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大王鎮地處戶縣東北大門,位於省委、省政府“一綫兩帶”核心和西安 —— 鹹陽經濟圈腹地。轄 27 個行政村, 149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25人,耕地面積32300多畝,行政區域面積23.3平方公裏 , 其中鎮區面積5.2平方公裏 , 鎮區總人口7800餘人。大王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省108國道、西戶、鹹戶公路穿境而過,鎮區距西安11公裏,距鹹陽15公裏,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20公裏,隴海鐵路西餘支綫沿鎮而過,是鹹陽地區上西漢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王鎮黨委、政府一班人齊心協力,真抓實幹,藉助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憑藉獨有的地域優勢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按照 “ 圍繞一個中心(小城鎮建設)、抓住兩個重點(基層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三個突破(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打造大王食醋品牌) ” 的發展思路,鎮村兩級幹部帶領全鎮群衆迎難而上,開拓進取,苦幹實幹,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這一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
大王鎮是一個商貿重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 年)於此古要道設店鋪,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即成為商貿集散地,號稱大王鎮至今已有 500 多年歷史。歷史上著名的兆倫鐘官城遺址是我國自秦代至清朝全國貨幣製造中心,已被列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開發意義。鎮區面積5.2平方公裏,鎮區總人口7800餘人,現有事業單位22個,大型集貿市場3個,鎮區工業企業126戶,商業攤點2000余家,日交易量已達千萬元以上, 集會人流每日多達2萬餘人次。輻射帶動周邊長安、周至、興平、鹹陽及戶縣南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戶縣北部、西安西部、鹹陽南部一個大型的商貿古鎮。 2003年,鎮黨委、政府邀請有關專傢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設計、規劃論證,製做完成了《大王鎮 2003-2020 年城鎮建設規劃》,為大王發展描繪出美好的藍圖。
大王鎮是一個工業重鎮。鎮域內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迅猛,全鎮現有中外合資、私營企業 400 多傢,形成了以造紙、釀造、玻璃工藝加工、鑄造等為主的主導産業。全鎮現有投資 300 萬元以上的塗布紙廠 7 個,包裝紙箱廠 45 個,彩印廠 21 個,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包裝紙箱生産基地。有食用醋、保健醋企業 35 個,創出了 “ 福春 ” 、 “ 益康 ” 、 “ 錦興 ” 三大名牌,並先後在楊凌農博會上獲奬,産品暢銷全國各地。另有建材企業 18 個,鑄造企業 14 個,各企業積極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施二次創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鎇塢紙業有限公司不斷擴大生産規模,總投資已達 2000 萬元以上,成為集造紙、紙箱、化工、鑄造為一體的企業集團,並榮獲 “ 中國表面處理工程優秀企業 ” 稱號。光達工藝玻璃有限公司産品銷往歐美國傢,出口外匯率逐年上升。長發鋁業有限公司,引進外資 3000 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華城鋼桿照明器材廠、西安惠寧造紙廠、長城造紙廠等企業效益連年增長。非公有製企業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 9000 餘人。截止 2004 年底,完成鄉鎮企業總收入 31997 萬元,鄉鎮工業總産值 30150 萬元,出口交貨值 480 萬元。鄉鎮企業入庫稅金 578 萬元,引進大型項目 6 個,引進資金 3800 萬元,新發展大、小企業 35 戶。
大王鎮是一個緑色農業重鎮。鎮黨委、政府利用交通便利的優勢,接受西安 —— 鹹陽經濟圈的輻射,積極發展城郊型農業。到 2004 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産值 0.7 億元。按照省 108 國道沿綫設施農業帶、鹹戶路中棚草莓帶、渭河苗木花卉旅遊示範帶的佈局,大力發展鎮區設施精品農業,鎮區 108 國道沿綫已建成 100 餘棟日光溫室大棚菜、果基地,鹹戶路中棚草莓已達 300 餘棟,宋東、宋西已建成 2000 餘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成為西安、鹹陽重要的 “ 菜籃子 ” 。鎮區北部渭河苗木花卉旅遊示範帶作為山川秀美工程列為國傢級重點投資項目。長慶油田投資 1000 萬元建設的渭河苗木花卉基地已初成規模,建成後將成為西安、鹹陽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大王鎮地理環境優越,交通優勢顯著,治安秩序良好,發展潛力強勁,是各屆客商投資興業的一片樂土。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必將進一步推動鎮區乃至戶縣以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優化縣域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從而輻射帶動西寶、鹹戶沿綫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實現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經濟發揮應有的作用很大。 |
|
大王鎮位於靈寶市東部邊緣,地處黃河二級階地,東與三門峽西區為鄰,北瀕黃河,南依崤山。面積:121.6平方千米,人口:64597人(2005年),2006年,轄幹店村、新店村、馮佐村、李傢寨村、偏溝村、五原崤村、北朝村、重王村、東南朝村、西南朝村、董傢村、賀村、王和村、韓傢村、溝北村、北路井村、西路井村、焦傢嶺村、吉傢灣村、五帝村、閆傢坪村、神窩村、沙坡村、南陽村、佛灣村、梨園村、西王村、大王村、北村、北營村、南營村、老城村、後地村、小北村、風溝村、馬謝村36個村委會,301個村民小組。
大王鎮區位條件十分優越,東西分別與三門峽市和靈寶市相距25公裏;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0和209兩條國道在境內呈十字交叉,北部有黃河輪渡可與一河之隔的山西相通;鎮域之內實現了村村通油路,交通運輸十分便利。
歷史上這裏的人們崇尚教育,成人中初中以上文化的占90%以上,現有農業生産技術能手4000餘人,已獲國傢承認專業技術職稱的有670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31人。
這裏是靈寶圓棗的原産地和主産區,2000年以來,大王鎮黨委、政府帶領群衆,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確保口糧自給的同時,采取典型引路、科技支撐等措施,實施了以傳統名産大棗和蔬菜、牧業為核心的“大蔬菜”戰略,大幅度地調整了農業産業結構。目前大棗和蔬菜的種植面積分別都已達到3萬畝,傢畜、傢禽的飼養量均創歷史最高。小城鎮建設被列為河南省重點之一,二三産業相應發展,提升了生産力的總體水平,近幾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淨增200元。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
|
大王鎮政府駐大王殿,人口47579人,面積83.5平方千米。轄31個村委會:大港、子嚮、金寨、八祥、珠竜、巷口、下海、中莊、集會、下壠、蓮花、下堰、上堰、港東、港西、南山、下劉、坎下、柯畈、下街、楓樹、薑祥、王崇、港溝、陳寶、上街、長林、竜武、劉壽、金湖、貴灣。 |
|
大王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0公裏,面積122平方公裏。2004年底,轄97個自然村,97個村民委員會;有27638戶,88991人;其中女43907人,非農業人口1044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3‰,人口計劃生育率為99.48%.2004年,實現生産總值33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0000萬元、260000萬元和400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4%、53%和33.3%.工業總産值125億元,實現利稅10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産值5億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087公頃,總産5.67萬噸;瓜菜1193公頃,總産10.26萬噸;種植業産值30912萬元.全年造林398.8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94%;林果總産6515噸;林業産值547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7332頭,豬存欄4665頭,羊存欄16238,傢禽存欄16.45萬衹;畜牧業總産值12285萬元.水産品總量391噸,漁業總産值6256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1800千瓦,農村用電量24700萬千瓦時.鄉鎮企業總産值135億元,利稅17億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産值39.32億元,利稅48007萬元.財政收入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610元,比上年增加690元.有中學2處,小學10處,在校學生共1008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2處.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26部.小康水平指數達99.8%,有88個村達到小康水平.被評為基本實現小康鄉鎮.
