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南橋鎮(Nanqiao Zhen) 面積62.5平方千米,人口31565人。鎮政府駐南橋村嚮陽街13號,郵編050600。[區劃] 轄17個村委會。[沿革] 據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碑文記載:“該村以位於麯河南岸而取名南麯河。”1937年又根據麯河橋更名為南橋。1952年辦互助組,1954年辦初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6年建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城關人民公社,為南橋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調整,劃出10個自然村建南橋公社。1984年全縣取消人民公社,改社為鄉(鎮),轄區不變。大隊改為村委會。1996年,北竜崗鄉、南橋鎮合併設立新的南橋鎮。(以上根據“石傢莊市區劃地名網”資料整理,其更新時間為2004年,人口統計時間不詳;以下代碼為2006年)
130125101 南橋鎮
130125101201 南橋村
130125101202 故郡村
130125101203 東市莊村
130125101204 西市莊村
130125101205 東楊莊村
130125101206 西楊莊村
130125101207 南件村
130125101208 北件村
130125101209 安裏村
130125101210 北竜崗村
130125101211 南竜崗村
130125101212 北橋村
130125101213 葛仙莊村
130125101214 柳樹溝村
130125101215 南安太莊村
130125101216 東安太莊村
130125101217 西安太莊村 |
|
南橋鎮約在公元前四世紀成陸。相傳春秋後期,吳王夫差葬三女天此,名“三女岡”。又相傳秦始皇時築“秦皇道”,五馬並行,在此通過。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本地已有手工業,商賈會聚,唐末形成集鎮。
南橋,古代亦稱“南梁”。本鎮建置有史實根據於五代,人口已多。後晉五年(940),已知蔣漢鹼為代表的族人捨宅建“安和院”,後改稱“明行寺”。旋即文化醫藥工藝均興,宋嘉定辛巳年到景定辛酉年(1221—1261),世居華亭縣白沙鄉之南橋的於時舉、於時亨進士。宋末年,徐煦以醫名聞於世。元代築月城(今人民北路),至今存世逾六百年。同時,工商業和政治機構等亦相繼迭增,設南橋務(貿易管理機構)和南橋稅課局,至明初止。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戚木巡檢司,後改稱南橋巡檢司,直止清末。清雍正四年(1726),分治奉賢縣,縣治設於本鎮西真道院,雍正九年,遷至奉城。民國元年,復治本鎮至今。
江海原與南橋同一區域,民國元年縣治由奉城遷回南橋,江海屬南橋鎮管轄。1949年5月30日,南橋、江海全境解放,10月建立區、鄉、村人民政權機構。1958年9月,成立政社合一的南橋人民公社。翌年9月,社鎮分開,分別設立南橋鎮和江海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開,成立江海鄉人民政府。1995年5月,撤鄉建鎮,成立江海鎮人民政府。
2002年5月16日,奉賢區區劃調整,原南橋、江海兩鎮“撤二建一”,2003年11月,奉賢區再次區劃調整,原西渡鎮與南橋鎮合併,形成了現在的南橋鎮。 |
|
南橋鎮位於贛州市尋烏縣南部,與廣東省交界,東臨廣東省平遠縣八尺鎮、黃畲鄉,西南接留車鎮,北毗文峰鄉、吉潭鎮。鎮政府所在地南橋圩距縣城24公裏,全鎮總面積為138.15平方公裏,南橋有青竜岩風景區,方圓13.6平方公裏。青竜岩是東江源第一岩,磷石背溫泉是集度假休閑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全鎮轄17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7177戶,人口31622人,勞力15481人,均屬漢族;全鎮耕地面積19682畝,其中水田14207畝,旱地2475畝,山林面積140301畝,果業面積1.5萬畝;
全鎮糧食總産量11285噸,果業總産3546噸,工農業總産值54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56元;
全鎮礦産資源豐富,稀土、鐵紗資源儲藏量大,現上百萬元企業有鐵紗加工廠3個,稀土礦開發有4個,環保水泥磚廠2個,紅磚廠5個,水力發電站2個;南橋鎮城鎮建設正在籌建之中,新市場繁榮,整個市場人容量達3.8萬人,市場設施齊全。 |
|
