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書法 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産生了書法 ,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裏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衹要我們對書法 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麽對領會“廣義的書法 ”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 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佈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 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 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着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 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等種類繁多。顔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 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麯直(綫)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嚮”派,即所謂現代書法 。它是在傳統書法 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傢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一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製。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 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着。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 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書法 的起源】
書法 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産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 藝術。
【各種書法 體簡介】
1: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幹日後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 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綫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 特有的綫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 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姦”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綫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墻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産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 評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 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 中的真跡,一般衹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册,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綫、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 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 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傢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麯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 王夫差鑒 》。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産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後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契文
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於龜甲、獸骨上,故名。清代孫詒讓著有〈契文舉例〉二捲,為考釋甲骨文之始。
刻符
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於符信。 ”段玉裁註:“《魏書·江式表》符下有書字符者,周製六節之一,漢製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這類篆體專刻於符節上,因係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如現存陽陵虎符上的文字。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徵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116)。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小篆
秦權上刻製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纔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 傢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麯折,印章刻製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註有小篆寫法。
鳥蟲書
亦稱“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國時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鐘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秦書八體,“四曰蟲書”;新莽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段玉裁註:“幡,當作幡,書幡,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說明此類書體多用於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署書
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石鼓文
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嚮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
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無具體年月,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鼓跋尾》雖設了三個疑點,但還是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通志略》則認為《石鼓》係先秦之物,作於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人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衹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
《石鼓》於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五代戰亂,石鼓散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將其遷到忭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鼓》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此後,石鼓又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抗日戰爭爆發,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由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鼓遷到江南,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宮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為更好地保護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於辟雍(大學)。現仿鼓在北京國子監。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別。
石鼓共十衹,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目前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鼓已無一存字。其書傳為史籀手筆,體態堂皇大度、圓活奔放,氣質雄渾,剛柔相濟,古茂遒樸而有逸氣。橫平竪直,嚴謹而工整,善用中鋒,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有的結體對稱平正,有的字則參差錯落,近於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在章法佈局上,雖字字獨立,但又註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間的偃仰嚮背關係、其筆力之強勁在石刻中極為突出,在古文字書法 中,是堪稱別具奇彩和獨具風神的。康有為稱其“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我,自有奇采。”其書體為大篆嚮小篆過渡時期的文字,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後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無不臨習。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於此。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沒有流傳下來。宋安國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河井荃廬氏。此外,社會上所流傳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鋒》、《中權》、《後勁》三種,其中天一閣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為最。然原拓己失,現衹能見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種拓本的照片。安國所藏的宋拓本《先鋒》本,舊商務印書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書中。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鳹堂有《中權》本影印本。中華書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書跡名品叢刊》中,有《後勁》本影印本。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 》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為書傢第一法則,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
玉筋篆
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筋(筷子),故名。始於秦代,唐代齊已《謝曇城大師玉筋篆書》詩稱:“玉筋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後人論書,將用筆圓渾遒勁的其他字體亦稱為“玉筋”。如明代王世貞評論顔真卿書:“《傢廟》、《茅山碑》正書中玉筋筆者。”
鐵綫篆
小篆的一種。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玉筋書風中脫出。用筆圓活,細硬似鐵,劃一首尾如綫,故名。後世稱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為“錢綫篆”。
隸書
亦稱“佐書”、“吏書”。字體名。形體扁平方折,便於書寫。始於秦代,通用於漢魏。唐代張懷瓘《書斷》引東漢蔡邕《聖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晉代衛恆《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吏)佐書,曰隸字。”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後世遂有程邈創隸書之說。秦隸出於秦篆,字形構造仍有較多的篆書形跡,後在漢代通用中不斷發展完善,成為筆勢、結構與秦篆完全不同的字體。隸書的出現,衝破六書的造字原則,奠定楷書基礎,標志漢字演進史和書法 史上的轉折。魏晉時曾混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湖北雲夢出土的《秦律簡》和漢《五鳳元年十二月簡》,即是秦漢手寫隸書的代表作。
草篆
書體名。飛白的別稱。東漢蔡邕稱:“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緒論》:“一曰飛白,篆貌隸骨,雜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書史會要》稱:“(趙)宦光篤意倉史文學,創作草篆,蓋《天璽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跡。”傅山等都擅長草篆書。
科鬥文
亦稱“科鬥書”、“科鬥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見於漢末,盧植上書稱“古文科鬥,近於為實”。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鬥書。”元代吾丘衍論證科鬥書形體的形成是:“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
繆篆
漢代摹製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麯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亦稱“摹印篆”。
楷書
楷書有兩個問題難以定位:一是其名稱與正書、隸書、今隸、八分書、章程書混淆而難分;二是其起源定於何時衆說紛紜。一般而言楷書的標準在於方正端齊,有別於長縱形的小篆書和橫扁形的隸書,有勾起而無波挑。筆畫轉折處不用轉而用折等。另外,行書的行式,甲骨、鐘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自秦以後,一律從右至左,無不例外。孫過庭《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可說是一種概括。
自秦漢之際産生筆畫至三國楷書成型,兩晉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勃興時期,王羲之楷書為其代表之一。以魏楷為代表,北朝書法 的勃興是楷書興旺的標志。其質樸雄強的藝術風格,與南方的秀麗典雅,雙峰對峙。楷書鼎盛期在盛唐,書傢輩出,風格多樣,蔚為大觀,以"唐楷"稱之。初唐楷書承隋楷風格之變;各書傢各顯其個性體貌,中唐顔真卿以雄風創新;晚唐柳公權以"柳骨"相媲美於"顔筋",凡此三變,形成唐楷之大貌。五代、宋、元、明、清是楷書式微期。書傢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未能突破晉唐楷書已有的格局。楷書式微的另一些原因還有:印刷文化的興起,楷書的審美表現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書。
瘦金書
亦稱“瘦金體”。楷書的一種。宋徵宗趙佶楷書學褚遂良、薛曜、薛稷而出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成一傢法,自號“瘦金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近人葉昌熾《語石》稱其書:“出於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瘦金書也。”存世作品有《楷書千字文》、《神霄玉清宮碑》。今之仿宋體,亦是從此中脫出。
草書
字體名。別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體、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漢興有草書”。漢初通行的手寫體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成“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藴有隸書波磔的筆畫和字字不相聯綴的形跡,成為編旁相互假藉,筆畫連綿便捷的“今草”,即後世所稱的草書。至東晉王羲之而臻於完善。唐代中期張旭、懷素將“今草 ”寫得更為放縱奇詭,筆走竜蛇,被稱為“狂草”,以別於“今草”。
狂草
亦稱“大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擺脫東晉王羲之一路草書溫文爾雅風格,筆勢連綿奔突,字形變化多端,極竜飛蛇舞之致。得名於唐代張旭、懷素。傳世的張旭《古詩四帖》及懷素《自敘帖》即為代表。
行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認為行書“以筆老為貴,少有誤失,亦可暉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俱全。”
非漢字書法
[越南書法 傢書寫的非漢字書法 ]
越南書法 傢書寫的非漢字書法
“阿拉伯書法 ”,梵文字母書寫的書法 ,越南國語字書法 ,都屬於“非漢字書法 ”的範疇,其中,越南國語字書法 是越南特有的一門藝術,近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國語字書法 俱樂部,其中有不少書法 傢國語字都寫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價值。越南國語字,就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越南國語字書法 的特點就經常是在畫中題詞。左圖為錢文忠的梵文書法 ,梵文書法 有點象中國的行書,雖然是手寫體,卻字跡容易辨認。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 】
中國的書法 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産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産生了文字。書法 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衹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着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嚮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二裏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裏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裏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嚮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
