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 : 農業工程類 : 農林牧漁 > 農業
目錄
·nóngyè nóngyè·指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産事業 Means the cultivation of crops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business·農 業 Agriculture
·生産結構和産量變化 Changes in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相關術語 Related Terms·農業污染 Agricultural pollution
·農業生産活動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農業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農業的英文及解釋 Agriculture and explanations in English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Yuan Longping: "Father of Hybrid Rice"·“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 "Father of hybrid rice world" Yuan Longping of course difficult·農業稅(nónɡ yè shuì) Agricultural tax (nónɡ yè shuì)
·精準農業 Precision Agriculture·經濟百科 Economic Wikipedia·會計百科 Accounting Wikipedia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物理百科 Physics Encyclopedia·英文解釋
·法文解釋·近義詞·相關詞
·包含詞·分類詳情·更多結果...
nóngyè nóngyè
  耕作土壤、收穫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科學和技藝
指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産事業 Means the cultivation of crops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business
  指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産事業。《亢倉子·農道》:“古先聖主之所以理人者,先務農業。”《漢書·兒寬傳》:“ 寬 既治民,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於得人心。”《魏書·良吏傳·鹿生》:“時三 齊 始附,人懷苟且,蒲博終朝,頗廢農業。” 毛澤東 《論人民民主專政》:“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按,現代在國民經濟中的農業,還包括林業、漁業和農村副業等項生産在內。
農 業 Agriculture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産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産業。農業屬於第一産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 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産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産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産品。
  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産品的生産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兩大類。土地是農業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産資料,勞動對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産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産的首要條件。它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資金和出口物資。農村又是工業品的最大市場和勞動力的來源。
  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勞動對象,以土地為基本生産資料,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來取得動植物産品的社會生産部門。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農業包括的範圍也不同。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或農作物栽培業;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有的經濟發達國傢,還包括為農業提供生産資料的前部門和農産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後部門。現階段,中國農業包括農業(農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作物的生産)、林業(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業(畜禽飼養)、副業(採集野生植物、捕獵野獸以及農民家庭手工業生産)、漁業(水生動植物的採集、捕撈和養殖)。
  根據生産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嚮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嚮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産嚮商品化生産轉變的農業。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産資料和現代生産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産與自然再生産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製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生産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産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産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産品的價值較低。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農作物類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從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區域間差異十分顯著。按地理、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為熱帶農業、亞熱帶農業、溫帶農業和寒溫帶農業;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隨着自然條件和資源類型的變化,又可分為農區農業、半農半牧區農業和牧區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産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切非生産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生産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産率高低的製約。
