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國傳統棋種。春秋時已較普及。兩人對局,由執黑棋者先行,雙方在縱橫各十九道的棋盤上輪流下子。終局時將實有空位和子數相加計算,或單記空位,多者為勝。基本着法簡單,但變化深奧復雜。在南北朝時期先後傳入朝鮮、日本等地,19世紀80年代傳嚮歐美各國。 棋類遊藝的一種。古代叫“弈”。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傳入日本,近已流傳到歐美各國。用黑白棋子,棋盤上有19條交叉綫將棋盤分成361個方格,目的是占領較大的地區,並吃掉對方的棋子 亦作“ 圍碁 ”。 棋類的一種,古代叫弈。傳為 堯 作。 春秋 戰國 時代即有關於圍棋 的記載, 漢 墓殉葬物中曾發現有石製棋盤。 隋 唐 時傳入 日本 ,近已流傳至 歐 美 各國。早先棋盤上有縱橫各十一、十五、十七道綫幾種, 唐 以後為縱橫各十九道,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位。雙方用黑白棋子對着,互相圍攻,吃掉對方棋子,占據其位,占位多者為勝,故名“圍棋 ”。《方言》第五:“圍棋 謂之弈。” 晉 葛洪 《抱樸子·百裏》:“或有圍棊樗蒲而廢政務者矣。” 唐 韓愈 《送靈師》詩:“圍棊鬭白黑,生死隨機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回:“日長無事,我便和 繼之 對了一局圍棋 。”參閱 晉 張華 《博物志·佚文》、 宋 張儗 《棋經》。 圍棋 是一個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圍棋 藴涵着古代哲學中一元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圓地方、十九農節氣、三百六十周天之數等等含義,其變化豐富,意韻深遠,魅力無窮。
今日,在亞洲的圍棋 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傢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
圍棋 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 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 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 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十五分鐘,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 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註意力的控製能力。下圍棋 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圍棋與經濟 Go with the economic 圍棋 對弈又被稱為“手談”,雙方以落子作為語言進行交流,每手棋都傳遞着信息。 從戰術上講,圍棋 中有“金角銀邊草腹”之說。意指圍取同樣多的地,在棋盤角上可利用棋盤的兩條邊,所需子力(手數)最少;在棋盤邊上衹能利用棋盤的一條邊,所需子力(手數)較多;在棋盤中腹沒有邊可利用,所需子力(手數)最多。所以主流弈法多優先在棋盤角和邊上圍地。 圍棋 是一門經濟學。不同於其他棋類項目以先擒獲對方某種棋子為勝,追求達到目標的過程,圍棋 以控製地盤大者為勝方,追求數量的優勢;而與其他棋類項目一樣,圍棋 也是雙方輪流下子,棋子及落子的機會就是棋手所掌握的稀缺資源。
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配置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資源以盡可能地滿足人類無限的欲望的科學。圍棋 研究如何把有限的子力資源配置好,以盡可能地滿足棋手控製更大地盤的欲望。用己方的6枚棋子在角上圍2目活棋是容易的,但資源配置效率卻很低,對手的6枚棋子完全可以圍出更多的活棋而獲得優勢。 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機會成本,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魚和熊掌互為機會成本,須作取捨。這在圍棋 特有的“打劫”中也有體現,劫爭和劫材互為機會成本,亦須取捨,也適用比較利益原理。實際上,取捨貫穿整個下棋過程,如果以中庸或‘和’的角度理解圍棋 就會有更多的對人生的體會。 不同於國際象棋和軍際象棋、軍棋等,棋盤上的子力數隨棋局進展單調遞減,絶不可能增加,圍棋 盤上的子力數除了被提吃外,一般隨棋局進展而增加。
故除了第一手棋外,每一手落子都是在原有局面子力存量基礎上的增量,後續的每一手落子都要作一次邊際分析,而邊際分析正是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方法。 博弈論是從包括圍棋 等在內的各種遊戲(game)中總結出來的,也適用於圍棋 。 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是較多的預期收益往往伴隨着較大的風險,圍棋 亦如此。用己方的6枚棋子在角上圍2目地是牢靠的,自己可在這2目地盤上作主,沒有風險,區區2目地的收益卻很低;而用同樣的6枚棋子圍出更多的地盤,收益是多了,但有時這樣的地盤上就不一定能自己作主了,有被對手破除的風險。這與經濟現象何其相似! 圍棋 有點像經濟史上的圈地運動。 中國圍棋的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o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 ,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着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 ,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 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 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 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 起源之早。
【春秋、戰國時期】
圍棋 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 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說明圍棋 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 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捲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 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絶”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 活動纔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 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 盤的形製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繫,圍棋 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 賦》中就將圍棋 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 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傢,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 專傢。據說他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 之盤式、着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 之製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 局的局製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 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 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製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 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 定製。