【商至西漢—渾然入序的書法 】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 藝術地發展。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 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 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傢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 傢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綫條波磔更加明顯。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 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 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 ,在我國書法 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 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係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係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 傢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竜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樸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 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 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 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 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傢,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傢,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 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 。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 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 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 傢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 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 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鐘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 大傢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 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 傢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竜,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 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亮、等書法 世傢之烘托,南派書法 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云、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 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 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 ,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竜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傢業,刻石為多,餘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 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啓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啓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志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竜藏寺碑》等。
【書學鼎盛的唐代】
1:唐朝書法 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 作品。整個唐代書法 ,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 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傢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傢為書法 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嚮極緻,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餘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顔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瀋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顔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 ”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 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 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 代書法 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 傢和書法 理論傢,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傢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顔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 大傢。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顔柳”餘韻。
隋唐五代書法 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 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 ,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顔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 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 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 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 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傢。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傢"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 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捲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 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 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麽到期了宋代,書法 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傢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捲氣”,北宋四傢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 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遊。範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傢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傢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傢相比了。宋代書法 傢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 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 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纔強調有意之意。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 ,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顔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 思想絶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 對王派書法 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嚮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繫。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 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 ,然在書法 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註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 ,元代書法 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傢,但並不怎麽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 ,發展到了清代纔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傢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 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 藝術
明朝書法 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 “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瀋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嚮極緻。“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瀋書法 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 傢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傢朱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2: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傢崛起,書法 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絶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 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 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竪抹,滿紙煙雲,使書法 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傢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 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 的總體傾嚮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薑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頽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纔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係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傢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 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麽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裏實現了。
【現代時尚—今天的書法 】
在書壇走嚮多元化的今天,書法 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 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决於書法 藝術的形式、結構、綫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內在精神的 現代化。書法 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 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嚮。
書法 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學書法 最基本的活動是寫字,而寫字首要的目的是為了記事和交流感情,起碼的要求是把字寫得規範、整潔、清楚,使人看了樂於接受,如果把字寫得雜亂無章,甚至隨心所欲,胡亂造字,讀者如釋"天書",無法辨認,就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有些人認為寫字用毛筆不如用硬筆方便,硬筆完全可以代替毛筆,衹有寫毛筆字才學書法 ;有些人認為書法 是"天才"的專利,"咱不是學書法 的料"。特別是一些年歲稍高些的朋友,受"人過三十不學藝的"陳腐思想的束縛,認為學書法 為時己晚。也有人認為書法 及神秘,高深莫測,神不可徵,形乃難表,好事難成。所有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衹要寫字就有法則可言,特別是有不少場合沒有書法 "門面",絶對不行。例如,商標、廣告、標語、對聯、字畫條幅等都離不開書法 。不可否認,使用鋼筆、圓珠筆及其他工具定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麽工具寫字其法則基本與使用毛筆相同,所以無論在何種方式寫字都應該學習書法 。關於學書法 年齡問題,從幼年或少年開始學,無疑優勢很大,但上了年歲的人學書法 ,也有不少長處;有知識、有生活、有閱歷、理解快、感受深、善抒發等,年輕人是無法可比的。至於"天才",是專指"有這種才能的人",任何聰明智慧都是靠熱情、勤奮和科學的學習換來的。"世上無難事,衹要肯登攀","狠下一條心,不怕事不成"。有位書法 傢答學生問時幾句短語很有教益,言簡意明,回味無窮。問"什麽年齡學書法 最適合?"答:"從識字起,任何年齡都適合。"問:"我能成為書法 傢嗎?"答:"你認為你能---你準能!"學習書法 和學習其他藝術一樣,衹要我們不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熱情,加上方法得當,定會獲得成功。千萬不要被一些壟斷者的玄學所嚇倒。他們把書法 說得神乎其神,傳授抽象,捨本求末,昧於閉合圈內循環,貽誤後學。其實書法 也像"窗戶紙",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韻可徵,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達。"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書法 具有藝術性
中國文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與外文不同。它變化微妙,形態不一,意趣迥異。"通過點畫綫條的強弱、濃淡、粗細等豐富變化,以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佈,構成優美的章法佈局,有的似玉竜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麗,有的氣勢豪放,這些都有使書寫文字帶上了強烈的藝術色彩。"書法 己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
書法 有益健康
“作書能養氣,也能助氣。”練書時,須絶慮疑神,全軀啓動,力送毫端,註於紙上,抒胸中氣,散心中鬱。這樣,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調節和鍛煉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靈心煥發,無疾而壽。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過練習寫字,養心愈疾,暢達延年。古往今來說書法 能使人健康長壽,並非虛傳。如歷史上歐陽詢、顔真卿、大書法 傢平均壽命79.2歲,其中顔真卿76歲時遭殺害,不然壽命會更長。另據資料介紹,明清兩代著名書畫傢(書畫相通)同高僧比較,28人中,書畫傢比高僧長壽12.7歲,說明書畫活動可能比高僧修行還有利健康,己為世人共識。現己76歲高齡的“將軍書法 傢”李真先生,通過練習寫字,心髒病好轉,並不再為失眠而苦惱。他深有體會地說,學習書法 ,“時間一久,必有所得。這“得”不僅在書法 上,對身體健康尤為有益”。可見臨池潑墨,確屬健身之功,衹要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便可變“書法 ”為美妙的“養生之道”。
書法 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維的綜合,書法 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其美感來源於大自然,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實踐,與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為表裏聯繫。書法 的特點、技巧、理論、表達意境極其廣泛。“胸中有書,下筆不俗。”學習書法 ,對文學、哲學、美學、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無所不及。很顯然,我們不能把書法 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寫字。書法 傢吳善茂先生說得好:“書法 是寫字,但寫字不都是書法 。”書法 的內在規律决定了習書的嚴肅性。這就要求習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以高度的學習熱情,旺盛的進取精神科學的思維活動,儼然誠懇的態度來對待。必須勤奮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來潮,半途而廢;必須深入生活,擴大視野,防止狂妄虛偽,恃纔傲物;必須加強修養,拓寬意境,防止墨守成規,捨本逐末;必須豐富學識,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醜;必須貪戀欣賞,鑒往創新,防止陳陳相因,依然故我。否則,會虛度年華,將一事無成。總之,臨池潑墨,快樂無涯,願我們積人類之聰明才智於筆下生花吧!
