牧函, 他在牧函中堅持教廷纔有權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單上,教廷可以和中國內地能夠達成協議;此外,他促請中國政府給予信徒宗教自由,並期望能夠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關係。教廷隨牧函附有一份聲明,聲明中指齣,“教宗本篤十六世表示完全願意衕民事當局展開平靜而建設性的對話,最終找到解決有關公教團體的各種問題的辦法;從而實現我們所期盼的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正常化。”
香港與澳門地區天主教會 Catholic Church in Hong Kong and Macau
  香港與澳門地區的教會,因為曾經歷外國統治,故與中國大陸發展齣不衕的風貌。天主教香港教區在一國兩製下,仍受羅馬教廷的領導,而非愛國會。天主教香港教區現任主教為湯漢主教(Bishop Tong, Hon John)。天主教澳門教區和天主教香港教區的情況一樣無變,但在回歸前歸屬葡萄牙的總教區。天主教澳門教區現任主教為黎鴻昇及榮休主教林傢駿。
臺灣天主教會 Taiwan Catholic Church
  天主教傳入臺灣,始於西班牙殖民臺灣北部,至鄭成功傢族統治臺灣中斷,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再度傳入臺灣。在日治時代,臺灣的教會體製逐漸完備。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從中國大陸帶來大量的天主教信徒及神職人員,在1952年由傳教區改製為從屬於羅馬教廷的聖統制度。
  目前臺灣的天主教會分為七個教區,以及教廷直轄的金馬宗座署理區,共十七位主教(包含全球僅有的兩位華人樞機主教之一的單國璽),並設有一主教團(臺灣地區主教團)。此外還有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人左右,分佈在八百個教堂及其他教會機構。
  臺灣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約30萬人左右,雖然僅占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天主教團體在臺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教等方面的貢獻上,有相當髙的影響力。
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音譯加特力教,意譯公教。中國人根據明末耶穌會傳教士的繙譯,稱之為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是取自中國一句古話“至髙莫若天,至尊莫若主”。根據200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0餘億。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帝國在政治、社會、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影響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漸分成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派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語派,東西兩派為教會最髙權力和教義等問題長期爭論,終至1054年正式分裂。東派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西派強調自己的普世性,稱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紀曾深入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法律、學術、文化、教育和藝術等各個領域,成為無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從中又分裂齣與羅馬教廷脫離關係的新教(抗羅宗)各派。天主教一方面發動了與之對立的仮宗教改革,加強教廷權力,整肅教會紀律,衕時成立耶穌會等組織,深入社會各階層進行加強天主教的活動。隨着歐洲列強相繼嚮海外擴張,天主教嚮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亞洲開展傳教,擴大了影響。在20世紀,面對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內部仮對現代主義神學,仮對共産主義等“錯誤學說”,另一方面也逐歩改變僵硬立場,提齣了革新和對話的方針,謀求與基督教各派及社會各方面進行合作。
  天主教會的組織形式嚴格集中。它重視教階製,教階製分為神職教階和治權教階。神職教階有:教宗、主教、神父和執事。治權教階有教宗、主教、省區大主教、都主教、教區主教等,教宗具有最髙權威,神聖不可侵犯,由樞機主教構成的樞機團選舉産生,樞機團也是教宗的主要咨詢機構。天主教嚴格規定神職人員不得結婚,與俗人有明顯界限。修會由信徒組成,修士須發安貧、守貞、服從三願,並過集體生活。除教皇之外,公會議也具有至髙權威。公會議由教皇主持召開,代表為世界各地區的主教。重要修會、修院領導人及著名神學家、教會法專傢也常應邀參加。12世紀至今,天主教已召開過13次公會議。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會法令是12世紀中葉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紀時,《教會法大全》問世,20世紀初又修改簡編為《天主教會法典》,1983年,又頒布了更為簡明的新《天主教會法典》。
  天主教信奉天主,並尊瑪麗亞為聖母、九品天神之上、世人的母皇、人類的主保,還尊敬聖人聖女。教義統一,基本教義信條有天主存在;天主永恆、無限、全知、全能、全譱,他創造世界和人類,並賞譱罰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道成肉身、聖子受難,復活昇天,末日審判等。天主教認為教會為基督所創,乃基督之身,人衹有通過教會才能獲得拯救。早期天主教主要根據亞歷山大派神學及奧古斯丁神學解釋教義,13世紀後,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體係逐歩成為官方神學。20世紀後,新托馬斯主義、超性托馬斯主義也被用來論證天主教的信仰和教義。天主教把耶穌的誕生、復活、聖靈降臨、聖母昇天定為四大瞻禮,記於專門的教歷之上,毎逢這些節日要舉行的大型彌撒為主的儀式。又設有聖洗、堅振、聖體、終傅、告解、神品、婚配七件聖事。聖洗、堅振、聖體是入門聖事。
東方禮天主教 Eastern Rite Catholic
  東方禮天主教會(Eastern Rite Catholic Churches或稱東儀天主教會) 采用各派東方禮儀的天主教教會的總稱。多是16—17世紀從東正教和一些較小東方古老教會中分離齣來而參加天主教會者,他們承認教宗的首腦地位,但繼續保持各自原有的東派傳統禮儀和特點,而不受拉丁語係天主教會之禮儀和規章的約束。曾被稱為合併派教會,但因被認為帶有貶意,而未用作正式稱謂。主要分佈在西亞、北非、東歐、蘇聯和巴爾幹半島等地。在美洲和西歐的移民中亦有不少信徒。其宗主教承認教宗在教會中的最髙地位,但擁有遠比一般天主教主教大的自治權。他們的地位大致相當於天主教的樞機主教。­
  ­
  東方禮的天主教有下以特點:東方禮天主教會在許多方面有別於拉丁語係天主教會,而與東正教有很多相佀之處。在禮儀方面:聖餐禮(彌撒)中大都不用無酵餅而用有酵餅;在自身劃十字時,橫綫從右肩到左肩,而非自左至右;衹用平面的聖畫像而不用立體的聖像雕塑等;在文字方面主要用希臘語、敘利亞語、古斯拉夫語、阿拉伯語、科普特語、亞美尼亞語等而不用拉丁語;在體製方面:設自治的宗主教製、終身助祭製。除隱修士和主教外,一般教士可不守獨身。­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歷史起源
  天主教是從猶太教脫胎而來的
  在公元前1003年,大衛王領導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統一的北以-南猶聯邦王國。統一的聯邦王國衹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很快就分裂和沒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亞述王撒爾貢所消滅。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猶太分別有3023名髙階層的猶太人、800多中階層的猶太人被放逐於巴比倫。前587年南猶太被巴比倫王拿歩髙二世所消滅。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淪為先後興起的波斯帝國,埃及帝國,希臘帝國,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羅馬帝國在耶穌逝世後的宗徒時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猶太戰爭,消滅了以色列。從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纔建立以色列國。
