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伊斯蘭教
目錄
宗教簡介 Introduction to Religion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蘭(a1一Islam)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一種文化體係,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傢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截止到2008年底,世界人口約60億,伊斯蘭教穆斯林目前有12億,分佈在204個國傢,占世界人口比例的19.6% 。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傢中,穆斯林占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在30多個國傢中,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在當代,伊斯蘭國傢和穆斯林人民在國際政治生活中發揮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舊稱“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教,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曾經建立了倭馬亞、阿拔斯、印度莫臥兒、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卻始終沒有隕落。起初,它作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接着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爾後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地發展着,乃至成為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2008年,在全世界共有約15億穆斯林。儘管他們分佈於世界各地,國籍,民族、膚色和語言各不相同,卻共同恪守着那古老的教義,即宇宙間衹有一個主宰--“安拉”,並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蘭經》的教義。
  伊斯蘭教創立不久,就傳入了中國。據《閩書》記載,“(穆罕默德)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如果你有兩塊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他的話鼓舞了廣大穆斯林求知的願望。從公元七世紀開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陸交通綫到達中國,進行貿易或旅行,傳播伊斯蘭教
  阿剋薩清真寺
  伊斯蘭又稱伊斯倆目,在阿拉伯語有順從、和平和安寧之意,英文寫作Islam。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傢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傢裏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傢包括一些西方國傢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傢。據統計,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總數約在十億人,僅次於基督教徒的人數。有跡象表明,伊斯蘭教徒人數有在幾年以後超過基督教徒人數的趨勢。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觸伊斯蘭教教後改信了伊斯蘭教。穆聖說:“學者的墨汁濃於烈士的鮮血。”就是讓穆斯林們要努力學習。
創興歷史 Chong Hing History
  伊斯蘭教産生前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半島社會經濟、政治和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産物。6世紀末至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半島由於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極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遊牧為生的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許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據一方,彼此之間經常為爭奪牧場、水源、土地而發生戰爭,血親復仇盛行。連年戰爭使社會動蕩,生産停滯,氏族內部階級分化加劇,部落貴族應運而生,他們占有大量緑洲和草地,擁有許多奴隸和牲畜,而大批遊牧民瀕於破産。半島沿紅海海岸的希賈茲(漢志)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業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麥加,因受過境貿易之利發展為繁榮的商業城鎮。麥加古萊什部落的商業貴族執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剋爾白神殿的管理大權,每年從剋爾白祭祀廟會的集市貿易中,謀取巨額收入,壟斷了麥加的商業貿易。城鎮中的商業貴族夥同遊牧部落的貴族,通過經營商隊、販賣奴隸、放高利貸等手段,牟取暴利,對城鎮貧民和農牧民進行高利貸盤剝,大批中小商人破産,淪為商業貴族的債務人,造成階級對立加劇,社會經濟危機四起。
  阿拉伯人外來的侵略和傳統商道的改變,加劇了半島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和控製阿拉伯商道,對半島進行了長期的掠奪戰爭。525年,埃塞俄比亞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門。570年埃塞俄比亞駐也門總督亞布拉哈率兵進犯麥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戰亂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亞人,在也門確立了統治。頻繁的戰爭和掠奪,使阿拉伯南部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蕪,灌溉工程被毀,道路淹沒,商旅不前,人口銳減,使富庶的也門地區迅速衰落。同時,波斯為了壟斷東西方貿易,廢止原由也門經半島西部紅海岸到達敘利亞的商路,另闢一條經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變,造成了半島南部和西部經濟的衰退,麥加、麥地那等城鎮的過境貿易急劇衰敗,商業貴族收入驟減,許多靠商隊謀生的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斷絶,從而加深了社會危機。
  伊斯蘭教興起前,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盛行對大自然、動植物、祖先、精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陽神)、烏紮(即萬能神)和默那(即命運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麥加城中心的剋爾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嚮其祭祀、祈禱、獻牲。信奉一神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早已傳入半島,在也門地區及一些城鎮和農業區流行,其一神觀念、經典、傳說、禮俗對伊斯蘭教有顯著影響。因猶太教和基督教不適應阿拉伯社會變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廣泛傳播。在阿拉伯社會變革和一神教觀念的影響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嚮一神教信仰過渡,産生了一神傾嚮的哈尼夫派。他們承認獨一神,反對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和報應,註重個人隱居修煉,過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為伊斯蘭教思想的先驅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外族的不斷入侵,促進了阿拉伯民族的覺醒,社會各階級都在尋求出路。阿拉伯貴族為維護其統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壘,奪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製商道;廣大的下層人民和奴隸要求和平與安寧,渴望擺脫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改善自己的貧睏地位。伊斯蘭教的興起,正是阿拉伯半島各部落要求改變社會經濟狀況和實現政治統一的願望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創建了伊斯蘭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幟下,領導了阿拉伯的社會變革運動,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伊斯蘭教誕生
