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相同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簡稱元素。 |
huà xué yuán sù huà xué yuán sù |
原子核中質子數相同,因而電荷數也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例如碳就是一種化學元素,因為碳不論以單質形式或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它的核電荷數總是6。現在已經發現的化學元素有106,簡稱“元素” |
|
【拼音】:huà xué yuán sù
【英譯】:Chemical element
【解釋】:關於元素的學說,即把元素看成構成自然界中一切實在物體的最簡單的組成部分的學說,早在遠古就已經産生了。不過,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質的一種具體形式的這種近代觀念並不存在。無論在我國古代的哲學中還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學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或是物質所具有的基本性質。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大約在公元前900年前後,我國西周時代的《易經》中有這樣幾句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一個以"太極"為中心的世界創造說。
到公元前403一公元前221年,我國戰國時代又出現一些萬物本源的論說,如《老子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如《管子·水地》中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
我國的五行學說是具有實物意義的,但有時又表現為基本性質。我國的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戰國末年的《尚書》中,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麯直,金日從革,土愛(曰)稼穡。"譯成今天的語言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性質潤物而嚮下,火的性質燃燒而嚮上。木的性質可麯可直,金的性質可以熔鑄改造,土的性質可以耕種收穫。"在稍後的《國語》中,五行較明顯地表示了萬物原始的概念。原文是:"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譯文是:"和諧纔是創造事物的原則,同一是不能連續不斷永遠長有的。把許多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使它們得到平衡,這叫做和諧,所以能夠使物質豐盛而成長起來。如果以相同的東西加合在一起,便會被拋棄了。所以,過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結合造成萬物。"
在古印度哲學家的思想中也有和我國五行相似的所謂五大。這就是公元前7世紀一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學者卡皮拉(Kapila)提出來的地、水、火、風、空氣。
西方自然哲學來自希臘。被尊為希臘七賢之一的唯物哲學家塔萊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希臘最早的思想傢阿那剋西米尼認為組成萬物的是氣。被稱為辯證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剋利特(Heraclito,公元前535一公元前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古希臘的自然科學家、醫生恩培多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0一公元前430)綜合了以前的哲學家們的見解,在他們所指的水、氣和火之外,又加上土,稱為四元素。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綜合了但也歪麯了這些樸素的唯物主義的看法,提出"原性學說"。他認為自然界中是由4種相互對立的"基本性質"--熱和冷、幹和濕組成的。它們的不同組合,構成了火(熱和幹)、氣(熱和濕)、水(冷和濕)、土(冷和幹)4種元素。"基本性質"可以從原始物質中取出或放進,從而引起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這樣,宇宙的本源、世界的基礎便不是物質實體,而且可以離開實物而獨立存在的"性質"了,這就導嚮唯心主義了。