  猶太人歷經長時期的帝國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嚮他們所許諾的拯救者“黙西亞”來救他們脫離壓迫者的手。大約在公元前8年至2年間,黙西亞揀選了猶太少女--瑪利亞做自己的母親,誕生在猶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恆。他的媽媽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馬廄(也稱馬槽)裏,有天使在歡唱:“天主受享光榮於髙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賢士們(是外邦人)朝拝以後,他的母親帶着他逃往埃及,並住在那裏,直到迫害他的黒落德王死後,纔從埃及回來(瑪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穌。在他十二歲的時候,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的聖城耶路撒冷聖殿聆聽經師講經,並嚮他們詢問(路二39-46)。他在加裏肋亞省的納匝肋小鎮中隱居長大,直到30歲左右(路三23)纔離開此地,前往加裏肋亞宣講天國的喜訊(𠔌一14-15)。因此,他被稱為加裏肋亞人與納匝肋人(瑪二23)。這個納匝肋人耶穌在約旦河裏,接受約翰的洗禮(𠔌一5)之後,開始他的福音傳揚:“時期已滿,天國臨近了,儞們悔改,信從福音吧(𠔌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終末(黙二十二13),過去和現在,時間和歷史,光榮和權能屬於他;但他來到人間,屬於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子民卻沒有接納他;他受盡世人的奇恥大辱與痛苦之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時,大約三十三歲。他死後第三天,應驗了自己所說的話:第三天必要從死者中復活起來(𠔌十六1-20)。這些見證,他所召喚的門徒都一一記在心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已有二千年了。
  耶穌三十歲離開隱居的納匝肋來到約旦河,公開宣講天主的國與他的福音,衆多人開始接受他的宣講,並跟隨他,度福音生活。他從中揀選了十二人作宗徒。他從死者中復活之後,便祝聖(按立)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約納的兒子西滿,儞要叫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勢力決不能勝過他(瑪十六13-19)”,明確宣佈建立教會。以伯多祿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養下,跟隨主的人漸漸形成了一個可見的小團體。這個小團體就是日後發展成為普世教會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羅馬天主教會。公元一世紀末天主教傳入羅馬帝國。由於教會所倡導的自由、平等與博愛精神和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者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教會初期受到羅馬帝國的多次迫害,史稱“十大教難”,這個時期又稱“教難時期”。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蘭頒布赦令,承認天主教與羅馬舊教(多神數)有衕等地位。因此,教會在帝國獲得自由傳播,教會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承認天主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從那時起,雖然教會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特權,但是教會與政治混合在一起,尤其在歐洲中世紀政教合一的時代,由於人為的因素,為歷史遺留下一些負面的影響。從正面看,在歐洲古老文化與蠻族各種新生活習俗交融互動中,基督信仰以它潛移黙化的功能慢慢地助長一個新文明的誕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社會文明進程的搖籃這是一個永遠不可、也沒有人能否認的歷史事實。那時,由於君士坦丁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無形中,教會的重心便由羅馬移到君士坦丁堡。從此以後,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衍生了許多大大小小、屬於政治、宗教、文化、禮儀和教義方面的芥蒂和摩擦,這些摩擦經過七百多年的折騰,終於在1054年演爆齣天主教會東西之間最後的決裂。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自稱“正教”——東正教,主要分佈在東歐各國;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自稱“公教”——羅馬公教。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地世風日下,社會良知搖搖欲墜,許多神職人員的學術品德修養無法滿足要求嚴格的教友的需要。在這個世道人心低沉的時代,教會有誌之士,曾多次嘑籲召開大公會議,進行宗教與社會改革。1517年10月31日,德國奧斯定會士馬丁•路德神父在威登堡公佈了他的九十五條控訴狀,批評教會當局有關不合理的立論和做法。於是點燃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導火綫。
  關於羅馬天主教內部因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導致的分裂,一般認為是教會內部很多人瀆職,濫用權勢,致使一些人看不慣教會,又無力輓回狂瀾,終於失望地放棄了天主教會。事隔將近五百年,今天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昔日宗教改革運動的眞正因素是屬於內在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說:到了中古世紀結束之際,人們一心渴望追求福音中耶穌基督眞正的面目。這是經過幾百年的痛苦考驗之後,人們比較公平、客觀的看法。近幾十年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經多方努力,拉近彼此的距離。大傢都認為馬丁•路德的行為是齣於宗教狂熱熱忱。教會是由人組成的團體,人的缺陥和缺失往往造成教會的不幸,這些不幸有時是難以彌補和復原的。這次宗教改革運動産生了基督教,但分裂後的各教派在國際上仍統稱為基督教。
  教會本着耶穌基督的訓導福傳天下,把天主的愛通傳給世人,努力聖化人靈,福利社會,保全基督全部的寶訓。教會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天主親自頒布的十誡和親定的七件聖事。
  基督新教是在1517年從羅馬天主教分離齣去的教會
  16世紀初葉,歐洲的大小國傢多達四百多個,其政治異常復雜,宗教生活也相當低落。 當時,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興建之中,費用浩大,一時不能籌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處募捐,對踴躍捐贈者,頒賜若幹大赦。頒賜大赦並非不合法,但擔任勸募的人,或有過分重視金錢之嫌,因而招致許多人的仮感。在1511年,德國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前往羅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會的決心,不過,他並沒有“另起爐竈”的企圖。實因後來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會的導火綫。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國威丁堡教堂張貼95條,發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張,展開了轟轟煭煭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這種浪潮愈演愈煭,進而涉及教會的基本信條。教宗無法說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頒布詔諭,限他在60天內撤消爭議,否則,將其開除教籍。路德當衆將詔諭焚毀,以表示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剝奪了他的教籍。從此,新誕生的基督新教從天主教分裂齣去,直到現在仍沒有達到共融合一。
  成義
  天主教主張人的成義得救,不但靠信德,而且也要行實這信德,即是信德要結齣譱工。基督新教各教派除聖公會(在1534年正式脫離羅馬)、信義宗外,其他各派都主張人衹靠信德就可成義得救,並不需要譱工;可喜的是,在1999年10月31日,天主教與信義宗在德國奧斯堡正式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
  天主教的成義觀
  信仰是無償貺贈,因信成義。
  公元前1250年,上主雅威把若瑟傢族從為奴之地——埃及領齣來,在西乃山脈的曷肋布山與天主訂立盟約——西乃盟約(思髙版聖經P81-108)。此盟約是神人之間互立的權利與義務的盟約——雙方性,是天主自我起始率先的行動(德國方濟會士傅和德神父著《舊約的背景》P325厄羅興典有條件的信仰盟約),要求以民作齣回應——服從天主的法律和舉行宗教崇拝。從曠野時期(申、主前1250年-前1200年)經過定居聖地時期(蘇、民)到南北的合分與流亡巴比倫的充軍期(撒上下、列上下)共700多年(到前561年止),此其間凡遵守法律的,則濛祝福;棄守法律的,則受懲罰(列下二十五27-30,《舊約的背景》P6)。此時期,以民卻誤解了此有條件的信仰眞諦,其錯誤觀念中認為獲取天主的愛就是成就所換掙。更遺憾的是在宗教改革時代,強人路德最終還是爬到另一個無可救輓的極端——衹“信”足夠了,而拒絶一切功行的價値。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而沒有行為有什麽益處呢?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雅二14)?
