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說文解字 > 八部
目錄
bā bù bā bù
  佛教分諸天鬼神及竜為八部。《翻譯名義集.八部》"一天﹑二竜﹑三夜叉﹑四幹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瞭羅伽。"因八部中以天﹑竜二部居首,故又稱天竜八部
No. 2
  佛教分諸天鬼神及竜為八部。《翻譯名義集·八部》:“一天、二竜、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因八部中以天、竜二部居首,故又稱天竜八部。 唐 劉禹錫 《送深法師遊南嶽》詩:“十方傳句偈,八部會壇場。”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 靈山 在,八部天竜禮我言。”
南匈奴的八部 South Hsiungnu of eight
  南匈奴 的八部。《後漢書·南匈奴傳》:“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議立 比 為 呼韓邪單於 ,以其大父嘗依 漢 得安,故欲襲其號。”
指契丹的八部 Refers to the eight Khitan
  指 契丹 的八部。《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 契丹 ﹞其部族之大者曰 大賀氏 ,後分為八部,其一曰 但皆利部 ,二曰 乙室活部 ,三曰 實活部 ,四曰 納尾部 ,五曰 頻沒部 ,六曰 內會雞部 ,七曰 集解部 ,八曰 奚嗢部 。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
No. 5
  八部有兩種意思,一指部首,另一是佛教術語。
  八部(ハ)就漢字索引來說,是為部首之一。八部歸於二劃部首。八部通常是從上方或下方為部,例如公、共等字。
  【八部】 [出翻譯名義] 夫佛之垂化也。道濟百靈。法之傳世也。慈育萬有。三乘賢聖。既肅爾以歸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衛。故諸經中多列八部之衆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一天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清淨光明。尊勝無比。故名為天。列位雖多。必以大梵帝釋為首。蓋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釋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釋。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謂帝釋與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釋為天主也。)二竜竜者。神靈之物。孔雀經及大雲等經。各列諸竜並竜王。名字不一。皆言其能護持佛法也。三夜叉梵語夜叉。華言勇健。亦名暴惡。有三種。一者在地。二者在虛空。三者在天。地夜叉不能飛騰。虛空與天二夜叉。皆能飛行也。四乾闥婆梵語乾闥婆。華言香陰。陰即身也。不啖酒肉。惟香資陰。故名香陰。是帝釋天主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天主欲作樂時。即上天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五阿修羅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以男多醜而女端正故。又云非天。謂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行非天也。其所居宮殿城郭器用。降於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地居天者。即三十三天及四天王天也。)六迦樓羅梵語迦樓羅。華言金翅。即金翅鳥神。其翮金色故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裏。頸有如意珠。以竜為食。七緊那羅梵語緊那羅。華言疑神 。似人而頭有角。亦帝釋天主樂神也。八摩鉢羅伽梵語摩鉢羅伽。華言大腹行。羅什法師雲。是地竜而腹行。又云。是大蟒神而腹行也。
  【天竜八部
  (術語)天竜為八部衆中之二衆,八部之中以此為上首,故標舉曰天竜八部八部者:一天、二竜、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迦也。法華經提婆品曰:‘天竜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被竜女成佛。’
  FROM:【佛學大辭典】
  其能力:
  【天竜八部
  “天竜八部”是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
  諸天和竜神為八部衆的上首,故稱。
  天,梵語deva,包括三界的諸天,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又名帝釋天(可參見“諸天”條)。
  中國古代把“竜”列為“四靈”之一,印度人稱“竜”為Naga(那伽),形態與中國土生的“竜”略有區別,似是摩竭魚(鯨魚)與中國竜的混合物,佛經上稱“竜力不可思議”,並有不少竜王護法和故事。如釋迦太子降生時,九竜吐水,為他灌頂。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
  其他六部衆為: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意為“尋香”,吸香氣為食,從屬於天帝釋,能凌空作樂。是香神或樂神。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極為優美。