13-14世紀,西方的煉金術士們對亞裏士多德提出的元素又作了補充,增加了3種元素:水銀、硫磺和????。這就是煉金術士們所稱的三本原。但是,他們所說的水銀、硫磺、????衹是表現着物質的性質:水銀--金屬性質的體現物,硫磺--可燃性和非金屬性質的體現物,????--溶解性的體現物。
到16世紀,瑞士醫生帕拉塞爾士把煉金術士們的三本原應用到他的醫學中。他提出物質是由3種元素--????(肉體)、水銀(靈魂)和硫磺(精神)按不同比例組成的,疾病産生的原因是有機體中缺少了上述3種元素之一。為了醫病,就要在人體中註人所缺少的元素。
無論是古代的自然哲學家還是煉金術士們,或是古代的醫藥學家們,他們對元素的理解都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或者是臆測的方式解决的。衹是到了17世紀中葉,由於科學實驗的興起,積纍了一些物質變化的實驗資料,纔初步從化學分析的結果去解决關於元素的概念。
1661年英國科學家玻意耳對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和煉金術士們的三本原表示懷疑,出版了一本《懷疑派的化學家》小册子。書中寫道:"現在我把元素理解為那些原始的和簡單的或者完全未混合的物質。這些物質不是由其他物質所構成,也不是相互形成的,而是直接構成物體的組成成分,而它們進入物體後最終也會分解。"這樣,元素的概念就表現為組成物體的原始的和簡單的物質。
拉瓦錫在肯定和說明究竟哪些物質是原始的和簡單的時候,強調實驗是十分重要的。他把那些無法再分解的物質稱為簡單物質,也就是元素。
此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裏,元素被認為是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的簡單物質。這就把元素和單質兩個概念混淆或等同起來了。
而且,在後來的一段時期裏,由於缺乏精確的實驗材料,究竟哪些物質應當歸屬於化學元素,或者說究竟哪些物質是不能再分的簡單物質,這個問題也未能獲得解决。
拉瓦錫在1789年發表的《化學基礎論說》一書中列出了他製作的化學元素表,一共列舉了33種化學元素,分為4類:
1.屬於氣態的簡單物質,可以認為是元素:光、熱、氧氣、氮氣、氫氣。
2.能氧化和成酸的簡單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酸基、氫氟酸基、硼酸基。
3.能氧化和成????的簡單金屬物質:銻、砷、銀、認鑽、銅、錫。鐵、錳、汞、鉬、金、鉑、鉛、鎢、鋅。
4.能成????的簡單土質:石灰、苦土、重土、礬土、硅土。
從這個化學元素表可以看出,拉瓦錫不僅把一些非單質列為元素,而且把光和熱也當作元素了。
拉瓦錫所以把????酸基、氫氟酸基以及硼酸基列為元素,是根據他自己創立的學說即一切酸中皆含有氧。????酸,他認為是????酸基和氧的化合物,也就是說,是一種簡單物質和氧的化合物,因此????酸基就被他認為是一種化學元素了。氫氟酸基和硼酸基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在"簡單非金屬物質"前加上"能氧化和成酸的"的道理也在於此。在他認為,既然能氧化,當然能成酸。
至於拉瓦錫元素表中的"土質",在19世紀以前,它們被當時的化學研究者們認為是元素,是不能再分的簡單物質。"土質"在當時表示具有這樣一些共同性質的簡單物質,如具有鹼性,加熱時不易熔化,也不發生化學變化,幾乎不溶解於水,與酸相遇不産生氣泡。這樣,石灰(氧化鈣)就是一種土質,重土--氧化鋇,苦土--氧化鎂,硅土--氧化硅,礬土--氧化鋁。在今天它們是屬於減土族元素或土族元素的氧化物。這個"土"字也就由此而來。
19世紀初,道爾頓創立了化學中的原子學說,並着手測定原子量,化學元素的概念開始和物質組成的原子量聯繫起來,使每一種元素成為具有一定(質)量的同類原子。
1841年,貝齊裏烏斯根據已經發現的一些元素,如硫、磷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事實,硫有菱形硫、單斜硫,磷有白磷和紅磷,創立了同(元)素異形體的概念,即相同的元素能形成不同的單質。這就表明元素和單質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不相同的。
19世紀後半葉,在門捷列夫建立化學元素周期係的時間裏,明確指出元素的基本屬性是原子量。他認為元素之間的差別集中表現在不同的原子量上。他提出應當區分單質和元素兩個不同概念,指出在紅色氧化汞(H滬)中並不存在金屬汞和氣體氧,衹是元素汞和元素氧,它們以單質存在時纔表現為金屬和氣體。