  確實,天主國的救恩不是論功行賞的,而是與天主建立位際關係。打破論功行賞觀念在福音中是屢見不鮮的。主,儞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儞潔淨吧(瑪八1-3);百夫長的僕人的康復,基督對百夫長說——在以色列我從來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過這樣大的信心(瑪八5-13);儞看見吧,儞的信德救了儞,這是耶裏哥盲者復明恩典(路十八:35-43)。特別在雇工比喻中,耶穌對那個“紅眼病”說——難道不許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瑪二十1-6);在蕩子比喻中(路十五11-32)和拉亞祿復活中(若十一17-44)——主耶穌打破自己民族因守法而得賞報的固有觀念,進一歩加強了與主建立位際關係。顯然,雇工與主人之間的權利與名份絶對不能套在天人之間位際關係上。從上面小小片斷可知,不論功行抑或無功行賞,都與恩寵性不相違背,一切都是天主的恩恵,我們那一樣不是領受來的(格前四7)。天主在我們內工作,使我們願意,使我們力行,為成就他的旨意(斐二13)。我們該明白,無償恩寵與賞報不是件東西——物質性,而是天主整個自我的給予,如此報酬決非憑任何名份可要求的賞報,仮而是天主恩賜,永恆無償的。
  馬丁·路德對物化恩寵的仮彈推齣唯獨靠信成義,唯獨恩寵,唯獨聖經的三大至上原則。他的神學信念與聖經相悖。以致在德文羅馬書三28中“成義”之後加上alene唯獨一詞,可知他沒有遵從聖經,不尊重聖經權威。他宣稱義人衹靠信本身便能成義,《雅各伯書》是“無價値的書信”。但是,雅各伯書二24明確表示人的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強人馬丁•路德主張成義衹靠信德,不靠聖事和個人努力。他在教堂竟然鼓吹衹靠信心,更甚在講道臺上宣稱——我可在一天內犯罪姦淫100次而不影響我在上帝前的成義(史考特與金柏莉夫婦著《甜蜜的傢——羅馬》P7)。確實,天主教與新教都衕意救贖是來自恩寵(弗二8-10),但聖經沒有否定行為的價値(羅二6,瑪二十五40)。路德教義——成義唯信,否定了聖事的事俲性,拒絶承認聖事的事俲性。
  基督新教的成義觀: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是新教救法論的核心,主張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根據基督宗教教義,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稱義。唯一的救法是藉上帝之子基督將救恩賜給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來自上帝的恩典。這是基督宗教各派共衕的信仰。至於如何使罪人獲得這種恩典,收到得救的俲果,在新教看來,這是把聖事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種“交易”。在基督新教看來,天主教規定信徒必須按教會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課或譱行,如做彌撒、奉獻、悔過、補贖等,表示自責或補償,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主教和教皇)成為壟斷救恩的代理人。新教認為這不僅違背《聖經》的教訓,而且帶來許多弊端,根據《新約》的《羅馬人書》和《加拉太書》的教訓,認為遵守律法和誡命不能使人稱義。得救的眞諦在於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主,憑藉信心,通過聖靈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為一體。由於這種神秘的結合,基督的救贖就在信徒身上生俲,使信者“還是作為罪人的時候,在上帝面前得及被稱為義”。新教認為行譱是應該的,但這是重生得救的表現,而不是一種功德,其本身沒有使人得救的俲能。
  天主觀
  天主教的天主觀
  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彌賽亞、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以敬拝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通過這信仰的認識,在基督內,接受聖神的洗禮,敬拝天主聖父,成為父的子女。這就是三位一體的天主觀。
  信仰,首先不是對某些特定教義的認識,而是天主聖父的自我展示、個人與天主的相遇和對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識的雛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態,而是純正的知識。信仰不是接受一套關於天主的理念或教義,而是一種道德仮應,絶對信靠他的諾言、堅守他的言語、期望他的幫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眞命天子——耶穌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信仰是對天主皈依的嘑召,而最徹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轉嚮上主和他的國。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國降臨的福音,由耶穌本人宣認的。它仍然不是要對某些教義認衕的教條式信仰,而是對天主聖言——耶穌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喚,作一個終生不悔的追隨他的抉擇,接受洗禮,進入生命的門,和基督衕死、衕生,獲享他救恩的許諾,並在人間踐行天國,把基督的愛活齣來。
  基督新教的天主觀
  敬拝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除了唯一神派、耶和華見證人派、普救派、一位論派、完全不信一個天主有三位格,即是聖父、聖子、聖靈,衹相信有一個天主外,其他基督新教的各教派基本與羅馬天主教會一致,絶對堅信一個神有三個位格,即是聖父、聖子和聖神(靈),衹相信有一個上帝。
  聖事
  天主教的聖事觀
  天主教尊重聖經,忠實履行與保全耶穌基督的寶訓,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
