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學
中華民族的文學, 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係。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衆多的作傢、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發展概況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 ,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歷史,也有各自的價值與成就 ,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維吾爾族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傣族的《召樹屯》、彝族的敘事長詩《阿詩瑪》、蒙古族的敘事詩《嘎達梅林》等,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 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産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産生於西周初年 ,最晚的産生於春秋中葉。緊接着,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的光輝代表,就是偉大的詩人屈原。《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帶有民間文學剛健清新風格的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志。《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都是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中的瑰寶。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註目,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這種詩體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詩的産生要晚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經過齊梁間以瀋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準備 ,到唐代,近體詩進入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古體詩和近體詩全面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
中國詩歌同音樂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兩者的關係發展變化經歷了以樂從詩 、采詩入樂和倚聲填詞3個階段 。倚聲填詞是詩與樂各自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組合。詞,是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 。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到宋代 ,詞的現實內容和表現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的程度,成為可與唐詩並列的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出現了蘇軾等一大批傑出的詞作傢。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能力。而以鬍樂結合北方民間的俚麯 ,配入通俗 化語言而形 成的新詩歌樣式——散麯,引起了人們新的興趣。散麯大量吸收民間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市民文學色彩,並且具有以往詩歌中少見的詼諧和幽默,給詩壇註入一股清新的空氣。散麯在元代得到迅速發展 ,成為中國詩 歌史上最興 盛的體裁之一 。宋詞、元麯興起以後,傳統詩歌仍在創作,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詩作,而且各具特色,但總的成就都沒有超過唐代。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 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 是《尚書》,它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雖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敘事,初具文學特質。戰國時代,群雄爭霸,戰爭頻仍,士人紛紛獻計獻策,著書立說 ,形成百傢爭鳴的局面,散文得到迅速發展,其中主要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代表,諸子散文以《孟子》、《莊子》、《荀子》 、《韓非子》為代表。儒傢和道傢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主要流派,所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在文學史上影響最大。這時期的散文、有感 情 激 越 、論辯性強、辭藻華美、結構嚴謹、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點,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漢代散文更講究文采,對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嚮。這時出現了司馬遷的《史記》。這部巨著規模宏大又結構嚴謹,無論寫景狀物,還是刻畫人物性格、抒情議論,都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史記》不僅被視為史書傑作,而且紀傳部分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文,散文才恢復了它的生機與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漢傳統,尤以遊記散文清新雋逸,生動活潑。後世純文學散文一直沿着這條軌道前進。明清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晉南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賦與駢文,是中國文學中介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兩種體裁。賦源於楚辭體,流行於兩漢,有詩的韻腳 ,崇尚鋪張揚厲。駢文則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追求句式整齊,強調對仗工穩與音律和諧,但不要求押韻。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麯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麯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纔迅速發展起來,一些偉大的作傢與作品相繼出現,戲麯方面,如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 、王實甫的《西廂記》、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 ,也均為文學珍品。《紅樓夢》更是紀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嚮了新的高峰,並足以和世界許多知名的小說媲美 。