這裏誕生了山東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珍藏了我國第一版《共産黨宣言》中譯本;這裏哺育了鄧天乙、李耘生、張太恆等大批仁人志士,被譽為“紅色基地”、“將軍之鄉”……但這裏卻不靠山,不臨海,沒有任何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因此,當位於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市南部,素有“東營市一枝花”、“齊魯明珠”美譽的廣饒縣大王鎮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在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全力進軍山東第一鎮時,“大王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大王鎮這方土地擁有着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藴,最早接受馬剋思主義思想的大王人發揚緊跟黨走勇於創新的光榮傳統,堅定“建設文明 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在改革開放的激流中一路領先。2007年,當“大王人民齊奮進,爭創山東第一鎮”的口號在全鎮廣泛唱響的時候,這裏已率先步入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快車道。2006年,大王鎮大力實施“強工、扶農、建城、興商、富民”的方針,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鎮實現社會總産值320億元,生産總值75億元,工業總産值280億元,固定資産總投資53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7億元,出口創匯2.5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00元……工業國際化、農業産業化、城鎮現代化進程漸入佳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榮獲全國最適宜人居新城名鎮、全國綜合發展水平千強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傢衛生鎮、山東十大名鎮等榮譽稱號,創造了“三化三集中”的新農村建設“大王模式”,被中央黨校“三農”研究中心列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研究課題。 從無任何自然優勢到創造發展優勢,為新農村建設破題,這在許多專傢學者眼裏是一個“大王現象”。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會聚這片神奇的土地——“紅色大王”,看“紅色大王”是如何領跑和諧新農村,全力進軍山東第一鎮的。
經濟大王:工業國際化漸入佳境
在華泰集團20萬噸/年SC紙項目建設工地上,廠房主體建設已經完成,工人們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前的準備工作。這個項目是華泰集團與世界造紙巨頭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合資建設的,總投資20多億元,將填補國內市場空白。近年來,大王鎮大力實施工業國際化戰略,着力做大做強工業旗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走出去,瞄準國際市場,引進世界尖端技術設備,搶先占領製高點,在大王鎮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共識。
大力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以大投入促進優勢産業嚮集群化發展。120萬噸/年新聞紙、1000萬套/年半鋼子午胎、1500萬套/年高性能製動片等30多個一次性投資超1億美元的高精尖項目陸續建設投産,建成了華泰、凱銀等6大經濟園區,形成造紙印刷、汽車配件、化工熱電、輪胎橡塑、建築建材等5大支柱産業,涌現出2300多傢各類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1傢,超50億元的2傢,超10億元的企業10傢,擁有3傢全國500強企業和2傢上市公司。培植了 “華泰”、“凱銀”等一批國傢、省級名牌産品。華泰、信義、金嶺、華星、金宇、永泰、金泰、恆豐、紅星等企業成為在全省、全國同行業的領跑者。大王鎮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環保型新聞紙生産基地,全國重要的子午胎生産聚集地,全國最大的摩擦材料生産研發基地,山東省重點石油及????化工基地。
加大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嚮、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依托的科技創新體係,成立了工業科學院,建立了國傢級高新技術4傢,各類研發機構13傢,國傢級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傢,省級技術研發中心5傢,各大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産品研發機構。信義集團建立的全國一流的摩擦材料科研測試中心、華泰集團引領着行業技術執行標準的造紙研發中心、以金泰公司為代表的橡膠輪胎産業研發中心,為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平臺。通過深化産學研結合,大王鎮與國內外120多傢高等科研院所、技術公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目前,大王鎮承擔國傢、省、市科技課題30多項,擁有專利20多項,被列為全國高新技術園區、全省星火科技示範鄉鎮、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密集區、山東省專利鎮。 積極實施億元企業梯隊提升工程,穩妥地推進鎮辦企業規範改製,理順産權關係,企業迸發新活力。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美國TRW公司、杜邦公司等10多傢世界500強企業紛至沓來,來自美、德、意、芬等10多個國傢的100多名專傢長住大王,成了“大王居民”。大王鎮加大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力度,推進了農業産業化進程,東方花卉出口韓國,凱銀牌牛羊肉倍受東歐、約旦、阿聯酋等國傢的青睞。全鎮40多傢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新聞紙、剎車片、子午胎等30多個係列産品出口50多個國傢和地區。出口創匯産品實現了工農全面開花,企業國際化道路越走越寬廣。
文化大王:大王精神凝聚合力
一年四季,大王鎮的文化活動好戲連臺:春節期間,村村組織文藝宣傳隊,進行鑼鼓、秧歌、民間文藝匯演,同時宣傳了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叫響了新一年工作的口號。“全民齊奮進,爭創百億鎮”、“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大王”、“大王人民齊奮進,爭創山東第一鎮”這些階段性的口號和奮鬥目標伴隨着一個個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走進千傢萬戶,傳遍全鎮上下,統一了幹群思想,凝聚着民心,鼓舞着鬥志。自1990年開始將每年三月份定為“愛祖國愛家乡”活動月,吹響新一年工作的進軍號,引導全鎮人民把熱愛祖國的高度熱情變成建設家乡的實際行動;始於1993年的消夏文藝晚會,每年一屆,自6月份至10月,帶動全鎮50%的村辦起了消夏晚會;1985年以來每年舉辦的金秋花節主旨在於“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已從最初的菊花展覽發展成為集花展、書畫展、鳥展、經貿洽談、文藝匯演為一體的綜合交流盛會,成為展示全鎮三個文明建設成就,擴大對外開放,推介大王形象的名片。十佳文明公民、十佳崗位標兵評選等樹立了一大批模範典型…一係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起到了文化聚魂的作用。
在發展中,大王鎮高度重視文化的凝聚力和道德的約束力,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堅持“工業、農業、小城鎮三篇文章一起做,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一起抓”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激發創造活力,不斷開闢載體,做到精神文明具體化,創新開展了一係列寓教於樂的大型群衆性文化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王文化品牌”,長年開展,從不間斷。打造形成了以“雙愛”月、消夏文藝晚會、金秋花節為主體,以重大節日慶典為主綫,以“紅色文化”為主旋律的十大文化載體。
