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站 : 長汀縣 : 武安市 : 蘄春縣 : 永登縣 : 師宗縣 : 建德市 : 赤水市 : 青白江區 : 漢濱區 [顯示全部] > 大同鎮
顯示地圖
目錄
黑竜江大慶市大同區大同鎮
  大同鎮是大慶市大同區政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理條件優越,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市場體係健全,地方經濟發展基礎雄厚,曾被評為黑竜江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全鎮有6個自然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幅員面積10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5.4萬畝。境內有薩大、大肇、明瀋、同昌4條主幹路穿鎮而過;油田專用公路縱橫交錯,村村皆通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現代化通訊設施齊全完備;電力供應充足;資金運轉便捷;科教文衛事業繁榮興旺;飲食娛樂、經貿流通、金融服務等發展迅速。
  大同鎮一帶,清末放荒招墾,隸屬肇州廳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劃定城基,“東西三裏三,南北二裏二”。1913秋,附近幾位紳士共聚於西燒鍋,酒話之間,表示同心協力建好城鎮,遂取名“大同鎮”,隸屬肇州縣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聯合第四保,1939年設大同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2月,隸屬第五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為第五區。1951年12月,設置大同鎮,1956年4月改由縣直轄。1958年9月,成立大同人民公社。1959年10月,改稱大慶公社,同年11月隸屬大慶區管轄。1960年5月,劃歸安達市管轄,因與大慶區重名,更名為新興鎮。1965年5月,撤銷大慶區,恢復大同鎮名稱,劃歸安達縣管轄。1978年4月,將大同鎮劃歸安達市(大慶)管轄,隸屬大同區,並為大同區政府駐地。
  多年來,大同鎮始終堅持“調農重牧興工、培育市場、繁榮大同”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綫,依托現有的萬壽菊、大鵝等資源,鼓勵農副産品加工,農業産業化發展成效顯著。現有國傢級色素生産企業一傢,市級畜牧加工企業兩傢,並通過建竜頭、壯基地、連農戶,已形成了一條有機商業鏈。全鎮已形成瓜菜、色素原料、大鵝為主的三大産業;全鎮蔬菜、萬壽菊等經濟作物種植比例70%以上。蔬菜産業發展種植面積2萬餘畝,各類棚室1800棟,43型溫室285棟,種植以荷蘭彩椒、以色列柿子等為主的20多個品種,總量達6.5萬噸。萬壽菊原料基地兩萬畝,色素産業威名遠揚,是東北最大的萬壽菊生産和銷售基地,年加工萬壽菊原料近3萬噸,生産葉黃素300噸。大鵝養殖通過成功引進原種白鵝繁育企業,已帶動全鎮及周邊發展大鵝200萬衹。鎮內還建有農用物資批發、舊物交易、蔬菜批發、建材交易等多個專業化市場,是大慶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和交流中心。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大同鎮
  位於永登縣城東南16公裏處,莊浪河中遊,總面積為285.2平方公裏,平均海拔2169米,年均降水量290.2毫米,無霜期126天左右。轄13個行政村,現有耕地面積44839畝、林地5046畝。人口25838人。2004年完成農業總産值246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020元。全鎮土地土壤肥沃,質地疏鬆,有機質含量豐富,是天然的農林業種植區。
  大同鎮交通、通訊便利,水利、電力資源相當充足。利用優勢,該鎮先後建成保傢灣大蒜、郭傢墩蒜苗、泉水溝甘藍、南北同隴椒、毛傢沙溝西瓜、賈傢場地膜洋芋等六大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建成了全縣規模最大的南北同千畝日光溫室基地和“林海苗圃”等一批農林企業,並建成全縣唯一一傢貯存量4000噸的蔬菜保鮮批發交易市場。毛傢沙溝西瓜、隴椒二號等農産品享譽縣內外。
  依托境內豐富的砂石資源,現有各類企業30傢。以建材為主導産品的企業占大多數,其中兆遠建材有限責任公司發展最快、規模最大,水泥電桿、水泥管、釉面磚等産品遠銷省內外。2000年分別在甘南、瑪麯建成分公司,並成立了兆遠房地産開發公司。企業年産值達2600萬元。
湖北省蘄春縣大同鎮
  大同鎮地處鄂東蘄春北部山區,蘄河上遊,鎮政府駐大同村,人口30721人,面積139.7平方千米。轄27個村委會:大同、兩河、湯壩、鮑山、謝圍、湖口畈、柳樹、小竹衝、操山、南衝、李山、上車門、葛山、大桴、柳林、石坪、金溝、三山坳、板溪、遊山、何鋪、連城、王街、方橋、慄木嶺、黃山、塘山。這裏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蘄太蘄英公路在此匯結,距黃黃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均在50公裏以內,距武漢城市圈160公裏。
  大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資源充足,特産豐富。境內山高林密,層巒疊嶂,仙人臺海拔1159米,雄居蘄陽之巔,以仙人臺白雲觀為主體的東晉建築群,歷經風雨滄桑,至今保存完好,已成為黃岡市及蘄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鄂東一個重要的道教聖地和旅遊風景區。大同水庫島嶼密佈,山清水秀,風光絢麗,是生態旅遊開發理想之地。
