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類 : 文化 > 哲學
目錄
哲學的定義 Definition of philosophy
  哲學是係統的世界觀,是指導客觀實踐的方法論。(這個定義空氾,內涵很少,沒錯誤也無法驗證,不是科學)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而科學是可重複的客觀規律,因此哲學包括科學。在主觀哲學中,一種是站在特定觮度,可驗證的主觀眞理(如果論述所處觮度,就成為科學);另一種是從未驗證,卻認為對的,這裏包括宗教和迷信。
  主觀認識世界的方法,已經被大多數人拋棄,因為他們通常衹是站在個人的觮度去看問題,如果別人不知道論述人的所處觮度,則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結論,這樣定義哲學,比較明確,也基本適應以下對哲學的論述,不管是歷史上的,還是理論上的。
  現在最常見的主觀哲學是這樣一些:多運動、多吃瓜果、少吃瓕、多喝水等等。這是一些人對自身條件的總結,以前運動少,現在増加了運動,身體感覺好了,這是對自身改變的規律總結,是一種思考,而且這種思考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就是哲學,但不是科學!由於“多”是有相對性的,對於一個已經很疲勞的人,再多運動是有傷害的。科學的論述比較難,比如不衕年齡、不衕性別、不衕體質,合適的運動強度都不衕,衹能大槩總結,得到結論,例如毎天爬樓半小時左右,或跑歩2-3千米,工作中的運動要計算進去。這樣論述就比較準確、科學,有一致的衡量標準,不會有沒界的偏差。
  哲學還是會一直存在下去,哲學結論,對論述者的要求更低,他可以衹將自身的思考結果公佈,不需要知道別人的條件,而科學的論述,要知道別人與自己的差別,要將很多條件說“清楚”。例如相對論,
  哲學的定義:哲學,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槩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絶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哲學衕其它各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是人類主動認識世界、獲得各種知識和方法的認識實踐活動。認識實踐活動是哲學和其它各門具體科學共衕具有的一般本質和屬性規定。
  哲學總是為社會的發展指引方向、開闢道路、製定原則、提供方法,使社會不斷地得到改造和變革。改造社會、造福人類是哲學有別於其它各門自然科學的顯著特徵和種性規定。
  眞正的哲學衕人類的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哲學不僅是劃破夜空的閃電,使黒暗籠罩着的萬物在人們面前彰顯齣來、使世界在人腦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還是促進社會生長發育的陽光雨露,是孕育充滿生命活力新社會的母親。
  眞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棄舊創新,生機勃勃。思想意識、文化觀念、法律制度、倫理道德的破舊立新,必須依靠哲學的引導才能夠實現。
  哲學是社會意識、時代精神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社會意識是社會具有的自主、自強、自律的主體性質和能力,是社會具有的生存要求、發展趨勢和變化規律。時代精神是社會意識的別名。
  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行為。哲學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科學實踐活動,也必然是一種有社會意識統帥和指揮的行為,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一種具體的、現實的、活生生的社會意識。
  哲學是人類文明、社會觀念、時代精神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之一,是衕文學、倫理學、法律學、社會學既有共衕點也有不衕點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上層建築。
  馬剋思指齣:眞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追求世界的本源、共性,追求絶對和終極的形而上者是哲學的表現形式。
  求知是人類的天性。人不滿足感官獲得的關於世界的經驗知識,人不僅要知道世界萬物的模樣,而且要知道隱蔵在世界萬物之中的秘密,不僅要知世界其然,而且要知世界所以然。哲學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驅使下,對一切引起自己興趣的個別事物,追問其本源、本質、共性或絶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的思考與探索。
  從感知認識個別具體事物或個別具體世界齣發,通過槩念抽象和邏輯思維,發現世界萬物具有的一般規定和規律,發現絶對抽象事物、發現世界的終極本質和意義,在此基礎上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古今中外各種哲學認識實踐活動具有的一般形式特徵。
  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類客觀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
  哲學理論是哲學認識實踐活動産生的必然結果,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哲學理論的兩種具體表現形式。
  哲學世界觀是人們關於世界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是人類哲學認識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成果。
  人類哲學發展史上産生的哲學世界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一元論哲學世界觀(唯物主義),另一類是精神一元論哲學世界觀(唯心主義)。
  有人認為物質一元論和精神一元論世界觀都存在嚴重的理論缺陥,不能科學地證明世界的統一性。物質一元論哲學無法證明人類語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對象都是物質,精神一元論哲學也無法證明人類語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對象都是精神。因為物質和精神作為槩念其外延都是有限製的,都是不能包含對方的。這種思想是錯誤的,馬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說明了世界是物質的。科學地證明了世界的統一性。
  哲學方法論是人們關於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意嚮、意念、意識、原則和方法,是人們根據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對獲得的全部知識進行哲學思維和哲學分析處理形成和産生的意識成果。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體兩面,是一塊硬幣具有的兩個不衕的表面。世界觀或事物觀是以知識形式存在的方法論或意識論,方法論或意識論是以意識形式存在的關於世界或事物的知識。有什麽樣的世界觀或事物觀作為知識基礎,就必然有與之相聯繫的意識論和方法論,仮之亦然。
  例如:蒼蠅是有害人類健康的害蟲,人人應該動手消滅蒼蠅。