生産結構和産量變化 Changes in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中國農業的生産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産尤占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産的同義語。種植業 即狹義農業。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産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並確定了“决不放鬆糧食生産,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製改革,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製改革,並確定了“决不放鬆糧食生産,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嚮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纔開始出現引人註目的變化。
  種植業 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緑肥等的生産。種植五穀,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藥、雜來代表。糧食生産尤占主要地位。種植業在農業總産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由於人口多,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占的比重,1986年農村用電量為586.7億千瓦小時。從50~70年代始終高達80%左右,其中有9年超過85%;1979年以後適當調整了作物佈局。與此相應,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由1978年的18億畝減少到1986年的16.6億畝,比重下降到76.9%。但由於畝産量增加,總産量反由30475萬噸增至 39151.2萬噸。1986年糧食總産量的大致構成為:稻穀44%拖拉機的擁有量還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機86.65萬臺,小麥23%,50年代初期,玉米18%,薯類6.5%,其他8.5%。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在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中一直偏小,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體係也已形成。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從50年代至1978年大體為8~9%;進入80年代後,並通過純種繁殖和雜交,連續上升至14%左右。從經濟作物的不同種類看,1952~1986年間棉花的播種面積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的比重由3.9%減少到3.0%左右,
  在傢畜育種方面,産量則由130.35萬噸增加到354萬噸,30餘年中雖有起伏或停滯,但總的說還是增長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産量起伏很大。對提高産量、改進品質、增加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産量為419.3萬噸;此後有升有降。1978年以後又發展很快。1986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9%;産量1473.8萬噸,1949~1979年間,約為1952年的3.5倍。是農業增産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情況,以1986年的産量與1952年比較,其增長幅度約為:烤煙6倍,中國研製的豬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氣腫疽、牛肺疫、羊痘等傳染病和一些寄生蟲病也得到有效控製。茶葉6倍,黃紅麻5倍,水果18倍。
  林業 40年代末期,林業産值在全國農業總産值中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産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業生産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餘年來,全國纍计造林面積18多億畝,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撫育管理跟不上,每畝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實際保存面積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於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積僅為17.3億畝,1986年化肥用量(折純量)1930.6萬噸,每人平均1.7畝,按有效成分計算,森林覆蓋率為12%,且分佈很不平衡,但在繼續廣泛施用人畜糞和緑肥等有機肥料的同時,多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區。為了改變林業生産與國傢和人民需要嚴重不適應的狀況,為中國農業生産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1978年以來已采取措施加強林業建設,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從而使撫育管理不斷改進,農田基本建設的巨大成就,造林面積和木材産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經濟林和防護林的構成也日趨合理。
  畜牧業 在農業總産值構成中,畜牧業産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其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産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占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大體上50年代初為7:1,80年代中期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傢畜頭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欄數大牲畜(包括牛、馬、驢、騾、駱駝)為 11896.1萬頭(其中役畜約占58%),30餘年來,豬為33719.1萬頭,又使農業技術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羊為16622.9萬頭,二靠科學”的方針,分別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確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其中豬的數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豬的存欄總數中,以後這一進程因工作的失誤發生麯折。中國約占40%。大牲畜則因部分役畜為農業機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國於50年代中期提出農業技術改造任務。此外,傢兔和野生動物的飼養利用,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但和社會需求相比,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畜牧業的發展不快,特別是出欄率較低。