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 > 北魏
目錄
朝政
北魏
北魏
  北魏(386-534)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稱王建國,至534年北魏孝武帝兵敗逃往長安投奔宇文泰,歷經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初,建都雲中,盛樂(今內蒙古 和林格爾),398年,遷都於平城(今大同),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拓跋宏493年起遷都洛陽,大舉改革。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1.道武帝建立北魏北魏的崛起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竜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着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嚮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于云中(今內蒙古托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公元395年,後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東南)大敗後燕軍,並乘勝南下,奪取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重要城鎮,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為北方的強大勢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稱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奬勵農業生産,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2.北魏太武帝馬踏漠北,一統北方
  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承其前業,擢用漢族大地主範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渤海高允、廣平遊雅、太原張偉等數百人擔任官職,形成了拓跋貴族與漢人世傢豪族的聯合封建政權,國勢大盛,拓跋嗣死後,16歲的拓跋燾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勝多,頂住了當時北方大漠政權——柔然的瘋狂入侵。拓跋燾開始主動反擊柔然,先後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戰果最為輝煌(參見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戰)徵服了漠北一帶,柔然臣服,為日後統一北方又邁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對柔然的作戰中,俘獲的牛羊駱駝等牲畜也為北魏緩解了後來的饑荒。
  於公元427年,用3萬騎兵攻破了堅不可摧的統萬城,從此北魏統一北方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於公元431年滅夏,平山鬍,西逐吐𠔌渾,又於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復歸於統一,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燾馬踏漠北,擊敗柔然,避免了又一次的中原混戰。
  拓跋燾統一北方,結束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同時為以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創造了較為安定的環境。
  3、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在位期間,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實行均田製和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者力求限製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使鮮卑貴族進一步封建化,並與漢族地主緊密結合,更有效地共同統治各族人民。因此馮太後和魏孝文帝元宏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頓吏治。延興二年(472),政府規定,地方牧守治績好的可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②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衹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鬥、長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頒布俸祿製,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賣,離職時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𠔌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傢。桑田種植 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傢,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見均田製)。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製,采用鄰、裏、黨的鄉官組織,抑製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⑥十年,孝文帝對租調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鮮卑舊貴族和保守勢力的反對,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⑧孝文帝改革鮮卑舊俗,主要是禁着鬍服,改穿漢人服裝;朝廷上禁鮮卑語,改說漢話;規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後,不得歸葬平城,並改他們的籍貫為河南洛陽,改鮮卑姓為漢姓;鮮卑貴族門閥化,提倡他們與漢族高門通婚。⑨太和中,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傢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均田製政策。北方廣大地區由於戰亂,戶口流徙,田園荒蕪,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北魏政權為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秩序,頒行均田製。先審定戶籍,再按戶口分配土地,實行新的租調製。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製在當時地曠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損害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於生産發展和穩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開墾,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農業的發展,使養蠶、牧畜、釀造等農村副業也發展起來,改變了北方荒涼殘破的景象。
  漢化政策。北魏統治下的中原,以漢族為主,具有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消除鮮卑與漢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即封建化,在服飾、語言、喪葬、通婚、吏治、門閥等制度方面都有相關的漢化規定。這些改革促進了北方各少數民族進入封建社會,適應了各族人民間的自然融合趨勢,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社會經濟的發展
  西晉末年,拓跋力微之孫拓跋犄盧,曾因幫助西晉並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政府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東晉鹹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設官分職,製定刑法,國傢機構逐步完備。什翼犍頻繁進行大規模戰爭,擄掠數以萬計的牲畜和人口。他把這些戰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勞大小賞賜臣下,牲畜變成了私産,俘虜變成了奴隸。這說明,拓跋部在西晉時期,已經成功地進入奴隸主占有製的階級社會了。