  伊斯蘭教的復興者穆罕默德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傢族。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幼時根據阿拉伯人習俗母親將他送到貝都因部落中撫養以學會堅忍的生活態度,在此期間曾有傳說他被天使開膛。據伊斯蘭教史記載:他是文盲。童年替人放牧,12歲時跟隨伯父及商隊,曾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東岸一帶經商,並廣泛接觸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社會狀況,瞭解到半島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的情況,為他後來的傳教活動提供了大量社會知識和宗教素材。25歲時他同雇主麥加富孀赫蒂徹結婚,婚後生活富裕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後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響,經常隱居潛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擺脫睏境的出路。相傳,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的一天,當他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天使伽百利嚮他傳達“啓示”使之“受命為聖”。此後,他宣稱接受了安拉給予的“使命”,便開始了歷時23年的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起初在麥加是秘密傳教,一些至親密友成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轉為公開嚮麥加一般群衆傳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誡人們放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們信奉獨一無二的安拉;譴責多神信仰給阿拉伯人帶來的愚昧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宣講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的觀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歸順安拉,將在末日審判時遭到懲罰,墮入火獄,歸順安拉者將在後世得到奬賞,進入天堂。他還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為兄弟,應聯合起來,消除血親復仇,並提出禁止高利貸盤剝,行善施捨賑濟貧弱孤寡和善待、釋放奴隸等一係列社會改革的主張,受到部分下層群衆的擁護,許多人紛紛歸信伊斯蘭教。由於穆罕默德所傳教義從根本上動搖了部落傳統多神信仰的地位,觸犯了麥加古萊什貴族和富商掌管剋爾白的宗教特權和經濟利益,同時也觸犯了部分下層群衆的多神信仰,因而遭到這些人乃至部分下層群衆的強烈反對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麥加難以立足。
  阿拉伯少女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麥加穆斯林遷徙麥地那,標志着伊斯蘭教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穆罕默德領導穆斯林進行了政治、經濟、宗教等一係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蘭教作為統一和團结的思想旗幟,號召穆斯林“順從安拉和使者”,並派出門下弟子到麥地那各阿拉伯部落傳教,當地絶大多數居民很快歸信了伊斯蘭教。他製定了作為穆斯林和猶太人在處理內部民事和對外關係中共同遵守的《麥地那憲章》,在信仰自由和結盟的基礎上同猶太人各部落達成某些協議,實行和平共處。在實現了麥地那的統一後,以伊斯蘭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緣關係,建立了以“烏瑪”(意為“民族”、“國傢”)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穆罕默德成為麥地那宗教、政治、軍事和司法的最高領袖。艾布·伯剋爾、歐麥爾、奧斯曼及部分著名的聖門弟子組成上層領導集團。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號召下,將遷士和輔士團结在烏瑪的周圍。穆罕默德以安拉“啓示”的名義,完成了伊斯蘭教義體係及各項制度的創建。他完整地確立了以信奉獨一安拉為核心的五大信仰綱領;規定了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項天命功課及儀則;製定了包括宗教教規、民事、刑事、商事、軍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確定了以止惡揚善為核心的一係列行為規範和社會道德準則。為鞏固麥地那政權,穆罕默德組織了穆斯林武裝。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號召下,於624—627年間,他領導穆斯林武裝同麥加貴族進行了著名的白德爾之戰、吳侯德之戰和壕溝之戰等三大戰役,打擊了麥加貴族的銳氣,從此,穆斯林由防禦轉入戰略進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覲為由,率軍至麥加近郊,麥加貴族被迫妥協,同穆罕默德簽訂《侯代比亞和約》,决定雙方休戰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戰時機,嚮鄰國和半島上的一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節,攜帶國書,嚮其國王和部落首領宣傳伊斯蘭教,以擴大影響,同時派出武裝討伐海巴爾等地聚居的猶太人,以掃除反對勢力的侵擾。
  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630年,由於麥加人違約,穆罕默德率領十萬多人的穆斯林大軍,進逼麥加城下,以艾布·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被迫請降,接受伊斯蘭教,並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麥加全城居民宣佈歸信伊斯蘭教。進入麥加後,穆罕默德下令搗毀剋爾白殿內全部偶像,衹保留黑色隕石,並改剋爾白殿為清真寺,宣佈剋爾白為禁地。從此,麥加剋爾白成為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嚮和朝覲的中心。631年末,半島各部落相繼歸信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基本上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政治統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萬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一次經過改革的朝覲,史稱“辭別朝覲”。穆罕默德親自確立了朝覲的一係列儀典,成為以後穆斯林朝覲所遵循的範例。他發表了辭朝演說,以安拉“啓示”的名義,宣佈伊斯蘭教創傳的勝利,“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強調穆斯林之間團结和統一的重要性。同年6月6日(伊斯蘭教歷11年3月12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至此,伊斯蘭教已形成在半島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成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開了阿拉伯歷史新篇章。
