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學類 : 社會生活 > 體育
目錄
No. 1
  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有組織有計劃地鍛煉身心的一類社會活動。其目的在於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文化生活和陶冶道德情操。是社會文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指身體教育,與德育、智育和美育共同組成教育的整體。廣義的也稱體育運動,包括身體教育、競技運動和身體鍛煉三方面。
tǐ yù tǐ yù
  一種娛樂消遣活動或需體力、智慧與技巧的比賽或競技,它要求用或多或少的體力,按照傳統的形式或一組規則進行,有時還作為一種職業在戶外或室內進行
No. 3
  輔助身體成長發育、增強體力體質的教育
No. 4
  體育係
No. 5
  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項運動來實現。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No. 6
  指體育運動。 沙汀 《老煙的故事》:“雖然又矮又黑,卻不能說不健康;甚至可以冒充體育專傢。”
來源 Source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然而“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體育一詞,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簡稱為體育。在古希臘,遊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17~18世紀,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遊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衹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係,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範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於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裏,“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直到20世紀初纔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於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産生是起自於“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係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傢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我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球”。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着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嚮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科”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隨着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範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於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 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於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於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範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意義和概念 Meaning and concepts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産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體育的廣義概念(亦稱體育運動)。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入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製約,並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2.體育的狹義概念(亦稱體育教育)。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3.競技運動亦稱“競技體育”。指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係統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
  1)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
  2)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3)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
  4)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
  5)娛樂性。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産物。遠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就出現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遊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其發展與國傢、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
  4.娛樂體育是指在餘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具有業餘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遊戲、活動性遊戲、旅遊、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
  5.大衆體育亦稱“社會體育”、“群衆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傢、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衆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製宜和業餘、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衆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6.醫療體育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
  1)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思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