  主要礦産有銅礦石、鐵礦石、大理石、石英石、長石、花崗岩等。茶葉、楠竹、藥材、板慄、芋麻是主要農特産品,現已建成“茶、麻、藥、慄、竹”五大基地,板慄達到18000畝,茶葉5000畝,藥材3000畝,楠竹25000畝,芋麻3000畝。
  民營經濟彰顯勃勃生機,形成了采礦、石材、食品加工、建築建材等為主體的民營企業群。
  城建建設日新月異,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文化、教育、衛生、通訊和社會公益事業迅猛發展。
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大同鎮
  大同鎮位於安康城區以西20公裏處,西連恆口鎮,東接五裏鎮,南與香山鄉交界,北與富強鄉、運溪鄉連壤。轄46個行政村,28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88平方公裏,總人口4.5萬人。耕地3.4萬畝,其中水澆地1.8萬畝。
  大同鎮歷史悠久,地處安康“西路壩子”要衝地帶,南有鳳凰山,北有牛山作屏,中有清澈的月河。陽安鐵路從北貫通,安恆公路從中穿越,交通十分方便。集鎮年代久遠,經數百年發展,現有大小街道4條。鎮內居住人口逾萬人,日人口流量達1.2萬人,每日商口交易額4萬元以上,是農副産品豐富、工商貿易較發達的小型城鎮。
  大同鎮是漢濱糧油生産的生産地,恆惠、月惠兩渠道貫東西、發達的水利為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業占據全鎮經濟的主要部分。主産稻穀、小麥、玉米、大豆等。近年來,全鎮調整産業結構,以農民增收,財政增效為目標,圍繞當地資源優勢,重點培育發展蠶桑、香茹、黃薑、畜禽、水果五大支柱産業。經濟建設躍上新臺階。大同鎮是316國道沿綫最長的鎮,全鎮有40%村分佈於5公裏的公路兩邊。大同依托此優勢,發展第三産業,全鎮私營、個體經濟達1200餘戶,主要以建築、建材、商貿流通、傢具、食品加工、種養殖為主,第三産業總收入占國民生産值的一半以上。其中傢具、工藝品遠銷省內外。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7591男19787女17804家庭戶戶數10508家庭戶總人口(總)37367家庭戶男19663家庭戶女177040-14歲(總)115030-14歲男65040-14歲女499915-64歲(總)2362015-64歲男1205015-64歲女1157065歲及以上(總)246865歲及以上男123365歲及以上女1235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6841
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鎮
  大同鎮位於浙江省建德市西南部。1992年原溪口鄉並入,2001年原勞村鎮並入。2001年10月,轄42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總人口43475人,其中農業人口22752人。
  2002年,全鎮總面積109平方千米,轄42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總人口43968人,其中農業人口41228人。2004年,轄42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總人口43475人,其中農業人口22752人。
  2005年4月撤銷大同鎮、上馬鄉,設立新的大同鎮。調整後,全鎮面積160平方千米(其中原大同鎮109平方千米,原上馬鄉51平方千米),轄58個行政村(其中原大同鎮42個行政村,原上馬鄉16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其中原大同鎮2個,原上馬鄉1個),總人口53923人(其中原大同鎮40670人,上馬鄉13253人)。
  2007年,將李傢鎮管村橋村劃歸大同鎮管轄。調整後,大同鎮轄3個居民區, 59個行政村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同鎮
  概況
   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同鎮位於成都市青白江區境北部,東連玉虹鄉、城廂鎮,南接祥福鎮,西交青白江區中心城鎮大彎街道辦事處,北毗廣漢市。轄6個村民委員會,2個社區,108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21.49平方公裏。境內有文瀾堤、壁山頭漢墓群、戰鬥村漢墓群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人民政府駐新街,位於鎮境西部。大同鎮原名景峰鄉。1995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1994年和1996年該鎮分別被列為市級和省級小城鎮試點鎮,現被區委、區政府規劃為工業集中發展區。
  歷史沿革
   
  1940年置大同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景峰鄉。1995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1997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一心、躍進、福聚、戰鬥、愛國、豐收、上遊、景峰、新建、五勤、嚮陽、復興、西林13個行政村。2004年,轄8個行政村、2個社區,10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新街,位於鎮境西部。
  行政代碼
   510113103:~001一心社區 ~002紅光社區 ~003新鋒社區 ~200同福村 ~201界牌村 ~202青竜村 ~203五裏村 ~204西林村
  地形和經濟
