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大興鎮位於四川成都市蒲江縣西北部,東接高橋鄉、西崍鎮,南接朝陽湖鎮、西南鄉,西連成佳鎮、甘溪鎮、名山縣茅河鄉,北連大塘鎮、復興鄉。地理坐標東經130°24′,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氣候溫和,常年平均氣溫16℃,平均降雨量1266毫米左右,海拔594-608米,常年主導風嚮為東北風。大興鎮於1992年撤鄉建鎮。小城鎮建設工作於1998年全面啓動,2001年被列入"省級小城鎮試點鎮"。
全鎮面積56.42平方公裏,轄平橋、氣井、米鍋、王店、水口、爐坪、三和、窗子壩、關橋、妙音、九尖、漁江、沙樓13個行政村,101個農業生産合作社,總人口為17418人,總戶數為4969戶,主要民族漢族。鎮內屬丘陵地帶,小五面山分佈全鎮,林木繁茂,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48.2%,總耕地面積22482.97畝。
大興鎮鎮區面積1平方公裏,有街道6條,有居民住戶350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中小型私營企業15個,常住人口1500人,流動人口2000人(含中、小學生),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鎮衛生院1所,鎮文化站1個,老年活動中心1個,老年大學1所,自來水廠1座,郵電大樓1幢。
資源優勢
1、産業優勢。大興鎮確立“畜、茶、果”三大産業,2005年出欄生豬12.1萬頭,出欄仔豬20萬頭;茶葉面積13000畝,其中成林茶葉6500餘畝;全鎮現有柑桔9700餘畝,其中不知火、天草等雜柑7326畝。
2、場鎮商貿業。2006年建成長495米的興源街,2006年5月九仙盛景人文公園已進場施工。進一步增強了大興場鎮聚集和輻射功能,茶葉、柑桔等專業市場進一步擴大規模,到目前,場鎮面積已達1.1平方公裏。
3、鄉村旅遊資源
石象湖風景區:石象湖二期開發重點在大興境內實施,九蓮山生態苑將建成健身休閑度假基地,使我鎮生態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佛教文化:石象寺、白雲寺等寺廟位於大興境內,每年六月初六為九仙廟會,趕會人數每年超過10萬人。
抗日名將李傢鈺故裏:大興鎮正在籌備建設李傢鈺博物館工作。
大興鎮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現有成片茶園、柑桔,可開發參與體驗型農傢旅遊,延長現代農業産業鏈。 |
|
“緑色大興,生態淨土;紅色大興,革命故土;活力大興,商貿熱土;誠信大興,投資樂土。”大興鎮位於宿豫區城東南方向20公裏處,這裏民風淳樸、環境宜人、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素有“古鎮、重鎮、大鎮”的美譽和“苗豬之鄉、禽蛋之鄉、蠶桑之鄉、蔬菜之鄉”的美稱,是一個充滿魅力、實力、活力的新型城鎮。
魅力大興,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蘇北著名的革命老區。隨着十六大的春風,大興鎮“老樹春花更著花,古鎮風貌添新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六竜”生産綫,被《中國環境報》譽為“淮北平原騰起的六條竜。”
實力大興,地域開闊,水陸交通便利,資源儲量豐富,區位優勢突出。鎮域面積59平方公裏,人口5.4萬多人,東臨京滬高速公路,西靠京杭運河,宿泗公路橫穿腹部,歷來是宿豫區東南片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共有14個村、3個居委會、5.4萬人,4萬畝耕地,鎮域面積59平方公裏。境內水網密佈,緑樹蔽日,環境優美。
大興鎮現有1.1萬畝桑園,0.8萬畝苗豬繁殖,0.6萬畝出口創匯蔬菜,0.5萬畝林果,0.2萬畝精養水面,傢禽年飼養量達到300萬衹。小城鎮建設功能日臻完善,擁有風格各異樓房600多幢,4個專業市場,鎮區形成三縱三橫格局,供排水係統按現代標準設計,公園、賓館、舞廳等休閑場館一應俱全,鎮區常住人口達2萬多人,民營企業300多傢,先後獲得“江蘇省文明鄉鎮”、“江蘇省重點中心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省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示范镇”、“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等多項殊榮。
活力大興,商機無限,是一個開放、開明、開拓的投資樂園。近年來,勤勞、樸素、善良的大興人民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追趕型、跨越式、集約化”的發展理念,全力實施“工業強鎮、商貿活鎮、調整富鎮、畜禽大鎮、科技興鎮”五大戰略,掀起了苦幹、大幹、快幹的經濟發展高潮。在這片熱土上,我們承諾:一切招商為發展,一切發展為招商。我們以優越的投資政策、優美的投資環境、優秀的投資服務,誠摯歡迎有識之士前來考察洽談、投資興業,共創大興輝煌的明天! |
|
大興鎮位於長嶺縣西部,與內蒙保康鎮毗鄰,僅相距10公裏,長保公路貫穿全鎮。幅員面積22665公頃,其中耕地8300公頃,林地6095公頃,草原6858公頃,水域面積1412公頃。全鎮有8個行政村,37個自然屯,50個社,總人口20003人,其中農業人口19842人,總戶數4919戶,勞動力8017人。 |
|
位於璧山中西部的大興鎮,面積100.4 平方公裏,轄17 個村2 個居委會,全鎮有5.8 萬人,耕地4 萬多畝,森林資源 9000 多畝,境內有大興、丹鳳、梅江、大鵬、同心 5 個場鎮。中心場鎮大興場規劃面積 3 平方公裏,距縣城 11 公裏,璧山城丁路穿場而過,是縣級衛生鎮,是重慶市市級試點鎮,全鎮在茅萊、燃燈兩山的環抱下呈現出地理條件優越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 2005 年,大興鎮緊緊抓住 “ 工業強鎮、農業穩鎮、産業活鎮 ” 和 “ 四大基地 ” 的建設,實現工農業産值 5.67 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達到 4.79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總投入 11150 萬元,財政收入 1143.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3549 元。
大興鎮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齊全。鎮內有 110 千伏變電站一個,移動電話中轉塔 5 座,天然氣供氣站一個。於 2002 年就實現集鎮通天然氣和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光纖閉路電視;鎮內有衛生院 4 個,中小學 8 所,文化娛樂場所 3 個,自來水站 3 個,於 2000 年就實現了初級衛生保健的達標工作。
大興鎮企業和農業經濟迅猛發展。鎮內形成了以大興金屬廠、同茂機械廠、泉海機械廠等 10 個年産值達 4 億多元的以汽摩機械加工和建築建材業的工業企業,其中大興金屬廠擁有固定資産 3 億多元,年上交稅金 400 多萬元,是璧山的重點企業;鎮內農村經濟發展迅速,有占地 140 多畝的日産雛雞 3 萬多衹的 “ 廣東溫氏種雞場 ” 一個,有聞名全國的以食用菌發展為主的 “ 山城靈芝研究所 ” 一個,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年産靈芝、蘑菇、金針菇等 10 多個品種 500 多噸的食用菌生産基地,鎮內還有以茅萊山、燃燈山萬多畝的年産 2000 多噸梨、桃、葡萄等優質伏淡季水果基地兩個,境內盛産茶葉、煤礦、石灰等礦藏資源,有 “ 茅萊仙境 ” 、 “ 燃燈古佛 ” 等旅遊資源亟待開發。 |
|
位於鳳城市東北方向54.7公裏處,東接石城鎮,南臨大堡鎮,西與劉傢河鎮、弟兄山鎮接壤,北與賽馬鎮、愛陽鎮毗鄰。境內公路以桓蓋綫為主要交通幹綫,途經五個村,十八個自然屯,全長24.7公裏,縣鄉公路張關綫貫通於此,交通較為便利.地理坐標為東經124°11′13〞—124°22′15〞,北緯40°40′28〞——40°52′07〞。
大興鎮內地域面積為202平方公裏,有林面積24.5萬畝,占全鎮地域面積的80%,耕地面積26250畝,水域面積為12000畝。大興鎮屬丘陵山區,以樓子山、煙筒砬子山、懶盤子山、竜頭山構成了境內主要山脈,整個小鎮就依偎在群山的環抱中,其中海拔890米的樓子山和海拔800米的竜頭山屬自然旅遊景點,較為出名的有樓子山的“十八鋪炕”、“銅王廟”遺址,景區內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大青溝有竜頭山、大吊湖,其景緻獨特,巧奪天工。