  在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産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後,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於兵革,斃於饑饉,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鬥爭,生産關係得到了調整,生産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後,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餘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後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後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製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隨着商業的發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調查顯示,北魏大約有500萬戶,3000萬口居民。
  北魏的衰亡
  隨着生産的發展和鮮卑貴族漢化的加深,北魏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高陽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園囿像皇宮一樣豪華,僮僕多達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費數萬錢。他與河間王元琛鬥富,奢侈豪華程度超過西晉的石崇、王愷。被稱為餓虎將軍的元暉作吏部尚書時,賣官鬻職都有定價,人們稱吏部為賣官的市場,稱這些官吏為白晝的劫賊。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斂無已。他們徵收租調時,恢復長尺、大鬥、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農民傢破人亡。破産農民紛紛投靠豪強,重新淪為依附農民,或逃避賦役,入寺為僧尼。
  北魏控製的編戶日益減少,影響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統治者除加重剝削未逃亡的農民外,多次檢括逃戶,搜捕逃亡的農民。因而引起農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慶領導的大乘教起義,公開宣稱“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政府動員了十萬軍隊纔鎮壓下去。
  北魏初年,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脅,東起赤城(今屬河北),西至五原修築長城;在沿邊要害處設置軍事據點,即沃野等六鎮。六鎮鎮將由鮮卑貴族擔任,鎮兵多是拓跋族成員或中原的強宗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遷都洛陽後,北方防務逐漸不被重視,鎮將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升遷睏難。因而他們對北魏政府嚴重不滿,鎮兵的地位更是日趨低賤,與謫配的罪犯和俘虜為伍,受到鎮將、豪強殘酷的奴役和剝削,加之塞外的柔然不時進擾掠奪,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睏難。正光四年(523),終於爆發了六鎮起義。關隴、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義。激烈的階級鬥爭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邊鎮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展勢力。肆州秀容(山西朔縣北)的爾朱榮,聚集了北鎮豪強和流民,勢力發展最快。武泰元年(528),鬍太後毒死孝明帝,自居攝政,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藉口,進軍洛陽,在河陰將鬍太後及大臣兩千餘人殺死,控製朝政。此後,內亂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歡控製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滅亡。
  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幹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即後宮女性衹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 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後,即當保姆照顧太子新君繼位後被封為太後。北魏有三種皇太後,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前任皇帝運氣好沒生兒子活下來的皇后。
  科學文化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農書。賈思勰,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産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傢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後,他開始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並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産,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産技術,嚮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産知識。中年以後,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産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産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産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纍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北魏還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散文傢——酈道元,他以《水經》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註》。酈道元,字善長,範陽涿鹿 (今河北省涿縣)人,大約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親都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權中做過官。他的父親做過山東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後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做過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縣)、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東荊州(今河南唐河縣)做過地方官。據史書記載,酈道元為官素以嚴猛著稱。他在地方做官時,對於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業做了許多好事,很有成績。他執法很嚴,官吏都怕他,不敢為非作歹,盜賊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時,他不畏避權勢人物,敢於揭露他們幹的壞事,因而不少權勢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今陝西西安一帶)刺史肖寶夤企圖反對北魏政權,憎恨酈道元的人為了達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藉刀殺人的陰謀,故意慫恿北魏政權派酈道元去西安一帶任關右大使。肖寶夤果然懷疑酈道元是要去與他作對,於是派部下半路劫殺。當酈道元赴任行至陰盤驛亭 (今陝西臨潼縣東)時,受到肖部的圍困。建在山岡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岡下,被圍困後吃水斷絶。酈道元一行雖然在山岡上打井,尋找水源,但打井十幾丈深,仍然沒有水,最後水盡力窮,酈道元和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兒子同時被殺害。臨死的時候,酈道元還怒目厲聲呵斥叛賊,表現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文學方面,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徵,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水經註》從文學角度看,也不愧為一本文字優美的遊記。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它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佈很廣,西起今甘肅,東至今遼寧,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竜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竜山萬佛洞,河南鞏義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běi wèi běi wèi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後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參看〖南北朝〗。
