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語是漢語語匯裏為群衆所創造,並在群衆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俗語的形成
俗語是熟語之一,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練的語句。從廣義來看,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引註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從狹義來看,俗語是具有自己特點的語類之一,不同於諺語、歇後語,但一些俗語介乎幾者之間。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衆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連。
俗語的名稱與範圍
俗語歷史久,使用廣,名目繁多,說法不一,有:「裏言」、「俚言」、「鄉言」、「俗言」、「傳言」、「常言」、「邇言」、「恆言」;「裏諺」、「野諺」、「古諺」、「鄉諺」、「俗諺」;「裏語」、「俚語」、「民語」、「常語」、「古語」、「直語」、「鄙語」、「諺語」;「俗話」、「古話」、「煉話」、「常談」、「俗談」、「方言土語」、「街談巷語」等。可見,歷來人們對於俗語的理解並不一致。
「俗語」一詞,始見於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這裏的「俗語」一詞,是指民間流傳的說法。
後來,劉嚮《說苑•貴德》和班固《漢書•路溫舒傳》引述路溫舒寫給漢宣帝信中的話語,正式用「俗語」來指通俗、形象、廣泛流行在人群衆中的定型語句:「故俗語雲:『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說苑•貴德》)「故俗語雲:『畫地作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漢書•路溫舒傳》)
俗語與諺語等熟語的區別
熟語關係圖
語義
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相同
這類俗語望文生義,比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識」,意思就是「雙方本來不相識,經過相打之後認識了」。
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不同
同時具有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
修辭手法
俗語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藉代、誇張、雙關、對偶、頂真、映襯、層遞等。
比喻
比喻是俗語最常用的修辭手法,這類俗語往往用人們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農田作物、生活用品等,來說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例如:「兵敗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體「兵敗」和喻體「山倒」連接起來,比喻軍隊戰敗;又如「窮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在本體和喻體間用「是」連接起來,比喻黃土能變成金子,人能由窮變富;藉喻手法俗語運用得最普遍,好像「紅花還得緑葉扶」,就是把喻體「紅花還得緑葉扶」當成本體來說,比喻即使一個有本領、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別人幫助。
比擬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前者就是把物擬作人,後者就是把人擬作物。這種修辭手法往往帶有諷刺、憎惡意味,用來突出人物待徵,特別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舉止等,使形象更鮮明、更生動。
例如:「賴狗扶不上墻」是擬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擬成「賴狗」,說人無用,扶植不起來。
藉代
藉代是不把要說的人或事物直接說出來,而是藉用與其有密切關係的其它事物或名稱代替。藉代可以是:藉本體事物最突出的特徵代替本體事物;藉與本體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其它事物代替本體事物;藉本體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體事物;藉本體事物産生的結果代替本體事物等。俗語簡短,藉體必須在形象、性質上有顯著、典型的特徵,使人一目瞭然。
例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裏出西施」句用中國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狀元」就代替了傑出人物;至於「傢傢有本難念的經」,「難念的經」就是為難的事情了。
誇張
誇張,顧名思義是要故意把事實誇大或縮小,達到修辭效果。誇張一般分為直接誇張和融合誇張兩種。前者是直接突出、誇大或縮小事物的某種特徵,把事物說得比實際更好,更強烈;後者是運用比喻、比擬、藉代,與誇張相融合的表現形式,用來加強誇張的意味。
例如:「人老骨頭硬,鐵打都不動」,用「鐵」來誇大體頭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堅強;「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說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這是誇大事實;「一腳踢到泰山,一步邁進黃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辦好,而事實上,泰山是一腳踢不到的,黃河是一步邁不過去的;還有,「早上浮雲走,後晌曬死狗,用「曬死狗」誇大天氣熱的程度。
雙關
雙關是利用詞語的不同含義或讀音相同、相近的特點,表面上說一件事,而實際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語中,藉義雙關和詣聲雙關用得較多。藉義相關是利用詞語的不同含義構成的雙關,諧聲雙關是利用詞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構成的雙關。
例如:「火燒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說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實際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敗,或不肯罷休;「驢唇不對馬嘴」表面上說的是「驢唇」對不上「馬嘴」,實指兩方面或兩件事不相符合;「跳進黃河洗不清」表面上說的是,人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身子,實際意義是人的冤屈無法辯白,恥辱洗不掉;又如,「鐵公雞一毛不拔」,表面上說的是鐵製的公雞拔不下一根羽毛,實際上說是說人吝嗇,一毛不拔。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係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衆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嚮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小二”管“大王”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這樣的詞有哪些?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華山自古一條道.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雁門關外有人傢,早穿皮襖午穿紗,抱着火爐吃西瓜.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數秀峰.