中國書法 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 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 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歷代書法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 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 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書法 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 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衆基礎和藝術特徵。 書法 藝術愈加受到大傢的青睞。
中國書法 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顔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 的發展主要傾嚮為書體的沿革,書法 傢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 傢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並非衹有中國纔有書法 ,日本,韓國,朝鮮,這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傢都有書法 。
日本的書法 稱書道。一開始是從中國而來。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十捲、《千字文》一捲,是漢字傳人日本的開始(具體年份不詳)。但比它更早的時候,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已明顯知道漢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達了日本,帶去了係統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後來阿直竣、王仁的子孫到日本後同化為日本人,作為東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內之地,任祭掃、出納等職。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與隋朝建立了邦交,隨着留學生和留學僧的歸國而帶去了中國書法 。
日本後又崇拜起王羲之,這對於日本的書法 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到後期的假名書法 時終於有了自己的特色。
韓國書法 源出於漢字的書寫形式,每一個字都是在一個想象的方塊中由一些形狀不同的綫組合而成,都是為了表達一個特有的意義。書法 在韓國始終與繪畫關係密切,他們認為從筆法安排的有力與和諧的角度而言,繪畫是受到書法 的影響。所以在韓國,書法 藝術比繪畫藝術更受人們的重視,人們常把書法 作品像繪畫一樣挂在墻上欣賞,而且像對畫一樣贊賞它的每一筆獨到之處,贊賞它用墨的韻味,贊賞它整幅佈局的功力、骨格、神韻等等。
韓國的書法 有悠久的傳統,韓國人從大約公元二世紀或三世紀開始使用漢字表達意願或行為,即使在 1446年韓國字母韓字創造出來以後,漢字仍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據瞭解,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室的書院和國傢辦的高等學堂裏講授中國文學。書法 的歷史如此悠久,無數貴族階層的人和藝術傢又在許多世紀裏為促進書法 藝術作了顯著努力,可惜在經過多次外國入侵和內部紛爭之後古代書法 作品保存到今的極少。特別是 16世紀末同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之間的七年戰爭,造成的人員死亡自不待言,而且還在韓半島各地對具有歷史意義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屬於那場戰爭以前年代的殘存的書法 作品現在不到20件。
能藉以瞭解位於西南部的百濟王國的書法 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的資料更少。根據這個王國的學者水平高、藝術品精緻這兩點看來,它在書法 上很可能也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韓國中部百濟古都公州偶然發現的武寧王和王後的王陵內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塊方形石碑對書法 傢和碑銘學家說來是稀世奇珍。這方石碑置於這座六世紀時的墓的入口處,類似為建造這座陵墓而嚮地下神祗購買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漢字字體優美,表現出很高的技術。
接下來的統一新羅時代,由於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産生了許多書法 傢,如金生、崔致遠。他們的字體基本上追隨書法 大師歐陽詢和虞世南。另一位書法 大師王羲之也備受仰慕,他的行草書為人們普遍臨摹。但是,從新羅王國開始流傳的字體方正的歐陽詢體在高麗時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鮮時代最著名的書法 傢是實學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傑出的書法 傢和學者,他建立了人稱“秋史派 ”的風格。他的書法 脫胎於中國隸書,但是他在佈局上富於畫感,善於在不對稱中見和諧,而且筆觸有力無比,使筆下的字充滿活力。由於這些才能,他終於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動有力的風格。
在韓國,學書法 被認為是有修養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過程。書法 作為書寫或者傳遞信息手段的實際功用往往不如字寫得優劣所含有的哲學意義更重要。在韓國如同在中國和日本一樣,書法 被認為是一種高雅藝術,書法 傢也受到人們的尊重。韓國的書法 組織雖不象中國具有完整的體係,但韓國書法 的民間組織卻非常普及,而且活動頻繁。接待我們訪韓的韓國海東研書會就是一個出色的民間組織。海東研書會於1971年8月1 日創立,很具規模的書法 活動就組織了200多次,並組織多次國際間的書法 交流,這對於一個民間組織來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會長金東淵先生是一個有成就的書法 傢,在韓國書法 界很有影響。金先生崇尚傳統,重視基礎,他的字有時近乎於篆書,有時近乎於隸書,或在兩者之間斟酌取捨,可謂變化奇譎、儀態萬方,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詳解書法 “米”字格】
愛新覺羅·啓驤
“米”字格的用法歷來在書法 學習者和愛好者中有分歧和爭議。啓功先生主編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書法 概論》中第48頁對“米”字格的說明就有誤差。啓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師,因而有機會同他面談這個問題,得到他反復的教授。今天把啓功對我所講和實踐的經驗詳細成文,為後來者在練習書法 結構時少走彎路。
啓功先生所講的“米”字格是書法 結構的一個重要的規律,也是對書法 藝術的重大貢獻,它不同於描紅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紅模子上的格子是為初學者安排筆劃的位置作參考的。“米”字格的結構規律是指寫米字時,∠為∠1要小於∠3,∠2要小於∠4,∠5要小於∠7,∠6要小於∠8。