傳播與發展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穆斯林人口分佈圖
  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地區性單一民族的宗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傢通過不斷對外擴張、經商交往、文化交流、嚮世界各地派出傳教師等多種途徑而得到廣泛傳播的結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進入“四大哈裏發時期”,隨着統一的阿拉伯國傢的對外徵服,伊斯蘭教嚮半島以外地區廣泛傳播,史稱“伊斯蘭教的開拓時期”。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帝國時期,歷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經濟和學術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史稱“伊斯蘭教發展的鼎盛時期”。13世紀中期隨着異族的入侵,帝國境內東、西部諸多地方割據王朝的獨立,阿拉伯帝國解體。中世紀晚期,伊斯蘭世界並立着奧斯曼、薩法維、莫臥兒三大帝國;其中奧斯曼帝國版圖和影響最大。史稱“伊斯蘭教第三次大傳播的時期”。18世紀中葉以後,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伊斯蘭世界,許多國傢逐步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蘭世界各國人民在“聖戰”和教派運動的旗幟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鬥爭,給殖民主義者以沉重打擊。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伊斯蘭國傢相繼獨立,大致形成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格局。伊斯蘭教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傳播和發展,有着不同的特點。
  四大哈裏發(632~661)時期。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由他的—最親近的門弟子艾布·伯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裏先後繼承他的事業,稱“哈裏發”(意為安拉使者的繼承人)。四大哈裏發執政的30年間,對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艾布·白剋爾執政期間,平息了也門南部、葉麻麥、哈達拉毛及巴林東部以偽先知圖萊哈、穆賽利邁、賽賈赫(女)等為首所發動的武裝叛亂,徵服了變節者,重新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鞏固了麥地那政權。同時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開始對外徵戰和擴張。歐麥爾執政時,乘波斯、拜占庭連年戰爭力量削弱之機,先後徵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剋、波斯、埃及等地,並采取凡歸信伊斯蘭教者免交人丁稅的政策,吸引被徵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蘭教,使伊斯蘭教發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他初步確立了國傢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軍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制度。他還製定了伊斯蘭教歷,以622年7月16日作為紀年元旦,以紀念穆罕默德由麥加遷徙麥地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奧斯曼執政時,繼續西進徵服北非,攻占伯爾剋、的黎波裏、迦太基;在東部徵服亞美尼亞,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羅珊地區的叛亂,遠征軍在中亞到達巴爾赫、喀布爾和伽色尼,並促使這些地區的衆多居民改奉子伊斯蘭教。為統一伊斯蘭教思想、指導宗教活動和立法,在艾布.伯剋爾時所輯錄的《古蘭經》原抄本的基礎上,經再次搜集、反復對照、核訂和考證、編纂成奧斯曼定本《古蘭經》,為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嚮世界的傳播提供了經典依據。阿裏執政時,因伊斯蘭教上層領導集團爭奪哈裏發權位的鬥爭進一步激化,導致了穆斯林之間的內戰,發生了駱駝之戰、隋芬之戰和納赫拉萬戰役,出現了彼此對立的政治派別,此後,伊斯蘭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於分裂。661年,阿裏被刺後,四大哈裏發時期結束,繼之而起的是以傢族掌權的王朝時代。
  伍麥葉王朝(661~750)時期.661年,由伍麥葉傢族出身的穆阿維葉(600~680)所創建,定都大馬士革。王朝在穩定局勢並殘酷鎮壓了異己力量的反抗後,從7世紀中葉起,繼續大規模嚮外擴張。在東部,沿波斯前進,先後占領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繼而徵服了外高加索,控製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勢力直達帕米爾高原。在西部,首先占領迦太基,後徵服了馬格裏布地區,消滅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殘餘勢力,柏柏爾人接受了伊斯蘭教。711年,以柏柏爾人為主力的阿拉伯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占領比利牛斯半島大部分地區,將伊斯蘭教傳入西南歐。732年,阿拉伯軍隊襲擊高盧(今法蘭西共和國)西南部,戰敗後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蘭教嚮西方的傳播,遂到此為止。8世紀中葉,其版圖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臨大西洋,北界鹹海,南至尼羅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在政治上;改哈裏發的選舉製為世襲製,使哈裏發國傢成為一個君主專製的封建國傢。在經濟上,遊牧的阿拉伯人開始遷徙新徵服的地區,由遊牧轉入定居;從事農耕和經商。分封土地、統一幣製、完善稅收,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語言,促進了阿拉伯語的廣泛傳播。吸收被徵服地區,包括希臘、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的先進科學與文化,開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在宗教上,采取減免人丁稅,招募軍隊等政策,鼓勵異教徒改奉伊斯蘭教。在各地興建莊嚴的清真寺,作為宗教活動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馬士革伍麥葉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剋薩清真寺、凱魯萬的歐格白清真寺等,並附設有宗教學校,賜封有大量瓦剋夫土地。以《古蘭經》和聖訓立法,嚮各地派出教法官和傳教師,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動。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鬥爭的各種派別相繼出現。什葉派等派別形成。王朝末期,統治者橫徵暴斂,宮廷生活腐化,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哈瓦利吉派和什葉派多次舉兵反抗,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750年王朝被呼羅珊艾布·穆斯林領導的起義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後裔艾布·阿拔斯奪取了哈裏發地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750~1258)時期。750年,由艾布·阿拔斯(722~754)所創建,定都巴格達。在政治上,哈裏發自詡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並重的政策。承襲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強中央集權製,哈裏發為最高領袖。