   鎮境屬平壩,海拔465米—469米。有耕地22754畝,其中水田21749畝。該鎮屬都江堰自流灌區,土壤肥沃,盛産水稻、小麥和油菜籽。家庭養殖以豬、雞、鴨、兔為主。經過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截止2004年,大同鎮已有養殖大戶76戶,種植大戶45戶,經濟林木1500畝,大型苗木、花卉基地7個,三星級“農傢樂”1傢。2004年,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00元,全鎮GDP達39000萬元。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快速是大同鎮的一大特色。1995年,該鎮被列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2002年被列為青白江區的工業集中發展區,大彎街道辦事處的衛星城鎮。國傢重點工程10萬噸污水處理廠和巨石集團成都公司、國竜前鋒表面處理公司、五冶鋼瓶、天保機械為代表的60多傢中小型企業雲集於此,已形成了一個集機械加工、冶金、化工、建材、包裝、食品加工、皮鞋加工、金屬鑄造為一體的新興工業園區。
  文化教育
   大同鎮緊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暢達,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境內已擁有一套由幼兒至高中的完整教育體係:鎮內有中心幼兒園1所,中心小學1所,村完小4所,初級中學1所。巴蜀名校、國傢級重點示範中學——大彎中學也在該鎮境內,校園新貴北大附中成都實驗學校緊傍其側。醫療設施完善,擁有一流的醫療技術。金融、郵政、綜合市場一一齊備。
  大同鎮作為省級小城鎮試點鎮,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我國正式加入WTO的歷史機遇,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要求,立足長遠,發揮優勢,以規劃促建設,以建設促發展,以發展促繁榮,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該鎮先後投入資金1億元,完成水、電、氣、交通、排污管道、通訊、緑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該鎮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大同鎮的交通極為發達,距雙流國際機場40公裏,距成都市區34公裏,距成南高速公路9公裏,距青白江火車站3公裏,距成綿高速公路4公裏,距國際進出口貿易的黃金口岸中國華鐵儲運2公裏。鎮內有成達綫穿境而過;省道唐巴公路與同福公路、城太公路交錯相通;鎮城區內有8條水泥路面街道,村村通柏油路。城市公交2路、4路穿行其間。
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
  赤水市大同鎮地處赤水市西部,距市區10公裏,與四川省合江縣、敘永縣、本市復興鎮、文化辦事處接壤。全鎮總面積105平方公裏,轄25個村1個街道,154個村民組9個居民小組,6366戶,20041人,其中居民765戶2121人,有苗族190戶802人,全鎮耕地面積19845畝。大同鎮是一個竹業、旅遊重鎮,原名大洞場,在原大同區所在地,1991年建並撤為大同鎮。據有關資料考證,大同鎮距今已有 2000多年歷史,是貴州省十三個明令保護的文化古鎮之一。
  大同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溫潤,年平均溫度17—12℃,年均降雨量1280毫米,海拔228—1280米,具亞熱帶生物生存繁衍和活動的優越條件,全鎮森林覆蓋率達69%。擁有森林面積50000畝,其中楠竹4500畝,雜竹35000畝;有野生動植物2300多種,其中有桫欏、雲彬、銀杏等國傢重點保護珍稀植物8種,長尾雉、大雉、大鯢、山羊等國傢一、二級保護動物10餘種。大同土地肥活,物産豐富。年可供商品楠竹50000餘根,雜竹40000餘噸;盛産柑桔、柚子、荔枝、香蕉等30多種亞熱帶水果;中草藥多達700餘種,尤以黃柏、杜仲、石斛等産量最大,水産品有鯉角、鰱魚、草魚等50餘種;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薯、大豆、馬鈴薯為主。大力發展養殖業,以雞、鴨、肉兔、肉鴿為主,蔬菜種類繁多,極大豐富城鎮居民的菜籃子。
  大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總面積94.5平方公裏,尤以小傢碧玉的“四洞溝”國傢級風景區及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黃進教授考察認定為舉世罕見、奇妙無窮的楊傢岩丹霞地貌為最,許多慕名而來的中外專傢、學者、遊客無不為古鎮、溪流、瀑布及絶佳的生態和奇特的自然風光所驚嘆和陶醉。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鎮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鎮(Datong Zhen)位於市境東北部,距市區8千米。鎮政府駐大同村。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3.93萬人(2002年)。轄21個行政村。
  沿革 1953年大同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通樂鄉並入。1997年,轄大同、營裏、馬會、南馮昌、北馮昌、沙溝、小屯、蘭村、儒教、賈裏店、張裏店、新裏店、王裏店、西通樂、西馬項、羅義北莊、羅義南莊、東馬項、南通樂、東通樂20個行政村。
福建省長汀縣大同鎮
  基本概況
  區域地圖 大同鎮位於長汀縣城郊,東鄰新橋鎮、童坊鎮,南接策武鄉,西與古城鎮、江西瑞金市、石城縣交界,北和鐵長鄉、庵傑兩鄉毗鄰,土地總面積211平方公裏。 全鎮轄30個建製村,有26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0504戶,41997人,均為漢族,講客傢方言。
  歷史沿革
  1934年蘇维埃福建省軍區曾設在大同東街村;1949年鼕,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汀縣軍事代表團在大同設工作團,1950年春成立大同公所(後稱第二區)。1958年成立紅旗人民公社,1965年改為附城公社。1984年10月撤社建鄉,1993年1月撤鄉建鎮。