也就是說米字上半部的兩點要稍立一點兒,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點兒,這個字纔顯得好看。
最常見的錯誤理解是把米字的兩點和一撇一捺都寫在描紅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認為這樣纔標準。這同所謂的寫字要橫平竪直一樣是要不得的,這樣寫出來的字沒有美感。
《書法 概論》寫道:如米字,1、2小於3、4,3、4小於5、6,5、6又小於7、8,如反過來效果不問可知了。這裏明顯地犯了幾何上的錯誤,因為如果∠1<∠3<∠5<∠7且∠2<∠4<∠6<∠8成立,那麽就得出 ∠1+∠2+∠3+∠4<∠5+∠6+∠7+∠8的結論,這就顯然違背了∠1+∠2+∠3+∠4=∠5+∠6+∠7+∠8=180°這一基本幾何定律。這大概是編撰人的筆誤,或對啓功先生這個理論有所誤解。這裏應當是;∠1<∠3,∠2<∠4,∠5<∠7,∠6<∠8,而∠3和∠5,∠4和∠6之間沒有關係,就像附圖中的米字,看上去十分漂亮。
漢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規律。
第一類是上半部有兩點一竪的字,如:光、尚、當、肖。
第二類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點一竪的字,如:木、東等等。違反了“米”字格規律去寫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由此延伸出去,有兩點對研究書法 結構有事半功倍的認識與大傢共勉。
一、漢字結構中有很多雷同之處,如果找到一個結構的規律,又把它推廣到別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寫法。
二、漢字結構的美感是有規可循的,在認真研究掌握這些規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創新革舊。在融會貫通了書法 的基本功和結構之後,屬於你自己的獨特的東西是會自然成就的。 書寫藝術,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 书法 书法
中國之畫與書法 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蔡元培《圖畫》书法 书法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左傳·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書法 不隱。”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 無捨者矣。” 宋 謝采伯 《密齋筆記》捲四:“《論語》書法 之嚴,即《春秋》書法 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鄭伐許鄭伯伐許》:“蓋與 鄭 伐 許 、 鄭伯 伐 許 之書法 同矣。”
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 作品。《南齊書·周顒傳》:“少從外氏車騎將軍 臧質 傢得 衛恆 散隸書法 ,學之甚工。” 宋 錢愐 《錢氏私志》:“ 元章 書法 之妙,今日可謂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詩的從古也沒有這好的。又且書法 絶妙,天下沒有第三個。” 周揚 《在中國書法 傢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書法 作為一門 中國 獨特的藝術,我們應該重視它。” 书法 书法
指漢字形體。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壹貳叁肆等字》:“至如 秦 漢 碑,惟一二三書法 不同。”书法 书法
措辭方式。 呂叔湘 《<通鑒>標點瑣議》:“《通鑒》書法 ,‘夜’一字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說何日之事,‘夜’字連下讀,‘夜’字點斷,意為‘到了那天夜裏’;‘夜’字不斷,意為‘趁夜裏’。”
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係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書法的簡介 Calligraphy introduction
書法 ,又稱“中國書法 ”,另分為“軟筆書法 ”和“硬筆書法 ”,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産生了書法 ,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裏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衹要我們對書法 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麽對領會“廣義的書法 ”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 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佈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 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 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着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 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日常工具等種類繁多。顔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 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麯直(綫)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嚮”派,即所謂現代書法 。它是在傳統書法 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傢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一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製。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 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着。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 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書法的解釋 Calligraphy explanation书法的解释 书法的解释
書法 ,是一門有法度的高級藝術。重在“法度”!有“法”無“法”,就是書匠和書法 傢的區別。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係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1)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
(2) 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 作品。
(3) 指漢字形體。
(4) 措辭方式。
【英語】calligraphy, 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日語】書道.書法 傢書傢.
【韓語】[명사](1) 서도(書道). 서예의 필법.(2) 사가(史傢)의 기록 필법.(3) 한자(漢字)의 형체.(4) (시가·문장 또는 말에 있어서) 문자의 용법과 사구(辭句)의 배치.