【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 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 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 遊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 遊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嚮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 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 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 ,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 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製,圍棋 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 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 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 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 的變化和發展。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 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志。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衆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 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 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 隨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 帶回,圍棋 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涌現了許多圍棋 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嚮唐派遣使者,而圍棋 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 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 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 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顔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佈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 ,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裏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 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着圍棋 遊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傢編撰的圍棋 譜也大量涌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纔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 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 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 遊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捲,變化明代舊譜之着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傢。其中梁魏今、程蘭如、範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傢"。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範西屏受益良多。施、範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範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圍棋 的棋具
一、棋盤
盤面有縱橫各十九條等距離、垂直交叉的平行綫,共構成361個交叉點(以下簡稱為 “點”)。 在盤面上標有幾個小圓點。稱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
二、棋子
棋子分黑白兩色。均為扁圓形。 棋子的數量以黑子181、白子180個為宜。
第二條 圍棋 的下法
一、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衹能下一子。
二、棋子下在棋盤的點上。
三、棋子下定後,不得嚮其他點移動。
四、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
第三條 棋子的氣
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綫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 棋子直綫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的氣也應一並計算。 棋子直綫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占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也就是第四條——提子。
第四條 提子
把無氣之子提出盤外的手段叫“提子”。
提子有二種:
一、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
二、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
拔掉對手一顆棋子之後,就是禁着點(也作禁入點)
第五條 禁着點
棋盤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做“禁着點”,禁止被提方下子。
第六條 禁止全局同形再現
第七條 終局
一、棋局下到雙方一致確認着子完畢,為終局。
二、對局中,有一方中途認輸,為終局。另一方中盤勝
第八條 活棋和死棋
終局時,經雙方確認,不能避免被提取的棋,都是死棋。 終局時,經雙方確認,不能被提取的棋,都是活棋。活棋有兩衹或以上真眼,死棋沒有兩衹真眼。
第九條 計算勝負
雙方下子完畢的棋局,計算勝負采用數子法。 先將雙方死子全部清理出盤外,然後對一方的活棋(包括活棋圍住的點)以子為單位進行計數。 雙方活棋之間的空點各得一半,一個點即為一子。 勝負的基準以棋局總點數的一半180又1/2點為歸本數。凡一方活棋與所屬空點的總和大於此數者為勝,小於此數者為負,等於此數者為和。 采用貼子方式的棋局,勝負標準另行規定。
第二章 競賽規定
第一條 先後手的確定
對局的先後手,由大會抽簽編排或對局前猜先决定。
第二條 貼子
為了抵消黑方先手的效率,現行全國性正式比賽在終局計算勝負時,黑方需貼出三又四分之三子。
第三條 計時
計時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有條件的比賽應采用計時制度。
一、時限
根據比賽性質的不同,應事先規定一局棋的每方可用時限。棋手用時不得超過規定時 限。 規定一局棋的時限可長可短,基層比賽可規定為1-2小時,全國比賽要求在一天之內 結束。
二、讀秒
在采用讀秒的比賽中,應事先規定在時限內保留幾分鐘開始讀秒。全國比賽保留五分 鐘讀秒,基層比賽亦可保留一分鐘開始讀秒。 讀秒時,凡一步棋用時不足一分鐘的不計時間。每滿一分鐘則在保留時間內扣除一分 鐘,但不得用完規定時間。 讀秒工作由裁判員執行,在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一分鐘時各報秒一次。 每扣除保留的一分鐘,裁判員應及時通知棋手“還剩 x 分鐘”。最後一分鐘讀秒的 方式是30秒、40秒、50秒、然後1、2、3、4、5、6、7、8、9...以準確的語聲逐秒 報出。最後的報法是“10,超時判負”。 快棋比賽的讀秒辦法,可根據具體情況由競賽大會另作規定。
第四條 終局
一、除總則第七條的規定外,凡比賽一方棄權或因各種原因被裁判員判負、判和的對局, 也作終局處理。
