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因最後首都固定於殷,又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相對於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原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建立商朝。經歷17代31王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商朝的世係年代無定說,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約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共510年。該時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采用。按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歷法推算,商代的時間應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中華民國史學界采董之說法,並寫入臺灣教科書中。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間曾五次遷都,五個都城中的四個都在河南境內。目前在河南的偃師市、鄭州市、安陽市都發現了城市規模的遺址,在信陽市、溫縣、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存。
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中國已經發現的第一批文字符號。
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係表。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裏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考證
西方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衹是中國傳說中的朝代,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歷史上夏朝的存在。按照他們所定的歷史時代標準,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衹能從商朝的甲骨文發明(前1556年)算起,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衹有3600年,而不是中國學者所說的4000年(因“信史”(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不過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之前,這些學者同樣認為商朝衹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係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現在已經沒有學者再對此持懷疑的態度了,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裏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這些文明後來消失,由於沒有文字遺留等原因,其事跡大多也不被後人所詳知。依據中國正史的記載,自黃帝開國以來的歷史,雖至西周年份不詳,但世係清晰。司馬遷曾言,“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四方諸侯紛紛背叛。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領商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後都城西遷,仍稱亳(今河南偃師)。
商湯立國後,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和仲虺的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終於在鳴條之戰擊敗夏桀,建立商朝,建都於亳。商湯死後,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無德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政。後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成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地點尚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在前1300年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出討伐,徵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臺,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奴隸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啓於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遺民一分為二,成為後來的衛、宋兩國。
疆域
商朝勢力圖
商朝的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始都亳,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政治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傢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還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還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還設立了殘酷的刑法和監獄。另外,還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也就是“天子”觀念的起源),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
軍事
軍事制度
商朝的軍事制度在甲骨卜辭中有較多的記載。如“□方出,王自徵”(《柏根氏舊藏甲骨卜辭》.25)、“□王自徵人方”(《殷契粹編》.1185)等卜辭表明,商王是最高軍事統帥,有時親自出徵。王室婦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也曾率軍出徵。高級軍事領導職務由貴族大臣和方國首領擔任,他們平時治民,戰時領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號出現,可能表明當時軍隊成員已有不同的職守。士卒由貴族和平民充當,平時要練習射、禦;並以田獵的形式進行演習。
“王登人五千徵土方”(《殷虛書契後編》上.31.5)等卜辭說明,戰時常根據需要進行“登人”(徵兵),一次徵發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過1萬人的。奴隸多擔任雜役。
商朝除王室擁有強大的軍隊外,各宗族或各方國也都掌握相當數量的軍隊。“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編》.1149)、“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葉王事”(《殷虛書契續編》.5.2.2)等卜辭表明,這些宗族或方國的軍隊須聽從商王的調遣。商朝軍隊有步卒和車兵,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戰車一般由兩匹馬駕輓,車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執戈。車下隨行徒若幹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現過“步伐”的記載,可能表明當時有獨立的步兵隊伍。
“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製單位可能是師。“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3.31.2)、“王令三百射”(《殷虛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並有右、中、左的區分。
武器配備
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具,據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記載,主要有戰車、弓、箭、戈、矛、刀、斧、鉞、幹盾、矢鏃、頭盔、甲冑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鏃、頭盔等是用青銅鑄造的。河南安陽侯傢莊1004號商王陵墓內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個,說明商朝對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經濟