  地理概況
  大同境內群山起伏,資源豐富。聞名遐邇的汀州八景皆在此境內,竜山白雲、蒼玉古洞、通濟瀑泉、朝鬥煙霞、雲驤風月、拜相青山、霹壢丹竈、寶珠睛嵐均坐落在汀江河畔,依山傍水,別具一番風味。著名的汀江客傢母親河縱貫南北,水域面積6097畝。現有電站3個,裝機容量594千瓦;耕地面積19944畝,園地面積2623畝,特別是環繞汀州縣城的小平原,地廣平疇,土地肥沃,南方多種農經作物皆可生長,是長汀縣城無公害"菜籃子"工程的主要基地;有林地面積228564畝,竹林面積57056畝,有煤、褐鐵和石灰石等礦藏。 這裏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18.5℃,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270天。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7178男23575女23603家庭戶戶數11826家庭戶總人口(總)46580家庭戶男23283家庭戶女232970-14歲(總)126340-14歲男67220-14歲女591215-64歲(總)3099615-64歲男1545715-64歲女1553965歲及以上(總)354865歲及以上男139665歲及以上女215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1639
  基礎設施
  大同交通便利,10個城郊村環抱縣城,10個平原村分佈在319國道、 洋萬綫省道和汀鐵公路縣道上,10個山區村與江西瑞金市、本縣的古城鎮、鐵長鄉、童坊鎮毗鄰,公路里程68公裏。鎮區信用社1個,電話裝機數量5900部,集貿綜合市場2個,自來水普及率55%,生活用燃氣普及率40%,有綫電視入戶率30%,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
  經濟發展
   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目標,全面實施"立足城郊、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培養支柱、招商引資、發展三産、創新體製,加快發展"的戰略舉措,解放思想,真抓實幹,群策群力,開拓創新,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財政收入逐年增長,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1年該鎮完成財政收入416萬元, 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66萬元,中央級財政收入50萬元。 財政收支保持平衡且略有結餘,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48元。
Datong Zhen
  概況 大同鎮(Datong Zhen)位於市境東北部,距市區8千米。鎮政府駐大同村。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3.93萬人(2002年)。轄21個行政村。
    代碼 130481106:~201 大同村 ~202 小屯村 ~203 沙溝村 ~204 蘭村 ~205 儒教村 ~206 賈裏店村 ~207 張裏店村 ~208 新裏店村 ~209 王裏店村 ~210 南馮昌村 ~211 北馮昌村 ~212 馬會村 ~213 營裏村 ~214 西通樂村 ~215 東通樂村 ~216 西馬項村 ~217 東馬項村 ~218 羅義北莊村 ~219 羅義南莊村 ~220 羅義東莊村 ~221 南通樂村
    沿革 1953年大同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通樂鄉並入。1997年,轄大同、營裏、馬會、南馮昌、北馮昌、沙溝、小屯、蘭村、儒教、賈裏店、張裏店、新裏店、王裏店、西通樂、西馬項、羅義北莊、羅義南莊、東馬項、南通樂、東通樂20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大同村。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3.93萬。轄21個行政村:大同、小屯、儒教、營裏、沙溝、蘭村、馬會、羅義東莊、羅義南莊、羅義北莊、賈裏店、張裏店、王裏店、新裏店、北馮昌、南馮昌、東馬項、西馬項、東通樂、南通樂、西通樂。
No. 11
  鎮政府駐古城路52號。面積386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編311614。轄3個居民區、58個行政村:大同、勞村、上馬;高橋、大同、石硯、富樓、三村、孟塘、郎傢、四村、徐韓、久山湖、馮傢、溪口、傅傢、琴山、鬆溪、古城山、富塘、盤山、清潭、朝陽、西壟、鬍村源、鎮源、雅坑、萬聖、勞村、勞三、石門莊、白嶺、洞山、田畈、黃壟、潘村、南泥塢、黃傢、尋芳、葛嶺、童塢、碧山、黃山頭、豐畈、楓樹底、上馬、楊傢、童源、茶坪、葉村、禹甸、鳳山、翁傢、平塘、石郭源、儒博、萬興、祝傢、城山、小溪源、石塔塢。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大同鎮位於建德市西南部,距市政府所在地新安江25.3公裏,320國道自東嚮西穿境而過。全鎮地域面積160平方公裏(其中原大同鎮109平方公裏,原上馬鄉51平方公裏),轄58個行政村(其中原大同鎮42個行政村,原上馬鄉16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其中原大同鎮2個,原上馬鄉1個),總戶數15735戶(其中原大同鎮11963戶,上馬鄉3772戶),總人口53923人(其中原大同鎮40670人,上馬鄉13253人),2004年原大同鎮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原上馬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耕地面積34804畝(其中原大同鎮27043畝,原上馬鄉7761畝)。