大王鎮堅持開展文明誠信教育,着力打造“文明信用鎮”這塊金字招牌。全方位加強公德教育,以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帶動群衆文化,以評選“好孝子、好媳婦、好家庭”為內容的尊老敬老三百評選活動促進了家庭美德建設,帶動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建設,提升了全民的文明素養,文明做人、誠信做事成為大王人幹事創業的普遍風格,“奮進、創新、頑強、誠信”的“大王精神”得到大力弘揚。 大王鎮建立了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保存了全國第一版本的《共産黨宣言》中譯本。大王鎮充分發揮這些紅色資源的優勢,先後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張太恆紀念館兩個“紅色教育基地”,持續不斷地對黨員幹部群衆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每月6日,隆重舉行機關升旗儀式,堅定理想信念。以“紅色文化”為基調,大王鎮的企業鑄就了以“雙愛”為共同內涵的企業精神……逐步形成了以傳統文化為底藴,以紅色文化為動力,以大王精神為內涵,以企業文化為主體的大王文化建設體係,“大王精神”成為凝聚全鎮發展合力的靈魂旗幟,“建設文明 報效祖國”成為大王人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
和諧大王:統籌發展力促多贏
大王鎮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力促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註重統籌發展,力求多贏。統籌解决“三農”問題,實現工農互動、農企“雙贏”。抓竜頭,建基地,帶農戶,構建起了竜頭企業與基地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格局,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每年發放糧食直補資金120萬元。大力培植了國傢重點農業竜頭企業凱銀集團,帶動形成了蔬菜、林木、畜牧、花卉四大主導産業,建成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5萬畝,配套建設了5000畝優質高效蔬菜大棚標準化良種示範區……建成了黃河三角洲最大花卉交易市場,全國重點花卉市場,國傢盆花研發推廣中心。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大王鎮堅持發展與環保同行,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大力發展緑色工業的同時,以高科技促進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嚮污染源重拳出擊,幾年來取締“土小”污染企業90多傢。同時大力實施以路域緑化、農田林網開發、村莊緑化等為重點的緑化美化工程,植樹80萬株,美化緑化村莊81個,林木存活率達到99%,林木覆蓋率達到30%,“居在林中,人在緑中”成為大王鎮這一生態型園林化小城鎮的真實寫照。 統籌村鎮發展。大王鎮堅持村鎮一體化戰略,加大工業對農業反哺力度,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鎮建設支持和帶動農村發展,投資3000多萬元傾註“三農”,實現了村鎮“共贏”——全鎮42個村通過市縣小康文明村驗收;鎮財政嚮“三農”傾斜,實施農村道路改造和集中供水工程,90%的村實現了柏油路、互聯網、集中供水“三通”;加大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面覆蓋,建成了全省首傢190安全生産信息指揮中心,形成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並進的全程教育體係。
魅力大王:新農村步入城市化
大王鎮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以城鄉一體為目標,以規劃為竜頭,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嚮園區集中,土地嚮農場集中,人口嚮城鎮集中”的“三集中”戰略,大力推進城鎮現代化進程。先後實施了文化廣場建設、城鎮道路亮化美化、幸福公寓改擴建、陽河綜合治理、興廣鐵路、泰山路北延疏通、黃河路東延等一批精品工程,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品位不斷提升。2006年,全鎮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50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28090元。
“一軸三心,兩水飄帶,六區共建,城林相伴”總體規劃的逐步實施,使大王鎮拉開了新一輪小城鎮建設的大幕。隨着生態化建設步伐加快,一個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安定、充滿活力、和諧安寧的現代化小城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廣饒縣縣委常委、大王鎮黨委書記燕振誠最後告訴記者,2007年,大王鎮計劃完成社會總産值440億元,GDP100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8.5億元,固定資産投資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00元,力爭利用兩三年時間,經濟總量再翻一番,綜合實力穩居全省鄉鎮第一位,再造一個新大王,早日成為山東第一鎮,攀升全國百強鎮。 |
|
蔬菜、傢禽、水産 |
|
吳傢村鞠傢村劉傢村西李村中李村大王西村後屯村南陳官村新村村河溝村大王東村大王南村劉集後村劉集前村劉堡村六股路村永和村范家村小李村鄧傢村蘇廟村西呂村東呂村高卜紙村田門村三賢村趙傢村韓橋村李橋西村北辛村麯江村於巷村李橋東村周莊村田辛村菜園村郭明田村鐵匠李村復興王村付傢村王永槐村延集村東張莊村竈戶王村王李村紅盆村東孫莊村書房劉村南郭村北郭西村北郭東村崔寨村北賈村紀莊村張齊村李園村魏傢村王鎮村鞏傢香坊村馮莊村呂莊村耿集村孟集村前郭村任樓村高解村崔傢河崖村東營村西營村榮莊村北張淡村大張淡村臥石東村臥石西村西臥石村東臥石村東北街村軍屯村東莊子村後賈村前賈村李琚村黃琚村葉琚村楊琚村宋琚村韓琚村黃店村楊莊村封廟村韓莊村東辛村西辛村明莊村呂道口村張棗村蘇劉村 |
|
【概況】
大王鎮位於川中盆地北緣,寶馬河中下遊,國道212綫上,介於北緯31º18´ 1″——31º21´40″和東經105º50´50″——105º56´10″之間,海拔高度:349米。東鄰太華鄉,南連三官鎮,西與宏觀鄉接壤,北與興盛鄉、定水鎮毗鄰。北距南部縣城17公裏,南離南充市80余公裏。民國29年(1940年)建鄉,解放後仍置。1992年9月撤鄉並鎮,1994年8月恢復為建製鎮至今。
全鎮以糧油、蠶桑、生豬生産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2006年農業生産總值3707萬元,糧食生産達604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86元。 有鎮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 14個,有村級小學 4 所、鎮完小1所。到2006年底有14個村全面完成了農網改造。全鎮安裝陳控電話1500門,有移動電話1200部,傢用電腦上網50臺,建有移動、聯通通訊基站各1個。場鎮建設面積1.5平方公裏,居民達1689餘人,市場十分活躍。
全鎮幅員面積20.17平方公裏。2004年全鎮共計3071戶,13579人,其中:城鎮人口1689人,農村人口11890人。人口密度為670人/km²。耕地面積7045畝,宜林面積13800畝,森林覆蓋率為47%。轄14個行政村,106個村民小組,主要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有納西族、白族、藏族、苗族、彝族等。境內丘陵起伏、山勢蔓延、山峰小而多、西北高、東南低,海拔250——630米。歷史無破壞性地震、冰雹。寶馬河橫穿境內,水源豐富、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8℃,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全鎮日照總時數為1296.2小時,年降雨量一般為970——1450毫米。升鐘水庫鬥、農渠灌溉全鎮11個村、88個社,灌溉農田6000餘畝。境內有環境優美、遠近聞名的佛教場地和農民文化公園——鄭傢埡藥王寺。偉人故裏精神文明連片創建——的寶馬河文明新村、靈寶山紅軍戰地紀念公園,矗立境內寶馬畔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基礎設施建設】