商朝的農業比較發達,可以使用多種𠔌類釀造酒,已經可以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製白陶。由於交換的發達,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的國傢,由於商王朝商業的發達,與周邊國傢經濟貿易往來很多,今天商人一詞,源自當時周邊國傢對商朝國人的稱謂。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部門,農田有比較整齊的規劃,農田作物種類有黎、粟、稻、麥,發明了中耕;有蠶桑經營,紡織業有所發展;商代除有六畜外,還馴養了象,畜牧業相當發達。
科技
商代開始初步掌握了冶鐵技術,製陶業、商業也很興盛。商代甲骨文的發掘證明,商代的文字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天文歷法比夏代進步,天象學上也有新的發現,人們發現了火星、彗星,此外還有數學(商高定理)和疾病的記載,音樂的成就很大,出現了專習音樂、舞蹈的樂人;雕塑是商代工奴們最突出的工藝成就。
帝王年表
有關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君主列表,請參看商朝君主列表。
商 廟號 謚號 姓名 血緣關係 註
大乙1 履 示癸之甥 妣丙
大丁2,11 大乙之甥(子) 妣戊
卜丙3 大丁之弟
仲壬4 庸 卜丙之弟
太宗14 太甲2 至 大丁之甥(兄子) 妣辛
沃丁4 絢 大甲之甥(子)
大庚2 辯 沃丁之弟 妣壬
小甲 高 大庚之甥(弟子)
大戊2 伷 小甲之弟12 妣壬
雍己 密 大戊之弟12
中丁9 莊 大戊之甥(兄子) 妣己癸
卜壬3 中丁之弟
戔甲5 整 中丁之甥13(兄子)
中宗14 且乙6 滕 戔甲之弟13 妣己庚
且辛 旦 且乙之甥(弟子)
羌甲5 逾 且辛之弟
且丁6 新 且辛之甥(兄子) 妣己庚
南庚 更 且丁之弟(或羌甲之甥)
象甲5,7 和 且丁之甥(兄子)
般庚7,8 旬 象甲之弟
小辛7 頌 般庚之弟
小乙7 斂 小辛之弟 妣庚
高宗14 武丁 昭 小辛之甥(兄子) 妣辛癸戊
且己6,11 武丁之甥(子)
且庚6 躍 且己之弟
且甲6 載 且庚之弟 妣戊
廩辛 先 且甲之甥(弟子)
康丁9 囂 且辛之弟 妣辛
武乙 瞿 康丁之甥(弟子) 妣戊
文丁9,10 托 武乙之甥(子) 妣癸
帝乙 羨 文丁之甥(子)
帝辛 受 帝乙之甥(子)
註1:大乙,甲骨文亦作唐,司馬遷的《史記》中為天乙或湯。
註2:大丁等,《史記》中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註3:卜丙、卜壬,《史記》中為外丙、外壬。
註4:仲壬、沃丁,甲骨文未見此二王名。
註5:戔甲、羌甲、象甲,《史記》中為河亶甲、沃甲、陽甲。
註6:且乙等,《史記》中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註7:武丁稱之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註8:般庚,《史記》中為盤庚。
註9:中丁,《史記》中為仲丁;康丁,《史記》中為庚丁;文丁,《史記》中為太丁。
註10:文丁,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註11:大丁、且己,《史記》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則有。
註12:大戊、小甲,《史記》與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長幼順序相反。
註13:戔甲,《史記》中河亶甲為外壬弟,亦即中丁之弟,祖乙則為河亶甲之子。
註14:《史記》以太戊為中宗,另以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
張光直的商代王製假說
商代政權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為兩組,一組謚稱以甲乙為主,一組謚稱以丁為主,兩組互相通婚,輪流繼位執政。王位多傳於另一組的下輩,有時也傳於同組內的同輩。王位以此互傳的方式,從而在兩組之間祖孫隔代繼承。據卜辭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稱父,子甥侄皆稱子。親堂表兄弟皆稱兄弟,所謂父死子繼,實質為舅死甥繼,王位傳於另一組。至於兄終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組,似為特殊安排。
學者相信,商王族分為分甲乙丙丁等十個祭儀群,這些祭儀群是政治單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單位,地位與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勢力最大。十群彼此結合,歸屬兩大組,以甲乙為主的一組包括戊己,以丁為主的一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傳,必須在各群之間傳遞(傳於另一組或同組內的另一群),而且傳於同組中衹能由同輩繼位,傳入另一組才能由晚一輩承繼。君主由王族/貴族會議輔政,A組領袖為王,B組領袖則為其副手,王位傳承由會議選定,中間可能涉及權力鬥爭甚至流血政變,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間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卻不見得有嚴密的成規。
這裏必須指出,張氏此論點於二十世紀中晚期曾引起熱烈討論,但囿於其古文字、文獻、史學之認識不深,尤其是甲骨學知識的淺薄,導致此“二係”論點近年來在兩岸學界屢遭批評,事實上,已經被許多學者證明是“異想天開”了,並不可信。
商王在位年
據先秦文獻記載,可知的商王在位年有湯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太戊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
* 湯 “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漢書‧律歷志》)
*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 太甲 “案《紀年》,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記‧魯周公世傢》索隱)
* 太戊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書‧無逸》)
*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
* 武丁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尚書‧無逸》)
* 祖甲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書‧無逸》)
*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後漢書‧西羌傳》註引《紀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商年表
本商年表據“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發佈的推算結果。
* 商前期/1600─── 1300
* 商後期(盤庚遷殷後)
* 盤庚、小辛、小乙/1300─── 1251 50
* 武丁/1250─── 1192 59
* 祖庚、祖甲、廩辛、康丁/1191─── 1148 44
* 武乙/1147─── 1113 35
* 文丁/1112─── 1102 11
* 帝乙/1101─── 1076 26
* 帝辛/1075─── 1046 30
商(前1600——前1046)
湯(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絢)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莊)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 15 辛醜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醜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逾)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陽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盤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頌)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斂) 10 癸醜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載) 33 乙亥 前1189
廩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囂)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醜 前1109
帝乙(~羨)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紂) 30 丙寅 前1075
* 註:盤庚至帝辛在位時間、年數,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證]作了修正
參考書籍