【法語】[n.] calligraphie
【德語】[Kunst] Chinesische Kalligrafie[S] Kalligraphie
【意大利語】[名] calligrafia; serittura
【世界語】belskribado,kaligrano
【西班牙語】caligrafía;escritura
【葡萄牙語】[f] caligrafia
【阿拉伯語】خط ، علم الخط ، خط اليد
【維吾爾語】خەتتاتلىق،خۇش خەت، ھۆسن خەت، خەتتاتلىق
【俄語】почеркподрисованныйписчийསུག་བྲིས། ལག་བྲིས། 書法的起源 Origin of Calligraphy
書法 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産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 藝術。 各種書法體簡介 Introduction of Calligraphy body 1:甲骨文 (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幹日後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 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綫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 特有的綫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 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姦”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綫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墻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産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 評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嶧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 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 中的真跡,一般衹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册,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綫、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 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 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傢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麯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 王夫差鑒 》。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非漢字書法 Non-Chinese calligraphy “阿拉伯書法 ”,梵文字母書寫的書法 ,越南國語字書法 ,都屬於“非漢字書法 ”的範疇,其中,越南國語字書法 是越南特有的一門藝術,近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國語字書法 俱樂部,其中有不少書法 傢國語字都寫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價值。越南國語字,就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越南國語字書法 的特點就經常是在畫中題詞。左圖為錢文忠的梵文書法 ,梵文書法 有點象中國的行書,雖然是手寫體,卻字跡容易辨認。 烏爾都文書法介紹 Urdu instrument method introduced 烏爾都語(Urdu,及“營房語言”的意思)是南亞次大陸的主要語言之一,是巴基斯坦國語,但在印度也廣為通行,是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之一。它屬於印歐語係伊朗語族印度語支。烏爾都語是由原來德裏附近講了幾個世紀的印地語的一種方言獨立發展起來,故跟印地語非常相似,它們之間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前者用波斯-阿拉伯文字母書寫,而後者用梵文字母書寫,且各自的文學語言發展出較大差異。烏爾都語是一種有文學傳統的語言,有教養的穆斯林以能用烏爾都語寫詩為時尚。
烏爾都語雖然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但實際上是印度次大陸上大部分地區的交際語,通行於印度、孟加拉的一些地區。近年來,隨着前去西方、阿拉伯國傢求學、務工的南亞地區人數的增加,烏爾都語還流行於世界其他一些國傢。
烏爾都文字是在波斯 -阿拉伯字母的基礎上加以改變而製定的,自右嚮左橫寫。它用阿拉伯語文字和一些附加字母書寫。那些附加字母用來表示印度和波斯語詞種某些特殊的音。
烏爾都文字的書法 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直到20世紀80年代,烏爾都語的報紙都是邀請著名的書法 傢手寫報章的文字然後再印刷出版,因此這些報紙實際上都是書法 藝術品。在巴基斯坦,幾乎人人都能寫出一手好字。
烏爾都文的書法 特點:
①烏爾都文共35個字母,書寫時為了使得版面更加整齊和美觀,詞與詞之間沒有空隔隔開。
②烏爾都文的單詞是連續書寫的,大部分字母有四種寫法即詞首、詞中、詞末、及“獨用”四種,但有時書寫文章時為了使字母與附近的字母整合得更加美觀,有的字母會變換為另一種寫法,最多時同一個字母有25種寫法。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 Prehistoric to the summer - Chaos initiation of calligraphy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國的書法 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産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産生了文字。書法 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衹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着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嚮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二裏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裏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裏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嚮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 商至西漢—渾然入序的書法 Busines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 totally into the sequence of calligraphy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 藝術地發展。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 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 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Precedent of the Qin Dynasty Calligraphy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傢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 傢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綫條波磔更加明顯。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 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 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 ,在我國書法 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Degree seeking to recover rhyme -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书法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书法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书法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 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係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係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 傢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竜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樸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 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 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 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 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 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傢,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傢,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 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 。