由於任用波斯人擔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實際的統治地位。以哈裏發為首的官僚體製,代替了阿拉伯的貴族統治。王朝在最初的100年間,因對外大規模徵戰的結束,出現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産力有較大的發展,經濟和對外貿易繁榮。國內主要城市商旅雲集,對外壟斷海上貿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各地。隨着阿拉伯語的廣泛傳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創造的伊斯蘭文化蓬勃發展,出現了黃金時代。王朝在各地創辦宗教學校、圖書館、天文臺和醫院,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哈裏發馬蒙創辦巴格達“智慧館”掀起集體翻譯運動的高潮。廣羅各族不同信仰的學者,收集、保存、翻譯、研究古希臘、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學文化著作,取得傑出成就。這一時期,在醫學、數學、天文學、化學、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法學等方面,成就輝煌,穆斯林人才輩出。在宗教上,王朝已經完成了徵服地區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過程,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變成穆斯林的社會生活方式。伊斯蘭教的宗教學術如教法學、古蘭經學、聖訓學、凱拉姆學、蘇菲學等都有較大發展。遜尼派、什葉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別轉變為宗教派別,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教義和學說。穆爾太齊賴派得到很大發展,在馬蒙統治時期其學說被奉為國教。艾什爾裏派教義逐漸發展成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學說。以安薩裏為代表的教義學家將蘇菲派思想引入正統信仰,成為伊斯蘭教宗教哲學的一種形式。9世紀中葉後,由於王朝實行封建分封製,各地總督和封建主割據一方,帝國逐漸四分五裂。10世紀時,北非、埃及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後伍麥葉王朝(756~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45年什葉派的布韋希王朝入主巴格達,哈裏發僅保留宗教領袖的地位。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進入巴格達,哈裏發成為塞爾柱素丹手中的傀儡。繼之而來的是十字軍東侵(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徵,阿拔斯王朝終於在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所滅亡。
  奧斯曼帝國(1299~1922)時期。13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亞細亞興起。1299年,其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素丹,正式建立奧斯曼國傢。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並遷都於此,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5世紀末,帝國已占領整個小亞細亞及巴爾幹半島,將伊斯蘭教傳入西南歐地區。16世紀是帝國的強盛時期,先後占領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敘利亞、埃及、巴格達、美索不達米亞、的黎波裏、阿爾及利亞、希賈茲和也門等國傢和地區。伊斯蘭聖地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也在帝國的控製之下。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伊斯蘭帝國。從素丹賽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稱哈裏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帝國奉遜尼派教義為國教,以哈乃斐學派教法為立法、司法的準則。製定了以伊斯蘭教法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剋夫等實體法規,完善了伊斯蘭立法體係。政府設“伊斯蘭委員會”作為國傢管理宗教的權力機構,起維護信仰和監督教法實施的職能和作用。帝國大力倡導和贊助伊斯蘭教育和學術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華麗的清真寺、各類宗教學校、蘇菲道堂、圖書館,並培養宗教學者和官吏。比剋塔希教團和毛拉維教團等蘇菲教團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17世紀,帝國隨着統治者內部的腐敗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日趨衰落。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在亞非兩大洲展開了掠奪殖民地的鬥爭,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1798年,法蘭西共和國拿破侖·波拿巴一世率領的侵略軍占領了埃及,歐洲列強掀起了一場“瓜分奧斯曼帝國遺産”的激烈爭鬥,導致了奧斯曼帝國的徹底崩潰。1922年凱末爾領導的資産階級革命推翻帝國,廢除了素丹和哈裏發製。
  16世紀,伊斯蘭世界出現了與奧斯曼帝國相抗衡的波斯薩法維王朝和印度的莫臥兒王朝。16世紀初在伊朗興起的什葉派的薩法維王朝(1502~1722),其版圖東至阿富汗,西達幼發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臨波斯灣,立什葉派為國教。掀起了波斯伊斯蘭文化的復興。16世紀中期帖木兒六世孫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莫臥兒帝國,其領土達南亞次大陸的整個北半部,確立了伊斯蘭教在該地區的統治地位。
  伊斯蘭教早期嚮世界的傳播,與阿拉伯帝國的嚮外徵服有着密切的聯繫。但自10世紀後,伊斯蘭教在非洲、亞洲和東南亞的廣泛傳播,以及伊斯蘭化的過程,通常是通過商人的貿易活動、文化交流和傳教師的傳教活動而實現的。在東非,通過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蘭教沿蘇丹和尼羅河漸漸嚮東傳入內地,迄13世紀,索馬裏及東非沿海地區和海上許多島嶼的居民接受了伊斯蘭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學者和蘇菲傳教師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蘭教傳入內地部族。13世紀末,定居中亞的蒙古人後裔改奉了伊斯蘭教。14世紀後,蘇菲派傳教師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中亞的哈薩剋斯坦和南亞次大陸的孟加拉等地區。7世紀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穆斯林商人及學者,通過海陸的“絲綢之路”將伊斯蘭教傳入中國。13世紀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印度尼西亞群島,17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尼和馬來半島占優勢。14~15世紀,伊斯蘭教通過商人和傳教師傳入菲律賓南部。20世紀以來,通過穆斯林移民、勞工、商人和學者傳人西歐和北美,並取得較大進展。
歷史貢獻與傳播影響 Contributions and propagation
  伊斯蘭教的主要貢獻在於:通過宗教將鬆散的部落文化聯合起來,並通過徵戰使各個地區的文化得以傳播、交流。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度的阿拉伯數字,西方世界的哲學都由穆斯林的足跡所傳播,並由阿拉伯人進行完善、總結、歸納的。公元830年,哈裏發馬蒙建立了翻譯機構“智慧宮”,從而孕育了被西方人稱為“知識爆炸的時代”。在“智慧宮”,哈裏發馬蒙為了得到珍貴的典籍,不惜以與著作等質量的黃金作為酬勞。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告訴信徒:“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亦寫作:“信徒們,去尋求知識吧,哪怕遠到中國!”)
