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 : 吉水縣 : 竜泉市 : 蕉城區 [顯示全部] > 八都鎮
顯示地圖
目錄
浙江省竜泉市八都鎮
  八都鎮,位於浙江省竜泉市西南部,距市區22.3公裏,素有“竜泉第二鎮”之稱。現轄三個管理區,29個行政 村,118個自然村,總面積142.8平方公裏,總人口近2.5萬元。鎮政府所在地八都二村。省道麗浦綫穿鎮而過,屬來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轄八都一、八都二、八都三、八都四、溪坪、大坦、章府會、新村、供際、樟溪、鬆渠、竜竹、署網、王淤、高大門、青山、石川、吳公、高升、雙溪口、際下、安田、野窖、東音、小窖、楓錦、白水、白角、鬆際2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八都二村青年路17號。麗(水)浦(城)公路過境。八都溪自西南嚮東過境。
  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蓄積量1.17萬立方米。森區牧産豐富,出産優質黑木耳、香菇、筍幹及項藥材資源 厚樸、茯苓等。礦産資源豐富,已開發的礦種主要有瑩石、瓷土礦等。其中瑩石礦的單礦儲量為全省第一。
  近年來,在“農業立鎮、商貿活鎮、科技興鎮”的發展戰略指導下,立足現有基礎,強化資源優勢,促 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農業以稻糧為基礎,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産業現代化,以發展筍竹 兩用林、食用菌、大棚蔬菜三大柱産業為竜頭,現全鎮已開發筍竹兩用林基地3.8萬畝,袋料香菇800萬袋, 大棚蔬菜1400畝,初步形成了新村等六大蔬菜基地村,培育了八都茄子等知名品牌;工業以“三個有利於” 為標準,放手發展個體私營企業,不斷擴大工業經濟總量,鎮政府推行了審批代理製和工作承諾製,加強對 企業服務,全鎮現有個(私)企業143傢,主要行業為竹木製品加工、太陽傘、礦産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 顯著,現全鎮已有26個行政村開通程控電話,電視覆蓋率達98%,已安裝有綫電視800餘戶。
江西省吉水縣八都鎮
  八都又名竜城,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祖籍,地處吉水、永豐、峽江三縣交界處,是吉水縣的北大門,現轄21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面積190平方公裏,人口3.5萬人,其中墟鎮人口1.5萬人,墟鎮建成面積2.61平方公裏,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裏。
  八都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四通八達。105國道、京九鐵路綫縱貫全鎮南北,贛粵高速公路依鎮而過,撫八公路、住八公路橫貫鎮域東西,贛江穿境北去,境內還有三級火車站。鎮內建起了通訊、水電、商業服務、金融貿易、文化娛樂、體育衛生等一係列完備的基礎設施,並在全鎮形成了風格各異、功能不同的工業、倉儲、市場、住宅、金融、商業、文化、休閑等小區。八都因此先後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江西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99年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八都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盛産杉、鬆、樟、櫟和毛竹等森林資源,煤炭、石灰石、白泥硅石等礦産資源也儲量豐富。八都還是江南最大的糧食集散地之一。除糧食之外還盛産柑桔、桃、李、花生、芝麻、油菜籽、大豆、黃麻、黃紅麻、黃梔子、茶葉、三原雜交豬、肉牛、紅毛鴨等。現在,八都農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業産業結構日漸加大,高效農業優勢突出。全鎮通過走農業産業化經營之路,較好地把農業上的主導産業,商品基地與培植鄉鎮的竜頭企業結合起來,依托該鎮的糧食、紅毛鴨等主導産品,建起了糧食、運輸、建材、板鴨等四大集團公司,打造了各自的八都品牌。目前,鄉鎮企業總産值達4.5億元,企業個數達730傢。八都還擁有規劃面積300畝,總投資300萬元的農業科技示範園。通過大力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園的示範作用,帶動本地農業經營理念的變革。
  為了優化八都的投資環境,鎮內興建了由國傢計委立項的八都工業園,園區規劃面積1200畝,目前已開發面積400畝,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90萬元,實現了“四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通下水道、土地平整),修建了通路網絡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着各地客商,現有進園投資興業的企業29傢,總投資106165萬元;引進外資6590萬元。
  新興的旅遊業也成為八都鎮的一個新的亮點。始建於唐朝的鷲峰寺位於海拔770米的白鳧嶺,林木蔥蔥,彩雲飛渡,泉水潺潺,可謂是旅遊避暑的勝地;呈盤竜形的毛澤東祖籍竜城遺址別具特色,更有投資1600萬元新建的毛澤東祖籍瀏覽苑,融餐飲、娛樂、休閑、觀光於一體。另外還有練兵場、權公坪、倉廩等一批遺跡,見證着1947年10月中共閩浙贛區黨委江西工作委員會在此設立的工作據點。