不過,隨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19世紀末,電子、X射綫和放射性相繼被發現,導致科學家們對原子的結構進行了研究。1913年英國化學家索迪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而原子量不同的同一元素的異體,它們位於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方格位置上。
其後,英國物理學家阿斯頓在1921年證明大多數化學元素都有不同的同位素。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質量按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質量分數求得的平均值。
在這同一時期裏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在1913年係統地研究了由各種元素製成的陰極所得的X射綫的波長,指出元素的特徵是這個元素的原子的核電荷數,也就是後來確定的原子序數。
這樣,如果把同位素看作是幾種不同的單獨的元素,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决定元素的原子的特徵不是原子量,而是它的核電荷數。
1923年,國際原子量委員會作出决定:化學元素是根據原子核電荷的多少對原子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把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稱為一種元素。
當然,直到今天,人們對化學元素的認識過程也沒有完結。當前化學中關於分子結構的研究,物理學中關於核粒子的研究等都在深入開展,可以預料它將帶來對化學元素的新認識。
【1~119號化學元素】
1 H 氫 1.0079
2 He 氦 4.0026
3 Li 鋰 6.941
4 Be 鈹 9.0122
5 B 硼 10.811
6 C 碳 12.011
7 N 氮 14.007
8 O 氧 15.999
9 F 氟 18.998
10 Ne 氖 20.17
11 Na 鈉 22.9898
12 Mg 鎂 24.305
13 Al 鋁 26.982
14 Si 硅 28.085
15 P 磷 30.974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3
18 Ar 氬 39.94
19 K 鉀 39.098
20 Ca 鈣 40.08
21 Sc 鈧 44.956
22 Ti 鈦 47.9
23 V 釩 50.94
24 Cr 鉻 51.996
25 Mn 錳 54.938
26 Fe 鐵 55.84
27 Co鈷 58.9332
28 Ni 鎳 58.69
29 Cu 銅 63.54
30 Zn 鋅 65.38
31 Ga 鎵 69.72
32 Ge 鍺 72.5
33 As 砷 74.922
34 Se 硒 78.9
35 Br 溴 79.904
36 Kr 氪 83.8
37 Rb 銣 85.467
38 Sr 鍶 87.62
39 Y 釔 88.906
40 Zr 鋯 91.22
41 Nb 鈮 92.9064
42 Mo 鉬 95.94
43 Tc 鍀 (99)
44 Ru 釕 161.0
45 Rh 銠 102.906
46 Pd 鈀 106.42
47 Ag 銀 107.868
48 Cd 鎘 112.41
49 In 銦 114.82
50 Sn 錫 118.6
51 Sb 銻 121.7
52 Te 碲 127.6
53 I 碘 126.905
54 Xe 氙 131.3
55 Cs 銫 132.905
56 Ba 鋇 137.33
57~71 La~Lu鑭係
57 La 鑭 138.9
58 Ce 鈰 140.1
59 Pr 鐠 140.9
60 Nd 釹 144.2
61 Pm 鉕 (147)
62 Sm 釤 150.3
63 Eu 銪 151.96
64 Gd 釓 157.25
65 Tb 鋱 158.9
66 Dy 鏑 162.5
67 Ho 鈥 164.9
68 Er 鉺 167.2
69 Tm 銩 168.9
70 Yb 鐿 173.04
71 Lu 鑥 174.967
72 Hf 鉿 178.4
73 Ta 鉭 180.947
74 W 鎢 183.8
75 Re 錸 186.207
76 Os 鋨 190.2
77 Ir 銥 192.2
78 Pt 鉑 195.08
79 Au 金 196.967
80 Hg 汞 200.5
81 Tl 鉈 204.3
82 Pb 鉛 207.2
83 Bi 鉍 208.98
84 Po 釙 (209)