境內有三股流河、大青河兩大河流,河道全長70公裏,於佟傢村六組下鏵尖子匯流,流入大堡鎮境內的愛河。大興鎮屬亞寒帶氣候,最高溫度達36.7℃,最低溫度為32.6℃,年平均氣溫在7℃ —10℃之間,全年無霜期平均為156天,降水量在900—1200毫米。
大興鎮位於鳳城市中心東北54千米。面積199平方千米,人口1.08萬人(2009年)。轄青溝、佟傢、聯合、大興、仁山、安樂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興街198號。
[代碼]210682112:~200佟傢村 ~201青溝村 ~202聯閤村 ~203大興村 ~204仁山村 ~205安樂村
[沿革]1958年設大窪鄉,屬石城公社,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建鄉。1997年,面積203.6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青溝、佟傢、聯合、大興、仁山、樓山、黃溝嶺7個村委會。 |
|
位於縣境西南部,是滇軍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的故鎮。鎮駐地新街,距縣城155公裏。地處五蓮峰山係東則,金沙江南岸,東與茂林相連,東南與萬和、伍寨、碼口相鄰,西北與四川省金陽縣隔金沙江相望。
大興原名大井壩。明未清初,今老街處曾打過????井七口,出過井????。後被當地人以所謂“挖開南方井,鋨死北邊人”為由告發敘州府,府尹公斷,令封????井,改井為田。因其地處平壩,故名大井壩。清初,以大井壩貿易興隆,得名“大興”。從雍正六年(1728年)置縣治起,即隸屬永善縣轄,1922~1950年間曾設鎮、區建製。
1951年命名為第九區,1958年改稱大興人民公社。1960年改稱大興區,1969年復稱公社,1984年改稱區,1988年5月廢區改鎮。總面積146平方公裏。有耕地30104畝,森林8716畝。轄大興、魯機、梨園、駱丘、核桃、馬坡、金沙、河口8個村民委員會,187個村民小組,人口8716戶,34892人。
境內地勢狹長,東部和南部為連綿高山,氣候溫和,沿江一帶呈緩坡小壩,夏熱鼕燥,屬江邊河𠔌和二半山區。最高海拔夜馬梁子2820米。山脈被板廠溝、金沙小河、三岔溝、驛馬溝切割,形成鯉魚狀的小壩子。因歷史上大量開採鉛鋅、銀礦和地質構造鬆散,泥石流及滑坡嚴重。
全鎮糧食作物主産稻穀、玉米、小麥、紅薯、豆類、花生等。經濟林木以桐梘、花椒、核桃、柑桔為主,另有少量木漆、鬆杉。特産甘蔗。地下鉛鋅藴藏量豐富。 |
|
大興江地集鎮位於華坪縣境東部,東、南、北面與鋼城攀枝花接壤,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是一片滇西北地區通往內地省份的交通要道,也是麗江市的東大門。鎮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30公裏,距離麗江市政府230公裏,距離四川攀枝花市中心40公裏,距離成昆鐵路支綫格裏坪火車站16公裏。
大興鎮面積112平方公裏,境內光熱條件充足,水利資源豐富。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經濟作物有蠶豆、碗豆、花椒、芒果、核桃、柑桔等,畜牧業以豬、牛、羊為主,是省級牛羊基地示範鄉鎮。鎮內礦産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全鎮煤炭儲量200萬噸,石灰石1.2億噸,石墨晶質礦物儲量30.53萬噸,以及品位較高的黃金、花崗石等礦産。煤炭和石灰石已發展成為本鎮的兩大支柱産業。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5753.7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14237萬元,農業總産值1516.7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4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97.3萬元。 |
|
大興鎮位於合肥市區東部,隸屬瑤海區,距市中心約10公裏,鎮域總面積15.6平方公裏。大興鎮歷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這裏就是周邊地區進行貿易場所。大興人傑地靈,以“一裏三公墓”(宋朝包公墓、明朝蔡文毅公墓、清朝李鴻章公墓)聞名中外。大興工業基礎雄厚,是合肥市傳統的工業基地,區域內有馬鋼(合肥)公司、合肥氯鹼化工集團等大中型企業20多傢,有造紙、傢具、化工、建材等各類企業80多傢,是合肥市重要的鋼鐵、造紙、傢具、化工、建材的生産基地。
目前,全鎮初步形成了馬鋼(合肥)公司為主的鋼鐵産業,年産鐵、鋼、材約200萬噸;以金鐘紙業為主的造紙産業,年産各類工業包裝紙可達20萬噸以上;以馬鋼嘉華混凝土、寶業混凝土等為主的建材建業集群,年産各類商品混凝土60萬方,混凝土混合材料100萬噸;以菱湖為支柱的傢具製造,年産各類傢具和賓館辦公傢具達5萬套;以新邑村特種製造為竜頭的機械製造業,年産各種機械配件達50萬套;以華東最大的糖酒批發市場—漕衝糖酒批發市場為竜頭,商貿、物流等第三産業發展勢頭良好。
大興鎮政府將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強鎮為主題,以城市化為動力,加大城市規劃、管理和經營力度,藉助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和資本運營三種手段,推動經濟社會嚮前發展,努力把大興鎮打造成為安徽省“十強鎮”。 |
|
大興鎮地處山東、江蘇兩省三縣交界地帶,臨沂市的東南部,總面積11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9.1萬畝,人口6.1萬人,轄65個行政村村,79個自然村。
大興鎮自清康熙年間建鎮,300多年來一直是馳名魯蘇邊界的商貿重鎮。改革開放以來,該鎮抓住機遇,奮勇拼搏,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先後被山東省評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中心城鎮、山東省肉牛改良示範鄉鎮,被臨沭縣命名為“經濟強鎮”。穩固的農業基礎,雄厚的工商業實力,良好的教育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發達的交通通訊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水電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的小城鎮建設,使大興鎮成為國內外客商理想的投資地區之一。
大興鎮地處蘇魯兩省三縣交界,東部是亞歐大陸東橋頭堡連雲港,日照石臼港,北抵327國道,南至310國道與隴海鐵路相接,距臨沂機場、白塔埠機場40公裏,並有沭牛路、大册路兩條幹綫公路貫穿境內,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全鎮緑化率達26%,小城鎮緑化率達34.7%,“三縱六橫”的道路格局已成形,並已全部硬化緑化,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新裝20000門程控電話交換機一部,有調頻廣播電臺一座,實現了“路、水、電、訊”四通配套,鎮內中、小學齊備,中心醫院設備、醫療技術先進,附近有高檔賓館及休閑娛樂場所,服務體係齊全。
水資源充裕,蒼源河、新沭河、羽竜河總流域面積46平方公裏,占全鎮面積41%,有小(一)型水庫5座,小(二)型水庫18座。境內盛産黃沙、金紅石、石榴石、緑輝石、白雲母、石棉、石英、磁石、蛭石等,礦産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經國傢地質勘探局勘探,榴輝岩儲量達10億 噸以上,其中金石産率1.5%、石榴石産率48%、緑輝石産率39%、雲母石産率18.5%,是全國罕見的礦,有較大的開採價值;農副資源富足,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地瓜、花生、玉米、旱稻等,名優農産品有春山茶葉和新武食脯,春山牌緑茶屬農業部優質茶葉,畜牧業較為發達,被省命名為“肉牛改良示範鄉鎮”,已初形成1000畝草莓,2000畝桑園,2000畝白柳,2000畝雜果,3000畝黃煙,4000畝蔬菜的大生産格局,草食動物年出生欄2萬頭,生豬年出欄6萬頭,傢禽60萬衹。全鎮可利用勞力2.8萬人。 |
|