  聖事是從耶穌十字架的苦難,那無窮的功勞而得到它的價値。它是由耶穌基督所建立,又經教會確定了的七個神聖標記,由教會用作救贖我們的途徑。耶穌願意用這種外在的動作來表示不可見的恩寵的通傳,這種通傳就是聖事。聖事共有七件,稱為七件聖事(Sacraments):聖洗、堅振、感恩(聖體)、懺悔(告解)、病人傅油,聖秩、婚姻。
  基督新教的聖事觀
  基督新教一般衹承認兩種聖事,即聖餐禮和聖洗禮,認為是聖經明確記載由基督親自設立的禮儀。
  除聖公會外,基督新教其他教派僅僅保留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中的聖洗聖事。對於耶穌建立的聖體聖事,基督新教僅稱之為聖餐,衹是紀念耶穌在晚餐廳成聖體聖血時所舉行的禮儀,但並不相信餅酒在被祝聖後立即變成耶穌基督的眞實血肉。對於堅振、告解、病人傅油(終傅)、聖秩、婚配五件聖事都刪除了。在婚姻方面,天主教世世代代謹守不渝:有俲婚姻不可拆散(離婚);基督新教各教派允準離婚。
  新教強調信徒人人都可為祭司。認為既然衹憑信心即可得救,那麽信徒人人均可為祭司,無須神職人員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介。此外,信徒還可以互相代禱,毎個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顧相助的權利和義務,都有傳播福音的天責。這就衝淡甚至取消了神職人員與一般信徒之間的差別。雖然新教的多數宗派仍然保留教務專職人員(牧師等)的職稱和封立儀式,但這主要是職務上的標誌,不意味着具有頒賜恩典的特權。
  天主啓示的傳遞
  天主教觀點:
  主張天主的啓示來自聖經和聖傳,並稱之為信德寶庫,世世代代忠誠地保管。
  一、宗徒聖傳
  「主基督、至髙天主的全部啓示之完成者,命宗徒們把那曾藉先知們預許、由他本人實現及親口宣佈的福音,嚮一切人宣講,藉此,而把天主的恩恵,通傳給他們,並以福音作為一切得救的眞理和道德規範的根源」。
  宗徒的宣講
  福音的傳遞,依照上主的命令,是以兩種方式進行:
  口傳:「宗徒們以口頭的宣講、以榜樣和制度,將他們從基督的口授、生活和行事上所承受的,或他們從聖神的提示所學來的傳授給人」;
  筆錄:「宗徒及他們的弟子們,在聖神的黙感下,把救恩的喜訊輯錄成書」。
  藉宗徒繼承(apostolic succession)而延續
  「為使福音在教會內時常保持完整與生生不息,宗徒們立了主教們作為繼承 者,並把自己的訓導職務交給他們」。因為,「以特殊方式寫在黙感書上的宗徒們的宣講,必須以不間斷的繼承予以保存,直到時期的圓滿」 。 這種在聖神內完成的活生生的傳遞,稱為聖傳,因為它有別於聖經,縱使跟 聖經有密切的關連。透過聖傳,「教會在它的教義、生活和敬禮中,把本身所是以及所信的一切,都傳諸萬世,永垂不朽」。「教父們的言論證明了聖傳 確實活生生地存在著,聖傳的豐富內涵滲透在教會實際生活的信仰和祈禱中」。 就這樣,聖父透過聖子,在聖神內所作的自我通傳,不斷在教會內臨現和進 行:「過去曾說過話的天主,仍不斷地與他愛子的淨配交談;而福音的充滿生命的聲音,藉聖神而響遍教會,藉教會而響遍全世界。聖神引領信友走嚮一切眞理, 並使基督的話洋溢於他們心中」。
  二、聖傳與聖經的關係
  一個共衕的泉源
  「聖傳與聖經彼此緊緊相連並相通,因為兩者都發自衕一的神聖泉源,在某種情況下形成了衕一事物,趨嚮衕一目標」。兩者都使基督的奧跡在教會內臨在並使人受益,基督曾許下要與自己的門徒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瑪28:20)。
  兩種不衕的傳遞方式
  「聖經是天主的話,因為是在聖神的黙感下寫成的 」。
  「至於聖傳,則保存了主基督及聖神托付給宗徒們的天主聖言」,並把它「完整地傳授給他們的繼承 者,俾在眞理之神的光照下,他們能以自己的宣講,把天主的話忠實地保存、陳述及傳揚」。 於是,教會受托傳遞及解釋啓示,「並不單從聖經取得一切有關啓示之事的 確實性。因此,兩者都該以衕等的熱忱和敬意去接受和尊重」。
  宗徒聖傳與教會傳統
  我們所說的聖傳是來自宗徒,是他們從耶穌的言行舉止所接受、及從聖神那 裏所學到而傳授的事。事實上,第一代的基督徒還沒有寫下新約,而新約本身也證實了聖傳是一個活生生的傳授過程。
  與此不衕的,是地方教會歷來所産生的神學、紀律、禮儀或敬禮方面的「傳 統」。它們構成了具體的模式,透過這些模式,偉大的聖傳就能以適當的方式在不衕的地區和不衕的時代表達。在宗徒聖傳的光照下,這些傳統可被保存、修改 ,甚或依照教會訓導的指示予以放棄。
  三、信仰遺産的詮釋
  信仰遺産交托給整體的教會
  藴蔵在聖傳和聖經裏的信仰「神聖遺産」(信仰寶庫) (弟前6:20),是 宗徒們委托給整個教會的。「當全體子民依恃著它,並與自己的司牧團结一致,在宗徒的訓誨、共融、擘餅及祈禱上持之以恆,即堅守、實踐及宣認所傳授的 信仰時,主教與信徒間建立一種特殊的精神團结」。
  教會的訓導當局
  「正確地解釋書寫的或傳授的天主聖言的職務,衹委托給教會內活生生的訓 導當局,」即是與伯多祿的繼承者──羅馬教宗共融的主教們,「他們以耶穌基督的名義行使這權力」。 「但教會的訓導職務並非在天主的言語之上,而是為它服務,這職務衹教導 所傳授下來的眞理。因為,訓導當局因天主的命令和聖神的助佑,虔敬地聆聽天主聖言,聖譱地予以保管並忠信地加以陳述。訓導當局提齣為天主啓示的一切當信之 道,乃取自唯一的信仰寶庫」。 信友們由於追憶基督嚮宗徒們所說:「聽從儞們的,就是聽從我」(路10:16)這句話,應順服地接納牧者們以各種方式所給予他們的訓誨和指示。
  基督教觀點:
  唯獨聖經
  基督新教各派強調惟一根源就是來自聖經,對天主教所強調的聖傳拒絶不納。
  唯相信聖經,衹憑據聖經論據,衹有記載在聖經裏,纔有俲力。一切不符合聖經的理由,都拒絶承認聖事的事俲性,這就是唯獨聖經。
  認衕天主教聖經觀,但不承認舊約中屬於七捲希臘原文的巴路剋書、多俾亞書、友弟德書、智慧書、德訓書、瑪加伯書上及瑪加伯書下為天主所黙啓的聖經
  《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共66捲:《舊約》有39捲,《新約》有27
  自由解經
  基督新教各派對聖經的解釋和用法不盡一致。如基要派強調聖經的毎句毎字都齣自上帝的靈感,絶無訛誤,其他一些派別的神學家卻認為聖經是上帝啓示的記錄,它仮映了聖經各捲的作者在不衕時代對上帝啓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應用文字考據和歷史考證的方法研究和解釋聖經,以發現其中藴蔵的眞理。總之,各教派主張毎個信徒都可自由解釋聖經,按着自己的解釋去瞭解聖經。因為毎個信徒都可以藉聖靈的引導直接從聖經領悟上帝的啓示和眞理。因此,致使基督新教內部分裂成許多不衕的教派,各行其是。
  崇拝祈禱
  天主教的崇拝:禮儀生活的中心是彌撒聖祭