85 At 砹 (201)
86 Rn 氡 (222)
87 Fr 鈁 (223)
88 Ra 鐳 226.03
89~103 Ac~Lr錒係
89 Ac 錒 (227)
90 Th 釷 232.0
91 Pa 鏷 231.0
92 U 鈾 238.0
93 Np 鎿 (237)
94 Pu 鈈 (239,244)
95 Am 鎇 (243)
96 Cm 鋦 (247)
97 Bk 錇 (247)
98 Cf 鐦 (251)
99 Es 鎄 (252)
100 Fm 鐨 (257)
101 Md 鍆 (258)
102 No 鍩 (259)
103 Lr 鐒 (262)
104 Rf 釒盧 (261)
105 Db 釒杜 (262)
106 Sg 釒喜 (266)
107 Bh 釒波 (264)
108 Hs 釒黑 (277)
109 Mt 釒麥 (268)
110 Ds 釒達 (281)
111 Rg 釒侖 (272)
112 Uub
113 Uut
114 Uuq
115 Uup
116 Uuh
117 Uus
118 Uuo
119 Uue
元素簡介:
1. H 氫 qīng 1.00794(7)
氫[hydrogenium]。氣體元素符號。無色無臭無味。是元素中最輕的。工業上用途很廣。{氫
氣}
1H 氕[protium]。原子核中有一個質子,是氫的主要成分,普通的氫中含有99.98%的氕。
D 或21H 氘[deuterium]。原子核中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普通的氫中含有0.02%的氘。
用於熱核反應。{重氫}
T或31H 氚[tritium]。原子核中有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有放射性。{超重氫}
2. He 氦 haì 4.002602(2)
氦[helium]。氣體元素符號。無色無臭無味,在大氣層含量極少,化學性質極不活潑。
用來填充燈泡和霓虹燈管,也用來製造泡沫塑料。液態的氦常用做製冷劑。{氦氣}
3. Li 鋰 lǐ 6.941(2)
鋰[lithium]。金屬元素符號。銀白色,在空氣中易氧化而變黑,質軟,是金屬中最輕的
化學性質活潑。用於原子能工業和冶金工業,也用來製特種合金、特種玻璃等。
4. Be 鈹 pí 9.012182(3)
鈹[beryllium]。金屬元素符號。灰白色,質硬而輕。用於原子能工業中,鈹鋁合金用來製
飛機、火箭等。
5. B 硼 pēng 10.811 (5)
硼[Boron]。金屬元素符號。黑色或銀灰色固體。晶體硼為黑色,熔點約2300°C,沸點3658°C,密度2.34/釐米³,硬度僅次於金剛石,較脆。
6. C 碳 tan 12.011 (6)
碳[Carbonium]。碳是一種非金屬元素。碳是一種很常見的元素,它以多種形式廣泛存在於大氣和地殼之中。碳單質很早就被人認識和利用,碳的一係列化合物——有機物更是生命的根本。
7. N 氮 dàn 14.007 (7)
氮[nitrogen]。氣體元素符號。元素名來源於希臘文,原意是“硝石”。1772年由瑞典藥劑師捨勒和英國化學家盧瑟福同時發現,後由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確定是一種元素。氮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046%,自然界絶大部分的氮是以單質分子氮氣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中,氮氣占空氣體積的78%。氮的最重要的礦物是硝酸????。氮有兩種天然同位素:氮14和氮15,其中氮14的豐度為99.625%。 |
|
huaxue yuansu
化學元素
chemical elements
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例如,氧元素就是所有的核電荷數為8的氧原子的總稱。化學元素能夠互相化合,形成復雜的物質,稱為化合物。化合物的數目幾乎是無限的,因此,在自然界裏,物質的種類雖然非常多,但組成這些物質的化學元素並不多。到1987年為止,已經確認的化學元素共有 109種(見彩圖元素周期表)。其中,常溫下是氣體的有11種,它們是氫、氟、氯、氧、氮、氦、氖、氬、氪、氙、氡;兩種是液體,它們是汞和溴;其他都是固體。在這些化學元素中,有28種是放射性元素,其中,8種是天然放射性元素;20種是自然界極少存在或完全沒有的,是用核反應製取的人工放射性元素。