鎮黨委、政府以“夯基礎、增效益”的總體要求,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狠抓鎮、村、社道路建設,全鎮按照村道公路二級路面的標準新建村級土石泡沙公路25公裏、柏油公路2.5公裏。全面整治清理了11個村87個社的升鐘水庫鬥農渠配套渠係和寶馬河畔三個村的電力提灌站,實現了全鎮排灌暢通。場鎮和9個村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與城鎮用電同網同價、收費到戶。通訊網絡發展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鎮安裝程控電話1053部,新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訊基站2座。
【農業産業結構調整】
鎮黨委、政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增收為目標,優化調整産業結構,按照“一項産業、一批竜頭、一片基地、一方市場、一根鏈條”的思路,發展高效、短、平、快經濟作物和長效種、養業。糧經比例調整達到了5∶5。2004年除種植牧草500畝、地膜花生1200畝、商品蔬菜800畝、大豆1000畝、脫毒良種紅菩150畝等高效、短、平、快經濟作物外,認真註重了長效種、養業的發展,尤為是蠶桑生産發展迅速,栽桑達到5500畝,人平桑樹550株,年養蠶量達3500張以上,是縣蠶桑生産基地鎮之一;同時又是優質肉豬、小傢禽傢畜、肉牛、山羊發展和批把産業帶重點鎮之一。生豬生産勢頭良好,年出欄達1.3萬頭,圈存9500餘頭。小傢禽傢畜市場前景好、發展快,年出欄達28. 5萬衹(頭)。積極大力發展西門塔爾肉牛、山羊、小傢禽傢畜、金絲鯉魚養殖和枇杷、花卉苗木種植業。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做大做強種養業,調優結構、調大規模、調高檔次,加快發展,使種養業上一個新臺階。鎮內金子山村建有寶華畜牧大型西門塔爾肉牛、山羊養殖場,占地12000平方米,投資500萬元,已養 殖西門塔爾肉牛1300頭、山羊1000衹;寶靈山村建有寶靈山生態科學養雞場,占地4500平方米,投資100萬元,年養海賽剋白、寶萬斯白等肉、蛋雞達8.5萬衹;大井壩村建有大王林茂花卉苗木園圃基地150餘畝,投資80餘萬元,培育各類花卉苗木達300餘種;雨臺山村在寶馬河建有網箱養魚基地,年網箱養殖達90箱,産成魚50餘噸;寶馬河文明新村建有種植反季節蔬菜大棚5個,占地20餘畝;雨臺山村建有浙川塑料顆粒生産廠,投資近50萬元,占地1.5畝,已投入生産。水果種植歷史悠久、品種多、除有傳統的桃、李、杏、桔、柑、棗、脆香甜柚外,國道212綫的寶馬河村、繁榮村、羊角山村又種植良種五星枇杷達900餘畝。
【各項社會事業】
鎮內有中心校一所,分初中部和小學部。占地30畝(20010平方米),總投資近500萬元,是2004年全面改造完工的全縣鄉鎮級一流花園式學校。國傢教育部定為:《21世紀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改革和發展研究》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傢教育部、中央教科所重點課題實驗學校。2004年獲縣級文明單位、交通安全文明創建先進單位、危房改造先進單位、初中教育質量三等奬。中學部有初中教師25人,其中獲中級以上職稱的3人,教學班9個,嚮上級學校輸送新生95人。全鎮小學6所,教師43人,其中獲中級以上職稱的14人,教學班29個,全鎮在校學生1700人,入學率達99.5%。已普及九年義務製教育、在校學生鞏固率達100%,小學、初中普及率達99%,小學畢業升學率達100%。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投資160餘萬元修建的中心校教學樓、學生公寓樓投入使用,並購置了25臺教學電腦,增置了一批教學設備。繁榮村投資20萬元修建了現代化的花園式村級小學,解决了當地適齡兒童入學難的問題。雙擁、扶貧、助殘、優撫、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等事業得到加強,全鎮167名優撫對象、72 名五保戶按照標準實行了財政直發打卡,70名城鎮無職特睏人員全年發放低保金30540元,民政救濟103戶、230多人,發放救濟金1.1萬元。有鎮級衛生院一所,村級醫療站12個、醫務工作者25人。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得到很好貫徹執行、符合法規生育率達94.76%;綜合節育率達97.5%,人口自然增長率一0.56%,獨生子女領證率達48%,及時率達100%;計生“三結合、三服務”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奬勵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政策落實兌現,2004年榮獲縣計生目標考核三等奬。實現了光纖電視村村通、閉路電視用戶達1800戶;舉辦科技下村活動2次,辦種養業培訓班4期、接受培訓人員4000人次、印發科技資料2000餘份、全鎮70%以上的農戶掌握了1-2門適用技術。安全管理工作紮實有力、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切實杜絶了重大事故隱患、全年無重大傷亡事故發生。2004年被縣評為安全生産先進單位。
【勞務輸出招商引資】
2004年政府強0化勞務輸出,提升勞務産業。全鎮外出打工5000餘人,創收3150萬元。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共引進有寶華畜牧開發有限公司(西門塔爾肉牛養殖場)、浙川塑料顆粒廠、恆太大藥房、蔬菜種植基地、生態養雞場、樂華電器超市等10個,引進資金800餘萬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500萬元。
【經濟及農作物】
鎮黨委、政府高度註重“三農”工作,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8637萬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農業總産值2917萬元;企業總産值2570萬元;勞務收入3150萬元,全年糧食總産量6583噸,蔬菜總産量2041噸,水果總産量1268噸,蠶繭總産量95噸,成魚産量81噸,實現財政收入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5萬元。
全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花生等。主要經濟産業有生豬、蠶桑、小傢禽傢畜、水産、勞務輸出等。截至2004年底場鎮整治、改建主要街道4條,並全部實施了硬化、緑化和美化。建有自來水廠、天然氣配站一座,整治了場鎮髒、亂、差,成立了環衛所。
【山水、人文景觀、文化宗教及新風尚】
境內有海拔600餘米的靈寶山(紅軍戰地)、金子山,山勢獨特雄偉、周圍溝深壁陡、地勢險要。以金絲鯉魚聞名的寶馬河貫穿境內。金絲鯉魚為寶馬河獨特産品。此魚因魚腹兩側各有一道金色紋綫而得名。金絲鯉魚比普通鯉魚肥美,最引人註目的是那道細小的金色綫紋,從腮邊直達尾部,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活蹦亂跳、逗人喜愛。其魚肉質細嫩,入口有粘糯感、鮮美異常。有趣的是,寶馬河的金絲鯉魚幼苗若移到別的江河,則失去“金絲紋綫”長成普通鯉魚,這正是寶馬河的自然環境和特殊水質的奧妙所在。
鎮境內鄭傢埡村有古藥王廟一處。同治十年(1817年),鄭傢埡孫純武老爺(舉人)身患重癥,多年醫治未愈,心想神藥兩解,便嚮藥王許願,如保他病好,就在鄭傢婭給藥王修廟塑像。事出偶然,孫吃藥病愈,他認為是藥王救了他,就領頭捐資,當地富豪、地主出糧、出錢、出土地、木材、磚瓦,請工匠在鄭傢埡修成了藥王廟,包括藥王殿六間、戲樓一座、房捨五間、藥鋪三間,占地三畝多。
建成的藥王廟在當地極為壯觀。大殿門口挂有孫純武親書:“道顯降功”墨底金字木匾一塊。在兩旁書有一副墨底金字對聯:“妙劑流傳,萬民皆救長生藥;神功昭著,四海均占不老方”。藥王神盒上方挂有金匾“醫中至聖”,房內有對聯:“擅回春之妙術,為活人之神功”。四壁匾額多有“妙手回春”、“有求必應”、“春滿杏林”、“濟世活人”等語。
每年4月28日,如潮水般地人涌嚮藥王廟叩拜藥王,敬獻萬民傘、神醫、彩布、火燭、香油、香錢(小錢)、“九平”(長一公尺的蠟燭)等,還有義演戲劇,時間持續三五天不等。鄭傢埡藥王廟在新中國成立前影響頗大,遠近聞名,閬中、西充、????亭、南充、劍閣、蒼溪等縣均有人前來禱拜。後來又逐漸演變滲透為佛教。該廟由於年久失修,1998年拆毀,於2000年當地群衆為休閑觀光起見,聚資重新修建了藥王廟和藥王廟寨山農民文化公園。該建築十分宏偉壯觀、美麗,周圍林木花卉茂盛、景色宜人。是休閑旅遊觀光的佳地。
大王鎮下村:寶馬河村寶靈山村孫傢溝村袁傢祠村黃連樹村尚書祠村鄭傢埡村楊傢祠村中平山村繁榮村羊角山村金子山村大井壩村雨臺山村