大興鎮隸屬泰來縣管轄。位於縣境北部,東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接壤,西、南兩面瀕臨嫩江。平齊綫鐵路和泰齊公路穿過鎮區。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0公裏。
大興鎮,原名“依布氣屯”。清初蒙古族牧民“依布”於此開荒立屯,故名。1927年洮昂鐵路通車,在依布氣南建大興火車站,不久屯落與火車站連接到一起,便以“大興”為名。清末,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依布氣屯隸屬黑水廳。1909年(清宣統元年),隸屬竜江府江東區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15年隸屬竜江縣第二區管轄,1926年劃歸第一區。東
北淪陷後,初隸後依力巴鄉保和霍托氣鄉保管轄,1938年改隸後依力巴村和霍托氣村管轄。1942年3月,劃歸後依力巴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劃歸竜東縣,於大興設立第五區。1948年3月,竜東縣並人竜江縣後,改為竜江縣第十區。1954年10月,劃歸泰來縣,改設第十一區,1955年6月改為大興區。1956年4月,並村劃鄉,分設大興、湯池、托力河3個鄉。1958年9月,將3個鄉合併成立大興人民公社。1962年2月,將北部地區劃出成立湯池公社。1983年11月,將西部托力河以西地區劃出設置托力河鄉。1984年3月,政社分開,改為大興鄉。1985年6月,改設大興鎮。
全鎮總面積494平方公裏,大部分屬於嫩江衝擊平原。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8.9萬畝,草原35.1萬畝,育葦水面1.56萬畝。以農為主,農、牧、副、漁全面發展,多種經營。鎮辦工業有農機修理、製磚、鐵木加工廠等,1992年鄉鎮企業總産值1059萬元。全鎮共轄依布氣、五橋、東興、套海灣、五七、時雨、前地房、阿拉新、東風、新風、良種場、前營子等12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2.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82人。鎮政府駐於鎮內。
230224105 大興鎮
230224105001 街道居委會
230224105200 依布氣村
230224105201 時雨村
230224105202 阿拉新村
230224105203 東方紅村
230224105204 新風村
230224105205 前官地村
230224105206 創業村
230224105207 青崗村
230224105208 托力河村 |
|
基本概況
大興鎮地處緑春縣北部,東接元陽縣俄紮鄉,北靠紅河縣樂恩鄉,國土面積311.68平方公裏,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04個村(居)民小組10615戶45784人,其中:農業人口7339戶35818人。境內居住着哈尼、彝、瑤、漢等多種民族,哈尼族為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90%。2006年實現農業總産值528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6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31元;糧食總産量1030.2萬公斤,農民人均口糧304公斤。
地理、氣候特徵
全境地形呈S形,處於哀牢山脈南亞地帶的西南側,地勢東高西低,四周高,中間低,屬中山峽𠔌地貌,均為山地。最高點為來洛宏山,海拔2296.9米,最低點為與本縣牛孔鄉交界的三號橋河畔,海拔129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北亞熱帶、南亞熱帶、中溫帶三種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4~16.6℃,無霜區31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031小時,常年降雨量為1680~2100毫米,平均降雨180天左右。
基礎設施狀況
大興鎮13個村(居)民委員會均通水、電、路、電話,85個村(居)民小組通水,清潔水普及率達81%; 104個村(居)小組通電,97個村(居)民小組通路,村組通路率達93%;56個村(居)民小組通電話,通電話率61%;移動電話覆蓋全鎮85%的村居民小組;電視覆蓋率100%; 13個村(居)委會設有衛生室,38個村(居)民小組鋪設了衛生路,村組道路硬化率37%;現有33所小學校點。
資源優勢
(1)自然資源。境內資源豐富,有耕地面積2.3萬畝,有20萬畝的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黃連山,衍生黑長臂猿、熊狸、褐馬雞、緑孔雀等珍稀動物;生長羅夫木、重樓、黃草、何首烏、黃蓮、大黃藤等名貴藥材;主要河流有鬆東河、規洞河、馬宗河、的嗎河、老邊河、東德河六條,皆源於境內,是全鎮農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主要産業有八角、茶葉、草果産業,緑色産業已培植到8.4萬畝,其中:茶葉種植面積達2.4萬畝,八角面積達3萬畝,草果2萬畝,其它1萬畝,具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效益的萬畝櫻花園林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2)礦産資源。有鐵、銅、鉛、鋅金屬礦和水晶石等非金屬礦藏,極具開發潛力;
(3)民族文化資源。大興鎮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傳統文化。較別具特色的有哈尼族的“阿羅歐濱” 祭神活動、“紮特特(十月年)”、“苦紮紮(六月年)”、“昂瑪吐(祭寨神)”;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節日有“盤王節”、“度戒”;
( 4)區位優勢。大興鎮是緑春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西最大橫距22.5公裏,南北最大縱距22公裏,晉(寧)思(茅)公路由東嚮西穿境而過,距州府蒙自200公裏,北上450公裏至省會昆明市。是元陽、紅河、金平、思茅地區江城縣交界商品集散地,也是通往全縣八鄉的交通樞紐,全縣的加工、商貿、科技、物流、人流、信息都集中在此。基礎設施較完善,人民群衆思想文化素質高,生産生活便利,具有較其它鄉優越的城郊優勢。 |
|
大興鎮位於鬆桃苗族自治縣東南部,湘、黔、渝交界處,東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36公裏),南接銅仁市(21公裏),西與牛郎鎮接壤,北和盤信鎮、正大鄉毗鄰,是銅仁機場的所在地,銅鬆公路與湖南西部公路幹綫在本鎮交匯。是貴州省“雙百”小城鎮建設示范镇和21個綜合改革示點鎮之一,素有“黔東第一門戶”之稱。轄大興、星光、白岩、河界營、岩拉、高岩、銀岩、中茶、婆硐9個行政村及1個居委會,88個村民組,66個自然寨。國土面積99.16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590公頃,其中常用耕地面積1019公頃,臨時性耕地面積1571公頃,退耕還林面積266公頃。全鎮總戶數4027戶,總人口數186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7人,占總人口數的4.7%,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0%。
該鎮地處東經107‘17’25,北緯27’52,45”,屬丘陵地貌,東北高、西南低,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海拔690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59.%,境內有以神奇、險怪、幽美著稱的馬槽河自然風光及具有濃郁苗族風情的人文景觀,造就了大興鎮作休閑度假勝地的獨特魅力。
境內農作物以水稻、玉米、薯類為主,盛産西瓜、花生、茶葉、板慄等農副産品,大興優質米及珍珠型花生暢銷省內外,茶葉年産量在420噸以上,烤煙大面積種植以及經果林推廣規模的不斷擴大,已逐步形成該鎮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主綫。鎮黨委、政府在抓好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加強對傳統農業的良種良法的推廣,使各種農作物的單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007年,大牲畜存欄5312頭,出欄810頭;豬存欄14200頭,出欄12500頭;山羊存欄數5410衹,出欄5320頭;傢禽存欄37582衹,出欄49234衹。全鎮稻田養魚2084畝,山塘水庫養魚123口,全年魚類總産180噸。鄉村公路、電網架設覆蓋率均為100%,自來水覆蓋率達80%:電視覆蓋率達50%。全鎮有中小學校(點)13個,小學在校學生4039人,其中:小學16所,在校學生2953人;普通中學2所,在校學生2158人;學前班9個,在園幼兒407人。設有衛生院1個,病床10張,村衛生室9個,村級衛生室覆蓋率達100%,門診8個,全鎮醫務人員34人。