南橋鎮位於醴陵市東北部,距城區30公裏,東與富裏鎮(以澄潭江為界)隔河相望,南與白兔潭鎮接壤,西與官莊鄉相連,北與瀏陽市相鄰。現轄15個村、1個居委會,有村民小組380個,總人口4.1萬人,鎮域面積98.9平方公裏,有耕地1110公頃。境內106國道橫穿全鎮,鎮內交通網絡發達,村村主幹道聯通,鎮村水泥路、油路幹道40余公裏。全鎮村民擁有私傢車60餘輛,居全市鄉鎮之首。全鎮共有企業120傢,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9傢,2005年新增規模企業3傢。全年企業實現産值16億元,創稅收近2000萬元。 |
|
南橋鎮地處東安縣的最北端,有東安北大門之稱。東南西北分別與祁東縣,東安縣花橋鎮,東安縣大盛鎮和邵陽縣相連。轄南園;東塘、潼塘、將塘、清水、南橋、大坪、星湖、裕民、鳳形、明蘭、石溪、洪源、花麥、星火、新樹。鎮政府駐南橋。面積:98.87平方千米 人口:41500人 郵編:442209 代碼:430281100
以境內蘭溪橋命名。1950年屬第一區,1956年設南橋鄉,1958年改南橋公社,1961年析置南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5年建鎮,同年11月洪源鄉並入南橋鎮。3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06個村民小組。S217綫穿境而過,有中型水庫——雙江水庫。全鎮耕地面積4.9萬畝,其中稻田面積2.1萬畝,旱土2.8萬畝。主産稻穀、玉米、竹木。 南橋鎮是1995年由南鎮鄉和大水鄉合併而成。新鎮成立後,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從強化基礎設施、擴大招商引資入手,大力發展經濟。2003年,全鎮國內總産值9600萬元,財政總收入120萬元。共有民營企業150余家,其中五南工具廠的鑽頭産品全部外銷。 |
|
南橋鎮地處萬寧市最南端,東北與興隆華僑農場接壤,西北與瓊中縣為鄰,西南與陵水縣交界,海渝東綫公路貫穿南北,交通便捷。南橋鎮是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區鎮,全鎮有7個村委會,66個自然村,總戶數2433戶,人口12227人。轄區總面積69.05平方公裏,其中國有林地51.6平方公裏,占74.33%,耕作地12.74平方公裏,占18.46%;未利用地1.34平方公裏,占1.94%;城鎮農村及工礦用地2.33平方公裏,占3.38%;水域0.81平方公裏,占1.18% ; 道路0.21平方公裏,占0.31%。
南橋鎮自然村條件得天獨厚,這裏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溫度23℃,年平均降雨量2691毫米,是海南省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地質主要為沙壤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熱帶作物、南藥、木材等。
改革開放以來,南橋鎮經濟發展迅速。2002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4203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業總産值2235萬元,比上年增長8%,財政收入194.4萬元,比上年增長0.2%,農民人均純收入1098元,比上年增長6%。 |
|
南橋鎮(Nanqiao Zhen) 面積62.5平方千米,人口31565人。鎮政府駐南橋村嚮陽街13號,郵編050600。〔區劃〕 轄17個村委會:南橋、故郡、東市莊、西市莊、東楊莊、西楊莊、南件、北件、安裏、北竜崗、北橋、南竜崗、葛仙橋、東安太莊、西安太莊、柳樹溝、南安太莊。
〔沿革〕據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碑文記載:“該村以位於麯河南岸而取名南麯河。”1937年又根據麯河橋更名為南橋。1952年辦互助組, 1954年辦初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6年建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城關人民公社,為南橋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調整,劃出 10個自然村建南橋公社。1984年全縣取消人民公社,改社為鄉(鎮),轄區不變。大隊改為村委會。1996年縣開展合鄉並鎮工作,將原北竜崗鄉、南橋鎮合為南橋鎮。 |
|
南橋鎮地處蘇魯交界,素有""蒼山南大門""之稱。全鎮總面積92平方公裏,6.3萬人,轄9個工作區,59個行政村, 8.7萬畝耕地,為典型的平原農業鄉鎮。
境內地勢平坦,平原廣阔,土地肥沃,土質主要為攘質土、白塘土、黑色粘土。水資源充足,吳坦河、汶河、東加河、西加河、沙溝河和東宋溝、西宋溝流經全境。種植業和蔬菜加工業為當地主導産業。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玉米、大豆。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大蒜、土豆、萵苣、白菜、大棚菜及露地菜。
