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亞綱 > 同翅目
目錄
No. 1
  同翅目homoptera
  包括蟬、沫蟬、葉蟬、角蟬、蠟蟬、飛虱、木虱、粉虱、蚜蟲和蚧殼蟲,是昆蟲綱中較大的一個類群,形態變化較大,口器刺吸式,前翅質地相同(與半翅目相對應),故稱同翅目
  同翅目昆蟲均以植物汁液為食,其中許多種類可以傳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農業害蟲;有些種類可以分泌蠟、膠,或形成蟲癭,産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業資源昆蟲。蟬的鳴聲悅耳動聽,蠟蟬、角蟬的形態特異,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觀賞昆蟲。
  [識別要點] 體小到大型。刺吸式口器從頭部腹面後方生出,喙1-3節,多為3節。觸角短,剛毛狀、綫狀或念珠狀。前翅質地均勻,膜質或革質,休息時常呈屋脊狀放置,有些蚜蟲和雌性蚧殼蟲無翅,雄性蚧殼蟲後翅退化呈平衡棍。雌蟲常有發達的産卵器。
  [種類與分佈] 世界已知45000多種,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中國已知3000多種。
  本目的特徵可以總結為:前翅同質同翅目,喙出頭下近前足,葉蟬飛虱蚜和蚧,常害農林與果蔬。
  [分類係統與常見科介紹] 同翅目一般分為2個亞目,即頭喙亞目auchenorrhyncha(喙着生在頭的後方,着生點在前足基節之前)和胸喙亞目 sternorhyncha(喙着生在前足基節之間)。我國目前多采用5個亞目的分類係統,其中蟬亞目相當於頭喙亞目,其餘4個亞目都是胸喙亞目分出來的,現介紹如下。
  ①蟬亞目cicadomorpha
  喙着生在前足基節以前;觸角剛毛狀;前翅有明顯的爪片;跗節3節。活潑善跳,飛翔能力強,許多雄蟲能發音。。
  a、蠟蟬科fulgoridae
  觸角在復眼下,基部兩節球形。額常嚮前延伸。後翅臀區有網狀脈。本科世界已知700多種,中國已記載20多種,常見的有斑衣蠟蟬、竜眼雞等。
  b、蟬科cicadidae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個體最大的一類,有些種類體長超過50毫米。觸角短,自頭前方伸出。單眼3個,呈三角形排列。前足腿節膨大,下緣具刺。若蟲的脫皮稱“蟬蛻”,若蟲被真菌寄生形成“蟬花”,均可入中藥。本科世界已知約2000種,中國有僅200種,常見的蚱蟬等。
  c、角蟬科membracidae
  體長2-20毫米,形態奇異,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數色澤豔麗。單眼2個,位於復眼間。前胸背板非常發達,嚮後方延伸至腹部上方,常有各種形狀的突起。世界已知約3000種,中國有近300種。
  d、葉蟬科cicadellidae 或jassidae
  體長3-15毫米。單眼2個,少數種類無單眼。後足脛節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狀毛。後足脛節刺毛列是葉蟬科的最顯著的識別特徵。本科已知近20000種,我國已記載約1000種。該科昆蟲不僅危害農作物,而且還傳播植物病毒病。常見的有大青葉蟬等。
  e、沫蟬科cercopidae
  體長很少超過13毫米。後足脛節有1-2個側刺,有2橫列端刺。後足基節短而呈錐狀。若蟲一般隱藏在自身分泌的一團泡沫中,既可防止乾燥,又可避敵,故有吹泡蟲或泡沫蟲之稱。一團泡沫中有1到多個若蟲,最後一次脫皮後,沫蟬即離開泡沫活潑地四處活動,成蟲不形成泡沫。
  f、飛虱科delphacidae
  體長2-9毫米,多呈灰白色或褐色。前胸常呈衣領狀,中胸三角形。後足脛節有2個大刺,端部有1個可動的距(距與刺的區別就在於距的基部與體壁連接處可活動)。後足脛節端部有1個大距是本科最顯著的識別特徵。本科世界已知1500種,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中國已記載100多種。本科有許多種類是經濟植物的重要害蟲,常見的有褐飛虱、白背飛虱等。