1986年肉豬的出欄率為77.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羊為31.5%,農牧業生産總的處於相當低的水平。牛僅6.1%。但由於落後的生産關係的束縛,其原因在於飼養方法落後和飼料工業不發達。牛羊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草原建設不相適應。他們的某些獨特的傳統生産技藝,因此中國肉類産量雖由50年代的 300多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112萬噸,牛奶産量由1978年的88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89.9萬噸,但按人平均占有量低於一般經濟發達的國傢。由於肉類産量中豬肉占90%以上,而豬的飼養又集中在農區,因而95%的肉類産自農區,無論農區或牧區畜牧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除傢畜、傢禽飼養業以外,以桑蠶和蜜蜂等昆蟲為對象的動物生産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養蠶業,但所擁有的草原和森林資源分別約占全國的90%和40%,不僅歷史上一貫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986年蠶繭産量36.9萬噸(其中桑蠶繭産量為33.6萬噸),中國國營農場的經營體製已逐步地進行了改革國營農場。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産業 即漁業。1952年的産值僅占農業總産值的0.3%,1985年為398元,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間僅為3.2%;每一農民的年平均純收入1978年為134元,30餘年有了較大的發展。水産品總産量1952年為166.6萬噸,按可比價格計算,1986年增至823.6萬噸,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産的迅速增長。提高了近4倍。從水産品的産量構成看,農業中集體經營與承包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逐步形成,1986年,海水産品約占57.7%,淡水産品約占42.3%。海水産品中絶大部分來自捕撈,主要是近海捕撈,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尚未得到應有的發展。近年來淡水産品的養殖業則有一定發展。
  副業 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餘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産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又於1956年基本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其在農業總産值中所占的比重約為 4%強。至於後來由人民公社和生産大隊舉辦的企業,首先以3年時間完成了土地改革。它們雖在一個時期仍被當作副業,實質上已是相對獨立於農業之外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突破了副業的範圍;到80年代,又進一步演變成為鄉鎮企業。
相關術語 Related Terms
  農學家、農學、農業科學
  農村、農民
  聯合國糧農組織
  農業稅、農業補貼
  農業機械、農具
  農業生産
  農業合作社、農工商聯合體
  農場、屯墾
  農業標準化、農業産業化
  高效農業、緑色農業、生態農業、外嚮型農業、訂單農業
  糧食、飼料、水果、農産品、水産品、食品、緑色食品(無公害食品)
  轉基因
  農藥、生物農藥
  肥料、化肥、有機肥
  農作物、經濟作物
  蔬菜、花卉、種子、植物、植被
  病蟲害、植物保護
  畜牧業、林業
  生産資料
  自給自足、小農經濟
  三農:農業、農民、農村
  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規模化和集約化。
  灌溉農業指相對缺水的地方引水灌溉,像黃土高原之類。緑洲農業是沙漠中的農業,水源一般是地下水,像塔裏木盆地邊上,河𠔌農業比如湟水𠔌底的就叫河𠔌農業
農業污染 Agricultural pollution
  農業所用的藥物和化肥雖然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它一旦流入河流就會造成不好的後果,這就是農業污染。
農業生産活動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一)地域性
  農業生産的對象是動植物,需要熱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不同的生物,生長發育要求的自然條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傢政策差別很大。因此,農業生産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二)季節性
  (三)周期性
  動植物的生長大於有着一定的規律,並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尤其是氣候因素)隨季節而變化,並有一定的周期。所以,農業生産的一切活動都與季節有關,必須按季節順序安排,季節性和周期性很明顯。
農業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一)按生産對象分類
  通常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
  (二)按投入多少分類
  投入少:粗放農業
  投入多:密集農業
  (三)按産品用途分類
  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傢)
  商品農業(發達國傢)
農業的英文及解釋 Agriculture and explanations in English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s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food, feed, fiber and other desired products by the cultivation of certain plants and the raising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livestock).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is also known as "farming", while scientists, inventors and others devoted to improving farm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s are also said to be engaged in agriculture.
  地方軍南京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Yuan Longping: "Father of Hybrid Rice"
  袁隆平,一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緑色革命”,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
  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從60年代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係雜交稻”。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纍计達到11億畝,增産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係雜交水稻增産5%—10%的兩係品種間雜交組合。