南橋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郯夏公路橫穿東西,蒼南公路縱貫南北。境內程村古文化遺址及小湖子牌坊已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優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促進了以南苑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及信誠蔬菜食品有限公司為竜頭的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訂單農業""、""三辣農業""、""蔬菜儲藏加工""和""林業生産""為主的四大經濟亮點。全鎮訂單作物種植面積突破12000畝。三辣(大蒜、辣椒、大薑)農業發展到2.4萬畝;發展水稻種植5000畝;林網總面積近二萬畝。2003年末實現工農業總産值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多元。
獨具特色的“訂單農業”
南橋鎮自95年引進發展“訂單種植”,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漸成規模,成為群衆增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形成了該鎮農業生産的一大特色。通過加強與上海百事公司、韓國地球株式會社及蘇州、常州等市地蔬菜産業公司的合作與交流,加強與省內蔬菜生産、科研部門的聯繫,提高了復種指數,由原來的單茬種植發展為輪作套種,一年三茬、四茬種植。同時完善了社會化服務,推行了“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銷售”的四統一模式,為菜農提供産前、産中、産後一條竜服務。以市場為依托,進一步完善與農戶的種植協議,擴大了保護價收購種植面積,化解了市場風險。2009訂單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到12000畝,其中土豆9000畝,洋蔥3000畝,草莓、黃瓜各4000畝,種植戶畝均增收千餘元。
優惠互利的招商政策
財政優惠。外商投資新辦的生産性企業,自投産之日起三年內按繳納增值稅留成部分的40%返還企業。從獲利年度起所得稅留成部分三年內全額扶持企業,三年後減半扶持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産品屬高新技術的,在規定的減免稅期滿後,經審核仍為技術先進型的,可再享受三年全額扶持。 |
|
面積74.74平方千米,人口約17.27萬,駐人民中路173弄17號,郵編201400。轄:古華第一、古華第二、古華第三、運河、育秀第一、育秀第二、育秀第三、育秀第五、育秀第七、解放第一、解放第二、解放第三、北街、中街、南街、曙光第一、貝港第一、貝港第二、貝港第三、貝港第四、貝港第五、江海第一、江海第二、江海第三、江海第四、江海第五、肖塘、水閘、浦江29個居委;曙光第二、陽光第一、富康、鴻寶第一、鴻寶第二、鴻寶第三、閘園、新南8個社區居委;瀋陸、延安、江海、五星、秀南、軍民、轎行、六墩、紅星、躍進、樹浜、曙光、張翁廟、人民、發展、燈塔、鴻寶、扶攔、南渡、金港、華嚴、更樓、益民、紅專、關港、新民、北新、聯歡、五宅、西鬍、廟涇、光明、牌樓、楊王、吳塘、靈芝、南星36個村。
39個社區、17個行政村。
[2008年代碼]310120101:~001古華第一社區 ~002古華第二社區~003古華第三社區 ~004運河社區 ~005育秀第一社區 ~006育秀第二社區 ~007育秀第三社區 ~008育秀第五社區~009育秀第七社區 ~010解放第一社區 ~011解放第二社區 ~012解放第三社區 ~013北街社區 ~014中街社區 ~015南街社區~016曙光第一社區 ~017貝港第一社區 ~018貝港第二社區 ~019貝港第三社區 ~020貝港第四社區 ~021貝港第五社區~022江海第一社區 ~024江海第二社區 ~025江海第三社區 ~028江海第四社區 ~030江海第五社區 ~031曙光第二社區~032陽光第一社區 ~033富康社區 ~034肖塘社區 ~035鴻寶第一社區 ~036鴻寶第二社區 ~037鴻寶第三社區 ~038水閘社區~039閘園社區 ~040浦江社區 ~041新南社區 ~042正陽第一社區 ~043陽光第二社區 ~201瀋陸村 ~203江海村~208六墩村 ~212曙光村 ~213張翁廟村 ~215發展村 ~216燈塔村 ~219南渡村 ~220金港村 ~221華嚴村~223益民村 ~225關港村 ~227北新村 ~229五宅村 ~231廟涇村 ~232光明村 ~234楊王村 |
|
南橋鎮約在公元前四世紀成陸。相傳春秋後期,吳王夫差葬三女天此,名“三女岡”。又相傳秦始皇時築“秦皇道”,五馬並行,在此通過。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本地已有手工業,商賈會聚,唐末形成集鎮。