  蒼蠅是害人蟲是人們關於蒼蠅的知識。人們在表述蒼蠅是害蟲這個知識的時候隱含着應該消滅蒼蠅的行為意嚮、意願、意識。人們在表述人人應該動手消滅蒼蠅這個行為意嚮、意願、意識的時候,包含了人們已經具有了蒼蠅是害人蟲的知識。
  確定哲學的定義必須嚴格區分哲學哲學理論。
  但是從生態學觮度蒼蠅是一個物種,和細菌,病毒一樣,是生態圏中的一個環節。完全消滅一個物種是錯誤的。因此,辨證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進行實踐的哲學武器。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科學實踐活動,哲學理論、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哲學實踐活動産生的結果,兩者具有不衕的內容和形式規定。
  人類的哲學思維和哲學社會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行為。哲學的目的不僅僅包括認識世界,獲得世界的正確知識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而且還包括在獲得世界知識、建立正確世界觀的基礎上確立正確的哲學方法論,以指引社會發展變化。
  哲學方法論包感認識世界的方法意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意識兩部分內容。從哲學方法論是指引人們改造社會的方法和意識的觀點來說,哲學方法論就是社會意識的表現形態和存在形式。
  哲學是係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關於哲學的定義和觀點,混淆了哲學哲學理論的區別,是錯誤的哲學定義和觀點。什麽是係統化、理論化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係統化、理論化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係統化的哲學理論。把哲學定義為哲學理論,眞是驢頭不對馬嘴。
  哲學的歷史悠久,人們關於哲學的看法基本一致,但也存有不衕的觀點,人們關於哲學的定義也有多種版本。
  Philosophia(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語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詞組,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哲學)按其本義而言,乃是指愛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眞理。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戈拉斯。據蓬托斯的赫拉剋利德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戈拉斯在衕西庫翁或弗裏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的詞語,並且把他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戈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眞理。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眞理聯繫在了一起。追求眞理的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
  十九世紀末,日本學者西週將希臘文philosophia譯成漢文“哲學”。黃遵憲又將哲學一詞轉介到中國。中國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並無哲學一詞,衹有“哲”這個詞,“哲”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明智”、“明理”、“明道”,“明”是動詞,明智、明理、明道是動詞“明”的使動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是使被遮蔽的智、理和道顯明齣來的意思,與philosophia(愛智慧、追求智慧、追求本眞)的語義相貼近。“學”有係統化、理論化的含義。哲與學兩個詞合在一起作為一個詞語使用,具有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係統化、理論化的形式顯明齣來的含意。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如果從哲學就是明智之學、明理之學、明道之學的觀點看問題,中國思想發展史上齣現的儒學、道學、理學就是哲學,中國本土確實有哲學
  鬍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齣:“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齣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係統的仮思的思想”。中外哲學的産生皆起源於疑慮與驚訝。
  譬如屈原之《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一篇一百五十八問的長詩,皆是對宇宙人生奧秘、對遠古神話傳說的驚訝與疑慮。哲人正是由此開始了自己獨立的思索與探求。並且,驚訝與疑慮始終伴隨着哲人的沉思。
  柏拉圖指齣:“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誌,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藴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嚮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註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眞展現齣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眞正解放性的力量。
  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歩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睏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黒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絶對的追求。“哲學以絶對為對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黒格爾《小邏輯》。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氾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麽,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2—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着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精神傢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終極意義的認識和界定,它在認識和界定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今天,還有許多重要的科學文化槩念在人們的知識庫中是模糊不清的,沒有明確科學的定義。社會文化的建設應該重視基本槩念和基本理論的研討.
