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偶蹄目 ǒu tí mù
有蹄類哺乳動物之一目,包括牛、綿羊、山羊、羚羊、鹿、長頸鹿、駱駝、河馬、豬以及有關種類,前後足具功能的趾數為偶數,每一足之第三趾均與第四趾對稱而成對 |
|
哺乳綱的一目。第一趾(指)缺失,第三、四趾(指)特別發達,第二、五趾(指)退化或消失。因趾(指)末端的蹄呈雙數而得名。頭上大多有角。以草和樹葉為食,僅少數種類為雜食性。可分不反芻亞目(如豬、河馬等)和反芻亞目(如駱駝、長頸鹿、牛、羊等)。 |
偶蹄目(artiodactyla) Artiodactyla (artiodactyla) |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約220種,其中包括許多對人類生活很重要的動物。偶蹄目是唯一在現代仍然繁盛的有蹄類。因蹄多為雙數,且第三、四趾同等發育,共同支持體重而的名。偶蹄目在始新世就已出現,可能與肉食性的鯨類和中獸類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偶蹄目在出現早期雖然有些較成功的類群,總體上不是很繁盛,但是在新第三紀以後地位日趨顯著,到現代則占據了壓倒性的絶對優勢,無論種類、數量還是分佈上,均遠遠超過現存其它的有蹄類。偶蹄目現存和化石種類均多,可以分成豬形亞目suiformes、胼足亞目tylopoda和反芻亞目ruminantia三個亞目。 |
偶蹄動物的進化 The evolution of cloven-hoofed animals |
偶蹄目動物由古新世的踝節目動物進化而來。基本上從始新世開始分化。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其進化的重要時期。
外形上,早期的偶蹄動物類似今天的鼷鹿類: 小巧,短腿,以葉子為食。始新世晚期(4600萬年前),三個現代亞目已經開始分化:豬形亞目、胼足亞目和反芻亞目。然而,偶蹄目並沒有占據生態主導地位,當時是奇蹄目動物的繁盛時期。偶蹄動物衹能占據一些邊緣生態位艱難維生。但是同時它們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了復雜的消化係統的進化,從而能夠以低級食料為生。
始新世開始出現了草。中新世的時候全球氣候變乾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開始發育,並嚮全球蔓延開來,由此帶來了諸多變化。草本身是一種非常難以消化的食物,而唯有擁有復雜消化係統的偶蹄動物能有效地利用這種粗糙、低營養的食物。很快偶蹄動物就取代了奇蹄動物的生態位,成為了食草動物的主導。
偶蹄動物分為兩大類,然而各類內部形態詫異很大。豬形亞目(豬、西貒和河馬)保留四趾,臼齒簡單,腿短。犬齒常常變大成獠牙。除了河馬以外,它們屬於雜食動物,胃構造簡單。
駱駝類和反芻類則相反,傾嚮於嚮長腿、兩趾和復雜頰齒(用於對食草的適應)和復雜胃。伴隨復雜消化係統的出現,它們有了反芻的行為:將半消化狀態的食團吐回嘴裏重新加以咀嚼後下咽以獲得對養分的最大程度利用。 |
偶蹄目與人類 Artiodactyla and human |
偶蹄目動物對人類很重要。從史前開始偶蹄目動物就是人類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是古人類的重要的狩獵對象。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岩洞裏留下的剋羅馬人畫的壁畫,裏面就包括了大量的野牛、北山羊等偶蹄動物。幾乎所有的人類文明裏都有偶蹄動物的存在(比如舊大陸諸文明裏的牛、羊、駱駝,南美印第安人文明裏的駱馬、羊駝等)。人類最早馴化的傢畜裏就有偶蹄動物。偶蹄動物是構成了人類畜牧業和農業的重要成分,是人類最主要的肉、乳製品來源動物,也是皮革業的重要來源動物。
哺乳綱的1目。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雙數而得名。頭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較奇蹄目為少股骨無第 3轉子;四肢中第3、第4趾同等發育支持體重,胃大都為復室性,盲腸短小。除大洋洲外,分佈於世界各大洲。現存10科75屬184,包括野豬、河馬、駱駝、鹿、叉角羚、長頸鹿、麝和鼷鹿等。其中長頸鹿是最高的動物,頭頂距地面5~5.4米。最矮小的是鼷鹿,高0.5米。本類動物以趾端的蹄着地而行,通常由粗大的第3、4趾均衡地承擔體重,第2、5趾小而呈懸蹄,或缺如。以吃草、樹葉為主,僅少數種類為雜食性。反芻的有駱駝科、鼷鹿科、麝、長頸鹿科、鹿科、叉角羚科和洞角科。 |
偶蹄目動物身體構造 Artiodactyla animal body structure |
