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u gang (huashi)
哺乳綱(化石)
在脊椎動物亞門中哺乳綱占有重要地位。古哺乳動物研究在古生物學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因為人類自身也是一種哺乳動物,而在人類史(古人類學)及第四紀地質研究中,哺乳動物化石對劃分對比地層,特別是古環境、古地理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從生物學研究方面來說,哺乳類是脊椎動物中最晚發生的一個綱,今天仍占重要位置,它有詳細而完好的化石記錄,可以作為研究生物發展歷史的重要材料。在近代脊椎動物發展歷史中,從居維葉等的時代開始,哺乳類的研究對認識最近數百萬年的地球歷史、生物(包括傢畜)及人類的發展歷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哺乳類的研究,一方面與現代哺乳類的研究密切相連,而在瞭解其早期的歷史時,即對中生代哺乳動物的研究,則與爬行動物的研究緊相銜接。關於哺乳類起源於獸形類爬行動物的問題,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究竟通過何種方式和從哪個具體類群進化而來,仍有不少爭議。關於哺乳類最早起源問題的研究是當前古脊椎動物學上最熱門的課題之一。中國西南(川、滇)三疊係與侏羅係中有豐富的材料,可能有助於有關問題的解决。
哺乳動物(包括化石和現生種類)可分為原獸亞綱和獸亞綱(過去原獸亞綱曾被分為原獸、始獸、異獸三個亞綱)。獸亞綱包括祖獸、陰獸、後獸、真獸四個次(亞)綱。其中陰獸次亞綱以發現於中國四川的蜀獸為代表。(見中生代哺乳動物、真獸類(化石))
(周明鎮)
百科辭典
buru gang
哺乳綱 Mammalia;mammals
脊椎動物亞門的 1綱,通稱獸類。身體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單孔類例外)和哺乳;心髒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塊聽骨;下頜由1塊齒骨構成,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7個頸椎,第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獸類是動物界進化地位最高的自然類群,除南、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現存 19目123科1042屬4237種。中國有11目,都是有胎盤類。
結構和功能 獸類的先進性表現在:①腦高度發展,在智力和對環境的反應上遠遠超過其他類群;②恆溫,完善的血液循環係統,優良隔熱性能的體表毛被和其他體溫調節的機製,提供了穩定的內環境,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③胎生哺乳,除最原始的單孔類卵生外,都是胎生。高級種類在胚胎與子宮壁之間形成母子營養交換的組織(即胎盤)。母獸對仔獸進行較長期的哺乳和撫育,從而使後代有較高的成活率,仔獸還可通過學習,獲得適應技能。
地理分佈 根據獸類的區係特徵,全世界被劃分為7 個動物地理界:古北界、新北界、新熱帶界、埃塞俄比亞界、東洋界、大洋洲界、南極界。各地理界均有自己獨特的獸類區係,包括特有的目、科、屬、種和亞種。世界各動物地理界之間的獸類區係從北嚮南差異愈來愈大。在古北界和新北界的北部,有許多共同的種,衹有亞種的差異;南部開始有不同的種、屬;再嚮南,各地理界之間則有不同的科、目。中國地跨古北、東洋兩界。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
對環境的適應 在環境條件趨於極端化時,獸類的適應十分明顯。例如在荒漠環境中,駱駝和跳鼠都有許多保持水分的適應:減少尿中水分,不把水分用於調節體溫(出□),充分利用分解食物産生的水,穴居,夜行等。極地環境的北極狐等都具有十分保暖的毛皮。
對生活方式的適應 ①運動,原始哺乳動物的適於在地面行走的五趾型四肢隨着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衍生出許多特化類型,如營水生生活的鯨類和海牛類的後肢退化,前肢演變為鰭狀;適應飛翔生活的翼手類的指骨延長,指和四肢間發展了翼膜;營地下生活的鼴鼠類的前肢呈鏟形;在開曠草原奔跑的有蹄類的四肢趾端具蹄,為了減輕四肢的重量,巨大的肌肉位於臀部;樹棲的獸類或是具銳爪便於在樹幹上攀爬,如鬆鼠類,或是具長指(趾)便於抓握樹枝,如靈長類,還有極為特殊的適應樹棲運動的獸類,如南美熱帶森林中的樹懶,其趾端具巨大的鈎狀爪,用以在樹上攀爬和懸挂。②食性,原始獸類主要是以昆蟲為食的雜食動物。後來,因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演變為:雜食者,以動物和植物為食;草食者以植物為食;肉食者以動物為食。每一類又可細分為許多類型。草食動物牙齒和咬肌發生了許多變化;嚙齒類和兔形類發展了可終生生長的鑿形門齒,以適應嚙咬粗硬的樹皮、堅果等;牛科和鹿科動物的上門齒消失,代之以厚的皮膚墊,以適應扯斷草莖。犬齒在草食獸類中常常消失,而頰齒則擴大成為有效的研磨結構。肉食獸類與草食獸類相反,有着十分發達的犬齒,便於刺穿捕獲物。臼齒數傾嚮減退,由第4上前臼齒和第1下臼齒構成的裂齒是適於撕咬的工具。最特化的是各種食蟻獸類,如穿山甲、食蟻獸、土豚、針鼴、袋食蟻獸等,它們由於生活方式上的趨同,牙齒都極端退化,而發展了適於舔食蟻類的長而富於粘液的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