2007年,地方財政收入83萬元,農村信用社存款餘額1201.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848.7萬元,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300萬元,糧食總産量為5843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元。 |
|
大興鎮是寧蒗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興鎮位於寧蒗縣中部狹長的河𠔌臺地,占地面積5平方公裏,海拔2255米。轄5個辦事處(其中1個街道辦事處),34個自然村。1990年全鎮4643戶,20988人;居住有漢。彝、摩梭、普米、傈僳等多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 47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47.5%。
大興鎮,唐、宋時屬“羅共賧”。“羅共川”地域,元、明、清時期屬蒗蕖州地域。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永北廳同知吳兆棠請準開辦白牛廠銀礦,開始從內地遷來邰、盧、潘。張四傢漢族,在這裏擺攤設店。隨着白牛廠銀礦的不斷擴大和興旺,小商小販日聚月多,從此逐步形成以漢族商販為主的商品交換集市,取名為“大村街”。民國6年(公元1917年),設寧蒗縣佐(又稱分縣),縣佐衙門設大村街即今大興鎮。民國25年(公元1936年)成立寧範縣設治局,局署仍設於此。1950年屬興化區,1956年寧蒗彝族自治縣成立後,大村街定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改名為大興鎮,1962年屬包都區下轄鄉(鎮),1965年升為區級鎮,1969年底劃為紅旗公社下轄大隊,1978年恢復為區級鎮。1987年12月,改為鄉級鎮屬縣轄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先後建立健全了城鄉建設機構。1950年5月,縣人民政府設立建設科,1957年縣人委設工交科。1969年縣革命委員會下設建設組,1981年設立縣建設局,1984年改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加強城鎮基本建設與管理工作。建國前的大村街,人煙稀少,一片荒蕪,街長不過半裏,住戶不到百傢,房屋簡陋,集市蕭條,生意冷清。1956年縣人民政府進駐大村街後更名為大興鎮,並着手進行大興鎮的修建工作。到60年.代末,大興鎮的建設有所發展。進入80年代後,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的製定和實施,寧蒗縣的市鎮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使今日的大興鎮大放異彩。
大興鎮修建在狹長的緩坡地帶,依山傍水,寧蒗河(又名白蕖河)從城東由南嚮北日夜潺流,河上架設着一座鐵索橋和一座通往四川????源縣公路的石拱橋。城東的萬格火普恰似一道天然屏障婉蜒嚮南北延伸,整座縣城在青山環抱之中。5平方公裏的規劃區錯落有緻,其中縣城區面積2平方公裏,建築面積達34萬平方米。全鎮有一條街(大興街)、6條路(朝陽路。勝利路、陵園路、環山路、岔河路。內環路)、兩條巷(橋南巷、橋西巷)。城區水電設施配套,擁有瀝青路面3.5公裏,2.8萬平方米,有橋8座,防洪堤0.2公裏,下水道2.6公裏,日排污水40噸。大興鎮納人了全縣統一的電網,較好地解决了全鎮的生産和生活用電,除保障骨幹企業生産用電外,全鎮約 1400餘戶安裝使用了電爐。
全鎮房屋建築方興未艾。與60年代相比,現在的城區已擴展4倍多,市政建設總投資額達2 500多萬元。商貿、財稅、金融、黨政、文化等機構建蓋大樓頗具規模,投資500萬元建成的5 000平方米綜合農貿市場,人來人往,生意興隆。縱貫全城的大興街長約2公裏。勝利路:街心花園一縣人民醫院,長150米,寬5米;環山路:客運站一水泥廠一老於區一糧食局,長 1200米,寬5米;陵園路:農行一縣招待所,長300米,寬6米;內環路:養護段一寧蒗林業局加油站,長300米,寬5米;朝陽路:工商局一煤店,長500米,寬5米;橋南巷:公安局一郵電局一縣委住宅區。
鎮中心,是寧蒗彝族自治縣黨、政。軍等機關所在地。城南從1957年寧蒗一中在此建校後,陸續又興建了縣工商行、建設銀行、人民銀行、工商行政管理局、縣林業局。木材公司、纖維板廠。鄉鎮企業局、民族傢俱廠。寧蒗林業局三車隊等單位。城東建起了人民醫院、寧蒗林業局職工醫院、縣中醫院、婦幼保健站、衛生防疫站等單位,成為寧蒗縣的醫療保健中心。城北是寧蒗林業局機關駐地。1966年後,西南林業工程二處(後改為寧蒗林業局)在這裏興建局機關公用房及職工住房,本縣也先後在此興建交通局、客運站、畜牧局。皮革廠、冷凍廠等單位。1987年與江蘇省海安縣聯合開辦的寧海中學也設在這裏。城西段是退離休於部職工住宅區。城中心是廣場。燈光球場、影劇院。工人俱樂部、文化館等建築,是全縣文化娛樂活動中心,街道兩旁的商店。飲食店排列成行,各種商品琳琅滿目。
縣政府駐地西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小涼山平息叛亂部隊烈士陵園”,始建於1957年,1984年重修,安葬着1956年一1978年在小涼山平叛戰鬥中為全縣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312名革命烈士。陵園前矗立着高大的紀念碑,上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金色大字,整座陵園掩映在蒼鬆翠柏叢中。
大興鎮的商業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到1990年全鎮有商業網點590個,商店裏各種商品,生活用品充足,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高檔耐用商品應有盡有,自行車、摩托車、小轎車、運輸車等已經進人不少尋常百姓傢。新潮服裝、高檔豪華傢具早已出現在大興鎮街頭。僅農業生産資料的供應品種就多達500餘種,出日商品增加到5大類近30種,農副産品收購品種由50年代的30多種增加到80年的200多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商業政策放寬搞活,使全鎮商業形成“國傢、集體、個體”一齊上,多渠道。多環節的經營格局,商品零售總額和利潤淨額都逐年增加。
全鎮總耕地面積14220畝,人均1.2畝,主産水稻、玉米、洋芋等農作物。石膏藴藏量豐富,還有樹紮、鋼廠河、樹落河3個銅礦點,其中樹落河達小型礦床規模,還有金、銀、鐵。鋅、鋁、錳等礦産資源。大興鎮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縣城為依托,改革為動力,市場為導嚮,努力推廣科學技術,以糧、林、果、畜、蔬為支柱,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二、三産業,農林經濟發展迅猛。至1990年,全鎮農民人均有糧264公斤,農村經濟收入889.6萬元,人均純收入409元。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有個體私營企業298個,聯辦企業3個,從業人員1533個,鄉鎮企業總收入345.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3%。在科技興鎮中,有2795人學會了l-2門實用技術,使大批農戶成為年收入萬元戶。
大興鎮的教育發展較快。1961年在城內始辦大興小學(校址在今新街)。至1990年城 內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農職業中學1所、完全小學6所,在校學生6000多人,教師300多人。鎮設有文化站,備有多種書籍報刊。治窮先治愚,狠抓基礎教育,提高人的素質已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共識。中小學教育、成人教育和農村實用技術教育均取得顯著成績。同時,醫療衛生事業也迅速發展,在大興鎮設有縣醫院、中醫院、寧蒗林業局職工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等。醫院的各種醫療設備齊全,有一大批有專業技術職稱的醫務工作者,從根本上改變了昔日小涼山缺醫少藥的落後面貌,人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大興鎮的交通、郵電等基礎設施齊全,已開通國內1000門直撥電話和3000門國際程控電話。交通四通八達,至省級旅遊風景區瀘沽湖路程為72公裏。 |