* 中國斷代史係列 - 中華遠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國斷代史係列 - 殷商史:鬍厚宣,鬍振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裏仁書局
註釋
1. ^ 從始祖契到商湯,曾經八次遷都,商朝建立又遷都五次。商湯建朝後定都於毫,仲丁遷都到囂,河亶甲遷到相,祖乙遷到庇(又稱邢、耿),最後盤庚遷到殷,至此固定。
2. ^ 商朝的世係年代無定說,史學家董作賓認為是前1766年—前1111年,共655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是前1556年—前1046年,共510年
3. ^ 參李學勤〈殷代的親族制度〉載於《文史哲》1957。
4. ^ 參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及〈談王亥與伊尹的祭日並再論殷商王製〉,載於《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1983) 站外鏈接: 維基百科 |
|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朝代,從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時間。總的來說,商朝是處於奴隸製的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奴隸主對奴隸既可以買賣,也可以隨意殺死;奴隸主死後還要由奴隸殉葬,從商朝帝王顯貴們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隸少則幾十,多則上千。
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部落,在黃河下遊一帶繁衍。商朝確立統治,就在亳(河南鄭州)建都;後來在盤庚時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所以商朝一直也稱作殷商。商朝的勢力範圍也大大超過了夏朝。考古學家從安陽的小屯村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說明殷商時代文字已經得到充分廣泛的應用,發展得也比較成熟;漢字的結構在甲骨文中已經基本形成。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使我們對商朝的瞭解更為詳細可靠。商朝對於天文天象的記載、對於幹支記時法的運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都比較快,尤其是手工業,青銅器的冶煉與製造都相當成熟,各種常用的器具和禮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武王伐紂”的故事記載了商朝滅亡的過程。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領武王姬發,聯合各部落討伐殷商,而當時統治殷商的商紂王也是一個像夏桀一樣的暴君,早已引起人們的忌恨。為了抗擊武王,紂王將大批奴隸武裝起來,而這些奴隸卻在前綫倒戈,實際上是一次奴隸起義,紂王在驚恐中自焚而死。商王朝滅亡了,被周朝所取代。
商代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製王朝時代。自天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遊,有着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詩經·商頌·玄鳥》)。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嚮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嚮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湯即天乙,姓氏為“子”,甲骨文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相傳曾被囚於水牢。他在當選為首領後,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衆叛親離,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國葛(今河南寧陵縣北)、韋(河南滑縣東)、顧(山東鄄城東北)、昆吾(河南淮陽南), “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嚮夏王朝首都發起進攻。雙方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夏師敗績。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傢進行了徵伐,取得了一係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傢。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産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
|
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
|
統治階級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鬥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商朝的殷墟博物苑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衹發現了偃師二裏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裏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洛陽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傢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麽關係,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衹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一定關係。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絶,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鬥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衆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决意振興大業。他四出徵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徵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徵戰中,商王徵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産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産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生活於公元前12世紀的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傢和軍事傢。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着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産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産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傢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士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侯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嚮東下徵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但是其連年的徵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製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在周武王時,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紂)倉促間衹能以奴隸為軍抵禦周人,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戰,“血流浮杵”,國內商軍盡墨,帝辛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
|
一、先公先王表
契 (前2257年---前?)
昭明 (前?---前?)
相土 (前?---前?)
昌若 (前?---前?)
曹 (前?---前?)
冥 (前?---前?)
王亥(前?---前1972年)
王恆 (前1971年---前?)
上甲微 (前?---前?)
報乙 (前?---前?)
報丙 (前?---前?)
報丁 (前?---前?)
示壬 (前?---前?)
示癸(前?---前?)