元素概念的演變 從古至今,哲學家和科學家一直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麽組成的。最古老的希臘哲學家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泰勒斯認為這種元素是水;赫拉剋利特認為是火;阿那剋西米尼則認為是空氣。後來,恩培多剋勒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四種元素組成的,它們是空氣、土、火、水。亞裏士多德贊成恩培多剋勒的觀點,並加以發展,他在《發生和消滅》一書中論證物質組成時說:以四種最原始的性質──熱、冷、幹、濕──為基礎,把它們成對地組合起來,就構成了這四種元素。例如,空氣具有熱和濕的性質;土具有冷和幹的性質;火具有幹和熱的性質;水具有濕和冷的性質。因此,由這四種元素構成的萬物,就具有由這四種基本性質組合起來的各種各樣的性質。這種觀點稱為四元素說。上述觀念在哲學界統治了兩千年左右。
中世紀末,科學家做了許多化學實驗。他們發現,很多物質的性質難以用幹、冷、濕、熱這四種性質來說明。於是,他們又用硫表示可燃性;????表示不可燃性;汞表示液體的揮發性。因此,又有了三元素(或稱三要素)說,認為物質是由硫、汞、????三種基本元素構成的。
1661年,英國化學家R.玻意耳在《懷疑派化學家》一書中指出,不論是四元素說,或是三元素說中所提出的元素,都不是真正的化學元素。他在書中第一次為化學元素下了科學的定義:“它們應當是某種不由任何其他物質所構成的或是互相構成的、原始的和最簡單的物質”。“應該是一些具有確定性質的、實在的、可覺察到的實物,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為更簡單的某些實物”。這一定義為化學家研究物質的組成指明了方向。
1789年,法國化學家A.-L.拉瓦錫根據玻意耳的定義,提出了第一張化學元素表。
拉瓦錫的化學元素表
在當時的實驗條件下,鎂氧、硅石、石灰、鋇土、礬土都是十分穩定的、不能被分解的物質,因此拉瓦錫把它們看作化學元素。直到1808年,英國化學家H.戴維用電解法製得了金屬鎂、鈣、鍶、鋇,石灰等纔不再被看成是化學元素。
1803年,英國化學家J.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他指出,化學元素是由原子組成的,因此,又出現了化學元素的新定義:“同種的原子稱為元素”。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他們還發現了同位素,並認識到同種元素的原子核裏所含的核電荷數(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可以不同。同一種元素可以存在着原子質量不同的幾種同位素,决定元素化學性質的主要因素是核外電子數和核電荷數。於是,又出現了現代化學元素定義:化學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這一定義闡明了化學元素的本質。
起源 當今,大多數科學家能夠接受的元素起源的假設是:質子聚變和中子俘獲是宇宙中形成化學元素的兩個主要過程。這種假設認為,宇宙中所有化學元素都 |
|
- n.: element, helium, chemical element
|
|
元素 |
|
醫藥 | 化學 | 金屬 | 營養學 | 音樂 | 物理化學 | thingspast | 百科大全 | 元素 | 煤 | 石油 | 化工 | 原子 | 放射性 | 鹼金屬 | 第7周期元素 | 放射性元素 | 元素周期表 | 漢字 | 惰性氣體 | 百科辭典 | 零族元素 | 更多結果... |
|
|
化學元素111 | 化學元素名 | 化學元素鎂 | 化學元素鐨 | 四化學元素 | 化學元素地層 | 化學元素之最 | 化學元素符號 | 三化學元素鎂 | 化學元素分析儀 | 化學元素的發現 | 化學元素周期表 | 化學元素分析儀器 | 化學元素活潑性順序表 | 漢英化學元素化工詞彙 | 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依賴關係 | 四、化學元素 | 化學元素:鐨(fm) | 〖三〗【化學元素鎂mg】 | |
|
|
錒係元素 | 鹼金屬 | 鹼土金屬 | 鹵素 | 非金屬 | 硼族元素 | 稀有氣體 | 鉛 | 鈣 | 鉳 | 主族金屬 | 氮 | 氟 | 氙 | 鈥 | 氧族元素 | 氮族元素 | 碳族元素 | 過渡金屬 | 金屬元素 | 鑭係元素 | 自然元素 | 主族金屬元素 | ???? | 鎵 | 銥 | 鑥 | 類金屬 | ???? | ???? | ???? | F區元素 | 人工合成元素 | 第7周期元素 | 第8周期元素 | 第1周期元素 | 第2周期元素 | 第3周期元素 | 第4周期元素 | 第5周期元素 | 第6周期元素 | 金 | 銀 | 銅 | 硅 | 鋅 | 氧 | 碳 | 鑭 | 釙 | 錫 | 硫 | 銻 | 鎢 | 鋁 | 鐵 | 鉑 | 汞 | 鉍 | 釓 |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