  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産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註,許多國傢的專傢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為解决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
  為此,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授予他金質奬章和“傑出的發明傢”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 "Father of hybrid rice world" Yuan Longping of course difficult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産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衆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着“天然雜交稻”,衹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産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裏,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纍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係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係和隨後的“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嚮全國育種專傢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纔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剋“三係”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係”和“保持係”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係”。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係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着,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剋了雜種“優勢關”和“製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這時,袁隆平嚮世界宣佈:“中國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係法、兩係法和一係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着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着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産量推嚮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佈:我國歷經9年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産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産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係雜交稻每公頃增産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産示範中,全國已纍计種植兩係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傢“863”計劃已將培矮係列組合作為兩係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嚮新的製高點發起衝擊。他嚮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着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剋了兩係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産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嚮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農業部 部長:孫政纔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
  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合作交流
  中國作為世界文化發祥地。農業有着悠久歷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農業發展如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 一日千里。為進一步實施招商引資, 引進先進技術和走出國門的戰略,中國有必要加強同世界先進國傢合作與交流。作為世界農業,食品與生命科學最發達之一的加拿大農業具有與中國傳統的友誼和悠久的合作歷史。為切實推動中加農業與食品夥伴合作關係, 加拿大-中國農業與食品發展交流中心目前正在建立中國-加拿大農業,食品業三大合作夥伴數據庫.
  1. AA-學術合作夥伴數據庫 (Academic-Academic): 包括科技與高等教育管理機構, 大學, 研究院, 所, 高新技術開發區, 高科技公司,學術協會等。 比如兩所中國-加拿大農業,加拿大食品業大學的合作, 或兩個加中農業食品及生物高新技術開發區, 兩所中加農業, 中加食品研究機構的夥伴合作。
  2. BB -産業合作夥伴數據庫 (Business-Business): 包括大中型中國, 加拿大農場, 農業開發區, 食品加工公司等。比如中加兩個大型溫室公司, 大型加拿大花卉公司, 兩個奶牛公司, 兩大中加食品加工公司的夥伴合作。
  3. CC -地方政府合作夥伴數據庫(City-City, County-County): 包括市-市, 縣-縣 政府部門之間合作。比方中國-加拿大兩個城市都有相同特色産業, 如花卉産業, 有機食品産業 , 農業觀光産業等;
  詳細請看
農業稅(nónɡ yè shuì) Agricultural tax (nónɡ yè shuì)
  農業稅是國傢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産、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稅,俗稱“公糧”。1958年6月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6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1994年1月30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對農業特産收入徵收農業稅的規定》。
精準農業 Precision Agriculture
  精準農業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係統,其基本涵義是根據作物生長的土壤性狀,調節對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塊內部的土壤性狀與生産力空間變異,另一方面確定農作物的生産目標,進行定位的“係統診斷、優化配方、技術組裝、科學管理”,調動土壤生産力,以最少的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並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它分別由十個係統組成,即全球定位係統、農田信息採集係統、農田遙感監測係統、農田地理信息係統、農業專傢係統、智能化農機具係統、環境監測係統、係統集成、網絡化管理係統和培訓係統。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係統(GIS),可以說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産全面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