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 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 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 傢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 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 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鐘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 大傢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 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 傢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竜,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 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亮、等書法 世傢之烘托,南派書法 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云、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 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 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 ,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竜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傢業,刻石為多,餘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 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Long seek regulatory law - Five Dynasties Sui书法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书法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啓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啓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志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竜藏寺碑》等。 書學鼎盛的唐代 Books in the heyday of the Tang Dynasty书法 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法 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法 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書法 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 作品。整個唐代書法 ,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 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傢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傢為書法 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嚮極緻,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餘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顔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瀋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顔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 ”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 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 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 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 傢和書法 理論傢,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傢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顔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 大傢。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顔柳”餘韻。
隋唐五代書法 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 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 ,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顔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 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 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 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 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傢。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傢"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Still declare Italian Love - Song Zhiming in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 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捲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 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 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麽到了宋代,書法 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傢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捲氣”,北宋四傢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 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遊、範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傢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傢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傢相比了。宋代書法 傢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 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 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者纔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顔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 思想絶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 對王派書法 的精妙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嚮飄逸的超然之態而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繫。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 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註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 ,元代書法 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傢,但並不怎麽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 ,發展到了清代纔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傢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 藝術
明朝書法 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 “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瀋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嚮極緻。“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瀋書法 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 傢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傢朱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傢崛起,書法 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絶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 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 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竪抹,滿紙煙雲,使書法 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傢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Lyric Yang Li - Ming and Qing dynasties书法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书法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书法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 的總體傾嚮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薑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頽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纔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係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傢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 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麽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裏實現了。 現代時尚—今天的書法 Modern fashion - today's calligraphy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書壇走嚮多元化的今天,書法 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 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决於書法 藝術的形式、結構、綫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 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 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嚮。