  2)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射機製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製。通常采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製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臺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並配合藥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二幹多年前已用“導引”、“養生”作為防治疾病的手段,後又不斷發展與提高,成為中國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7.體育的本質。是指體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
  8.體育的本質特點。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經濟製約,並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如體育的方法、手段等;社會屬性如體育的思想、制度等。
民族傳統體育 Traditional Sports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遊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蕩鞦韆、劃竜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綉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蠃;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竜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竜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仿竜造形,以竜取名的竜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竜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衆基礎。
  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此交流技藝,傳播友誼。
  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後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傢。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衆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衆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融合古代道傢養生修煉術,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傢溝,有陳式、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流派,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製動,以柔剋剛。
  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産,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
北京體育大學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北京體育大學是全國重點高校之一,隸屬國傢體育總局。學校原名中央體育學院,籌建於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成立,1953年11月3日學校在北京先農壇舉行開學典禮,1954年遷入現址, 1956年3月14日,學校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1993年12月11日,學校改名為北京體育大學,校慶日為11月1日。
  學校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北大街,地處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毗鄰圓明園遺址公園,占地面積1000餘畝,建築面積25萬多平方米。
  目前,北京體育大學已成為國內體育學科、專業齊全,體育碩士、博士點最多,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訓練成績顯著,聲譽遠播的全國重點學府。
  50年來,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確立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註重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形成了高層次、多規格、復合型人才培養格局。學校現有7個學院2個中等專業學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學院、競技體育學院、武術學院、管理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成人教育學院以及附屬競技體校、附屬體育中專;共有24個教研室;擁有1個國傢級重點學科和12個部委級重點學科;設有體育學博士後流動站,為國傢一級學科"體育學"博士授予權單位,擁有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管理)、新聞學(體育新聞)、應用心理學(運動心理)、英語(國際體育)、表演(體育藝術)等10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近6000名,其中碩士、博士生650餘名,本科生4000餘名,留學生200餘名,競體和中專學生約1000餘名,另有成人教育學生4000餘名,全校在籍學生共9800餘名;共為國傢培養高質量的體育師資、教練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各級各類體育專門人才3萬餘名。
  50年來,學校艱苦創業,加強辦學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條件不斷改進。近兩年來,學校纍記投資近兩億元進行校園建設,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現擁有1座現代化的教學大樓;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 26個教學、科研、訓練實驗室; 13個附屬研究、培訓中心;16個室內訓練館;68塊室外運動場;一個藏書43萬册的校圖書館,形成了以體育為特色的多科性藏書體係;一個我國大學出版社中唯一一傢體育專業出版社,10餘年來,纍计出版新書1520餘種。特別是今後幾年,國傢及國傢體育總局將投資十多億元在我校進行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建設,學校基礎建設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50年來,學校始終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了一支個體素質強,群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正副教授228名、講師264名、博士生導師40餘名、碩士生導師100餘名、國際級裁判37名、國傢級裁判210名。在國際、國內學術組織機構和體育單項協會擔任重要職務的有36人,在國傢二級學會任常委以上職務的有44人。在國傢隊擔任主教練的有15人,有8位教師被確定為國傢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有4位教練員被確認為全國100名跨世紀優秀中青年教練員。