|
美麗富饒的大興鎮,位於東豐縣西北部,是一個僅有14000口人的小鎮,它距東豐15公裏,距遼源市僅有23公裏。四白一級公路橫穿全鎮5個村,又有四梅鐵路經過,使小鎮異常繁榮,每天的客流量達幾千人。幾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歷屆黨委班子的努力工作下,大興的經濟異軍突起,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優越的投資環境,豐富的礦産資源,寬鬆的政策,便利的交通,深受投資者的青睞,一些廠礦紛紛落戶大興,使大興的財政稅收逐年增加,一度成為全縣的經濟強鎮。
在黨的惠民政策指引下,農業生産井然有序,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380元。
第三産業不斷壯大,蛋雞存欄數達到30萬衹,雞蛋暢銷周邊多個市縣,“倒蛋部隊”遍部省內外,黃牛飼養業不斷發展,黃牛存欄數達到1.5萬頭,養牛大戶50餘戶,販賣黃牛的經紀人應運而生。
如今的大興鎮山清水秀,社會安定,農民生活富裕,到處都是一派和諧的景象。 |
|
該鎮隸屬於江蘇省啓東市,截至2003年底,轄:1個居委會(大興鎮);17個村委會(惠安、臨河、曙升、惠和鎮、捷東、士連、南清河、新捷、宋石、英才、大興鎮、白港、公和、南惠陽、泰安、廟港、果園)。截至2004年底,面積53.69平方千米,人口51552人。 |
|
該鎮隸屬於雅安市雨城區,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人口13393人。2006年3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10號)批準,將原和竜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大興鎮。大興鎮人民政府駐前進村。 |
|
面積102.28平方千米。人口14082人。鎮政府駐鎮中屯。轄12個村。清朝為東圍場,於光緒元年有人來此開荒種田,民國二十年……1937年此地設村公所為三十五裏村,1944年為大興村,1947年為東豐縣第一區政府,1958年為…… |
|
大興鎮 大興鎮位於合肥市區東部,距市中心約10千米。面積15.6平方千米。轄7個社區。以“一裏三公墓”(宋朝包公墓、明朝蔡文毅公墓、清朝李鴻章公墓)聞名中外。工業基礎雄厚,是合肥市傳統的工業基地。合(肥)浦(口)、合(肥)裕(溪口)公路和淮南鐵路過境,水陸交通方便。
[沿革]原屬肥東縣,1958年設三十埠公社。1960年劃歸合肥市郊區,1983年改名大興鄉,1986年建鎮。1997年,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鐘油坊、興集、漕衝、雙衝、雙圩、四崗、伏竜、東崗8個村委會。2002年,由原郊區劃歸瑤海區管轄,同時將肥東縣竜崗鎮所轄的三合、劉大郢、油坊、大彭、羅崗、馬崗、王崗、史城8個村和新站、大店2個居委會劃歸大興鎮管轄。註:實施交接的過程中,鑒於位於移交區域的竜崗開發區對肥東縣經濟的重要影響,根據肥東縣委、縣政府的請求,經市委、市政府協調,將羅崗、馬崗、王崗、史城4個村及新站居委會暫緩移交瑤海區管轄,造成4村1居(現已改成5個社區)至今仍由肥東縣管轄,其他4村1居(現已改成5個社區)由瑤海區工業園管理。
[2006年代碼]340102100:~001四崗社區 ~002鐘油坊社區 ~003漕衝社區 ~004興集社區 ~005雙圩社區 ~006伏竜社區 ~007東崗社區
[社區簡介](主要根據當地政府網站內容整理)
四崗社區:位於大興鎮中部,裕溪路與合馬路交口處,是大興鎮經濟、文化、貿易中心。有9個居民小組,人口5000多人。
鐘油坊社區:位於大興鎮北部,有9個居民小組,近3000人(2006年)。
漕衝社區:面積約2.16平方千米,人口1524戶、3942人,有團结、合浦、元崗、廟崗、孫衝、鐵路、立新、豐收、漕坊、光明10個居民小組,居委會駐長江東路229號。有漕衝花園、新安江花園、東城世傢等小區。
興集社區:位於大興鎮西北部,裕溪路以南,與紅光街道毗鄰,有15個居民小組,居住人口約4000人。
雙圩社區:位於大興鎮與紅光街道毗鄰處,南到南淝河,北至合裕路,與馬鋼(合肥)公司為鄰,居民576戶、2136人,有8個村民小組。
伏竜社區:位於大興鎮東部,與肥東縣撮鎮鎮毗鄰,有10個居民小組,人口2000多人。合馬道和二十埠河、南淝河穿境而過。
東崗社區:位於合裕路以南,馬鋼(合肥)公司燒結車間以東,興港路以西,紅光街道鋼紅社區生活區以南,南淝河大興港以北。人口2031人,轄蔡崗、夏前、東崗南、東崗北4個村民小組和龐寨南、龐寨北、東崗東、東崗西4個居民小組。原屬於肥東縣群生高級社,1969年10月29日隨大興公社劃歸合肥市郊區管轄。2002年3月劃歸瑤海區。2006年9月馬鋼(合肥)公司建設新徵地800畝,東崗東、東崗西、東崗南、東崗北4個居(村)民小組大多數居民因拆遷搬離東崗。目前龐寨南、龐寨北、夏前、蔡崗和東崗小郢在800畝拆遷之外的4個居(村)民小組部分居民,總常住戶數412戶,人口1362人。其中:龐寨南73戶254人、龐寨北68戶204人、夏前104戶320人、蔡崗119戶384人和未拆遷東崗小郢四個居民小組部分居民48戶200人。 |
|
大興鎮位於瑤海區東南部,總面積約42平方公裏,轄13個村(居),人口約2.6萬人。大興歷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就是周邊地區的貿易場所;大興人傑地靈,以“一裏三公墓”(宋朝蔡文藝公墓、包公墓、清朝李鴻章公墓)聞名中外;大興地理位置優越,東臨合寧、合蕪高速公路出口3公裏,合裕路、長江東路和黃金水道南淝河穿鎮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大興工業基礎雄厚,是合肥市傳統的工業基地,區域內有合鋼、安化等大中型企業20多傢,有造紙、傢具、化工、建材、建築等各類企業80多傢。2003年,全鎮共實現GDP1.8億元,工商稅收1981萬元。招商引資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2003年完成招商引資4600多萬元,其中省外資金4200多萬元。 |
|
大興鎮地處嫩江流域,位於泰來縣城北六十公裏,東與杜蒙自治縣白音諾勒鄉鄰,南與江橋蒙古族鎮為界,西與竜江縣相鄰,北與湯池鎮毗連。總面積694平方公裏,總戶數7059戶,總人口30543人,有漢、滿蒙、朝、鮮、回、壯、達斡爾七個民族。
大興鎮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度,無霜期 135天,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春季偏少,夏秋季雨量集中,積溫2,877度。自然地貌為崗窪各半,西南部為嫩江北側衝擊平原,東北部為丘陵沙崗地。大興鎮資源豐富,物産富饒,境內湖泡星羅棋布,盛産蘆葦、小葉章、鹼草以及中草藥柴鬍、防風,竜膽草,甘草等。
大興鎮是以農業為主並可發展畜牧業及其它多種經營的地區,現有耕地16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緑(雜)豆、葵花、甜菜為主。形成了以東興、良種場、東風、五橋、依布氣為主的水稻生産區;以阿拉新、五橋、前官地、時雨、新風、阿拉新為主的 小雜糧生産區;以五七、依布氣為主的棚室蔬菜生産區;以東風、依布氣、五七、前官地、五橋為主的奶牛生産區;以東興、套海灣、東風、阿拉新、時雨、新風、前官地為主的綿羊 生産區;以時雨、良種場、前官地、東風、依布氣、套海灣為主的漁業生産區。畜牧業以奶牛、肉牛、綿羊生産為主,畜牧業總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35%,農畜産品形成了內可自銷,外可直銷的通暢渠道。漁業生産以發展地産嫩江魚為重點,大力開發特色魚種養殖。林業生産從單一的防風固沙走嚮防護、緑化、用材、經濟開發相結合的綜合之路,森林覆蓋率達8%。 鎮辦企業已成為鎮域經濟的支柱産業。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興鎮加大了小城鎮建設力度。製定了1996—2015年《大興鎮城鎮建設發展規則》,《城鎮管理實施細則》。投入了大量財力和物力,配齊了城管隊伍狠抓落實。形成了街面整潔、林木成行、環境幽雅的格局。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敞開市場大門,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交通、通訊事業長足發展。鄉村公路網已經形成,環鄉路總長66公裏。平齊鐵路縱橫全鎮,境內有齊白、慶西省級公路兩條,交通極其便利。電信業的發展,加快了信息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