大王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0986男5728女5258家庭戶戶數3139家庭戶總人口(總)10962家庭戶男5704家庭戶女52580-14歲(總)28550-14歲男16150-14歲女124015-64歲(總)724515-64歲男371515-64歲女353065歲及以上(總)88665歲及以上男39865歲及以上女48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0617
【中小學校】
南部縣大王鎮孫傢祠村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尚書祠村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繁榮村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袁傢祠村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西臺山村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鄭傢埡村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金子山村小學
南部縣大王鎮黃連樹村小學 |
|
大王鎮(Dawang Zhen)位於安新縣北部,距縣城7.5千米。面積70.9平方千米,人口2.56萬人(2002年)。轄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王村。容(城)新(安)公路過境。
沿革 1961年建大王公社,1984年改鄉,1989年改鎮。1997年,面積70.9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大王、小王、南六、北六、中六、張六、大陽、小陽、小王營、西陽、尹莊、於莊、北張莊、南河、嚮村15個行政村。 |
|
大王鎮位於芮城縣中部,地理座標為北緯34 ° 37 ′ 50″-47 ′ 50″,東經110 ° 30 ′ 10″-34 ′ 45″,北倚中條山,南臨黃河。轄25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人口3萬人,總面積113.6平方公裏。耕地59737畝,水地3.2萬畝。
自然資源
大王鎮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環境優越。位於最北端的方山景區風光旖旎,景色秀麗,山勢奇特,山高林密,潺潺泉水、美麗瀑布,玉帶天街、2600多年古銀杏樹、1300多年的白皮鬆等衆多自然景觀,是集旅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天然生態風景區。北有南辿自流灌區,中部有雙萬畝井灌區滋養着3萬大王人民。
人文文化
大王鎮民風淳樸,文化底藴深厚,歷史傳說衆多。有新石器時代的金盛莊遺址,開闢了黃河流域人類使用陶器貯藏物品的先河。有早於永樂宮的下方寺、竜王廟、玉泉觀;有盛唐興建的靖道院等。近有紅色旅遊聖地抗日名將楊振邦屯兵的雪花山,遠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出山前的戰略要衝方山。
經濟發展
近年來,大王鎮樹立打造縣西經濟重鎮的發展理念,依托資源優勢,着力建設生態、經濟、社會相和諧的新大王,促進大王政通人和、繁榮穩定。
1、蘋果基地。 大王鎮栽植紅富士等優質蘋果2萬畝,上坊、韓卓、小池、觀後等村為蘋果生産專業村,示範園200個,年産優質蘋果5000餘萬公斤,遠銷東南亞。南辿3000畝紅富士蘋果通過有機食品認證。
2、菊花特色産業基地。 依托大王菊花生産協會,全鎮發展藥菊、荼菊7000餘畝,年增加藥農收入1400餘萬元,集種苗供應、栽培管理、收購、加工、銷售一條竜服務,産品遠銷浙江、廣州、亳州等大型食品、藥材市場。
3、生態林基地。 全鎮在沿山、黃河二臺階地退耕還林1.6萬畝,植鬆柏、核桃、杜仲、花椒、國槐、刺槐、楊樹、桐樹等多種林木,通道緑化45公裏,栽植片林240畝,防風緑化100公裏。
4、幹果基地。 沿山前坪、小花、南辿、雙橋、橋坪等村發展核桃、棗、花椒生産,1700公頃核桃2006年通過有機食品認證。
5、無公害香椿加工基地。 依托前坪、南辿沿山一帶生産的紅香椿建立無公害食品加工廠-鑫峰食品廠,年加工紅香椿100多噸,受益人均增收1200多元,企業被評為國傢、省、市先進企業,産品被工商評為放心食品。
6、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為城鄉人民提供豐富的肉、蛋、奶産品。
(1)養豬基地。小池、韓卓、觀後、金盆等村為主規模養豬。百頭以上豬場7個,全鎮豬存欄6500餘頭。
(2)養牛基地。前坪、陳常等村為主的晉南大黃牛養殖發展勢頭良好 ,全鎮存欄超過1000頭,為名優牛種--晉南大黃牛保存繁育基地。金盆村生態奶牛36頭。
(3)養雞基地。以新興、觀後、觀莊等村為主的肉雞、土雞養殖,存欄10萬餘衹,特別是方山景區緑殼蛋雞養殖為農民又創出一條致富新路。 |
|
概況 大王鎮(Dawang Zhen)位於安新縣北部,距縣城7.5千米。面積70.9平方千米,人口2.56萬人(2002年)。轄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王村。容(城)新(安)公路過境。
代碼 130632101:~200大王村 ~201南六村 ~202張六村 ~203中六村 ~204北六村 ~205小王村 ~206小王營村 ~207於莊村 ~208尹莊村 ~209北張莊村 ~210大陽村 ~211小陽村 ~212西陽村 ~213南河村 ~214嚮村
沿革 1961年建大王公社,1984年改鄉,1989年改鎮。1997年,面積70.9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大王、小王、南六、北六、中六、張六、大陽、小陽、小王營、西陽、尹莊、於莊、北張莊、南河、嚮村15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大王村。面積70.9平方千米,人口2.56萬。轄15個行政村:大王、小王、嚮村、於莊、南六、北六、中六、張六、尹莊、大陽、小陽、西陽、南河、小王營、北張莊。 |
|
位於縣境中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4°37′-47′、東經110°30′-34′。2001年,全鄉轄25個村委會,總人口29032人。鎮政府駐新興村,距縣城徑距12.25千米。 |
|
南譙區大王鎮地處滁州市東郊4公裏處,行政區域面積46.97平方公裏,轄10個行政村(含街道)、83個村民組,擁有耕地面積32900畝,集鎮建成區面積0.7平方公裏,現有住戶3920戶,總人口13250人。其中農業戶3610戶、12600人;非農戶310戶、650人;集鎮居民戶729戶、2140人。(水田:29000畝、旱地:3900畝、水面400畝、可養水面:2670畝)。去年,該鎮雖然連續遭遇了低溫凍害、“非典”洪災、高溫熱害等自然災害,但經過全鎮上下萬衆一心共同努力,仍然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292元,全鎮播種雙低油菜18000畝,訂單小麥(揚麥158)4000畝,種植藺草1500畝,四旁植樹280畝,“五早”作物種植面積4500畝,生態環境較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成效顯著。該鎮積極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努力改善投資環境,着力進行招商引資、全年共引進13個項目,實際到位資金1000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鎮小集鎮建設日新月異,實現了電力擴容,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了有綫電視,實現了“水、電、郵、路”的三通一平。 |
|
安新縣轄鎮。1961年建大王公社,1984年改鄉,1989年改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7.5公裏。面積70.9平方公裏,人口2.5萬。容(城)新(安)公路過境。轄大王、小王、南六、北六、中六、張六、大陽、小陽、小王營、西陽、尹莊、於莊、北張莊、南河、嚮村15個村委會。工業以服裝加工、建材為主。農業主産小麥、玉米、大豆。 |
|
