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事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主編的《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構建和諧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人才開發》(黃皮書)日前已出版發行,該報告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人才狀況分析報告。記者於10月8日采訪了該報告的負責人、人事部中國人事科學院政策研究室的李建鐘博士。李建鐘錶示,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才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無論是從人才的總量、高級人才的儲備以及人才與經濟結構發展有效配置等問題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中國人才發展呈現三個主要特點
“人才隊伍總量持續穩定增長;人才的素質逐步提高;人才嚮第三産業過度集中;人才地域分佈仍呈東強西弱態勢,我國人才資源配置正處於歷史性轉折過程中,這是現在我國內地人才發展最主要的特點。”李建鐘介紹。
一、第三産業人才有過度集中的趨勢
報告表明,目前,我國人才産業分佈的突出特點是,人才産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的産業佈局分佈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第一産業、第二産業中專技術人才數量明顯偏低,就業人員的學歷狀況急需改善。從三個産業的産值看,2002年,第一、二、三産業産值分別是15.3%、50.4%、34.3%;從就業人員看,第一、二、三産業就業人員的比例分別是50%、21%、29%,而中專技術人才的比例分別是5%、18%、77%,大專以上的學歷人才比例分別是1.2%、15.2%和83.6%,差異太大。這就意味着第三産業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時,人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明顯低於其他産業,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發展製造業大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二、非公有製單位將是接收人才的絶對主力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的所有製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形成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局面,也帶來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狀況的根本性變化。其突出表現是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和人才總量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持續下降。1996年,我國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包括公務員)為10949萬人,到2001年,僅為7409萬人,平均每年減少5%以上;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1999年以來減少了130萬,下降4%;黨政人才減少59萬,下降7%;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萬人,減少到2002年的212.3萬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與此同時,1994年-2003年,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分別增長了29倍和3.4倍;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占全國職工總數的比例分別提高了23%和11%,報告預測,隨着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非公有製用人單位將會成為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
三、專業技術人才分佈很不合理
這主要表現在:一、不同所有製單位人才分佈不合理。目前,占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7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主要分佈在國有企事業單位。二、産業和行業分佈需要調整。例如第三産業內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金融管理、房地産、商貿餐飲以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人才比例偏低,這些都需要補充和加強。三、學科或專業分佈機構不合理。教育、衛生、經濟、會計等類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70%以上,而工程技術專業技術人才僅占總數的18%。在從事研究與發展(R&D)的專業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類專業人才短缺。
中國人才市場發展存在四大問題