  (2)木虱亞目psyllomorpha
  小型,活潑善跳。觸角10節,絲狀,末端分叉,着生在復眼的前方。單眼3個;喙3節,自前足基節間生出。跗節2節,後足基節有疣狀突起,脛節端部有刺。若蟲多有蠟腺,能分泌蠟質保護物,有的形成蟲癭,有的産生蜜露,常有螞蟻伴隨。成蟲若蟲刺吸植物的汁液,是農林害蟲,有些還傳播植物病毒病。本亞目僅包含1科,即木虱科,國內常見的有中國梨木虱、柑橘木虱等。
  (3)蚜亞目aphidomorpha
  小型多態昆蟲,同種間有無翅和有翅型。觸角3-6節,有原生和次生兩種不同的感覺器。跗節2節,第1節很短。腹部常有腹管,末節背板和腹板分別形成尾片和尾板。如有翅,則前翅比後翅大,前翅有翅痣。
  蚜蟲的生殖方式有兩性生殖與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蚜蟲刺吸植物汁液,引起植物發育不良,排泄蜜露,引起黴菌滋生,並能傳播植物病毒病,是最重要的農林害蟲類群之一。倍蚜的蟲癭五倍子是重要的工業和藥用原料。世界已知4000多種,歸為2總科13科。現介紹幾個常見的科。
  a、蚜科aphididae
  腹管明顯,觸角上的感覺器為圓形,很少有橢圓形。
  b、綿蚜科pemphigidae
  腹管不明顯或退化為盤狀。觸角上的感覺器為環狀或斷續的條狀。五倍子蚜就屬於本科,我國已知14種能形成五倍子的倍蚜。
  c、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無腹管。無翅蚜和幼蚜觸角上衹有一個感覺圈,有翅蚜觸角3節,前翅兩條cu脈共柄,休息時翅平放於背上。常見的有葡萄根瘤蚜等。
  d、球蚜科adelgidae
  無腹管。無翅蚜和幼蚜觸角上有2個感覺圈,有翅蚜觸角5節,前翅兩條cu脈分離,休息時翅呈屋脊狀。常見的有紅鬆球蚜等。
  (4)粉虱亞目aleyrodomorpha
  觸角7節,第2節膨大。跗節2節,等大。兩性均有翅,翅上有白色蠟粉。若蟲、成蟲腹部末端背面有 管狀孔。刺吸植物汁液,是柑橘等木本植物及溫室中栽培植物的主要害蟲,常見的有黑刺粉虱、溫室粉虱等。
  (5)蚧亞目coccomorpha
  一般稱為蚧殼蟲,形態奇特,雌雄異形。雄蟲有1對膜翅,後翅退化為平衡棍。跗節1節。雌蟲無翅,跗節1-2節,3個體段常愈合,頭胸分界不清,有的連腹部也分節不清。常被有蠟質、膠質的分泌物,或有特殊的蚧殼保護。多寄生於木本植物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園藝和林木害蟲。有的蚧殼蟲分泌蠟、膠、色素,成為重要的工業資源和藥用資源昆蟲。世界已知5000多種,每年還有新種發現。
  a、綿蚧科monophlebidae
  多數大型。雄有復眼,觸角10節,翅黑色或煙煤色。雌蟲觸角11節,胸、腹部分節明顯。腹部背面有氣門,無肛環及刺毛。口器和足發達。蠟絲特別發達。若蟲觸角6節,末端稍膨大。重要的害蟲有吹綿蚧、草履蚧等。
  b、旌蚧科ortheziidae
  主要特徵是肛門上有1個骨化的肛環,上有6根毛。雄性有復眼和單眼,觸角9節,末節端部有1個刺狀的瘤。雌蟲觸角4-9節,腹部背面有氣門。常見的有蕁麻旌蚧等。
  c、膠蚧科lacciferidae
  雌蟲體包被在膠殼內,殼上有3個小孔;蟲體略呈卵形,頭很小,觸角退化,瘤狀;胸部占蟲體的絶大部分;足退化;腹部末端有肛環及刺毛10根。雄蟲觸角10節,腹部末端有2根長蠟絲。膠蚧分泌的紫膠是國防和民用工業重要的防潮塗料、光潔塗料和粘合劑,紫膠蠟是硬型天然蠟,有廣泛用途。中國報道的膠蚧科昆蟲有10種。
  d、粉蚧科pseudococcidae
  雌蟲通常卵圓形,少數長形或圓形。體壁通常軟,分節明顯。腹部末端有肛葉、肛環及肛環刺毛4-8根(通常6根),足發達,無腹氣門。自由生活,身體表面有蠟粉。雄蟲通常有翅,單眼4-6個;腹部末端有1對長蠟絲。常見的有橘臀紋粉蚧、橘小粉蚧等。
  e、蠟蚧科(蚧科)coccodae