秦漢之際魏豹建立的政權 Wei Bao Qin and Han government established
  指 秦 漢 之際 魏豹 建立的政權。《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漢 王發 蜀漢 ,定 三秦 ;涉 西河 之外,援 上黨 之兵;下 井陘 ,誅 成安君 ;破 北魏 。” 司馬貞 索隱:“謂 魏豹 也。 豹 在 河 北故也。亦謂 西魏 ,以 大梁 在 河 南故也。”
朝代名
  朝代名。亦稱 後魏 (386-534)。 北朝 諸國之一。 鮮卑 人 拓跋珪 所建。後來分裂為 東魏 和 西魏 。《陳書·何之元傳》:“ 獫狁 孔熾,鯁我中原,始自一君,終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為 北魏 ,既分之後 高氏 所輔為 東魏 , 宇文 所挾為 西魏 ,所以相分別也。”
指魏碑體
  指魏碑體。《冷眼觀》第七回:“右首是 陶濬旦 的北魏‘避月閣十八歲小影’八個大字。”
北魏(386-534)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稱王建國,至534年北魏孝武帝兵敗逃往長安投奔宇文泰,歷經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初,建都雲中,盛樂(今內蒙古 和林格爾),398年,遷都於平城(今大同),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拓跋宏493年起遷都洛陽,大舉改革。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北魏簡史
  1、道武帝建立北魏北魏的崛起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竜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着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嚮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于云中(今內蒙古托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公元395年,後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東南)大敗後燕軍,並乘勝南下,奪取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重要城鎮,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為北方的強大勢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稱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奬勵農業生産,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2、北魏太武帝馬踏漠北,一統北方
   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承其前業,擢用漢族大地主範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渤海高允、廣平遊雅、太原張偉等數百人擔任官職,形成了拓跋貴族與漢人世傢豪族的聯合封建政權,國勢大盛,拓跋嗣死後,16歲的拓跋燾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勝多,頂住了當時北方大漠政權——柔然的瘋狂入侵。拓跋燾開始主動反擊柔然,先後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戰果最為輝煌(參見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戰)徵服了漠北一帶,柔然臣服,為日後統一北方又邁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對柔然的作戰中,俘獲的牛羊駱駝等牲畜也為北魏緩解了後來的饑荒。
  於公元427年,用3萬騎兵攻破了堅不可摧的統萬城,從此北魏統一北方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於公元431年滅夏,平山鬍,西逐吐𠔌渾,又於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復歸於統一,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燾馬踏漠北,擊敗柔然,避免了又一次的中原混戰。
  拓跋燾統一北方,結束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同時為以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創造了較為安定的環境。
  3、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在位期間,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實行均田製和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者力求限製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使鮮卑貴族進一步封建化,並與漢族地主緊密結合,更有效地共同統治各族人民。因此馮太後和魏孝文帝元宏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頓吏治。延興二年(472),政府規定,地方牧守治績好的可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②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衹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鬥、長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頒布俸祿製,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賣,離職時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𠔌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傢。桑田種植 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傢,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見均田製)。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製,采用鄰、裏、黨的鄉官組織,抑製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⑥十年,孝文帝對租調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鮮卑舊貴族和保守勢力的反對,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⑧孝文帝改革鮮卑舊俗,主要是禁着鬍服,改穿漢人服裝;朝廷上禁鮮卑語,改說漢話;規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後,不得歸葬平城,並改他們的籍貫為河南洛陽,改鮮卑姓為漢姓;鮮卑貴族門閥化,提倡他們與漢族高門通婚。⑨太和中,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傢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均田製政策。北方廣大地區由於戰亂,戶口流徙,田園荒蕪,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北魏政權為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秩序,頒行均田製。先審定戶籍,再按戶口分配土地,實行新的租調製。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製在當時地曠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損害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於生産發展和穩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開墾,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農業的發展,使養蠶、牧畜、釀造等農村副業也發展起來,改變了北方荒涼殘破的景象。
   漢化政策。北魏統治下的中原,以漢族為主,具有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消除鮮卑與漢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即封建化,在服飾、語言、喪葬、通婚、吏治、門閥等制度方面都有相關的漢化規定。這些改革促進了北方各少數民族進入封建社會,適應了各族人民間的自然融合趨勢,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4、社會經濟的發展