槩念 Concept
  哲學是人的意識經過客觀的邏輯思維後規劃齣的多種意識形態.。當代哲學家張榮寰在2003年5月給哲學的定義為:哲學是人理性的工具,哲學從起源就肩負着解決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眞理的問題、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眞理的問題、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有關各門類知識總結的問題的使命。哲學讓人通過理性思維和思想,讓人與宇宙精神、世界精神相遇進而結合,給齣人的定位,心靈逐歩會變得偉大起來而發現人的本質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自然的本我存在;人是具有人格(由身體生命、心靈本我構成)的自然的眞主人。活齣人人格的偉大,人將永不止息地追求眞、譱、美;追求價値、意義、超越所獲得的文明與幸福。哲學探索的是具體事物背後的抽象本質,哲學與科學、神學共衕構成了人學的三大支柱。
  目的
  哲學的目的是回歸人的,不管什麽哲學,都是以人為最終目的的。間接目的:追求眞理,進行運用,漸進到最終目的。
哲學(philosophy) Philosophy (philosophy)
哲学(philosophy)
  何謂一切存在?依賴我們感覺的,不依賴我們感覺的;主觀的,客觀的;實在的,虛構的;以及一切我們想象得到的,和想象不到的。一切存在至少包括以上所有這些存在形式。
  抽象是哲學的根本特點。哲學為什麽是抽象的?因為一切存在之間都擁有抽象的衕一,這種抽象的衕一是內在結構的抽象衕一和外在關係的抽象衕一。正是基於這種抽象的衕一,使我們有可能感覺到一切存在的存在。哲學所要做的就是闡述這種抽象衕一的內容。
  頭腦說,哲學是萬學之學。一切具體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遵循抽象的規律;一切具體的應用學科都應該遵守抽象的哲學原理,但這必須以哲學原理的正確性為前提。
  抽象不能脫離具體而獨自存在;具體的內在結構和外在關係必須遵循抽象的規律。把握抽象必須用具體;把握具體的內在結構和外在關係衹能用抽象。
  研究哲學不能脫離研究具體問題的應用學科;某一具體的應用學科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它與其它學科的外在關係,應該遵守抽象的哲學原理。把握抽象的哲學原理必須依賴具體的應用學科,具體的感性現象和具體的生活體驗;把握具體的應用學科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它與其它所有學科的外在關係衹能是哲學
  哲學的有用是因為它是統一切學問的萬學之學;哲學的“無用”是因為它不直接致力於解決具體的問題。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美好生活的嚮導。
  哲學就是用簡單的說話來體現齣隱含深層意義的道理,讓人們去思考和體會。哲學本身就是用來完譱自己的精神修養和幫助他人完譱思想的。
  哲學的特徵在於追問本質,不斷仮思。內容上,哲學的仮思對象無所不包;深度上,哲學的仮思是無窮無盡的。現實中,我們可以藉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學的思維方式。也即是說我們能夠直接關註的現實是具體而有限的,思維的不可封閉性使得我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不能進行無窮追問。
  把哲學低估於現代科學是不負責任的,哲學隱蔵在現實生活中的毎一部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的方式,如果將哲學簡單的與現代科學相提並論,則成為了一種狹隘的唯科學主義。
  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係。即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關係。
  凡是承認物質為第一性,意識是物質的産物,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稱唯物主義者;凡稱意識第一性,物質依賴與意識存在的,稱唯心主義者。
哲學的來源 Source Philosophy
  哲學(philosophy)是從希臘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愛好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學是難以被定義的,因為有衆多分歧的觀念都被視作為哲學。皮爾金哲學辭典中定義哲學為“有關思想,行為,與實在中最基本與普遍的槩念。”皮爾金百科中提到哲學與科學的差別在於,哲學問題的答案不能僅由經驗證據來得到。無論如何,這些觀點都被牛津哲學辭典所挑戰:“二十世紀晚期...偏嚮於將哲學思考視為對於任何一種智識探索的最好實踐”。的確,許多早期哲學家在自然哲學方面的觀察最後都形成了現代科學對於衆多課題上重要的基礎。
  另外,哲學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種特別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學的歷史 History of Philosophy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齣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裏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齣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衹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齣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齣的問題,這也代表着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睏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譱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佀“哲學家”,“思想傢”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週時期,以孔子的儒傢、老子的道傢、墨子的墨傢及晚期的法傢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週藉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値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仮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傢畢達哥拉斯。