  雌蟲體分節不明顯;觸角6-8節;足短小;腹部末端有臀裂,肛門有肛環及肛環刺毛,肛門上有1對三角形的肛板。雄蟲觸角10節,單眼4-10個,一般6個,腹部末端有2長蠟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寄生於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多數種類是農林、園藝害蟲。我國常見的有紅蠟蚧、龜蠟蚧等。白蠟蟲是我國特有的重要産蠟資源昆蟲,分佈於秦嶺以南各省,寄主植物是白蠟樹和女貞等。
  f、盾蚧科diaspididae
  雌蟲被若蟲的兩次脫皮及分泌物所形成的盾狀蚧殼所遮蓋;頭與前胸愈合;腹部末端數節(5-8節)常愈合成一整塊骨板,稱為臀板。雄蟲蚧殼由第1次脫皮及分泌物組成;觸角絲狀,10節;大多有翅;腹部末端無蠟絲。世界已知2000多種,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寄主植物範圍廣,是果樹、林木、觀賞植物上常見的害蟲,特別是柑橘上盾蚧科害蟲種類最多。常見的有矢尖盾蚧、梨枝圓盾蚧等。
百科大全
  tongchi mu
  同翅目
  Homoptera
  有翅亞綱的1目。刺吸式口器,兩對翅,靜止時多呈屋脊狀置背上,前翅質地均一的一大類昆蟲。因本目昆蟲前翅質地相同而得名。世界已知有32800餘種,中國已知1930餘種。
  形態特徵 體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適於吸食植物液汁。下唇通常形成3節的喙,喙基部自頭下後方或前足基節間伸出。外咽片膜質,小或缺。前胸背片很小。跗節1~3節。翅2對,前翅質地基本均勻,膜質或近似革質,休息時常放置背上呈屋脊狀,與半翅目的半鞘翅顯然不同。多數種類有分泌蠟質或介殼狀覆被物的腺體。
  生活習性 漸變態,但介殼蟲的雄蟲為完全變態。繁殖方式極為多樣,有性生殖、孤雌生殖、或有性生殖與孤雌生殖交替進行。卵生也有卵胎生者。産卵有兩種方式,一類産生在植物組織內,如蟬、飛虱、葉蟬等;另一類産生在植物體表面,如蚜蟲等。卵多為長橢圓形或正橢圓形。
  全部為植食性,多生活在植物上,吸吮液汁。有許多種類是農業的重要害蟲,既直接為害作物,又傳播植物病毒病。但有些種類是益蟲,産紫膠、白蠟等。因此,本目昆蟲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分類和來源 本目通常分為兩個亞目:頭喙亞目和胸喙亞目。
  頭喙亞目 喙顯然出自頭部,觸角短鬃狀,有端芒,生在頭的下面。中、後足跗節3節。前翅脈相較完整。雌蟲有較發達的産卵器,在植物組織內産卵。活躍而能自由行動,生活史比較簡單。包括蟬科、沫蟬科、蠟蟬科、飛虱科。
  胸喙亞目 喙顯然出自前足基節間。跗節1~2節。觸角無端芒。翅不完整,脈相有進一步退化的趨勢。一些種類産卵器不發達。多數種類生活史比較復雜,有多型現象和器官構造強烈特化現象。多不活潑,有的種類雌蟲固着在植物體上。本亞目是一廣泛的人為類群,按自然群尚可重新劃分為四總科(有人主張並列為亞目):木虱總科 (Psylloidea)、粉虱總科(Aeyrodoidea)、蚜蟲總科(Aphidoidea)、蚧總科。
  同翅目與半翅目最為接近,其共同特點是:口器適於吸食,後翅缺臀域,腹部無尾須,衹有幾個馬氏管,腹面的神經係統有比較集中的神經節。但同翅目比半翅目更古老一些。在澳大利亞的二疊紀昆蟲化石中,同翅目的數量最多。在昆士蘭的三疊紀化石中,同翅目的數量也僅次於鞘翅目。而半翅目的化石在三疊紀纔出現。同翅目的頭喙亞目的二疊紀早期化石大都屬於古革蟬科。而在胸喙亞目中,木虱科可能起源於與古革蟬科接近的原木虱科。已知的蚜蟲化石大都來自二疊紀。
  (張廣學)
英文解釋
  1. lat.:  Homoptera
相關詞
生物動物昆蟲農業昆蟲綱葉蟬科自然蠟蟬科
蟬科害蟲節肢動物門動物界生物學角蟬科更多結果...
包含詞
同翅目的前翅
分類詳情
張開蚧亞目張開蟬亞目張開蚜亞目木虱亞目粉虱亞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