  阿拉伯語書法伊斯蘭教在傳播的過程中,穆斯林們在被徵服的土地上修建清真寺,建立學校,並確立法律,建立圖書館、天文臺和醫院,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伊斯蘭教推廣阿拉伯語,所以穆斯林的交流變得極為方便,這也較快了文化的交流,經濟的發展。全球許多的語言文字都使用阿拉伯字母。
  伊斯蘭教有着極強的包容性,在當時被穆斯林統治的西班牙,雖然資源匱乏,土地貧瘠,但是通過穆斯林的經商,經濟確實非常發達。埃及的基督徒,猶太教徒衹要繳納少量人頭稅就可以保持信仰,所以幾乎沒有發生宗教迫害的事情。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穆斯林在數學、文學、天文學、哲學、醫學、物理學、化學、書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果,並涌現出像花拉子密、比魯尼、白塔尼、法拉比、伊本·西那這類優秀人物。
  伊斯蘭教的傳播打破了狹隘的民族界限,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伊斯蘭教之所以和平和迅速的傳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伊斯蘭教信條的簡潔明了。伊斯蘭召喚人類信仰應受崇拜的獨一的造物主——真主。伊斯蘭同時不斷地教導人類應用智慧和觀察的能力來認識真理。在很短的時間內,人類以往偉大文明的結晶及文學藝術事業得到迅猛的發展。所以,不同的民族,在伊斯蘭教的感召下,哪怕有着偌大的差異,也會團结在一起。這是伊斯蘭教最大的影響,也是伊斯蘭教之所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宗教特點 Religious character
  伊斯蘭教崇尚和平,從伊斯蘭教崇尚緑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脅和迫害時,伊斯蘭教允許信徒進行強烈的反抗與徵服。
  伊斯蘭教希望團结,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無論種族,語言,膚色存在多大的差異,衹要皈依伊斯蘭,相互之間都以兄弟相稱。
  伊斯蘭教崇尚科學,正如先知所教誨的“求知是每一位穆斯林男女應盡的責任”。東西方思想和新老觀念的融合,帶動了醫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建築學、藝術、文學以及歷史學等領域的前所未有的進步。許多關鍵的學科及概念體係,諸如代數學、阿拉伯數字,以及零的概念(對於數理科學的進步至關重要)都是經由伊斯蘭文明傳播到中世紀的歐洲大陸。許多復雜的儀器,包括觀象儀(星盤)、象限儀和精確的航海圖的發展為歐洲人的遠航探索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伊斯蘭教主要教義 The main teachings of Islam
  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在我國穆斯林中視其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又有六大信仰之說:
  1、信安拉。 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安拉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古蘭經》第112忠誠章稱:「安拉是真主,是獨一的主,他沒生産,也沒有被生産;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據《古蘭經》記載,安拉有99個美名(99種德性),是獨一無二、永生永存、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創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運的無上權威。信安拉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體現了其一神論的特點。
  2、信天使。 認為天使是安拉用「光」創造的無形妙體,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國和地獄,並嚮人間傳達安拉的旨意,記錄人間的功過。《古蘭經》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來(Jibra'il)、米卡伊來(Mikal)、阿茲拉伊來(Azral)及伊斯拉非來(Israfil),分別負責傳達安拉命令及降示經典、掌管世俗時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審判的號角。
  3、信經典。 認為《古蘭經》是安拉啓示的一部天經,教徒必須信仰和遵奉,不得詆毀和篡改。伊斯蘭教也承認《古蘭經》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經典(如《聖經》),但《古蘭經》是比其它一切經典優越的,古蘭經是包羅其它一切經典的意義,信徒即應依它而行事。
  4、信使者。 《古蘭經》中曾提到了許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即《聖經》中的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衹有安拉知道他們的數目,使者中最後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偉大的先知,是至聖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負有傳達「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因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兩類的使者,衹要信仰安拉的人都應服從他的使者。
  5、信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 認為在今世和後世之間有一個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來臨之際,現世界要毀滅,真主將作「末日審判」,屆時,所有的死人都要復活接受審判,安拉意欲他所意欲的那個人進天堂,意欲他所意欲的那個人下火獄 。
  6,信前定,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變更,唯有對真主的順從和忍耐纔符合真主的意願,而此【前定】非【宿命】真主可以更改,衹有通過虔誠的嚮安拉祈禱和努力,真主纔會使其結果發生變化。
伊斯蘭教在中國 Islam in China
  伊斯蘭教於公元7世紀中葉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當時主要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士兵和阿訇,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分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教派,中國主要是遜尼派。在回、維吾爾、塔塔爾、柯爾剋孜、哈薩剋、烏孜別剋、塔吉剋、東鄉、撒拉、保安等少數民族2000多萬人口中,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中國穆斯林大多數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河南、雲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和自治區,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有分佈。