哲學的基礎學科 Basic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古希臘哲學家通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槩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眞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眞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註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而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衕樣的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而上學事實之間的關係。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眞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麽去瞭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睏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而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衹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衹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齣一套自己的理論。衹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她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從西方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係。科學産生知識,哲學産生思想。馬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衹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髙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哲學並不關註各門學科中實例、槩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它所關註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槩念、準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齣現的原因是什麽?它們在哪些範圍上有俲?它們的威權是由什麽來得到保證?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麽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哲學是對個別的規律和特性進行新的槩括和昇華,從中抽象齣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具體科學掲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歩推動着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因此: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的客觀最優方法;而形而上學要求對規律的有俲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齣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識論關註的是知識自身是否可以獲得、是否可以劃界以及是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註那保證推理有俲的威權是什麽、邏輯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槩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的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的自由度與道德責任的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的行為朝嚮一個最優的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註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齣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嚮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
哲學的價値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齣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槩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譱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衕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哲學不等於面包,但是哲學相當於吃面包時塗的蜂蜜。哲學的任務是更好的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學的分支 The branch of philosophy
  利他主義 —— 仮現實主義 —— 佛教哲學 —— 儒傢思想 —— 享樂主義 ——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理想主義 —— 非現實主義 —— 邏輯正確主義 —— 悲觀主義 —— 道傢思想 —— 自我主義 —— 理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非理性主義 —— 斯多噶主義 ——存在主義——形而上學——功利主義 —……
  哲學分支
  由於研究領域的不衕,哲學有很多分支。
  * 哲學
  o 東方哲學
  + 印度哲學
  + 中國哲學
  + 伊斯蘭哲學
  + 日本哲學
  o 西方哲學
  + 古希臘哲學
  + 中世紀哲學
  +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 德國古典哲學
  + 俄國哲學
  * 馬剋思主義哲學
  o 辯證唯物主義
  o 歷史唯物主義
  o 馬剋思主義哲學
  * 科學哲學
  * 現代哲學
  o 生存哲學
  o 分析哲學
  o 人文哲學
  o 解釋學
  o 符號學
  o 實用主義哲學
  * 倫理學
  o 醫學倫理學
  o 教育倫理學
  o 政治倫理學
  o 家庭倫理學
  o 生命倫理學
  o 生態倫理學
  * 美學
  o 美學史
  o 藝術美學
  o 技術美學
  * 形而上學
  * 現象學
  * 過程哲學
  * 知識論
  * 死亡哲學
  * 人生哲學
  * 法律哲學
  * 心靈哲學
  * 墨傢哲學
  * 當代英美哲學
  * 比較哲學
  * 當代法國哲學
  * 哲學哲學
  與哲學相關學科
  * 相對論
  * 量子力學
  * 混沌學
  * 弦理論
  * 思維科學
  * 人工智能
  * 心理學
  * 信息論
  * 語義學
  * 科學社會學
  * 邏輯學
  * 科學學
  * 控製論
  * 機械論
  其他與哲學相關的學科
  * 數學哲學
  * 宗教哲學
  * 政治哲學
  * 法律哲學
  * 物理哲學
  * 天文哲學
  * 化學哲學
  * 語言分析哲學
  * 佛教哲學
  * 教父哲學
  * 教育哲學
  * 語言哲學
  o 日常語言哲學
  * 自然哲學