200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産總值99286萬元,工農業總産值9.3452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8.3511億元(其中原大同鎮7.8億元,原上馬鄉5511萬元),農業總産值1.4795億元(其中原大同鎮1.1188億元,原上馬鄉360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76萬元(其中原大同鎮258萬元,原上馬鄉18萬元)。全鎮有工業企業429傢,全年共引進市外項目9個,實到內資1943萬元,實到外資30萬美元;外貿出口供貨值5400萬元;第三産業增加值9431萬元。原大同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6.6元,比上年增長10.01%,原上馬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20元。全鎮有信用社4傢,建設銀行辦事處1傢,郵政儲蓄所2所,有中學3所(其中原大同鎮2所,原上馬鄉1所),小學21所(其中原大同鎮18所,原上馬鄉3所),幼兒園31所(其中原大同鎮30所,原上馬鄉1所)。
  大同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三國時新昌縣治所在地,歷來是建德西部重鎮,商品集散地,是大同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大同鎮經歷三次合併,1992年撤銷原大同鎮、溪口鄉,設立新的大同鎮;2001年撤銷大同、勞村2鎮,設立新的大同鎮;2005年4月撤銷大同鎮、上馬鄉,設立新的大同鎮
黑竜江省大慶市大同區
  大同鎮是大同區八個鄉鎮之一,係大同區政府所在地。大同鎮地處鬆嫩平原中西部,全鎮總面積102平方公裏,耕地53,954畝。
  大同鎮轄6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4個社區居委會。截止2001年底全鎮人口達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
  大同鎮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薩大、大肇、明瀋、同昌等4條主幹路穿鎮而過,油田專用公路四通八達。通迅裝機總量達2萬門,全鎮電話入戶率達90%。
  大同鎮素有“地下出油,地上産糧之稱,地下油藏豐富,地上不僅能夠産糧,而且能夠産蔬。近幾年大同鎮加大了結構調整力度,紅幹椒産業發展迅速。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大同鎮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人才優勢,以結構調整為手段,嚮強鎮富民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大同鎮真正成為了大同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同鎮是全區的蔬菜生産基地,蔬菜面積達15,000畝,品種20多個。作為大同鎮重點品業的蔬菜生産,近幾年取得了較快發展。全鎮發展各類棚室940棟,其中“43”型溫室85棟,全鎮瓜菜總産量達4.5萬噸,創産值2800萬元。經過努力大同鎮在蔬菜生産上不但面積有了突破,而且品種不斷更新,效益連年遞增。如今大同鎮不但生産露地菜,還利用溫室生産食用菌、油桃、禮品西瓜等。
  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各地都在開發新品種,新項目,爭取更大效益。在這方面大同鎮走在了全區前列。2000年大同鎮引種了紅幹椒品種,取得了較好效果,農民反響較好。經過兩年發展,大同鎮紅幹椒面積現已發展到2萬畝,占全鎮耕地總面積的37%。紅幹椒品業的發展,為大同鎮的結構調整指明了道路,也為大同鎮的農民帶來了實惠。2001年紅幹椒種植戶畝收入均在400元以上,是玉米的5倍左右。2002年大同鎮又招商引資建成了大慶緑友天然緑色有限公司,這標志着大同鎮嚮東北最大的紅幹椒生産加工和銷售基地又邁近了一步。
  大慶緑友天然色素廠落戶大同鎮,為大同鎮帶來了無限商機,全國最大的紅色素提練廠和全區3萬畝的紅幹椒面積,吸引各地客商紛紛而至,這將帶動大同鎮商業,飲食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
  位於武安市城北10千米處,屬丘陵區域。轄區面積為74.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750公頃,21個行政村,10120戶,38500口人,屬農業鎮。全鎮交通十分便捷,武邑路從鎮區內貫通,鄉間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形成四條主綫七條支綫全長36.2千米的交通網絡,基本實現了“五通”,即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公路、通自來水。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年生豬養殖早突破6萬頭,蛋雞存欄10萬衹,肉牛飼養量達到2000頭。同時民營經濟逐步壯大,形成了精粉、團球、洗煤、焦化綜合生産經營格局,拉動了建築、運輸和飲食、服務業的發展,擁有各類企業攤點1495個,2003年全鎮實現生産總值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83元。
No. 15
  大同鎮 大同鎮位於長汀縣北部,縣城北郊。轄30個行政村。319國道穿境而過。
  [代碼]350821101:~201師福村 ~202高坑村 ~203黃屋村 ~204榮豐村 ~205翠峰村 ~206東埔村 ~207東街村 ~208計升村 ~209李嶺村 ~210紅衛村 ~211草坪村 ~212紅湖村 ~213印黃村 ~214東關村 ~215南裏村 ~216南寨村 ~217新莊村 ~218羅坊村 ~219紅星村 ~220新民村 ~221七裏村 ~222利星村 ~223光明村 ~224建明村 ~225新峰村 ~226鄭坊村 ~227七古村 ~228正平村 ~229天鄰村 ~230黃麻畲村