報告認為,雖然中國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進程已展開,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由於諸多因素的製約,我國人才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戶籍制度的製約。因為現行的戶籍制度,很多畢業的大學生考慮到落實戶口,很多人不願意到私營企業裏找自己合適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戶仍然受到嚴格限製,這些都嚴重地製約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動,成為影響人才要素市場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檔案制度改革的滯後。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適應之處主要表現在:單一的國有單位人事檔案管理模式不適應多種所有製經濟組織並存的新形勢;現行的“人檔分離,收費管理”的流動人員檔案管理辦法不符合建立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的需求;而且傳統人事檔案的採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國傢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於全民所有製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辭退、辭職的暫行規定與公務員辭職、辭退的暫行規定的不完善之處,影響了國傢機關與事業單位人員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胜任的人該走卻走不了的局面,這些都導致了人才市場供需主體難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場運行機製不夠健全,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機製對人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四、人才市場管理體製沒有完全理順。就全國範圍而言,很多地方還沒有建立起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的執法檢查制度,未對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實行日常即時性的監督管理,人才市場的就業歧視、職業安全、權益保護問題突出,影響了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
-鏈接
我國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2010年專業技術人才至少缺1746萬
報告統計分析表明,人才發展與經濟發展有着高度的相關性。從年均增長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03年,人才總量的增長速度年均為7.34%,實際經濟總量?穴GDP?雪的增長速度年均為9.38%,經濟增長對人才總量增長的彈性係數為1.28,即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十一五”期間
第二、三産業人才最為短缺
報告預測,到201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需缺口為1746萬—2665萬人,其中第一産業缺口為211.5萬—224.3萬人,第二産業為1172.8萬—1266.6萬人,第三産業為3170.7萬—3421.7萬人,新興産業為414.6萬—440.8萬人。從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看,與發達國傢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3%之間。與“十五”中期(2003)相比,人才總量缺口為2618萬—2968萬人,第一、二、三産業和新興産業缺口分別52萬—64.8萬、352.9萬—446.7萬、864.5萬—1115.5萬、86.2萬—112.4萬?熏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差距為5%—6%。
“十一五”末 全國技能人才8000萬
總體看,“十一五”期間,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發展存在總量短缺和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從總量上看,預計到“十一五”末期,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將達到8000萬人,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主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將達到5%,其中高級技師120萬人,占1.5%,技師280萬人,占3.5%。每年平均新培養高級技能人才24萬,5年新增120萬,同時培養高級工2000萬、中級工3200萬、初級工2400萬,分別占技能人才的25%、40%和30%。
從結構上看,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人才短缺問題更為突出,這與我國産業發展戰略有着密切的聯繫。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將明顯增強。
職業介紹所(employment agency)
為失業人員介紹就業的機構。又稱失業介紹所、勞動介紹所。任務是進行就業登記,掌握勞動力資源,介紹、安排勞動力就業,監督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共同遵守勞動合同和協議,對閑散勞動力進行組織、管理、業務技術培訓和政治思想教育。
職業介紹所在20世紀初産生。西方職業介紹所有官辦和民辦兩種。最初製定職業介紹辦法的是英國的《職業介紹法》。1949年以前,中國也曾設有傭人介紹所,那是官僚資本傢以介紹就業為名盤剝失業工人的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為解决以前遺留下來的失業問題,國傢各勞動局下設勞動介紹所,
主要任務:①登記、統計失業職工。②調查公、私營企業需要勞動力情況。③籌劃介紹職工就業事宜。④介紹求職人員就業。1958年以後逐步撤銷。1963年,在國務院發出《全國大中城市恢復和建立勞動力介紹所的通知》之後,這一機構又得以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職業介紹所再次撤銷。1978年開始建立勞動服務公司,基本上具有職業介紹所的職能。現階段,在中國勞動就業問題比較突出,存在大量失業人員的情況下,逐步恢復和發展這一組織機構,對改革勞動制度,合理安排勞動力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