高祖(湯) 子履 (前1600---前1588年)
(外丙) 子勝 (前1587年---前1585年)
(仲壬) 子庸 (前1584年---前1581年)
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0年---前1558年)
(沃丁) 子絢 (前1557年---前1529年)
(太庚) 子辯 (前1528年---前1503年)
(小甲) 子高 (前1502年---前1501年)
(雍己) 子密 (前1500年---前1489年)
中宗(太戊) 子伷 (前1488年---前1414年)
(仲丁) 子莊 (前1413年---前1403年)
(外壬) 子發 (前1402年---前1392年)
(河亶甲) 子整 (前1391年---前1383年)
(祖乙) 子滕 (前1382年---前1364年)
(祖辛) 子旦 (前1363年---前1346年)
(沃甲) 子逾 (前1347年---前1323年)
(祖丁) 子新 (前1322年---前1314年)
(南庚) 子更 (前1313年---前1308年)
(陽甲) 子和 (前1307年---前1301年)
(盤庚) 子旬 (前1300年---前1273年)
(小辛) 子頌 (前1272年---前1270年)
(小乙) 子斂 (前1269年---前1260年)
高宗(武丁)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
(祖庚) 子躍 (前1200年---前1190年)
(祖甲) 子載 (前1189年---前1157年)
(廩辛) 子先 (前1156年---前1153年)
(庚丁) 子囂 (前1152年---前1145年)
(武乙) 子瞿 (前1144年---前1110年)
(文丁) 子托 (前1109年---前1097年)
(帝乙) 子羨 (前1096年---前1076年)
紂王(帝辛) 子受 (前1075年---前1046年)
二、先公世係
商朝時一般把湯之前的世係稱為先公。其先世係如下:
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
二、先王世係:湯至紂為先王,其世係如下:
1、前期:一般以盤庚遷殷把商朝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世係: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名稱:湯(1)→太丁 →太甲(4)→沃丁(5)
外丙(2) 太庚(6)→小甲(7)
中壬(3) 雍己(8)
太戊(9)→仲丁(10)
外壬(11)
河亶甲(12)→祖乙(13)→祖辛(14)→祖丁(16)
沃甲(15)→南庚(17)
2、後期:自盤庚遷殷以後,商也被稱為殷。
世係:九世 十世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名稱:祖丁(16)→陽甲(18)
盤庚(19)
小辛(20)
小乙(21)→武丁(22)→祖庚(23)
祖甲(24)→廩辛(25)
庚丁(26)→武乙(27)→文丁(28)→帝乙(29)→帝辛(30)→武庚
三、宋國國君世係
商朝滅亡後,周朝曾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故地統治殷商餘民,並同時封管叔和蔡叔於殷地,以監視武庚。但是管叔與蔡叔由於對周公旦不滿,於是夥同武庚發動叛亂,周公對此進行了東徵,經過了三年纔平定了叛亂。周公東徵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鞏固統治。其中之一就是把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啓封於宋,建立宋國,都商丘。在周朝,宋也常常自稱商。作為商朝的餘音,同時也把周代宋國歷任國君列述如下:
1)西周時期:
世係: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廿三 廿四 廿五
名稱:帝乙→微子啓(1)→盾
微仲衍(2)→宋公(稽)→丁公(申)→湣公(共)→厲公(鮒祀)→釐公(舉)→惠公→哀公→戴公
煬公(熙)
2)東周時期:
世係: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三十 卅一 卅二 卅三 卅四 卅五 卅六 卅七
名稱:戴公→武公(司空)→宣公(力)→殤公(與夷)
穆公(和)→莊公(馮)→湣公(捷)
桓公(禦說)→襄公(茲甫)→成公(王臣)→昭公(杵臼)
君禦 文公(鮑)→共公(瑕)→平公(成)→元公(佐)→景公(頭曼)
(公子褍秦→(公孫糾)→
世係:卅八 卅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名稱:昭公(特)→悼公(購由)→休公(田)→闢公(闢兵)→剔成
宋王偃(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滅宋)
4、孔子傢世
孔子傢族源於殷商王室,由於其對中國深遠的影響,因此把其傢族自西周至西漢末年的世係也列如下:
世係:二十 廿一 廿二 廿三 廿四 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三 十 卅一 卅二 卅三 卅四 卅五
名稱:湣公(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祈父 →孔防叔→伯夏→叔梁紇→孔丘→孔鯉(伯魚)→孔伋(子思)→孔白(子上)→孔求(子傢)→
世係:卅六 卅七 卅八 卅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名稱:孔箕(子京)→孔穿(子高)→孔慎→孔鮒
孔襄→孔忠→孔武→孔延年→孔霸(褒成君)→孔福 →孔房→孔均(褒成侯)
孔捷
孔喜
孔光(博山侯)→孔放
孔安國→ 孔昂 → 孔驩 |
|
(1)商湯 在位30年
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商湯時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徵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後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2)太甲 在位23年
太甲,商湯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伊尹放逐於桐宮,三年後改過復立,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3)盤庚 在位28年
盤庚,祖丁子,陽甲弟。盤庚遷都於殷,商朝自此稱殷商。遷都後,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殷都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4)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興,他還擊敗四方入侵,商朝威鎮四方。
(5)商紂 在位30年
商紂,姓子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於民,大修宮捨,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於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
|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禦車的服(又稱僕、禦),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穫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占農人收穫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臺和巨橋。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傢。 |
|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産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着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裏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藉、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係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
|
天文:商代日曆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製,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