大王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0公裏,面積122平方公裏。2004年底,轄97個自然村,97個村民委員會;有27638戶,88991人;其中女43907人,非農業人口1044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3‰,人口計劃生育率為99.48%.2004年,實現生産總值33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0000萬元、260000萬元和400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4%、53%和33.3%.工業總産值125億元,實現利稅10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産值5億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087公頃,總産5.67萬噸;瓜菜1193公頃,總産10.26萬噸;種植業産值30912萬元.全年造林398.8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94%;林果總産6515噸;林業産值547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7332頭,豬存欄4665頭,羊存欄16238,傢禽存欄16.45萬衹;畜牧業總産值12285萬元.水産品總量391噸,漁業總産值6256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1800千瓦,農村用電量24700萬千瓦時.鄉鎮企業總産值135億元,利稅17億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産值39.32億元,利稅48007萬元.財政收入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610元,比上年增加690元.有中學2處,小學10處,在校學生共1008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2處.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26部.小康水平指數達99.8%,有88個村達到小康水平.被評為基本實現小康鄉鎮. |
|
大王鎮 大王鎮位於靈寶市東北部,北瀕黃河,南依崤山。面積121.6平方千米,人口64597人(2005年)。轄幹店、新店、馮佐、李傢寨、偏溝、五原崤、北朝、重王、東南朝、西南朝、董傢、賀、王和、韓傢、溝北、北路井、西路井、焦傢嶺、吉傢灣、五帝、閆傢坪、神窩、沙坡、南陽、佛灣、梨園、西王、大王、北村、北營、南營、老城、後地、小北、風溝、馬謝36個行政村,301個村民小組。209、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過境。 [代碼]411282106:~200幹店村 ~201新店村 ~202馮佐村 ~203李傢寨村 ~204偏溝村 ~205五原崤村 ~206北朝村 ~207重王村 ~208東南朝村 ~209西南朝村 ~211董傢村 ~212賀村 ~213王和村 ~214韓傢村 ~215溝北村 ~216北路井村 ~217西路井村 ~218焦傢嶺村 ~219吉傢灣村 ~220五帝村 ~221閆傢坪村 ~222神窩村 ~223沙坡村 ~224南陽村 ~225佛灣村 ~226梨園村 ~227西王村 ~228大王村 ~229北村 ~230北營村 ~231南營村 ~232老城村 ~233後地村 ~234小北村 ~235風溝村 ~236馬謝村
[沿革]1958年建紅旗公社,1960年更名大王公社,1983年改鄉,1994年建鎮。1997年,面積130平方千米,人口6.4萬,轄新店、馮佐、偏溝、李傢寨、北朝、重王、五原崤、董傢、賀村、王和、韓傢、溝北、幹店、東南朝、西南朝、吉傢灣、焦傢嶺、西路井、沙坡、梨園、神窩、西王、王帝、閻傢坪、老城、後地、大王、北營、南營、北路井、北村、佛灣、南陽、小北村、鳳溝35個行政村。 |
|
大王鎮與三門峽市陝縣接壤,北瀕黃河與山西省芮城、平陸隔河相望,西邊緊靠旅遊勝地函𠔌雄關。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公裏,轄36個行政村,301個村民組,總人口61586人,農業用地面積72090畝。
大王鎮素以盛産靈寶大棗、貴妃杏和無公害優質蔬菜而遠近聞名,被譽為中國大棗之鄉、蔬菜之鄉。2002年,全鎮培育形成了菜、棗、果、牧、菌、林六大支柱産業。蔬菜方面,培育形成了蓮萊、韭菜、芹萊、香萊、土豆、西紅柿、黃瓜和蒜苗七大特色基地和好陽河沿岸10個村的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蔬菜總面積達到3萬畝,其中大棚和日光溫室面積達到8000畝,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8000畝,是河南省首批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和河南省首批無公害農産品標志使用單位。在生産和銷售上基本實現了“四季生産,周年供應”,蔬菜産品以其無污染、無公害、品質優良而遠銷省內各大中城市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大棗方面,鞏固擴大現保存4000餘畝400年栽培史的明清古棗園,使大棗栽植總面積達到23000畝,成為全國聞名的優質大棗生産和銷售基地。所産靈寶大棗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金奬;2000年,在山東樂陵舉辦的全國農産品博覽會上,靈寶大棗又以其優良的品質奪得幹果類金奬,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棗類幹果精品。果品方面,培育發展了南部淺山區1000畝無公害優質蘋果生産基地、3000畝曾被譽為“靈寶果品三大寶之一”的貴妃杏生産基地和1.4萬畝優質小雜水果生産基地。畜牧養殖方面,培育形成了6個養殖專業村,210個養殖大戶,發展了3000餘畝優質牧草生産基地。已成為豫西地區最大地禽蛋生産基地。食用菌方面,引進發展了10餘個珍稀優質菌類新品種,培育形成了10餘個專業生産基地和專業生産村,創辦了3個食用菌竜頭企業和銷售總公司,是河南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産基地和銷售集散地,特別是雞腿菇生産是全國僅有的三個雞腿菇專業生産基地之一。
大王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旅遊開發極具前景。境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遺址20餘處,其中五帝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後地村的唐城文化遺址、韓信葬母地等都引起了專傢們的極大關註。據歷史專傢陳寅恪先生考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就在大王境內。已開發的黃河老靈寶明清古棗林生態遊覽區中的萬畝棗林、千畝荷塘、黃河夕照、水庫休閑垂釣等景觀堪與函𠔌關、太初官、黃帝鑄鼎塬等旅遊景點融為一體,成為黃河沿綫生態旅遊熱綫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食文化源源流長。老城村的醬燒豬頭堪稱一絶,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以元雜劇劇本為基礎的揚高戲是靈寶特色的戲麯之一。現存的民間剪紙、刺綉、編織等手工藝更是遠近聞名。
教育事業欣欣嚮榮。中專培養實用技術人才2050人,教學質量在全市名列前茅。群衆纍计集資1060萬元,新建教學樓31幢,修善危房1520平方米,改善了教學條件,1996年以來,持續通過了省級“普九”驗收。成人教育正在發揮作用,農民擁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有720人。
招商引資取得突破,鄉鎮企業穩步發展。新建了一批具有開發前景的工農業項目,纍计投資700餘萬元,完成了兩個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大棗幹製品及加工包裝、大王鎮彩色地板磚、大王鎮高科技農業示範園、黃河老靈寶明清古棗林生態遊覽區等項目建設,使全鎮資源開發逐步延伸。鄉鎮企業和非公有製經濟方面,全鎮已建成企業1472個,年總收入4.5億元,形成了以砂石、機磚、預製構件、保溫材料為主的建築建材和以蔬菜、大棗、蘋果、食用菌、糧油為主的農副産品加工兩大支柱産業。
大王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備。隴海鐵路、310國道、209國道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東邊4公裏處緊靠大型鐵路編組站三門峽西站,北部有3個黃河渡口,東西相距200余公裏有鄭州、西安兩個國際空港。大王境內鄉村公路連接成網,總里程達77公裏,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建有35KV變電站2座,變壓器360臺,年用電量達到800萬千瓦時;建有裝機容量達60萬KV的國傢重點工程三門峽火電廠。郵政、電信設施完善,分區域建成了7個程控電話交換站,裝機容量達10000門。
大王鎮被省命名為 “中州名鎮” 、“科技示範鄉鎮”。2000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小城鎮建設重點鎮”。通過三年來的建設,完成了四縱三橫的道路網絡佈局,建成了30餘幢大樓,新增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改造硬化街道4條3500米,完成了鎮區供排水和通信網絡的改造,新建了商貿長廊和蔬菜專業市場,構築了集農貿、文教衛生、工業、住宅為一體的“兩綫四區一中心”基本佈局框架。鎮區總面積達到1.12平方公裏,常住人口達到1.58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5.2%,人均緑化面積1.5平方米。 |