|
人才市場
人才市場用人單位和人才雙方通過市場或市場形式進行
相互選擇的活動。是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人單位包括
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
三資企業等。人才主要包括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
建立和發展人才市場的指導思想是把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和加強宏觀管理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由人才閑置與人才奇缺嚮市
場交流、調劑餘缺及合理配置轉變;逐步實現由現存的人才單位、
部門所有嚮社會所有、互通有無、合理流動轉變;並逐步實現由統
包統配的人才資源模式嚮國傢宏觀管理下發揮人才市場對人才資
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模式轉變。以使各類人才盡可能合理流動、
合理配置、合理使用。
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場,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①加強對人才
市場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在公開、平等、競爭的原則上,真正實現
用人和擇業的雙嚮選擇。②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場運行法則。即建立
和健全人才市場的有關政策、法規,完善市場規則,規範市場行為,
建立流動、仲裁、合同制度,保護用人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引
導人才流動的方向,控製流速和流量,使人才市場在法律的規範下
有序地運行。③加強人才市場的場所和手段建設。在現有人事部門
所屬的人才交流機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固定的人才市場,為人才
交流提供便利的社會條件,增強人才交流機構社會化服務功能,拓
寬服務領域,發揮其在人才市場中的主渠道作用。人才市場的活動
方式,不能僅停留在集市市場的水平,要提高人才市場管理手段現
代化的程度,建立全國性的人才供求信息網絡,加強各地人才市場
之間的橫嚮聯繫,為單位擇人和個人擇業提供更及時、更快捷、更
豐富的信息。
|
|
- : careers fair
- n.: the personnel market
|
|
檔案 | 畢業生 | 就業 | 江西 | 九江 | 市場 | 人才 | 招聘 | 求職 | 人才中介 | 人才資源市場 | 安定門 | 北京人才市場 | 安定門人才市場 | 經濟 | 社會 | 獵頭 | 教育培訓 | 人事代理 | 人才派遣 | 服務 | 上海市 | 深圳 | 人才招聘 | 汽車 | 招聘網站 | 興達人才市場 | 寶安人才市場 | 更多結果... |
|
|
市人才市場 | 省人才市場 | 新鄉人才市場 | 青島人才市場 | 百花人才市場 | 廣東人才市場 | 三亞人才市場 | 廈門人才市場 | 河北人才市場 | 寧波人才市場 | 南方人才市場 | 九江人才市場 | 興達人才市場 | 羅湖人才市場 | 無錫人才市場 | 溫州人才市場 | 桂林人才市場 | 瀋陽人才市場 | 江陰人才市場 | 信陽人才市場 | 洛陽人才市場 | 鄭州人才市場 | 漳州人才市場 | 北京人才市場 | 南通人才市場 | 湛江人才市場 | 寧德人才市場 | 嶽陽人才市場 | 湖南人才市場 | 寶安人才市場 | 玉林人才市場 | 巴中人才市場 | 長沙人才市場 | 泰州人才市場 | 三明人才市場 | 西部人才市場 | 三峽人才市場 | 中國人才市場 | 鄞縣人才市場 | 杭州人才市場 | 梧州人才市場 | 雲南人才市場 | 鎮江人才市場 | 錦州人才市場 | 綦江人才市場 | 婁葑人才市場 | 通化人才市場 | 南開人才市場 | 撫順人才市場 | 山人人才市場 | 安徽人才市場 | 余姚人才市場 | 太倉人才市場 | 濰坊人才市場 | 本溪人才市場 | 內江人才市場 | 南沙人才市場 | 邗江人才市場 | 勁草人才市場 | 智海人才市場 | 三和人才市場 | 南海人才市場 | 中心人才市場 | 智通人才市場 | 海爾路人才市場 | 開封市人才市場 | 溫州人才市場網 | 河北省人才市場 | 湖南省人才市場 | 上海人才市場網 | 安定門人才市場 | 寧波市人才市場 | 連雲港人才市場 | 柳州市人才市場 | 人才市場填個表 | 桂林市人才市場 | 海安縣人才市場 | 阜新市人才市場 | 智通人才市場站 | 池州市人才市場 | 北京人才市場報 | 南平市人才市場 | 濱海縣人才市場 | 淮陰市人才市場 | 保定市人才市場 | ????城市人才市場 | 防城港人才市場 | 濰坊市人才市場 | 東莞中心人才市場 | 深圳寶安人才市場 | 智通人才市場總部 | 人才市場管理規定 | 長沙智通人才市場 | 中國吳江人才市場 | 中國蘇州人才市場 | 湖北三峽人才市場 | 中國成都人才市場 | 人才市場報廣告部 | 奉化網上人才市場 | 烏魯木齊人才市場 | 寧波麗水人才市場 | 中國西安人才市場 | 四川眉山人才市場 | 上海閘北人才市場 | 五一路省人才市場 | 廣東虎門人才市場 | 中華旅遊人才市場 | 青島衛生人才市場 | 中國太倉人才市場 | 中國北方人才市場 | 長春市人才市場管理條例 | 吉林省人才市場條例 | 廣州市人才市場管理條例 | 四川省人才市場管理條例 | 青島山東路人才市場 | 深圳市興達人才市場 | 北京市安定門人才市場 | 勞務人才市場交易情況 | 東莞市基業人才市場 | 杭州市下城區人才市場 | 建築網絡世界人才市場 | 遼寧凌海市人才市場 | 淘金城網上人才市場 | 上海市外高橋人才市場 | 天津市大港區人才市場 | 重慶市南岸人才市場 | 佛山石灣區人才市場 | 福州市晉安區人才市場 | 肇慶市百樂人才市場 | 撫順市新賓縣人才市場 | 浙江省新昌縣人才市場 | 中國慈溪網上人才市場 | 杭州市拱墅區人才市場 | 天津市濱海人才市場 | 遵義開發區人才市場 | 杭州下城區人才市場 | 花都皮革皮具人才市場 | 江蘇省張傢港市人才市場 | 中國網上農村人才市場 | 佛山市石灣區人才市場交流服務中心 | 中國西安人才市場第一分市場 | 天津人才服務中心中國北方人才市場 | 沙縣勞務技術人才市場管理服務中心 | 廣州外語人才市場咨詢服務部 | 人才市場報電子版上海精彩網絡有限公司 | |
|
|
中國人才市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