二、雙方確認的終局,確認的次序應是,先由輪走方,後是對方以異色棋子一枚放於已方 棋盤右下角的綫外。
第五條 對局的暫停和封棋
規定有暫停的比賽對局中(如一日製比賽,中午須暫停等)暫停時間不計入對局時限。 重大的比賽,可采用封棋制度,當比賽到規定的封棋時間,而對局尚未結束。已下過子的一方應立即退場,輪下子的一方思考後,把準備下的點寫在記錄紙上,然後密封交裁判員。續賽時,裁判員當場啓封,按所標記的位置下子,比賽繼續進行。
第六條 賽場紀律
一、對局者不得無故棄權和中途退出比賽。
二、比賽時,對局者不得有任何妨礙對方思考的行為。
三、比賽中,對局者不得和其他人議論對局的棋勢,或查閱有關資料。
四、比賽中,對局者不得隨意在賽場來回走動,觀看他人的棋局。
五、對局者應註意言行文明,保持衣着整潔。
第七條 對局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讀秒時,有詢問已方還剩幾分鐘的權利。
二、如出現足以妨礙自己正常比賽的現象或發現問題,有嚮裁判員提出意見的權利。但除 較緊迫的事件外,對局者應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
三、終局計算勝負時,對局者有要求糾正數子和計算勝負失誤的權利。
四、裁判員作出判决,對局者必須服從,如有疑義應通過組織程序立即嚮大會提出申訴。
五、對局者有遵守賽場紀律的義務。
六、在對手離席時下的子,有告訴對方棋子下在哪裏的義務。
七、比賽終局後,對局者有整理好棋具和立即退場的義務。
第八條 行棋
一、一方並未表示棄權,另一方連走二步,判連走二步者為負。 二、棋子下完後,又從棋盤上拿起下在別處。判棋子放回原處,警告一次。如棋子確係掉 落,允許其揀起後任選着點。
三、對局中途發現前面下的棋子已有移動,在徵得對局者一致意見後,可判移動之子挪回 原處,或者判移子有效。在對局者意見不一致時,應立即報請裁判長處理。裁判長可 根據移動之子對棋局進程的影響程度,判: 1.移動之子挪回原處; 2.移動之子有效; 3.和棋 4.重下 如屬故意移子,應判移子者為負。
四、對局中,因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棋局散亂,應經雙方復盤確認後,繼續比賽。如 雙方沒有能力復盤,則判和或重下。 如對局者確屬無意散亂了棋局,可復盤續賽。不能復盤的,則判散亂棋局一方為負。 如對局一方故意散亂棋局,判負。
第九條 提子
下子後,誤將對方有氣之子提取,判誤提者警告一次,把有氣之子放回原處。
第十條 禁着點
棋子下子在禁着點上,判着手無效,棄權一次。
第十一條 全局同形再現
一、劫爭馬上回提,判回提者着手無效,棄權一次。
二、終局時,按照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不允許如圖3所示的“假生”作為活棋。
三、對雙方互不相讓的三劫、四劫循環,長生、雙提二子等罕見特例,可判和棋或者重 下。
四、根據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對局者不得把如圖8或類似的情況作為不能終局的理 由。
第十二條 終局
一、輪走方確認終局,着手隨之棄權,如對方不同意終局,可再下子。此時棄權方恢復着 手權利,對局繼續進行,直至雙方確認終局。
二、雙方都表示終局後,如棋盤上尚留有雙方可爭之點,按雙活處理。
三、對死棋和活棋的確認,必須對局者雙方意見一致。如有爭議,以實戰解决。
第二十二條 封棋
續弈時,封局方必須按封棋的點下子。如封棋之點已有棋子時,判棄權一次,輪對方下子。
第二十三條 計時
在有計時製的比賽中:
一、一方遲到超過賽場規定時間,判其棄權作負。
二、雙方遲到超過賽場規定時間,則判雙方棄權作負。
三、一方或雙方遲到均未超過規定時間,則在一方或雙方時限內分別扣除各自的遲到時 間。
四、提子時,必須把棋子提清後方可按鐘,違者勸告或警告一次。但在讀秒時,提子不計 時間。
五、對局者用時(包括讀秒)超過時限,一律判負。
六、讀秒時間棋手離席,裁判員應按規定繼續讀秒計時,超時判負。棋手如急需離席, 在對方思考時提出,並徵得裁判員同意,但每局衹限一次。
第二十四條 賽場紀律
一、對局者在比賽中,無故中途退場,警告一次並申報大會組委會。
二、對局者如有妨礙他人思考的行為,給予勸告或警告一次。
三、對局者在比賽未終局時,查閱資料或與他人交談棋勢者,根據情節判警告一次或判 負。
第二十五條 其他
一、凡裁判法所未包括的犯規現象,裁判員根據總則或競賽規程的精神,作合理的判决, 對不能確認的判例,應及時申報裁判長處理。
二、對局者被判的警告,應記錄在案,在一局棋裏滿二次者,判該局為負。 前不久,中國圍棋 協會(以下簡稱協會)重新修訂了《中國圍棋 業餘段位級位製》和《中國圍棋 業餘段位級位製實施細則》,引起全國各地的圍棋 愛好者和各省、市圍棋 工作者廣泛關註,為使大傢更加瞭解該文件的內容和修訂的綱要,我們結合該文件的修訂過程作如下解析。
2005年初,國傢體育總局(以下簡稱總局)召開關於運動員技術等級的會議,部分總局中心和省、直轄市體育局派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會議內容是徵求大傢對重新修訂運動員技術等級的意見,並嚮大傢傳達了總局對於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的想法,介紹了總局和國傢教育部關於運動員上大學的一些最新的優惠政策。(詳見教育部和總局的相關文件)重點強調了嚴格管理運動員技術等級的重要性,並要求相關等級的運動員今後在獲取等級稱號之前需要公示,以做到公平、公開、公正。業餘段位是圍棋 運動員(1級運動員及以下稱號)技術等級參照的重要標準,根據總局的精神,協會同樣需要對業餘段位嚴格管理,同樣做到公平、公開、公正。
協會早在1992年就製定了《中國圍棋 業餘段位製》,當時藉鑒了他國的一些經驗,主要目的是提高圍棋 愛好者的興趣。另外,當時運動員上大學的政策在圍棋 項目中體現得不是很明顯,因此大傢並未把業餘段位嚴格地與等級認證聯繫起來。現在,業餘段位必須按等級認證加以管理。可以說《中國圍棋 業餘段位級位製》和《中國圍棋 業餘段位級位製實施細則》與1992年《中國圍棋 業餘段位製》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此。
一、公示
1、 獲得中國圍棋 協會頒發的業餘7段、6段(可申請1級運動員)5段、4段(可申請2級運動員)證書的棋手須在中國棋院圍棋 網上公示。
註:2級運動員以上已經可以享受較大優惠政策,因此,必須嚴格要求。
2、 各省、直轄市體育局所轄棋院、棋類協會或圍棋 協會(以下簡稱一級代理機構)須記錄自己轄區的獲得業餘1段以上證書的棋手的信息,並報協會備份。
註:希望地方棋協加強信息管理,更好地為圍棋 愛好者組織活動。協會掌握了全國圍棋 愛好者的信息,便於統計,便於提供資訊,便於為愛好者之間搭建互動平臺。
二、鑒定
1、 首先由一級代理機構嚮協會推薦鑒定棋手,協會認可後生效。
註:增強地方棋協權威性。
2、 鑒定棋手所推薦的業餘棋手應年滿18歲,通過鑒定而獲得的業餘段位,不能作為申請等級運動員的依據。
註:18歲以下的業餘棋手是運動員技術等級最為敏感的群體,矛盾也最尖銳,我們鼓勵小棋手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比賽中創出好成績,獲得符合自己實力的業餘段位。
三、年審
為了地方棋協更好地貫徹總局和協會的要求,從2005年起,協會對一級代理機構實行年審制度。
註:對於弄虛作假、濫發證書或不作記錄的單位加以監管。對於長期不作為的一級代理機構也會采取相應措施。
四、證書
1、 統一預定。一級代理機構於每年12月1日至31日嚮協會預定所需證書數額,並在通過了年度審核後領取預定的證書。
註:統一預定,便於管理,減少工作量。
2、證書編號。段位證書的編號共9位,編號方法為:前3位是各省(市)身份證號的前3位數、中間2位是年號、4位是當年發放各等級的序列號。中國圍棋 協會編號前3位為000。
註:便於統計。
五、級位製
采納地方棋協建議,增加級位製,便於普及推廣。
自92年協會製定《中國圍棋 業餘段位製》以來,這次是首次修訂。13年來,圍棋 在全國更加普及,圍棋 被更多人喜愛,社會影響力也有所增強。圍棋 的業餘段位作為衡量棋手水平的尺度被社會所熟知,段位證書作為等級認證也被社會所接受。這是圍棋 發展的結果,是我們廣大圍棋 愛好者傾心支持的結果,也是來之不易的結果。業餘段位越反映棋手實際水平,社會的認知度就會越高,真正在圍棋 上刻苦用功的棋手就越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反之,如果我們疏於維護這一體係和標準,社會認可度必將漸行漸遠。
總之,協會對業餘段位的管理,一方面要遵照總局關於運動員技術等級的管理規定,另一方面要吸取廣大圍棋 愛好者和各地方圍棋 協會的建議,逐步完善。 中外圍棋名將 Foreign chess champion ■中國:
劉小光、馬曉春、羅洗河、常昊、周鶴洋、古力、聶衛平、孔文泰、陳耀燁等。
■日本:
秀策、吳清源(中國人,在日本下棋)、小林光一、木𠔌實、坂田榮男、趙治勳、林海峰、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加藤正夫、藤澤秀行、萬波佳奈等。
■韓國:
劉昌赫、李世石、李昌鎬、樸永訓、曹薫鉉等。 中文:圍棋
日文:圍碁(讀音yigou)
拼音:wéiqí(也是我國提倡的英文譯法)
英文:Go(源自日文的發音)。 在英文詞彙中,有些中國的東西,因為最先由日本人傳入西方國傢,所以稱呼都用日本發音。例如:豆腐,盆栽,折紙,等等。