書法 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學書法 最基本的活動是寫字,而寫字首要的目的是為了記事和交流感情,起碼的要求是把字寫得規範、整潔、清楚,使人看了樂於接受,如果把字寫得雜亂無章,甚至隨心所欲,胡亂造字,讀者如釋"天書",無法辨認,就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有些人認為寫字用毛筆不如用硬筆方便,硬筆完全可以代替毛筆,衹有寫毛筆字才學書法 ;有些人認為書法 是"天才"的專利,"咱不是學書法 的料"。特別是一些年歲稍高些的朋友,受"人過三十不學藝的"陳腐思想的束縛,認為學書法 為時己晚。也有人認為書法 及神秘,高深莫測,神不可徵,形乃難表,好事難成。所有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衹要寫字就有法則可言,特別是有不少場合沒有書法 "門面",絶對不行。例如,商標、廣告、標語、對聯、字畫條幅等都離不開書法 。不可否認,使用鋼筆、圓珠筆及其他工具寫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麽工具寫字其法則基本與使用毛筆相同,所以無論用何種方式寫字都應該學習書法 。關於學書法 年齡問題,從幼年或少年開始學,無疑優勢很大,但上了年歲的人學書法 ,也有不少長處;有知識、有生活、有閱歷、理解快、感受深、善抒發等,年輕人是無法可比的。書法 傢梅湘涵答:至於"天才",是專指"有這種才能的人",任何聰明智慧都是靠熱情、勤奮和科學的學習換來的。"世上無難事,衹要肯登攀","狠下一條心,不怕事不成"。梅湘涵書法 傢答學生問時幾句短語很有教益,言簡意明,回味無窮。問"什麽年齡學書法 最適合?"答:"從識字起,任何年齡都適合"問:"我能成為書法 傢嗎?"答:"你認為你能---你準能!"學習書法 和學習其他藝術一樣,衹要我們不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熱情,加上方法得當,定會獲得成功。千萬不要被一些壟斷者的玄學所嚇倒。他們把書法 說得神乎其神,傳授抽象,捨本求末,昧於閉合圈內循環,貽誤後學。其實書法 也像"窗戶紙",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韻可徵,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達。"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書法 具有藝術性
中國文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與外文不同。它變化微妙,形態不一,意趣迥異。"通過點畫綫條的強弱、濃淡、粗細等豐富變化,以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佈,構成優美的章法佈局,有的似玉竜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麗,有的氣勢豪放,這些都有使書寫文字帶上了強烈的藝術色彩。"書法 己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
書法 有益健康
“作書能養氣,也能助氣。”練書時,須絶慮疑神,全軀啓動,力送毫端,註於紙上,抒胸中氣,散心中鬱。這樣,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調節和鍛煉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靈心煥發,無疾而壽。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過練習寫字,養心愈疾,暢達延年。古往今來說書法 能使人健康長壽,並非虛傳。如歷史上歐陽詢、顔真卿、大書法 傢平均壽命79.2歲,其中顔真卿76歲時遭殺害,不然壽命會更長。另據資料介紹,明清兩代著名書畫傢(書畫相通)同高僧比較,28人中,書畫傢比高僧長壽12.7歲,說明書畫活動可能比高僧修行還有利健康,己為世人共識。現己76歲高齡的“將軍書法 傢”李真先生,通過練習寫字,心髒病好轉,並不再為失眠而苦惱。他深有體會地說,學習書法 ,“時間一久,必有所得。這“得”不僅在書法 上,對身體健康尤為有益”。可見臨池潑墨,確屬健身之功,衹要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便可變“書法 ”為美妙的“養生之道”。
書法 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維的綜合,書法 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其美感來源於大自然,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實踐,與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為表裏聯繫。書法 的特點、技巧、理論、表達意境極其廣泛。“胸中有書,下筆不俗。”學習書法 ,對文學、哲學、美學、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無所不及。很顯然,我們不能把書法 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寫字。書法 傢吳善茂先生說得好:“書法 是寫字,但寫字不都是書法 。”書法 的內在規律决定了習書的嚴肅性。這就要求習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以高度的學習熱情,旺盛的進取精神科學的思維活動,儼然誠懇的態度來對待。必須勤奮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來潮,半途而廢;必須深入生活,擴大視野,防止狂妄虛偽,恃纔傲物;必須加強修養,拓寬意境,防止墨守成規,捨本逐末;必須豐富學識,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醜;必須貪戀欣賞,鑒往創新,防止陳陳相因,依然故我。否則,會虛度年華,將一事無成。總之,臨池潑墨,快樂無涯,願我們積人類之聰明才智於筆下生花吧!
中國書法 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 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 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歷代書法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 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 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法 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 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衆基礎和藝術特徵。書法 藝術愈加受到大傢的青睞。
中國書法 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顔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 的發展主要傾嚮為書體的沿革,書法 傢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 傢梅湘涵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並非衹有中國纔有書法 ,日本,韓國,朝鮮,這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傢都有書法 。
日本的書法 稱書道。一開始是從中國而來。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十捲、《千字文》一捲,是漢字傳人日本的開始(具體年份不詳)。但比它更早的時候,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已明顯知道漢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達了日本,帶去了係統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後來阿直竣、王仁的子孫到日本後同化為日本人,作為東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內之地,任祭掃、出納等職。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與隋朝建立了邦交,隨着留學生和留學僧的歸國而帶去了中國書法 。
日本後又崇拜起王羲之,這對於日本的書法 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到後期的假名書法 時終於有了自己的特色。
韓國書法 源出於漢字的書寫形式,每一個字都是在一個想象的方塊中由一些形狀不同的綫組合而成,都是為了表達一個特有的意義。書法 在韓國始終與繪畫關係密切,他們認為從筆法安排的有力與和諧的角度而言,繪畫是受到書法 的影響。所以在韓國,書法 藝術比繪畫藝術更受人們的重視,人們常把書法 作品像繪畫一樣挂在墻上欣賞,而且像對畫一樣贊賞它的每一筆獨到之處,贊賞它用墨的韻味,贊賞它整幅佈局的功力、骨格、神韻等等。
韓國的書法 有悠久的傳統,韓國人從大約公元二世紀或三世紀開始使用漢字表達意願或行為,即使在1446年韓國字母韓字創造出來以後,漢字仍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據瞭解,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室的書院和國傢辦的高等學堂裏講授中國文學。書法 的歷史如此悠久,無數貴族階層的人和藝術傢又在許多世紀裏為促進書法 藝術作了顯著努力,可惜在經過多次外國入侵和內部紛爭之後古代書法 作品保存到今的極少。特別是16世紀末同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之間的七年戰爭,造成的人員死亡自不待言,而且還在韓半島各地對具有歷史意義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屬於那場戰爭以前年代的殘存的書法 作品現在不到20件。
能藉以瞭解位於西南部的百濟王國的書法 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的資料更少。根據這個王國的學者水平高、藝術品精緻這兩點看來,它在書法 上很可能也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韓國中部百濟古都公州偶然發現的武寧王和王後的王陵內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塊方形石碑對書法 傢和碑銘學家說來是稀世奇珍。這方石碑置於這座六世紀時的墓的入口處,類似為建造這座陵墓而嚮地下神祗購買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漢字字體優美,表現出很高的技術。
接下來的統一新羅時代,由於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産生了許多書法 傢,如金生、崔致遠。他們的字體基本上追隨書法 大師歐陽詢和虞世南。另一位書法 大師王羲之也備受仰慕,他的行草書為人們普遍臨摹。但是,從新羅王國開始流傳的字體方正的歐陽詢體在高麗時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鮮時代最著名的書法 傢是實學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傑出的書法 傢和學者,他建立了人稱“秋史派”的風格。他的書法 脫胎於中國隸書,但是他在佈局上富於畫感,善於在不對稱中見和諧,而且筆觸有力無比,使筆下的字充滿活力。由於這些才能,他終於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動有力的風格。
在韓國,學書法 被認為是有修養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過程。書法 作為書寫或者傳遞信息手段的實際功用往往不如字寫得優劣所含有的哲學意義更重要。在韓國如同在中國和日本一樣,書法 被認為是一種高雅藝術,書法 傢也受到人們的尊重。韓國的書法 組織雖不象中國具有完整的體係,但韓國書法 的民間組織卻非常普及,而且活動頻繁。接待我們訪韓的韓國海東研書會就是一個出色的民間組織。海東研書會於1971年8月1日創立,很具規模的書法 活動就組織了200多次,並組織多次國際間的書法 交流,這對於一個民間組織來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會長金東淵先生是一個有成就的書法 傢,在韓國書法 界很有影響。金先生崇尚傳統,重視基礎,他的字有時近乎於篆書,有時近乎於隸書,或在兩者之間斟酌取捨,可謂變化奇譎、儀態萬方,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歷代書法傢 Ancient calligrapher历代书法家 历代书法家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郭店楚墓竹簡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攻吳王夫差鑒 侯馬盟書 散氏盤 墻盤 石鼓文 青川木牘 大剋鼎 陳曼簠 戰國越王劍銘