經濟百科 Economic Wikipedia
  在農業門類中,分為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四大類。
  目前中國農業結構處於調整之中。2002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399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18萬公頃,分別比上年減少209萬公頃和63萬公頃;油料面積1487萬公頃,增加24萬公頃;糖料面積180萬公頃,增加15萬公頃;蔬菜面積1728萬公頃,增加88萬公頃。
  糧食、油料、糖料等主要農産品增産,蔬菜生産在提高品質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棉花因種植面積下降較多而減産。全年糧食産量45711萬噸,比上年增長1%。
  中國農業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農産品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的發展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生産結構,優化生産力佈局。從應對入世和促進新階段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堅持以質取勝,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實施政策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農業生産要素, 重點培育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産品産業帶區,形成合理的區域佈局和專業分工,力爭在較短時期顯著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林業建設取得新進展。2002年完成造林面積74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51%, 其中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退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40萬公頃。這表明退耕還林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其他如天然林保護工程深入發展,三北和長江中下遊等防護林工程建設繼續加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全面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取得明顯成效,速生豐産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發展勢頭強勁。 這些工程的全面啓動,標志着中國林業正在加速實現由以木材生産為主嚮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畜牧業得到很大發展。2002年肉類總産量達6590萬噸,比上年增長4%。中國具有豐富的肉牛、肉羊品種資源和飼草、飼料資源,近年來引進、培育了一批優良品種,形成了配套飼養技術體係,肉類加工業和加工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當前正按照飼養上水平、上規模,質量上檔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肉羊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加快無規定疫病區建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飼養,改進加工工藝,全面提高單産和質量安全水平,在增加高檔牛羊肉的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出口。
  2002年漁業生産穩步發展。全年水産品産量達4513萬噸,增長3%。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更是水産養殖大國,養殖産量占世界養殖總産量的70%,形成了先進的養殖技術體係,擴大出口的潛力很大,目前水産品出口在中國農産品出口中居首位。當前重點抓好水産品質量安全、種苗繁育和精深加工三個關鍵環節, 使水産品良種覆蓋率、水産品加工率持續上升,重大養殖病害得到有效預防和控製,養殖産品的出口比重明顯提高。
  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2002年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為975個,占全部項目數的2.85%,合同外資金額為16.88億美元,占總合同外資金額的2.0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10.28億美元,占全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1.95%。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農産品的關稅水平將由目前的19.9%降至2005年的15.5%。中國根據《農業協定》的規定,承諾今後不對農産品提供出口補貼,但保留了提供特定支持和非特定支持支持以及緑箱支持的權利。
會計百科 Accounting Wikipedia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産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産業。農業屬於第一産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有廣泛的定義和狹義的定義。廣泛的定義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産。種植業為狹義的農業
  農業可分為:
  種植業
  林業
  畜牧業
  水産業
  相關術語:
  農學家、農學、農業科學
  農村、農民
  聯合國糧農組織
  農業稅、農業補貼
  農業機械、農具
  農業生産
  農業合作社、農工商聯合體
  農場、屯墾
  農業標準化、農業産業化
  高效農業、緑色農業、生態農業、外嚮型農業、訂單農業
  糧食、飼料、水果、農産品、水産品、食品、緑色食品(無公害食品)
  轉基因
  農藥、生物農藥
  肥料、化肥、有機肥
  農作物、經濟作物
  蔬菜、花卉、種子、植物、植被
  病蟲害、植物保護
  畜牧業、林業
  生産資料
  自給自足、小農經濟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nongye
  農業
  agriculture
    以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為勞動對象,以土地為基本生産資料,通過人工培育和飼養,以取得滿足人們需要的産品的物質生産部門。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農業包括的範圍在不同國傢或在一個國傢的不同時期,因劃分國民經濟部門所采用的標準不同而有別。在中國現階段,農業包括的範圍有廣狹之分。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廣義的農業除種植業外,還包括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在國外,通常衹包括種植業和畜牧業。