圍棋 是一種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中日韓是現今圍棋 的三大支柱,但近年來日本圍棋 逐步衰弱,形成了中韓爭霸的局面。
目前,圍棋 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規則不統一,沒有一個國際性的組織統一管理,所以在推廣過程中面臨着巨大的睏難。中國規則是數子法,日韓規則是數目法,臺灣應氏規則采用的是計點制度。一盤棋用三種規則計算出來的結果一般是相同的。儘管國際上開了多次圍棋 規則研討會,不過各方均堅持自己國傢的圍棋 規則最好,都不可做任何退讓,除了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比如:棋盤大小、用時、賽場規定)有一些統一外,在真正的問題上(圍棋 勝負計算)沒有任何進展。圍棋 的本質是:誰的占地面積大誰獲勝。不過“地”至今沒有一個能被世界接受的定義--中國規則是“子空皆地”,日韓規則是“唯目是地”,應氏規則也是“子空皆地”。(與中國規則區別為:中國規則計算勝負是單方,與盤面中數180.5進行比較;應氏規則為黑白雙方的點數相減,此處的“點”事實上就是中國規則說的“子”,就是稱呼不一樣。)
嚴格意義上說,古代圍棋 與現代圍棋 完全是兩種遊戲——下法完全不相同!主要區別有以下四點:第一,古代圍棋 有還棋頭(眼位不是目,該規則後來被日本廢除);第二,古代圍棋 白先黑後(現代圍棋 黑先白後,該規則後來被日本修改);第三,古代圍棋 沒有貼目,黑棋181子就獲勝(日本發明的貼目,目前黑棋185子纔獲勝),無貼目圍棋 的下法已經失傳了;第四,古代圍棋 是座子製,最大限度限製先手優勢(後來被日本廢除,為了限製先手增加了貼目)。
圍棋 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阔的落子空間,使得圍棋 變化多端,比其它棋類復雜深奧。這就是圍棋 的魅力所在。下圍棋 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的註意力和控製力。下圍棋 對兒童少年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起源傳說 The origin of the legend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産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堯帝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裏蕩來蕩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傢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衹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麽能替你幹大事呀!”堯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纔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裏,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麽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麽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着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着,堯帝從山下被侍從攙扶着上來了,衣服也被颳破了。看到父帝氣喘籲籲的樣子,丹朱心裏不免有些心軟,衹好嚮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麽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堯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孝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着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麽廣阔的土地,這麽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堯帝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徵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着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裏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堯帝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衹要肯學就行。”說着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徵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纔下了平山,在乎水泉裏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裏踏實些。堯帝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纔的虞舜。虞舜也學堯帝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産生圍棋 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 ,以教丹朱”的記載。今竜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 石刻圖形遺跡。 中國圍棋的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o 圍棋 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 。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 ,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着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 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 ,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 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 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 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 起源之早。
【春秋、戰國時期】
圍棋 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 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說明圍棋 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 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捲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 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絶”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 活動纔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 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 盤的形製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繫,圍棋 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 賦》中就將圍棋 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 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傢,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 專傢。據說他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 之盤式、着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 之製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 局的局製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 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 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製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 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 定製。