  [沿革]1949年設第二區,1956年設大同區,1958年改紅旗公社,1960年析設大同公社,1965年更名附城公社,1984年改大同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211.1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東關、東街、師福、東埔、翠峰、榮豐、黃屋、高坑、計碤、李嶺、紅衛、草坪、紅湖、印黃、天鄰、鎮平、七古、鄭坊、七裏、利星、光明、建明、新峰、南裏、南寨、羅坊、新莊、紅星、新民29個村委會。1998年,新設黃麻畲行政村。
福建省竜岩市長汀縣
  大同鎮位於長汀縣城郊,東鄰新橋鎮、童坊鎮,南接策武鄉,西與古城鎮、江西瑞金市、石城縣交界,北和鐵長鄉、庵傑兩鄉毗鄰,土地總面積211平方公裏。 菜籃子 工程的主要基地;有林地面積228564畝,竹林面積57056畝,有煤、褐鐵和石灰石等礦藏。 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 目標,全面實施 立足城郊、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培養支柱、招商引資、發展三産、創新體製,加快發展 的戰略舉措,解放思想,真抓實幹,群策群力,開拓創新,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財政收入逐年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1年該鎮完成財政收入416萬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66萬元,中央級財政收入50萬元。財政收支保持平衡且略有結餘,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48元。
No. 17
  鎮政府駐大同,人口30721人,面積139.7平方千米。轄27個村委會:大同、兩河、湯壩、鮑山、謝圍、湖口畈、柳樹、小竹衝、操山、南衝、李山、上車門、葛山、大桴、柳林、石坪、金溝、三山坳、板溪、遊山、何鋪、連城、王街、方橋、慄木嶺、黃山、塘山。
No. 18
  大同鎮 大同鎮位於青白江區境北部,距區府3.6千米,東連城廂鎮,南接祥福鎮,西交大彎街道,北毗廣漢市。面積21.49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5個行政村。唐(傢寺)巴(中)公路過境。
  代碼 510113103:~001一心社區 ~002紅光社區 ~003新鋒社區 ~200同福村 ~201界牌村 ~202青竜村 ~203五裏村 ~204西林村
  沿革 1940年置大同(Datong)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景峰鄉。1995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1997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一心、躍進、福聚、戰鬥、愛國、豐收、上遊、景峰、新建、五勤、嚮陽、復興、西林13個行政村。2004年,轄8個行政村、2個社區,10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新街,位於鎮境西部。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
  大同鎮位於成都市青白江區境北部,東連玉虹鄉、城廂鎮,南接祥福鎮,西交青白江區中心城鎮大彎鎮,北毗廣漢市。轄13個村民委員會,112個村民小組。人口25675人(2003年11月底統計),幅員面積21.49平方公裏。境內有文瀾堤、壁山頭漢墓群、戰鬥村漢墓群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人民政府駐新街,位於鎮境西部。大同鎮原名景峰鄉。1995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1994年和1996年該鎮分別被列為市級和省級小城鎮試點鎮。2004年7月9日,大同鎮增挂街道辦事處牌子,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
  鎮境屬平壩,海拔465米—469米。有耕地22754畝,其中水田21749畝。該鎮屬都江堰自流灌區,土壤肥沃,盛産水稻、小麥和油菜籽。家庭養殖以豬、雞、鴨、兔為主。截止2003年11月底,全鎮農業經濟總收入達2207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60元,在2002年的基礎上增加了240元,完成目標120%。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快速是大同鎮的一大特色。1995年,我鎮被列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2002年被列為青白江區的工業新區。以國傢重點工程10萬噸污水處理廠和國竜前鋒表面處理廠為代表的60多傢中小型企業聚集成片,已形成了一個集機械加工、冶金、化工、建材、包裝、食品加工、皮鞋加工、金屬鑄造為一體的新興工業園區。成都飛亞麯軸有限公司、青白江區磷肥廠、青白江區塑料廠、東興裝貿公司等是該鎮的骨幹和重點企業。飛亞麯軸公司、區塑料廠和區磷肥廠的産品均已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認證。
  大同鎮已擁有一套由幼兒至高中的完整教育體係:鎮內有中心幼兒園1所,中心小學1所,村完小4所,初級中學1所。巴蜀名校、國傢級重點示範中學——大彎中學也在該鎮境內。鎮內有銀行1傢、敬老院1所、醫院2傢、綜合市場1個。