  1953年5月11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北京成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是中國穆斯林全國性的宗教團體。其宗旨和任務是: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發揚伊斯蘭教的基本精神和優良傳統,代表全國各民族穆斯林的合法權益,推動各民族穆斯林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民族團结,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並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最高機構為全國代表會議。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阿訇受到批鬥勞教,被趕出清真寺,《古蘭經》被焚燒。宗教生活被強製停止,清真寺受到及其嚴重的破壞。
  文革後,黨和國傢在民族宗教問題上進行調整,落實了宗教自由的基本政策。
  2001年4月23日,中國伊斯蘭教教務指導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該委員會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專門委員會,由愛國愛教、德高望重、代表中國伊斯蘭教最高宗教學識和經學水平的大阿訇、大毛拉組成。其宗旨和任務是:在法律和政策範圍內,依據伊斯蘭教經典,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穆斯林中宣傳伊斯蘭正道,對當代中國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做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準確解釋,編寫講經範本,提高伊斯蘭教教職人員水平,規範講經內容,反對利用伊斯蘭教搞極端主義,積極引導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伊斯蘭教如何對待宗教誤解 Misunderstanding of how to treat religion of Islam
  在伊斯蘭教看來,之所以有人侮辱伊斯蘭那是因為他們對《古蘭經》的不理解,穆斯林所要做的衹能是安拉開到他們的心靈和我們以身作則的宣傳,但是切忌勿要去互相謾駡,穆聖(願主福安之)說過:“你們當用優美的語言去宣傳你們的信仰”。這體現了伊斯蘭教對待宗教誤解及其寬容的一面。
宗教簡介 Introduction to Religion
  伊斯蘭教(註:一神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蘭(a1一Islam)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創傳。公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曾經建立了倭馬亞、阿拔斯、印度莫臥兒、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伊斯蘭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卻始終沒有隕落。起初,它作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接着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爾後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地發展着,乃至成為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蘭又稱伊斯倆目,在阿拉伯語有順從、和平和安寧之意,英文寫作Islam。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傢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傢裏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傢包括一些西方國傢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傢。據統計,20世紀初,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總數約在十億人,僅次於基督教徒的人數。有跡象表明,伊斯蘭教徒人數有在幾年以後超過基督教徒人數的趨勢。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觸伊斯蘭教教後改信了伊斯蘭教。穆聖說:“學者的墨汁濃於烈士的鮮血。”就是讓穆斯林們要努力學習。
  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一種文化體係,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傢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阿剋薩清真寺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截止到2008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伊斯蘭教穆斯林目前有15億。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傢中,穆斯林占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在30多個國傢中,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儘管他們分佈於世界各地,國籍,民族、膚色和語言各不相同,卻共同恪守着那古老的教義,即宇宙間衹有一個主宰--“安拉”,並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蘭經》的教義。在當代,伊斯蘭國傢和穆斯林人民在國際政治生活中發揮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蘭教創立不久,就傳入了中國。據《閩書》記載,“(穆罕默德)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如果你有兩塊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他的話鼓舞了廣大穆斯林求知的願望。從公元七世紀開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陸交通綫到達中國,進行貿易或旅行,傳播伊斯蘭教
宗教簡介 Introduction to Religion