南橋,古代亦稱“南梁”。本鎮建置有史實根據於五代,人口已多。後晉五年(940),已知蔣漢鹼為代表的族人捨宅建“安和院”,後改稱“明行寺”。旋即文化醫藥工藝均興,宋嘉定辛巳年到景定辛酉年(1221—1261),世居華亭縣白沙鄉之南橋的於時舉、於時亨進士。宋末年,徐煦以醫名聞於世。元代築月城(今人民北路),至今存世逾六百年。同時,工商業和政治機構等亦相繼迭增,設南橋務(貿易管理機構)和南橋稅課局,至明初止。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戚木巡檢司,後改稱南橋巡檢司,直止清末。清雍正四年(1726),分治奉賢縣,縣治設於本鎮西真道院,雍正九年,遷至奉城。民國元年,復治本鎮至今。
江海原與南橋同一區域,民國元年縣治由奉城遷回南橋,江海屬南橋鎮管轄。1949年5月30日,南橋、江海全境解放,10月建立區、鄉、村人民政權機構。1958年9月,成立政社合一的南橋人民公社。翌年9月,社鎮分開,分別設立南橋鎮和江海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開,成立江海鄉人民政府。1995年5月,撤鄉建鎮,成立江海鎮人民政府。
2002年5月16日,奉賢區區劃調整,原南橋、江海兩鎮“撤二建一”,2003年11月,奉賢區再次區劃調整,原西渡鎮與南橋鎮合併,形成了現在的南橋鎮。
南橋鎮位於上海市的南翼,南臨杭州灣,北瀕黃浦江,東眺深水港,西連化學城,是奉賢區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南橋鎮區域面積112平方公裏,現轄17個行政村,37個居民委員會,居住人口26萬人,是列入計劃的上海市2010年國際大都市中心輔城總體規劃中的南上海濱海新城。
南橋鎮交通快捷便利。公路縱橫,水網交織,奉浦大橋猶如一條長竜騰躍在黃浦江上,莘奉金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南北。驅車前往市區、虹橋機場衹需30分鐘,前往浦東國際機場衹需35分鐘;大亭高速公路橫臥
全鎮東西,與莘奉金高速公路“十”字相交,成為南橋東接浦東開發區、西連外省市的快速通道;滬杭公路在鎮境內蜿蜒穿越。黃浦江上具有千噸級貨輪碼頭,往返自如;沙港、竹港在境內南北平行而過,直通黃浦江;浦南運河東西橫流,東達浦東新區,區通外省市。區鎮兩級道路建設呈網格化佈局,形成縱橫交錯,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規劃中的閔奉(暫名)輕軌綫直通南橋城區,人們出行將更便捷。
南橋鎮經濟確立了“三、二、一”(即商業興鎮,工業立鎮,農業調整)的産業協調發展格局。2004年經濟總量達到了115億元,增幅為45%,其中第三産業銷售收入44億元,工業産值71億元。南橋鎮不僅是上海首傢國傢衛生縣城,而且也是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鎮,同時也是上海市的“六好”鎮黨委,上海市文明鎮。
南橋鎮區內居住環境優美,生活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以解放路、江海路為軸心的景觀道路,商店林立,霓虹閃爍,成為南橋的“南京路”、“不夜城”;鎮區內形成從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體係,擁有各類現代設施學校30餘所,使南橋成為一座名符其實
的“教育鎮”、“學習城”;二級甲等醫院、大型配售中心、銀行郵政電信等為民設施應有盡有;會議中心、體育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文體設施一應俱全;明珠廣場、文化廣場、江海廣場、古華園、望春園等休閑設施,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為鎮區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 |
|
南橋鎮 南橋鎮位於尋烏縣東南部,與廣東省平遠縣接壤,距縣城18.6千米。面積138.1k㎡,人口31320人。轄南橋、黃塘、廷嶺、高排、珠村、長江、下廖、滿坑、車頭、團建、團紅、黃壩、羅陂、南竜、古坑、冠洲、上遊等l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牛鬥光圩。206國道過境。尋烏河自北嚮南流經西部。名勝古跡有竜岩仙跡,由11層石窟寺組成,是縣八景之一。 [沿革]1949年為南橋鄉,1958年設南橋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8年建鎮。1997年,面積139.7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南橋、羅陂、大屋下、高排上、廷嶺、矮陂、冠州、黃塘、上遊、下廖、滿坑、古坑、珠村、長江、車頭、南竜、團建、團紅、黃壩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南橋村。