|
大興鎮位於長嶺縣西部,與內蒙保康鎮毗鄰,僅相距10公裏,長保公路貫穿全鎮。幅員面積22665公頃,其中耕地8300公頃,林地6095公頃,草原6858公頃,水域面積1412公頃。全鎮有8個行政村,37個自然屯,50個社,總人口20003人,其中農業人口19842人,總戶數4919戶,勞動力8017人。
耕地面積:8300公頃,林業資源面積6095公頃,草原面積6858公頃、水資源面積1412公頃。
總播種面積8300公頃,糧食作物4200公頃,以玉米(2200公頃)為主,經濟作物3100公頃,主要以花生(900公頃)、西瓜(800公頃)和芝麻(300公頃)為主。 |
|
大興鎮位於鳳城市東北方向54.7公裏處,東接石城鎮,南臨大堡鎮,西與劉傢河鎮、弟兄山鎮接壤,北與賽馬鎮、愛陽鎮毗鄰。境內公路以桓蓋綫為主要交通幹綫,途經五個村,十八個自然屯,全24.7公裏,縣鄉公路張關綫貫通於此,交通較為便利.地理坐標為東經124°11′13〞—124°22′15〞,北緯40°40′28〞——40°52′07〞。大興鎮內地域面積為202平方公裏,有林面積24.5萬畝,占全鎮地域面積的80%,耕地面積26250畝,水域面積為12000畝。大興鎮屬丘陵山區,以樓子山、煙筒砬子山、懶盤子山、竜頭山構成了境內主要山脈,整個小鎮就依偎在群山的環抱中,其中海拔890米的樓子山和海拔800米的竜頭山屬自然旅遊景點,較為出名的有樓子山的“十八鋪炕”、“銅王廟”遺址,景區內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大青溝有竜頭山、大吊湖,其景緻獨特,巧奪天工。境內有三股流河、大青河兩大河流,河道全長70公裏,於佟傢村六組下鏵尖子匯流,流入大堡鎮境內的愛河。大興鎮屬亞寒帶氣候,最高溫度達36.7℃,最低溫度為32.6℃,年平均氣溫在7℃
—10℃之間,全年無霜期平均為156天,降水量在900—1200毫米。
大興鎮規劃區域內常住戶為3044戶,其中農業戶為2919戶,非農戶為125戶,常住人口為10603人,其中農業人口10017人,非農人口586人,在總人口中包括滿、漢、蒙古、朝鮮、回等族,有少數民族人口8300人。其中滿族人口8127人,占總人口的76%,人口密度為52人/平方公裏。
大興鎮境內擁有耕地面積26250畝,以黑沙土、黃沙土為主,由於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分,適宜多種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及經濟作物有玉米、大豆、高梁、𠔌子、稻穀、薯類以及花生、蔬菜、瓜類、煙草、中藥材、山野菜等。大興鎮是一個擁有豐富林業資源的小鎮,共有林地24.5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23畝,居全市前列,森林覆蓋率為77%,總蓄積量為61.2萬立米,封山面積為1.2萬畝,人工造林面積為4.6萬畝,主要林木品種有落葉鬆、柞木、樺木、榆樹、臘樹、楊樹、刺槐、楸樹等十幾種,還有黃柏、核桃、水麯柳等珍貴保護樹種,天然林果實有核桃、榛子、山杏、山裏紅、山櫻桃等。豐富的林業資源創造了蓬勃發展的林業經濟,有山坡果園13000畝,品種有李子、梨、蘋果、板慄等,柞蠶260把;林下作物主要有人參、竜膽草、細辛、五味子、沙參、刺五加、各類山野菜、林蛙等,林業生産投入年達到800萬元,年經濟效益達2000萬元。
“大興鎮境內礦産資源儲量大,品種較多,據初步勘探,硅石儲量達上億噸,居遼寧首位,硼礦儲量達到120萬噸,是全市重點硼礦區之一,鉀長石儲量達到90萬噸,居全市前列。現已開發的礦種有硼、硫化鐵、螢石;待開發的礦種有硅石、鉀長石、方解石、石灰石、鉛鋅礦石。 |
|
大興鎮 大興鎮位於璧山縣中部,轄興隆、油田2個社區,長隆、獅子、雙柏、竜飛、萬民、高橋、朝元、船形、石鼻、平安、獨耳、山王、茅萊、聯盟、蓮生、均田、符傢17個行政村。境內有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有茅萊山、唐建的普澤廟、溶洞等景觀。 [代碼]500227105:~001興隆社區 ~002油田社區 ~200長隆村 ~201獅子村 ~202雙柏村 ~203竜飛村 ~204萬民村 ~205高橋村 ~206朝元村 ~207船形村 ~208石鼻村 ~209平安村 ~210獨耳村 ~211山王村 ~212茅萊村 ~213聯盟村 ~214蓮生村 ~215均田村 ~216符傢村
[沿革]2003年底區劃調整後,大興鎮政府駐興隆社區,轄原大興鎮、丹鳳鎮和梅江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00.14平方千米,人口57544人。
附:大興鎮位於璧山縣中部,距縣城11千米。 清初為興隆場,1958年改公社,1984年設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38.5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長隆、石梯、獅子、拱橋、雙柏、雙堰、石門、太池、????井、船形、水溝、紅嶺、符傢、兩府、楊侯、羅盤、石鼻、天貴、平安、魚塘、長衝21個行政村和興隆1個居委會。
附:丹鳳鎮位於璧山縣西南部,距縣城20千米。 宋建普澤場,後改丹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31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唐傢、張傢、哨樓、李傢、獨耳、觀音、山觀、任傢、楊傢、聯盟、山王、瀋傢、蓮生、上河、均田、茅萊、槽坊、轎子、太安、鳳來、尹白、新建22個行政村和油田1個居委會。
附:梅江鄉位於璧山縣西南部,距縣城17千米。 明為梓潼觀,清代為梓潼場,1958年改梅江公社,1983年建鄉。1997年,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長嶺、楠木、高橋、河壩、朝元、石凼、佛安、竜飛、祝傢、萬民、清平11個行政村。 |
|
一、基本情況
大興鎮位於成都市蒲江縣西北部,東接鶴山鎮、西來鎮,南接朝陽湖鎮,西連成佳鎮、甘溪鎮、名山縣茅河鄉,北連大塘鎮、復興鄉。地理坐標東經130゜24',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氣候溫和,常年平均氣溫16゜C,平均降雨量1266毫米左右,海拔594—608米,常年主導風嚮為東北風。
全鎮幅員面積58.75平方公裏,轄場鎮社區、米鍋、王店、水口、爐坪、三和、關橋、九尖、玉竜等8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109年村民小組,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18780人,其中農業人口17311人,非農業人口1303人,總戶數5612戶,主要民族漢族。鎮政府設在大興鎮場鎮,距縣城10公裏。鎮內屬丘陵地帶,小五面山分佈全鎮,林木繁茂,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48.2%,總耕地面積22482.97畝,2006年全鎮人均純收入4418元。
二、資源優勢
1、産業優勢。大興鎮確立“畜、茶、果”三大産業,2005年出欄生豬12.1萬頭,出欄仔豬20萬頭;茶葉面積13000畝,其中成林茶葉6500餘畝;全鎮現有柑桔9700餘畝,其中不知火、天草等雜柑7326畝。
2、場鎮商貿業。2006年建成長495米的興源街,2006年5月九仙盛景人文公園已進場施工。進一步增強了大興場鎮聚集和輻射功能,茶葉、柑桔等專業市場進一步擴大規模,到目前,場鎮面積已達1.1平方公裏。
3、鄉村旅遊資源
石象湖風景區:石象湖二期開發重點在大興境內實施,九蓮山生態苑將建成健身休閑度假基地,使我鎮生態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佛教文化:石象寺、白雲寺等寺廟位於大興境內,每年六月初六為九仙廟會,趕會人數每年超過10萬人。
抗日名將李傢鈺故裏:大興鎮正在籌備建設李傢鈺博物館工作。
大興鎮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現有成片茶園、柑桔,可開發參與體驗型農傢旅遊,延長現代農業産業鏈。 |
|