    起源與發展階段 農業是人類社會中産生最早、歷史最悠久的物質生産部門。它的産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據考古學家斷定,農業約産生於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的後期。在此以前的長達 2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生産力極其低下,人類衹是利用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來維持生存,即衹使用木棒、石塊等非常簡陋的工具,從事採集和狩獵來獲取生活資料。隨着生産力的發展,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他們從長期的狩獵和採集的實踐中,逐漸懂得了有些動物,例如牛、羊、馬、駱駝等經過馴服、繁殖,可以比較穩定地為人類提供乳、肉、皮、毛等生活資料;逐漸瞭解了某些植物的生活習性,掌握了它們的栽培技術。原始人對動植物的認識上這一飛躍,促使他們改變單純靠狩獵和採集為生,開始經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
    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資料來源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也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生産力的更快發展。因此,畜牧業和農業的産生,是人類經濟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標志着人類進入了依靠自己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生産物的新時期。
    從新石器時代農業産生至今已有1萬年之久,在此期間,與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和迅速發展相適應,農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從生産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有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從生産關係的性質劃分,有氏族製農業、奴隸製農業、封建製農業、資本主義農業和社會主義農業
    農業再生産 指農業周而復始,不斷更新,形成一個川流不息的再生産過程。這種再生産可以是在原有規模上進行的簡單再生産,也可以是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的擴大再生産。而在擴大再生産中,有的是依靠增加投入物的數量實現的,即外延的擴大再生産;有的是靠提高投入物的質量和利用效率實現的,即內涵的擴大再生産。農業生産發展的總趨勢是,擴大規模的再生産居於主導地位;技術越進步,內涵的擴大再生産越來越成為擴大再生産的重要途徑。
    農業再生産同工業和其他物質生産部門的再生産相比較,其顯著特點是:農業的經濟再生産過程,不管它的社會性質如何,總是同農業自然再生産過程交織在一起。農業經濟再生産一般是指農業通過生産、交換、分配、消費等四個環節來實現農産品、勞動力和生産關係等三個方面的再生産。農業自然再生産是指各種農作物和畜禽等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依靠其特有的新陳代謝機能,通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一係列生命活動,不斷更新其後代的過程。農業再生産的這兩個過程相互依存、相互製約。農業自然再生産是農業再生産的基礎,而人們的經濟活動則是推進或指導自然再生産,盡可能使自然再生産沿着人們預期的目標來進行。各種農作物和各種畜禽等的自然再生産同野生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産有重大區別:①進行自然再生産的主體──農作物和畜禽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是由人類培育和馴化出來的;②各種農作物和畜禽再生産賴以進行的物質條件大都或多或少經過人類的改造。
    與上述的根本特點密切相關的農業
物理百科 Physics Encyclopedia
  農 業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物質生産部門。農業生産的對象,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有機體,都依賴一定的環境條件而生長繁殖。人類通過社會勞動,對它們的生長繁殖過程及其所處的環境條件進行幹預,從而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質資料。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中國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在其所撰《漢書·食貨志》中,就有“闢土殖𠔌曰農”之說。這反映了古代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以種植業為主的樸素的農業概念,亦即當今所稱的“狹義農業”。其實,原始農業是從採集、狩獵野生動、植物的活動孕育而産生的。後來,種植業和畜牧業也相依發展,至今仍以種植業和以它為基礎的飼養業作為農業的主體。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採集、天然水産物的捕撈和野生動物的狩獵,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資源;但由於這些活動後來仍長期伴隨種植業和飼養業而存在,並不斷地轉化為人工的種植(如造林)和飼養(如水産養殖),故也被許多國傢列入農業的範圍。至於農業勞動者附帶從事的農産品加工等活動,則歷來被當作副業。這樣,就形成了以種植業(有時稱農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為其結構的廣義農業概念。
  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專業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時也促進了農業與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的密切聯繫,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社會化,從而形成了多專業、多方面聯繫的農業生産與農業經濟體係。生態學的發展,還揭示了農業的每一構成部分實際上都是生態係統物質和能量循環、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這說明,隨着社會經濟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農業的認識還必然會進一步拓寬、深化。
  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
  在人類的一切生活資料中,居於首要地位的是食物。中國有句古語,叫“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馬剋思的論斷是“食物的生産是直接生産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産的首要條件”。按營養學的基本知識,人衹有從食物中攝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才能維持生命、從事勞動和繁衍後代。而歷史上的饑荒和當今世界部分地區的缺糧危機,則從反面說明了食物生産的重要性,它的不足,勢必導致社會動亂,産生嚴重的政治經濟後果。可以認為,在人類尚不能用化學方法合成比農産品更為廉價優質的全部營養物質以前,農業作為最基本、最主要的食物生産部門的職能,將不可能被別的生産部門所取代。