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着,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學相比,統一性和單一性相當明顯。這種特點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産土壤中産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傢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製的情況下發展。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繫相對說來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封閉的環境中,除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外,總的說來與宗教的關係相當疏淡。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隨着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的重大變化,這種性格開始打破。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到清代中葉,大都由於因襲舊藝術形式、缺乏新思想內容而走嚮末路。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本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弱點,文學上出現了龔自珍、黃遵憲等為代表的開明派;戊戌變法運動前後,資産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梁啓超、黃遵憲等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主張,要求“崇白話而廢文言”,號召革命的政治小說也相繼産生,例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 、曾樸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 。與此同時,出現了以柳亞子、秋瑾為代表的一群愛國詩人 ,他們救國圖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學中新的文學潮流。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 。這時期的文學,已成為自覺、獨立而又面嚮整個社會的藝術。它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代替文言),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産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體裁,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強化。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註,現代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成了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民族危機、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苦難、抗爭與解放、武裝鬥爭,是作品常見的題材。作傢與讀者有了更廣泛而親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廣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學新潮的營養。正是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纔創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學,並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這時期的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傢 。魯迅創作的《 狂人日記 》 、《阿Q正傳》、《祝福》、《藥》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小說及大量雜文,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里程碑。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國人民中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文學一方面發揚了五四以後的新文學傳統,一方面又表現出新的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在更廣泛更深刻的程度上與人民結合,積極表現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新的生活風貌,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學停滯時期,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文學又出現新的轉機,大群新作傢走上歷史舞臺,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獲得多方面開拓,文學內容也獲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國文學呈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臺灣省文學及港、澳地區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另一軌道上相對獨立地發展,也為豐富祖國的文學寶庫作出了貢獻。自本世紀初開始,又出現了中國自由作傢與中國自由文學的概念,使中國文學真正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基本特徵
中國文學運動由於自己的語言特點以及中國哲學、倫理的影響,形成了一些與外國文學不同的特徵。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着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徵,其自身排列有時就會引起某種具體的意象。例如賦和駢文,就大量運用同形旁的字。中國文字的象徵表意特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註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絶句,七言律詩、絶句)、詞、散麯等詩歌體應運而生,並統領詩壇達千年之久。詩歌充分利用四聲變化,造成了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
中國文學,除了因為漢文字語言具有自己的特徵以外 ,還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文學觀念體係。這種觀念體係受中國傳統的思想體係所支配,其思想淵源在於孔子創立的儒傢學派。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傢思想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準的道德觀念;其三,是以“天、地、君、親、師”為次序的倫理觀念;其四,是以“允執其中”(《論語》)為規範的中庸哲學。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詩文以教化為功用的中國文學在內容上偏重於政治主題和倫理道德主題。將文學視為政治的附庸和說教的傾嚮一直被當作一種無可非議的傾嚮。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樂 、宦海的浮沉、戰爭的勝敗、國傢的興亡、人生的聚散、綱常的序亂、倫理的嚮背等,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旋律,無論是詩歌、散文、小說還是戲麯,概莫能外。儒傢的入世哲學和教化觀念,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政治熱情、進取精神和社會使命感,但同時也抑製了自我情欲的釋放,自由個性的迸發和自我意識的開掘 ,尤其是“ 存天理 、滅人欲 ”的理學觀念,使文學 蒙上了理 性主義的 煙 靄 。