  伊斯蘭(a1一Islam)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阿拉神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復興。公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曾經建立了倭馬亞、阿拔斯、印度莫臥兒、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伊斯蘭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卻始終沒有隕落。起初,它作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接着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爾後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地發展着,乃至成為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蘭又稱伊斯倆目,在阿拉伯語有順從、和平和安寧之意,英文寫作Islam。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傢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傢裏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傢包括一些西方國傢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傢。據統計,20世紀初,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總數約在十億人,僅次於基督教徒的人數。有跡象表明,伊斯蘭教徒人數有超過基督教徒人數的趨勢。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觸伊斯蘭教教後改信了伊斯蘭教
  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它自創興到21世紀初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一種文化體係,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傢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阿剋薩清真寺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截止到2008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伊斯蘭教穆斯林目前有15億。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傢中,穆斯林占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在30多個國傢中,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儘管他們分佈於世界各地,國籍,民族、膚色和語言各不相同,卻共同恪守着那古老的教義,即宇宙間衹有一個主宰--“安拉”,並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蘭經》的教義。在當代,伊斯蘭國傢和穆斯林人民在國際政治生活中發揮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蘭教創立不久,就傳入了中國。據《閩書》記載,“(穆罕默德)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如果你有兩塊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他的話鼓舞了廣大穆斯林求知的願望。從公元七世紀開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陸交通綫到達中國,進行貿易或旅行,傳播伊斯蘭教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Yisilanjiao
  伊斯蘭教
    7 世紀初穆罕默德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創立的一神教。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阿拉伯語意為“順從”。該教尊奉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為唯一的神,認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世上一切事物都由安拉安排,人們必須絶對服從安拉的意志。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古蘭經》,是立法和行為道德規範的依據。穆罕默德創教不久,因受迫害,於622年動員大批教徒從麥加遷至麥地那,並在那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Ummah)。後來穆斯林把這一年作為伊斯蘭教歷元年。632 年,穆罕默德完成了創教和統一阿拉伯半島的事業。以後他的繼承人(哈裏發)對外進行徵服戰鬥,建立了在中國史籍上稱為“大食”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隨之在亞、非、歐廣大地區傳播,成為世界性宗教。
    史學界一般認為,伊斯蘭教於7世紀中葉開始傳入中國。651年8月25日(唐永徽二年八月初四)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唐書作□密莫末膩)首次派使臣來長安,覲見唐高宗李治。這是伊斯蘭教國傢與中國第一次遣使聘問。但民間交往可能更早。早期來中國的大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他們通過西北陸路和東南海路來到中國。陸路沿古老的絲綢之路,經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來到唐都長安。當年的長安有西市,內有“波斯邸”、“鬍店”。海路前來中國的商人由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出發,經孟加拉灣、馬六甲海峽分別到達廣州、泉州、揚州、福州、杭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唐書上稱他們集中居住的地區為“蕃坊”,這些商人被稱為“蕃客”。他們在蕃坊內建造清真寺,過宗教生活,對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
    751年(唐天寶十載)為爭奪石國(今塔什幹),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發生一次“怛邏斯之戰”,唐敗,唐軍有大批人員被俘往西亞。其中,杜環回國後撰有《經行記》,原書已佚。其叔父杜佑所撰《通典》中有他介紹伊斯蘭教情況的片斷記載。
    中唐時,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嚮大食等國藉兵。兩京收復後,肅宗允許大食兵世居華夏,可與中國婦女通婚。據傳天寶以後留居長安一帶的蕃兵鬍賈幾達四千人。
    宋代與阿拉伯之間的交往綿延不斷,來華穆斯林有增無減。為擴大貿易,宋朝廷先後在廣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港口專設市舶司。五代、北宋之際,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新疆地區。到15、16世紀,在新疆地區已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元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1219年起,成吉思□率蒙古軍大舉西徵,占領了今中亞及東歐、伊朗北部大片土地,建立了橫跨亞、歐的蒙古大□國。其孫旭烈兀舉行第三次西徵,攻陷了大馬士革和巴格達,建立了伊利□國。蒙古貴族把上述被徵服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組成“西域親軍”,率之東來,並把他們編入探馬赤軍,參加忽必烈在中國各地的徵戰;戰後就地屯聚牧養。這些東來的“回回”在中國各地定居後,與當地居民通婚,繁衍子孫,逐漸形成回回民族。元代“回回”屬色目人,社會地位僅次於蒙古人,不少穆斯林在中央政府任重要官職,穆斯林人口也急劇增加,遍及全國各地,有“元時回回遍天下”之說。伊斯蘭教得到元統治者的保護,同佛教,道教等有同等地位,稱為“清教、“真教”或“回回教”。