  當然,人類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食物以外,還需要衣着、住房等等。隨着時代的進步,人的生活需要不但更趨多樣化,而且要求優質、方便、舒適。手工業和商業,以及現代工業和可稱之為“第三産業”的服務業等的發展,適應了人類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同時,除了物質資料之外,各種“精神産品”的生産也日益發展起來。然而,不但許多工業,如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等的原料直接來自農業,而且工、商業賴以發展的市場和一部分資金來源,也離不開農業。從歷史上尋根溯源,衹是由於農業生産力的發展和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由於農業勞動者所生産的食物除了滿足自身需要之外逐漸地有了剩餘,纔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其他生産活動。這是手工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科學文化衛生事業以及其他一切社會上層建築得以産生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剋思十分精闢地指出:“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産生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世界的現實也仍然表明這一論斷的無比正確。當今的經濟發達國傢,幾乎都是農業技術比較先進、農業生産水平比較高的國傢。也有少數發達國傢農業並不發達,但它們都必需進口農産品,才能滿足發展本國經濟的需求。這種情況說明,任何一個國傢國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都必須以農業為基礎,不是以本國農業為基礎,就必然要依賴他國農業為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擺脫了殖民主義枷鎖而贏得獨立的一些發展中國傢,有的曾經一度把發展工業放在優先地位而忽視農業;或者僅僅註意發展經濟作物,用以出口換取工業品,而關係國計民生的糧食卻依靠進口。這些國傢在國際保護主義和不等價交換的情況下,不但本國的農村經濟不能振興,工業也難發展,有的甚至負債纍纍,一遇天災人禍,便饑荒頻仍。這說明,發展中國傢的經濟如果依賴外國農業為基礎,是很不牢靠的。
  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1億人口的大國裏,農業的極端重要性更加顯而易見。建國近四十年來的經驗證明,衹有實現農業的穩定發展,纔會有全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纔會有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正如毛澤東曾經指出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的特性和發展階段
  農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又怎樣逐步邁嚮更高的水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農業的性質和特點。
  農業生産,如同一切社會生産一樣,也是一個經濟再生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産品由結成一定生産關係的社會成員,憑藉一定的生産手段和勞動對象生産出來;然後通過交換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費領域,部分又重新成為勞動對象而回到下一個生産過程,如此周而復始。就這一方面來說,農業生産具有一切社會生産的共性,即按照經濟再生産的客觀規律而發展。
  但農業生産又有不同於其他社會生産的特殊性質,即它是有生命物質的再生産。它的經濟再生産過程總是同自然再生産過程交織在一起的。
  所謂自然再生産,是指生物有機體通過同它所處自然環境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轉化,而不斷生長、繁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緑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礦物質養料轉化成為有機物,用於自身生長,並繁殖後代,由此構成自然界的“第一性生産”,構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種類繁多的植物産品又可為動物提供它們賴以生長、繁殖的食物,由此構成自然界的“第二性生産”,構成生生不息的動物世界。植物、動物的殘體和排泄物回覆到土壤中以後,可以再一次成為植物的養料來源,如此循環不已。這個自然再生産的過程,按照自然界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而發展。
  顯然,單純的自然再生産過程構成自然界的生態循環,但並不是農業生産。作為農業生産,還要有人類生産勞動對自然再生産過程的幹預。這種幹預必須既符合生物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又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種幹預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於人類對自然界生命運動規律的認識程度和幹預手段的先進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要受社會經濟條件的製約。這樣就構成了農業生産的二重性。把握了這種二重性去觀察農業,就可以發現:農業的經濟再生産的規模是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人類對農業的自然再生産過程的幹預能力是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高的,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之間又相互聯繫,相互促進。農業生産正是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二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由較低水平上升到較高水平的。
  從農業生産力的性質和狀況看,農業的發展歷程,可以大體概括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現代農業4個階段。
  在距今約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當原始農業在亞洲西部肥沃的新月形地帶(即今伊拉剋、敘利亞一帶)、中國的黃河流域以及其他一些被譽為古代文明起源的地區開始形成的時候,人類對自然界的幹預能力是極其微弱的。憑藉的生産手段,衹是石刀、石鏟、木棒等最簡陋的工具。單個勞動者力量不足,就靠許多人集合勞動。他們砍倒並放火燒掉地面的植物,將種子播到地裏,靠草木灰和土壤中固有的肥力而生長發育。這裏的地力耗盡了,就易地栽種,到另一塊土地上再放火燒荒。這種所謂“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比起純粹依靠從自然界採集現成生物資源的活動來說,雖有所進步,但生産力水平相距不遠。因為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各種自然因素。在原始農業時期,在更為廣泛的地區還産生了從捕獵動物到馴養動物的原始畜牧業,有許多民族部落開始長期過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這一階段由於生産力水平極低,農畜等産品多在氏族公社內部分配和消費,很少有剩餘可用以進行商品交換。
  到了古代農業(也稱傳統農業)時期,人類對自然條件如季節變化、土壤肥瘠等與農業生産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農産品由於因時因地種植而獲得增加。但初期受奴隸製的束縛,生産的發展是緩慢的。在奴隸製解體並進入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鐵製農具的出現和畜力的使用,促使生産力發生了質的變化。憑藉鐵犁、畜耕等新的生産手段,人們有了改善動植物生育環境的較大能力。長期生産經驗的積纍,又使人們有可能摒棄“刀耕火種”而采取新的耕作方法。在歐洲,出現了以休閑輪作為主要內容的二製或三製農業;在中國,則較早地形成了以耕、鋤、選種、施肥、澆水、輪作、復種等措施緊密配合的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係。與之同時,在有的地區還出現了以放牧或遊牧為主的畜牧業生産方式。剩餘農畜産品的增加,又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商品交換逐漸發展起來。這種情況,反過來又要求農業提供更多可供交換的農産品,從而推動農業生産和農業技術的繼續進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古代農業突破了原始農業的局限,導致了農業生産力的一次飛躍。