上述內容 特 點並行的是“中庸”美學追求 。中國文學講求中和之美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般不把情感表達得過分熱烈。中國舊體詩大都感情節制,思想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同樣表現出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兩傢的思想體係是互為補充的,儒、道、釋3傢也常常合流 。儒傢 、道傢 、佛教思想有相異和對立的一面,又分別給予中國文學以不同側面的影響。所謂“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儒傢繼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傢則本着“無為”之旨,發展了獨善思想。在中國文人身上,積 極入世和消 極 避 世思想往往交織在一起,彼此消長。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現象有着鮮明的表現。如果說“兼善天下”與“獨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補的人生趨嚮,那麽,慷慨悲歌與憤世疾俗,則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常有的心理狀態和藝術意念。雖然儒傢思想對中國文學總體風格的影響占着主導的方面,但老莊哲學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種影響有兩個方面: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觀點揭示了藝術中虛和實、無和有的辯證法,指出“有生於無”。對於形成中國文學含蓄精練的藝術表現形態上的特點起有異常重 要的作用 。中國文學極 強 調以虛寫實,以靜寫動的表現方法。中國文人不喜歡纖毫畢現地直接描述,而把藝術感覺、藝術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尋,追索那些不可言傳的大音、大象——美的極緻,創造出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 。②“大製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強調一種自然的完整性,強調自然的純樸、素樸、渾樸。然而,至高無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這裏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美。因而,中國文學藝術傢嚮來把刻苦的技巧訓練與不露刀斧鑿痕的無技巧境界結合起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是大多數中國作傢畢生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的寫照,也是他們藝術道路的真實反映。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影響,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相比,大體上說,西方文學顯得直截了當、率性任真,中國文學則委婉麯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學傾嚮於鋒芒畢露深刻廣大,中國文學則傾嚮於綿裏藏針機智微妙;西方文學尚一瀉千裏的鋪張,中國文學則尚尺幅萬裏的濃縮。這種審美觀在總傾嚮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有人根據藝術對世界的審美關係的不同,將藝術分為表現的和再現的兩種類型。再現的藝術力求按照感知和認知的方式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現實世界,使現實世界的表象與藝術的意象達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現的藝術則是以心靈外射的方式,根據主觀的意願拆碎現實表象的固有的常態的組合併重新加以組合。中國文學一般地說是傾嚮於表現的,這可以從體裁和創作方法的選取看出來。首先,在體裁上,中國文學偏重抒情,而敘事文學興起較晚,也較不發達。在整個詩歌史上,從《詩經》這部最早的古代詩歌總集開始,抒情詩蔚為大觀,而敘事詩則總嫌不夠景氣。中國小說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纔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說意識,是進入唐代以後的事情。長篇小說的産生時期更推遲到了明代。中國戲劇文學則不僅産生得晚,而且充滿濃厚的抒情氣,近於抒情詩的聯綴的格局。中國戲麯的假定性的虛擬表現手法,則更為某些表現派戲劇傢(如布萊希特)所樂道。其次,在創作方法上,中國文學不重寫實而重寫意。比如古典詩歌中遊歷山川、探覽名勝、憑吊古跡的題材,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衆多的詩歌中,卻往往是代之以象徵、暗示 、隱 喻 、抒情等藝術手段 ,而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例如唐朝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一字關於幽州古臺的具體描寫,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靈的外射和意念的迸發。古詩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實主要也是藉景抒情,着眼點在於內心鬱積情感的宣泄與抒發。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在自身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體係,有着整套與西方不同的範疇。它們不是玄虛而是微妙 ,往往是擬象取譬以供參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氣、風骨、韻、味、意、神、體、肌理、格調、意境等。這些範疇經過不斷演變、完 善 ,內涵也日漸豐富 ,又逐漸在相互間交叉 ,形成網絡、構成了體係,相對於西方的悲劇、喜劇、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學範疇。中國古代文論的諸範疇,表現出一些多義性特點,但更註意主客體的和諧。中國文學的這些總體特點,到五四以後發生了明顯變化,如現代文學中由於小說、戲劇受到重視,就不再顯示出抒情勝於敘事、表現多於再現的特點。古代文學中儒傢思想的主導地位已被現代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所取代。文學理論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範疇和概念,語言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使中國文學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學的特點。
與外國文學的交流
中國文學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産生過很大的世界影響。中國文學的對外影響,有一個從東方逐步擴大到歐洲最後到達美洲的過程。具體可分4個段:
第一階段是唐代。唐代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廣泛頻繁,中國以詩歌為主的文學也開始傳到國外 ,主要影響範圍是鄰近的日本 、朝鮮半島 、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及東南亞各國。中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始於秦漢,唐代達到高潮,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詩人的詩作都為日本人所喜愛,影響最大的當屬白居易的詩。據《日本國見在書目》記載,當時傳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捲),《白氏長慶集》(29捲)。平安時代的詩集與《和漢朝詠集》共收錄589首詩 ,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7首之多 。白詩不僅在日本宮廷中流傳 ,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賞,宮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明顯地受白詩影響,貴族文人多喜歡白詩,而且白詩也為平民百姓所歡迎,《長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幾乎傢喻戶曉。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蕭統所編《文選》,在文藝思想和編選體例上也給日本詩歌總集《萬葉集》以影響。日本奈良時代的文學家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曾被派遣來中國留學,在唐生活50餘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師),遊學於唐 ,歸國時攜回大量中國書籍,其後撰著《文鏡秘府論》(6),將中國詩文作品、文學理論介紹給日本人民。
第二階段是18世紀開始對歐洲的影響時期。近代西方人從《馬可·波羅遊記》中開始對中國發生興趣,而正式把中國文化傳往近代西方的是一些前來中國的傳教士,18世紀形成第一次熱潮。明末天啓六年(1626),法國人金尼閣把五經譯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 。此後 ,法國人宋君容曾譯《詩經》和《書經》、《易經》、《禮記》。馬若瑟(J.普雷馬雷)亦翻譯《詩經》、《書經》刊於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國通志》。這時中國古典小說、戲劇和寓言也開始進入歐洲。1732至1733年間,馬若瑟翻譯了元代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從18世紀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該劇又先後在英國、德國、俄國翻譯出版,法國啓蒙思想傢伏爾泰還將它改編成一個新劇本《中國孤兒》。此外,1761年,在英國刊印了第一部英譯的中國小說《好逑傳》。1781年,德國詩人J.W.von 歌德通過杜赫德的德譯本,瞭解到《趙氏孤兒》和《今古奇觀》中的 4篇短篇小說及《詩經》中的一些詩作 。同年,他嘗試將《趙氏孤兒》改為悲劇《哀蘭伯諾》。19世紀初,歌德讀了《好逑傳》並得出了“世界文學時代已快到來”的結論;而且他還受到清代小說《花箋記》、《玉嬌梨》的啓發,創作了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歌德以中國傳奇、小說同法國詩人P.L.de貝朗瑞、英國小說傢S.理查遜及他自己的作了比較。但總的來說,當時歐洲對中國文學的瞭解還是較為膚淺的。
第三階段是對美洲的影響。中國文學在美洲産生較大影響始於20世紀10~20年代。這時中國詩的翻譯、模仿、評論大量出現在美國刊物上。被稱為美國現代詩歌之父的E.龐德,對中國詩含蓄、凝練、意象鮮明和情景交融非常崇尚,並從中吸收了有益的創作營養,他認為,在美國文學所受的外來影響中,“中國是根本性的”。蒙羅也把意象派意義界定為“對中國魔術的追尋”。龐德的長詩《詩篇》中有12章是以中國為題材的。1915年,他根據美國東方學家費羅諾薩的譯稿整理出版了譯詩集《中國詩抄》,收有《詩經》、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中的詩以及郭璞、陶淵明、李白的詩共18首。之後,他又翻譯出版了多種中國詩的譯本。
第四階段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的現代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階段由於中西政治、經濟、文化已開展了全面的交流,中國文學在西方也得到全面傳播。一方面把代表中國文學較高水平的古典小說《 水滸傳 》 、《 紅樓夢》等翻譯出國,另一方面世界各國也將五四以後新出現的作傢作品,例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捨等人的作品大量翻譯介紹。僅魯迅的著作,就被40多個國傢譯成70多種文字。魯迅生前,《阿Q正傳》在日本就有5種譯本,逝世後又有近10種新譯本 。《阿Q正傳》傳到西方後,法國作傢R.羅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隨着中國文學的廣泛傳播,其價值愈來愈為世界瞭解,世界文壇也給了中國文學以更高、更科學的評價。
中國文學一方面對外産生影響,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第一次高潮是東漢至唐宋佛教文化的影響。佛經的翻譯活動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進一步發展,唐代形成高潮,北宋時開始衰落。無數自梵文翻譯過來的佛學經典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如《六度集經》中的《遮羅國王經》、《馬鳴菩薩》本身就是傳奇性作品,而馬鳴寫過的 《佛所行贊》 和《美難陀傳》就是兩部長篇敘事詩。印度的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 ,其羅 摩的故事也通過佛 教經典介紹過來。由於 佛 經的傳入,佛經中的思想、語言、故事、音節都對中國文學産生了影響,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觀念、新意境和新的用詞遣詞方法。佛經的傳入刺激了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及元雜劇的故事發展。此外,唐代變文的産生、流行也與佛教有關。由於佛教詞彙的大量涌入,中國文學語法結構和遣詞用句的方法也發生了某些變化。漢語中反切四聲的確立,就是佛經影響的結果。中國最早的韻書是按宮商角徵羽五聲排列的,平上去入是西域輸入的技術,而平上去入的區別,則是因為當時轉讀佛經三聲,與印度古聲明論的三聲相符,和入聲相配,所以形成四聲。此外 ,佛 經的文體特 點 ,如不用之乎者也,不用駢文綺詞麗句,以及多倒裝句法,多提挈句法,句中段落中的解釋語,散文詩句的交錯等,也都影響了中國文學風格的變化。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影響的另一次高潮是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19世紀末以後,由於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大量的涌進,與此相應,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大力提倡政治小說,一些翻譯傢也大力引入外國小說。晚清時期 ,翻譯的國外小說達400 ,僅翻譯的小說就有80種。僅林紓在辛亥革命前後近30年中,就與別人合作翻譯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 、比利時 、挪威、希臘等國小說180餘種 。達1200萬字。這種翻譯介紹在五四運動前後達到最高點,其數量令人驚嘆,世界上知名作傢的作品幾乎都被介紹進來 。中國文學因此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受到震動。中國現代文學家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努力加以藉鑒,使新文學步入了十分興旺發達的時代。20世紀以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不斷,衹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纔采取了全面封閉的絶對態度。文化大革命過後,繼續開放,又出現了新的高潮,這時期主要介紹20世紀世界文學新觀念和作傢新作品。
由於中國文學自身的巨大成就和數千年積纍的豐富經驗,由於對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學采取積極藉鑒的態度,也由於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限豐富的源泉,中國文學將會創造出更燦爛、更偉大的篇章,對整個人類文學藝術事業將作出更大的貢獻,它將以更美更輝煌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