  阿修羅:意譯為“非天”,身大好鬥。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欲,卻不是人。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傢對頭,總是互相爭鬥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大樹上的金翅鳥神,雙翅展開有三百多萬公裏。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捲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云地竜,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捲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淨威音、勝慧莊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衆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衆妙莊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捲十一云(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竪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嚮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嚮左。
  大蟒神,人身蛇首,樂神。《盧至長者因緣經》謂:“爾時四衆,天竜八部,四衆圍繞,王及大衆,五體投地,為佛作禮。”
  幾乎每部經都有類似的場面。亦寫作“天竜神王”、“八部天竜”。如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河水一》:“王斂捨利,用金作鬥量,得八斛四鬥,諸國王、天竜、神王,各得少許。”又如清·龔自珍《已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靈山在,八部天竜禮我言。”(李明權)
  FROM:【俗語佛源】
  補充:
  【諸天】
  佛寺中的護法天神像,通常供奉在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壁間。據《金光明經·鬼神品》說,有“二十諸天”,依次為:功德天、辯纔天、大梵天、帝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四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日天、月天、金剛密跡力士、摩醯首羅天、散脂大將、韋馱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羯羅竜王、閻摩羅王。後又增入道教四神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東嶽大帝和雷神,為“二十四天”。如今,在南方佛寺中多有“齋天”的儀式。如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造鐵塔高丈許,仿正覺寺式,結庌塔頂,黃緑琉璃寶珠,塔燈、復盂、仰盂,諸天、韋馱、四門佛像皆合。”(李明權)
  FROM:【俗語佛源】
  ☆補充
  應以天、竜、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此明能應八部,就是通常說的天竜八部,為佛法的護法衆。若分開讀,亦如上面一樣,應分八段來讀。
  ‘應以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而為說法;應以竜身得度者,即現竜身而為說法;應以夜叉身得度者,即現夜叉身而為說法;應以乾闥婆身得度者,即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即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應以迦樓羅身得度者,即現迦樓羅身而為說法;應以緊那羅身得度者,即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應以摩侯羅伽身得度者,即現摩侯羅伽身而為說法’。
  ‘天’:印度叫做提婆,中國譯名為天。平常說三界有二十八天,但這裏所說的天,主要是指欲界的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天人。如果世間有類衆生,應以天身才能得度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天身為其說法。楞嚴經說:“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就是此意。在前能應六天文中,雖說應現六種不同的天身,但那是約個別的說,現在總說為天,所以與前不同。
  ‘竜’:這在中國,嚮來說為四靈之一,就是靈異的東西,能夠善為變化。依佛法說,竜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有守天宮的天竜,有守竜宮的海竜,有守寶藏的藏竜,有能緻雨的雨竜。不管那一類竜,究竟是什麽樣的東西,從來沒有人見過。不過,在古時代,中國和印度,自來都有竜的傳說,我們不能不承認有竜。竜的福報雖說很大,但是業障亦極深重,並不能安然的享受其福報。
  據佛經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竜,由於竜身很長,它們吃起來,如世人吃面一樣,所以竜類衆生,常受生命威脅之苦,亦即最怕大鵬金翅鳥。
  有一次,佛在大海邊修定靜坐,竜又遇到金翅鳥的威脅,特到佛的面前來求救,以期解脫金翅鳥的攫食之難。佛陀慈悲,即將所著的袈裟,分一些給竜王,要他將袈裟撕成一條一條的,披在竜子竜孫的身上,就可免金翅鳥的捉食之難,因為金翅鳥看到佛的袈裟,就不敢再去吃竜,而保護了諸竜的生命安全,由此亦可見袈裟的威力之大!