【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 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 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 遊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 遊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嚮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 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 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 ,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 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製,圍棋 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 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 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 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 的變化和發展。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 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志。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衆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 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 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 隨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 帶回,圍棋 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涌現了許多圍棋 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嚮唐派遣使者,而圍棋 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 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 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 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顔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佈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 ,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裏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 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着圍棋 遊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傢編撰的圍棋 譜也大量涌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纔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 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 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 遊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捲,變化明代舊譜之着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傢。其中梁魏今、程蘭如、範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傢”。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範西屏受益良多。施、範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範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圍棋 的棋具
一、棋盤
盤面有縱橫各十九條等距離、垂直交叉的平行綫,共構成19×19=361個交叉點(以下簡稱為 “點”)。 在盤面上標有幾圍棋 的棋具個小圓點。稱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
二、棋子
棋子分黑白兩色。均為扁圓形。 棋子的數量以黑子181、白子180個為宜。
第二條 圍棋 的下法
一、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衹能下一子。
二、棋子下在棋盤的點上。
三、棋子下定後,不得嚮其他點移動。
四、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
第三條 棋子的氣
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綫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 棋子直綫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的氣也應一並計算。 棋子直綫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占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也就是第四條——提子。
第四條 提子
把無氣之子提出盤外的手段叫“提子”。
提子有二種:
一、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
二、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
拔掉對手一顆棋子之後,就是禁着點(也作禁入點)
第五條 禁着點
棋盤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做“禁着點”,禁止被提方下子。
第六條 禁止全局同形再現
第七條 終局
一、無單官或其他官子時,為終局。
二、對局中,有一方中途認輸,為終局。另一方中盤勝。認輸就是將兩個自己的棋子放在右下角即可。
第八條 活棋和死棋
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沒有兩衹真眼的棋都是死棋,應被提取。 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有兩衹真眼或兩衹真眼以上都是活棋,不能提取。所謂的真眼就是都有綫連着,且對方下子不能威脅自己。
第九條 計算勝負
第一小條 中國規則
1、貼3又3/4子的規則
第一步,把死子撿掉。第二步,衹數一方圍得點(叫做目)並記錄下來(一般圍得點以整十目為單位),再數剛纔那一方的子數並記錄下來,再把目數和子數加起來。第三步,如果數的是黑棋,再減去3又3/4子,如果數的是白棋,再加上3又3/4子。第四步,結果和180又1/2(棋盤361個點的一半)比較,超過就算勝,否則判負。
2、讓先與讓子
讓先不貼目,讓子要貼還讓子數的一半(就當被讓方是預先收了單官)。
第二小條 日本規則和韓國規則
日本和韓國規則是一樣的,采用數目法,黑棋終局要貼6目半。先數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再數另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然後黑棋減去6目半,最後和白棋比較,多者為勝。