  但古代農業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作為基本動力來源的人畜力,是靠農業生産的食物所提供的能量維持的;施入土壤的自然肥包括緑肥和動物排泄物等,也來自農業本身。因此,在生産過程中,物質和能量主要是在農業係統內部周而復始地循環着。這種半封閉式的循環由於不能從其他物質生産部門取得更多的物質和能量補給而限製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業勞動者實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更是嚴重地束縛了農業生産力。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仍很緩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古代農業的這種局限性,衹是由於18世紀60年代的産業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勃興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纔得以被打破,從而促成了嚮現代農業的轉變,使生産力出現了又一次飛躍。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市場條件為前提的。紡織和其他工業的發展,工商業人口的大量增加,促使農産品市場不斷擴大,對農業生産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刺激。率先出現的,是畜力牽引的改良農具和化學肥料,這是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發展的成果。相應發生的是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或生産集約程度的提高。這可以說是現代農業的先行階段,也可以說是農業發展的近代階段。隨着內燃機的發明、石油等礦物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化學工業的進一步發達,人畜力農具為動力機械所取代,多種化學肥料和農藥被廣泛使用,農業中投入的物質能量大大增加。農業同工業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了,從而打破了古代農業的半封閉式循環。尤其重要的是,各門自然科學紛紛被引入農業領域,形成了栽培、飼養、育種、病蟲害和獸疫防治、農業工程以至生物工程等應用學科。這不僅使人們在調節控製作物和畜禽的生産環境方面逐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動權,而且獲得了“改造”動植物本身遺傳特性的能力。再加上電子計算機、原子能、遙感等先進技術手段在農業中的應用,人們對農業自然再生産過程的幹預能力,達到了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同時,農村經濟嚮發達的商品經濟轉化,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更加提高;農業生産同農産品的加工、銷售以及同農業生産資料的製造、供應之間的聯繫日趨緊密,又促進了各種農、工、商一體化的經濟形式的産生。所有這一切,都為農業的擴大再生産提供了有利條件,使現代農業的生産水平遠遠超越了古代農業
  在當今經濟發達的國傢,農業現代化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以美國為例,每公頃玉米的産量在1800~1940年的140年間,始終停留在1.5噸的水平上,而1941~1981年的41年間卻增加了近4倍。美國的農業勞動生産率,在1870~1910年和1910~1950年的前後兩個40年間,分別增長0.5倍和1.4倍,而1950~1975年的25年間增長了2.4倍;每個農業勞動力所能供養的人數,1840年為 3.9人,1910年為 7.1人,1975年增加到54人。農産品的商品率1910年為70%,1979年已達到99.1%。再從世界範圍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農業也在加速發展。1950~1981年的世界𠔌物總産量增加了1.5倍,已經超過了同期世界人口增加77%的增長速度。農業加速發展的事實,否定了 180多年前馬爾薩斯關於糧食的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預言。
  然而,世界農業的發展很不平衡。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傢仍處於傳統農業嚮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中,而且不同國傢轉化的程度和所需條件的完備程度還相差懸殊。1981年世界按人口平均的𠔌物産量達 368.5千克,但占世界人口74%的發展中國傢的人均𠔌物産量衹有 243.5千克。營養不良還在影響着廣大人民的健康,饑荒還在剝奪許多人的生命。資本主義國傢的農業,則由於生産資料私有製和生産社會化的矛盾而不斷地出現危機、停滯和農産品的大量浪費;而過度地使用礦物能源和化肥、農藥,還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加劇。社會主義制度為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産提供了新的條件,但它也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社會主義農業都還處在改革的進程之中。這都說明,已經經歷了漫長發展過程的農業,還將繼續按照其經濟的和自然的規律性,不斷前進,邁嚮新的高峰。
  多門類、多層次的農業
英文解釋
  1. n.:  agriculture,  farming,  geoponics,  crop failure
法文解釋
  1. n.  agriculture
近義詞
農學
農業
相關詞
城市都市甘肅大學高等教育甘農大節氣農歷
二十四節氣歷法青島教育機構養生氣象術語佛教百科氣候
自然現象中醫詞典河南農業大學蔬菜十字花科保健食品園藝
文化黑竜江省馬傢花園211重點大學河北教育名校更多結果...
包含詞
農業傢農業部酪農業工農業農業上
農業的農業等
分類詳情
小學專科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雲南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高級中學農村中小學民族中學
第一中學工業學校職業中學商業學校
走讀學校農機化學校幼兒學校縣農機化學校
農業機械化幹部學校
張開種畜場張開污染張開博士張開不動産張開工作張開海綿
張開面積張開生産張開服務張開公司張開道路張開糧食
張開會議張開農産品張開傢禽張開威士忌張開雞尾酒張開熔岩
張開農藥張開溫傢寶張開土肥站張開大氣張開藝術傢張開雙子葉植物
張開人口學張開農行張開自然景觀張開聚丙烯張開食用菌張開建設局
張開村民委員會張開監測張開畜禽張開農業環境保護張開常樂鎮張開證券交易所
張開電腦張開毛皮張開肥料張開牲畜張開羽毛張開白蘭地
張開礦泉水張開蠶繭張開蠶絲張開羊絨張開幹草張開農業電氣化
張開麻類張開農科所張開植物保護張開氫氧化物張開蠕蟲張開堅果
張開幹果張開生皮張開腸衣張開熱帶作物張開農村能源張開植物提取物
更多結果...
張開農業生産張開煙草灌溉除草劑𠔌物
殺蟲劑畜産品養蜂業等高耕作飲料工業
食品輻照營養物堆肥硝酸????有機農業
化學肥料滴灌植物病害水産養殖生物固氮
農用化學品亞硝酸????亞硝胺灌溉農業動物疾病
灌溉渠林産品農業害蟲農業設備動物營養
魚類養殖漁業管理傢禽飼養農工業農業方式
農業管理農業方法農業儲藏害蟲的生物控製受控燃燒
作物保護輓畜作物蟲害傳染糧食蟲害傳染天然肥料
病蟲害控製殺蟲劑標準控製林農輪作樹木苗圃釀造業
蒸餾業食品保存食品貯藏食品運輸殺真菌劑
殺蟲劑的代謝有機磷化物殺蟲劑的持久性殺蟲劑路徑殺蟲劑的毒性
更多結果...
鬍同死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