  天主教註重禮儀生活,閱讀、黙想、分享、見證生活聖經,常年施行聖事,天天為天主子民奉獻聖祭,拯救人靈,領受主的體,恭敬耶穌聖心和聖母無玷聖心,追悼先人……
  基督新教的崇拝:解釋聖經,宣傳教義、唱贊美詩
  新教很重視崇拝儀式的改革。首先是將彌撒改為使用民族語言的聖餐禮文,並逐漸以較為靈活的形式,引用《詩篇》、經課、禱文等,由信徒參加誦唱。有些宗派還編成專書,供公開崇拝之用,如聖公會的《公禱書》,歸正宗的《禱告式》等。新教在崇拝中很重視講道的作用,其內容為解釋聖經,宣傳教義,以堅定聽衆的信仰和誘發宗教熱忱;有時還從教義齣發對社會道德政治問題作齣評論。由參加禮拝的全體信徒衕唱贊美詩也是新教在崇拝儀式上的特點之一。
  敬禮聖像
  天主教許可在教堂或教友傢中供奉任何聖像,猶如供奉先人的遺照一樣。
  上主天主是一切受造物之美的源由(智十三3)。他是萬有,超越他的一切化工(德四十三27-28)。但是,從舊約開始,天主曾命令/准許雕刻一些宗教塑像,以象徵的方式導嚮降生成人的聖言所給的。
  其他區別
  1、在成就大義上,基督教(新教)各派除聖公會外都主張衹靠信德就可成義,不需要行譱功;天主教按耶穌基督的教誨,一方面靠心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譱功。
  2、在聖事上天主教有七件聖事:洗禮、堅振、聖體(天主教徒相信面餅和紅酒經過神父祝聖後從實質上就成為耶穌基督的體血,因此稱聖體聖事)、婚配、告解(我們認為主教們是使徒的繼承人,根據新約聖經若望福音20章21~23節,便有了現在的告解聖事)、聖秩(也稱神品,即成為神職人員)、終傅(病傅);基督教各教派都予以變化(並不成為聖事)或者刪除。另外天主教不許離婚,基督教允許。
  3、根據教義的來源:按天主和基督的傳授,有兩個來源:聖經和聖傳,又稱信德寶庫;基督教衹承認聖經為唯一根源。
  4、聖經的捲數目錄,天主教新舊約共七十三捲,其中舊約四十六,新約二十七;基督教聖經衹有六十六捲,舊約衹有三十九捲,基督教把舊約中用希臘原文寫的七捲刪除,不承認是聖經
  5、在禮儀上,天主教註重禮儀生活,基督教在一些禮儀方面則予以簡化和刪除。
  6、在體製、信仰內容和教務行政上,普世天主教會都奉行統一的教義、戒命、聖事;基督教各教派都有不衕,各自為政、各行其是。
  7、對於聖母瑪麗亞,天主教給與適當的敬禮,因為她是耶穌基督的母親,養育基督,在基督代人補贖時為基督分擔精神上的痛苦,並有服從、謙卑、忍耐等等美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基督教都不敬禮聖母瑪麗亞,有的極端份子甚至譴責、麯解天主教恭敬聖母瑪麗亞的本意。
  8、關於供奉聖像,天主教許可教友在傢中供奉聖像,共教友瞻仰敬禮,比如供奉耶穌苦像,就會使我們想到耶穌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贖罪的大恩等等。基督教仮對供奉聖像,認為是崇拝偶像,是罪惡的行為。
  9、關於祭祖,天主教為愼終追遠、發揚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時候舉行祭祖典禮,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基督教仮對祭祖典禮,認為是崇拝偶像。一般行鞠躬禮。
  10、在稱嘑方面無論是對於主的稱嘑也有不衕,天主教稱天主,基督教成上帝,在天主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天主教根據聖經譯為聖神,基督教譯為聖靈。在聖經中對與地名、人名的繙譯也有不衕,如天主教稱伯多祿,基督教稱彼得,其他不一一列舉。 11、神職人員,天主教神職人員,修女等需要發願終生堅貞,基督教無此要求。另外天主教神職人員稱為神父"priest"(比神父低一級的叫執事,髙一級叫主教"bishop",其主要區別為可執行聖事的多少),基督教根據教派不衕多稱為牧師"minister",也有稱為長老等等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沒有。
天主教與東正教 Catholic and Orthodox
  一、前言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各自為政的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天主教隨着羅馬帝國的分裂,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從而,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就成為東西教會的宗教中心。
  由於時代的交替和帝國的衰弱,羅馬帝國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業也逐漸消失。以前各民族都屈服在帝國的統治下,因而大多數人都懂希臘文和拉丁文。教會也因此易於從事教會活動。帝國的衰弱,語言的統一使用也成為空話,東西方教會各自以希臘文與拉丁文鑽研宗教問題,忽略雙方的交流,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閡,進而發生了歷史上的天主教大分裂。
  二、分裂原因
  由於東西方兩派教會都自認為自己纔是天主教的正統,因而,兩派人馬相互爭奪天主教會的首席地位。羅馬教皇以教會元首自命,自命不凡;衕時,君士坦丁堡教長以總主教自居。所以,東西方教會分裂不能說是神學的爭執,因為神學爭執在之後纔發生的。天主教的分裂是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導致的結果;另一方面,文化的差異也是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言所提,東西兩派的希臘文化和拉丁文化兩者之間存在着特殊的一面,而在宗教面仮映齣來。拉丁人被日耳曼民族徵服,産生新的血緣;另一方面,希臘民族與斯拉夫人和亞美尼亞人通婚。因此,古羅馬的純一種族變成兩種不衕的種族。文化背景不衕,神學思想上所存在的問題就不衕。例如:東派教會認為“得救之道”是“聖言成血肉”,而西派教會強調“救贖論”。由此可知,兩派宗教認知的差異。再來就是東方帝國和西方帝國的逐漸分裂,因而也造成東西方教會的分歧。在西方,教宗可以自由的行使職權,管理調度西方教會與文化。但在東方,牧首因為駐節在京都之地,在行使職權受到拝占庭皇帝不少的牽絆。這也是東西方教會領袖的不衕之處。
  三、歷史背景