|
大王鎮位於陽新的東北方,依筆架山,東臨太子,北瀕大冶湖,西與大冶市大箕鋪相連。現轄31個行政村,人口4.87萬,國土面積80.2平方公裏。境內現有吳王殿,李清塔等文物景觀。
大韋公路貫穿全鎮,沿此西行2公裏接106國道,距武漢140公裏,距黃石僅30公裏,交通便利。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6824畝,其中水田面積11588畝,有2.8萬畝可養水面,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豆腐、苎麻、河蟹、淡水魚類是大王特産,豆腐有悠久的製作歷史,其口感嫩滑,營養高,享譽鄂東南。薑祥方解石為同類礦藏中的極品,産品用途極為廣泛。王崇礦泉水被當地群衆奉之為“神泉”,其檢測指標憶達到國際飲用水標準。陳寶水銹石、王崇大理石、長林麻鴨、有色湖仔豬等項目正在逐步開發和發展。 |
|
【概況】大王鎮位於川中盆地北緣國道212綫上,東鄰太華鄉、南連三官鎮、西與宏觀鄉接壤、北與興盛鄉、定水鎮毗鄰。北距縣城17公裏,南離南充市80公裏。1992年8月撤鄉並鎮,1994年8月,恢復為建製鎮至今。
全鎮幅員面積20.17平方公裏,總人口13579人,其中:城鎮人口1689人,農村人口1189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為670人。耕地面積7045畝,宜林面積為13800畝,森林覆蓋率為47%。轄寶馬河、寶靈山、孫傢溝、袁傢祠、黃蓮樹、尚書祠、鄭傢埡、楊傢祠、中坪山、繁榮、羊角山、金子山、大井壩、雨臺山等14個行政村、106個村民小組。主要民族為漢族。境內丘陵起伏、山勢蔓延、山峰小而多、寶馬河橫穿境內,水源豐富。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8℃,日照總時數為1296.2小時,年降雨量為970-1450毫米。
【基礎設施建設】鎮黨委、政府以“夯基礎、增效益”的總體要求,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狠抓鎮、村、社道路建設,全鎮按照村道公路二級路面的標準新建村級土石泡沙公路25公裏、柏油公路2.5公裏。全面整治清理了11個村87個社的升鐘水庫鬥農渠配套渠係和寶馬河畔三個村的電力提灌站,實現了全鎮排灌暢通。場鎮和9個村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與城鎮用電同網同價、收費到戶。通訊網絡發展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鎮安裝程控電話1053部,新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訊基站2座。
【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鎮黨委、政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增收為目標,優化調整産業結構,按照“一項産業、一批竜頭、一片基地、一方市場、一根鏈條”的思路,發展高效、短、平、快經濟作物和長效種、養業。糧經比例調整達到了5∶5。2004年除種植牧草500畝、地膜花生1200畝、商品蔬菜800畝、大豆1000畝、脫毒良種紅菩150畝等高效、短、平、快經濟作物外,認真註重了長效種、養業的發展,尤為是蠶桑生産發展迅速,栽桑達到5500畝,人平桑樹550株,年養蠶量達3500張以上,是縣蠶桑生産基地鎮之一;同時又是優質肉豬、小傢禽傢畜、肉牛、山羊發展和批把産業帶重點鎮之一。生豬生産勢頭良好,年出欄達1.3萬頭,圈存9500餘頭。小傢禽傢畜市場前景好、發展快,年出欄達28. 5萬衹(頭)。積極大力發展西門塔爾肉牛、山羊、小傢禽傢畜、金絲鯉魚養殖和枇杷、花卉苗木種植業。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做大做強種養業,調優結構、調大規模、調高檔次,加快發展,使種養業上一個新臺階。鎮內金子山村建有寶華畜牧大型西門塔爾肉牛、山羊養殖場,占地12000平方米,投資500萬元,已養 殖西門塔爾肉牛1300頭、山羊1000衹;寶靈山村建有寶靈山生態科學養雞場,占地4500平方米,投資100萬元,年養海賽剋白、寶萬斯白等肉、蛋雞達8.5萬衹;大井壩村建有大王林茂花卉苗木園圃基地150餘畝,投資80餘萬元,培育各類花卉苗木達300餘種;雨臺山村在寶馬河建有網箱養魚基地,年網箱養殖達90箱,産成魚50餘噸;寶馬河文明新村建有種植反季節蔬菜大棚5個,占地20餘畝;雨臺山村建有浙川塑料顆粒生産廠,投資近50萬元,占地1.5畝,已投入生産。水果種植歷史悠久、品種多、除有傳統的桃、李、杏、桔、柑、棗、脆香甜柚外,國道212綫的寶馬河村、繁榮村、羊角山村又種植良種五星枇杷達900餘畝。
【各項社會事業】鎮內有中心校一所,分初中部和小學部。占地30畝(20010平方米),總投資近500萬元,是2004年全面改造完工的全縣鄉鎮級一流花園式學校。國傢教育部定為:《21世紀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改革和發展研究》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傢教育部、中央教科所重點課題實驗學校。2004年獲縣級文明單位、交通安全文明創建先進單位、危房改造先進單位、初中教育質量三等奬。中學部有初中教師25人,其中獲中級以上職稱的3人,教學班9個,嚮上級學校輸送新生95人。全鎮小學6所,教師43人,其中獲中級以上職稱的14人,教學班29個,全鎮在校學生1700人,入學率達99.5%。已普及九年義務製教育、在校學生鞏固率達100%,小學、初中普及率達99%,小學畢業升學率達100%。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投資160餘萬元修建的中心校教學樓、學生公寓樓投入使用,並購置了25臺教學電腦,增置了一批教學設備。繁榮村投資20萬元修建了現代化的花園式村級小學,解决了當地適齡兒童入學難的問題。雙擁、扶貧、助殘、優撫、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等事業得到加強,全鎮167名優撫對象、72 名五保戶按照標準實行了財政直發打卡,70名城鎮無職特睏人員全年發放低保金30540元,民政救濟103戶、230多人,發放救濟金1.1萬元。有鎮級衛生院一所,村級醫療站12個、醫務工作者25人。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得到很好貫徹執行、符合法規生育率達94.76%;綜合節育率達97.5%,人口自然增長率一0.56%,獨生子女領證率達48%,及時率達100%;計生“三結合、三服務”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奬勵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政策落實兌現,2004年榮獲縣計生目標考核三等奬。實現了光纖電視村村通、閉路電視用戶達1800戶;舉辦科技下村活動2次,辦種養業培訓班4期、接受培訓人員4000人次、印發科技資料2000餘份、全鎮70%以上的農戶掌握了1-2門適用技術。安全管理工作紮實有力、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切實杜絶了重大事故隱患、全年無重大傷亡事故發生。2004年被縣評為安全生産先進單位。
【勞務輸出招商引資】2004年政府強0化勞務輸出,提升勞務産業。全鎮外出打工5000餘人,創收3150萬元。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共引進有寶華畜牧開發有限公司(西門塔爾肉牛養殖場)、浙川塑料顆粒廠、恆太大藥房、蔬菜種植基地、生態養雞場、樂華電器超市等10個,引進資金800餘萬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500萬元。
【經濟及農作物】鎮黨委、政府高度註重“三農”工作,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8637萬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農業總産值2917萬元;企業總産值2570萬元;勞務收入3150萬元,全年糧食總産量6583噸,蔬菜總産量2041噸,水果總産量1268噸,蠶繭總産量95噸,成魚産量81噸,實現財政收入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5萬元。
全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花生等。主要經濟産業有生豬、蠶桑、小傢禽傢畜、水産、勞務輸出等。截至2004年底場鎮整治、改建主要街道4條,並全部實施了硬化、緑化和美化。建有自來水廠、天然氣配站一座,整治了場鎮髒、亂、差,成立了環衛所。