偶蹄目動物胃的構造復雜,呈4室。河馬科、 野豬科不反芻。胃1~3室。反芻的機製是進食時經過粗略地咀嚼,咽下的食物進入瘤胃和蜂巢胃,休息時,胃內食物陸續嘔入口腔,再經過咀嚼,咽入重瓣胃和皺胃。這是一種縮短取食時間和加強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適應。門齒僅下頜門齒發達,上門齒小或退化以至消失,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前臼齒和臼齒在構造上均屬高冠齒。具有適於研磨的咀嚼面。例如豬的頰齒具有隆起呈多數的小瘤狀突,稱為丘齒型。反芻類的牛、羊和鹿的頰齒具有前後擴展“v” 字形或新月形的月型齒。反芻獸與非反芻類在體型上亦不相同。反芻獸腿長、頸也長,善於奔走。非反芻獸四肢短,體型粗壯,其生活與水域的關係更密切些。偶蹄目與奇蹄目的區別在於兩者蹄數不同,奇蹄類的蹄呈1或3的奇數。反芻偶蹄類動物的頭上具角。角可大略區分為4種類型:①鹿類雄性個體的角具有分枝。夏初長出的茸角覆以皮膚,後經骨質化,表皮脫離、光裸。繁殖期過後,鹿角在翌年春天脫落。②長頸鹿的角極短小。外覆有皮膚,但角和皮從不脫落,終生存在。③牛、羊和羚羊的角不脫落,不分叉,外套有角質硬鞘。角的骨心和角鞘終生生長,老齡動物角基粗,角幹長。④北美叉角羚的角不分枝,但有小叉。角鞘每年脫落。 |
中國的偶蹄目動物種類 China's animal species Artiodactyla |
中國有偶蹄目動物41種,其中特産偶蹄類不少。例如野駱駝、 林麝、 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野氂牛、藏羚羊和羚牛等。中國麝類資源也很豐富,種類多,居世界各國之首。黑麂數量極少,現僅殘存浙江、安徽交界處。麋鹿曾在長江、淮河下遊廣泛分佈,但現已無野生種。麝香和鹿茸為名貴中藥材,中國古代早已開始飼養梅花鹿取茸入藥。1950年開始飼養麝,發展人工取香。現代人們飼養的大傢畜中,有許多種類是從偶蹄目動物馴化而來,包括豬、 雙峰駝、 單峰駝、羊駝、黃牛、水牛、氂牛、山羊、綿羊以及梅花鹿、馬鹿、馴鹿和麋鹿等。 |
|
outi mu
偶蹄目
Artiodactyla;even-toed ungulates
哺乳綱的1目。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雙數而得名。頭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較奇蹄目為少股骨無第 3轉子;四肢中第3、第4趾同等發育支持體重,胃大都為復室性,盲腸短小。除大洋洲外,分佈於世界各大洲。現存10科75屬184,包括野豬、西□、河馬、駱駝、鹿、叉角羚、長頸鹿、麝和鼷鹿等。其中長頸鹿是最高的動物,頭頂距地面5~5.4米。最矮小的是鼷鹿,高0.5米。本類動物以趾端的蹄着地而行,通常由粗大的第3、4趾均衡地承擔體重,第2、5趾小而呈懸蹄,或缺如。以吃草、樹葉為主,僅少數種類為雜食性。反芻的有駝科、鼷鹿科、麝、長頸鹿科、鹿科、叉角羚科和洞角科。胃的構造復雜,呈4室。河馬科、 野豬科和西□科不反芻。胃1~3室。反芻的機製是進食時經過粗略地咀嚼,咽下的食物進入瘤胃和蜂巢胃,休息時,胃內食物陸續嘔入口腔,再經過咀嚼,咽入重瓣胃和皺胃。這是一種縮短取食時間和加強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適應。前臼齒和臼齒大而發達,犬齒多退化。門齒僅下頜門齒發達,上門齒小或退化以至消失,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前臼齒和臼齒在構造上均屬高冠齒。具有適於研磨的咀嚼面。例如豬的頰齒具有隆起呈多數的小瘤狀突,稱為丘齒型。反芻類的牛、羊和鹿的頰齒具有前後擴展“V” 字形或新月形的月型齒。反芻獸與非反芻類在體型上亦不相同。反芻獸腿長、頸也長,善於奔走。非反芻獸四肢短,體型粗壯,其生活與水域的關係更密切些。偶蹄目與奇蹄目的區別在於兩者蹄數不同,奇蹄類的蹄呈1或3的奇數。反芻偶蹄類動物的頭上具角。角可大略區分為4種類型:①鹿類雄性個體的角具有分枝。夏初長出的茸角覆以皮膚,後經骨質化,表皮脫離、光裸。繁殖期過後,鹿角在翌年春天脫落。②長頸鹿的角極短小。外覆有皮膚,但角和皮從不脫落,終生存在。③牛、羊和羚羊的角不脫落,不分叉,外套有角質硬鞘。角的骨心和角鞘終生生長,老齡動物角基粗,角幹長。④北美叉角羚的角不分枝,但有小叉。角鞘每年脫落。
中國有偶蹄目動物41種,其中特産偶蹄類不少。例如野駱駝、 林麝、 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野氂牛、藏羚和羚牛等。中國麝類資源也很豐富,種類多,居世界各國之首。黑麂數量極少,現僅殘存浙江、安徽交界處。麋鹿曾在長江、淮河下遊廣泛分佈,但現已無野生種。麝香和鹿茸為名貴中藥材,中國古代早已開始飼養梅花鹿取茸入藥。1950年開始飼養麝,發展人工取香。現代人們飼養的大傢畜中,有許多種類是從偶蹄目動物馴化而來,包括豬、 雙峰駝、 單峰駝、羊駝、黃牛、水牛、氂牛、山羊、綿羊以及梅花鹿、馬鹿、馴鹿和麋鹿等。
(高耀亭) |
|
- lat.: artiodactyla
|
|
動物 | 豬 | 哺乳綱 | 豬科 | 百科辭典 | 生物 | 哺乳動物 | 自然 | 非洲 | 動物學 | 叉角羚科 | 生物學 | 百科大全 | 羚羊 | 物種 | 反芻亞目 | 古生物 | 北京猿人 | 更新世 | 大角鹿屬 | 漢字 | 中藥 | 麝科 | 更多結果... |
|
|
鯨偶蹄目 | 偶蹄目與人類 | 偶蹄目(artiodactyla) | 中國的偶蹄目動物種類 | 偶蹄目動物身體構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