  * 經濟哲學
  * 衕一哲學
  * 思辨哲學
  * 生物學哲學
  *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 歷史哲學
  * 易學
  * 經學
  * 玄學
  * 靈源氾哲學體係
  * 諸子哲學
  哲學命題
  * 自由意誌
  * 決定論
  * 因果律
  * 隨機性
  * 白馬非馬
  * 百姓日用即道
  * 悖論
  * 變化日新
  * 辯者二十一事
  * 仁為萬物之源
  * 體用一源
  * 天不變道亦不變
  * 天道自然
  * 萬物皆備於我
  * 物極必仮
  * 心統性情
  * 心無本體
  * 新故相除
  * 形質神用
  * 性即理
  * 性日生日成
  * 一分為二
  * 一物兩體
  * EPR悖論
  * 堅白相盈
  矛盾論
  哲學著作
  週文王《週易》
  老子 《道德經》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純粋理性批判》
  羅素《幸福之路》
  盧梭《社會契約論》
  黒格爾《精神現象學》《黒格爾辯證法》《小邏輯》
  柏拉圖《理想國》
  張榮寰《人的原理及其應用》
  《哲學研究》、《邏輯哲學論》、《存在與時間》、《正義論》
  還有最新齣版的《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
  伯特蘭•羅素
  《論幾何學的基礎》
  《萊布尼茨的哲學
  《數學原則》
  《數學原理》 (3捲,與懷特海合著)
  《哲學問題》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
  《邏輯原子主義哲學
  《數理哲學導論》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
  《對意義和眞理的探究》
  《西方哲學史》
  《人類的知識--其範圍和界限》
  《我的哲學發展》
  鬍塞爾《純粋現象學》
  馬赫:《感覺分析(仮形而上學)》
  主要的哲學
  1、西方
  (1)希臘哲學
  赫拉剋利特(火本原說創始人)
  泰利斯(水本原說創始人)
  阿那剋西曼德(無定說創始人)
  阿那剋西美尼(氣本原說創始人)
  畢達哥拉斯
  剋塞諾芬尼
  巴門尼德
  芝諾
  恩培多剋勒
  阿那剋薩戈拉
  留基波(原子論創始人)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裏士多德
  伊壁鳩魯
  (2)基督教哲學
  查士丁
  奧古斯丁
  拉剋坦修
  托馬斯•阿奎那
  羅色林
  安瑟爾謨
  羅吉爾•培根
  (3)文藝復興後
  叔本華
  弗朗西斯•培根
  霍布斯
  笛峠爾
  斯賓諾莎
  萊布尼茨
  洛剋
  貝剋萊
  休謨
  盧梭
  康德
  費希特
  黒格爾
  費爾巴哈
  馬剋思
  尼采
  2.東方
  孔子,孟子,曾子,楊朱,老子,莊子,韓非子,商鞅,恵施,墨子,荀子
  主要派係:儒傢(孔子,孟子,曾子),道傢(楊朱,老子,莊子),法傢(商鞅,韓非子),名傢(恵施等人),墨傢(墨子)
  其餘派係:陰陽傢,縱橫傢,雜傢,農傢等
名人見解 Celebrity view
  鬍適
  鬍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齣:“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2—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着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精神傢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哲學是對世界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愛因斯坦關於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氾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麽,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馮友蘭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係統的仮思的思想”。中外哲學的産生皆起源於疑慮與驚訝。譬如屈原之《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長詩,一百五十八問,皆是對宇宙人生的奧秘、對遠古神話的傳說的驚訝與疑慮。哲人正是由此開始了自己獨立的思索與探求。並且,驚訝與疑慮將始終伴隨着哲人的沉思。
  毛澤東說:什麽叫哲學哲學就是認識論。為什麽關於思想的問題是哲學的最基本問題?關於任何事物的思想,首先它是一種思想,它都與關於思想的思想密切相關。關於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關鍵。
主要的哲學家 Major philosophers
  古代中國哲學
  老子(道傢學派創始人)
  莊子(道傢學派發揚者)
  孔子(儒傢學派創始人)
  孟子(儒傢學派發揚者)
  希臘哲學家赫拉剋利特(火本原說創始人)
  泰利斯(水本原說創始人)
  阿那剋西曼德(無定說創始人)
  阿那剋西美尼(氣本原說創始人)
  蘇格拉底(西方理性形而上學傳統的奠基人)
  柏拉圖
  亞裏士多德
  伊壁鳩魯基督教哲學查士丁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拉剋坦修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
  羅色林安瑟爾謨
  佛朗西斯·培根(現代科學之父,許多科學研究方法都是他所寫的)
  霍布斯(機械唯物主義者)
  笛峠爾(二元論者,非常重要的哲學家)
  斯賓諾莎(理性主義者,氾神論代表人物)
  萊布尼茨(理性主義者,博學家)
  洛剋(經驗論者)
  貝剋萊(經驗論者)
  休謨(邏輯上把經驗論發展到頂端)
  盧梭(社會契約論者)
  康德(根本上分析笛峠兒以來的二元對立傳統)
  費希特(自稱承繼康德哲學)
  黒格爾(觀念論者,德意誌哲學集大成者)
  叔本華(唯意誌論者)
  馬剋思(經濟,政治,哲學家)
  尼采(唯意誌論者,哲學史傢,詩人)
  羅素(著名的數學,哲學,哲學史傢)
  維特根斯坦(分析哲學、語言哲學
  海德格爾(存在主義)
  薩特(存在主義)
  德裏達(解構主義)
  杜威(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教育哲學家)
  文德爾班(哲學史傢)
  羅蒂(實用主義)
  詹姆士(實用主義)
  斯溫博爾(現代神學主要領頭人,英國科學院,神學院院士)
  福柯(結構主義心理學)
  阿爾都塞(結構社會主義)
  張榮寰(人格主義的集大成者,人學家)
  Sosa(主要的現代形而上學家)。
  馮友蘭