【山水、人文景觀、文化宗教及新風尚】境內有海拔600餘米的靈寶山(紅軍戰地)、金子山,山勢獨特雄偉、周圍溝深壁陡、地勢險要。以金絲鯉魚聞名的寶馬河貫穿境內。金絲鯉魚為寶馬河獨特産品。此魚因魚腹兩側各有一道金色紋綫而得名。金絲鯉魚比普通鯉魚肥美,最引人註目的是那道細小的金色綫紋,從腮邊直達尾部,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活蹦亂跳、逗人喜愛。其魚肉質細嫩,入口有粘糯感、鮮美異常。有趣的是,寶馬河的金絲鯉魚幼苗若移到別的江河,則失去“金絲紋綫”長成普通鯉魚,這正是寶馬河的自然環境和特殊水質的奧妙所在。
鎮境內鄭傢埡村有古藥王廟一處。同治十年(1817年),鄭傢埡孫純武老爺(舉人)身患重癥,多年醫治未愈,心想神藥兩解,便嚮藥王許願,如保他病好,就在鄭傢婭給藥王修廟塑像。事出偶然,孫吃藥病愈,他認為是藥王救了他,就領頭捐資,當地富豪、地主出糧、出錢、出土地、木材、磚瓦,請工匠在鄭傢埡修成了藥王廟,包括藥王殿六間、戲樓一座、房捨五間、藥鋪三間,占地三畝多。
建成的藥王廟在當地極為壯觀。大殿門口挂有孫純武親書:“道顯降功”墨底金字木匾一塊。在兩旁書有一副墨底金字對聯:“妙劑流傳,萬民皆救長生藥;神功昭著,四海均占不老方”。藥王神盒上方挂有金匾“醫中至聖”,房內有對聯:“擅回春之妙術,為活人之神功”。四壁匾額多有“妙手回春”、“有求必應”、“春滿杏林”、“濟世活人”等語。
每年4月28日,如潮水般地人涌嚮藥王廟叩拜藥王,敬獻萬民傘、神醫、彩布、火燭、香油、香錢(小錢)、“九平”(長一公尺的蠟燭)等,還有義演戲劇,時間持續三五天不等。鄭傢埡藥王廟在新中國成立前影響頗大,遠近聞名,閬中、西充、????亭、南充、劍閣、蒼溪等縣均有人前來禱拜。後來又逐漸演變滲透為佛教。該廟由於年久失修,1998年拆毀,於2000年當地群衆為休閑觀光起見,聚資重新修建了藥王廟和藥王廟寨山農民文化公園。該建築十分宏偉壯觀、美麗,周圍林木花卉茂盛、景色宜人。是休閑旅遊觀光的佳地。
稿件來源:南部縣縣志辦 供稿:孫光友 |
|
610125104000 大王鎮 610125104001 大王鎮社區
610125104200 大王西村
610125104201 大王東村
610125104202 宋傢村
610125104203 鑿齒東村
610125104204 東興村
610125104205 富村
610125104206 聯莊村
610125104207 康西村
610125104208 小王店村
610125104209 宋西村
610125104210 王守村
610125104211 康中村
610125104212 康北村
610125104213 梧北村
610125104214 梧中村
610125104215 梧南村
610125104216 鑿齒南村
610125104217 兆倫村
610125104218 竜新村
610125104219 竜西村
610125104220 鑿齒西村
610125104221 史傢村
610125104222 宜都村
610125104223 營日村
610125104224 康東村
610125104225 宋東村
610125104226 鑿齒北村 |
|
大王鎮地處戶縣東北大門,位於省委、省政府“一綫兩帶”核心和西安——鹹陽經濟圈腹地。轄27個行政村,14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25人,耕地面積32300多畝,行政區域面積23.3平方公裏,其中鎮區面積5.2平方公裏,鎮區總人口7800餘人。大王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省108國道、西戶、鹹戶公路穿境而過,鎮區距西安11公裏,距鹹陽15公裏,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20公裏,隴海鐵路西餘支綫沿鎮而過,是鹹陽地區上西漢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王鎮黨委、政府一班人齊心協力,真抓實幹,藉助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憑藉獨有的地域優勢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按照“圍繞一個中心(小城鎮建設)、抓住兩個重點(基層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三個突破(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打造大王食醋品牌)”的發展思路,鎮村兩級幹部帶領全鎮群衆迎難而上,開拓進取,苦幹實幹,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這一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大王鎮是一個商貿重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於此古要道設店鋪,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即成為商貿集散地,號稱大王鎮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歷史上著名的兆倫鐘官城遺址是我國自秦代至清朝全國貨幣製造中心,已被列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開發意義。鎮區面積5.2平方公裏,鎮區總人口7800餘人,現有事業單位22個,大型集貿市場3個,鎮區工業企業126戶,商業攤點2000余家,日交易量已達千萬元以上,集會人流每日多達2萬餘人次。輻射帶動周邊長安、周至、興平、鹹陽及戶縣南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戶縣北部、西安西部、鹹陽南部一個大型的商貿古鎮。2003年,鎮黨委、政府邀請有關專傢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設計、規劃論證,製做完成了《大王鎮2003-2020年城鎮建設規劃》,為大王發展描繪出美好的藍圖。 |
|
大王鎮位於川中盆地北緣,寶馬河中下遊,國道212綫上,介於北緯31º18´1″——31º21´40″和東經105º50´50″——105º56´10″之間,東鄰太華鄉,南連三官鎮,西與宏觀鄉接壤,北與興盛鄉、定水鎮毗鄰。北距南部縣城17公裏,南離南充市80余公裏。民國29年(1940年)建鄉,解放後仍置。1992年9月撤鄉並鎮,1994年8月恢復為建製鎮至今。
全鎮以糧油、蠶桑、生豬生産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2006年農業生産總值3707萬元,糧食生産達604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86元。有鎮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4個,有村級小學4所、鎮完小1所。到2006年底有14個村全面完成了農網改造。全鎮安裝陳控電話1500門,有移動電話1200部,傢用電腦上網50臺,建有移動、聯通通訊基站各1個。場鎮建設面積1.5平方公裏,居民達1689餘人,市場十分活躍。
全鎮幅員面積20.17平方公裏。2004年全鎮共計3071戶,13579人,其中:城鎮人口1689人,農村人口11890人。人口密度為670人/km²。耕地面積7045畝,宜林面積13800畝,森林覆蓋率為47%。轄14個行政村,106個村民小組,主要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有納西族、白族、藏族、苗族、彝族等。境內丘陵起伏、山勢蔓延、山峰小而多、西北高、東南低,海拔250——630米。歷史無破壞性地震、冰雹。寶馬河橫穿境內,水源豐富、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8℃,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全鎮日照總時數為1296.2小時,年降雨量一般為970——1450毫米。升鐘水庫鬥、農渠灌溉全鎮11個村、88個社,灌溉農田6000餘畝。境內有環境優美、遠近聞名的佛教場地和農民文化公園——鄭傢埡藥王寺。偉人故裏精神文明連片創建——的寶馬河文明新村、靈寶山紅軍戰地紀念公園,矗立境內寶馬畔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
|
- : Dawang Town
- n.: Dawang Zhen
|
|
大王 |
|
|
|
社區 | 石廟村 | 宋傢村 | 東興村 | 吳傢村 | 雙橋村 | 蓮花村 | 永和村 | 馮莊村 | 王鎮村 | 新興村 | 新店村 | 韓傢村 | 下街村 | 富村 | 韓莊村 | 韓莊村 | 上莊村 | 呂莊村 | 東營村 | 西營村 | 南山村 | 范家村 | 魏傢村 | 董傢村 | 南營村 | 南山村 | 繁榮村 | 竜西村 | 張村 | 尹莊村 | 尚村 | 大王西村 | 北賈村 | 大王西村 | 孫傢溝村 | 東張莊村 | 後屯村 | 北營村 | 港西村 | 金盆村 | 東孫莊村 | 付傢村 | 南郭村 | 紀莊村 | 東呂村 | 東辛村 | 西呂村 | 榮莊村 | 中李村 | 西辛村 | 李園村 | 前賈村 | 崔寨村 | 三賢村 | 小李村 | 鄧傢村 | 軍屯村 | 東莊子村 | 大王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