挨着勤的沒懶的
矮子面前不說短話
按下葫蘆起來瓢
八擡大轎請不去
八字沒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張人皮
半斤對八兩
半路上出傢
飽漢不知餓漢饑
背着抱着一般沉
笨鳥兒先飛
比登天還難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比死人多口氣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別人牽驢你拔橛子
兵敗如山倒
唱空城計
當面鑼對面鼓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趕鴨子上架
一碗水端平
亂點鴛鴦譜
八竿子打不着
上梁不正下梁歪
皇帝不急太監急
吃着碗裏看着鍋裏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跑
牛不喝水強按頭
打狗也要看主人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病急亂投醫
不吃黃連,不知啥叫苦
不吃饅頭爭(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鱢
不打不相識
不打無把握之仗
不打無準備之仗
不當傢不知柴米貴
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費吹灰之力
不分青紅皂白
不夠塞牙縫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見棺材不落淚
不見兔子不撒鷹
不見真佛不燒香
不進山門不受戒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語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心
不求同日生,衹願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間煙火
不是省油的燈
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不是冤傢不聚頭
不死也扒層皮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不在話下
不知道哪頭炕熱
不知哪塊雲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墻不回頭
蒼蠅不叮沒縫的蛋
拆東墻,補西墻
常駡不驚,常打不怕
常說口裏順,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長嘆不如慢磨
長添燈草滿添油
唱對臺戲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衆人吃,炸鍋一人事
車到山前必有路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成者王侯敗者賊
秤桿離不開秤鉈
秤有頭高頭低
秤鉈雖小壓千斤
吃飽了撐的
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錯了耗子藥
吃定心丸
吃飯想撐死,幹活怕纍死
吃力不討好
吃了豹子膽
吃了迷混藥
吃了槍藥了
吃人不吐骨頭
吃人飯,拉狗屎
吃人傢的嘴短,拿人傢的手軟
吃人傢飯,受人傢管
吃軟不吃硬
吃啞巴虧
吃着碗裏的,望着鍋裏的
醜話說在前頭
醜媳婦早晚也得見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飯
出傢人不說在傢話
出水纔見兩腿泥
出頭的櫞子先爛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條褲子
船到橋頭自然直
船傢的孩子會浮水
窗戶紙一點就破
吹鬍子瞪眼
此地無銀三百兩
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一時,彼一時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從刀尖上爬過來的
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打不着狐狸惹身騷
打不着野狼打傢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說倒
打燈籠找不着
打掉門牙往肚裏咽
打虎不成反被虎傷
打酒嚮提瓶子的要錢
打開窗戶說亮話
打開天窗說亮話
打破砂鍋問到底
打如意算盤
打鐵還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駡啞巴
打一巴掌,給個甜棗
打腫臉充胖子
大白天說夢話
大白天做夢
大海裏撈針
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樹底下好乘涼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荊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膽小不得將軍做
當地生薑不辣
當耳旁風
當面鼓對面鑼