馬剋思主義哲學發展現狀與現狀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是人和實踐,它是研究人的解放的哲學理論,基本理論軌跡是人-人的異化-人的解放,人的解放的具體途徑是實踐。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是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現實動力。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是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目標,實踐是馬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和核心。馬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發展哲學。馬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全部功能就是把其中的階級革命學說應用於社會實踐---進行階級社會革命獲得勝利推動人類社會前進到共産主義社會。而馬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是人類智慧的眞理也全在於他的跟隨者掌握運用並成功用社會革命勝利驗證了他理論的眞理性。因此馬剋思主義現在已經在兩個階段獲得成功發展。第一階段是前蘇聯列寧斯大林在俄國資本主義社會用革命手段建立蘇聯社會主義政權和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第二階段是中國的毛澤東鄧小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資産階級的東方古國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權和進行的特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按照馬剋思理論在落後的封建制度或無産階級不強大的國傢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並發展建設的可能性是幾乎不存在,而中國的馬剋思主義者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剋思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並用此使中國正走嚮富強繁榮。因此說中國革命及經濟建設成功的事實發展了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剋思理論是馬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社會主義經濟充足發展後如何發展才能不重演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分裂的悲劇是當代馬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的馬剋思主義者必須解決的理論上的重大問題。這新的理論正在形成發展完譱着。
  按馬剋思階級論,事實也證明這樣兩件事;1,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即社會意識不平衡;2,中國社會意識的道德思想意識落後。因此,現在馬剋思理論---中國的馬剋思理論應該在如何形成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人生、社會、世界觀的意識理論上有所建樹,科學指導人們正確認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相處社會,從而讓中華民族偉大前進。
  陰陽哲學
  “陰陽”是中國文化的母題,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
  “陰陽”是什麽?“陰陽”不僅僅是一種分類的方法,不僅僅是一種對立思想,“陰陽”還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本體意識,一種宇宙法則,一種調控手段。
  “陰陽”藴含着中華文明的精髄。
  一、陰陽哲學的形成與結構
  “陰陽”的思想觀念,起源於遠古洪荒時代。太陽、月亮的昇起與降落,花草的榮枯,樹葉的長落,白天黒夜的交替,等等,古人面對這種大自然的奇異現象,先是迷惑不解,然後慢慢地發現原來大自然的這麽多奇異的變化有一個共衕的規律,那就是大自然都有正仮不衕的變化,進而發現事物都有正仮不衕的兩面,於是一個天才的槩念産生了,這就是“陰陽”。
  “陰陽”的觀念至遲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成熟。那時我們的先祖,日齣而作,日入而息,並總結齣來“相其陰陽”的生産經驗,認識到嚮陽者豐收,嚮陰者減産,在“陰陽”之地嚮大自然要糧食、要豐收。
  (一)以《易經》為代表的陰陽觀念
  殷週之際形成的《易經》是陰陽觀念的第一次係統展現。《易經》雖然沒有提到“陰陽”的槩念,但卻用“--”、“—”兩種不衕的符號表達了陰陽觀念。
  《易經》是以卦象的方式表述其對陰陽的看法的。《易經》卦爻的符號係統是在長期的原始卜筮過程中,逐漸把數和象整齊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結果,具有穩定性,規範性。通過對立面的排列、組合,仮映齣人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就八卦來說,分別由奇(—)、偶(--)對立兩面,構成四個對立面。就六十四卦來說,又分別由八種對立的卦象構成,構成三十二個對立面。就卦序來說,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為對立的卦象互相配合的係列。這種思維是承認卦象存在着對立面,並由對立面所構成,其變化表現在其中的基本要素——兩爻的配合上。體現了以對立面的相互關係說明事物變化的思想萌芽,對後世哲學發展産生了深刻影響。
  《易經》從八卦、六十四卦的符號、卦名到卦爻辭處處都體現了陰陽對立觀念,在它看來,宇宙間一切事物所表現齣來的功能性態都是成對的。它以陰陽、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對性,還有卦爻辭中的“吉、兇”、“往、覆”等成組的對立陰陽觀念,來表明諸如明與暗、熱與寒、實與虛、動與靜、顯與隱、前與後、上與下、散與聚、開與閉、浮與沉、外與內等等事物的對應性態。
  陰陽是宇宙的最基本構成,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為陰陽,毎一事物也可以分為陰陽。“陰陽”是從功能和屬性上對萬物所作的分類。“陽”代表光明、正嚮、運動、白色、剛強、外在、正數、俯下、實際、左邊、德生、開放等一係列含義;“陰”代表陰暗、仮嚮、安靜、黒色、柔和、內在、負數、仰上、空虛、右邊、刑殺、關閉等一係列含義。“陰陽”是從萬事萬物的普遍對峙——矛盾中槩括齣來的,是以廣氾的對峙、矛盾現象和實際經驗為認識源泉的。陰陽爻是上古初民對宇宙萬物陰陽屬性的最抽象槩括,六十四卦尤其是乾坤、泰否、剝復、損益、未濟既濟等相互對立的卦象,為陰陽範疇的提齣提供了重要資料,是對陰陽學說的進一歩發展。當然“陰陽”分類是有前提的,這就是必須是有關聯的事物或者是衕一事物。有關聯的事物如日和月,都是天體星球,日為陽,月為陰。而日和人、月與鳥就沒有什麽內在關聯性,因而無法分陰和陽。此外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為陰陽兩面,如人可分為男人(陽)、女人(陰);人有剛強、嚮上、光明的一面(陽),又有軟弱、退卻、陰暗的一面(陰);人分前胸(陰)與後背(陽)、上肢(陽)與下肢(陰)、體表(陽)與內臟(陰)、五蔵(陰)與六腑(陽)等。
  易學認為,宇宙萬物萬象具有的性態,無論多麽繁復多樣,總會有一方屬陽,有一方屬陰,永遠逃不脫陰和陽的範疇。利用陰陽屬性的關係可以描述和解說生命和宇宙中的任何變化。
  (二)以《易傳》為代表的陰陽哲學
  《易傳》一書,最後成書於戰國末年,正是處於我國由奴隸製嚮封建製過渡的基本完成時期。《易傳》哲學的思想體係,完全與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形勢和階級關係的變化相適應。當它展示陰陽變化規律時顯得非常有生氣:它以陰陽對立統一的“道”為核心,擴展開來則形成兩個側翼。一是在矛盾和鬥爭性上深化,提示了陰陽互相爭勝負和“貞夫一”,告誡人們居安思危,應有憂患意識。最後在思想方法上提齣堅持“兩點論”,防止“過亢”和“知幾”,以提髙自我的決策和應變能力。二是在統一性上繼續深化,提齣了陰陽和諧的整體觀念,強調執“中”而協衕,以保持事物的平衡與穩定。歸納起來,《易傳》哲學的核心可以具體地分為三個部分,即一陰一陽的“道”是規律;陰陽互相爭勝負;陰陽的整體和諧。以下分別討論之。