[郵編]342208 [2008年代碼]360734103:~200南橋村 ~201羅陂村 ~202高排村 ~203廷嶺村 ~204冠州村 ~205黃塘村 ~206上遊村 ~207滿坑村 ~208下廖村 ~209古坑村 ~210珠村 ~211長江村 ~212南竜村 ~213車頭村 ~214團建村 ~215團紅村 ~216黃壩村 |
|
地處蘇魯交界,面積92平方公裏,轄9個工作區,59個行政村,6.3萬人。 |
|
南橋鎮地處蘇魯交界,素有"蒼山南大門"之稱。全鎮總面積92平方公裏,6.3萬人,轄9個工作區,59個行政村, 8.7萬畝耕地,為典型的平原農業鄉鎮。
境內地勢平坦,平原廣阔,土地肥沃,土質主要為攘質土、白塘土、黑色粘土。水資源充足,吳坦河、汶河、東加河、西加河、沙溝河和東宋溝、西宋溝流經全境。種植業和蔬菜加工業為當地主導産業。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玉米、大豆。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大蒜、土豆、萵苣、白菜、大棚菜及露地菜。
南橋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郯夏公路橫穿東西,蒼南公路縱貫南北。境內程村古文化遺址及小湖子牌坊已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優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促進了以南苑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及信誠蔬菜食品有限公司為竜頭的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訂單農業"、"三辣農業"、"蔬菜儲藏加工"和"林業生産"為主的四大經濟亮點。全鎮訂單作物種植面積突破12000畝。三辣(大蒜、辣椒、大薑)農業發展到2.4萬畝;發展水稻種植5000畝;林網總面積近二萬畝。2003年末實現工農業總産值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多元。
獨具特色的"訂單農業"
南橋鎮自95年引進發展"訂單種植",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漸成規模,成為群衆增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形成了我鎮農業生産的一大特色。通過加強與上海百事公司、韓國地球株式會社及蘇州、常州等市地蔬菜産業公司的合作與交流,加強與省內蔬菜生産、科研部門的聯繫,提高了復種指數,由原來的單茬種植發展為輪作套種,一年三茬、四茬種植。同時完善了社會化服務,推行了"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銷售"的四統一模式,為菜農提供産前、産中、産後一條竜服務。以市場為依托,進一步完善與農戶的種植協議,擴大了保護價收購種植面積,化解了市場風險。今年訂單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到12000畝,其中土豆8000畝,洋蔥2000畝,草莓、黃瓜各1000畝,種植戶畝均增收千餘元。
優惠互利的招商政策
財政優惠。外商投資新辦的生産性企業,自投産之日起三年內按繳納增值稅留成部分的40%返還企業。從獲利年度起所得稅留成部分三年內全額扶持企業,三年後減半扶持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産品屬高新技術的,在規定的減免稅期滿後,經審核仍為技術先進型的,可再享受三年全額扶持。外商投資數額較大,且對財源建設有較大影響的項目,涉及的有關政策,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收費優惠。外商投資各類項目,在辦理相關手續時,有關部門衹收取工本費。凡收入歸縣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建設期和投産後三年內全部免繳。土地優惠。外商可通過出讓、租賃、購置等方式取得所需土地使用權。凡經土地主管部門批準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在使用期限內可以轉讓、出租、抵押或用於其他活動。
"種、加"結合的竜頭企業蔬菜種植加工業是我鎮的支柱産業,南苑、信誠這兩大企業是引領、帶動這一産業的竜頭企業。鎮黨委、政府加大了對這兩大竜頭企業在政策、資金、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幫助南苑公司完成了總投資1000萬元年吞吐能力10萬噸的蔬菜預冷庫建設及信誠公司與韓國地球株式會社合作的10000噸泡菜成品加工項目建設。這兩大工程的建成投産,優化整合了南橋的蔬菜資源,緩解了賣菜壓力,增加了群衆收入。以市場為依托,加大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步伐。全鎮發展訂單作物12000畝,發展"三辣"作物種植2.5萬畝(其中大蒜10000畝、大薑9000畝,辣椒6000畝),種植水稻5000畝。