當着矬子不說短話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槍藥雖好,不破手為高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
到什麽時候說什麽話
得便宜賣乖
得理不讓人
得了便宜賣乖
得饒人處且饒人
低頭不見擡頭見
地在人種,事在人為
點臘燭不知油價
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頂風臭十裏
丟下嘴裏的肉,去等河裏的魚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鬥大字不識一升
豆腐掉到灰堆裏
豆腐一方扁擔一條
肚子疼怨竈王爺
端人傢碗,受人傢管
斷了綫的風箏
對事不對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裏
惡人先告狀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傢貧
兒大不由娘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翻臉不認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藥是假的
房頂開門,竈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長綫釣大魚
放屁砸了腳後跟
肥的瘦的一鍋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費力不討好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風裏來,雨裏去
佛燒一炷香,人爭一口氣
福不雙降,禍不單行
該吃九升,不吃一鬥
幹打雷不下雨
幹的早不如幹的巧
幹活不由東,纍死也無功
甘蔗沒有兩頭甜
趕鴨子上架
趕早不趕晚
敢怒不敢言
剛出狼窩,又入虎口
胳膊擰不過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行如隔山
各人的夢各人圓
給個棒棰就當針
給臉不要臉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從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雞下蛋,母雞打鳴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頭不幹雞蹺腳幹
顧前不顧後
挂羊頭賣狗肉
光許願,不燒香
鬼迷心竅
貴人多忘事
鍋大勺有準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二字俗語
行傢 流言 眼氣 旮旯 懼內 免活 冒尖 亮相 滾蛋 較真 吃香
老練 白吃 白條 丟臉 草包 哭窮 小氣 謀生 沒得 曬臺
三字俗語
清一色 打光棍 巴不得 老一套 不明白 小老樣 絆腳石 丟面子
假斯文 倒插門 有氣派 千裏眼 打算盤 過日子 吃不準 要面子
想當初 老一套 書生氣 不正派 不服氣 差不多 一面倒 說大話
吃不消 鑽空子 走着瞧 走時氣 摸不準 明擺着 不公道 講空話
露一手 留後路 不中用 賣人情 不開眼 吃不消 想不開 不留神
不出息 不露臉 虎着臉 不大離 靠得住 看不出 別難過 吃得開
不老實 不爭氣 順口溜 玩得轉 出洋相 怪不得 幹瞪眼 關係戶
門外漢 不夠格 老相識 怕動彈 沒本事 閑不住 不內行 不樂觀
等於零 吃老本 死鬍同 不二價 看不開 吃不開 小聰明 死對頭
出外快 划得来
四字俗語
人要衣裝 土洋結合 進口組裝 沒事找事 親上加親 行伍出身 一肚子草 故意作對
看得過去 死得其所 手下留情 插翅難飛 不講面子 不要鬍來 見不得人 說得過去
共同語言 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 有兩下子 不要鬍來 好者為樂 面上無光 頂頭上司
小人之見 嘴上一套 沒得說的 分勿清爽 年輕最嫩 死得着了 一行一戶 假裝在行
二話不說 說話帶刺 念念有辭 死要面子 不見不散 從小看大 點火就着 婆婆媽媽
話說回來 裝模作樣 拉人下水 光桿司令 實在是高 相互拉扯 臉上無光 有傷風化
有傷和氣 入門見喜 話裏有話 貧不擇妻 吊兒鋃鐺 模樣大方 說話算數 天王老子
見好就收 說個沒完 沒老沒少 俗氣得很 說話嘴冷 弄不過去 遠在天邊 近在眼前
大清巴早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老不正經 隔三差五
五字俗語
硬着頭皮上 花錢買氣受 大小是個頭 不打不成交 跟人過不去 天生的一對 八九不離十 眼不見為淨
老來這一套 一代傳一代 明知山有虎 拉拉不下臉 有勁沒處使 舊瓶裝新酒 不看不知道 公說公有理
不打不相識 吃軟不吃硬 秀纔不出門 硬着頭皮上 一報還一報 高低不答應 不服也得服 有話講當面
少來這一套 說話兜圈子 把話說回來 真人不露相 無巧不成書 多沒有意思 大眼瞪小眼 話不說不明
要錢不要臉 能上不能下 水火不相容 不是吃素的 操心不禁老 貨賣一張皮 有點飄飄然 花錢買罪受
沒用的東西 不放在眼裏 別動手動腳 相當有一套 人多點子多 全憑嘴一張 到底是好人 不吃白不吃
一報還一報 官身不由己 打開話匣子 別來這一套 顧頭不顧尾 有嘴就有路 嘴皮上功夫 未必不知道