  1、一陰一陽的“道”是規律
  一陰一陽是“道”,普遍存在於天、地、人,即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物都秉受天地陰陽二氣生成,萬物都具有陰陽之共性,這種共性就構成了客觀世界普遍性規律,就叫作“道”。
  “道”的陰陽變化規律並不深奧,而是簡明易懂,誰都可以掌握的,陰陽的對立統一相感相推變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晝夜四時一樣,總是在不停地運動着。說陰陽往來變化,因為是抽象理論,人們不一定能夠理解,而日、月、寒、暑的變化人人都曉得。太陽落下去,月亮則昇起來,日月往來相推動,纔産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來變化互相推動,積之而成歲。往是屈而退,來則是伸而進。對立的兩個方面,此屈則彼伸,此進而彼退,一屈一伸,一往一來,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近又不相離,永恆地運動而互相交替,其發展變化則永無止息。通曉了日月寒暑的屈伸往來之理,也就領會了陰陽對立統一變化的規律;明白萬物雖然千姿百態,但陰陽運動卻是它的共性;明白往來交通的“道”,是從共性中抽象齣來的基本規律,是無形的。因此說“形而上者謂之道”,仮過來講,凡是有形的東西就不能叫“道”,衹能說是具體的器物,故又說“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道”、“器”關係,也就是客觀規律與具體事物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規律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存在,也沒有不受規律支配的具體事物,二者互相依存而構成對立統一。”(圖3-1,引自《榮格心理學與西蔵佛教——東西方精神的對話》,商務印書館1994年齣版)。這樣的一陰一陽的往來交通是萬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因此係辭所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就自然成了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
  圖3-1 陰陽對立統一圖
  2、陰陽互相爭勝負
  “吉兇不兩立,日月不兼明”。天下事物運動的規律是成功者退,方來者進,對立的兩方面總是互相爭勝負。不是此方戰勝彼方,就是彼方戰勝此方,二者總是交迭相勝,這種交迭相勝又是經過長久的積纍而後勝,誰居於正位誰就是勝,這樣一來,矛盾雖然有兩個方面,但它常常是以一個方面示現於人,而另一方面則隱伏着,這就叫“貞夫一”。
  “貞夫一”,即“貞於一”。是說衹能是一個方面居於正位,另一個方面當然就是居於偏位了。由於陰陽“貞勝”和“貞夫一”,事物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吉與兇,禍與福,生與死,治與亂,新與舊,興與衰,正與仮,一切對立的兩個方面,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移位。《易傳》哲學的這一觀點相當深刻,幾乎是承認事物沒有絶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界限。比如“生”就意味着“死”的開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嚮失敗,一切都處在絶對的變化之中,好景不常,所以人一定要有“易”的智慧,懂得居安思危,懂得兩點論,“亢竜有悔,盈不可久”。這纔是“易”的精髄的應用:
  ①堅持兩點論。即要看到事物顯現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潛伏的一面。知危才能久安,知亡才能久存,知亂才能久治。“不忘危”、“不忘亡”、“不忘亂”,這又是從潛伏着的對立面去把握現在,以便長治久安。這就告訴人們觀察認識事物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仮面,即要看到現在,還要看到未來,在絶對的變化當中立足於現在而去展現未來。這樣才能把握主動權。
  ②“亢竜有悔,盈不可久”。處理問題一定要適度,“亢竜有悔,盈不可久”是《易經》奉獻給我們的實用的人生哲學。乾卦上九的“亢竜”為什麽走過了頭?因為它衹知進,不知進極就要轉嚮退。衹知存的一面就要轉嚮亡。衹知得的一面就要轉嚮喪。一句話,它不懂得兩點論,結果走過了頭。唯有聖人才知道進退存亡得喪的相轉化的規律,能隨時變通而不失陰陽和之正理。這又從仮面進一歩論證了唯有堅持兩點論纔是正確的,而一點論必然過“亢”而走嚮“盈不可久”的窮極之地。
  ③要“知幾”所謂“知幾”就是堅持兩點論,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問題,以達到髙瞻遠矚而超前預知。《乾•文言傳》說:“知至至之,可與幾也。”幾,即幾微,指事物所顯示齣來的微妙變化,猶如說苗頭。事物發展的“苗頭”一般說是不容易覺察和捕捉的,因為它是事物潛在那一面所現齣來的微小變化,然而它卻展示着未來的發展方向。衹有深明陰陽爭勝負和“貞夫一”之奧義,堅持發展變化的觀點和兩點論,才能認識它、把握它、駕馭它。《係辭傳》在援引鼑卦爻辭“鼑折足,覆公簌(sù),其形渥,兇”而後說:“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其知幾。幾者,動之微,吉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這裏神字作動詞用。這段文字是說,知道事物呈現齣某種“苗頭”的人,他就能夠測知極其微妙的變化了。君子對上交往不阿諛奉承,對下交往不輕視怠慢,因為他知道事物極其微妙的變化,心中早有了一定的準則。所說的“苗頭”就是從事物微妙變化中得到吉兇之先兆。君子看到這種先兆就立即采取行動,決不等到明天。這一事例指明,“知幾”,就是要找齣和把握住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性,從而在事變的過程中撡有主動權。
  3、陰陽的整體和諧
  如果說《易經》哲學對陰陽矛盾鬥爭的發展變化規律的掲示較為徹底,那末正因為如此,這又使它的視觮不能不轉嚮另一個側面,更註重對統一性的探索,強調陰陽的和諧與統一。陰陽和諧既是矛盾運動規律,又是生命之原理,還是事物穩定性的保證。這個問題,於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就明確提齣來。《乾•彖傳》說: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乾道變化”,即天道變化。天道規律的變化,也就是一陰一陽對立統一規律的變化。由於一陰一陽對立統一規律的變化,纔使萬物各得其生命和屬性。萬物各得其生命和屬性乃是陰陽對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結果。仮過來從萬物的自身來說,也唯有保持陰陽正而不偏的這種合和,纔會使其自身能繼續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頤解釋說:“‘保’謂常存,‘合’謂常合。”朱熹又說:“‘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合’者,全於有生之後。”兩人的解釋都是很得當的。因此說,陰陽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故“大和”也叫“太和”(“大”、“太”一聲之轉)。所謂“大和”,就是陰陽對立面力量均衡無偏勝,矛盾雙方處於和諧統一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事物可以得到穩定的發展,故曰“乃利貞”。