  50年來,學校始終保持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為中國體育衝出亞洲,走嚮世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自1980年以來,學校培養了國際運動健將50餘人,運動健將500餘人。1980年以來,在世界大賽中獲冠軍50餘人次,亞洲大賽中獲冠軍60餘人次,刷新亞洲紀錄10餘人次,在全國正式比賽中獲冠軍600餘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我校自己培養的17名在校運動員、7名教練員參加7個大項13個小項的比賽。取得4金、1銀、1個團體第六名、1個第七的的優異成績;在籍學生64名奧運健兒、畢業校友8名奧運健兒,總計72人參加了第28奧運會比賽;師生、校友共有163人參加了本屆奧運會,占中國體育代表團總人數的25.75%。
  50年來,學校形成了多學科、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優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289項,其中國傢級科研項目2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奬160項,其中國傢級奬勵8項。近十年間,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經費2106萬元,出版專著、譯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各類論文2000餘篇。
  50年來,學校一直重視與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學校先後與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德國科隆體育學院、日本體育大學等16個國傢的28所大學建立了校際關係或友好合作關係;與國際上許多體育社會團體和人士長期開展了各類交流活動。
  50年來, 學校先後有4人次獲得國際奧委會奬章,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62人獲得全國體育工作榮譽奬章和運動榮譽奬章,366人獲得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稱號。學校還獲得了體育運動榮譽奬章、奧運會特殊貢獻奬等榮譽。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有時,在新的世紀裏,北京體育大學將以黨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國傢體育總局的領導下,乘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之東風,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與時俱進,加快發展,加速綜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建設,嚮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發展目標邁進,努力為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和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體育彩票 China Sports Lottery
  中國體育彩票是指:為籌集體育事業發展資金發行的,印有號碼、圖形或文字,供人們自願購買並按照特定規則獲取中奬權力的書面憑證。體育彩票不計名,不挂失,不返回本金,不計付利息,不能流通使用。中國體育彩票的銷售方式主要有兩種,規模銷售即開型體育彩票方式和電腦輔助銷售傳統型體育彩票方式。目前,傳統型彩票全部采用電腦輔助銷售,因為電腦彩票具有分散、安全、快捷、公平和避免浪費的特點。截至1999年底,全國開展電腦體育彩票的省市已達11個,2000年國傢體育總局還將在北京等9個省市陸續開展電腦體育彩票的發行工作。計劃2000年加快即開型體育彩票分散銷售方式研究,逐步取代大規模銷售方式。可以預計,電腦體育彩票和即開型體育彩票分散銷售將成為體育彩票的主要銷售形式。中國體育彩票是國務院批準在全國發行的合法彩票,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發展體育事業和促進全民健身運動,是一項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社會公益事業。中國體育彩票一直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自1994年至1999年底共銷售體育彩票102個億元,籌集公益金30.6億元,為我國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資金的保證。全國各級體育彩票管理人員,决心在國傢體育總局的領導下,本着積極、開拓、認真、周到的工作態度,服務於彩民、服務於社會、不斷開拓我國彩票事業的新局面。
  體育彩票的公益金用於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以及體育場館的維修、設備更新和體育扶貧工作;省、區、市體委分配的公益金專項用於落實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地、市縣體委分配的公益金用於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根據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傢體育總局有關體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辦法,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由國傢體育總局負責,收支兩條綫,實行專門帳戶統一管理,專項用於發展體育事業,對公益金的使用去嚮要及時報送報表說明,並定期嚮社會公佈,接受公衆監督。隨着我國體育彩票事業的迅猛發展,國傢也進一步加大了對彩票的管理力度,並着手彩票的立法工作。2000年3月1日,國傢財政部為了規範彩票市場和保護廣大彩民的利益,又下發了《關於認真做好彩票發行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財綜字〔2000〕17號),通知規定要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彩票的發行及管理工作,自2000年4月1日起,彩票(包括既開型彩票和電腦型彩票)一律以人民幣現金形式兌付奬金。
國傢體育總局 State Spor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國傢體育總局,英文名稱為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其前身是1952年11月成立的國傢體育運動委員會,1998年3月24日改組為國傢體育總局。
  其主要職責:
  (一)研究製定體育工作的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並監督實施。
  (二)指導和推動體育體製改革,指定體育發展戰略,編製體育事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協調區域性
   體育發展。
  (三)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指導並開展群衆性體育活動,實施國傢體育鍛煉標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
  (四)統籌規劃競技體育發展,研究和平衡全國性體育競賽、競技運動項目設置與重點佈局;
   組織開展反興奮劑工作。
  (五)管理體育外事工作,開展國際間和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澳門、臺灣地區的體育合作與交流;
   組織參加和舉辦重大國際體育競賽。
  (六)組織體育領域重大科技研究的攻關和成果推廣。
  (七)研究擬定體育産業政策,發展體育市場;製定體育經營活動從業條件和審批程序。
  (八)負責全國性體育社團的資格審查。
  (九)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傢體育總局下設辦公廳、群衆體育司、競技體育司、體育經濟司、政策法規司、人事司、對外聯絡司、 科教司、 宣傳司、機關黨委、紀檢組和監察局、離退休幹部局
  國傢體育總局的直屬單位:
  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鼕季運動管理中心,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水上運動管理中心,舉重摔跤柔道運動管理中心, 拳擊跆拳道運動管理中心,田徑運動管理中心, 遊泳運動管理中心,體操運動管理中心,手麯棒壘球運動管理中心,足球運動管理中心,籃球運動管理中心, 排球運動管理中心,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小球運動管理中心,航空無綫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棋牌運動管理中心,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汽車摩托車運動管理中心,
  還有: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機關服務中心,財務管理和審計中心,訓練局,國傢奧林匹剋體育中心,青島航海運動學校,湛江潛水運動學校 ,安陽航空運動學校, 秦皇島訓練基地,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醫學研究所,中國體育報業總社,北京體育大學 ,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信息中心,對外體育交流中心 ,人力資源開發中心,體育器材裝備中心,體育彩票管理中心 ,體育基金管理中心。
  現任局長:劉鵬
體育博物館 Sports Museum
  全稱中國體育博物館。位於朝陽區安定路。1990年開館。建築面積7 200平方米,展出面積2 510平方米。展室分為中國古代體育廳、中國近代體育廳、新中國體育成就廳和奧林匹剋運動爭光廳。共收藏古今體育文物4 700餘件,珍貴體育文物圖片5 000餘幅。中國古代體育廳,分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和明清4個部分,展示了中國古代體育發展的軌跡;中國近代體育廳,表現的是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一段時期中國體育的發展歷程;新中國體育成就廳,用圖片、模型和實物表現了黨和國傢對體育事業的關懷以及群衆體育體育場館建設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奧林匹剋運動爭光廳,展現了中國參加奧運會和中國人民發展奧林匹剋運動的歷史。建館以來,還舉辦過各種臨時展覽,如第十一屆亞運會體育集郵展覽;弘揚北京亞運精神巡回展覽;爭辦2000年奧運會展覽;奧林匹剋運動百年展、中國健兒在巴塞羅那展;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展;賀竜與體育展;新中國體育成就展;輝煌的五年——中國體育成就展;奧林匹剋世紀行展等。其中第十一屆亞運會體育集郵展覽,共展出30個國傢和地區的207部、1 374展框郵票。先後接待了國際奧委會官員60餘名,其中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兩次參觀並贈送了紀念品。編輯有《中國體育文化五千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世界體壇頂峰的中國人》等著作。1992年5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國傢體委命名為“國傢體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來源 Source
  體育 英文:sports,gym,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ng,PE.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然而“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體育一詞,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簡稱為體育。在古希臘,遊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17~18世紀,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遊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衹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係,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範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於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裏,“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纔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 我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裏。”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傢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摺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於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産生是起自於“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係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傢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我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着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嚮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科”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隨着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範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於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 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於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於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範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美國高校體育教育模式分析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attern analysis
  美國高校主要存在兩種體育教學模式。第一種是培養體育能力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自我探索嘗試、自學自練自控和互幫互學互練,以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為主導的體育教學活動的策略。他培養開發學生各種體育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來獲得體育教學的綜合效益,完成體育教學的各項任務,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和自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學生的自我的探索、自我聯繫和發現,來培養各種體育能力,完成教學各項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輔助、激勵學生進行學習,逐漸地接近,以致最終達到教學目標。第二種模式是發展學生個性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從