    拼囊了估冀探ㄖ呈ニ鹿饉愣闃輀BR]明朝開國功臣中有不少是穆斯林,如常遇春、鬍大海、藍玉、沐英等。明朝歷代統治者對穆斯林采取懷柔政策,穆斯林在朝中為官的不乏其人。七次下西洋、到麥加朝聖並帶回天房圖的鄭和就是其中之一(見鄭和下西洋)。經過長
英文解釋
  1. n.:  crescent,  islam,  Islamism,  Islamic,  al-Islam,  mohammedanism,  the faith and religion of Islam,  Muslimrelig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the prophet Muhammad
近義詞
回教, 天方教, 清真教, 回回教
相關詞
宗教穆斯林伊斯蘭國傢阿拉伯著作民族阿拉伯文化
百科辭典作傢文學家北京人回族旅遊新疆文化
人物中國歷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伊斯蘭教歷伊斯蘭教徒伊斯蘭教的
伊斯蘭教主伊斯蘭教義伊斯蘭教法
伊斯蘭教史伊斯蘭教規伊斯蘭教派
伊斯蘭教協伊斯蘭教信徒信仰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團體伊斯蘭教聖經伊斯蘭教寺院
皈依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的伊斯蘭教長國
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教國傢伊斯蘭教教主
伊斯蘭教美術伊斯蘭教聖跡伊斯蘭教哲學
阿曼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聖墓伊斯蘭教法學
中國伊斯蘭教巴林伊斯蘭教埃及伊斯蘭教
瑞士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古墓日本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建築伊斯蘭教長老伊斯蘭教概論
英國伊斯蘭教印度伊斯蘭教乍得伊斯蘭教
約旦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簡史德國伊斯蘭教
法國伊斯蘭教泰國伊斯蘭教文萊伊斯蘭教
蘇丹伊斯蘭教伊朗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法史
也門伊斯蘭教南非伊斯蘭教緬甸伊斯蘭教
荷蘭伊斯蘭教馬裏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學者
伊斯蘭教節日伊斯蘭教首領伊斯蘭教思潮
伊斯蘭教學說雲南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詞彙
伊斯蘭教協會伊斯蘭教詞典伊斯蘭教歷史
伊斯蘭教教職伊斯蘭教術語新疆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禮儀伊斯蘭教經訓伊斯蘭教教派
伊斯蘭教經籍伊斯蘭教教徒之使改信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創始人伊斯蘭教國傢的伊斯蘭教的象徵
伊斯蘭教國國王阿根廷伊斯蘭教阿富汗伊斯蘭教
尼日爾伊斯蘭教尼泊爾伊斯蘭教科威特伊斯蘭教
肯尼亞伊斯蘭教摩洛哥伊斯蘭教黎巴嫩伊斯蘭教
利比亞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法導論伊斯蘭教存在論
中國伊斯蘭教史伊斯蘭教之精神伊斯蘭教在中國
伊斯蘭教兩世觀菲律賓伊斯蘭教科摩羅伊斯蘭教
卡塔爾伊斯蘭教加拿大伊斯蘭教幾內亞伊斯蘭教
吉布提伊斯蘭教岡比亞伊斯蘭教敘利亞伊斯蘭教
烏幹達伊斯蘭教土耳其伊斯蘭教突尼斯伊斯蘭教
日本伊斯蘭教團伊拉剋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法綱要
伊斯蘭教義學家伊斯蘭教信徒的伊斯蘭教開齋節
伊斯蘭教宰牲節伊斯蘭教國運動伊斯蘭教的精神
伊斯蘭教法概略伊斯蘭教法律史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強硬派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寺院中的
伊斯蘭教國傢中的伊斯蘭教家庭中的北非伊斯蘭教地區
伊斯蘭教徒的女王伊斯蘭教苦修教士伊斯蘭教的托鉢僧
中國伊斯蘭教(阿文)明代伊斯蘭教徒墓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徒墓葬群中國伊斯蘭教研究尼日利亞伊斯蘭教
毛裏求斯伊斯蘭教西北伊斯蘭教研究中國伊斯蘭教簡史
斯裏蘭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遺囑制度伊斯蘭教倫理思想
中國伊斯蘭教概論中國伊斯蘭教建築伊斯蘭教百科全書
伊斯蘭教與清真寺伊斯蘭教徒古墓群伊斯蘭教文化150問
泉州伊斯蘭教石刻孟加拉國伊斯蘭教塞拉利昂伊斯蘭教
塞內加爾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歷史人物重慶伊斯蘭教協會
西遼伊斯蘭教政策伊斯蘭教拜功之理泰國伊斯蘭教協會
伊斯蘭教師聯合會伊斯蘭教宣教協會伊斯蘭教世界聯盟
世界伊斯蘭教大會伊斯蘭教法典說明官印度教或伊斯蘭教的
伊斯蘭教祭司的領土伊斯蘭教領袖的稱號伊斯蘭教天堂的美女
伊斯蘭教禱告的召喚伊斯蘭教君主的地位伊斯蘭教君主的領地
我們的宗教:伊斯蘭教棉蘭老伊斯蘭教自治區中國伊斯蘭教電子書
伊斯蘭教的禮拜儀式阿爾巴尼亞伊斯蘭教埃塞俄比亞伊斯蘭教
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學者協會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教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斯蘭教
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
《間明伊斯蘭教百科全書》吉爾吉斯斯坦伊斯蘭教幾內亞比紹伊斯蘭教
毛裏塔尼亞伊斯蘭教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灣頭伊斯蘭教徒古墓葬群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中國伊斯蘭教史綱要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
中國伊斯蘭教研究文集中國伊斯蘭教譯著活動哈薩剋斯坦伊斯蘭教
《漢文伊斯蘭教文獻》伊斯蘭教學派言論集伊斯蘭教小百科全書
伊斯蘭教法學的起源烏茲別剋斯坦伊斯蘭教香港伊斯蘭教青年協會
伊斯蘭教對中華文化之影響伊斯蘭教古典法學理論伊斯蘭教與穆斯林世界
伊斯蘭教義學與法學入門伊斯蘭教之理智研究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
雲南伊斯蘭教經籍木雕版中國伊斯蘭教教派門宦史略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穆斯林張開伊斯蘭教思潮張開伊斯蘭教詞彙
張開伊斯蘭教禮儀張開伊斯蘭教經訓張開伊斯蘭教教派
張開伊斯蘭教經籍張開伊斯蘭教歷史張開伊斯蘭教教職
張開伊斯蘭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