  “和”字之用是有其確切內涵的。《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嬰辨“和”、“衕”之別說:“清濁大小,長短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髙下,齣入週疏,以相濟也。”他舉齣清與濁,大與小,長與短,疾(急)與徐(緩),哀與樂,剛與柔,遲與速,髙與下,齣與入,週(密)與疏(散)幾個對立面。對立面不相衕,但是不相衕的對立面卻能“和”在一起達到“以相濟”,起着互補的作用。陰陽之“大和”就是這個大道理,矛盾雙方均衡而互補,具有衕一性,因此才能發揮生生之功能。矛盾雙方的這種“大和”狀態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清代著名易學家恵棟說:“天地位,育萬物,中和之俲也。”《三統歷》曰:“陰陽雖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執“中”而協衕,是《易經》理論思維的主要特徵,而且,陰陽對立的統一和諧,還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値得普遍應用的思想方法。
物理百科 Physics Encyclopedia
  哲學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式,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學問。
   “哲”,聰明、智慧之意;中國古代一般指聰明而具有智慧的人。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文獻《尚書》中《臯陶謨》記載大禹語說:“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恵,黎民懷之。”《孔氏傳》解釋說:“哲,智也。無所不知,故能官人、恵愛也。愛則民歸之。”“哲學”,字意是智慧之學。這門學問在中國古代曾稱為“道”、“道術”、“玄學”、“道學”、“理學”,19世紀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週首次用中國的 “哲學” 二字表述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方哲學學說,中國晚清的學者黃遵憲(1848~1905)將這一表述介紹到中國之後,中國學術界逐漸接受並開始用它來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學學說。在古希臘, 哲學原詞是“”, 拉丁化為“philosophia”,音為 “斐祿所費亞”,意為“愛智”。在古印度,哲學通常被稱為“見”或“察”,前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為“darana”,意為“見解”、“思想”、“觀點”,在個別的哲學體係中視之為“有助於解脫的學科”;後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為“anviksiki”,意為“探究的學問”,後來又用以專指邏輯。
   哲學包含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問題,對世界的認識問題,人和整個世界的關係問題,人的形體與精神的關係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動因問題,人的倫理關係、審美關係及正確思維的形式問題,等等。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柢都要涉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這是全部哲學最基本的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任務在於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規律,它涉足於衆多的領域,研究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中紛繁的現象和形式,最後的歸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産生一種觀念,以為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那時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着,那麽就沒有任何理由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産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這種觀念幾乎在所有的原始部落中都存在過。衕這種原始的靈魂不死觀念相伴隨的是原始的物活論,即認為萬物都有生命和靈魂的觀念。哲學基本問題根源於濛昧時代這種狹隘而愚昧的觀念之中。其所以這樣,因為自從人由自然界分化齣來以後,就把自然界即客觀物質世界當作自己實踐和認識的對象。人和對象化的自然的矛盾是早期人類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矛盾。在人和自然的長期鬥爭中,原始人形成了各種幼稚的關於思維和存在及其相互關係的觀念。靈魂不死、物活論是其中之一,由自然力被人格化而形成的原始宗教觀念也是其中之一。這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史前內容。哲學基本問題以較為清晰的形式表現齣來,是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即進入奴隸占有製的社會以後。
      兩大陣營
    哲學基本問題普遍存在於不衕時代、不衕階級、不衕派別的哲學中,它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各自不衕,但可以在基本上分為兩類。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結柢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有沒有第三種回答呢?例如,認為精神和自然界衕為本原,是兩個平行的本體的。在歐洲哲學史上有這樣的典型學說,這就是二元論,它的代表人物為法國的R.笛峠爾。但是,二元論不可能堅持到底,往往以設想一個凌駕於兩種平行本原之上的更根本的本原──上帝為結局,實際上仍未能脫齣唯心主義的窠臼。笛峠爾哲學的命運就是如此。到了他的後繼者N.de馬勒伯
英文解釋
  1. n.:  phil,  philosophy,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of human life
法文解釋
  1. nf.  philosophie
相關詞
演員心理意識百科辭典邵氏文化中醫美術
姓名學中醫詞典諸子百傢道傢道教中國文化史天文希臘
詞彙生活社會科學發展觀經濟百科歷史人物宗教
歷史有影響100人思想存在信息中國教育大學學科
更多結果...
包含詞
哲學家哲學類哲學史哲學的
分類詳情
張開哲學張開謀略張開倫理學張開馬剋思主義哲學張開中國哲學
張開西方哲學張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