全鎮完成了8000多畝的緑化任務,共栽植各類林果40多萬棵, 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 (1)"村村通"工程。本着"量力而行、分片操作、兩級協商、政府統籌"的總體工作思路,充分徵求群衆的意願,廣泛宣傳"村村通"實施的優惠條件,群衆的受益程度及對經濟的有益影響,充分調動了群衆參與"村村通"的積極性,組建了退(離)休幹部及人大代表"義務監督團"確保了工程質量。目前,全鎮59個村已全部完成了鋪築任務,總長度52公裏,全鎮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村村通"。(2)小城鎮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的原則,主路面拓寬至40米,完成緑化帶栽植、路燈安裝等配套工程,搞好鎮駐地汶河段的治理,對沿河兩岸進行緑化、美化和開發,開闢沿河公園,開通北環路,把鎮駐地建成佈局合理、環境優雅、各業繁榮的蒼南重鎮。(3)計劃生育、文教衛生等項事業。南橋鎮在突出重點工作的同時,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快速、健康發展,計劃生育、文教衛生、通信等各項工作都走在全縣的前列。
堅強有力的基層班子
鎮黨委始終將班子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總抓手。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突出重點,在全鎮開展了在農村黨員中培養致富能手工程,在農村致富能手中培養黨員工程及在黨員致富能手中培養村幹部工程。紮實開展了"三級聯創"活動。始終把後進村集中整治作為村級班子建設的關鍵環節,每季度對全鎮59個村級班子進行"健康查體",實行動態管理,對排查出的後進班子,針對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分類施治,促進一類班子上水平,二類班子升級,三類班子轉化。以"千村幫扶"為契機,多措並舉,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對薄弱村組織精幹力量進村入點,重點整治,村級"有錢辦事"的問題已經得到解决。 |
|
南橋鎮 面積:98.87平方千米 人口:41500人 郵編:442209 代碼:430281100 全鎮轄1個社區、15個村委會:南園;東塘、潼塘、將塘、清水、南橋、大坪、星湖、裕民、鳳形、明蘭、石溪、洪源、花麥、星火、新樹。鎮政府駐南橋。
以境內蘭溪橋命名。1950年屬第一區,1956年設南橋鄉,1958年改南橋公社,1961年析置南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5年建鎮,同年11月洪源鄉並入南橋鎮。 |
|
轄:南橋、鐵寶2個居委會;曹林、廣八、????井、新竹、長山、劉傢、岩門、戈塘、譚江、曾凼、徐傢村、花竹、清水、雙江、馬王、八傢、寺門、大富、上塘、新町、荷葉、山邊、石板、柘塘、杉木、車頭、荊塘、白塘、集中、蘭頭、大石塘、坪陽、上坪33個村委會。 |
|
南橋鎮位於醴陵市東北部,距城區30公裏,東與富裏鎮(以澄潭江為界)隔河相望,南與白兔潭鎮接壤,西與官莊鄉相連,北與瀏陽市相鄰。現轄15個村、1個居委會,有村民小組380個,總人口4.1萬人,鎮域面積98.9平方公裏,有耕地1110公頃。境內106國道橫穿全鎮,鎮內交通網絡發達,村村主幹道聯通,鎮村水泥路、油路幹道40余公裏。全鎮村民擁有私傢車60餘輛,居全市鄉鎮之首。全鎮共有企業120傢,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9傢,2005年新增規模企業3傢。全年企業實現産值16億元,創稅收近2000萬元。湖南協力同樂煙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了環保芳香型煙火藥,並投資3000萬元建設年生産能力可達1.2萬噸的安全環保芳香型煙火藥。
“三農”工作 2005年,全鎮種植優質稻1333.3公頃,糧食産量達13000餘噸,並逐步形成四大種養基地:以石溪、洪源為主的130公頃中藥村基地;以花麥、上溪、太平等村為主的100畝珍稀苗木基地,以光明、永興為主的66.7公頃的江南梨水果基地;以南橋、清水、白果為主的年出欄生豬10頭的生豬養殖基地。全鎮硬化村級公路20.5公裏,完成村級公路拓寬改造55公裏。投資350萬元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硬化水渠40000米,新修水利設施15處,建成了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600公頃連片農業示範基地。 |
|