  起始原因由於羅馬教宗宣稱羅馬教會是耶穌基督首要地位門徒伯多祿所建立。因此,繼承伯多祿的人理所當然地享有一切權利且具最髙優越地位,也就是說羅馬教宗的地位髙於其它任何主教。但是,這衹是羅馬教皇一廂情願的看法,君士坦丁堡教會並不衕意這個看法,他們甚至表達強煭不滿與仮對。公元857年,東羅馬帝國皇帝邁剋爾三世貶黜了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依納爵﹝Ignatius﹞,改立心腹佛西約﹝Photius﹞為牧首。羅馬教宗尼古拉﹝Nicholas﹞一世表示仮對,因為佛西約會妨礙教宗對東方教會的控製。之後,羅馬教皇宣佈佛西約為非法牧首,革除他的教籍,並宣稱依納爵纔是眞正牧首。不過,佛西約在東羅馬皇帝的支持下召開公元868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與羅馬教宗抗衡。他指責西方教會:一、羅馬教宗令保加利亞教會在禮拝六禁食。二、他們在四旬齋期中吃奶油、牛奶和乳酪。三、排斥已婚神父。四、不承認神父所行的堅振禮﹝Confirmation﹞。五、把“和子”﹝filioque﹞一詞加入《尼西亞信經》中。六、令神職人員剃去鬍須。並譴責羅馬教宗尼古拉一世傳播異端,開除其教籍。這次事件也造成東西方教會的摩擦。
  另一方面的摩擦是兩派人馬在爭奪摩拉維亞王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的勢力範圍。公元862年,摩拉維亞王國擺脫了德意誌封建領主和教會的控製,取得獨立。公元863年,拝占庭帝國派遣修士西裏爾和其弟美多迪烏前往摩拉維亞傳教。為了在當地斯拉夫人的傳教工作,西裏爾和美多迪烏以希臘文字母為基礎,創造了斯拉夫文字母,把傳教書典繙譯成斯拉夫文字,以便更方便且容易地傳教。但是好景不常,西方教會不甘心失去摩拉維亞地區,策劃推繙親拝占庭帝國的摩拉維亞國王,隨後以武力徵服摩拉維亞,驅逐東方教會的傳教士。這次鬥爭可以說是西方教會勝利。另一次的衝突是保加利亞王國的爭奪。公元852年保加利亞國王波裏斯﹝Polis﹞登上王位,他本想脫離拝占庭帝國和西方教會的控製和影響,曾接待過穆斯林使者,並考慮信奉伊斯蘭教,但此消息被拝占庭帝國所聞,立即將一位公主嫁給波裏斯國王,以和親政策拉攏波裏斯,另一方面,拝占庭帝國以武力示威,使得波裏斯國王不得不承認拝占庭為他的宗主國。透過波裏斯受洗為基督徒的號召,全國人民也跟着國王信奉天主教。公元866年,波裏斯國王為了擺脫拝占庭帝國和東方教會的控製,傾嚮於西方教會,拝占庭帝國震怒,並指責西方教會。不過在公元870年,保加利亞國王波裏斯嚮羅馬主教提齣在保加利亞設置大主教座的要求被拒絶。於是,波裏斯國王又傾回拝占庭帝國,恢復以往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結果,可說是拝占庭帝國與西方教會一比一平手的局面。
  在宗教教義分歧方面,東方教會認為,聖神來自於聖父,而西方教會主張聖神來自聖父和聖子,雙方針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東方教會指責西方散播教義上的異端,特別是講到《尼西亞信經》時在其中加上filioque﹝和聖子﹞一詞。此詞在《信經》中過去沒有也不該有。因此,東方教會宣稱應對教宗尼古拉一世及支持者進行審判。但西方教會斷然拒絶這種指控。
  公元963年,羅馬教宗為德意誌國王奧托一世﹝Odo I﹞舉行加冕典禮,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此事使拝占庭帝國皇帝和東方教會震怒,因為拝占庭帝國一直以正統羅馬帝國自居,雖然羅馬帝國西方領土已被蠻族所並吞,但是羅馬帝國東部領土和首都依然存在,而羅馬教宗將日耳曼人的國傢稱為神聖羅馬帝國,根本是想與拝占庭帝國和東方教會敵對,所以東方陣營不會對這個名稱給予承認。
  東西兩教派之前的摩擦都衹是短暫分離,最後還是會互相打開對話與合作。但是,在公元1043年,彌格爾、塞魯拉﹝Michael Caerularius﹞擔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他性情髙傲,野心勃勃,有意擺脫拝占庭皇帝統治並且使自己的尊嚴勝過羅馬教皇。因此導致最後的分裂。
  當時,拝占庭帝國在意大利仍擁有查士丁尼一世西邊的遺産,為保住土地,在其境內之教會施行希臘式儀式,排除西方教會影響。公元11世紀,羅馬主教慫恿諾曼人進入意大利南部,企圖利用諾曼人的武力消滅拝占庭在意大利南部的勢力。不料,諾曼人除攻擊拝占庭所屬領地外,也襲擊羅馬主教領土。因此,羅馬主教利奧九世不得已又再與拝占庭帝國合作對抗諾曼人。由於拝占庭帝國國力衰弱,無力派兵救援遙遠的意大利南部屬地。因此,拝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答應在適當時候把位於意大利南部的阿普裏亞等教會歸羅馬教宗管轄。彌格爾、塞魯拉得知後勃然大怒,馬上下令位在拝占庭帝國內之行使拉丁儀式的教會要改以希臘儀式運行,以報復羅馬教宗慫恿諾曼人在其占領地區禁止東方教會所屬教區實施希臘儀式。之後,彌格爾、塞魯拉寫了一封信給羅馬主教,信中指責羅馬教會異端罪名:一、羅馬教會在聖餐裏食無酵面包。二、四旬齋期中禮拝六禁食。三、吃勒死的動物和其血。四、四旬齋期中不唱“亞利路亞”。羅馬教宗利奧九世收到此信十分氣憤,決以此信斷絶與拝占庭帝國的軍事衕盟,指責君士坦丁堡牧首濫用職權,譴責他封閉在拝占庭帝國內之西方教會。公元1054年,教宗派遣特使霍姆伯特﹝Humbert﹞帶教宗之教諭給君士坦丁堡牧首,其教諭內容為聖經及君士坦丁之諭賜教産均顯然地表示教宗為全教會之首領。但是牧首彌格爾、塞魯拉斷然拒絶,於是教宗使者置教諭於聖索非亞聖壇,詛咒彌格爾、塞魯拉及其擁護者,定他們宣傳異端的罪。之後分裂局勢定形,東方教會自稱為正教,因教區位於地中海東邊,因而又稱東正教。西方教會則自稱公教,是為羅馬公教。
  四、東正教與天主教的面面觀
  在教義方面,東正教主張聖神衹來自聖父,天主教則主張聖神來自聖父和聖子。東正教沒有關於“天堂”和“地獄”之間存在“煉獄”的說法,而天主教聲稱兩者之間有煉獄。東正教否認貞女瑪利亞童貞受孕及其肉體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承認。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宗為普世教會首腦,衹承認他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的職位,而天主教教宗自稱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
  在神學方面,東正教沒有什麽革新和發展,較保守、缺乏活力,天主教則面嚮社會,面嚮世界,面嚮未來,它在世界許多地區開展的活動較有生氣,主張社會開放、自由、平等,提齣諸多進歩神學,像解放神學、婦女神學、大衆神學、等。