   西晉末年,拓跋力微之孫拓跋犄盧,曾因幫助西晉並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政府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東晉鹹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設官分職,製定刑法,國傢機構逐步完備。什翼犍頻繁進行大規模戰爭,擄掠數以萬計的牲畜和人口。他把這些戰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勞大小賞賜臣下,牲畜變成了私産,俘虜變成了奴隸。這說明,拓跋部在西晉時期,已經成功地進入奴隸主占有製的階級社會了。
  在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産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後,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於兵革,斃於饑饉,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鬥爭,生産關係得到了調整,生産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後,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餘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後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後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製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隨着商業的發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調查顯示,北魏大約有500萬戶,3000萬口居民。
  5、北魏的衰亡
   隨着生産的發展和鮮卑貴族漢化的加深,北魏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高陽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園囿像皇宮一樣豪華,僮僕多達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費數萬錢。他與河間王元琛鬥富,奢侈豪華程度超過西晉的石崇、王愷。被稱為餓虎將軍的元暉作吏部尚書時,賣官鬻職都有定價,人們稱吏部為賣官的市場,稱這些官吏為白晝的劫賊。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斂無已。他們徵收租調時,恢復長尺、大鬥、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農民傢破人亡。破産農民紛紛投靠豪強,重新淪為依附農民,或逃避賦役,入寺為僧尼。
  北魏控製的編戶日益減少,影響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統治者除加重剝削未逃亡的農民外,多次檢括逃戶,搜捕逃亡的農民。因而引起農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慶領導的大乘教起義,公開宣稱“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政府動員了十萬軍隊纔鎮壓下去。
  北魏初年,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脅,東起赤城(今屬河北),西至五原修築長城;在沿邊要害處設置軍事據點,即沃野等六鎮。六鎮鎮將由鮮卑貴族擔任,鎮兵多是拓跋族成員或中原的強宗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遷都洛陽後,北方防務逐漸不被重視,鎮將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升遷睏難。因而他們對北魏政府嚴重不滿,鎮兵的地位更是日趨低賤,與謫配的罪犯和俘虜為伍,受到鎮將、豪強殘酷的奴役和剝削,加之塞外的柔然不時進擾掠奪,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睏難。正光四年(523),終於爆發了六鎮起義。關隴、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義。激烈的階級鬥爭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邊鎮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展勢力。肆州秀容(山西朔縣北)的爾朱榮,聚集了北鎮豪強和流民,勢力發展最快。武泰元年(528),鬍太後毒死孝明帝,自居攝政,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藉口,進軍洛陽,在河陰將鬍太後及大臣兩千餘人殺死,控製朝政。此後,內亂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歡控製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滅亡。
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幹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即後宮女性衹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後,即當保姆照顧太子新君繼位後被封為太後。北魏有三種皇太後,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前任皇帝運氣好沒生兒子活下來的皇后。
科學文化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農書。賈思勰,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産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傢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後,他開始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並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産,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産技術,嚮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産知識。中年以後,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産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産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産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纍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北魏還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散文傢——酈道元,他以《水經》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註》。酈道元,字善長,範陽涿鹿 (今河北省涿縣)人,大約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親都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權中做過官。他的父親做過山東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後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做過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縣)、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東荊州(今河南唐河縣)做過地方官。據史書記載,酈道元為官素以嚴猛著稱。他在地方做官時,對於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業做了許多好事,很有成績。他執法很嚴,官吏都怕他,不敢為非作歹,盜賊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時,他不畏避權勢人物,敢於揭露他們幹的壞事,因而不少權勢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今陝西西安一帶)刺史肖寶夤企圖反對北魏政權,憎恨酈道元的人為了達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藉刀殺人的陰謀,故意慫恿北魏政權派酈道元去西安一帶任關右大使。肖寶夤果然懷疑酈道元是要去與他作對,於是派部下半路劫殺。當酈道元赴任行至陰盤驛亭 (今陝西臨潼縣東)時,受到肖部的圍困。建在山岡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岡下,被圍困後吃水斷絶。酈道元一行雖然在山岡上打井,尋找水源,但打井十幾丈深,仍然沒有水,最後水盡力窮,酈道元和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兒子同時被殺害。臨死的時候,酈道元還怒目厲聲呵斥叛賊,表現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文學方面,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徵,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水經註》從文學角度看,也不愧為一本文字優美的遊記。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它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佈很廣,西起今甘肅,東至今遼寧,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竜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竜山萬佛洞,河南鞏義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雲岡石窟