  大同鎮的交通極為發達,距雙流國際機場40公裏,距成都市區34公裏,距成南高速公路5公裏,距青白江火車站3公裏,距成綿高速公路2公裏,距國際進出口貿易的黃金口岸中國華鐵儲運2公裏。鎮內有成達綫穿境而過;省道唐巴公路與同福公路、城太公路交錯相通;鎮城區內有8條水泥路面街道,村村通柏油路。鎮內高壓輸電綫、自來水管道、天然氣管道、排污管道、緑化、光纜、通訊基站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是成都市文明衛生城鎮。
  2003年,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以糧油生産、多種經營、鄉鎮企業為支撐的經濟結構進一步穩固。截止12月,財政收入達746萬元,比上年增長22.58%;完成農業增加值3216.3萬元,同比增長4.8%;完成企業增加值12660萬元,同比增長14%;實現入庫稅金631萬元,同比增長14.7%;完成利稅965萬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收入3660元,去年基礎上增加240元,完成目標的120%。通過一、二、三産業結構優化調整,我鎮産業發展更加協調。
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
No. 21
  610902106000 大同鎮
  610902106200 東紅村
  610902106201 高樓村
  610902106202 王臺村
  610902106203 竜泉村
  610902106204 雙椿村
  610902106205 官木樓村
  610902106206 月北村
  610902106207 魯傢村
  610902106208 三村
  610902106209 雙興村
  610902106210 楊莊村
  610902106211 江溝村
  610902106212 水利村
  610902106213 友愛村
  610902106214 新灣村
  610902106215 老灣村
  610902106216 金馬溝村
  610902106217 新豐村
  610902106218 新一村
  610902106219 同心村
  610902106220 民七村
  610902106221 黃營村
  610902106222 五檔村
  610902106223 南村
  610902106224 北村
  610902106225 全勝村
  610902106226 聯閤村
  610902106227 江庵村
  610902106228 高河村
  610902106229 三中村
  610902106230 石傢營村
  610902106231 安竜村
  610902106232 光榮村
  610902106233 賀壩村
  610902106234 楓樹村
  610902106235 清泉村
  610902106236 永青村
  610902106237 保衛村
  610902106238 白竜泉村
  610902106239 園河村
  610902106240 夾河村
  610902106241 廟埡村
  610902106242 餘姐村
  610902106243 白路村
  610902106244 六郎村
  610902106245 蠟燭村
No. 22
  620121109000 大同鎮
  620121109201 王傢坪村
  620121109202 郭傢墩村
  620121109203 北同村
  620121109204  南同村
  620121109205 泉水溝村
  620121109206 高岑村
  620121109207 安山村
  620121109208  新農村
  620121109209 青寺村
  620121109210 賈傢場村
  620121109211 保傢灣村
  620121109212  跌馬溝村
  620121109213 長川村
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
  大同鎮位於安康城區以西20公裏處,西連恆口鎮,東接五裏鎮,南與香山鄉交界,北與富強鄉、運溪鄉連壤。轄46個行政村,28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88平方公裏,總人口4.5萬人。耕地3.4萬畝,其中水澆地1.8萬畝。大同鎮歷史悠久,地處安康“西路壩子”要衝地帶,南有鳳凰山,北有牛山作屏,中有清澈的月河。陽安鐵路從北貫通,安恆公路從中穿越,交通十分方便。集鎮年代久遠,經數百年發展,現有大小街道4條。鎮內居住人口逾萬人,日人口流量達1.2萬人,每日商口交易額4萬元以上,是農副産品豐富、工商貿易較發達的小型城鎮。大同鎮是漢濱糧油生産的生産地,恆惠、月惠兩渠道貫東西、發達的水利為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業占據全鎮經濟的主要部分。主産稻穀、小麥、玉米、大豆等。近年來,全鎮調整産業結構,以農民增收,財政增效為目標,圍繞當地資源優勢,重點培育發展蠶桑、香茹、黃薑、畜禽、水果五大支柱産業。經濟建設躍上新臺階。大同鎮是316國道沿綫最長的鎮,全鎮有40%村分佈於5公裏的公路兩邊。大同依托此優勢,發展第三産業,全鎮私營、個體經濟達1200餘戶,主要以建築、建材、商貿流通、傢具、食品加工、種養殖為主,第三産業總收入占國民生産值的一半以上。其中傢具、工藝品遠銷省內外。
大同區大同鎮名片-黑竜江省大慶市
  一、基本情況
  [自然概況]大同鎮是大同區八個鄉鎮之一,係大同區政府所在地。大同鎮地處鬆嫩平原中西部,全鎮總面積102平方公裏,耕地53,954畝。
  [人口與行政區]大同鎮轄6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4個社區居委會。截止2001年底全鎮人口達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
  [交通通迅狀況]大同鎮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薩大、大肇、明瀋、同昌等4條主幹路穿鎮而過,油田專用公路四通八達。通迅裝機總量達2萬門,全鎮電話入戶率達90%。
  [資源]大同鎮素有“地下出油,地上産糧之稱,地下油藏豐富,地上不僅能夠産糧,而且能夠産蔬。近幾年大同鎮加大了結構調整力度,紅幹椒産業發展迅速。