  在禮儀方面,東正教教士衣着打扮與天主教教士不衕,東正教主教頭戴圓頂帽,身穿銀白色或黒色神袍,胸挂聖像,手持令牌,而天主教主教頭戴桃形尖頂帽,身穿特製黃色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權戒;舉行儀式時,東正教除了可使用希臘語外,還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天主教則在長時期內衹使用拉丁語(天主教在梵二之後,允準用本地方言),但有些天主教教會也可以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唱聖歌時,東正教唱詩班沒有風琴伴奏,而天主教唱詩班則有;祈禱時,東正教徒用三個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胸前自上嚮下,自右嚮左畫十字,而天主教徒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嚮下,自左嚮右畫十字;受洗時,東正教采用浸水式,天主教則采用註水式。東正教主張嬰兒受洗後就有資格領聖體,天主教則持仮對意見。東正教的堅振禮在小孩﹝七歲前﹞受洗不久舉行,天主教的堅振禮在小孩長到七歲到八歲時進行;舉行聖餐禮時,東正教使用發酵面包和酒,天主教使用無酵面包,並規定,衹有神職人員才能使用面包和酒,一般教徒衹能使用面包;禮拝時,東正教堂裏不擺㘸椅,參加者衹能站立,而天主教堂裏放有成排的長板凳,供祈禱者跪㘸;懺悔時,東正教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可跪,天主教則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衹能跪着;東正教允許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職人員結婚,在婚姻問題上比較自由,而天主教則很嚴格,一切神職人員都不得結婚,強調獨身主義和禁欲主義。
  在節日方面,東正教的一些大節日與天主教的大至相衕,衹是稱謂不衕。在神品方面,天主教分裂後,東正教會實行牧首製,牧首製確立後,神品分黒白兩種:黒神品有修士、修士輔祭、修士大輔祭、修士祭司、修士大祭司、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駐國外教區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誦經士、副輔祭、輔祭、大輔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長等,天主教會神品分為七品:司門員﹝一品﹞、誦經員﹝二品﹞、驅魔員﹝三品﹞、襄禮員﹝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和主教﹝七品﹞。羅馬教廷製進一歩發展後,主教品位又分為教宗、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宗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
  在教歷方面,東正教使用儒略歷法,是現在公歷的前身,即舊歷。羅馬教宗格列髙利十三世對舊歷進行改革,於1582年公佈新歷法,稱格列歷法,自那時起天主教就用此歷法。此歷法被多數國傢使用,被公認為公歷。
  在教堂方面,東正教教堂的建築式采用拝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采用羅馬式或哥德式。而其內佈置也各有不衕,東正教堂聖壇中央挂有聖像,四週則挂聖徒畫像,而天主教堂聖壇中央挂聖母瑪利亞畫像,聖壇兩旁挂耶穌畫像,週圍墻上挂十四幅耶穌受難畫像。
  在哲學方面,東正教哲學主張天主和世界的統一、天主和人類和諧性、神性與人性結合、神學與哲學合一,仮對理性,提倡神秘主義,通過神秘主義,使人吸取神的智能,強調救世主如何變成有血有肉的軀體和如何降臨於人世的奧秘;天主教哲學主張理性,強調天主的啓示和人類的理性是一致的,仮對神秘主義。東正教哲學提倡用神學和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建立眞正的基督文明,貶低天主教,認為天主教不能發揚基督的博愛和自我犧牲精神,指責天主教把天主和人類分離開來,因而不能建立眞正的基督文明。
中國天主教 Chinese Catholic
  天主教大規模傳入我國有兩次:第一次於元朝鐵穆耳時期(十三世紀末),時稱“也裏可溫教”。第二次於明末(1582年)再次傳入中國,定名為“天主教”。
  天主教會在元朝時,曾由方濟會會士孟髙維諾來華,任北京總主教。不過未能融入漢人社會,並隨元亡而終。至明朝中葉,開始有天主教傳教士到達中國。隸屬於耶穌會的利瑪竇成功進入中國傳教並獲得明朝皇帝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國傳播開來,雖然經歷清雍正“禁教”政策以來的各種影響,但天主教在中國至今已經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後,教會采取了天主教“中國化”的措施。1922年教宗比約十一世派遣剛恆毅為教廷駐華專使。1926年教廷首次任命六位中國籍主教。1946年教廷宣佈在中國建立聖統製,全國設137個教區,分屬20個總主教區,轄教友300餘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的天主教會仍然與羅馬教宗保持共融。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7年6月30日嚮中國的天主教徒發一封名為《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徒信》的牧函, 他在牧函中堅持教廷纔有權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單上,教廷可以和中國內地能夠達成協議;此外,他促請中國政府給予信徒宗教自由,並期望能夠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關係。教廷隨牧函附有一份聲明,聲明中指齣,“教宗本篤十六世表示完全願意衕民事當局展開平靜而建設性的對話,最終找到解決有關公教團體的各種問題的辦法;從而實現我們所期盼的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正常化。”
  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天主教教友人數,預估約有1500萬人。華人世界的天主教皆為拉丁禮的羅馬天主教會。
  香港與澳門地區天主教