瞞上不瞞下 人小心不小 還是老樣子 同行是冤傢 說不到一塊 人生地不熟 對事不對人 包在我身上
好說不好聽 麯裏拐彎兒 大人有大量 兩個狗東西 打虎親兄弟 功夫不過關
六字俗語
與別人不相幹 捆綁不成夫妻 名不正言不順 活着幹死了算 大白天說夢話
一條道走到黑 天不會塌下來 不要不好意思 先小人後君子 欠了一屁股債
人不知鬼不覺 一口吃個胖子 幹打雷不下雨 說到哪裏去了 水裏來火裏去
暗地裏下刀子 一回生二回熟 想到一塊去了 說時遲那時快 門難進面難看
幹得相當出色 明人不用細說 快一點好不好 為下一代着想 有過之無不及
前有車後有轍 滿嘴裏跑火車 以失敗而告終 做最壞的打算 不是省油的燈
話說到點子上 背後搞小動作 有點瞧不起人 文不文,武不武 拉出來,打進去
頭髮長見識短 不幸中之大幸 永世不得超生 吹得天花亂墜 陰一套暗一套
摸着石頭過河 上有老下有小 耳聞不如一見 上氣不接下氣 跟別人過不去
有意跟你作對 生意不在早晚 打心裏不願意 有話往肚裏咽 說得天花亂墜
眼不見心不煩 過一天算一天 光天化日之下 橫考慮竪考慮 見凡人不說話
前言不搭後語 生命在於運動 高不成低不就 不是長久之計 死無葬身之地
話不能這麽說 見啥人說啥話 咽不下這口氣 抓一把揚一把 生怕人傢知道
醜話說在前頭 是非自有公論 不要不好意思 氣不打一處來 說不出的高興
吃不了兜着走 沒有共同語言 不顯山不露水 有個三長兩短 活到老學到老
走那步說那步 不是平處落的 一本難念的經 不可同日而語 絶非等閑之輩
一步一個腳印 有錢的是爺爺 沒錢的是孫子 空有一手絶活
七字俗語
滿股文章不充饑 心有餘而力不足 頭髮鬍子一把抓 大人不記小人過
說得有鼻子有眼 不是冤傢不聚頭 鼻子底下就是路 人不出門身不貴
那壺不開提那壺 猜個八九不離十 一個籬笆三個樁 一個好漢三個幫
功夫不負有心人 沒有辦法的辦法 不好意思說出口 臉朝黃土背朝天
老虎屁股摸不得 生怕別人不知道 打開窗戶說亮話 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不出來的高興 身在福中不知福 書到用時方恨少 往自己臉上抹黑
大丈夫能屈能伸 置於死地而後生 大人不見小人怪 從眼皮底下溜走
這一下子可完了 結下了不解之緣 三句話不離本行 矮子肚裏疙瘩多
一人做事一人當 不看僧面看佛面 強中自有強中手 英雄難過美人關
有情人終成眷屬 置之生死於度外 一口吃個大胖子 面不改色心不跳
得饒人處且饒人 東方不亮西方亮 一朝天子一朝臣 酒香不怕巷子深
衆人拾柴火焰高
八字俗語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自傢人不說客套
話走到哪兒,算到哪兒 當面是人,背後是鬼 這一回勝過那一回 會幹的不如會說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不着村,後不着店 | | - n.: colloquialism, saying, flok adage, common saying, common saying or expression
| | - n. diction, proverbe;
langage populaire
| | 諺語, 箴言, 格言, 名言, 座右銘, 俗話 | | 蟑螂 | 流行語 | 周星馳 | 文學 | 廣東地方話 | 文化 | 成語 | 典故 | 詞彙 | 成語詞典 | 電影 | 醫學 | 生活 | 社會 | 語言 | 成語故事 | 俚語 | 方言 | 漢語 | 歷史 | 文言文 | 更多結果... |
| | | | 扯淡 | 按下葫蘆浮起瓢 | 吃飽了撐的 | 百聞不如一見 | 不費吹灰之力 | 不分青紅皂白 | 挂羊頭賣狗肉 | 腳踏兩衹船 | 無風不起浪 | 九牛二虎之力 | 八九不離十 | 換湯不換藥 | 天字第一號 | 隔墻有耳 | 留得青山在 |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 無????不解淡 | 大人不記小人過 | 打狗看主人 | 養不教父之過 | 縣官不如現管 | 人活一張臉 | 無利不起早 | 是藥三分毒 | 打是親駡是愛 | 敢為天下先 | 殺雞給猴看 | 手心手背都是肉 | 同工不同酬 | 小馬拉大車 | 笑貧不笑娼 | 一石激起千層浪 | 名不正言不順 | 世上無難事衹怕有心人 | 路遙知馬力 |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 姑娘十八一朵花 | 溫水煮青蛙 | 煙不出火不進 | 何其相似乃爾 |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 一山不容二虎 | 無債一身輕 |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 藥補不如食補 | 色不迷人人自迷 | 兩條腿走路 | 退而求其次 | 萬般皆下品 | 一條竜服務 | 不撞南墻不回頭 | 大丈夫能屈能伸 | 父母在不遠遊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捉將官裏去 | 自作孽不可活 | 人善被人欺 |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三個臭皮匠 | | |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