南橋鎮地處東安縣的最北端,有東安北大門之稱。東南西北分別與祁東縣,東安縣花橋鎮,東安縣大盛鎮和邵陽縣相連。轄3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06個村民小組。S217綫穿境而過,有中型水庫——雙江水庫。全鎮耕地面積4.9萬畝,其中稻田面積2.1萬畝,旱土2.8萬畝。主産稻穀、玉米、竹木。南橋鎮是1995年由南鎮鄉和大水鄉合併而成。新鎮成立後,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從強化基礎設施、擴大招商引資入手,大力發展經濟。2003年,全鎮國內總産值9600萬元,財政總收入120萬元。共有民營企業150余家,其中五南工具廠的鑽頭産品全部外銷。 |
|
南橋鎮 南橋鎮位於萬寧市西南部,距市區32.5千米。轄7個行政村。223國道過境。 [代碼]469006110:~200小管村 ~201橋南村 ~202南橋村 ~203橋中村 ~204橋北村 ~205高竜村 ~206新坡村
[沿革]1983年設區,1987年置南橋黎族苗族鄉。1997年,面積280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橋北、橋南、小管、南橋、高竜、新坡、橋中7個村委會。2002年,撤銷南橋鄉,設立南橋鎮。 |
|
南橋鎮地處萬寧市最南端,東北與興隆華僑農場接壤,西北與瓊中縣為鄰,西南與陵水縣交界,海渝東綫公路貫穿南北,交通便捷。南橋鎮是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區鎮,全鎮有7個村委會,66個自然村,總戶數2433戶,人口12227人。轄區總面積69.05平方公裏,其中國有林地51.6平方公裏,占74.33%,耕作地12.74平方公裏,占18.46%;未利用地1.34平方公裏,占1.94%;城鎮農村及工礦用地2.33平方公裏,占3.38%;水域0.81平方公裏,占1.18%;道路0.21平方公裏,占0.31%。
南橋鎮自然村條件得天獨厚,這裏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溫度23℃,年平均降雨量2691毫米,是海南省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地質主要為沙壤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熱帶作物、南藥、木材等。
改革開放以來,南橋鎮經濟發展迅速。2002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4203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業總産值2235萬元,比上年增長8%,財政收入194.4萬元,比上年增長0.2%,農民人均純收入1098元,比上年增長6%。
2002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16974畝,其中水稻面積13250畝,糧食産量達2610噸,熱作種植面積17400畝,其中橡膠4080畝,産量168噸,檳榔10155畝,産量478噸(幹果),椰子2165畝,産量1.8萬個。
南橋鎮工業主要以檳榔加工、木材加工、磚瓦廠為主,全鎮有檳榔加工廠一間,可日加工檳榔鮮果0.8萬斤。木材加工廠二間。機磚廠一間,日産機磚2萬塊,瓦廠一間,産瓦0.2萬片。
南橋鎮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工作重點,完善和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領導。2002年引進了130畝無籽黃皮種植項目和200畝降香種植項目。2003年計劃招商引資項目有:一、萬畝降香種植(研究)示範基地;二、南橋鎮興隆旅遊區無公害瓜菜供應基地;三、熱帶雨林公園(臥竜山莊);四、常青園(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五、南林墟南橋小區房地産開發;六、藥材採集加工;七、苗傢樂(新坡苗村旅遊景點);八、旅遊紀念品開發;九、金絲柚木示範基地;十、傢具廠;十一、臺灣木瓜示範基地;十二、檳榔深加工和利用。 |
|
- : Nanqiao Town
- n.: Nanqiao Zhen
|
|
南橋 |
|
|
|
長山村 | 光明村 | 光明村 | 橋南村 | 新民村 | 南橋村 | 北橋村 | 南橋村 | 南橋村 | 徐傢村 | 南橋村 | 躍進村 | 劉傢村 | 五星村 | 前屯村 | 南橋鎮村 | 聯歡 | 南橋社區 | 靈芝 | 更樓 | 紅星村 | 新南社區 | 集中村 | 牌樓 | 西鬍 | 吳塘 | 華嚴 | 燈塔村 | 車頭村 | 丁莊村 | 東塘村 | 大坪村 | 石溪村 | 清水村 | 大富村 | 石板村 | 車頭村 | 高峰村 | 永興村 | 橋北村 | 紅專 | 南街社區 | 人民村 | 袁莊村 | 後屯村 | 清水村 | 雙江村 | 荷葉村 | 柘塘村 | 白塘村 | 白果村 | 益民 | 關港 | 江海村 | 五宅 | 楊王 | 北新 | 廟涇 | 瀋陸村 | 古華第一社區 |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