雅安市轄鎮。1951年置大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建鎮。位於市境東北部,距市區4.7公裏。面積33.8平方公裏,人口1.3萬。雅(安)和(竜)公路過境。轄高傢、天寶、順路、穆傢、前進、寨坪、大堰、竜溪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建築、建材、機械、冶金、羽絨製品等業。農業主産水稻、小麥、油菜子,兼産蔬菜、茶葉。境內有周公山森林公園。 |
|
大興鎮政府駐地大興,距縣城東南約65公裏。總面積約99平方公裏,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56萬人,少數民族占82.3%。耕地面積620余公頃。主要農業産品:稻穀、小麥、薯類、玉米、油菜籽、烤煙、茶葉等。全鎮9個村通電、9個村通公路,建有農村地面衛星接收站2個;有中小學20所,在校生4770餘人,教職工227人。
大興鎮處兩省(湘黔)三縣、市(鬆桃、鳳凰、銅仁)交界之地,居交通要道,建有商業門面286個、攤位4872個的大型邊貿市場,每逢六、一趕集,市場繁榮,交易活躍,是全省2000個重點農貿集鎮之一。大興機場改擴建工程已完成主體工程,2001年試航。 |
|
轄安樂、大興、幹河子、大村街、岔河5個社區和黃板坪、拉都河2個村委會,32個居民小組和17個村民小組。 |
|
大興鎮幅員面積112平方千米,轄興泉、幹箐、新文、南陽4個村委會,73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鎮總人口10744人,其中農業人口9840人,非農業人口904人,境內有彝、白、傣、回、納西、傈僳等6個少數民族。
2002年末,全鎮工業總産值11690.9萬元,比上年增62.1萬元,增長0.53%,完成年初縣考核數11400萬元的111.1%;農業總産值實現1344萬元,比上年增19.3萬元,增長1.5%;農村經濟總收入3520萬元,比上年增180萬元,增長5.1%;財政收入完成52.4萬元,完成考核數23.6萬元的222%;糧食總産量達5437.2噸,比上年減5.8%;農民人均有糧458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1733元,比上年增76元,增長4.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8‰以內. |
|
鎮政府駐縣城大興街東側,海拔2255米,全鎮總面積159.15平方公裏。人口1955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82人,是本縣農業人口最多的鄉鎮。有漢、彝、摩梭人等民族居住。轄5個辦事處,33個自然村。1950年屬興化區,1956年更名為大興鎮。1962年劃為包都區下轄鄉(鎮),1965年升為區級鎮,1969年底,劃為紅旗公社下轄大隊,1978年1月25日恢復為區級鎮。1987年12月,區改為鄉級鎮至今。 |
|
大興鎮地處緑春縣北部,是緑春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總國土面積311.68平方公裏, 全鎮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社區,104個村(居)民小組。世居哈、彝、瑤、漢等民族。 |
|
2005年末,全鎮總戶數9583戶,總人口303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134人。出生人口403人,死亡人口264人。全鎮年末耕地面積14077畝,其中水田5878畝,旱地8199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99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5065畝,糧食産量3975噸,人均有糧131千克。
年末,全鎮生豬存欄13196頭,出欄10644頭;大牲畜存欄2788頭,出欄440頭;羊存欄5738衹,出欄2788衹。 |
|
大興鎮位於鬆桃苗族自治縣東南部,湘、黔、渝交界處,東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36公裏,南接銅仁:市21公裏,西與本縣牛郎鎮接壤,北和本縣盤信鎮、正大鄉毗鄰,是銅仁機場的所在地,銅鬆公路與湖南西部公路幹綫在本鎮交匯。是貴州省“雙百”小城鎮建設示范镇和21個綜合改革示點鎮之一,素有“黔東第一門戶”之稱。
大興鎮地處東經107‘17’25,北緯27’52,45”,屬丘陵地貌,東北高、西南低,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海拔690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59,%,境內有以神奇、險怪、幽美著稱的馬槽河自然風光及具有濃郁苗族風情的人文景觀,造就了大興鎮作休閑度假勝地的獨特魅力。
大興鎮轄大興、星光、白岩、河界營、岩拉、高岩、銀岩、中茶、婆硐9個行政村及1個居委會,88個村民組,66個自然寨。鄉村公路、電網架設覆蓋率:均為100%,自來水覆蓋率達80%:電視覆蓋率達50%。全鎮總戶數4027戶,總人口數186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7人,占總人口數的4.7%,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0%。地方財政收入83萬元,農村信用社存款餘額1201.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848.7萬元,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300萬元,糧食總産量為5843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元。
該鎮國土面積99.16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590公頃,其中常用耕地面積1019公頃,臨時性耕地面積1571公頃,退耕還林面積266公頃。境內農作物以水稻、玉米、薯類為主,盛産西瓜、花生、茶葉、板慄等農副産品,大興優質米及珍珠型花生暢銷省內外,茶葉年産量在420噸以上,烤煙大面積種植以及經果林推廣規模的不斷擴大,已逐步形成本鎮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主綫。鎮黨委、政府在抓好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加強對傳統農業的良種良法的推廣,使各種農作物的單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畜牧生産情況:大牲畜存欄5312頭,出欄810頭;豬存欄14200頭,出欄12500頭;山羊存欄數5410衹,出欄5320頭;傢禽存欄37582衹,出欄49234衹。全鎮稻田養魚2084畝,山塘水庫養魚123口,全年魚類總産180噸。
文教衛生方面:全鎮有中小學校(點)13個,小學在校學生4039人,其中:小學16所,.在校學生2953人;普通中學2所,在校學生2158人;學前班9個,在園幼兒407人。全鎮有教職工223人(含榮昌中學教師),達任職要求的201人。衛生方面:設有衛生院1個,病床10張,村衛生室9個,村級衛生室覆蓋率達100%,門診8個,全鎮醫務人員34人。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為緩解鎮區供水緊張局面,總投資300多萬的供水站已投入使用,農網改造工程正處在掃尾階段。在通訊方面,開通了程控電話、小靈通、寬帶阿、移動電話外,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産生活。投資200萬元,共43戶的移民搬遷工程已完全入住,人居環境將得到不斷改善,大興鎮中學的搬遷工程已投入使用。隨着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城鎮建設對經濟的輻射功能日益顯現,大興正以嶄新的姿態煥發出蓬勃生機。 |
|
(居委會:大興、集東、啓建;村委會:清高、周馬、桃園、新新、先進、前高圩、鄒大莊、堤南、逸奇、同心、先峰、陳窪、盧集、啓宇) |
|
一、鄉鎮概況:
大興鎮位於啓東市區東南首,與匯竜鎮城區接壤,是規劃實施中的“滬崇啓大通道”北支橋頭所在地。轄區總面積53.7平方公理,總人口5萬人。鎮內水陸交通便捷,有“二縱二橫”交通網絡,336省道、沿江高等級公路橫貫全鏡,與上海崇明島隔江相鄰。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依靠全鎮人民,一心一意抓經濟,凝心聚力謀發展,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鎮牢固確定“工業立鎮”和理念,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企業提供一條竜、全天候服務。全鎮現有100多傢工業企業,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擁有機械製造、輕紡服裝、化工醫療,新型建材等支柱産業,打造出一批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高新技術産品和特色産品。南通惠港集團列“南通市工業企業五十強”被譽為“長江門戶第一船廠”、江蘇澳興集團列“啓東市工業企業三十強”。農業經濟方面。以特色農業和項目農業為抓手,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實現科技興農,增加農民收入。大興優質梨示範園區是江蘇省農業科技示範區,年産無公害“三水一高”優質梨2.5萬噸,是國傢外國專傢局確定的全國“三水梨”引資成果推廣點。全鎮擁有單體規模500萬元以上農業竜頭企業5傢,單體規模200萬元以上農業園區19個,初步形成了以日本“三水一高”優質梨、大棚蔬菜、梅花鹿、河蟹養殖、休閑農莊為主的26個農業示範園區。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全鎮共投入千萬元資金用於社會事業建設,修築農村水泥公路40公裏,構建了9縱3橫的農村公路網絡。鎮域內危、窄橋梁得到了全面改造,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香格小學、徐竜小學教育樓,全面完成了學校“六有工程”、校校通建設。隨着“滬崇啓大通道”建設的即將開工,大興鎮的投資環境將凸現更加誘人的發展前景,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二、農業發展規劃:
大興鎮農技部門以全鎮16大種養殖基地為基礎,組建了13大農業園區,並以此為框架,形成了以澳興公司、東方皮革公司、廟港果蔬製品有限公司等為竜頭企業的農産品加工企業群,確定了37個農業投入項目,一批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農業項目也正在抓緊洽談之中。近年來,大興鎮不斷調優農業産業結構,一村一品、一村一基地的新型種植格局漸趨成熟,全鎮形成了以日本“三水一高”優質梨、大棚蔬菜、金瓜、南瓜、安徽小寒黃青毛豆、緑化苗木等為主的十個種植業基地,以沿江河蟹育苗、扣蟹養殖、種雞、肉雞、梅花鹿、食用蛇為主的六大養殖基地,並以此形成了13大農業園區。今年,該鎮依托科研院校濃厚的技術基礎及一批活躍的農民經紀人隊伍,農業園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三水一高”優質梨示範園區今年8月被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梨生産基地”,生産的優質梨也被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産品”。該鎮3項省農業科技開發計劃項目、2項國傢農業資源開發項目、1項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在園區內實施。士蓮村的千畝大棚蔬菜基地今年七月通過了“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並被市蔬菜辦指定為花園路菜場的定點蔬菜供應基地之一。捷東村的千畝安徽小寒黃青毛豆基地生産的青毛豆,通過活躍的農民經紀人隊伍,今年以一路看好的價格全部打入了上海市場。白港村的百畝緑化苗木基地憑着與上海崇明島的一紙合同,價格一路上揚,苗木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喜人局面。同時該鎮又積極探索出了“基地+公司+農戶”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新路子,培育了一批農産品加工企業。目前該鎮的“東疆樂”牌優質梨、金瓜絲、南瓜粉、大棚蔬菜、AA肉雞、味全食品等一批拳頭農産品相繼問世,並迅速搶占市場,企業生産一片紅火。農産品基地建設促使了農村百項投入工程的加快發展,投資項目呈現單體規模大、科技含量高、涉及門類多等特點。 |
|
大興鎮位於四川成都市蒲江縣西北部,東接高橋鄉、西崍鎮,南接朝陽湖鎮、西南鄉,西連成佳鎮、甘溪鎮、名山縣茅河鄉,北連大塘鎮、復興鄉。地理坐標東經130°24′,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氣候溫和,常年平均氣溫16℃,平均降雨量1266毫米左右,海拔594-608米,常年主導風嚮為東北風。
全鎮幅員面積56.42平方公裏,轄平橋、氣井、米鍋、王店、水口、爐坪、三和、窗子壩、關橋、妙音、九尖、漁江、沙樓13個行政村,101個農業生産合作社,總人口為17418人,總戶數為4969戶,主要民族漢族。鎮內屬丘陵地帶,小五面山分佈全鎮,林木繁茂,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48.2%,總耕地面積22482.97畝。
大興鎮鎮區面積1平方公裏,有街道6條,有居民住戶350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中小型私營企業15個,常住人口1500人,流動人口2000人(含中、小學生),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鎮衛生院1所,鎮文化站1個,老年活動中心1個,老年大學1所,自來水廠1座,郵電大樓1幢。
大興鎮於1992年撤鄉建鎮。小城鎮建設工作於一九九八年全面啓動,2001年被列入"省級小城鎮試點鎮"。 |
|
- : Daxing Town
- n.: Daxing Zhen
|
|
大興 |
|
大興鎮站 | 大興鎮中心衛生院 | 貴州省鬆桃縣大興鎮中學 | 宿豫縣大興鎮防保所 | 合肥郊區大興鎮畜牧獸醫站 | |
|
|
聯閤村 | 聯盟村 | 王店村 | 興隆社區 | 安樂社區 | 大寨村 | 朱傢莊村 | 小官莊村 | 山西頭村 | 鬍格莊村 | 桃園村 | 大店村 | 前進村 | 白岩村 | 惠和鎮村 | 大興鎮村 | 大興社區 | 星光村 | 果園村 | 水口村 | 金星村 | 大興社區 | 高傢村 | 南陽村 | 大興村 | 大興村 | 安樂村 | 新風村 | 福利村 | 長隆村 | 高橋村 | 竜溪村 | 玉竜村 | 新文村 | 九竜村 | 先進村 | 同心村 | 平安村 | 新河村 | 金沙村 | 東崗社區 | 創業村 | 中茶村 | 臨河村 | 佟傢村 | 先進村 | 光榮村 | 北安村 | 友誼村 | 雙柏村 | 四方村 | 大興村 | 大興村 | 大彭村 | 安樂村 | 安樂村 | 富裕村 | 新勝村 | 梨園村 | 河口村 | 金山村 | 金花村 | 油坊村 | 伏竜村 | 三和村 | 山王村 | 周山村 | 九仙村 | 高岩村 | 東崗村 | 金鳳村 | 平橋村 | 東方紅村 | 馬坡村 | 雙圩村 | 萬民村 | 獅子村 | 先峰村 | 樓山村 | 陳窪村 | 徐山村 | 陳宅村 | 範山村 | 永平村 | 鬍傢溝村 | 李格莊村 | 謝傢嶺村 | 前嶺村 | 周馬村 | 青崗村 | 廟港村 | 寨坪村 | 楊傢嶺村 | 寶興村 | 穆傢村 | 老邊村 | 核桃村 | 樺樹村 | 公和村 | 新新村 | 白港村 | 橋墩村 | 紅旗嶺村 | 符傢村 | 堤南村 | 馬宗村 | 爐坪村 | 船形村 | 均田村 | 關橋村 | 盧集村 | 竜飛村 | 清高村 | 大村街社區 | 駱丘村 | 魯機村 | 幹河子社區 | 岔河社區 | 黃板坪村 | 拉都河村 | 倮德村 | 前高圩村 | 鄒大莊村 | 逸奇村 | 啓宇村 | 西林西村 | 四崗社區 | 鐘油坊社區 | 漕衝社區 | 興集社區 | 雙圩社區 | 伏竜社區 | 泰安村 | 宋石村 | 李窪村 | 漕衝村 | 西堯村 | 大埝村 | 南清河村 | 前官地村 | 仁山村 | 安勝村 | 惠安村 | 青溝村 | 葦蘆村 | 街道居委會 | 依布氣村 | 時雨村 | 阿拉新村 | 托力河村 | 四崗村 | 劉大郢村 | 興集村 | 鐘油坊村 | 義洲村 | 天寶村 | 黃溝嶺村 | 朝元村 | 石鼻村 | 萬坪村 | 古竜崗村 | 西港頭村 | 東港頭村 | 宮格莊村 | 王宅子村 | 東日曬村 | 西日曬村 | 蘆格莊村 | 時宅子村 | 東高埠村 | 西高埠村 | 紀高埠村 | 班高埠村 | 王高埠村 | 英高埠村 | 大坡東村 | 大坡西村 | 小於科村 | 西林東村 | 西林中村 | 範官莊村 | ????店官莊村 | 小港頭村 | 東九竜灣村 | 西九竜灣村 | 澇枝街村 | 宋澇枝西村 | 宋澇枝東村 | 東後澇枝村 | 西後澇枝村 | 大瀋埠村 | 小瀋埠村 | 新竜崗村 | 西雙槐樹村 | 陳觀堂村 | 榮觀堂村 | 盧觀堂村 | 鮑觀堂村 | 東雙槐樹村 | 油田社區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