  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出發,采用多種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以發展學生個性為核心的體育教學活動的策略。他從學生興趣出發,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來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個性完成教學的各項任務,為培養個性充分發展的現代人服務。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啓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體育活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引導輔助性的導航作用,以保證教學活動嚮着既定目標發展。美國高校充滿自由氣氛,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充其量衹是指導者、鼓動傢,指導鼓勵學生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而不用固定的東西框住他們。這種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重視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tiyu
  體育
  physical education
    嚮受教育者傳授健身的知識、技能,增強體質,培養自覺鍛煉身體習慣的活動,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可以促進人體正常發育,完善人體的形態和機能,增強體質,對於維持和擴大社會再生産以及人類自身再生産,延長人的壽命,都有重要作用。
    體育的發展 體育是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體育起源於人類的勞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原始人類在勞動和生存鬥爭中,發展了走、跑、跳、投、遊泳、攀越等能力,也改變了人本身的自然狀況。隨着社會生産和文化教育的發展,體育纔從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形態。
    學校出現後,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為奴隸主子弟設立的學校中就很重視體育。“六藝教育中的“射、禦”就含有體育的因素。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一般都重文輕武,忽視體育。但也有少數教育傢如顔元仍堅持文武並重。他一方面嚴厲地批評了當時理學家提倡 “習靜” 是“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另一方面強調運動的重要, 認為“常動則筋骨竦, 氣脈舒”,“養身莫善於習動”, “一身動則一身強”。他本人還親自實踐,在他主持漳南書院時,除了教學生習文外,還教兵法和射、禦、技擊等科,開展舉石、超距(跳躍)、擊拳等體育活動。另外,中國古代在民間開展武術、摔跤、舉石、氣功等體育活動,強身祛病、練武抗暴,都是中華民族的好傳統。在西方一些文明古國有重視體育的傳統,如古希臘的學校教育中,把體育列為重要內容,奴隸主子弟從小學起就要受到嚴格的體操和軍事訓練,學習角力、競走、跳高、擲標槍和遊泳。西歐中世紀,雖然在宗教統治的學校中,認為“肉體是靈魂的監獄”,不重視體育,但在世俗封建主的騎士教育中,非常重視騎馬、遊泳、投槍、擊劍、打獵等訓練。
    近代學校體育是在歐洲文藝復興以後發展起來的。當時的資産階級人文主義教育傢為了反對中世紀教會輕視體育的思想,提出恢復古典教育中重視體育的傳統,主張發展學生“強壯健全的體格”。17世紀,英國教育傢J.洛剋非常重視體育,認為“有健康的身體纔有健全的精神”,主張兒童從幼年起就進行艱苦的身體鍛煉。18世紀德國的教育傢J.B.巴澤多於1774年在創設試驗學校的“建校計劃書”中規定:學生每天5小時讀書,3小時體育、舞蹈、音樂以及其他活動, 2小時手工勞動。到 19世紀上半期,體育進一步擴展到民間。德國體育傢F.L.楊以民族復興為目的,首創德國式體操,推行體育普及運動,主張體育民衆化、軍事化。瑞典的P.H.林運用解剖學、生理學的知識來闡明體育運動,並於1813年擬訂了一套軍事體操,即瑞典式體操。丹麥政府於1809年規定中等學校設置體操學科,後來擴展到初等學校。以後,體操便逐漸被各國規定為中小學校的學科。中國於1904年在 《奏定學堂章程》 中首次把體操列為正式課程。當時學校體育的內容主要是德國式的體操,到“五四”運動前後,英美式的球類和田徑運動纔逐漸被引進來。
     上海愛國女學校運動會上的體操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學校體育十分重視。1951年政務院發佈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决定》,1954年試行《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後改稱《國傢體育鍛煉標準》,推動了學校中的群衆性體育活動。1956年開始使用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1979年,教育部和國傢體育運動委員會聯合頒布了《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和《全國學生體育運動競賽制度》,進一步推動了學校體育運動的開展。
     北京輕工業學院
英文解釋
  1. :  Physical Education (PE)
  2. n.:  gymnastics,  p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culture,  sports,  physical culture, ie developing one's muscles and fitness by doing exercises,  physical training
  3. adj.:  physical education, eg athletics, gymnastics, games, etc
法文解釋
  1. n.  sport, culture physique
近義詞
體育運動, 田徑運動
體育社區, 體育居委會
相關詞
歷史文化人物運動項目田徑運動百科辭典球員
nba籃球名人球星灰熊隊足球英超曼聯
比賽圍棋球類運動球類更多結果...
包含詞
t體育體育館體育場體育傢體育課體育部
體育的
分類詳情
籃球公園鳳德公園瀑布灣公園
香港仔海濱公園九竜佐治五世紀念公園橋咀郊野公園
摩士公園元朗公園香港中山紀念公園
體育公園斧山公園南大嶼郊野公園
北大嶼郊野公園船灣郊野公園彭福公園
城門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竜虎山郊野公園
香港仔郊野公園林村郊野公園清水灣郊野公園
張開漢密爾頓張開奧林匹亞張開釣魚張開健康張開射擊
張開體操張開奧運會張開賽車張開球員張開運動會
張開氣功張開西裝張開田徑運動張開體育人物張開棋牌運動
張開極限運動張開賽事張開戶外運動張開網球王子張開運動休閑
張開李毅張開十大聯盟張開水上項目張開電子競技張開球類運動
張開健美健身張開羽絨服裝張開絲綢服裝張開體育周邊張開對抗運動
張開維多利亞張開尼斯張開卡拉奇張開巴塞羅那張開波爾圖
張開種子張開劍術張開室內運動張開冰雪運動張開中衛
張開武林足球經理張開街頭籃球張開體育組織太極康德
啓蒙運動薩曼王朝貢布五裏河斯圖亞特
阿薩聖安德魯斯剋雷莫納塞爾比佩斯利
阿南德解脫懷舊頭巾秧歌
更多結果...
北京體育大學長春市第十一中學上南路小學
建青實驗學校坦洲理工學校洛陽東方文武學校
瀋陽市第三十一中學博愛縣八極文武學校陽泉市體育運動學校
德州市體育運動學校賀竜體育運動學校新東武術學校
回浦中學茶陵縣雲陽中學東昌中學
巨野武術學校鄆城宋江武術學校武術學校
日本體育大學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成都籃球學校
美國自行車製造工藝學校北京市運喬騰竜武術學校福州鐵路中學
天津市霍元甲文武學校四姑娘山登山學校信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