第二章 競賽規定
第一條 先後手的確定
對局的先後手,由大會抽簽編排或對局前猜先决定。
第二條 貼子
為了抵消黑方先手的效率,現行全國性正式比賽在終局計算勝負時,黑方需貼出三又四分之三子。
第三條 計時
計時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有條件的比賽應采用計時制度。
一、時限
根據比賽性質的不同,應事先規定一局棋的每方可用時限。棋手用時不得超過規定時 限。 規定一局棋的時限可長可短,基層比賽可規定為1-2小時,全國比賽要求在一天之內 結束。
二、讀秒
在采用讀秒的比賽中,應事先規定在時限內保留幾分鐘開始讀秒。全國比賽保留五分 鐘讀秒,基層比賽亦可保留一分鐘開始讀秒。 讀秒時,凡一步棋用時不足一分鐘的不計時間。每滿一分鐘則在保留時間內扣除一分 鐘,但不得用完規定時間。 讀秒工作由裁判員執行,在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一分鐘時各報秒一次。 每扣除保留的一分鐘,裁判員應及時通知棋手“還剩 X 分鐘”。最後一分鐘讀秒的 方式是30秒、40秒、50秒、然後1、2、3、4、5、6、7、8、9...以準確的語聲逐秒 報出。最後的報法是“10,超時判負”。 快棋比賽的讀秒辦法,可根據具體情況由競賽大會另作規定。
第四條 終局
一、除總則第七條的規定外,凡比賽一方棄權或因各種原因被裁判員判負、判和的對局, 也作終局處理。
二、雙方確認的終局,確認的次序應是,先由輪走方,後是對方以異色棋子一枚放於已方 棋盤右下角的綫外。
第五條 對局的暫停和封棋
規定有暫停的比賽對局中(如一日製比賽,中午須暫停等)暫停時間不計入對局時限。 重大的比賽,可采用封棋制度,當比賽到規定的封棋時間,而對局尚未結束。已下過子的一方應立即退場,輪下子的一方思考後,把準備下的點寫在記錄紙上,然後密封交裁判員。續賽時,裁判員當場啓封,按所標記的位置下子,比賽繼續進行。
第六條 賽場紀律
一、對局者不得無故棄權和中途退出比賽。
二、比賽時,對局者不得有任何妨礙對方思考的行為。
三、比賽中,對局者不得和其他人議論對局的棋勢,或查閱有關資料。
四、比賽中,對局者不得隨意在賽場來回走動,觀看他人的棋局。
五、對局者應註意言行文明,保持衣着整潔。
第七條 對局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讀秒時,有詢問已方還剩幾分鐘的權利。
二、如出現足以妨礙自己正常比賽的現象或發現問題,有嚮裁判員提出意見的權利。但除 較緊迫的事件外,對局者應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
三、終局計算勝負時,對局者有要求糾正數子和計算勝負失誤的權利。
四、裁判員作出判决,對局者必須服從,如有疑義應通過組織程序立即嚮大會提出申訴。
五、對局者有遵守賽場紀律的義務。
六、在對手離席時下的子,有告訴對方棋子下在哪裏的義務。
七、比賽終局後,對局者有整理好棋具和立即退場的義務。
第八條 行棋
一、一方並未表示棄權,另一方連走二步,判連走二步者為負。 二、棋子下完後,又從棋盤上拿起下在別處。判棋子放回原處,警告一次。如棋子確實是掉 落的原因,允許其揀起後任選着點。
三、對局中途發現前面下的棋子已有移動,在徵得對局者一致意見後,可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或者判移子有效。在對局者意見不一致時,應立即報請裁判長處理。裁判長可根據移動之子對棋局進程的影響程度,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移動之子有效;和棋;重下;如屬故意移子,應判移子者為負。
四、對局中,因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棋局散亂,應經雙方復盤確認後,繼續比賽。如 雙方沒有能力復盤,則判和或重下。 如對局者確屬無意散亂了棋局,可復盤續賽。不能復盤的,則判散亂棋局一方為負。 如對局一方故意散亂棋局,判負。
第九條 提子
下子後,誤將對方有氣之子提取,判誤提者警告一次,把有氣之子放回原處。
第十條 禁着點
棋子下子在禁着點上,判着手無效,棄權一次。
第十一條 全局同形再現
一、劫爭馬上回提,判回提者着手無效,棄權一次。
二、終局時,按照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不允許以“假生”作為活棋。
三、對雙方互不相讓的三劫、四劫循環,長生、雙提二子等罕見特例,可判和棋或者重下。
四、根據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對局者不得將其作為不能終局的理由。
第十二條 其他
一、凡裁判法所未包括的犯規現象,裁判員根據總則或競賽規程的精神,作合理的判决, 對不能確認的判例,應及時申報裁判長處理。
二、對局者被判的警告,應記錄在案,在一局棋裏滿二次者,判該局為負。 飛 門 子 長 雙 切 引 方 手 氣 立 打 平 撲 卡 軋 札 目 行 吃
尖 衝 關 夾 麯 托 壓 吊 殺 約 地 先 收 伸 扳 連 攻 補 劫 紐
形 芇 投 步 位 拐 虎 頂 刺 攔 拆 味 空 狙 退 挺 擋 挖 貼
封 枷 點 擠 竪 拶 拱 持 厚 重 輕 舉 侵 斷 消 覬 悔 接 粘 蓋 望
掖 捺 弸 勒 兜 盤 崩 着 眼 提 鎮 搭 渡 聯 逼 嵌 握 筋 搪 跳 跨
碰 罩 滾 蹺 置 斡 蜷 聚 撇 墻 靠 覷 毅 踔 薄
大飛 大竜 大關 大眼 大盤 大跳 小飛 小尖 小目 小盤 小侵 子力 上扳 下扳
下侵 飛壓 飛攻 飛補 飛枷 飛封 飛鎮 公活 公氣 雙活 雙關 雙打 雙虎 雙吃
雙劫 雙盤 內扳 內氣 反夾 反打 反敲 反提 反吃 反徵 反點 反扳 引徵 開拆
開劫 開花 不入 長生 長考 長氣 見合 見損 氣合 氣數 方向 手筋 手割 欠點
計算 中綫 分先 分投 風鈴 太極 打吃 打劫 打過 打將 打入 打挂 打譜 叫吃
切斷 外扳 外勢 外氣 包吃 正徵 正着 正應 撲劫 四劫 臺象 半眼 半先 本手
巧着 巧手 失着 對弈 對殺 讓子 先手 先二 先兩 後手 死棋 收後 收氣 共話
尖頂 尖封 尖衝 尖侵 回夾 回提 麯鎮 托渡 托角 爭劫 尋劫 場合 有趣 嚮背
次序 自滅 優勢 劣勢 行棋 過門 交換 延氣 殺氣 扳頭 扳渡 扳斷 連扳 連劫
還夾 還提 紐斷 扭斷 悶吃 攻擊 攻逼 護斷 補斷 補劫 劫爭 劫材 劫活 劫殺
找劫 應劫 拋劫 投劫 投子 投入 兩劫 兩分 兩活 兩持 局面 步調 棄子 堅實
低位 形崩 龜甲 妙手 妙着 妙棋 冷着 完勝 完敗 伸氣 圍空 圍地 單關 單劫
抱吃 徵子 實地 實利 實空 實眼 孤棋 廢子 廢着 定型 定先 盲點 敗綫 敗着
虎口 奇着 奇手 變着 試着 鬆着 鬆氣 軟着 細棋 受子 受先 拆棋 肩衝 肩侵
淺浸 淺消 轉換 治孤 狙擊 淨殺 淨吃 淨活 終盤 終局 直勝 挺頭 侵分 侵入
侵消 活棋 追殺 點眼 點空 點目 結構 厚壁 殘子 順序 選點 要點 急所 俗筋
俗手 重複 逆轉 便宜 勝綫 勝着 勝勢 矩形 鬼手 持棋 饒子 復局 復盤 倒撲
透點 破眼 造劫 損劫 套劫 緊劫 緊氣 浮子 浮石 浮棋 速度 配置 戀子 高位
鉢形 秤砣 澀手 弱着 惡手 敵手 談棋 悔棋 通型 真眼 虛夾 虛實 虛眼 蓋帽
盤徵 盆渡 盤面 象步 象眼 脫骨 脫殼 脫九 脫先 做眼 做活 做劫 粘劫 授子
彈性 斷點 斷眼 崩潰 崩形 眼形 眼位 庸着 假眼 常型 常先 猜先 續弈 棋形
棋筋 棋精 棒粘 帽子 提劫 提空 裝劫 緩急 緩着 裂形 硬腿 強手 嵌子 欺着
騙着 騙棋 惜着 搜根 滾打 感覺 解剖 簡明 愚形 新手 新型 暗目 填空 數空
數目 擺譜 騰挪 鼻頂 鶚立 疑問 漏着 瞎劫 趣嚮 撞氣 凝形 整形 整眼 戴帽
一方地 一手劫 二段劫 三連扳 三段扳 三羽烏 大斜飛 大局觀 大局感 大頭鬼
小斜飛 萬年劫 天下劫 天王山 無憂劫 無理棋 不入子 不計勝 不戰勝 中盤勝
中局勝 中押勝 鬥笠形 長生劫 雙倒撲 本身劫 打劫活 打劫殺 生死劫 臺象形
對子棋 讓子棋 北斗七 關門吃 回紋徵 回竜徵 先手劫 先相先 後手劫 後手眼
後手死 後中先 多元劫 團子棋 扭羊頭 找劫材 補劫材 兩手劫 兩手先 兩後手
連環劫 求投場 投場求 脹牯牛 脹死牛 鬆氣劫 金井劫 空三角 試應手 命令手
想思斷 穿象眼 重鋂劫 鬼頭刀 勝負手 倒脫靴 緊氣劫 緊對子 寬氣劫 通盤劫
射子法 桃花五 接不歸 做劫材 第一感 梅鉢形 隨手棋 猜子法 隔二關 裝倒撲
緩氣劫 循環劫 猴子臉 猴臉形 賴皮劫 搖槽劫 舞劍劫 疑問手
一石三鳥 二五侵分 三五侵分 三六侵分 三劫連環 三劫循環 中途半端 長期打挂
手割分析 雙方先手 雙方後手 打二還一 四劫連環 四劫循環 自由讓子 形勢判斷
拆二單關 拆二斜飛 徵子關係 金雞獨立 鬆氣三角 粘劫收後 朝天拆二 滾打包收
纏繞戰術 愚形三角 愚形之筋
二連星佈局、十王走馬勢、十九路棋盤、十六路棋盤、入腹爭正面、三連星佈局、
大眼殺小眼、小林流佈局、千層寶閣勢、雙活不作地、分組循環製、手評十八局、
手批十八局、互挂型佈局、中國流佈局、公活爛包皮、烏龜不出頭、長氣殺有眼、
不完整麯四、不完整板六、四大景盤式、四大景盤字、四傢世係譜、四連星佈局、
四角星佈局、對角星佈局、對角型佈局、對面千裏勢、平行型佈局、未完成定式、
打單不打雙、讓子棋還子、耳赤之妙手、壓強不壓弱、有眼殺無眼、多局决勝製、
全隊循環製、吳清源時代、兩三三佈局、秀策流佈局、秀榮流佈局、重屏會棋圖、
