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古代指治軍用兵的原則和方法。包括戰略戰術和治軍理論等。研究兵法的學者稱為兵傢,代表人物有孫武、吳起、孫臏、尉繚、韓信等。論述兵法的著作稱為兵書,故兵法”一詞往往與兵書”通用。 |
|
用兵作戰的方法、策略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三國演義》 |
|
指《孫子兵法》
故兵法忌之。——《資治通鑒》 |
|
用兵作戰的策略和方法。《戰國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賢,士民之衆,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孫子·形》:“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郭沫若 《洪波麯》第七章一:“這是我們的傳統兵法--‘水淹六軍’。” |
|
兵書。《漢書·藝文志》:“ 漢 興, 張良 、 韓信 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傢,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傢。”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一·山農刺時》:“﹝ 王冕 ﹞少明經不偶,即焚書讀古兵法。”特指《孫子》。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軍正 閎 、長史 安 曰:‘不然。《兵法》:“小敵之堅,大敵擒也。” 建 以數千當單於數萬,力戰百餘,士盡死,無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人無返意也。’” |
|
兵法 bīngfǎ
(1) [military tactics;art of war]
(2) 用兵作戰的方法、策略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三國演義》
(3) 指古兵書闡述的內容
故兵法忌之。——《資治通鑒》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軍事傢孫武,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該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傢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的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了註解,為後人研究運用《孫子兵法》打開了方便之門。《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寶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傢利德爾.哈特嚮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其實在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確實對孫武及其著作深感興趣,不僅為《孫子兵法》英譯本作序,還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戰略論》前面大段引述孫武的格言。
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7,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諸子百傢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傢又分為兵權謀傢、兵形勢傢、兵陰陽傢和兵技巧傢四類。兵傢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今有兵傢著作《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吳子》、 《六韜》、《尉繚子》等。兵傢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暴發戰爭,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製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傢。凡論述軍事的兵傢著作,稱為兵書。《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傢著作五十三傢,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捲,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傢。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傢》謂:“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傢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傢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傢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傢矣。”
兵傢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傢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傢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傢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産。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關於其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今人陳攖寧認為是戰國時代作品,王明認為,作者是北朝一個久經世的隱者。書中繼承發揚老莊哲學思想,闡發了天人相盜的盜機論以及道教神仙長生學說。“陰符”的含義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書中含有比較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歷代註本繁多,見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張果的《陰符經註》,宋朱熹的《陰符經考異》。後世道教定其為必誦經書,為《玄門功課經》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六韜》,舊本題周.呂望撰。《莊子·徐無鬼篇》,稱《金版六弢》。《經典釋文》曰:“司馬彪、崔撰雲:《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竜、犬也。”則戰國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為《太公六韜》,未知所據。《漢書·藝文志》兵傢不着錄,惟儒傢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註曰:“惠、襄之閑,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則《六弢》別為一書。顔師古註,以今之《六韜》當之,毋亦因陸德明之說,而牽合附會歟?《三國志·先主傳》註,始稱“閑暇歷觀諸子及 《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隋志》始載《太公六韜》五捲,註曰:“梁六捲,周文王師薑望撰。”唐宋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閑如避正殿,乃戰國以後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其依托之跡,灼然可驗。又《竜韜》中有《陰符》篇雲:“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 ,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蓋偽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為符節之符,遂粉飾以為此言 ,尤為鄙陋,殊未必漢時舊本。故周氏《涉筆》謂:“其書並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鬍應麟《筆叢》亦謂:“其《文伐》、《陰書》等篇為孫、吳、尉繚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讀書志》稱:“元豐中,以《六韜》、《孫子》、 《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頒武學,號曰『七書』。”則其來已久,談兵之傢,恆相稱述。今故仍錄存之,而備論其踳駁如右。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撰,傳與漢初張良得以問世(據《史記·留侯世傢》記載,黃石公傳與張良的書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據當今學者考證,《三略》成書於西漢末年,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傢、兵傢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决,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捲,共3800餘字。現存之最早的刊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刻《武經七書》本,本電子版以《續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為底本,對底本上明顯的錯、衍、脫、誤之處,則參照《五經七書講義》、《五經七書匯解》、《五經七書直解》等進行校改。文中假藉字和古體字一般隨文用現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註釋中註明。 |
|
兵法
art of war
bingfa
兵法(ar’tofwar)中國古代兵學,
一般指治軍用兵的原則和方法,包括
理論和戰略戰術等。“兵法之教”(《
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孫胺
龐涓俱學兵法”(《史記·孫子吳起列丫
“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史記·項
紀)}),“兵法九人,主講論異同,行
敗,簡練兵器,刺舉非法”(《六韜·力
王翼)})等,即為此意。在古籍中,有
專指兵書,如“吳起兵法,世多有”
記·孫子吳起列傳))),“張良、韓信序
法”(《漢書·藝文志)})等,即指兵書。
也指某一部兵書,尤多指《孫子》,女「
記·淮陰侯列傳》:“吾聞兵法十則[
倍則戰。”後世有的綜合性圖書分類祛
兵法作為兵書的類名,《條竹堂書目
“兵法”類。而在兵書分類法中,兵祛
專收軍事理論方面的兵書,以《武經
及對其註釋之作為代表,重在揭示戰
軍事的一般規律,富有哲理,具有重要
事學術價值。(許保:
五︸渾泅當吐體誠含嘆使洪耐使麽以有測抑咖揮)
|
|
- : tactics, military science, Bingfa
- n.: strategics, strategy, military tactics, art of war, military strategy and tactics, military tactics and strategy
|
|
- n. l'Art de la guerre
|
|
戰術 |
|
歷史 | 文化 | 圖書 | 春秋 | 百科辭典 | 軍事 | 書籍 | 戰爭 | 戰國 | 百科大全 | 三十六計 | 世界歷史 | 計謀 | 戰術 | 軍隊 | 兵書 | 古書 | 成語 | 典故 | 成語詞典 | 遊戲 | 影視 | 文學 | 成語典故 | 中國文化史 | 更多結果... |
|
|
|
|
三十六計 | 孫子兵法 | 四面楚歌 | 同舟共濟 | 殺一儆百 | 將計就計 | 草木皆兵 | 兵貴神速 | 堅壁清野 | 出其不意 | 火中取慄 | 不勞而獲 | 見風使舵 | 毛遂自薦 | 雙管齊下 | 打草驚蛇 | 出爾反爾 | 同甘共苦 | 先聲奪人 | 先斬後奏 | 裏應外合 | 出奇製勝 | 張冠李戴 | 金蟬脫殼 | 狐假虎威 | 釜底抽薪 | 破釜沉舟 | 虛張聲勢 | 偷梁換柱 | 因隙間親 | 以迂為直 | 以弱為弱 | 以弱示強 | 以敵藉敵 | 驅虎吞狼 | 二虎競食 | 十面埋伏 | 以假亂真 | 民以食為天 | 先聲後實 | 見可而進 | 空城計 | 怯防勇戰 | 苦肉計 | 反勞為逸 | 反間計 | 始計第一 | 不戰而屈人之兵 | 圍師必闕 | 假道伐虢 | 上屋抽梯 | 見好就收 | 走為上 | 距堙 | 蓄盈待竭 | 奇正相生 | 治亂 | 強弱 | 踐墨隨敵 | 袖手旁觀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