  二、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大同鎮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人才優勢,以結構調整為手段,嚮強鎮富民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大同鎮真正成為了大同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同鎮是全區的蔬菜生産基地,蔬菜面積達15,000畝,品種20多個。作為大同鎮重點品業的蔬菜生産,近幾年取得了較快發展。全鎮發展各類棚室940棟,其中“43”型溫室85棟,全鎮瓜菜總産量達4.5萬噸,創産值2800萬元。經過努力大同鎮在蔬菜生産上不但面積有了突破,而且品種不斷更新,效益連年遞增。如今大同鎮不但生産露地菜,還利用溫室生産食用菌、油桃、禮品西瓜等。
  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各地都在開發新品種,新項目,爭取更大效益。在這方面大同鎮走在了全區前列。2000年大同鎮引種了紅幹椒品種,取得了較好效果,農民反響較好。經過兩年發展,大同鎮紅幹椒面積現已發展到2萬畝,占全鎮耕地總面積的37%。紅幹椒品業的發展,為大同鎮的結構調整指明了道路,也為大同鎮的農民帶來了實惠。2001年紅幹椒種植戶畝收入均在400元以上,是玉米的5倍左右。2002年大同鎮又招商引資建成了大慶緑友天然緑色有限公司,這標志着大同鎮嚮東北最大的紅幹椒生産加工和銷售基地又邁近了一步。
  大慶緑友天然色素廠落戶大同鎮,為大同鎮帶來了無限商機,全國最大的紅色素提練廠和全區3萬畝的紅幹椒面積,吸引各地客商紛紛而至,這將帶動大同鎮商業,飲食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三、村鎮建設
  大同鎮的市容市貌,公共設施在兩年內有了極大改觀,所有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所有巷道紅磚輔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狀況已成為歷史。百合園區和同深街的開發加快了大同鎮的發展,同時也將城市裝扮的更加豔麗。近兩年開展文明村屯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村的村容村貌,全鎮80%的村屯都成了文明村屯。辦學條件較以前有極大改善,鎮內有重點高中1所,職業教育學校1所,普通中學2所,小學6所。社會保障網絡已建成,現在大同鎮村村有衛生所,鎮有衛生院,敬老院。
  四、發展前景
  “鎮域經濟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是大同鎮委、鎮政府及全鎮人民的奮鬥目標。大同鎮將充分利用區域特點,發展鎮域經濟。
會計百科
    大同鎮是大慶市大同區政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理條件優越,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市場體係健全,地方經濟發展基礎雄厚,曾被評為黑竜江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全鎮有6個自然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幅員面積10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5.4萬畝。境內有薩大、大肇、明瀋、同昌4條主幹路穿鎮而過;油田專用公路縱橫交錯,村村皆通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現代化通訊設施齊全完備;電力供應充足;資金運轉便捷;科教文衛事業繁榮興旺;飲食娛樂、經貿流通、金融服務等發展迅速。
  多年來,大同鎮始終堅持“調農重牧興工、培育市場、繁榮大同”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綫,依托現有的萬壽菊、大鵝等資源,鼓勵農副産品加工,農業産業化發展成效顯著。現有國傢級色素生産企業一傢,市級畜牧加工企業兩傢,並通過建竜頭、壯基地、連農戶,已形成了一條有機商業鏈。全鎮已形成瓜菜、色素原料、大鵝為主的三大産業;全鎮蔬菜、萬壽菊等經濟作物種植比例70%以上。蔬菜産業發展種植面積2萬餘畝,各類棚室1,800棟,43型溫室285棟,種植以荷蘭彩椒、以色列柿子等為主的20多個品種,總量達6.5萬噸。萬壽菊原料基地兩萬畝,色素産業威名遠揚,是東北最大的萬壽菊生産和銷售基地,年加工萬壽菊原料近3萬噸,生産葉黃素300噸。大鵝養殖通過成功引進原種白鵝繁育企業,已帶動全鎮及周邊發展大鵝200萬衹。鎮內還建有農用物資批發、舊物交易、蔬菜批發、建材交易等多個專業化市場,是大慶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和交流中心。
  “鎮域經濟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是大同鎮委鎮政府及全鎮人民的奮鬥目標。大同鎮將充分利用區域特點,堅持“投資者是上帝,引資者是功臣,機關幹部是公僕,損害投資環境是罪人。”的發展原則,全力為投資者營造政策最優惠、環境最寬鬆、服務最優質的發展平臺。
英文解釋
  1. :  Datong Town
  2. n.:  Datong Zhen
近義詞
大同
大同鎮街道
包含詞
大同鎮街道永登縣大同鎮磚廠
武安市大同鎮小屯中學崇明縣大同鎮影劇院
永登縣大同鎮農技推廣服務部永登縣大同鎮青寺村豐碩高原夏菜專業合作社
分類詳情
張開嚮陽村張開聯閤村張開雙興村楊傢村新安村
南寨村躍進村復興村豐收村黃山村
小屯村紅衛村朝陽村東紅村安山村
西壠村竜泉村南村村光榮村新農村
沙溝村五裏村三村高橋村郎傢村
上馬村鳳山村戰鬥村新建村天堂村
石佛村民族村黃金村八角村華豐村
楊莊村新豐村新一村清泉村石傢營村
大同社區何鋪村愛國村年豐村榮華村
金鳳村大同村魯傢村新灣村同心村
楓樹村建明村新峰村榮豐村七裏村
高坑村翠峰村草坪村南裏村七古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