  世間若有一類衆生,應以竜身才能得度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竜身,到竜宮去為諸竜說法,要它們捨棄嗔心。或說:竜宮在海底裏,怎麽能去竜宮說法?這不是不可能的,如現存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佛在竜宮為竜王說的。這樣,菩薩當然亦可示現竜身到竜宮為竜說法。
  ‘夜叉’:前面說過,這是捷疾鬼,亦名暴惡鬼,有善惡兩類:愛吃人的是惡夜叉,護持佛法的是善夜叉。如比丘比丘尼登壇受戒時,開始白四羯磨,地行夜叉即很歡喜的告訴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得到這個消息,就又很歡喜的轉告四天王天,如是展轉相傳,到達他化自在天魔宮,使諸魔王大生恐怖!善夜叉,能保護行人及護持佛法。世間若有一類衆生,應以夜叉身去化度他,才能得到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夜叉身而為說法。如所熟知的面然大士,就是觀音菩薩的現身。
  ‘乾闥婆’:中國譯為尋香、嗅香、食香、香神。是忉利天主帝釋座前的奏樂神。帝釋天既然愛著五欲,當然也就喜歡聽音樂,每當帝釋要聽音樂時,不須派天人去找奏樂神,衹須在自己面前焚一枝香,乾闥婆即聞香而來帝釋座前奏樂,一直奏到帝釋不願再聽樂時而止。此奏樂神經常住在須彌山南面的金剛窟中,能夠飛行虛空。世間若有一類衆生,應以乾闥婆身去化度他,然後才能得到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楞嚴經說:“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亦即此意。
  ‘阿修羅’:中國有三譯:一、非天,意謂修羅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二、無端正,據經中告訴我們,阿修羅女是很美麗而端嚴的,但阿修羅男卻極為醜陋,沒有半點端正之相。三、無酒,傳說阿修羅在過去,是很喜歡喝酒的,可是有個時候,找不到酒,無酒可飲,就索性戒了酒,所以說為無酒。
  阿修羅最大的特質,就是疑心甚重,不論什麽事情,都不輕信別人。由於猜疑心重,好鬥力也就強,而好勝爭強心,亦超過別人多多。修羅最喜歡與帝釋作戰,但也有它的原因,現在不妨舉一事實說明如下:
  相傳阿修羅王有一女名叫捨脂,其貌長得的確很美,亦可說世間很少有像那樣美女的。後為天帝釋所知,帝釋是屬地居天,沒有斷男女的愛欲,所以就娶阿修羅女為妻,而與阿修羅王有了婿丈的關係,彼此間的感情自亦是很好的。帝釋與捨脂婚後不久,帝釋為了表示對嶽丈的尊敬,特請阿修羅王到天宮中去遊玩並小住,當然是以厚禮相待的。當阿修羅盡興之後正要回去時,帝釋為示隆重歡送起見,特命天兵天將的儀仗隊,排列兩旁恭送如儀,豈知阿修羅不但不領女婿的盛情,反疑帝釋有意在他面前示威風,恐嚇他,心中感到老大的不高興!
  帝釋雖是忉利天的天主,但經常的來人間聽道,有佛出世,就來人間聽佛說法,無佛出世,就來人間聽仙講道。一次,帝釋欲來人間聽仙說道,其妻阿修羅女捨脂,疑其夫婿在人間有外遇,竟與帝釋大起交涉,帝釋告以實際情形,阿修羅女捨脂,無論怎樣不信,要隨帝釋同來人間偵察,帝釋感於他是女子,不宜來到人間而予阻止,於是捨脂更加生起疑心,非要隨他下來不可!待帝釋坐上寶車要來人間時,阿修羅女運用其神術,隱身躲在寶車後面。到達人間,帝釋下車,捨脂亦從車出,帝釋見了,除了責備她幾句,並用花莖打她幾下,致使捨脂大發嬌嗔,直鬧到帝釋陪罪而後已。可是這麽一來,仙人因聽到她的嬌聲鶯語,以致失去神通。帝釋固然因此更為震怒,捨脂亦由此而更懷恨在心,總覺夫婿欺人太甚!
  過後,捨脂將經過情形嚮父親哭訴,阿修羅王一聽,不禁怒氣衝天,日前嚮我示威,今又欺負我女,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發動無數的阿修羅兵將,嚮帝釋天宣戰,直接攻擊天宮。由於修羅有小小的神通,竟然足踏海底,手撼天宮,使帝釋天大敗而逃,而且經過這次戰爭,帝釋與修羅就經常的戰爭,雖說互有勝負,但帝釋失敗的時候多,因而常常的感受苦惱!
  到佛陀出世,帝釋嚮佛求救,佛告訴他要得勝利,在與修羅作戰時,須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帝釋就令天兵天將這樣稱念,果然大獲全勝,而使修羅失敗,逃匿於藕孔中,不敢再與帝釋天戰!