【中國文學家在世界較有影響的部分名單】
屈原,司馬遷,陶潛,韓愈,李白,白居易,杜甫,蘇軾,關漢卿,湯顯祖,曹雪芹,魯迅,老捨,瀋從文,徐志摩,巴金,茅盾,錢鐘書,吳承恩,孔子等。 |
|
- n.: Chinese literature
|
|
詞語 | 藝術 | 文學 | 文化 | 語文 | 泰國電影 | 商戰小說 | 百科辭典 | 中國現代文學 | 美文吧 | 古典文學 | 紅樓夢 | 紅學 | 歷史資料 | 紅樓人物 | 古樂 | 中國音樂 | 百科大全 | 詩歌 | 流派 | 歷史文化 | 人物 | 典故 | 音樂 | 專輯 | 更多結果... |
|
|
中國文學史 | 中國文學編 | 新中國文學 | 中國文學家 | 中國文學史話 | 中國文學精神 | 中國文學四塔 | 中國文學通義 | 中國文學論叢 | 中國文學研究 | 中國文學七論 | 現代中國文學 | 熟語中國文學 | 近代中國文學 | 中國文學發展 | 中國文學通論 | 中國文學美學 | 中國文學批評史 | 中國文學史新著 | 現代中國文學史 | 新中國文學史略 | 中國文學十五講 | 知道點中國文學 | 中國文學交流網 | 中國文學史品讀 | 簡明中國文學史 | 中國文學出版社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當代中國文學家 | 中國文學縱橫論 | 中國文學理論史 | 中國文學思想史 | 中國文學大辭典 |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 | 中國文學批評小史 | 中國文學作品精讀 | 中國文學名篇鑒賞 | 中國文學名著速讀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 中國文學史插圖本 | 中國文學社團論壇 | 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 中國文學翻譯名傢 |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 | 中國文學中篇小說排行榜 | 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 | 現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 | 當代中國文學六十年 | 浦江清中國文學史講義 | 《周易》與中國文學的形成 | 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 | 中國文學名篇鑒賞(詩捲) | 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 多維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文學 | 中國文學史的理論維度 | 中國文學名著速讀手册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史論 | 中國文學的情感狀態 |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 中國文學經典百科380問 | 中國文學專業漢語教程 | 中國文學簡史(插圖本) |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簡史 | 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 | 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 | 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 | 現代中國文學英雄敘事論稿 | 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 | 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係 | 20世紀中國文學與民間文化 | 現代中國文學沉思錄 | 中國文學批評中國散文概論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 |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 20世紀中國文學經典文本 | 中國文學評論名著詩話 | 世紀中國文學經典文本 | 周易與中國文學的形成 | 世紀中國文學主流話語研究 | 權力·主體·話語-20世紀40-7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 |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論辯書係(文學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大衆化之 | 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修訂本)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中西之爭 | 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 | 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民俗學語境 | 老北大講義-中國史學通論·中國文學史 | 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現當代文學 | 風入羅衣:中國文學中的服飾與人情 | 浦江清中國文學史講義(宋元部分) | 鐵凝小說與繪畫、音樂、舞蹈-兼談西方現代藝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 百年中國文學總係-1962夾縫中的生存 | 20世紀中國文學主流話語研究 | 轉型的陣痛:20世紀中國文學思想與文化啓蒙論衡 | 中國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母愛主題和兒童教育 | 2009中國文學中篇小說排行榜 | 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捲:蔣光慈研究資料 | 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捲--夏衍研究資料 | 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捲--王魯彥研究資料 | 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章程 | 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 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科目考試指南 | 紀81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 | 全球化時代英語的普及和中國文學批評話語的建構 | 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 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 | 女性視域: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 | 帝製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 | 火鳳冰棲:中國文學女性主義倫理批評 | 鐵凝小說與繪畫音樂舞蹈-兼談西方現代藝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 權力·主體·話語-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 | 轉型的陣痛世紀中國文學思想與文化啓蒙論衡 | 中國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研究 | 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 | 世紀中國文學大係年網絡寫作 | 中國文學小史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 中國文學要略陳彬和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 |
|
|
漢語言教育 | 漢語言文學教育 | |
|
|