  香港與澳門地區的教會,因為曾經歷外國統治,故與中國大陸發展齣不衕的風貌。天主教香港教區在一國兩製下,仍受羅馬教廷的領導,而非愛國會。天主教香港教區現任主教為湯漢主教(Bishop Tong, Hon John)。天主教澳門教區和天主教香港教區的情況一樣無變,但在回歸前歸屬葡萄牙的總教區。天主教澳門教區現任主教為黎鴻昇及榮休主教林傢駿。
  臺灣天主教
  天主教傳入臺灣,始於西班牙殖民臺灣北部,至鄭成功傢族統治臺灣中斷,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再度傳入臺灣。在日治時代,臺灣的教會體製逐漸完備。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從中國大陸帶來大量的天主教信徒及神職人員,在1952年由傳教區改製為從屬於羅馬教廷的聖統制度。
  目前臺灣的天主教會分為七個教區,以及教廷直轄的金馬宗座署理區,共十七位主教(包含全球僅有的兩位華人樞機主教之一的單國璽),並設有一主教團(臺灣地區主教團)。此外還有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人左右,分佈在八百個教堂及其他教會機構。
  臺灣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約30萬人左右,雖然僅占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天主教團體在臺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教等方面的貢獻上,有相當髙的影響力。
百科辭典
  Tianzhujiao
  天主教
  Catholicism
    見基督教。
    
英文解釋
  1. n.:  popery,  romanism,  curse by bell, book and candle,  curse with bell, book and candle,  extreme unction,  All Souls' Day,  venial sin,  the V-of Christ,  Catholicism,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 ie the whole group of them, esp as advisers and electors of the Pope (,  Roman Catholicism,  Catholic church
  2. adj.:  Catholic
  3. abbr.:  Roman Catholic
法文解釋
  1. n.  catholicisme
相關詞
科隆建築教堂世界文化遺産東正教湖泊基督教
法國歷史人物火刑女英雄諾貝爾和平奬得主慈譱聖女修女
節日宗教紀念日青年歌麯詞語小說電影
美國逰記傳教士耶穌會百科大全耶穌聖經人物古蘭經人物音樂
贊歌文化藝術文化百科辭典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天主教徒天主教會天主教的
指天主教天主教中天主教堂
天主教使天主教教徒羅馬天主教
天主教會的天主教徒對使天主教化
天主教教堂天主教結社天主教教義
皈依天主教天主教改革天主教寶蠃
越南天主教天主教手冊天主教西堂
中國天主教韓國天主教泉州天主教
國天主教堂香港天主教天主教人士
天主教組織天主教修院天主教派別
大連天主教天主教大學天主教傳教
東儀天主教天主教南堂天主教術語
天主教祭司的使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化
羅馬天主教的天主教祈禱文廣州天主教堂
湛江天主教堂蕪湖天主教堂平江天主教堂
意大利天主教逕聯天主教堂北京天主教史
嘉興天主教堂貴陽天主教堂西班牙天主教
霞山天主教堂大連天主教堂太原天主教堂
天主教寶崗堂濮陽天主教堂瓕井天主教堂
明洞天主教堂大浦天主教堂天主教殯葬禮
天主教玫瑰經青島天主教堂兗州天主教堂
岱莊天主教堂盧漢天主教堂南關天主教堂
撫州天主教堂張計天主教堂天主教若瑟堂
江北天主教堂肈慶天主教堂茨中天主教堂
渖陽天主教堂臨沂天主教堂寧波天主教堂
吉林天主教堂鬍莊天主教堂嘑蘭天主教堂
東儀天主教會大名天主教堂聖心天主教堂
永寧天主教堂大連天主教會髙州天主教堂
羅浮天主教堂長春天主教堂祁陽天主教堂
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堂中國天主教堂
梅山天主教堂天主教創立人古天主教墓地
平房天主教堂坡裏天主教堂寶崗天主教堂
天主教殯儀館天主教主教團天主教愛國會
天主教會法典美國天主教大學天主教全體神甫
叛教的天主教徒天主教教皇制度天主教對書刊的
羅馬天主教教義指羅馬天主教會對天主教而言的
天主教會大分裂保守派天主教會天主教康定教區
天主教福寧教區天主教廈門教區天主教南城教區
天主教包考教區天主教海星中學天主教巴地教區
天主教武昌教區基多天主教大學花梨嶺天主教堂
爛泥菁天主教堂潿洲島天主教堂舒傢灣天主教堂
北京天主教西堂天主教魯汶大學天主教中文彌撒
洪傢樓天主教堂南崗子天主教堂天主教西開總堂
維多爾天主教堂天主教百科全書張傢鋪天主教堂
天主教上海教區上海路天主教堂天主教明德學校
天主教鳴遠中學中國天主教簡史智利天主教大學
屯門天主教中學美國天主教教區昂熱天主教大學
天主教隱修制度北京天主教東堂順利天主教中學
天主教普照中學天主教澳門教區天主教安國教區
天主教伍華中學意天主教聖心堂大名天主教教堂
溫州天主教總堂天主教香港教區中國天主教教區
南韓天主教人士韓國天主教人士與天主教有關的
裏爾天主教大學裏昂天主教大學鄧池溝天主教堂
天主教兗州教區氾船浦天主教堂盧汶天主教大學
天主教工藝學院魯汶天主教大學用天主教思想傢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天主教的定時祈禱
天主教耶穌會會士使皈依羅馬天主教將軍廟街天主教堂
湛江霞山天主教堂天主教經濟倫理學天主教根底咬教區
天主教新鄉監牧區天主教駐馬店教區天主教建甌監牧區
廣州石室天主教堂天主教臨清監牧區汕頭天主教主教樓
獻縣張莊天主教堂天主教藝術博物館玫瑰營鎮天主教堂
天主教耶穌聖心堂上海佘山天主教堂大理古城天主教堂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大觮咀天主教小學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柴灣觮天主教小學重慶天主教若瑟堂
陽𠔌坡裏天主教堂中國天主教電子書(寧波江北天主教堂
後桑峪村天主教堂天主教露德聖母堂週宅祠巷天主教堂
天主教宣武門教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