  蓬勃發展的八都正如一顆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在這裏充滿了挑戰,更飽藏着機遇。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
  八都鎮以駐地八都村命名,古稱牛川,位於寧德市蕉城區東北部,霍童溪入海口,五虎山東北側,東臨三都澳,東北與福安市接壤。國道104綫和省道嶴外綫貫穿境內,水陸交通便利。歷史以來是寧德及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素有寧德"北大門"之稱。八都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9℃。鎮駐地距市區21公裏,總面積160平方公裏,全鎮轄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5萬人,其中畲族人口有4000多人。全鎮有34個黨支部,717名黨員。2001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51億元,人均收入2920元,糧食總産量7257噸。
  八都鎮充分利用山海結合的優勢,並根據本地氣候、土壤特點,製定了"一溪兩綫,山海共鳴,多業並舉,搞活流通"的總體思路,促進開發了六大基地:萬畝晚熟竜眼基地、緑色茶葉産業化基地、優質枇杷基地、蘑菇産業化栽培基地、中藥材生産基地、水産養殖基地。其中尤以晚熟竜眼、中華絨毛蟹、青魚、鰣魚、枇杷為八都的名優特色産品。
No. 4
  八都鎮 八都鎮位於竜泉市西南部,距市區22千米。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2008年)。轄八都一、八都二、八都三、八都四、溪坪、大坦、章府會、新村、供際、樟溪、鬆渠、竜竹、署網、王淤、高大門、青山、石川、吳公、高升、雙溪口、際下、安田、野窖、東音、小窖、楓錦、白水、白角、鬆際2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八都二村青年路17號。麗(水)浦(城)公路過境。八都溪自西南嚮東過境。
  
  [郵編]323706 [代碼]331181100:~200第一村 ~201第二村 ~202第三村 ~203第四村 ~204新村 ~205樟府會村 ~206大坦村~207供際村 ~208樟溪村 ~209溪坪村 ~210野窖村 ~211小窖村 ~212東音村 ~213鬆際村 ~214楓錦村 ~215白水村~216白角村 ~217鬆渠村 ~218青山村 ~219王圩村 ~220署網村 ~221竜竹村 ~222吳公村 ~223安田村~224雙溪口村 ~225高大門村 ~226石川村 ~227高升村 ~228際下村
  
  [沿革]因駐地八都得名。清屬西寧鄉七、八、九都,民國為長安鎮,屬八都區。1947年建八都鄉。解放後因之,屬八都區。1958年為八都(大)公社八都管理區。1961年改稱八都公社。1984年 5月改八都鄉。1985年6月撤鄉建鎮。1992年4月瀑雲、南窖2鄉並入。1997年,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八都一、八都二、八都三、八都四、溪坪、大坦、章府會、新村、供際、樟溪、鬆渠、竜竹、署網、王淤、高大門、青山、石川、吳公、高升、雙溪口、際下、安田、野窖、東音、小窖、楓錦、白水、白角鬆際29個行政村。
  附:瀑雲鄉 清屬西寧鄉十三都、九都地。1938年屬瀑溪、鳳雲2鄉。1939年2鄉合併,以瀑溪、鳳雲2 鄉名組合取名瀑雲鄉。解放前後均稱瀑雲鄉,屬八都區。1952年劃歸金竜區。1953年復屬八都區。1958年為八都(大)公社瀑雲管理區。1961年改稱瀑雲公社,屬八都區。1984年5月改稱瀑雲鄉。1992年並入八都鎮
  附:南窖鄉 以地處八都區南面,駐在野窖村,取名南窖鄉。解放前稱南窖鄉,屬八都區。1949年並入八都鄉。1951年分出仍稱南窖鄉。1956年撤並歸八都鄉。1958年分出改稱八都(大)公社新建管理區。1961年改名南窖公社。1983年改南窖鄉。1992年並入八都鎮
浙江省麗水市竜泉市
  竜泉市八都鎮地處浙閩邊界,距竜泉市區23.6公裏,全鎮總面積142.8平方公裏,人口2.5萬,轄29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是竜泉市第一大鎮。該鎮交通便捷,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山川秀麗,人才輩出,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竜泉市重要的産糧區,青瓷的重要産地,螢石礦儲量占全國1/4,有毛竹林7.3萬畝,是竜泉西南部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近年來,八都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緊緊圍繞建設“農業大鎮、工業強鎮、邊貿重鎮”和“文化名鎮”的戰略目標,經濟迅猛發展,文明之花處處綻放。200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2.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8元。
No. 6
  八都鎮 八都鎮位於蕉城區東北部,距市區17千米。轄1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104國道過境。
  [代碼]350902103:~001居安居委會 ~201八都村 ~202半山村 ~203大坪村 ~204福口村 ~205海星村 ~206韓丹村 ~207紅門裏村 ~208猴盾村 ~209際山村 ~210金垂村 ~211林洋頭村 ~212閩坑村 ~213南崗村 ~214仁後村 ~215水際村 ~216吳山村 ~217溪池村 ~218下汐村 ~219下坂村 ~220新樓村 ~221洋頭村 ~222嶼頭村 ~223雲淡村 ~224嶴村