  阿修羅的特性,既是疑心重嗔心大,那麽,在人間做人的人,如果懷疑心重,嗔恚心大,什麽都爭強好勝愛面子,死後即墮阿修羅道。阿修羅在人間時,本亦作了不少善業,如布施等功德,經常都在做的,但因好勝心強,即種了阿修羅因。若有衆生要以阿修羅身才能得度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捨去疑嗔,而得身心解脫。楞嚴經說:“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亦即此意。
  ‘迦樓羅’:中國譯為妙翅鳥,或譯金翅鳥,又名大鵬金翅鳥,住在須彌山北方的大鐵樹間。據佛經中說:此鳥兩翼伸開的距離為三百六十萬裏。當它要吃竜時,用它的大翅膀,一撥海水,就可將水分開,見到海底,看見竜宮,即抓竜吃,吃竜如人吃面一樣。
  上面說,佛以袈裟救竜,致使金翅鳥得不到飲食,於是走來佛前對佛說:你老慈悲救竜,竜得救了不錯,可是我肚子餓,沒東西吃,將要餓死,難道你佛見死不救?佛陀開示它說:你如發心歸依三寶,持不殺戒,以後不再吃竜,我當今佛弟子,在供佛受食時,用米或粥七粒出生,以布施你及曠野鬼神和羅剎鬼子母等,使你們得到資生的生活,不再感受饑餓之苦!所以佛教的出生,是有其重要意義的,不是虛應故事的。在出生時,應念出生偈曰:“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千萬不可草率了事!迦樓羅頭上有顆如意寶珠,如果誰得到了,真可要什麽就有什麽了,迦樓羅有時從口中吐出火焰,所以又名迦樓羅炎。
  世間若有衆生,要以迦樓羅身才能得到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迦樓羅身,為其宣說仁慈愛物之法,使之照著去行,而得身心解脫。
  ‘緊那羅’:中國譯為疑人,或譯疑神,這類衆生頭生一角,看來使人生起是人非人的疑惑,所以譯此。亦為帝釋天的奏樂神,與前乾闥婆奏樂神所不同者:乾闥婆所奏的是普通世俗音樂;緊那羅所奏的是法樂。亦可說,前者是奏世間的音樂,後者是奏出世間的法樂。若有衆生要以緊那羅身才能得到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緊那羅身,為其宣說如來正法,使之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脫,脫離緊那羅的鬼神生活。
  ‘摩侯羅伽’:中國譯為大蟒蛇神,或譯地竜,據說是人形蛇首的樣子。若有衆生要以摩侯羅伽身,才能得到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摩侯羅伽身,為其宣說忍辱修慈,柔和修慧之法,使其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脫!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這是總結上面的八部。所謂人非人:有說似人身而非人身,名為人非人;有說八部鬼神,本來不是人,但變作人形來到佛前,名為人非人;有說人指人類四洲的人群,非人指八部鬼等。雖有多種說法不同,但我以為第一種說法,較為合理。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為了救度天竜等八部衆生,乃適應他們的各自機感,應以何身化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說‘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八部】  ﹝出翻譯名義﹞
    夫佛之垂化也,道濟百靈;法之傳世也,慈育萬有。三乘賢聖,既肅爾以歸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衛。故諸經中,多列八部之衆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一、天],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清淨光明,尊勝無比,故名為天。列位雖多,必以大梵帝釋為首。蓋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釋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釋,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謂帝釋與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釋為天主也。)
    [二、竜],竜者神靈之物,孔雀經及大雲等經,各列諸竜並竜王名字不一,皆言其能護持佛法也。
    [三、夜叉],梵語夜叉,華言勇健,亦名暴惡。有三種:一者在地,二者在虛空,三者在天。地夜叉不能飛騰,虛空與天二夜叉,皆能飛行也。
    [四、乾闥婆],梵語乾闥婆,華言香陰。陰,即身也。不啖酒肉,惟香資陰,故名香陰。是帝釋天主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天主欲作樂時,即上天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五、阿修羅],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以男多醜而女端正故,又云非天。謂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行非天也。其所居宮殿城郭器用,降於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地居天者,即三十三天及四天王天也。)
    [六、迦樓羅],梵語迦樓羅,華言金翅、即金翅鳥神,其翮金色故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裏。頸有如意珠,以竜為食。
    [七、緊那羅],梵語緊那羅,華言疑神。似人而頭有角,亦帝釋天主樂神也。
    [八、摩睺羅伽],梵語摩睺羅伽,華言大腹行。羅什法師雲是地竜而腹行,又云是大蟒神而腹行也。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八部】 (名數)天竜等之八部衆,又乾闥婆等之八部鬼神也。
分類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