北魏帝王年表
  廟號謚號姓名年號使用時間—獻明皇帝(北魏太祖追崇)拓跋寔——北魏太祖(初謚烈祖)(西魏文帝改為烈祖)道武皇帝(初謚宣武皇帝)拓跋圭登國386年—396年皇始396年—398年天興398年—404年天賜404年—409年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永興409年—413年神瑞414年—416年泰常416年—423年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始光424年—428年神麚428年—431年延和432年—434年太延435年—440年太平真君440年—451年正平451年—452年—南安隱王拓跋餘承平或永平452年北魏恭宗(北魏高宗追崇)景穆皇帝拓跋晃——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瀎興安452年—454年興光454年—455年太安455年—459年和平460年—465年北魏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天安466年—467年皇興467年—471年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拓跋宏)延興471年—476年承明476年太和477年—499年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景明500年—503年正始504年—508年永平508年—512年延昌512年—515年北魏肅宗孝明皇帝元詡熙平516年—518年神龜518年—520年正光520年—525年孝昌525年—527年武泰528年—元氏—528年—元釗建義528年北魏肅祖(北魏敬宗追崇)文穆皇帝元勰———孝宣皇帝(北魏敬宗追崇)元劭——北魏敬宗孝莊皇帝(初謚武懷皇帝)元子攸建義528年永安528年-530年—長廣敬王元曄建明530年-531年—節閔皇帝元恭普泰531年-532年—元朗中興531年-532年—武穆皇帝(孝武皇帝追崇)元懷———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太昌532年永興532年永熙532年-534年註釋
  北魏孝文帝下令將國姓由拓跋改為元。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 孝莊帝登基後未改元。 《魏書》作前廢帝,《北史》、《北齊書》作節閔帝。 《魏書》作後廢帝。 《魏書》作出帝,《北史》、《北齊書》作孝武帝。
百科辭典
  Beiwei
  北魏
    北朝之一,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後在中國北部重建統一的封建王朝。鮮卑族拓跋□所建。歷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386~534)。
    建國立製 東漢末年鮮卑族的檀石槐政權瓦解以後,許多鮮卑及號稱鮮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活動,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又稱“索頭鮮卑”、遊牧為生。310年,西晉封拓跋猗盧為代公,314年,進封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今山西渾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國(見代)。376年,代國為前秦所滅。肥水之戰後,拓跋□於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亦稱拓跋魏、元魏、後魏。天興元年(398),拓跋□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北魏“傳祚無窮”瓦當 山西大同出土
    魏道武帝拓跋□建國時,拓跋部正處於原始公社組織繼續解體,奴隸製還極不成熟的階段。拓跋□解散部落組織,使鮮卑部民分土定居,由氏族組織轉變為地域組織,從遊牧經濟轉嚮農業經濟。皇始元年(396),拓跋□攻占後燕的並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始建臺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中央官尚書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天賜三年(406)下令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縣置三令長,其中一人為拓跋宗室,其餘為非宗室的鮮卑人或漢人。北魏政府面對漢族地區宗族強盛、塢堡甚多的局面,依靠那些宗族主作為統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護之製,由各地宗主來督護地方,負責徵收租課和徵發兵役徭役,實際上起着地方基層政權的作用。
    拓跋□推行勸課農耕,發展生産的政策。登國九年(394)打敗匈奴別部劉庫仁和劉衛辰兩部,占領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至□陽塞(今內蒙古包頭東)外以後,在此實行大規模屯田,效果很好。拓跋□破後燕,於天興元年強迫後燕境內數十萬漢族和其他各族勞動人民遷往平城附近,計口授田,分給他們耕牛農具,發展農業生産,使經濟力量不斷增強。
    前期政治 天賜六年拓跋□死,子拓跋嗣(明元帝)繼位。明元帝在位時對南朝劉宋發動進攻,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司、兗、豫等州的大部分地區。泰常八年(423),明元帝死,其子拓跋燾(即魏太武帝拓跋燾)繼位,他先後滅夏、北燕,於延和元年(439)滅北涼,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結束了一百多年北方十六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北朝從此開始。太平真君十年(449),太武帝又親率大軍擊敗北方的柔然,使其北徙,消除了長期以來對北魏的嚴重威脅。接着揮師南下,兵鋒直抵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此時北魏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遼河,南至江淮。
     北魏帝係表
    北魏建國後,其社會躍入封建製,生産力逐步發展。但在統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濃厚的奴隸製殘餘,特別是在統一北方以前,繼續將戰爭中擄掠的人口沒為奴婢,賞賜給諸王貴族和有戰功者,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勞動。賦稅方面,在推行宗主督護製的地區,平均每戶每年的戶調是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徵收的調外之費帛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臨時徵調,動輒每戶要交三十、五十石粟。當時官吏沒有正式的俸祿,貪污、賄賂、高利貸公行。太武帝統治期間,大將公孫軌到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去時單馬執鞭,回來則從車百輛。拓跋統治者推行民族岐視政策。在戰爭中,被驅迫當兵的各族人民在前衝鋒,鮮卑騎兵在後驅逼。十二年,太武帝圍攻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時,寫信給劉宋守將臧質說,攻城的都不是我鮮卑人,你殺了他們,免得他們將來造反。北魏為了鎮壓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盧水鬍等族聚居的地區設置軍
英文解釋
  1. 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34),  on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法文解釋
  1. n.  Dynastie Wei du Nord (386-534)
近義詞
北魏
元魏
北魏
相關詞
皇帝歷史名人南北朝上下五千年歷史事件人物歷史人物曹操
三國公主西漢中國歷史封田製百科大全
北齊皇后軍事傢北周百科辭典西魏歷史官吏
大臣山東中醫醫傢中醫詞典更多結果...
包含詞
北魏鄉
分類詳情
西魏東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