|
武庚,紂王之子,幼時聰明好學。約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餘民,殷民大悅。
武王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邶、 衛、 蔡等三國。朝歌以東設衛國,使管叔由管徙封衛,朝歌西與南為,使蔡叔由徒蔡封;朝歌以北為邶,使霍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監視武庚。此時,武庚留居在紂宮(今淇縣城內的西壇、三海一帶)續殷祀。
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駕崩,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國事。對此,管叔、蔡叔皆不滿,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謠言,並串聯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為保周江山,“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軍東徵,伐朝歌叛軍,武庚兵敗被誅。周公又殺管叔、放蔡叔、貶霍叔,將朝歌“殷頑”遷於洛陽管教之。
武庚之亂後,使周初統治都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親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規模分封諸侯。相傳周公分封七十一國,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們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後人,如文王之弟封於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於邗、晉、應、韓;周公之子封於凡、蔣、邢、茅、砟、祭。原來屬於武庚的封和殷遺民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紂兄微子啓,他在滅商後投降周,也未捲入叛亂,因此封於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封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國號衛。此外,還有一些異姓貴族為周公、成王所封。兩次分封,不僅使周人鞏固了在原屬殷商的廣大地區的統治,而且擴大了周人的勢力和影響,使周成為國力和疆域遠遠超過商朝的強大國傢。 |
|
商殷時期的每一個別的公社農民衹有通過其所屬的公社才能領得自己的份地。正因為份地所有權在法律上屬於國王,所以每一個公社農民的剩餘勞動也就屬於這個最高統一體。由於公社所有製一般分為“公田”和“私田”,所以在這種公社中,公社農民的剩餘勞動是以耕種“公田”的形式而出現的。《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惟助為有公田”、“同養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變而來,“同養公田”就是說公社的“公田”由公社農民來集體耕種,“公田”上的收穫物就作為交給奴隸主貴族的一種賦稅。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殷人七十而助”(《孟子·滕文公上》)的“助法”。這種助法,按照孟子的看法,就是畫地面為井字形,分為九區;八區分配於八傢之民,稱曰“私田”;其中之一區,八傢合力耕作,謂之“公田”。所以,孟子說:“助者,藉也”(《孟子·滕文公上》)。我國古代文獻中的“藉”字應作“耤”,後來誤作“籍”。“耤”即“藉”字,“耤”(強迫)公社農民的力量來為自己耕種叫做“耤”,字從“耒”即表示其與農事有關。所以趙岐《孟子註》雲:“藉,藉也,藉民力而耕公田之謂也。”鄭玄註《禮記·王製》中的“公田藉而不稅”時也說:“藉之言藉也,藉民力治公田,美惡取於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 |
|
(一)法製指導思想;
商朝的法製指導思想在夏朝奉“天”罰罪法製觀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更加強調“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
在這種天命觀的影響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即“下帝”也稱天子。
因此,執行占卜的神職人員——巫,史等,在商朝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王權神授觀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與“神”的名義製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爾尚輔予一人,緻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語。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汝,罔有攸赦。”以天的名義對夏進行討伐。
(二)法製概況;
《荀子·正名》中有“刑名從商”,這一論斷從一側面反映出商朝法製應該比較成熟了。
《左傳·昭公六年》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與夏朝一樣,它也是後繼者為了紀念湯,而以湯來命名他們的法典。
除了《湯刑》外,還有《甘誓》 《盤庚》 《伊訓》等篇章也都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 |
|
商朝 商朝的時間BC1600---BC1046約從公元前17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商代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製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傢進行了徵伐,取得了一係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傢。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産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鬥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衹發現了偃師二裏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裏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傢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麽關係,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衹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一定關係。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絶,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鬥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衆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决意振興大業。他四出徵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徵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徵戰中,商王徵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 |
|
商代, 商, 殷商 |
|
歷史 | 歷史人物 | 中國歷史 | 古代後妃 | 國神比幹 | 民間傳說封神榜 | 戰爭 | 夏朝 | 古代戰爭 | 百科大全 | 傳說 | 中華文化 | 中國古代史 | 人文始祖 | 帝王 | 女性 | 青銅器 | 文物 | 商代 | 容酒器 | 古城遺址 | 歷史文化 | 建築 | 考古 | 地理 | 西周 | 周朝 | 古代地名 | 更多結果... |
|
|
商朝君主 | 先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