總締型佈局、特殊型佈局、起好手諸式、準先手官子、積分編排製、積分循環製、
斜行型佈局、超一流棋手、程白水遺局、棋從斷處打、棋從斷處生、強迫抽簽製、
錯小目佈局、擂爭十番棋、蟹眼式佈局、
一三五型佈局、一子解雙徵圖、一子解雙徵勢、二子之頭必扳、三大難解定式、
大雪崩型定式、應氏圍棋 規則、兩打同情不打、弈樂園三十局、相對小目佈局、
高中國流佈局、
昭和一三五佈局、六子沿邊活也輸、左右同形適其中、臺象生根點勝托、
秀哉名人的小目、金角銀邊草肚皮、積分編排淘汰製、逢棋難處用小尖、
象眼尖穿忌兩行、提子開花三十目 頭銜,是某些比賽冠軍的特定稱呼。
中國的頭銜戰現有天元、名人和新人王。以前還舉辦過棋王和棋聖。其他幾項比賽,冠軍沒有特殊的榮譽稱呼,也就是沒有頭銜。
韓國的頭銜有:天元、新人王、王中王等。
日本有七大頭銜:棋聖、本因坊、名人、十段、小棋聖(碁聖)、王座、天元。
日本圍棋 歷史上有四大傢,分別為:本因坊、安井、井上、林這四傢,即人們常說的“棋院四傢”。其中本因坊一門特別矚目,一世本因坊算砂、四世本因坊道策和本因坊秀策都是日本圍棋 史上的標志人物。本因坊算砂(1559-1623)是京都寂光寺的高僧,是近世日本圍棋 開山鼻祖,也是本因坊傢始祖,1603年以弈出第一個“天覽棋”而著稱於世。本因坊道策(1645-1702)是江戶前期的圍棋 大師,號稱“天下無敵”。是他整合了段位制度,栽培了衆多優秀弟子,被尊為“棋聖”。同樣被譽為“棋聖”的本因坊秀策(1829-1862)確立了“秀策流”佈局,奠定了近代佈局的基礎。
而本因坊、名人、棋所幾個稱呼的來歷,都和一世本因坊算砂直接相關。說來話長了:
本因坊,原是一處寺院的名字。日本第一世本因坊,俗名叫加納與三郎,生於嘉靖年代(1557左右),此時正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的“戰國時代”。為躲避戰國風塵,其父便把他送到寂光寺去當和尚,法名日海。日海小和尚聰明絶頂,極具棋纔。他在頌經念佛之餘,對也圍棋 大感興趣。當時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織田信長也是個棋迷,經常邀請日海和他對弈。織田信長對自己棋力頗為自負,不料日海讓他五子,還是遊刃有餘。織田對日海的棋技拜服之極,在日海弈出妙手後,誇贊道:“你可真是個名人啊”,織田信長開了金口,這便是圍棋 名人的起源。當時在親町天皇的天正六年(1578),日海還衹有二十二歲。
到了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設下棋宴,邀請日海和另一著名高手鹿????利賢來對弈,自己和手下的大將靜坐觀戰。結果出現了罕見的三劫無勝負,雙方衹好達成協議將其作為無勝負的平局。當晚子夜,部將明智光秀反叛,織田信長和其子信忠死於亂箭烈火之中。這就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本能寺之變。所以直到今天,日本棋壇還有三劫不祥的說法。
日海此人極講義氣,在叛軍還正得勢的風頭上,公開召集僧衆為織田父子作水陸道場,大張旗鼓地為信長父子祈求冥福。時人皆認為日海此舉危險,日海卻義無反顧,其勇氣確實值得欽佩。不久後豐臣秀吉回師平叛明智光秀,聞得日海的義行,十分欽佩。豐臣秀吉也愛下棋,認為弈理與兵法相通,所以大力提倡。在秀吉的協助下,日海擴建改造了寂光寺,自己改號為本因坊,改名為算砂。這便是本因坊一門的由來。
豐臣秀吉同時為日海立下了一個“棋所”,作為第一國手的榮譽,每年撥給300石祿米的津貼,由國傢出錢把棋手供養起來。就於現在的“國傢棋院”了。
那時的段位審定極其嚴格,除了實力的因素還要熬年頭,比之現在的高段棋手滿天飛大不相同。段位除了實力還代表在棋界的身份,當時五段即為高段棋手,七段稱之為“上手”即意味着進入了一流高手的行列,30歲前能獲得七段便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八段即為準名人,同時代最多有兩三位。九段為最高段位,卻衹能有一人,即為“名人”,同時代衹能有一個名人。一旦晉升為九段,就意味着隨時會被任命為“棋所”,因此,二者可看作是同義詞。本因坊傢是四傢中最興旺發達的一傢,對日本圍棋 技藝發展的貢獻也最大。日本圍棋 史上的10位名人(九段、棋所),本因坊一門就占了7個。
在今天,雖然古時的棋士傢族門派體製已不復存在,但“本因坊”之名,仍然和“名人”頭街一樣,作為日本最高級別棋賽的冠軍稱號之一,成為頂尖棋士們角逐的目標。
日本的圍棋 史我們今天看來象是小說,很有意思。但是在當年,是棋手性命相搏的戰場。如果你知道這些歷史,看《棋魂》會更有意思。 國內棋戰
中國天元戰
中國名人賽
全國個人賽
中國新人王戰
招商銀行杯
阿含桐山杯
理光杯
倡棋杯
爛柯杯
西南王賽
中國圍棋 甲級聯賽
中國圍棋 乙級聯賽
NEC杯(已停辦)
韓國棋戰
韓國圍棋 聯賽
名人戰
王中王戰
國手戰
十段戰
棋聖戰
物價情報杯
麥馨杯九段最強戰
GS加德士杯
日本棋戰
棋聖戰
名人戰
本因坊戰
十段戰
天元戰
王座戰
小棋聖戰
NEC杯
NHK杯
新人王戰
女子本因坊戰
女子棋聖戰
女子名人戰
女子最強戰
世界棋戰
個人賽:春蘭杯、應氏杯、富士通杯、豐田杯、三星杯、LG杯、BC卡杯、亞洲杯電視快棋賽
團體賽:農心杯三國圍棋 擂臺賽、正官莊杯女子圍棋 錦標賽
中日棋戰
中日天元對抗賽(已停辦)
中日新銳對抗賽
NEC杯中日對抗賽(已停辦)
阿含桐山杯
中韓棋戰
中韓天元對抗賽
中韓新人王戰 職業圍棋棋手 Professional Go player 中國:
聶衛平、馬曉春、曹大元、錢宇平、俞斌、江鑄久、芮乃偉、羅洗河、常昊、周鶴洋、古力、陳耀燁、周睿羊、孔傑、樸文垚、丁偉、劉小光、劉星、謝赫、柁嘉熹、王煜輝、劉菁、王汝南、陳祖德等。
日本:
吳清源、木𠔌實、小林光一、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加藤正夫、藤澤秀行、依田紀基、王立誠、坂田榮男、趙治勳、林海峰、萬波佳奈、梅澤由香裏等。
韓國:
劉昌赫、曹薫鉉、李昌鎬、李世石、樸永訓、崔哲瀚、薑東潤、睦鎮碩、韓尚勳、趙漢乘等。
中華臺北:
周俊勳、張栩(徵戰日本)等。 一、圍棋 棋盤契合宇宙空間的本性
圍棋 棋盤標準正方形,由縱橫各19秒條綫垂直、均勻相交而成,構成一幅對稱、簡潔而又完美的幾何圖形。如果你久久凝視棋盤,會産生一種渾然一體,茫然無際的感覺。如仰視浩瀚蒼天,如俯瞰寥廓大地。中國圍棋 大師吳清源考證說:圍棋 其實是古人一種觀天工具。棋盤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
圍棋 棋盤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整體性、對稱性、均勻性。它全然一個整體,上下左右完全對稱,四面八方絶對均勻。它既無雙方陣地之分,也無東西南北之別。棋盤可以橫擺、竪擺,下棋者可以從任何一邊落子。圍棋 棋盤的這些特點十分契合宇宙空間的本性。現代宇宙學證實,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間,物質的分佈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呈現高度的對稱與均衡。而宇宙同時在以均勻和對稱的方式不斷膨脹。
圍棋 棋盤被分割成324個大小相等的小方格和361個交叉點,成標準網格狀。這種網格是圍棋 棋子運動的載體。圍棋 棋盤這種有形之網正象徵着天地之間的無形之網。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看,這種無形之網可以概括為宇宙中四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再來看我們的地球,隨着科技的發展,跨入了網絡時代,數字網,光纖網、因特網…… 種種看不見的網密佈天空,覆蓋天空,覆蓋世界。天地之間真如老子所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圍棋 棋盤的大小有些奇妙。據考證,最初的圍棋 棋盤少於縱橫十九路,以後逐步擴充到現在這個樣子。從理論上講,圍棋 棋盤邊界還可以繼續延伸,衹要人類的智力可以承受,擴展到縱橫二十五路,甚至更多也是可行的。圍棋 棋盤在有限中藴藏着無限的潛力,正象徵着宇宙的不斷膨脹。
二、圍棋 棋子的“元素性”象徵着宇宙物質
圍棋 棋盤隱含奧妙,圍棋 的棋子也藴藏玄機。圍棋 棋子具有一種“元素性”的特點,即是一種最抽象、最概括的存在。
先說棋子的種類和功能。象棋的棋子分為將、士、象、車、馬、炮、兵七種,等級森嚴,各具不同的功能。圍棋 棋子則僅有一種,幾百個棋子,既無子力強弱級別大小區別,也沒有任何性質功能差異。猶如齊整的一營士兵。又如古希臘哲學中的“原子”概念。圍棋 棋子的這種原子性、元素性,象徵着宇宙物質的本質存在,也隱喻着物質的基本屬性——客觀實在性。圍棋 棋子元素性還表現在它的重複使用上,被吃掉的棋子仍可繼續投入戰鬥,遵守着宇宙中物質不滅定律。
次看棋子顔色。圍棋 棋子在性質上是無差別的一種,在顔色上則分為黑、白兩類。自古以來,人們形容圍棋 是黑白世界。圍棋 二看色的區分。圍棋 的黑白二色,主要是受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的影響。按古人觀點,“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月為陰,日為陽;女為陰,男為陽;寒為陰,暑為陽,如此等等,構成了萬事萬物,並由此循環往復,生生息息。圍棋 的黑白二字即象徵着陰陽二級,由此而在代表天地的四方八面的棋盤上展現盈縮、進退、攻守的各種變化。