  [沿革]1958年設八都公社,1984年建鎮。1997年,面積106.3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雲淡、金垂、南岡、八都、下坂、溪池、海星、閩坑、猴盾、大坪、吳山、福口、林洋頭、韓丹、紅門裏、新樓、漈山、嶼頭、仁厚、水漈、嶴村、下汐、半山24個村委會和居安居委會。
No. 7
  面積186.3k㎡,人口32413人。 [郵編]331603 [代碼]360822106 [區劃]轄八都、竜城等2個居委會,城元、長竜、院背、南溪、蘭花、江背、太山、大陂上、竹塘、大井、毛傢、銀村、洋田、東坊、上白沙、宏溪、東村、住歧、金塘、下白沙等20個行政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
  八都鎮位於縣境北部偏東,地處吉水、永豐、峽江三縣交界處。現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面積190平方公裏,人口3.5萬人。其中墟鎮人口1.2萬人,墟鎮建成面積2.61平方公裏,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裏,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八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溫度17.9度,年均降水量1311.5毫米,無霜期285天,適宜各種生物繁衍生長。
  全鎮有耕地5.5萬畝,山地13萬畝;盛産杉、鬆、樟、櫟和毛竹等森林資源,煤炭、石灰石、白泥硅石等礦産資源儲量豐富;旅遊資源也極為豐富,海拔770米的白鳧嶺上有鷲峰寺,建於唐朝,那裏林木蔥蔥,彩雲飛渡,泉水潺潺,堪稱旅遊避暑盛地。海拔587米的陽嶺上有練兵場、殺人臺、權公坪、倉廩等遺跡。1947年10月中共閩浙贛區黨委江西工作委員會曾於上設立工作據點;最有特色的是呈盤竜形的毛澤東祖籍竜城遺址。這些都是遊人的最佳去處。
  八都是江南最大的糧食集散地之一。除糧食外,還盛産柑桔、桃、李、花生、芝麻、大豆、油菜籽、黃麻、黃紅麻、黃梔子、茶葉、三元雜交豬、肉牛、紅毛鴨等。98年,該鎮被列為國傢級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農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力度日漸加大,高效農業的趨勢日益明顯。該鎮通過走農業産業化經營之路,極好地把農業上的主導産業,商品基地與培植鄉鎮企業的竜頭企業緊密結合起來,依托本鎮的糧食、紅毛鴨等主導産品,建起了糧食加工、板鴨加工等竜頭企業,成功地組建了糧油、運輸、建材、板鴨四大集團公司,並形成了以四大集團公司為竜頭的相互促進、共求發展的企業群體。目前,鄉鎮企業總産值達到4.2億元,企業個數達730傢。糧油集團公司擁有38傢糧食加工廠,年産值達2900萬元,年上交稅金83萬元,就業人員達1200餘人,曾被評為中國食品行業100傢最大規模企業第76名;運輸集團公司擁有大型卡車417輛,年上交稅金76萬元,從業人員達1500餘人;板鴨公司年擁有大型板鴨加工企業六傢,引進了板鴨真空包裝設備和技術,就業人員達200餘人;建材公司擁有企業30傢,年上交稅金162萬元。
   200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65億元,財政收入達619.5萬元,人均純收入2480元。
  八都又名竜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昔日她以毛澤東祖籍享譽國內外,今天她以現代化的雄姿展示在世人面前。星移鬥轉,她始終保持着竜騰虎躍的風采。
  105國道、京九鐵路縱貫全鎮南北,撫八公路、住八公路橫穿鎮域東西,境內建有三級火車站,贛江穿境北去,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長途傳輸數字化和無綫傳呼自動化,建成了移動電話交換網及中國聯通網絡;建起了35千伏變電站、日供水5千噸自來水廠和三個專業市場。安裝了兩盞高桿燈,點亮了多盞霓虹燈和兩條街的街道路燈;興建了街心休閑場所;鋪設了街道彩磚、疏通了全鎮街道的下水道;新建了一批高檔次的賓館、飯店、商場,並設有舞廳、娛樂廳、音樂茶座;開通了有綫電視和調頻廣播,建起了鎮文化娛樂中心。鎮內通訊、水電、商業服務、金融貿易、文化衛生等設施日臻完善,並且在全鎮形成了風格各異,功能不同的工業、倉儲、市場、住宅、金融、商業、文化、休閑等小區,八都鎮因此先後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江西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99年,又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0年,又被評為全省依法治理示範點和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
英文解釋
  1. :  Badou Town
近義詞
八都
包含詞
廿八都鎮
分類詳情
新村村吳山村海星村青山村金塘村
大井村下坂村嶼頭村新樓村洋頭村
半山村南崗村大坪村八都村際山村
大坦村溪坪村白水村王圩村吳公村
安田村雙溪口村石川村高升村際下村
長竜村蘭溪村江背村太山村竹塘村
毛傢村八都村洋田村蘭花村南艮
水際村嶴村金垂村紅門裏村閩坑村
猴盾村福口村下汐村溪池村韓丹村
仁後村雲淡村林洋頭村居安社區第一村
第二村第三村第四村樟府會村供際村
樟溪村野窖村小窖村東音村鬆際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