秦漢
李斯 張芝 篆書 漢隸 草書 楷書 行書 皇象 蔡邕 石門頌 乙瑛碑 曹全碑 張遷碑 鮮於璜碑 秦詔量銘文 萊子侯刻石 天發神讖碑 陽陵虎符
魏晉南北朝
王羲之 王獻之 鐘繇 索靖 王珣 陸機 泰山經石峪 張猛竜碑 張黑女墓志 敦煌書法 元懷墓志 元暉墓志
隋唐五代
張旭 顔真卿 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孫過庭 李陽冰 賀知章 張旭 懷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權 楊凝式 董美人墓志
宋遼金
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趙佶 蔡京 朱熹 歐陽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紹彭 張即之 吳琚 白玉蟾
元代
趙孟頫 鮮於樞 康裏巎巎 倪瓚 饒介 張雨 楊維楨 鄧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陳 淳 王寵 王鐸 倪元璐 黃道周 徐渭 張瑞圖 宋剋 陳洪綬 瀋粲 陳獻章 姚綬 陳繼儒 張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萬鐘 瀋度 唐寅 憨山 解縉 釋擔當 莫是竜 孫慎行
清代
傅山 金農 吳昌碩 鄧石如 蒲華 黃慎 鄭簠 石濤 趙之謙 吳熙載 姚鼐 何紹基 宋曹 查士標 楊守敬 萬經 巴慰祖 翁同龢 瀋曾植 吳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劉墉 黃易 錢灃 徐三庚 翁方綱 伊秉綬 俞樾 張裕釗 鄭燮 周亮工 高鳳翰
包世臣 張照 鐵保 王文治 陳鴻壽 龔賢 丁敬 曾國藩 梁啓超 康有為
近現代
李叔同 毛澤東 郭沫若 於右任 瀋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趙樸初 沙孟海 啓功 康殷 傅伯庚 劉炳森 張海 瀋鵬 歐陽中石 鐘緻帥
張榮慶 寧蘭智 鄒德忠 李振凱 王鏞 呂偉濤 張四平 範強 吳軾夫 鐘小平 馬蘭生 張東金 楊成 南陵人 魯藝 劉宗衛 高峰超 陳啓元 馬華林 張海 朱關田 詳解書法“米”字格 Detailed calligraphy "m" word format “米”字格的用法歷來在書法 學習者和愛好者中有分歧和爭議。啓功先生主編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書法 概論》中第48頁對“米”字格的說明就有誤差。啓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師,因而有機會同他面談這個問題,得到他反復的教授。今天把啓功對我所講和實踐的經驗詳細成文,為後來者在練習書法 結構時少走彎路。
啓功先生所講的“米”字格是書法 結構的一個重要的規律,也是對書法 藝術的重大貢獻,它不同於描紅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紅模子上的格子是為初學者安排筆劃的位置作參考的。“米”字格的結構規律是指寫米字時,∠為∠1要小於∠3,∠2要小於∠4,∠5要小於∠7,∠6要小於∠8。
也就是說米字上半部的兩點要稍立一點兒,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點兒,這個字纔顯得好看。
最常見的錯誤理解是把米字的兩點和一撇一捺都寫在描紅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認為這樣纔標準。這同所謂的寫字要橫平竪直一樣是要不得的,這樣寫出來的字沒有美感。
《書法 概論》寫道:如米字,1、2小於3、4,3、4小於5、6,5、6又小於7、8,如反過來效果不問可知了。這裏明顯地犯了幾何上的錯誤,因為如果∠1<∠3<∠5<∠7且∠2<∠4<∠6<∠8成立,那麽就得出∠1+∠2+∠3+∠4<∠5+∠6+∠7+∠8的結論,這就顯然違背了∠1+∠2+∠3+∠4=∠5+∠6+∠7+∠8=180°這一基本幾何定律。這大概是編撰人的筆誤,或對啓功先生這個理論有所誤解。這裏應當是;∠1<∠3,∠2<∠4,∠5<∠7,∠6<∠8,而∠3和∠5,∠4和∠6之間沒有關係,就像附圖中的米字,看上去十分漂亮。
漢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規律。
第一類是上半部有兩點一竪的字,如:光、尚、當、肖。
第二類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點一竪的字,如:木、東等等。違反了“米”字格規律去寫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由此延伸出去,有兩點對研究書法 結構有事半功倍的認識與大傢共勉。
一、漢字結構中有很多雷同之處,如果找到一個結構的規律,又把它推廣到別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寫法。
二、漢字結構的美感是有規可循的,在認真研究掌握這些規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創新革舊。在融會貫通了書法 的基本功和結構之後,屬於你自己的獨特的東西是會自然成就的。
近代書法
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社會的革命,必然影響到文化藝術的變遷,作為其中之一的書法 藝術,當然也不例外。書法 藝術史,流衍數千年之後,已然蔚為大觀,尤其在歷清而至民國之際,更是百川竟奔而歸於大海。
很多書法 大傢(如林散之,劉海粟,蕭嫻,沙孟海,陸維釗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從事書法 創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後他們已近耄耋之年纔以書法 聞名。1949年之後到毛澤東去世的近三十年時間內,書法 基本上不受重視。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 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有趣的是毛澤東本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書法 傢。他的書法 受懷素狂草和北碑書體影響大度開張富於浪漫氣質與領袖風。在這三十年間,中國大體上有三位最著名的書法 傢,毛澤東,郭沫若,舒同。郭沫若以行草為勝,是典型的文人才子書法 。舒同是軍隊高級官員,1981年任中國書法 傢協會首任主席。他的書法 出自顔真卿和何紹基雄健豪放。
近代書法 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傢隊伍的空前復雜有直接幹係。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這一時期知名的書傢實在太多,而又各臻其極,在此僅拈取其重者,當有:齊白石、黃賓虹、啓功,毛澤東.羅振玉、王世鏜、梁啓超、徐悲鴻、吳湖帆、林紓、徐生翁、於右任、葉恭綽、李叔同、蔡元培、郭沫若、瀋尹默、呂鳳子、馬一浮、謝無量、鬍小石、鄭誦先、劉孟伉、吳玉如、林散之、鄧散木、張大千、陸維釗、王蘧常、沙孟海、蕭嫻、高二適、來楚生、趙樸初等人。現代書法 傢有瀋鵬、張飆、申萬勝、楊成、南陵人、王煒、朱關田、張濟海、旭宇、劉炳森、何應輝、張海、陳永正、林岫、周慧珺、梅湘涵鐘明善、段成桂、聶成文、尉天池、黃學江等。 shufa
書法
calligraphy
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以毛筆表現漢字的藝術。它是中國文字在書法 傢審美觀的長期運用和發展形成的特有藝術。書法 既有語言文字所具有的實用價值,也具有其欣賞性的藝術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公元前後流行到日本等國,至今不衰。
表現手段 書法 成為一門藝術,與通常寫字有一定的區別,書法 必須具備用筆、結構、章法、墨法等藝術表現手段。
用筆 毛筆是書法 的最主要工具。中國毛筆起源很早,在原始社會時就有有彈性的毛筆,人們能自如地在陶器上畫出粗細不同、流暢美觀的各種綫條。用毛筆來書寫文字,逐漸演變成書法 用筆的藝術技巧,從而構成書法 藝術的要素。書法 的用筆,主要包括筆法、筆力、筆勢、筆意等藝術技巧。①筆法,指用筆的方法。用筆的方法有:起筆、收筆、圓筆、方筆、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提按、轉折等。②筆力,指筆畫的內在力量。無論是剛健或柔軟的筆畫綫條,在用筆中要表現出有一種內在的力量感。③筆勢,指用筆時所形成的氣勢。筆勢有筆斷而氣勢不斷,點畫形狀雖各不相同,但其勢則渾然一體。④筆意,即筆畫綫條所表現的感情、意趣等。這種意趣往往是作者的感情在書法 中的流露和表現。
西周散氏盤
結構 漢字是由各種不同的筆畫構成的,筆畫如何組合才能美觀,産生結構的藝術技巧。結構又稱結字、結體或間架。書法 的結構往往就文字的結構規律和作者的審美情趣做合適的藝術安排。這些藝術規律有疏密、虛實、欹側、勻稱、和諧、聚散、呼應等。書法 的結構是根據這些規律和技巧表現文字的形式美,給觀者以豐富的美感、情趣,藉以引起無窮的意境和趣味。書法 藝術的結構,很早就引起書法 傢的研究和探索,隋代僧智果的《心成頌》和傳為唐代歐陽詢的《結體三十六法》,都是研究書法 藝術結構的著名著作。
章法 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整體關係和安排。這種安排除了疏密、均衡等關係外,一幅書法 還必須字字上下顧盼、左右相映,行行相互聯繫、氣脈連貫,使之成為一個既完美和諧又有變化的整體。特別是草書和行書,它常增加筆畫的牽絲、引帶,彼此呼應,使整幅書法 作品具有一種音樂般的韻律以及節奏感。
墨法 書法 的用具除筆外,還有墨和紙。筆、墨、紙三者相互産生變化不同的效果,因此墨法也常為書法 傢所重視。用墨的方法有:濃墨、淡墨、幹墨、渴墨、濕墨、枯墨、漲墨等。淡墨,古人作書多不采用,明董其昌愛用淡墨,及到近代便大量采用,並在一字之中,濃淡互用,筆畫之間,彼此滲透産生豐富的意趣。
書體 書法 字體主要有篆、隸、草、楷、行等,這些字體一直為古今書法 傢所采用。各種字體的形成,彼此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又有各自的體貌和特點,因此書寫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篆書 篆書通常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戰國篆書和秦代小篆。①甲骨文,又稱卜辭,是殷商時代刻(一般是先書寫後刻成)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出現書法 藝術的要素,如整齊美觀的觀念。它的筆畫組合勻稱,結構活潑而富於變化,行與行之間勻整美觀,可見它是經過書、刻者的精心組合和安排。甲骨文已出現不同的藝術風格,其書法 有的秀麗,有的雄渾;筆畫有的粗獷,有的纖細,這標志着甲骨文的書寫鎸刻已上升到藝術階段。②金文,又稱鐘鼎文,是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起源於商代,盛行於周代,其文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演變來的。金文比甲骨文更趨規範化,形體也較甲骨文方正整齊,筆畫的分佈更求均勻對稱,用筆技巧也要豐富多樣。商末周初用筆比較方折,到西周中晚期,綫條漸趨圓渾 n.: brushwork, calligraphy, chirography, graphics, hand, handwriting, penmanship, writing, hand of writ, hand of write, beautiful handwriting, style of handwriting, person's particular style of this n. calligraphie 筆跡 , 書寫的技巧或風格 , 個人的 百科辭典 唐代 人物 藝術傢 名人 繪畫 歷史 文化 藝術 植物 歌麯 中草藥 茶葉 佛教百科 風格 文言文 名篇 晉朝 流行歌 中國文化 書法 傢文學 顔體 成功 奮鬥 勵志 勤奮 更多結果...
印章 漢字 黃易 顛張醉素墨跡 文字 佈局 描寫 大傢 手法 名傢 裝潢 王冠 陶然 圖章 款式 屏風 周密 筆順 簡化字 偏旁 部首 拓本 匾額 大篆 毛筆 甲骨文 行書 金文 臨摹 篆書 敗筆 六書 楹聯 門聯 正宗 史書 邊鋒 字畫 筆頭 筆筒 善本 矯健 筆墨 篆刻 張揚 字帖 輓聯 對於 落款 墓志 齊心 摹本 帛書 筆觸 真跡 題跋 竹帛 穿插 筆鋒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