再看棋子的形狀,其形為圓,乃封閉之形,象徵着宇宙物質的基本形。宇宙中大至星體,小至基本粒子,皆為圓形或近似圓形,神秘莫測的飛碟,其狀亦如圍棋 子一粒。
三、圍棋 對弈演繹自然規律
圍棋 棋盤象徵着宇宙時空,圍棋 棋子概括世界萬物,圍棋 棋子在棋盤上的行棋對弈則隱喻着宇宙生存、 發展、變化、運動的總規律。
圍棋 對弈首先隱喻着宇宙有生於無的生成規律。象棋對弈從“有”開始,尚未開戰,棋盤上早已森嚴壁壘。圍棋 則從“無”開始,從空無一物的棋盤上陸續落子。宇宙的創生是從有而來,還是從無開始呢?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雲:“無極而太極。”大爆炸假說認為,宇宙源於200多億年前某個時刻的一場大爆炸,從絶對的無中産生了時空空間,誕生了原始宇宙,並不斷膨脹,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圍棋 對弈其次象徵着宇宙繁生於簡的發展規律。圍棋 的規則極為簡單,而且是最大限度的簡單,它的棋子無級別劃分,沒有功能規定,自由落放,平等競爭,但隨着棋盤上棋子數量的增加和經營空間的擴大,量變引起質變,圍棋 便逐漸由簡單至復雜,由有限進入無限。宇宙是極為紛繁復雜的,但其終極規則和根本定律則可能是簡潔樸素的,宇宙的奧妙根本不在於創世者如何探挖空心思的復雜設計,而是像圍棋 那樣,通過簡單的規則,經由空間與數量産生一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係辭》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均揭示了宇宙由簡至繁的發展過程。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都相信宇宙本質簡單性這一真理。美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一書中也指出:自然的復雜源於簡單,這一點已越來越清楚。可以說,宇宙的運行更象東方的圍棋 而不是象棋和美式足足球。
圍棋 對弈還形象地演繹着宇宙陰陽兩極的對立統一運動,“一陰一陽謂之道”,宇宙中,普遍存在陰陽兩極的相互對立、相互製約、相互平衡、相互轉化的矛盾運動。如宇宙本身的膨脹與收縮,物質與反物質,光的波粒二象性,測不準原理,物理學中的正電與負電、引力與斥力,生物學中生與死、遺傳與變異,化學中的氧化與還原、合成與分解等等。這些種種對立的統一關係,都能在圍棋 的黑白相爭中找到形象的對應。
圍棋 的勝負之爭最終是棋盤的控製與爭奪。這種勝負規則象徵着宇宙中生存空間的爭奪。大小各種星體,從衛星到行星,到恆星,再到星係,星雲、星團,都是以其質量吸引周圍的物質,圍出自已的一係。微觀世界中,原子核吸引電子圍繞它旋轉,形成一個原子太陽係,同樣也是生存空間的爭奪。至於有機界,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空間爭奪更加激烈。 JS圍棋 程序棋盤
在頁面上通過單純的Javascript實現的下棋程序,能夠實現提子,打劫等簡單的下棋功能。
常見的圍棋 軟件
思佳圍棋
手談
圍棋 助手
Gowq 圍棋
StoneBase圍棋 軟件
MultiGo 圍棋 棋譜軟件
網上對弈軟件
弈城圍棋
TOM圍棋
新浪圍棋
中國圍棋 網對弈軟件 關於圍棋的動漫 The animation on the Go 《棋魂》 産地:日本,年份:1999年-2003年
《圍棋 少年》 産地:中國,年份:2006年
《圍棋 少年第二部》 産地:中國,年份:2009年
關於圍棋 的小說
《大唐棋客行》
《棋定今生》
《三癡圍棋 小說》
《黑白縱橫》《劫》 關於圍棋古譜 About Go Ancient Music Scores 《玄玄棋經》
《石室仙機》
《弈隅會通》
《官子譜》
《仙機武庫》
《弈藪》
《殘局類選》
《忘憂清樂集》
《石室秘傳》
《弈學會海》
《萬匯仙機棋譜》
《秋仙遺譜》
《適情錄》
《弈正》 weiqi
圍棋
傳說起源於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代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遊戲之一。約在隋唐時傳入日本,19世紀時傳入歐洲。下圍棋 極似用兵,歷來為文人雅士和軍事傢所喜愛。它對於提高戰略戰術意識,發展智力,陶冶性情,都有良好的作用。圍棋 在日本非常盛行,號稱國技。中國從1956年起把圍棋 列為國傢體育項目(見彩圖中日圍旗比賽)。近年來,圍棋 在歐美各國也有很大發展,歐洲圍棋 錦標賽現在每年舉行1次。從1979年開始,在日本每年舉行 1次世界業餘圍棋 錦標賽。目前圍棋 正在逐漸走嚮“國際化”。
逵鎂摺⒆歐ㄓ牘嬖? 圍棋 用具 ①棋盤:以木製為宜,略呈長方形。上面橫竪各畫19條平行綫,構成361個交叉點。為便於判定位置,在盤上標列9個小圓點,稱之為“星”。棋盤的標準規格如下:總長46釐米,總寬43.3釐米,厚度3釐米或3釐米以上。竪綫19條,間距2.25釐米。橫綫19條,間距2.4釐米。綫寬1毫米,“星”小圓點直徑 2.5毫米。②棋子:圓形,分黑、白兩色。黑子181個,白子180個,棋子直徑約2.18釐米,中心厚度約1釐米,每子重量約6剋。③標準棋桌:長90~120釐米;寬46~50釐米;高65~68釐米。
圍棋 着法與規則 一般是 2人對局。對局開始前需確定誰先走,先走一方執黑子走第 1步,後走一方執白子走第 2步,以後雙方交互輪流下子。1步棋衹準下1個子,棋子下在棋盤的交叉點上,而不是下在空格內。棋子下定後不再移動位置,不準拿起重下。已有棋子的交叉點不能再下子,“禁着點”不準下子。①“氣”和吃子: 1個棋子下到棋盤上之後,它的上、下、左、右有以直綫相連的緊鄰的2~4個交叉點,其中的空點都是這個棋子的“氣”。圖 1圍棋 着法圖中 A例的白子有 4“氣”,B例有3“氣”,C例有2“氣”,D例也衹有2“氣”(因兩個緊鄰的交叉點被對方占領,故不是“氣”)。凡是1個子的緊鄰點已為己方棋子所占領時,這兩者就構成一個共同體,術語叫“連”。計算它們的“氣”數時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如圖1中E例的兩個白子相連共有4“氣”,F例的3個白子相連共有7“氣”。沒有“氣”的棋子要從棋盤上拿掉,術語叫“提”,也叫被“吃”掉。如圖2A例是1個白子被吃掉的例子;B、C是兩個白子與兩個以上的白子整體被吃掉的例子,圖 2圍棋 着法圖中無“氣”的白子被吃掉後即成為變化圖(圖3 圍棋 着法圖)的形狀。②“禁着點”:棋盤上任何一點,如某方下子後會使自己這部分棋子成為無“氣”的狀態,同時又不能吃掉對方的棋子,這種空點叫“禁着點”。“禁着點”內是不準下子的。圖 4圍棋 着法圖中 A、B、C三例的 D點都是黑方的“禁着點”。③活棋和死棋:對方無法吃掉的棋是活棋,通常的活棋形式有: a.一塊棋有兩個對方的“禁着點”, 術語叫做有兩個“眼”,圖 5圍棋 着法圖中A 、B、C三例的白棋各有兩個“眼”,都是活棋;b.一塊棋圍得的空點較多,已經具備了做成兩個“眼”的條件。圖5中D、 E、F三例,白棋都是活棋。凡是遲早要被對方吃掉的棋子都是死棋,通常的死棋形式有:a.沒有“氣”的棋子,這些棋子在對局的過程中已經被對方吃掉了;b.有些棋子雖然還有“氣”但本身已經沒有條件做成兩個“眼”,最終還是要被對方吃掉。圖 6圍棋 着法圖中A、B、C三處被圍的黑棋都是死棋。活棋有一種特例,即雙方被圍的部分都沒有兩個眼,但形成互相吃不掉的相持局面,這種類型叫做“雙活”,雙方都算活棋,如圖 7圍棋 着法圖的4例。④“劫”:圖 8圍棋 着法圖中A例是一種常見的“劫”。如黑方在C點下子吃掉1個白子後,成為右面變化圖的形狀,此時不準白方立即直接在D點下子吃還1個黑子。白方至少必須在別處先下1子,如黑方也 : go set n.: Chinese draught, the "encirclement chess," known as "go" in Japan, which was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at a, very early date, the "encirclement chess," known as "go" in Japan, which was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at a v.: go n. jeu de go 圍棊 體育 足球 比賽 韓國 圍棋 名手漢字 圍棋 術語文字 語文 動漫 魂魄 棋靈王 棋魂 規則 白晝 黑夜 北京人 明星 棋類 姓氏 跆拳道 語言 衢州市 昆劇 象棋 泡泡堂 更多結果...
天元 死神 指環王 火影忍者 角部安定 正應 神功 鳳凰城 大關 藍天 感覺 送別 隨意 鴨子 練習 戰鬥 逆轉 明白 狐狸 石頭 方位 田野 莊園 開花 次序 優勢 形式 便宜 佈局 方圓 手法 抽簽 名傢 棒子 對手 局勢 形狀 平局 順序 新型 數目 手段 剃刀 勢力 引證 形勢 公子 開局 棋子 味道 飛蛾 下棋 夢境 野草 自殺 實戰 汪洋 陸軍 雙打 更多結果...
孔祥明圍棋 學校 育紅小學 清源圍棋 學校 上海傑盛圍棋 棋藝進修學校 古滕圍棋 學校 亨澤圍棋 學校 浙江省建德市蔡立斌圍棋 學校 大連華美圍棋 學校 北京少兒圍棋 學校 蘇州圍棋 學校 臺州路橋圍棋 培訓學校 浙江省諸暨市圍棋 學校 湖南省張傢界市少兒圍棋 學校 伊春成竜圍棋 學校 博山少兒圍棋 學校 山東棗莊圍棋 培訓學校 南京新星圍棋 學校 雲生圍棋 培訓學校 東北棋牌學校 雲生圍棋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